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6月23日星期四

第二十二章 明朝

第一節 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

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我國歷史上的元朝。元朝由蒙古族人統治。推翻了元朝統治的,是一位牧童加丐僧出身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公元1328年,他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一個佃農家庭。少時為牧童;17歲時,父母長兄因飢餓瘟疫身亡,朱元璋孤苦無依,只得到皇覺寺出家,後“雲遊叫化”多年,實為丐僧。1353年朱元璋25歲時,紅巾軍起義,劉福通在穎州,徐壽輝在湖北,張士誠在泰州,方國珍在溫州,郭子興在濠州。於是,朱元璋投郭子興部,受郭子興賞識,得娶其義女馬氏。兩年後,郭子興病死,朱元璋獨掌兵權,並得到徐達、馮國用等輔助。馮國用提議攻取應天(今南京)作為根據地,1356年,朱元璋攻下應天。在朱元璋正想大展拳腳之時,名儒朱升告誡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聽取了這一建議,積蓄力量,暗中備戰。1360年起,朱元璋先後戰勝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佔據了南方。1367年,朱元璋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這口號後來也被孫中山們藉用),舉兵北伐,先後在山東、忭梁、潼關等地打敗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率領的元軍。

1368年正月,41歲的朱元璋在應天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又稱洪武帝;死後尊太祖,又稱明太祖。定都應天,改稱南京;以汴梁為開封府,稱北京;而元大都,為北平府。立妻子馬氏為皇后;立長子朱標為太子。舊曆七月,明太祖攻克德州、通州,兵臨大都。元順帝見大勢已去,深夜帶著后妃、太子北逃,統治中國89年的元朝被推翻了。

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後,致力於國家的重建,他出身下層,深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於是,他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徙富戶,抑豪強;移民屯田,獎勵墾荒;興修水利;減輕賦稅;解放奴隸等措施,使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明太祖統一全國以後,創立了新的軍事制度——衛所制。根據這種衛所制,在中央設前、後、中、左、右五軍都督府作為全國最高軍事機關。五軍都督府統轄若干都司,都司統轄設在全國各州縣要害地區的若干衛所。明朝建國後,最大的軍事威脅來自於北元蒙古。為此,明太祖在沿邊要塞,封王建國,設置都司衛所,嚴為守備。為解決邊軍的糧餉,又實行軍士屯田制,即軍隊開荒種田,解決俸餉。擴廓帖木兒逃到蒙古後,常常侵擾明朝邊境。1374年,明太祖派李思齊到蒙古見擴廓帖木兒,勸其投降,但擴廓帖木兒不肯,還截斷李思齊一臂。李思齊回京後即死亡。不過,次年,擴廓帖木兒也在蒙古死去。

在政治制度上,他強化封建專制主義,還在強化君主集權方面費了不少心機。他沿用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別掌理全國政務;設大都督府管軍事;都察院與大理寺掌糾察和刑法。但是,這些機構的官員都直接向皇帝負責,重大事件,必須報請皇帝批准才能實行。明太祖當了皇帝,本來可以把許多瑣碎的事務交給他人處理,不料他又心懷戒備,總是自己批閱公文。這本來也是好事,但他文化不高,那些臣子又要賣弄學問,如刑部主事茹太素,用了近兩萬字才匯報五件小事,結果,明太祖累極又氣憤,把茹太素召來打了一頓。此外,他組織人員經過多年修編,制定了《大明律》。《大明律》共分三十卷,共460條,嚴明吏治。與此同時,明太祖又親自採輯官民犯罪的事例,編成《大誥》一書。書中有一萬多案例,發至全國,並作為府、州、縣和社學的學生的必修課。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明王朝建立後,明太祖襲用唐宋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但更加嚴密和死板。明代科舉條例規定,三年一試,每次考試分三場;考試員生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即要運用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的“八股文”。

明太祖由於出身低微,雖貴為皇帝,仍有強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他有當過丐僧、要剃光腦袋的經歷,所以很忌諱別人說“生(僧)”“光”“禿”等字眼,連類似意思的字也不許用,否則遭殺頭。由於明太祖有此忌諱,因此引出許多文字獄。如有人歌功頌德:“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本來是說明太祖成為天下世人的榜樣,不料明太祖認為他諷刺自己是“光賊”(則音近賊),將其處死。明太祖甚至連有錢人也憎恨。南京有巨富叫沈萬山(又作沈萬三)者,曾幫助修築京城從洪武門到水西門的城牆,是京城城牆總長的三分之一。沈萬山又自請犒勞軍隊。這些本來都是好事。不料明太祖很生氣,要殺他,後來改為流放雲南。

