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西漢疆域和文化影響的擴展
西漢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到漢武帝時達到極盛的階段。繁榮的經濟配合著漢武帝的才略,西漢中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擴展時期。這一次疆域的擴展,並不是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暫時聯合,而是一般地與中心地區黃河流域在經濟上文化上聯繫起來了,這就為現代中國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礎。漢武帝進行戰爭五十年,在北方擊敗了強敵匈奴,在西方取得了三十六屬國,在西南恢復莊 滇國的舊業,在南方消滅了南越趙氏的割據。對國外文化交流更頻繁了。
一 對匈奴的戰爭
匈奴從殷周以來,一向是北境的強敵,秦末到漢初三、四十年間,匈奴族在冒頓單于統治之下,武力達到空前未有的強盛。它東滅東胡,佔有內興安嶺遼河上流地區;北敗渾庾、屈射、丁零諸部,拓地遠至貝加爾湖;西方驅走大月氏,並征服了樓蘭、烏孫等二十多個國家,祁連山天山一帶都歸它統治;南面攻佔秦所建置的河南地,與西漢北邊郡縣連接。亞洲東部沙漠草原,全屬匈奴所有。匈奴為著統治這一遼闊的地區,在行政上劃分為三部:中部由單于直接統治,東西兩部設左右賢王分治。單于駐在地號稱龍廷,是匈奴的政治中心。這個巨大的軍事行政的聯合,擁有騎兵三十萬,眼睛都投注在富饒的漢地上。冒頓單于對漢文帝說:“諸引弓(遊牧騎射)之民,並為一家”。這確是漢民族的一個大威脅。
匈奴是好戰的遊牧部族,至少在西漢時期,它已經存在著奴隸制度。匈奴人把奴婢叫做“貲”(財產)。奴婢的來源,主要是俘虜。西漢接近匈奴的郡縣,人口和財物,都成了匈奴掠奪的物件,西漢必須進行正義的抵抗。
西漢前期,朝廷一直採取和親政策,對匈奴忍讓,企圖換取邊境的暫時安靜。不過匈奴卻愈益驕橫了,連年入侵邊郡,抄掠人口畜產。據史籍所記,隴西(郡治未詳。東漢治狄道——甘肅臨洮縣)、上穀(治沮陽——河北懷來縣)、雲中(治雲中——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境)、遼東(治襄平——遼寧遼陽縣)等郡經常遭侵襲,特別是雲中、遼東,每年被匈奴殺害和擄去的人口在一萬以上。匈奴“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西漢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漢景帝時,由於經濟接近了極盛時期,軍事抵抗力逐漸加強了,匈奴只能“小入盜邊”,雙方力量的對比,開始發生變化。
前一三三年,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爭。漢武帝討伐匈奴的全部戰略是:在西方,一面切斷匈奴與青海羌族的聯繫(到漢宣帝時,名將趙充國用屯田法確實切斷了羌族與匈奴的聯繫),一面遣使尋求與國(如張騫出使西域),夾擊匈奴;在東方,切斷匈奴與濊族的聯繫(前一二八年置蒼海郡);在隴西代郡(治廣昌——河北淶源縣北)一帶集合大軍作為主力,給匈奴以正面的打擊。此後的許多戰役與許多軍事措施,都是在這個戰略原則下進行的。
前一三三年,漢武帝採納了王恢的建議,遣馬邑(山西朔縣)人聶翁壹誘匈奴單于深入掠奪,漢兵三十萬埋伏在馬邑附近山谷中,準備一舉殲滅匈奴的主力。不料計謀洩露,匈奴迅速撤兵,逃出邊境。從此西漢與匈奴展開了長期的頻繁的戰爭。其中有三次是大規模的並且有決定性的大戰爭。
第一次:前一二七年,將軍衛青率大軍自雲中向西迂回,擊敗匈奴白羊王、樓煩王,收復秦時河南地。漢武帝依蒙恬舊規模,建立朔方郡(治朔方——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南),招募貧民十萬口徙居朔方,作為防邊的重鎮。匈奴屢遭打擊,前一二三年單于龍廷被迫遷往瀚海以北。
第二次:前一二一年,將軍霍去病自隴西兩次出擊,一次逾焉支山(在甘肅山丹縣),一次逾祁連山(在甘肅境),斬獲匈奴四萬餘人。同年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領數萬人來降,漢安置降眾在隴西、北地(治馬領——甘肅環縣東南)、上郡(治設在陝西綏德)、朔方、雲中五郡的塞外,稱為五屬國。自金城(甘肅蘭州市)以西至鹽澤(羅布淖爾),匈奴從此絕跡。漢分河西地為武威、酒泉兩郡。前一一一年,又增立張掖、敦煌,共四郡。河西四郡的建立,不僅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交通,更重要的意義是開闢通往西域的走廊,為中國與歐洲在文化交流上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第三次:前一一九年,漢武帝大發士卒,令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將騎兵五萬人,隨軍私馬四萬匹,步兵、輜重兵數十萬人,分道深入漠北,捕捉匈奴主力。衛青出定襄塞外千餘裏,與匈奴單于接戰,單于大敗,率數百騎突圍遠遁,漢兵直追至漠北寘顏山趙信城。霍去病出代郡塞外二千餘裏,大敗匈奴東部兵,斬獲七萬餘人。這次大戰,匈奴死人八、九萬,不敢再在漠南立王廷;漢死人數萬,喪失馬十一萬匹以上,也不能再次大出兵,雙方損失都是嚴重的,但漢勝匈奴敗的局面卻最後決定了。
