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8月12日星期二

工商業與工商

  第四節 工商業與工商

  西漢工商業是在戰國時期山東諸國開始發展的工商業和西漢長期統一與農業進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漢有較大規模的官營和私營的手工業,也有遍佈在全國城市農村中的小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這些大小手工業的產品,一部分供生產者自己消費,一部分成為商品,經過官營商業的均輸和大小商賈的轉運,全國出現了比戰國時期更多的大城市,國外貿易也有顯著的進步。工商業與農業構成西漢社會繁榮的基礎,自然,兩者比較,農業是主要的。

  較大規模的手工業分官營私營兩種。官營又分營利與自用兩類。私營全是營利。官營規模遠比私營為大。

  

  官營手工業

  一 營利類

  煮鹽業——漢武帝從豪強手中收回煮鹽業,全國設立鹽官。鹽官多設在濱海地區。內地如河東郡安邑縣出產池鹽,蜀郡臨邛縣出產井鹽,巨鹿郡堂陽縣出產堿制鹽,也各設鹽官。鹽官雇貧民,發給煮鹽盆,按盆數給工價,稱為牢盆。煮鹽貧民從豪強奴役下轉而受鹽官雇傭,生活可能好一些,但官鹽價比私鹽貴(私鹽與粟米同價),許多貧民買不起鹽,只好淡食。

  冶鐵業——漢武帝收回冶鐵業,在全國重要產鐵地設鐵官,冶鑄農器與兵刃。不出鐵的郡設小鐵官,銷毀舊鐵改鑄新器物。北京清河鎮附近曾發現漢鐵官遺址,其中出土的鐵器有鋤、鏟等農具,刀、劍、戟等兵器,也有鏡、剪等日常用具。這種制鐵處當是鐵官所設,散佈在適當地方,以便出賣產品,省運輸的勞費。冶鐵設備有爐(熔鐵爐)、橐(音陀tuó風箱,稱為排橐,用人力。東漢杜詩改用水力鼓動排橐,稱為水排)、埵(音朵duǒ吹火筒)、坊(土型範)。在鐵官裏勞動的人有徒,有卒,有工匠。徒是被罰作苦工的罪人(韓信謀反,詐赦各官府徒、奴使當兵,可見徒與奴不同),卒是定期服徭役的民人,工匠中一部分是有技術的奴隸,指導徒卒製造器物。徒卒被役使象奴隸一樣,工作效率自然不能符合鐵官所定的規程。鐵官要補足產量,無限止地徵發徭役來助工,只求做出鐵器來,不顧鐵器是否合用。鐵官又要增加收入,強迫農民出高價購買不中用的鐵器,有些貧民只好用木器耕田,用手拔草,感到很大的不便。

  《鹽鐵論》說鐵官鼓鑄鐵器,大抵按照規定的式樣,多制大器,不合民用。所謂多制大器,就是多造鐵犁,少造耒 。這將迫使農民放棄耒 ,改用鐵犁,雖然貧苦農民大感不便,或因而淪為奴客,但鐵犁卻逐漸消滅落後的耒 。戰國時期,楚韓等國的“巧冶”應用煉鋼(剛鐵)術製造某些兵器,但直到漢文帝時,兵器主要仍是銅制。漢武帝設鐵官後,推廣煉鋼術,全國鐵官都能煉鋼造兵器,其中蜀郡鐵官所制蜀刀最著名。近年輝縣和長沙發掘西漢墓葬,證明自漢武帝時起,長鐵劍及鐵刀代替了銅兵器。煉鋼成為普通的技術,正是官營冶鐵的效果。

