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經濟情況
東周、戰國的兼併戰爭,實質上是領主與新興地主爭奪政權的鬥爭。戰國時期,地主階級在秦國取得完全勝利,在山東六國也取得勝利,但還不能完全壓倒領主。由於領主政權的破壞和削弱,剝削方式改變了,束縛在宗族裏面的大量農奴,比東周後期更進一步獲得了解脫的機會,農奴大體變為農民了。這是一個重大的變化,在這個變化下,戰國社會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氣象。
戰國社會的繁榮氣象,表現在下列各方面:
一 人口大增
《戰國策•趙策》載趙奢(戰國後期人)說“古代海內分為萬國,城大不超過三百丈,人多不超過三千家。……現在一千丈的城,一萬家的邑到處可以看到”。戰國時大城市齊國都城臨淄有戶七萬,韓國宜陽縣城方八裏,可駐兵十萬,趙奢所說古代,不必拘泥在何時,說戰國時一萬家的中等城邑很常見是可信的。東周前期大夫采邑不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或九分之一,人口最多不過千室。諸侯國都三百雉(城牆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三倍於大采邑,人口三千家,也是大采邑的三倍。前六六○年,衛國被狄人攻破,衛國民人被俘或逃散,遺民僅得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河南輝縣)、滕(山東滕縣)兩地民眾也只有五千人。經二十餘年的休養生息,人口增加十倍。衛是與魯並稱、大而不強的諸侯國,人口如此稀少,其他國家相差當不會很多。人稀自然地曠,秦穆公襲鄭,路遇鄭商人弦高,才被發覺。杞國本在今河南杞縣,後來遷到今山東昌樂縣,又遷安丘縣。鄭宋邊境,有大塊空地,兩國相約不許奪取。這都說明當時人力非常缺乏,土地荒廢不能開墾。東周前期的情形很象趙奢所說的古代。東周後期人口已漸增加,戰國時人口大增。豐富的人力與農業手工業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相配合,生產力大大提高了。
二 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
東周時鐵稱惡金,只能用作農業工具。戰國時鐵的用途推廣,農業工具如耜、銚(音姚yáo)、鐮、鎒(音耨nòu)、銍等,木工工具如斧、鋸、鑽、鑿等,女工工具如刀、錐、針等,都用鐵製造。農業手工業工具用鐵而外,沒有鋒刃的戰爭用具也開始用鐵,如鐵甲、鐵杖、鐵殳等。某些地區又發明煉鋼術。《禹貢》梁州(四川)貢品有鐵、有鏤,鏤是可以刻鏤器物的鋼鐵。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所記,吳越是最先發明煉鋼的地方。鑄鐵劍成功的人,在越有歐冶子,在吳有幹將和幹將妻莫邪(音爺yé)。歐冶子幹將是同學,都能鑄寶劍。據說他們的老師曾因鑄劍不成,夫妻二人投身冶爐中,劍才鑄成。弟子們改用發爪投爐中,也鑄成了劍。這裏含有神話成分,劍師投身冶爐中,未必真實。當時的冶煉技術,不可能從生鐵煉成鋼,所謂鑄,當是造青銅劍稱鑄,造鐵劍也通稱為鑄,實際是在熟鐵上加一些含炭的物質,經過淬(增加硬度)鍛(擠出雜質)等工,造成鐵刀劍。熟鐵里加一點炭質可以成鋼(含炭百分之一點七到百分之○點二五,都是鋼,含炭百分之一點七以上是生鐵,含炭百分之○點二五以下是熟鐵),最早的煉鋼術從無意中獲得了。此後逐漸改善,並傳到楚國。楚國宛地出鋼鐵,所制的矛很銳利。秦昭王曾誇獎楚國鐵劍的鋒利(長沙楚墓中已發見鐵劍一柄,長約七七公分,寬約四公分)。韓國出寶劍最多,河南西平縣有冶爐城,有棠谿村,都是韓國著名的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別堅利,稱為龍淵之劍。制青銅刀劍不須用水淬,要用水淬一定是鋼鐵。戰國以來有一種髡刑,把罪人鬚髮剃光。《韓非子•顯學篇》說,嬰兒不剃頭要肚痛。罪人頭面也許可用青銅刀硬刮,剃嬰兒頭應該用鋼刀。