正因為有著自卑心理,明太祖組建了錦衣衛。錦衣衛原為親軍,是保衛皇帝和皇室的禁軍,但後來漸漸發展為特務機構,專門監視官員和百姓的言行。錦衣衛校尉暗訪吏部尚書吳琳,剛好他準備下田插秧,明太祖得報感到滿意;大學士宋濂在家中請客喝酒,所有酒菜及宴席座次都被明太祖知道一清二楚。有時,明太祖甚至親自私訪官員,觀察其舉動。有一次,他突然出現在大學士羅复仁家,剛好羅在打掃房子,而房子又窄小簡陋,明太祖誇獎了他一番,並賜以寬大住宅。大臣錢宰罷朝回家,閒而吟詩:“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次日,明太祖見到他便說,昨日作得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急忙叩頭請罪。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明太祖最重大的措施,莫過於分封諸王。他定下“封建諸王之制”,從1368年起陸續把兒子分封到全國重要的城市。派秦王、晉王棡、燕王棣到封地西安、太原、北平;又封周王橚、楚王楨、齊王榑、潭王梓、魯王檀、蜀王椿湘王柏分別到開封、武昌、青州、長沙、袞州、成都和荊州。此外,肅王、慶王、代王、谷王、寧王等分封甘州、寧夏、大同、宣府、大寧等地。朱元璋的“封建諸王之制”,為日後的“靖難之役”埋下導火線。

明太祖知道自己得天下不容易,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自己還能制得住,但子孫就未必了,因此,他想到誅殺功臣保江山的辦法,如以“謀反”為名,誅殺一些開國功臣。有位左丞相叫胡惟庸的,心術不很正,曾誣陷開國功臣劉基,使得劉基憂鬱而死。洪武13年即1380年,太祖以“謀反”罪將胡惟庸誅殺,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等大臣也株連被殺;稱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於途中。案件前後株連三萬餘人,史稱“胡獄”。洪武26年即1393年,涼國公藍玉因“謀反”罪被殺,誅連死者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獄”。兩獄合稱“胡藍之獄”。此外,淮安侯華雲龍,太史高啟,大將廖永忠、朱亮祖,右丞相汪廣洋,戶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興,靖寧侯葉昇,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弻,宋國公馮勝,監察御史王朴等,都因各種“罪名”被處死或賜死。縱觀太祖的“戰友”,除常遇春、湯和、徐達、沐英等,大多不得善終。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馬皇后等的輔佐下,也算有所建樹,但他上述的心理與行為,導致了無數的悲劇發生。

公元1398年,71歲的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在位30年。死後與馬皇后葬於南京鐘山南麓獨龍阜珠峰下,即現在仍保存完好的明孝陵。

早在1393年,太子朱標早父親而死,葬於明孝陵附近的東陵。太子朱標早逝,時年已65歲的明太祖悲痛異常,不知皇位該傳與何人。經過反复的考慮,他最後採納了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建議,於同年就月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明太祖朱元璋死後,22歲的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惠帝,年號建文,又稱建文帝。

建文帝與他父親朱標,都是忠厚長者,甚得人心,即位後,他以鞏固封建政權為首務,革冗員,并州縣,改革典章制度。提拔東宮近臣齊泰為兵部尚書,伴讀老師黃子澄為太常寺卿,同參軍國大事。但是,二十多位分散各地擁兵自重的皇叔,根本不把他看在眼裡。尤其是燕王朱棣,更是握重兵於北方,隨時有發難的可能。他找齊泰和黃子澄商議。黃子澄建議,必須實行“削藩”,否則政權不穩。齊泰認為,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解除威脅最大的燕王。不過,齊泰認為,燕王遠在北平,握有重兵,輕易廢黜,頗有風險,不如先從多次違法的燕王同母弟周王橚下手。於是,建文帝先逮捕周王橚,廢為庶人;又以偽造鈔幣和擅自殺人的罪名,遣使逮捕湘王柏,湘王自焚而死;接著,建文帝把齊王榑誘至京師,廢為庶人,加以軟禁;對代王桂也如法炮制,幽之於大同。此外,建文帝以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受密旨監視燕王。