  鑄錢業——漢武帝廢各種雜錢,專鑄五銖錢,統一全國貨幣。朝廷鑄錢,使用大量卒、徒、奴,因此能獲利。豪強非有極好技術,不能私鑄。


  二自用類

  朝廷擁有不少手工業,製成品專供皇室及軍事使用。管理這種手工業的官府,最重要的是管理皇帝私人財產的少府。少府屬官有考工,掌製造弓、弩、刀、甲等兵器。製成後刀甲等兵器藏在武庫(屬京師守衛官執金吾),弩是精巧的兵器,藏在少府另一屬官若盧。若盧長官兼管特種獄(詔獄),有權檢查武庫和審判犯罪的將相大臣。弩藏在若盧,說明弩比鋼刀更重要。少府屬官又有尚方,掌製造御用刀劍及上等器物。又有東園匠,掌製造皇帝墳墓內殉葬器物。其他如東織室、西織室、左司空、右司空等都屬少府。凡少府各官所用人工,主要是徒和奴。少府以外,皇帝又在著名手工業地區設工官。齊國自春秋以來,織工技巧最著名,絲織麻織品通行各國間,號稱“冠帶衣履天下”。漢皇室在齊郡臨淄設服官三所,稱為三服官。起初絲織物每年不過十箱。漢元帝時,三服官擴充到各有織工數千人,每年費錢數萬萬,專制冰紈(音丸wán)、方空縠(音胡hú)、吹絮綸等精細絲織物。蜀郡、廣漢郡金銀工漆工最著名,漢皇室在蜀、廣漢設工官製造漆器、金銀扣(音扣kòu鑲嵌)器。漆器多是飲食用器。《鹽鐵論》說,文杯(漆器)一具比銅杯貴十倍。又說,製成一個文杯,要經百人手,製成一張屏風,要費萬人功,意思是說分工極精細,當然每年費錢一定也不少。少府考工、東西織室每年各費錢五千萬,遠不及齊三服官,這是因為少府各官主要用徒、奴,三服官主要用民間技術工匠和女工。又陳留郡襄邑縣(河南睢縣)出好刺繡,漢皇室在襄邑設服官,專造袞龍文繡等禮服。臨淄、襄邑兩地織工,都在鑽研技術,企圖發明織花機,代替手工刺繡。前七年(漢成帝綏和二年),詔書說“齊三服官,織綺繡難成”,是臨淄織工在試製織花機。西元五九年,東漢明帝率公卿大臣祭天地,各著五色新衣裳。皇帝的衣裳刺繡,公卿大臣的衣裳織成,都是襄邑服官的貢物。襄邑織工發明織花機,不知在何年,至少東漢初這種織物已為公卿大臣所服用;雖然織物精美比手工刺繡還差些,這個發明卻極可寶貴。《西京雜記》說,織花機的發明者是陳寶光家,陳寶光妻傳授織法。《西京雜記》是偽書,所說不知是否有據。

  少府所屬各官的製成品,如果不是皇帝賞給臣下,臣下不得私自使用。皇室獨佔大手工業,一切器物,都自製自用。民間出大量資財,卻不能取得製造器物的利益,皇室手工業實際是民間手工業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物。

  朝廷別一大工官——將作少府(後改名將作大匠),專管土木建築工程。秦築長城,造阿房宮及驪山大墓,建築技術已達高峰。漢高帝時,秦軍匠陽城延為將作少府,在首都長安造著名壯麗的長樂宮、未央宮(未央宮周圍二十八裏)。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毀天下城郭,前二○一年,漢高帝恢復城郭,所有縣邑都築起城來。陽城延掌管大規模土木建築,是一個特出的建築工程師。

  官營手工業至漢宣帝時,工匠製造器械,技巧方面有高度的發展。漢元帝、漢成帝時,手工業很少能追上這個標準。

  

  私營手工業

  漢武帝官營煮鹽、冶鐵、鑄錢三業以前,民間豪強分享三業的大利,其中冶鐵商獲利最大。蜀郡汶山下出產大芋,臨邛卓王孫家利用廉價食物,招貧民開鐵礦,冶鑄鐵器,在滇蜀兩地交易成巨富。卓家有僮(奴隸)一千人(《漢書》作八百人)。卓王孫曾分僮一百人錢一百萬給女婿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買田宅也成為富人。西漢至南北朝,工商業和農業,特別是工商業,不論官營或私營,奴隸勞動常以相當大的數量被使用,雖然不應舉卓王孫等人為例證,指西漢社會是奴隸制度社會,但西漢至南北朝,確因奴隸制度殘餘的存在,嚴重地障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和隋唐兩宋奴隸制度殘餘更進一步的削弱,因而生產力又得前進一步相比較,顯然具有不同的特徵。在這個特徵上,劃分了中期封建社會的前後兩個時期。