東周時嬰兒生三月才剪發,足見還沒有剃刀。前二一一年(秦始皇三十六年)東郡地方,白天落下一塊星石來,有人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個字。隕石含鐵質,隕石上刻字,非好鋼不可。秦始皇統一後,遊行全國,到處刻石紀功,刻石工具也應是鋼制。戰國時某些地區已能制鋼,無可置疑,不過鐵還不能代替青銅在武器製造上的地位。《管子•地數篇》說,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此句據《史記•貨殖列傳正義》補),其中出銅的山四百六十七,出鐵的山三千六百零九。這裏所說山數未必真確,鐵產量多於銅產量,鐵用途廣於銅用途,則是事實。又說,上有丹砂,下有黃金;上有慈石,下有銅;上有陵石,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石,下有鐵。戰國時期,已有這些採礦知識,足見礦業頗為發達。
三 農業進步
孟子反對當時最普遍的三件事,說好戰的人該受頭等刑,講合縱連橫的人該受二等刑,辟草萊(開闢草荒)任土地(無限制佔有耕地)的人該受三等刑。從孟子主張行均分田地的井田制與反對任便佔有耕地看來,戰國時土地確是大量開墾出來了,同時地主與少地失地農民間的區分也極為顯著了。不過草萊地變為耕稼地,無論土地為誰所有,總是一個進步。
東周已有牛耕,戰國時似頗推廣,這與地主富農從宗族制度中分化出來並逐漸發展是一致的。商鞅改長六寸四分(營造尺)的周尺為長七寸二分的秦尺。又改一百方步的周畝為二百四十方步的秦畝。田畝面積的擴大,用意在提倡牛耕,也就是獎勵地主富農經濟,因為地主富農才有養牛的財力。放大畝的面積,又可省去田間若干封疆田洫。商鞅第二次變法,開阡陌、改田制後, “初為賦”,當是按新畝制制訂賦稅法。山東六國仍用周畝,想見牛耕不象在秦國那樣被提倡。《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十二月)“命農(《呂氏春秋》作司農)計 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這又說明不論秦和山東六國的普通農民仍用耦耕法。
孟子說到深耕和糞田,荀子更屢言肥料的功用。荀子說多糞肥田,又說五穀一歲再獲。《周禮•草人》分土壤為九類,用九種動物骨煮汁拌穀物種子,種在一定的土壤上,稱為“糞種”。《周禮•薙氏》、《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六月),都說燒草取灰或漚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糞種、一年再獲,顯然是戰國時農業技術上的進步。孟子說省刑罰,薄稅斂,農民才能深耕。《荀子•富國篇》說“民富自然田肥,田肥自然出產加倍;民貧自然田瘦,田瘦自然出產減半”。事實上遭受刑罰稅斂的迫害,最嚴重的是普通農民,深耕肥田的只能是地主和富農。
古史稱禹、益時起,即知利用河渠溝洫和井灌溉農田、園圃。東周時漸見正式記載,特別是楚相孫叔敖創建芍陂(在安徽壽縣)灌田,規模最大。入戰國後,灌田更被重視,《周禮•稻人》敍述灌溉法,想見戰國時對水利的講求。著名水利工程如魏文侯時西門豹、襄王時史起引漳水灌溉鄴田,秦始皇初年,用韓國水工(水利專家)鄭國創建鄭國渠,灌田四萬餘頃。戰國時治水有專門名家,能施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是古代文化的一個重大成就。東周對園圃種蔬菜已成專業。園圃用井水灌溉,先前是鑿隧道通井中,人抱甕入井汲水。戰國用桔槔汲水,代替極拙劣的抱甕灌溉法。
戰國時期無疑是一個農業躍進的時期,基本原因在於戰國時土地私人所有制已經確立,這在當時是進步的制度,因而對農業起著推動的作用。
四 手工業發達