在漢對匈奴長期交戰中,出現了一些喪失民族氣節戰敗投降匈奴,象李陵那樣的人,但這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都是有民族氣節,在任何情況下,寧死不忘祖國,象蘇武那樣的人。前一○○年,蘇武出使到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用迫害、誘惑等方法,要蘇武投降,蘇武早拚一死,堅持不屈,擊敗了匈奴脅降的詭謀。蘇武留匈奴十九年,終於歸還祖國,受到全國人高度的尊敬。
漢宣帝時,匈奴統治階級內部發生嚴重的紛爭,五個單于爭奪統治權,最後呼韓邪與郅支兩個單于據地對抗。前五二年,呼韓邪單于降漢,願為漢防守陰山。前三六年,漢西域副都護陳湯在康居擊殺郅支單于,呼韓邪單于複得匈奴全部土地。從此匈奴親漢,不再南侵。此後六、七十年間,漢北部邊境呈現了“邊城晏(晚)閉,牛馬布野”的和平氣象。
漢武帝一面打擊匈奴,一面加強北部邊防。加強邊防的辦法首先是大量移民。前一一九年,曾一次移民七十余萬口。在東起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縣)的地區上,設立田官,督戍卒屯田,官供給牛犁穀種,以前的草原牧場,現在變成了使用牛犁的農業區。特別是河西四郡,到西漢後期,人口已達二十余萬,經濟文化發展都很快,在對外貿易和交流文化上起著重大的作用。
為確保河西地區的安全,築新長城,自敦煌郡起接連秦長城,共長一萬一千五百餘裏。這道新築邊城約一丈來高,三尺多寬,十分堅固。每隔五裏十裏的地方,築有烽火臺,設戍卒瞭望。遇有敵情,即將積薪葦炬點燃報警。日間的烽表利用桔槔能升到三五丈長的高杆上,遠在三十裏外都能看到。另外築有許多叫做障的小城堡,有烽火設備,並駐較多的戍卒。戍卒都從內郡徵調來,是農民服徭役的一種。在今天河西地方,長城的遺址看來只是些斷壁殘垣,但在兩千年前,千百萬勞動人民,為了保衛祖國,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財物,艱苦是難以想像的,因之今天殘留著的一些遺跡,都是值得珍重的。
二 通西域
玉門關(在甘肅敦煌縣西)、陽關(在甘肅敦煌縣西南)以西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漢時統稱為西域。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蔥嶺以東有廣大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南路)。這一帶存在著三十六個小國,因為東部接連敦煌,漢勢力向西發展,這些小國首先被征服。漢時狹義的西域,就是指的這三十六個小國。
三十六小國大的不過兩三萬人口,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口。它們多數經營農業,生產技術卻非常落後。約在前一七七年,匈奴征服了這些小國和伊黎河流域的烏孫,並在焉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等國設“僮僕(奴隸)都尉”,對這些小國進行野蠻的奴役和殘酷的剝削。
漢武帝要截斷匈奴右方的援兵,聽說從敦煌祁連間西遷的大月氏,原是匈奴的死敵,因此募人出使大月氏,約大月氏夾擊匈奴。前一三八年,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漢中人張騫應募西征。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十年,後來得便走脫,越過蔥嶺,經大宛(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費爾幹)、康居(在阿姆河以北,咸海與巴勒喀什湖之間的一帶地方),到達大月氏。其時大月氏在媯水(阿姆河)北建立王朝,並擊服媯水南的大夏國,遊牧生活已經改變為農業生活,不願東來再與匈奴為敵。張騫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回國。歸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前一二六年匈奴內亂,張騫脫身回到長安。張騫出國時帶著堂邑父等一百餘人,前後十三年,只剩下張騫、堂邑父兩個人回來。張騫生還,帶來了有關遠西諸國的新消息,從而促成了東西文化的交流,他的生還,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值得紀念的大喜事。