建文帝的舉動,震驚了燕王朱棣。朱棣是朱標同母弟,馬皇后所生,朱元璋第四子。他身材魁梧,天資聰穎,武藝高強,屢立戰功,受封燕王,鎮守北京。當父親朱元璋死時,他回南京奔喪,建文帝聽取大臣齊泰的建議,出於京城安全,不許各地藩王入城,朱棣懷恨在心,準備謀反奪權。建文帝登基後,聽取大臣黃子澄的建議,打算削藩,面對諸弟被廢,自己權力被削的危機,朱棣一面裝瘋,一面積蓄力量。1399年,朱棣借建文帝改元之機,帶領兒子朱高熾等,親往南京,探聽虛實,以謀對策。回北京時,為使建文帝放心,他把兒子朱高熾等人留在京師作人質。回北京後,他又以重病為由,要求放回朱高熾等。另一方面,他加緊備戰,準備發動奪取皇位的戰爭。

1399年,燕王府護衛倪諒告發燕王欲謀反,建文帝即下詔書嚴斥燕王罪行,並密令北京駐軍圍燕王府第。事泄,朱棣便乘機起事,殺謝昺、張信等,以誅殺奸臣齊泰、黃子澄為號召,發動“靖難之變”。朱棣經多年的準備,兵精糧足,他以僧道衍(姚廣孝)為謀士,張玉、朱能、邱福等為將,準備南下。

9月,明朝長興侯耿炳文等人率三十萬大軍進駐真定,徐兵率兵十萬駐河間,潘忠率數万軍駐莫州,楊松率九千精兵為先鋒進扎雄縣,準備與潘忠會軍攻打燕軍。由此,明、燕兩軍的第一次大戰——真定大戰爆發。由於明軍輕敵,結果,被有備而戰的燕軍打得大敗而逃。建文帝很生氣,以李景隆(李文忠之子)代耿炳文為帥。

朱棣起兵後覺得自己兵力很不夠,於是定下計謀,打算先奔襲大寧,奪取寧王朱權之兵。到大寧之後,膽氣頗壯的朱棣在郊外埋下伏兵,自己則以請求朱權為自己草謝罪詔為名單騎入城。在城中盤桓數日後,藉著朱權出城為自己送行的機會,暗令伏兵出動,將朱權活捉,妃嬪兒女也沒能逃過,數万精兵也輕易就成了朱棣的部屬。大寧城為之一空。

朱棣冒險去了大寧,北平城裡,只剩了朱棣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熾留守,精兵也都隨朱棣在外,城中只有些老弱之兵。建文帝派去的李景隆的大軍殺到了北京城。面對兵臨城下的強敵,徐王妃非常冷靜,她先是在宮中指導兒子應變,見情勢緊急,她又傳命,給所有和自己一樣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屬及官紳士民之妻都配發甲胄,讓大家都加入戰事中。徐王妃本人更是親自登城督戰。這時正是農曆十月,徐王妃又命眾人水潑城牆及城下兵將,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興嘆。在徐王妃的指揮下,北平守軍堅持到了燕王朱棣成功收編寧王軍隊,回師救援的時候。這場守城之戰,清晰地顯示了徐王妃智謀膽略,日後,她成為朱棣治國的好助手。

隨後,雙方呈膠著狀態,戰鬥慘烈。建文帝並非將才,處事優柔寡斷;齊泰、黃子澄等也缺乏軍事謀略,幸而還有李景隆、鐵鉉、平安、盛庸、徐輝祖等大將,經過白溝河之戰、濟南之戰、滹沱河之戰等,雙方僵持了三年之久,難分勝負。1401年底,燕王聽取僧道衍計,避開幾處戰場,出兵南下,謀直取京師。漸漸,朱棣取得了戰爭的優勢。