  臨邛別一巨富程鄭,家裏有僮數百人,鼓鑄鐵器,與滇蜀“椎髻之民”(所謂“西南夷”)交易,財產和卓家相似。卓程兩家原先都是山東冶鐵商,秦始皇時遷徙到蜀郡,帶來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從此蜀郡成為冶鐵煉鋼最著名的地區。同時“西南夷”獲得較好的鐵制工具,也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生產力。“西南夷”生活窮苦,自秦滅巴蜀時起,向來被賣為奴隸,奴隸主卓、程兩家的大量家僮,主要來源就是被賣的“西南夷”人。

  宛(河南南陽縣)孔氏、曹(山東菏澤縣)邴氏都是大冶鐵商,邴氏財產值錢一萬萬。

  以冶鐵為首的三大業,自漢武帝收歸官營以後,私營全部衰落。剩下的民間手工業,一般是規模較小的“作”和稱謂“女紅”(工)的家庭手工業。《漢書•貨殖傳》說:通邑大都,一家商人每年賣酒一千甕,賣醋、醬一千缸,或有船一千丈(船用丈計數),有軺車(馬車)一百乘,有牛車一千輛,有漆器一千件,有銅器一千鈞(一鈞三十斤),有帛、絮、細布一千鈞,有染色帛一千匹,有白厚布、皮革一千石(一石一百二十斤),有狐貂皮一千張,有羔羊皮一千石,都算是大富商。製造這些商品的人,當然是很大數量的男女手工業者。當時有這樣的諺語:“從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農與工所生產的物品,通過商變成商品,商依附農工取大利。西漢商業比戰國有更多的發展,這也就是農業與手工業比戰國有更多的發展。

  民間手工業特別興盛的地區,朝廷特設工官。據《漢書•地理志》所載,下列八郡有工官。(一)河內郡懷縣(河南武陟縣西南);(二)河南郡滎陽縣(河南滎陽縣);(三)潁川郡陽翟縣(河南禹縣);(四)南陽郡宛縣;(五)濟南郡東平陵縣(山東曆城縣東);(六)泰山郡奉高縣(山東泰安縣東北);(七)廣漢郡雒縣(四川廣漢縣);(八)蜀郡成都縣(四川成都市)。這些工官與產木地設木官,產橘地設橘官同為收稅官,不同於專制宮廷用品的服官和工官。全國民間手工業發達地區,當然不只是上列八郡,但八郡特設收稅官,足見生產品不僅供本地消費,主要還是運銷他地。

  

  官營商業

  官營商業規模巨大,以京師為中心,建立起全國範圍的商業網。各地貨物借政治力量得以大量流通,政治力量也因貨物流通而愈益加強,漢武帝這一措施,對進一步增加全國經濟的聯繫性,起著重大的作用。

  大司農是掌全國財政的大官,屬官中有掌運輸的均輸官(郡國也各設均輸官)和調劑物價貴賤的平准官。郡國每年向朝廷貢獻本地產物,人工來回,費用往往超過貢物的原價,貢物也往往採用劣等貨充數。漢武帝創均輸法,令郡國繳納貢物錢及運輸費。平准官熟悉各地物價貴賤,通過均輸官,令郡國均輸官在價低地方買進貨物,運到京師,轉運到價貴地方出賣。運輸時所用工具如車和其他器具,都由工官製造,運輸時所用人工,名義上付出僦費(僦音就jiù雇傭工錢),實際是徵發民卒,作為農民服徭役的一種。官營商業因有各種便利,每年獲得巨大贏利。漢武帝曾一次出遊,耗費帛一百余萬匹,錢好幾萬萬,就是從商業贏利中支出的一部分。

  朝廷設平准官,說是要平抑天下的物價,不讓富商大賈牟大利。其實地方均輸官收買貨物,不是直接從農民、手工業者買來。商賈積儲當地貨物,高價賣給均輸官,私營商業並不因官營商業而受阻礙。

  

  私營商業

  在豐富的農產品和精美的手工業產品的基礎上,西漢私營商業有很大的發展。這首先由於政治統一,國內商賈往來,不征關稅,實現了戰國政論家“關譏(檢查)而不征”的理想。《史記•貨殖列傳》說:漢興,海內一統,關梁開放,山澤弛禁(鹽鐵業私營),因此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有無,各得所求。漢元帝時貢禹說: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一歲獲二分利息。《鹽鐵論》說,漢武帝征服百越,“民間厭橘柚”。北方富貴人(所謂“民間”)吃厭了橘柚,想見有很多特產物借商人轉運到各地。西漢國內通商,貨物順暢地流通,起著刺激農工業發展的作用。

