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8月24日星期日

黃巾軍起義

第六節 黃巾軍起義


  東漢後期愈來愈黑暗的政治,逼得廣大農民愈來愈不能生活下去。從漢安帝時開始,農民到處發動武裝起義。起義的原因,漢安帝自己說出了一些,就是“萬民饑流”(流亡)、“百姓饑荒,更相啖食”(人相食)。朝廷有什麼救濟的辦法呢?當然是沒有的,相反,剝削得愈來愈兇惡了。從漢安帝到漢靈帝時黃巾軍起義以前,各地發生民變六十七次(實際不止此數)。起義的人數和區域都在繼續擴大,而且起義的行動與西漢不同,一起義就殺官吏,燒城邑,首領有皇帝、天子、太上皇、無上將軍、平天將軍、柱天將軍等稱號。起義者揭出這些稱號,就是宣告人民不再要姓劉的做皇帝。這比西漢末起義軍一定要找個姓劉的做皇帝,顯然是個進步。

  漢朝廷是腐朽的,漢統治階級卻凶頑有力,所以起義軍都被統治者鎮壓下去。

  如果說,漢安帝以後農民的窮困生活還算是慢性窮困的話,那末,到漢靈帝時變成急性的窮困了,或者說逼近絕境了。當時呂強上疏陳事,說:近年來穀價便宜,家家戶戶卻挨餓沒飯吃。連年災荒,按市場規矩,谷價應該騰貴,但是穀價反而更跌,這是因為朝廷和地方官賦稅繁重,刑罰急暴,農民寒不敢衣,饑不敢食,繳出最後的一粒穀來買眼前的性命。農民被驅迫到這條死的界線上,唯一可走的路只有大規模起義。

  小土地私有制的社會裏,農民的耕地在無止境地零碎化,農民本身在無止境地散漫化,要發動有組織意義的大規模起義幾乎是不可能的。秦末陳勝劉邦、西漢末赤眉平林等起義軍都是先在一個地方爆發,隨後各地農民起來響應,形成一支多頭的反抗力量。這種情況和小土地私有制正相適應。但是,東漢時期,農村中遍佈著豪強的塢壁,它們都是有部曲的作戰單位,有力量鎮壓剛發動的起義農民。就是那種較大規模的幾十次地方性起義,也在朝廷軍隊聯合豪強武裝的壓力下,等不到別處農民回應,都歸於失敗,東漢農民起義確是更困難了。

  不過,起義是不可抑阻的,失敗使徬徨在死亡線上的廣大農民獲得一個教訓,就是必須聯絡各地農民共同起義。實行這種聯絡工作的是钜鹿人張角和他的兄弟張寶、張梁。

  漢光武帝以今文經學為基礎,大力提倡妖妄的讖緯之學,藉以證明自己受天命,應該做皇帝。東漢妖術盛行,《後漢書》特立所謂《方術傳》,除了郭玉、華佗等少數醫生,其餘都是著名的妖人。這種妖人妖術就是戰國西漢傳下來的方士和神仙術,不過到東漢時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戰國西漢的方術,主要是用長生不死之藥欺騙富貴人(包括皇帝)。騙術敗露以後,方士被殺或逃遁,教訓了後來的方士,富貴人受騙,也教訓了後來的富貴人。東漢富貴人自漢光武帝以下,一般不求長生藥,卻求愚弄人民的妖術;反之方士也不再用長生藥冒險求富貴,卻用各種符合朝廷提倡的妖術來取得名利,用符水祝禱法騙人,就是各種妖術中的一種。朝廷對妖術採取不干涉態度,因為任何一種妖術,歸根都是為了欺騙人民,有利於朝廷的統治。