1402年4月,燕軍攻打靈壁,遇南軍大將徐輝祖。燕軍畏懼,躊躇不前。就在這有利的形勢下,建文帝偏聽偏信,臨陣易將,把徐輝祖調回,結果南軍士氣隨即瓦解,降者數万人,大將平安也被俘降燕,燕軍大勝。靈壁一役,燕軍從此乘勝南下,勢如破竹。5月,燕軍渡淮,破盱眙,趨揚州,守軍降;6月,燕軍在瓜洲渡江,破盛庸軍,進至鎮江,守軍降;燕軍至京師,李景隆等投降。當朱棣攻占南京時,城內尤其皇宮內起火,結果,26歲的青年皇帝建文帝被燒死。

建文帝被燒死,也可能是自焚而死。但是,對於他的死,民間也有傳言他從地道中逃出,改換僧裝,隱姓埋名,自號“應文”,雲遊各地;又傳朱棣曾派胡濙訪張三豐,遣鄭和航海,目的都是查究建文帝下落。這些,應不可信。姑且把建文帝的下落也算作一個歷史的有趣之迷吧。

靖難之役打得很艱苦,歷時三年多,朱棣才“靖難”成功,隨即在南京登基,是為明成祖,次年改年號永樂,又稱永樂帝。改北平為北京。立高熾為皇太子,立徐王妃為皇后,封“靖難”時多立戰功的兒子高煦為漢王。

由於朱棣以“靖難”為名,最終奪取皇位,當然很多舊臣不服,朱棣唯有以“殺”震懾,凡是不服的,統統殺之。於是,成百上千的無辜者被推上刑場。齊泰、黃子澄當然首當其衝,人被殺,族被滅;御史大夫練子寧被斷舌磔死,滅其族;戶部侍郎卓敬亦被殺,滅族;籍沒長興侯耿炳文家,炳文自殺;籍沒曹國公李景隆家,禁錮景隆及家屬;盛庸下獄自殺……也真有不怕死的人。朱棣要大臣方孝儒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儒堅決不肯,擲筆於地,邊哭邊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說,你不怕死,難道不怕誅九族?方說:“十族又奈我何!”朱棣大怒,命人用刀割開他的口,一直割到兩耳,然後,碎屍於聚寶門外,其十族873人被誅殺。還有兵部尚書鐵鉉,死守濟南被浮,寧死不肯面對朱棣。朱棣命人割去他的耳朵鼻子,又命人把他的肉燒熟,仍不屈;最後,朱棣將其凌遲碎剮,將其屍投入油鍋,炸成焦炭。不服統治甚至採取謀殺手段的,下場一樣,御史大夫景清謀刺成祖未遂,被殺,滅九族,株連鄉人無數,稱為“瓜蔓抄”。

明成祖的根基在北京,他擔心京城遠離北方,不便於統治,尤其是不便於抵禦北元,1406年,明成祖明令遷都北京;次年,即開始北京城的建設。工程主要分為內城、皇城和紫禁城三部分。工程歷時十三年,到1420年才完工。永樂19年即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遷都北京後,以南京為“留都”,諸司設置繼續存在,稱為“留守”。明成祖遷都北京,對進一步鞏固北方邊防,對北京城的建設,有其積極的意義。

為鞏固地位,加強統治,明成祖除錦衣衛,另在東安門北設置了東廠,用它專門刺探臣民“謀逆妖言,大奸大惡”的事。明成祖怕外臣徇情面,不能及時把情況報告,於是特命親信太監做東廠提督,東廠由太監提督,便成了明朝特設的制度。東廠同樣是從事特務活動,地位漸漸在錦衣衛之上。

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統治,從1403年到1409年,明成祖在斡難河、黑龍江流域南北地區,以及松花江、烏蘇里江、格林河、亨滾河等流域,先後設置了一百三十個衛所。後來,又根據當時的需要,在黑龍江口附近的特林地方增設了奴兒乾都指揮使司。奴兒乾都司的建立,標誌著從斡難河到黑龍江全流域的南北地區(如今大部歸俄羅斯)都歸屬在明王朝的統治之下。

元朝滅亡後,其殘餘勢力逃歸蒙古草原。主要部落有韃靼、瓦剌、兀良哈等。為了加強對北方邊境的防禦,明成祖曾進行了三次親征。明成祖還設置哈密衛,控制西域諸國。哈密也成為明王朝的西陲重鎮,是統治西域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重心。