前一一九年,漢武帝組織一個三百人的大探險隊,每人各備馬兩匹,帶牛羊一萬頭,金帛貨物值錢一萬萬,令張騫為首,出使烏孫國。張騫在烏孫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漢與這些西方大國開始了正式的交通。此後,漢武帝連年派遣許多使官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與里海間)、條支(安息屬國,在波斯灣西北岸,底格裏斯及幼發拉底二河會合處)、黎軒(又作犁靬,即大秦。這裏是指當時附屬于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諸國去。漢文化隨著這些使官廣泛地傳播到遙遠的西方。
由於對匈奴戰爭的勝利,特別是河西四郡的建置,漢武帝更進一步的向西域發展政治勢力。前一○八年,漢出兵擊敗親附匈奴的樓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淖爾西北)、姑師(即車師,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兩國,俘樓蘭王。前一○四年,漢武帝因求大宛汗血馬,遣貳師將軍李廣利率數萬人出擊。戰爭前後歷時三年,大宛敗降。漢得大宛好馬三千餘匹。大宛被圍時,也學得漢人的掘井法。
這次戰爭之後,匈奴奴隸主在西域的統治權,從此轉移到封建制度的西漢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前五九年,漢宣帝任用鄭吉為西域都護,漢在西域各國的統治愈益鞏固起來。
漢對西域戰爭的勝利,西方道路的暢通得到了保證。河西四郡最西的敦煌郡成為中西交通的總樞。由敦煌西至樓蘭,再向西行即分為兩道:一緣昆侖山北麓至於闐,稱南道,一緣天山南路至疏勒,稱北道。另自哈密西行也分兩道:一自天山南路西去,會合北道至疏勒,一緣天山北麓西去大宛、康居。自疏勒西去又分兩道:一向西南經大月氏、大夏以至安息,一向西北經大宛、康居以至奄蔡。這些道路都是西漢以來中西交通的幹線,特別是從疏勒西南行的那條路,通往印度、西亞乃至歐洲,尤為重要。
在這種新形勢下,中外文化的交流開始了一個新紀元。
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就物產方面說,家畜有汗血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蠶豆、石榴等十多種,這些物產的輸入,給中國增加了新財富。就文化方面說,有樂器樂曲的傳入。張騫傳來《摩訶兜勒》一曲,樂府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樂。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通過大月氏傳入中國。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一世紀中傳到天山一帶。這些西方文化特別是佛教哲學的東來,大大影響了東方人的精神生活。
高度發展了的漢文化也大量傳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遙遠的西方。
漢在西域設田官,督戍卒屯田。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據《水經注》所載,敦煌人索勱率兵士千余人至伊循城屯田時,曾調集鄯善、焉耆、龜茲等國兵士三、四千人,把發源昆侖山的注賓河(卡牆河)巨流橫斷,掘渠分水,灌溉農田,許多瘠土變成了沃壤,不過三年,就積粟百萬石。這些進步的生產技術,傳到西域,對三十六國人民是有利的。
西域各國貴族子弟經常到長安學習漢文化,受到重大的影響。與漢通婚姻的烏孫王,生了個女兒,長成後來中國學彈琴,路過龜茲,被龜茲王留作夫人,並一同到長安學漢人生活風習。這是一個小的故事,但也說明漢文化對西域諸國的影響。
從中國傳到中亞以至歐洲去的貨物,主要是絲、絲織品、鋼鐵。煉鋼術的西傳,更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個大貢獻。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早在戰國時期,已成世界著名的特產。西元前四、五世紀,希臘人稱中國為塞裏斯(Seres),意思是絲國。自通西域後,漢與中亞的交通更暢,絲的輸出也更多了。安息地當中亞和歐洲交通的要衝,絲就靠著安息商人轉輸到歐洲。
大宛自中國學會鑿井術,同時也學會煉鋼術。《漢書•大宛傳》說: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漆,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官和逃兵教他們鑄鐵造兵器。顯而易見,中亞各國煉鋼術都是在通西域後從中國學得的。