  東漢後期,佛教逐漸流行,給某些妖人一種創立宗教的啟示。妖人們把方士所有的神仙術與《老子》書中“穀神不死”、“玄牝之門”等等神秘的話結合起來,於是神仙術改稱為道教,方士改稱為道士,哲學家的老子也被改裝為道教的教主。漢桓帝派親信宦官到苦縣祭老子,又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以方士神仙術為本質的道教,經漢桓帝承認,成為公開的宗教了。最早出現的道教,是漢順帝時琅邪人宮崇到宮門獻上他的老師于吉所得神書——《太平青領書》一百七十卷(《後漢書•襄楷傳》)。這個于吉就是造神書的人,也可能是宮崇自己造書,託名于吉。他們敢於獻書,書中當然是“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決不會有反抗統治階級的言論。漢獻帝時,琅邪道士于吉流寓吳郡城,燒香讀道書,用符水為人治病。孫策部下諸將和賓客,有三分之二信奉于吉,望見他就跪拜。孫策看他妖妄惑眾,影響很大,把他斬首示眾。這個于吉是冒名的于吉(漢順帝時于吉,到漢獻帝時應有一百歲左右,諸將賓客替他說情,只說“醫護將士”有功,不說他年老),他被殺的原因是想取得孫策的尊敬,不是反對孫策,諸將賓客救他,是希望得他的符水治病,不是對孫策有什麼異心。毫無疑問,太平青領道一開始就是擁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宗教。太平青領道教派中有一派叫做五斗米道(即天師道)。漢獻帝時張魯的祖父張陵(即道教所稱天師張道陵),在蜀郡山中造道書,創所謂五斗米道。張陵的徒黨,有祭酒(主傳授老子《道德經》)、鬼吏(主為病人祝禱)等名稱。他們用法術給人治病,僅費三張紙,卻照例要五斗米作報酬。張陵家擁有部曲,是個大地主。他的徒党自然也是些地主。毫無疑問,五斗米道也是擁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宗教。歸根說來,道教的宗旨,無非是長生不死做神仙,這當然不是勞動人民的思想而是地主階級無限貪欲的醜惡表現。

  張角的道教叫做太平道,大概也是太平青領道的一派。張角自稱大賢良師,手執九節杖畫符誦咒,教病人叩頭懺悔自己的罪過。給病人符水喝,好了算是通道,死了算是不通道。張角派遣弟子到各地方治病傳教,十餘年間,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信徒多至數十萬。漢官吏認為“以善道教化,為民所歸”,沒有禁阻太平道的活動。張角分信徒為三十六方(部),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設將帥統率各方。又收買一些宦官作內應,皇宮衛士多人也準備回應。張角預定甲子歲(西元一八四年,漢靈帝中平元年)三月五日(甲子日)京內外同時起義,事前發出動員起義軍的口號,說:“蒼天(漢)已死,黃天(張角自謂)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簡稱為“黃天泰平”。京師及州郡各官府門上都用白土寫甲子二字。大方帥馬元義往來京師,佈置起義,準備調距離洛陽較遠的荊揚二州信徒數萬人,集中到鄴城(起義中心地),作為起義軍的主力,配合洛陽附近的各州郡起義軍,一舉攻下洛陽。不料張角的一個弟子反叛了,向漢靈帝告密。漢靈帝捕殺馬元義,又殺衛士及京城內太平道信徒千余人,命令冀州官吏捕張角。這個離起義日期還差一個多月的突發事變,打亂了張角的部署。張角派人飛告各方,立即起義,向統治者進攻。起義人都戴黃巾作標幟,因之被稱為黃巾軍。張角張寶張梁兄弟三人起兵後,燒官府,殺官吏,攻破地主塢壁,州郡長官,紛紛逃走。各地黃巾軍象風暴那樣起來回應,整個統治階級震動了。

  不論是那一派道教,它的教義原來不曾含有反抗黑暗統治者的意圖。但在封建社會裏,它常被當作一種聯絡農民發動反抗行為的工具。這是因為統治階級實行各種愚民政策,農民受了陷害,一般缺乏較高的文化,而瀕臨死亡的窮困生活,又迫使農民在無可奈何中從鬼神那裏尋求一些空幻的希望。某些野心的道士,正好通過這種弱點來利用農民的戰鬥意志。事實上農民大規模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在於農民階級普遍地要求推倒黑暗統治者,信奉道教只是一種暫時的表面的現象。因之,張角的太平道雖然起著發動黃巾軍起義的作用,但不能說它是反抗黑暗統治的宗教;黃巾軍雖然蒙著道教的灰塵,但它的本質依然是正義的農民戰爭。

