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文學

第十節 文 學



  任何一種富有生氣和真實性的文學,無例外地起初一定是民間創造出來的。但是,它也往往是樸素的,藝術水準不是高級的。當它在民間流行很廣,引起某些上層文學家的注意時,它就會被他們採取並加工改造。於是一種新體文學在文學史上出現了,那些上層文學家也就成為著名的創作家。這是極可尊敬的創作家,沒有他們,民間文學不能上升到高級文學的地位上來,也不能在統治階級的書籍裏保存下來。

  一種新體文學登上高級文學的地位,上層文學家便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起初是多數)是保守的。他們拘泥于舊體文學,專在雕琢辭句、模擬體制方面下功夫,外形愈修飾愈顯陳舊,內情也愈仿古愈見貧乏,熟腔濫調,失去了文學的真價值,結果是由衰微走到死亡。一部分(起初是少數)是創造的。他們發展新體文學,從各個方面添加新因素,推動它達到極盛境界。從此外形又脫離內情,由極盛轉向衰微,由新體變成舊體,別一個由民間創造的新體文學又上來,與舊體文學相對立。凡是主要的文學都遵循著這個民間創造、文士加工、新陳代謝的規律在繼續前進。此外也有某些舊文體經過形式的改造,可以變成新文體,如楚辭變漢賦、漢賦變六朝俳賦、俳賦變唐宋律賦;又如西漢散文變駢文,再變為東漢駢文,再變為魏晉六朝駢文,再變為唐宋四六文,再變為明清八股文。這些派生或不成為文學的各種體制,配合主要文學,便構成全部文學史。

  文學是一條長河。如果說《詩》三百篇是一條上源,經(除《詩經》)傳諸子是一條上源,《楚辭》是一條上源,那末,西漢文學匯合了這些上源成為長河的正身。西漢文學正象西漢這個朝代一樣,規模是宏大的,創造力是充沛的,許多種文體,都在西漢時期發達起來。下面敍述的,是其中最重要的幾種。

  楚辭(或稱騷體)——屈原創作楚辭,已經到達這一文體的最高峰。後來宋玉、唐勒、景差諸人,繼起製作,楚辭已達極盛境界。楚辭是楚國的地方音地方調。項羽、劉邦都不是文學家,《垓下歌》、《大風歌》卻是很好的楚辭,因為他們生長在楚國,自然會楚音楚調。反過來說,不會楚音楚調的文士,既缺乏作楚辭的技術條件,更缺乏屈原那樣深摯的情感,除了模擬形體辭句,還能作出些什麼來呢!現存西漢文士所作楚辭篇數還不少,有新意的只不過賈誼《吊屈原文》、淮南王劉安《招隱士》、漢武帝《秋風辭》等幾篇,其餘都是些可有可無的作品。楚辭到西漢已進入衰微階段,雖然作家與篇數是大大增加了。

  漢賦(或稱古賦)——在屈原楚辭影響下,北方文士創作了賦體。荀卿曾作賦十篇,秦時有雜賦九篇,但漢賦的來源主要是楚辭。西漢賦約一千篇,這說明它是西漢文學的代表也是西漢文學家的專業。在西漢前期,枚乘、賈誼是著名的作者。中期走上極盛階段,司馬相如是最大的辭賦家,後期作者揚雄,用思深沉,構辭精密,也還是辭賦大家。揚雄曾奉詔作賦,限於時日,做得太急促了,成篇後困倦小臥,夢中覺得五臟流出在地上,醒來大病了一年。他作賦是這樣深思的,因此他雖然每篇都模擬別人的體制,顯得缺少創造力,但用思構辭,還保有自己的特殊性。西漢辭賦家揚、馬(司馬相如)並稱,就在於揚雄的模擬不同于一般庸才陳陳相因的模擬。

  自西漢至六朝這個長時期裏,賦成為重要文學的一種,因為它善於用美麗的韻語細膩地客觀地描寫各式各樣的大小事物,新事物常有出現,好的作家常能造成新賦。所謂“寫物圖貌,蔚似雕畫”,就是賦在文學上169 的作用。