  

  商業城市

  官私營商業並行發展,全國出現了比戰國時更多更大的商業城市。其中長安是全國的中心商市,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是一個大地區的中心商市,此外還有許多較小地區的中心商市。這些較小地區的中心商市,依水陸商路的便利,聯繫到大地區的中心商市,最後總匯到全國中心商市的長安。

  長安——關中地區物產富饒,特產有竹、檀、柘,號稱陸海。西漢建都長安,皇室、貴族、官吏集中在都城裏,附近諸帝陵,居民多是從全國各地遷移來的大官、巨富及豪強。富貴人家生活侈靡,需要大量消費品,商業自然發達起來。巴蜀地區與內地貿易,必需通過褒斜道(褒在陝西褒城縣北,斜穀在陝西郿縣西南),西北地方畜牧業特盛,與內地貿易,必需通過長安。長安是全國首都,又控制著西北、巴蜀兩大地區的商業,本身又是最大的消費城市,因之市區規模特別宏大。據班固《兩都賦》、張衡《西京賦》及《三輔黃圖》所說,長安有九個市,六市在大路西邊,統稱為西市,三市在大路東邊,統稱為東市。前九一年,漢武帝太子劉據起兵殺佞臣江充,驅四市人數萬眾與丞相軍戰鬥五日。四個市有眾數萬,足見市上人物非常殷盛。

  東西市以外,還有一個槐市,在太學附近。太學諸生朔望在槐樹林下聚會,交易各人帶來的本郡物產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東漢市上專有書肆,如劉梁在甯陽縣(山東甯陽縣)市上賣書為業,王充在洛陽市書肆看書成博學。西漢還只有太學附近一月兩次的文物市,想見西漢文化的傳播不及東漢那樣普遍。

  洛陽——河南地區的商業中心城市。西周初年,周公因洛陽地處四方的中央,建立洛邑,作為周天子的東都。洛邑居民主要是商國頑民,他們保持著商人以富為貴的舊俗,從事商業和手工業。遠自西周以來,洛陽常是著名的商工業城市。戰國時更為發達,東與齊魯,南與梁(魏)楚有商業上的聯繫。《漢書•地理志》敍述洛陽一帶民俗說:周人巧詐嗜利,重錢財不重道德,富人受尊敬,貧人被輕視,大家都愛做商賈,企圖發大財。這種民俗正是長期經營商業的表現。

  邯鄲——戰國時趙國舊都,是黃河北岸(包括河內、河東兩區)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邯鄲北與燕,南與衛鄭有商業上聯繫。燕地物產有魚、鹽、棗、栗。燕國都薊,是北方大商業城市。它和邊塞外烏丸、夫餘、朝鮮、真番等族貿易,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邯鄲、臨淄與河南、齊魯兩地區相聯繫。河內區有溫(河南溫縣)軹(河南濟源縣)兩個商業城市,聯繫西方上党區與邯鄲間的貿易。河東區本魏國領土,出產鹽鐵,有楊(山西洪洞縣)、平陽(山西臨汾縣)兩個商業城市。這兩個城市與秦及邊塞外翟人、匈奴人貿易,在商業上也與邯鄲相聯繫。

  臨淄——齊都臨淄,西周以來,常是東方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齊地出產魚、鹽、漆、布、帛,特別是紡織品最為精美,通銷全國。臨淄人物殷盛,稱為具五民。所謂具五民,就是說,臨淄住著從各地方來的人,是一個全國性的商業城市。東海出產的魚鹽,通過陳運銷楚地,陳在商業上是次於臨淄的交通樞紐。

  宛——宛市位置在漢水、長江、淮河三水路與關中地區往來的孔道上,隨著秦漢時期對吳、越、南越的繼續開發,宛市商業愈趨繁盛,成為南北交界上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鹽鐵論》稱“宛周(洛陽)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宛市新興居上,意味著北方與南方經濟上發生了密切的聯繫。