  抹去黃巾軍的那些道教灰塵,作為秦末以來農民故爭的發展過程來看,它有若干進步的表現。(一)三十六方同日起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組織力量。(二)攻城市塢壁,表現出明確的鬥爭目標。(三)廢除淫祀,表現出統一的精神。曹操曾在濟南禁絕奸邪鬼神的祭祀,單是城陽景王廟就毀去六百餘所。一九二年,青州黃巾軍與曹操軍大戰,黃巾軍給曹操檄文裏說:從前你在濟南毀壞神壇,和我們中黃太一的道相合,你似乎是個懂道的人。道教崇奉多神,不可能有毀壞神壇的主張。這裏所稱中黃太一顯然是廢斥諸神,獨尊一神,與道教拜多神的教義不合。足見太平道為了發動農民,不得不接受農民的要求(斂錢祭祀鬼神是地主剝削農民的一個手段,農民感到痛苦,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反映出農民要求政治統一),添加一些主張,這就是其中偶然被史書保存的一條。

  黃巾軍的基礎,起初是大量窮苦農民和流民,後來加入了在塢壁裏受盡苦難的徒附和奴隸,他們扶老攜幼全家從軍,隊伍非常龐大(統治階級誣稱為“蟻賊”,但也說明黃巾軍聲勢的浩大)。他們戰鬥精神雖然極高,作戰的困難卻是很多的。黃巾軍倉猝起義以後,漢靈帝大赦黨人,和緩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整個統治階級都發動起來,以大豪強出身的皇甫嵩、儒生出身的盧植、小豪強出身的朱俊為首率領大批徒党(董卓、曹操、劉備、孫堅之類),一致向黃巾軍進攻。經過幾次大戰,是年仲冬,張角兄弟終於被皇甫嵩等血腥統治者殺死,皇甫嵩一人就屠殺黃巾軍二十余萬人,每一郡屠殺至少數千人。統治階級只許農民當牛馬而死,不許為求生而反抗,這是它所認為的“真理”。維持這個“真理”的“真理”就是瘋狂大屠殺。黃巾軍起義在統治階級“真理”的慘重打擊下,基本上失敗了。但是,青徐豫各州郡黃巾軍仍繼續戰鬥,青州黃巾軍尤其壯盛,有戰士三十萬,合男女老幼共百余萬人。因為黃巾軍缺乏戰勝的條件,最後都被曹操等人消滅。

  太平道以外,還有五斗米道。它的教主張魯依靠益州割據者劉焉的勢力,佔領了漢中。張魯自號師君,普通信徒叫做鬼卒,普通官員叫做祭酒(漢時通俗語對人尊稱為祭酒),大官員叫做治頭大祭酒。這些本是道教內部的稱號,佔領漢中後沿用不改。張魯既然取得了統治權,必須在教義外添加(《三國志•注》稱為“增飾”)一些新的辦法。他在大路上設立義舍(行人住宿處),備有義米義肉,讓行路人無償取用。民有小過,罰修路一百步。人犯罪原諒三次,不改正才行刑。春夏禁止殺生物。又禁釀酒。祭酒管理民事,不用太守縣令等名號。東漢後期,破產農民大批流亡,路上顛沛流離,痛苦是說不盡的。朝廷刑法殘酷,富貴人家奢侈浪費,官吏貪暴,官即是豺虎強盜的別號,這些都是人民最憎恨的事物。張魯添加的新辦法,多少有合於人民的要求。張魯在漢中將近三十年,漢中成為當時最平靜的地區,關中士民逃來避難,前後達數萬家。二一五年,曹操攻漢中,張魯自動投降。曹操待以客禮,封為萬戶侯。此後五斗米道主要在統治階級中流傳,被看作道教的正統,張角太平道在民間秘密流傳,農民起義的發動者經常用它或和它同類的教作聯絡的工具。

  黃巾軍敗後,河北農民紛紛起義,各部名號有黑山(山在河南浚縣西北,首領張牛角)、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羝根(羝音低dī首領姓于,是個大鬍子)、青牛角、張白騎(首領騎白馬)、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洪、司隸、緣成、雷公(首領是個大嗓子)、浮雲、飛燕(首領褚燕腳手輕快)、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睦固、苦蝤,以及少數族起義軍四營、屠各、雁門、烏桓等等。大部有二三萬人,小部有六七千,攻擊州郡城和塢壁,聲勢浩大。飛燕(繼張牛角作首領,改姓張)聯絡各部,眾至百萬,通稱為黑山。後來黑山與袁紹大戰數次,各部陸續被袁紹消滅,張燕降曹操。

  黃巾軍黑山軍都被統治階級戰敗了,但黑暗的東漢朝廷也被它們推倒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