東周時魯齊兩國手工業在各諸侯國中最為著稱。戰國時山東各國手工業更見發展。如《周禮•考工記》敍述木工分七部,金工分六部,皮革工分五部,設色工分五部,刮磨工分五部,陶工分兩部。《考工記》文有殘缺,但就現存文字看來,可以想見分工的細密及技術的講究。《禮記•月令》季春之月(三月),命百工審查五庫器材的品質,其中有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幹、脂、膠、丹、漆等物,這些正是金工、皮革工、設色工、刮磨工所用的原料。金(青銅)工造重要器物主要是造武器。《考工記》敍述制青銅法,分青銅為六種:第一種銅五分錫一分,可造鐘鼎,第二種銅四錫一可造斧斤,第三種銅三錫一可造戈戟,第四種銅二錫一可造刀劍,第五種銅三錫二可造削刀及田獵所用箭鏃,第六種銅錫各半可造鏡及燧(日光下取火的鏡)。上述各工都是官府手工業,戰國時戰爭規模巨大,一次戰爭雙方兵士多至數十萬或百萬。官府製造大量兵器及軍用品,需要很多的工人(工業奴隸)與很大的工作場所,民用器物不得不讓民間百工自由製造,自由交易。東周後期本已存在著“百工居肆”、“工肆之人”的民間手工業者,到戰國愈益發達起來。孟子說農與百工間紛紛交易,相互依賴,不可或缺,特別是陶工、冶鐵工、木工、車工對農業生產的關係更是密切。民間百工一般是小規模製造,製成物品後,即在肆(攤)上出賣,小手工業者兼作小商人。戰國時鐵耕盛行,冶鐵業中出現大富豪。如邯鄲郭縱,富敵國王;趙國卓氏,冶鐵致富;魏國孔氏、魯國丙氏冶鐵起家,致富巨萬。冶鐵成為民間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其經濟上地位超過官府手工業的金工部門。
五 商業興盛
東周時期有官府商業與私人商業的區別。範蠡、端木賜是著名的大商人。戰國時,私人商業更盛。大鹽商猗頓富比王公,名馳天下。周人白圭講致富術,要旨在於掌握時機,精確運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史記•貨殖列傳》)的法則,白圭被尊為商賈的祖師。戰國時大都邑如齊都臨淄、趙都邯鄲、以及大樑(開封)、洛陽都是著名大商業城市。中等都邑有市,稱為“有市之邑”,如韓國的上黨,其中七十邑有市。小邑也多有小市。《周易•系辭》所謂“日中做市,招集天下的人民,聚會天下的貨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指這種趕集式的小市。《韓非子•亡征篇》說“商賈的錢財存放國外,可以亡國”,足見商業中更重要的是私人商業。戰國時自由買賣的土地私有制已經確立,大量農民因土地被兼併失去本業或不勝地主商人的剝削,自願放棄本業,群向工商業求生計,所謂“從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記•貨殖列傳》),所謂“耕田之利十倍,珠玉(經商)之利百倍”(《戰國策•秦策》),都說明經商致富為當時一般人所願望和追求的。周國人風俗,不愛做官吏,專心做工商,求十分之二的利息。魯國人喜歡講儒學,後來風俗改變,經商謀利比周人更迫切。周魯人如此,別國人也未必不如此。商鞅重農抑商政策,不僅不能行施于山東六國,即在秦國也不能遏阻重商的趨勢,到戰國末年,大商人呂不韋終於參加了秦國的政權。
《荀子•王制篇》形容當時貨物流通的情形說,北方的走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顏料,東方的海魚海鹽,西方的皮革毛織品犛牛尾,中國市場上都能買到。住在澤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產,農民不動刀斧不陶不冶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種可以得到糧食。荀子看到通商的重要,主張“四海之內若一家”(《王制篇》),中外交易,互相救助,都可以得到安樂。戰國商業的發達,給學術上的大一統思想以影響,也給秦漢統一並向外擴展提供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條件。但這裏必須注意,自戰國以後長期封建社會裏,商業雖在逐步的發展,對整個封建經濟卻並不起決定的作用。企圖用所謂“商業資本主義”來曲解歷史,是必須予以駁斥的。