  樂府歌詩(五言古詩)——歌詩,不管它形體如何演變,永遠是文學的一個主流。《尚書•舜典》說“詩言志,歌永(長聲)言”。這可以說是古人給歌詩立的定義。相傳是卜子夏所作的《毛詩•大序》裏有幾句話,很能說明歌詩的意義。《大序》說:詩是志的表現。心裏有感動叫做志,發出來成言語叫做詩。情在裏面動,發出相適應的言語;言語覺得還不夠適應,所以加上嗟歎聲;覺得還不夠,所以再加上長聲的歌唱;覺得還不夠,那就不知不覺地要手舞足蹈,和在心裏的情完全相適應。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說:人都有情感,接觸外物就要動起來,情動了就要歌唱起來,這是很自然的事。上面那些話,都是說歌詩是與人的生活不可分離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歌詩最初的主要創造者,總是廣大勞動人民而不是上層文士的緣故,因為真實的富有生命力的志,產生地是在勞動人民的心裏。同時,這樣的歌詩,總是和民間音樂相結合的,因為歌詩、舞蹈、音樂三者往往密切結合著。凡歌詩到了不能合樂以至不能歌唱的時候,它的衰微期或死亡期也就到來了。西周言志的歌詩,是四言(四字成句)詩,到春秋後期四言詩亡了。當然,活的詩仍在民間成長著,那就是五言詩。漢武帝仿周朝采詩的舊例,設立樂府,廣采民間歌詩,選大音樂家李延年做協律(調諧音律)都尉,主持樂府。音樂家張仲春協同作樂歌。丘仲造笛,作為協律的樂器。樂府製作的歌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朝廷專用的歌詩,造詩的人都是著名文學家如司馬相如等多至數十人。《漢書•禮樂志》載《郊祀歌》十九章,就是這一類的主要作品。還有漢高帝時唐山夫人所作《安世房中歌》十七章,與《郊祀歌》性質相類似。這些歌詩都是皇帝對天地鬼神言志,與人民的志有極大距離,因之無法和它共鳴而感到它是好詩,不過比那種模擬《詩經》,僵屍般的四言詩如韋孟《諷諫》、《在鄒》等篇,到底還表現出一定的創造力,所以還應該承認它是文學的一種。別一類,也是最重要的一類,是民間歌詩。《漢書•藝文志》歌詩類有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燕、代謳、雁門、雲中、隴西歌詩九篇,邯鄲、河間歌詩四篇,齊、鄭歌詩四篇,淮南歌詩四篇,左馮翊秦歌詩三篇,京兆尹秦歌詩五篇,河東、蒲反(同阪bǎn)歌詩一篇,雜歌詩九篇,雒陽歌詩四篇,河南周歌詩七篇,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周謠歌詩七十五篇,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聲曲折即歌譜),周歌詩二篇,南郡歌詩五篇。看上列篇目,可以想見樂府收集地方詩的廣泛。這些歌詩原來是“街陌謳謠”與地方音樂,經樂府加工改造,謳謠上升為高級文學,音樂也上升為相和調(周房中曲的遺聲。絲竹相和,執節人唱歌,有平調、清調、瑟調,漢世稱為相和三調)、清商調(相和三調中清調的發展)。今存漢世歌詩,兩漢混淆,不能確指哪些是西漢樂府的遺篇,但有一點很明顯,就是凡兩漢歌詩,都有真實的內容,是創造的不是模擬的。清商調流傳到六朝,北方統治者尊為“華夏正聲”。唐朝新音樂發達,清商調當作“雅聲”被保存在琴工裏,也就是說,清商調到唐朝才死亡。

  樂府歌詩大體是五言詩。它本是民間謳謠,雖為樂府所採取,上層文士仍看作欠雅,不願做那種新體詩。《漢書•藝文志》歌詩類凡三百十四篇,照《文心雕龍》說,其中沒有文士做的五言詩,所以蘇武詩、李陵詩、班婕妤詩都是可疑的。不過,新的文學主流既然高漲起來了,任何保守勢力都不能阻抑它的繼續高漲。漢武帝立樂府采詩,事實上等於提倡五言詩。蕭統《文選》所錄《古詩》十九首,多是兩漢下層失意文士所作,其中《東城高且長》、《凜凜歲雲暮》兩篇,顯然是太初改曆以前的詩篇。這說明失意的下層文士首先採取民間新詩體。到了東漢,班固、傅毅、張衡等上層文士開始做五言詩,那些託名蘇武、李陵、班婕妤等人的西漢詩,實際上只是東漢上層文士的假託。東漢五言詩色彩還比較樸素,到建安時期,五言詩才文質並茂,走上極盛的階段。