  南方特產,通過下列大城市與北方交易。

  江陵——西通巫、巴,東有雲夢澤。南方所產犀兕革、象齒、翡翠、楠、梓、黃金等珍貴物,通過江陵北運,長安市是主要銷售地。

  吳——江東大都會,附近出產的鹽、銅、魚在吳市集散。

  合肥——地處江淮二水間,皮革、海魚、木材在合肥集散。

  番禺——海外貿易的大都會。南方出產珠、璣、象齒、犀革、果(龍眼、荔枝、橘柚等)、布(葛布)等珍物,為北方富貴人所喜愛,商賈販運往往致富。

  江陵、吳、合肥、番禺等城市,有水路通到宛,宛是南北貿易的重要樞紐。

  成都——巴蜀廣漢出產鹽、鐵、布、竹、木、蔬菜、果實等物,與邊疆外諸族貿易,自南邊買進奴隸,自西邊買進馬、犛牛。西漢後期,成都成為中國西南部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漢書•貨殖傳》敍述成都人羅裒(音抔póu)致巨富的經歷說:羅裒有錢數十萬或百萬,在長安市做買賣。後來替平陵巨富石氏到巴蜀放債,數年間得錢千余萬。羅裒分一半錢送給貴族王根等人,依靠他們的權力,放債更廣,沒有人敢賴債。羅裒又佔有鹽井。賣鹽、放債。這一事例,說明長安成都兩市的關係是極其密切的。中國特產之一的茶(《爾雅》稱為檟),西漢時已被蜀人發現,王褒《僮約》說“武都(甘肅武都縣)買(當作賣)茶”。武都地方,氐羌雜居,是一個對外的商市。巴蜀茶葉集中到成都,再運到武都賣給西北遊牧部落。成都和武都是中國最早的茶葉市場。

  《史記•貨殖列傳》列舉著名都會十九個,其中包括洛陽、宛兩大市的七個都會在中原地區(河南省)。中原是經濟、文化最高的地區,以中原地區與西方關中地區為基礎,直接聯繫全國各大城市,間接聯繫各郡縣小城市。這種大小城市在商業上的聯繫,有利於全國人民過著共同的經濟生活,也有助於統一全國的政治力量,雖然當時商業對國家統一並不起決定性的作用,但也不容否認它起著相當有力的聯繫作用。

  

  對外貿易

  西漢國內不設關禁,商業通行無阻,對國外貿易,法律上卻有嚴格的限制。西漢國外貿易也分官營與私營兩類。

  西漢設置一個外交兼商務的大官,稱為大鴻臚(秦時名典客)。來到中國的外國人歸大鴻臚管理。大鴻臚屬官有行人(出使外國)、譯官、別火(掌刑獄)及郡邸(各郡會館)。長安槁街有“蠻夷邸”,居住外國使者和商人,當然也是大鴻臚所掌管的一種邸。

  外國人住在京師“蠻夷邸”,同在邊境關市上一樣,中國商人不得賣禁品給他們。前一二一年,匈奴渾邪王率眾降漢,應該算是漢朝人了,他們在長安市購買貨物,漢武帝因商人違犯法律,誅殺商人五百余人。這說明西漢對外貿易,限制極嚴,外族商人到內地也不能買到禁品。

  對外貿易有陸海兩路。陸路貿易在邊境關市上進行。朝廷指定官員用黃金及絲織品與匈奴交換馬、騾、驢、駝、獸皮、毛織物,與西羌交換璧玉、珊瑚、琉璃,與南蠻交換珠璣、犀象、翡翠。《鹽鐵論》說:中國出一端(二丈)素帛,得匈奴值幾萬錢的貨物,外國物產內流,中國利不外溢,是富國的良策。私商貨物經官府允准,給予符傳(憑證),也得與外國人貿易。不在禁例的多種手工業製品,大抵經私商手傳到外國去。

  海路貿易的都會主要是番禺。航海商船卻從合浦郡徐聞縣(廣東徐聞縣)出發。海外貿易由少府專營,少府屬官之一黃門,設有譯長,派出譯使攜帶黃金及各種絲織物,率應募商民入海,購求大珠、璧流離、奇石、異物。《漢書•地理志》記當時海上商路說: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末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黃支國南有已程不國。漢譯使到此才回航。別一海路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又船行可八月到日南郡象林縣。據考證家說,黃支國即建志補羅,在印度南部。如果所說不誤,中國因有精美豐富的手工業產品,不僅在陸上開闢出絲路,自東方達到遠西的大秦(羅馬),就在海上也顯示出遠航大洋的毅力和雄姿。東周時期,齊國已是“海王之國”,西漢以至明朝,經常保持著這個光榮傳統並繼續發揚著這個光榮傳統。