《禹貢》揚州荊州貢物有金三品,即金、銀、銅三種。墨子弟子耕柱到楚國做官,得十金送墨子。楚王答張儀說,楚國出產黃金珠璣犀象。黃金白銀用作貴重貨幣,當從東周後期楚國開始,至戰國隨著商業的發達,黃金成為通行的貨幣。現存古貨幣有“郢爰”,形似小餅,稱為餅子金或餅金。餅金有黃金餅,也有銀餅。北方別有稱鎰的黃金貨幣。金銀幣以外,又有銅幣,分貝形、刀形、錢(耕器)形、圓形四種。銅幣輕重不等,鑄錢地區也極紛雜,想見當時商賈可以私鑄,官府並不禁止。商賈獲得鑄錢權,又增加了一個牟利致富的大門徑。
戰國比東周生產力有更大的發展,因而社會各階級也有更多的變化。
一 統治階級
領主秦相自商鞅後,有公孫衍、張儀、甘茂、樗裏子、魏冉、范睢、蔡澤以至呂不韋、李斯等人。除了樗裏子是秦宗室,其餘全是異姓客卿,這說明秦國貴族領主失去了政治上特權。山東諸國有異姓客卿也有貴戚之卿。國王有大事,得和貴戚之卿商量,有大過不聽諫,貴戚之卿有權廢國王。山東大領主如齊國孟嘗君田文,私招天下俠客遊民六萬余家到自己的封邑薛,齊王不敢干涉。趙國平原君趙勝,家有大量土地,管事人多至九人,不肯出田租給趙王。韓非子說,士卒依靠權勢人家,逃避徭役,人數上萬。這說明六國殘留著領主勢力,政治和經濟都落後于秦國。
地主韓非子說趙襄子時候(春秋末期),住宅園圃已經自由買賣。戰國時土地所有權的取得,主要是用買賣的形式,有錢的人就可以享受地主的樂趣。蘇秦說,“我如果有洛陽負郭(近城市)田二頃,我還會出門求富貴掛六國相印麼!”二頃田的地主就什麼都不想幹了,地主生活的優裕可以想見。地主階級中有將相官吏擁有田宅的地主,如趙將趙括得錢就買田宅,秦將王翦請秦王賜田宅,留給子孫做產業;有地主兼營商業,如有棗樹一千株,栗樹一千株,漆樹一千畝,桑麻一千畝等所謂素封的地主;有農民上升的地主,如《呂氏春秋•孝行覽》、《淮南子•人間訓》所說,孔子的馬吃路旁禾稼,被耕者扣留。馬夫對耕者說,你耕地東到東海,西到西海,我的馬怎能不吃你的禾稼呢?耕者大喜,把馬送還。這個故事說明有的農民可能上升為地主。地主階級在朝廷上有參與政治權,在農村中有各種享受。荀子說,鄉間輕薄子服裝美麗,態度妖冶,專門引誘婦女,這就是地主富農家子弟享受的一種。地主階級的興起,對破壞領主制度說來,是一種進步,但土地在買賣形式的兼併下,農民失去耕地也愈益加劇。
士 士,除了代表農與工肆之人的墨家,大都是地主階級參加政治活動的代表。春秋時期諸侯卿大夫養士的風氣已經開始,到戰國,山東各國國王將相爭著養士,士成為社會上最活躍的一種人。
宗族制度破壞後,國王和貴族勢力削弱了,他們迫切需要大量擁護者,不得不向地主階級的士求助。戰國初年,魏太子擊(武侯)路遇文侯的老師田子方,太子趕快下車拜謁,子方昂然不答禮。太子問,“富貴該驕傲,還是貧賤該驕傲?”子方說,“自然貧賤該驕傲。諸侯驕傲要失國,大夫驕傲要失官。貧賤的士主張不合,議論不用,立即跑到別國去,好比丟掉一隻草鞋子,你怎麼拿富貴來比貧賤!”(《史記•魏世家》)田子方這些話,說明領主依賴士來鞏固統治地位,士也依賴領主來取得富貴,雙方有密切的關係。
領主地位愈來愈危殆,養士風氣也愈來愈盛行。戰國末年領主卑躬屈節招天下士,惟恐士不來附己。當時著名養客的貴族有孟嘗君、平原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四人養士各在三千人以上。孟嘗君與賓客吃同樣的飯,並贈送禮物給賓客的親戚。平原君散家中財物供養賓客。信陵君待士更謙恭,搜求隱士無所不到,在四人中聲譽最高。春申君門下上等客都著珠履。別一著名養客者燕太子丹,要討刺客荊軻的喜歡,尊荊軻為上卿。最好的房舍,最好的飲食和車馬,都送給荊軻享用。太子丹還天天到荊軻那裏問安,惟恐荊軻不滿意。太子丹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可恥的刺客身上,是養客者中間最下等的一個。這些領主們,儘量吸取勞動群眾的血汗,來求得士的滿意,企圖得到士的助力,維持自己的地位,這正好說明領主統治已經走到了末路。