  散文——西漢前期,言語與文辭,一般說來,還沒有多大的分離。例如,說楚人語的漢高帝詔書,說齊人語的《春秋公羊傳》,除去一些方言,與普通文辭無甚區別。漢武帝時,分離的趨勢,開始顯著起來。這是由於(一)儒學極盛,朝廷詔書多用古言古字;(二)辭賦發達,文士們創作駢體文。不過,西漢時期,言語與文辭基本上還是一致的,因之西漢散文仍保持戰國諸子生動自然的作風。司馬遷《史記》就是西漢散文的最高代表,其他如賈誼、晁錯、董仲舒、賈捐之、劉向等人議論政治的文篇,也是著名的散文。唐以後所謂古文,溯源於西漢,《史記》常是古文家摹習的主要藍本。

  駢文——用同數的字造句便成駢句,積句成篇,便成駢體文。《詩》三百篇以及楚辭,凡屬韻文,句法都很整齊。經傳諸子等散體文中也往往雜用駢句或韻文。單音文字可以構成駢句駢文是出於自然的。西漢文士開始有意識地創作駢體文,即多用整齊的句法入散體文,使形式上增加美感。司馬相如《封禪文》,揚雄《劇秦美新》等篇,可作西漢駢體文的代表。此後駢文逐漸發展,言語與文辭也愈趨分離,東漢以後的文辭,成為少數人紙上的言語,不再是人的口頭言語。因為駢文脫離活的言語,所以它只能在形式上變化以求美觀,表達思想的作用卻愈變愈少,一直變到完全不能表達思想。唐朝韓愈提倡古文,就是對這種可憎的形式文辭進行不徹底的文學革命。

  上述各文體以外,漢武帝時有小說家虞初,作《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據東漢人應劭說“其說以周書為本”,很像是通俗的周史演義。又有《百家》一百三十九卷,想是許多家小說的總集。小說接近民間文學,與上層文士不能相容,東漢末仲長(姓)統(名)主張“百家雜說,請用從火”,要把小說全部燒掉才快意,事實上小說確被上層文士消滅了。他們為什麼憎恨小說,不許它存在呢?《漢書•藝文志》說它是“街談巷語,道聼塗説者之所造也”,又引孔子說,“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小說既是說民間事,當然有不合統治階級意旨的地方,那就很自然地要遭到憎恨。

  

  簡短的結論

  

  秦始皇開始統一的中國,到西漢朝才確實鞏固起來。

  西漢朝的建立是秦末農民戰爭的後果。農民第一次發動戰爭便推翻秦朝,開後來大小數百次的農民起義的端緒,歷史意義非常重大。

  劉邦是勝任的起義首領,他比陳勝、吳廣、項羽較多地代表農民階級的政治要求,因而得到農民的支持,終於擊敗強大的項羽軍,成為最後的成功者。

  西漢前期實行無為政治,讓人民獲得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這對於中央政權的鞏固是有決定作用的。朝廷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援,消滅七個割據國,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制。

  在經濟繁榮與政治鞏固的基礎上,傑出的漢武帝推動西漢朝進入全盛時期。漢武帝統治的成就;政治方面,實現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制;經濟方面,興修水利,推行了進步的農業技術,從豪強手裏收回了鹽鐵鑄錢三大利;軍事方面,打敗了北邊的強敵匈奴,開闢了通往西域的商路,疆域大大擴展了;文化方面,加強了上層建築的創造,有助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態的穩定。漢武帝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有特殊功勳的偉大人物。漢宣帝時匈奴入朝,邊境安寧,西漢達到了全盛的最高點。

  西漢後期,社會經濟還在繼續發展,由於地主階級無限的兼併,迫使農民小工商大量破產,無法生活下去。土地高度集中與一部分貧民失身為奴隸,成為當時最危急的問題。腐朽了的西漢朝廷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個豪強集團的首領王莽試圖解決,當然他也是不可能的。最後爆發了農民大起義。

  農民起義軍推翻了王莽政權,但不能建立起新的朝廷。南陽豪強集團首領劉秀利用農民軍打敗農民起義軍,恢復漢朝的統治。

  據西元二年的記載,當時西漢有一千二百二十三萬餘戶、五千九百五十九萬餘人的巨大戶口,有東西九千三百零二裏、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裏的廣大疆域。距今二千年前,中國已經建立起這樣偉大的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國家,此後的中國,依靠這個堅實的基礎繼續發展。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巨大成就,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成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