  官營海外貿易,從漢武帝擴展疆域以後才開始,私營海外貿易則是一向在發展。蜀郡是手工業品、農產品饒富的產地。蜀私商對外貿易,一路走滇邊到乘象國,再轉入印度;一路經夜郎通到南越;一路順長江經靈渠直達嶺南。《鹽鐵論》稱中國運蜀郡的貨物到南海交換珠璣犀象等珍品。南粵有蜀枸醬,大夏(西方史料稱為巴克達裏亞,在阿姆河南)從印度買得蜀布、邛竹杖,想見蜀地私商與海外諸國貿易獨多。東漢初年,西域交通阻塞,不能暢通,大秦已有中國鋼鐵,可能在西漢時,蜀商人從水路私運出海,開始了這種貿易。《漢書•藝文志》天文類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海中五星順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國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海中日月彗虹雜占》十八卷。航海必需觀測天象,西漢海中占驗書多至一百三十六卷,說明航海已成專門學問,也說明海路商業與陸路商業同樣發達。

  西漢對外貿易,特別是對匈奴和西域的貿易,包含著防止侵略的意義。法律用死刑禁止兵器、鐵器、銅錢輸出邊境,商人也不敢偷賣這些禁品給匈奴和西域。鐵制兵器在當時是中國特產,漢元帝時馮奉世比較漢羌兵力說:按兵法,出兵擊敵,兵數加倍,力量才能相當。不過羌人刀不堅利,四萬漢兵一個月便可擊敗三萬羌兵。漢成帝時陳湯比較漢胡兵力說:胡人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五個胡兵抵得一個漢兵,近來頗得漢人鑄鐵法,還是三個胡兵抵一個漢兵。鐵制兵器出境,有害邊防,銅錢出境將被改制為兵器,嚴禁都是必要的。一般鐵器嚴禁出境,對匈奴西域是防止改鑄兵器,對西南農業部落是促使接受漢朝的統治。《鹽鐵論》稱鐵器是農夫的“死生”(生命)。呂後時禁南越關市出售鐵器,南越王趙佗被迫三次謝罪。許多非漢族的農業部落,請求內附,自願改為漢郡縣,鐵器貿易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工商業者

  西漢工商業發達,從事工商業的人,數量很巨大。官營手工業大抵用下列幾種人進行生產。技術工用奴隸(“工巧奴”)。這是周秦以來傳統的舊慣例,西漢以迄南北朝,相當凝固地保持著。《鹽鐵論》說:官府給工巧奴衣食,卻不很考核他們的工作效率。工巧奴私自經營產業,積財多至一百金。這種奴隸因有技術,待遇遠比普通奴隸高。粗工用徒、卒和普通奴隸。徒卒也是官給衣食,事實上罪人和徭役,官只能給予少量的衣食,讓他們不死在工作期限內。煮鹽運輸用傭工。工作時官給一些工錢,工畢便停給。服官所在地,紡織用女工,大概也給些工錢。少府所屬東西織室是用女奴和宮女。私營大手工業用奴隸和傭工。傭工待遇不會比奴隸好多少,當他們被剝削到不能自保時,陸續變成奴隸,同時失業農民不斷補充進來,傭工總比奴隸多。官營商業買賣貨物用小吏,運輸用徒卒或傭工。私營商業用奴和傭工。在官營私營工商業裏勞動,即使不是奴隸,總不免被當作奴隸來剝削,這是工商業不能進一步發展的一個原因。大手工業大商業以外,全國散佈著大量的小手工業小商業。漢文帝時,賈誼、晁錯都主張驅遊食之民(小工商)歸農,認為背本趨末的人太多了。由於一部分農民被迫轉業小工商,小工商數量一直在增加。到西漢後期,照貢禹的說法,農民出了谷租,又出稿稅,鄉吏額外勒索,更是無法供應,因此幾乎過半數的農民放棄了本業,即使賜給他們田地,還是賤價賣掉,寧願去做小工商。在大工商業壓迫下,小工商又不免破產,那就只好做盜賊。貢禹說過半數農民破產失業,未免有誇大處,下列事實卻被他說明了,那就是官吏、豪強對農民進行無限制的剝削和壓迫,一部分農民抵抗不了這一種災難,放棄土地,改做佃客小工商,尤其不幸的一部分人,被迫陷落到奴隸群裏去。到最後,不得不爆發以農民為主體,有奴隸小工商參加的起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