士大體分為四類:一類是學士,如儒、墨、道、名、法、農等專門家,著書立說,反映當時社會各階級的思想,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在文化上有巨大貢獻。這一類人聲名大,待遇優,如儒家大師孟子,後車數十乘,侍從數百人,往來各國間,憑他的聲名,所到國家,國君們都得饋贈黃金,供給衣食,聽取孟子的議論。一類是策士,即所謂縱橫家。這一類人長於政論,富有才能,憑口舌辯說,得大官取富貴。《戰國策》專記載策士的議論,蘇秦張儀是他們的代表人物。一類是方士或術士,這一類人可分兩等,一等是天文、曆算、地理、醫藥、農業、技藝等學科的專門家,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貢獻;一等是陰陽、蔔筮、占夢、神仙、房中術等騙取衣食的遊客。最下一類是食客,這一類人數量最大,流品最雜,其中包括雞鳴、狗盜、任俠(惡霸)、奸人、罪犯、賭徒、屠夫、刺客等等無賴凶人,通過貴族將相來吸食勞動人民的血汗。田文曾路過趙國,趙人聞名,聚立路旁看他,笑道“原來只是一個短小男子”。田文發怒,他的食客下車斬殺觀眾數百人,索性把一縣人都殺死才走路。後來田文失位,食客都跑散了,田文復位,食客又回來。所謂食客,就是這樣野蠻的貴族走狗。四類士身分不同,他們活動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鞏固統治者的地位。
大商賈戰國時富商大賈與士一樣,也成為社會上最活躍的一種人。孟子主張對工商業什一而稅,去關市之征。他的主張沒有一個國君能採用。他斥大商賈為賤丈夫,但賤丈夫仍為王公貴族所尊重。大商賈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作政治活動的商賈,呂不韋是這一類人的顯著代表。一類是兼營農業畜牧業的商賈。一類是兼營大手工業的商賈,《史記•貨殖列傳》所舉巨富,多屬這一類。大商賈所使用的人,一種是夥計,如洛陽貧民到富商家學商業,替富商貿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種,是大商賈憑藉財勢,用高利貸、價買、擄掠等方式,壓迫窮人作奴隸,從事商業、農業、手工業勞動,因之大商賈實際是封建社會裏存在著的奴隸主,是最落後的一個階層。秦始皇初年,呂不韋為秦相國,封河南洛陽十萬戶。呂不韋在政治上得勢後,表現出大商賈發展的方向。呂不韋並不滿足於十萬戶的封建性租稅,他佔有奴隸一萬人,驅使他們從事各種勞動,壟斷洛陽工商業。
戰國時期的統治階級,是由衰落的領主階級和新起的地主階級(包括士和大商賈)構成的。
二 被統治階級
農民農民是人口中占最大數量、生產中占主要地位的一個大階級。孟子說“無君子(統治者)莫治野人(農民),無野人莫養君子”。又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孟子•滕文公篇》)。孟子造出農民應該受治的理論,正好說明統治階級只有依靠農民才能得到生存。荀子主張“省(減少)工賈,眾(加增)農夫”(《荀子•君道篇》),以為“工商眾則國貧”(《富國篇》),加增農業生產者是國富的根本,這也說明農民是主要生產者。戰國初,魏文侯用李悝行“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辟草萊,任土地,允許土地自由兼併。李悝又創立一種平糴法來減輕兼併對農民的迫害。這個方法是國家遇豐年,平價買入農家餘粟,凶年則平價賣出積粟,使農民得繼續生產免於流亡。照李悝的計算,農夫一家五口,耕田百畝,平均每畝收一石半(約合今三鬥),得粟一百五十石。除十分之一的租稅十五石,餘一百三十五石。一人每月平均食一石半,五人一年共食九十石。余四十五石,每石賣錢三十,得錢一千三百五十。除祭祀、賽會用錢三百,余錢一千零五十,每人衣服用錢三百,五人共一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加上婦女紡織,全家收入大體相抵。)如遇天災和疾病、喪葬、臨時賦斂等意外費用,便入不敷出。事實上,公田制廢棄後,農民不是都有田百畝,少地農民生活自然更窮困,有百畝田的農民,負擔也極沉重,很難出入相抵,李悝平糴法多少起著保護農民的作用,是有進步意義的一種措施,因為比商人地主任意操縱,到底是好一些。