羅馬博物學者普林尼(西元二七年——七九年)在其著作中,對中國鐵器曾大加稱讚,認為是優良的卓越的產品之一。普林尼所稱讚的中國鐵器,不論是親見或傳聞,中國鐵器在當時世界上品質最好,卻是事實。
印度迦濕彌羅人納剌哈裏於一二三五至一二五○年間所著《藥學字典》中記有“鋼”字,其中之一的Cina- ja,譯意是“中國生”。這說明中國鋼曾傳到印度。既然煉鋼術或鐵器已在西元前一世紀傳到大宛,西元一世紀中又見於羅馬人的著作中,那麼西漢時在陸路上(一自西域,一自雲南)和海路上與中國相通的印度,很早獲得中國鋼是極有可能的,雖然《藥學字典》成書在十三世紀。
張騫向西方“鑿空”(探險),西漢通西域,東漢再通西域,都是有益於人類進化的事業。
三 向南、西南、東南的擴展
南粵——秦時真定(河北正定縣)人趙佗為龍川縣(廣東龍川縣西)令,漢初割據嶺南諸郡稱王。漢武帝時,南粵統治階級內部握有實力的呂嘉一派,殺死南粵王及漢使。前一一二年,漢武帝遣將軍路博多、楊僕等率兵十多萬人,自湘、贛、黔、桂分道出擊。翌年征服南粵國。
西南夷——居住在今四川西南、西康南部和雲貴地區的各族,漢時通稱為西南夷。他們有的還處在氏族部落狀態中,有的已進入到奴隸社會,形成為小國家。這些小國家裏,夜郎(貴州西部一帶)、滇(雲南晉寧一帶)和邛都(四川西昌一帶)較大。西南夷一向和巴、蜀、南粵有商業來往。前一二二年,張騫說他在大夏國時,見到蜀布和邛竹杖,知道是從身毒得來的,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地產物,推想自西南夷通往身毒一定不很遠。漢武帝聽了很喜歡,派遣使官十餘人,帶著財物,分四路深入西南夷地區,尋求通身毒的道路。前一一一年,漢武帝滅南粵,發兵擊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先後請歸附。漢先後設置牂牁(音臧柯zāng gē)、越巂(音髓suǐ)、沈黎、汶山、武都、犍為(犍音前qián)、益州等郡。
東甌與閩粵——東甌(建都在浙江溫州市)與閩粵(建都在福建福州市)都是漢的屬國。前一三八年,閩粵攻東甌。東甌為閩粵所攻,東甌請全國遷居內地。漢武帝允許東甌人遷居江淮之間。漢滅南粵後,閩粵起兵反漢。前一一○年漢滅閩粵。
自南海郡西至益州北至武都,漢武帝置十七個初郡(南粵九郡、西南夷七郡及零陵郡),中央統治勢力得到廣泛的發展。這些非漢族的各族居住地區,很自然地轉化為郡縣,武力只是起催促的作用,主要還在於漢族較高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非漢族的各族,它們感到請改為郡縣對自己有利。漢承秦舊制,初郡不收稅賦,僅令每人出極輕微的錢或布,稱為賨錢、賨布(賨音從cóng)。原來的大豪酋家連賨錢、賨布也免收。初郡的官吏俸食及用具,都由附近郡縣供給,不在本地征取。初郡居民並不因改郡縣加重了負擔,恰恰相反,改郡縣可以得下列各種利益:(一)郡縣官吏的封建統治比原來豪酋的奴隸主統治要文明得多,雖然封建統治本身也是帶有野蠻性。(二)改郡縣後,漢制鐵器和一般生活必需品,不受關市限制,可以自由購買,生產力得以提高。(三)與漢族人雜居,漢文化幫助各族逐漸脫離落後狀態,向高級文化前進。還有一點是各族得保持舊風俗習慣,漢官不加干涉。初郡順利地成為漢郡縣的一部分,原因在此,初郡要經過幾十百年,才變成普通郡縣,原因也在此。
四 漢與朝鮮的關係
朝鮮與中國有久遠的關係。漢初,衛滿在朝鮮立國,在大同江南岸的王險城建都,統治著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分。至衛右渠時,發動對衛氏王朝的戰爭。前一○九年,漢武帝遣荀彘率陸軍出遼東、楊僕率樓船(水軍)渡渤海攻衛氏王朝,前一○八年,在漢朝境外,原來衛氏的統治地區,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後來漢昭帝廢真番、臨屯,只存玄菟、樂浪兩郡。樂浪海外的倭人(在日本),分立百餘小國,通過樂浪得與中國接觸,漢文化開始輸入日本。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進行了五十年的大小戰爭,“海內虛耗,人口減半”,人民遭受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但是,當時所進行的大小戰爭,主要是反對匈奴的侵擾和加強國內的統一,因之漢武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立有大功的一個皇帝。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8月14日星期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