上述農民生活情況,各國大體相似。商人、地主乘農民困急,放高利貸,因而取得粟米、土地與奴婢。弱賴對秦王說,商人不耕作,卻有積粟,是有其實而無其名;農夫終年勞苦,家無積粟,是有其名而無其實。可見農民的收穫物、田宅與一家人,都是商人、地主榨取的對象。
農民遭受殘酷的剝削,竭力求謀生存:有的節衣縮食,生活費用減到最低程度;有的放棄本業,轉入工商業;有的離鄉背井,散至四方謀生。一般失去耕地的農民,有的在商店當傭工,有的為人灌園,有的充當雇農。韓非子說雇農出賣勞力替人耕作,主人給他衣食工錢,希望他耕得深,耘得快。流浪到都市上,充當臨時雇工的,人數也不少。如荀子說,雇市上傭工打仗;韓非子說,雇傭工開溝渠。農民用這些方法都不能維持生活時,有的只得餓死在溝壑裏,有的只得賣身為奴隸。
有了農民階級,自然要分化出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等各個階層。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它們都是封建主義性質的,決不能說封建社會的農民階級已經存在著農村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了。因為農民階級本身並無發展的前途,在封建社會裏,農民只能希望自己變成地主,在資本主義社會裏,才能希望自己變成資本家,富農也就成為農村資產階級。同樣,在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裏,除了富農,農民也可以變成工人階級。由於農民階級的特性,所以無須懷疑封建社會裏是否存在著富農。
魏國有溫囿(果園或菜園),每年收租八十金,後來租給西周君,年租一百二十金。小國君可以向大國租園子,農民向地主租耕地,自然更是常事。孟子荀子都說,一個農夫應該有五畝宅地,百畝耕地。孟子又說“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篇》)。農民失去耕地或耕地不滿百畝,不能養活一家人,是當時普遍的現象,所以孟子主張行井田制度,給農民一百畝恆產,使束縛在土地上“死徙無出鄉”(《滕文公篇》),這樣,封建統治才能鞏固。
工商戰國時民間小工商業比東周更見發達,在山東各國,當有相當大的人口從事小工商業。這種人自己製造器物,自己設肆出賣,如韓非子所說,車匠希望人富貴,棺匠希望人死喪。韓非子又說,工匠造惡劣器械,騙農民的錢。荀子主張禁止工匠在家裏製造器具。這都說明自由經營的小工商業,在生產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是農民生產的主要配合者。
奴隸奴隸也有相當數量,來源是俘虜、罪人和貧民。《周禮》質人掌管市上買賣貨物的契券,所謂貨物,指人民、牛馬、兵器、珍異。人民當作一種貨物來買賣,自然是奴隸或農奴。《周禮》司厲掌管懲治盜賊,罰盜賊為奴,稱為罪隸。《禮記•曲禮》有獻民虜禮,民虜就是奴隸。官府和富貴人家用奴隸供役使,但多數用在手工業生產上。官府手工業的大官稱工師,管理百工,督促手工業奴隸工作的人稱監工。孟冬月(十月)國君考驗製成的器物,器物上刻有工人姓名,如製作不良,要追究治罪。季秋月(九月)百工停工一月,其餘不得休息。官府手工業造貴族用和軍用器物,對人民生活沒有益處。大商賈利用奴隸勞動,經營採礦冶鐵等業,這種奴隸勞動,對農民和小工商業者起了配合的作用。《韓非子•喻老篇》說“好年景,臧獲(奴隸)耕種的田也能豐收”,足見奴隸也用在農業上,不過耕種得不好。
戰國時,構成封建社會的階級,主要的不是領主和農奴而是地主與農民了,但山東各國的領主在政治上仍占統治地位。秦與六國間進行長期的激烈戰爭,說明完全地主政權與半地主半領主政權間的鬥爭是當時主要的鬥爭。地主與農民間的階級鬥爭,在這種情勢下還不到激化的程度。秦統一全國後,地主成為農民面前唯一的大敵對階級,從陳勝吳廣開始,歷史上不斷地發生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大小起義。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