為了籠絡當時的士大夫,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明成祖還重視文化方面的建設。即位之初,他即命姚廣孝、劉季篪、解縉等人編纂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大類書,歷經五年才編撰而成。明成祖初定書名為《文獻大成》,後再定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共裝訂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在當時世界文化之林中,是無與倫比的。不過,大學者解縉編完《永樂大典》後,即以“洩禁中語”“廷試讀卷不公”等罪名被謫廣西,後又以“無人臣禮”罪下獄,在獄中被殺。

為了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他對國內的統治,藉以提高他在國外的威望,也為了搜羅更多的奇珍異寶供自己和王公貴族們享受,明成祖還派鄭和七下西洋。鄭和本姓馬,名三保,雲南迴族人,後入宮當太監,在“靖難之役”中立有軍功得朱棣賞識,賜姓名鄭和。後又得僧道衍召引,成了佛門弟子,法名福善,人稱“三寶太監”。因鄭和是親信太監,身兼回教佛教兩種身份,祖父、父親曾到過天方(麥伽)朝聖,與阿拉伯人有來往,因此,明成祖放心派他率領船隊下西洋。所謂“西洋”,是指我國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和沿海地區。鄭和統率的船隊稱為“寶船”或“西洋取寶船”,每次有寶船五、六十艘,最大的寶船有九桅十二帆,長四十四丈(147米),可容一千人,足見當時我國造船業的發達。每次出航,鄭和的船隊中有水手、軍士兩萬多人。船上載有大量中國的特產,用以和外國作交易。鄭和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出發,最遠到達東非海岸。鄭和從永樂三年即1405年起,七次率領龐大的艦隊下西洋,每到一處,都以瓷器、絲綢、銅鐵器和金銀等物,換取當地特產,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永樂年間,是明王朝最興盛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期之一。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魯台侵擾大同、開元,明成祖親征,不見敵而還,舊曆七月,在榆木川(今內蒙多倫)病逝,享年64歲。


第二節 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憲宗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魯台侵擾大同、開元,明成祖親征,不見敵而還,舊曆七月,在榆木川(今內蒙多倫)病逝,享年64歲。八月,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年號洪熙。明仁宗即位時已46歲,次年舊曆五月即病死,屬有福無法享。仁宗朝中,輔政的大臣有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準、蹇義、金幼孜、夏原吉等人,他們採用一些較開明的政策,如減輕賦稅、釋放家奴。

明仁宗死後,27歲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

宣宗即位,他的叔叔漢王高煦反叛。宣宗也不是個好欺負的人,他御駕親征安樂(在今山東),俘虜高煦,將他廢為庶人。高煦始終不服,四年後被殺。

宣宗朝,楊士奇等選郎中九人為知府,況鍾得首選,任蘇州知府。以于謙、週忱等為侍郎,巡撫兩京、山東、山西、河南、江西、浙江、湖廣等處。各省專設巡撫始於此。于謙曾以御史巡按江西,雪冤獄數百件。況鍾、于謙、週忱等都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宣德在位十年,國家強大,航海家鄭和曾七下西洋,而規模最大的第七次,就是在宣德六年至八年進行的,海船200餘艘,人員近3萬,遠達17國。後世提到焚香的香爐,常稱“宣德爐”,大概宣德年間的鑄造業也很發達。

不過,明宣宗即位時,似有些不祥之兆,當年南京地震四十餘次;宣德元年,地震九次;二年,地震十次;四年,地震七次。稱他為“地震皇帝”可能也合適。

公元1435年舊曆正月,37歲的明宣宗病死,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明英宗即位時才9歲,左右請太皇太后(仁宗張後)聽政,但太皇太后不肯,政事均送內閣,由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文淵閣大學士楊榮、武英殿大學士楊溥輔政,史稱“三楊”。由於得“三楊”輔政,英宗初年還算平靜。

其時,有宦官王振,任司禮監,招權納賄,並常在英宗身邊教唆,已露出奸惡本性。由於太皇太后以及“三楊”在,加上明太祖立有“內臣不得乾預政事”的鐵碑,王振時受指責,不得不收斂。1440年,楊榮死;1442年,太皇太后死;王振即毀鐵碑;1443年,況鍾死;1444年,楊士奇死;1446年,楊溥死。隨著太皇太后及輔政大臣的死去,隨著英宗的漸漸長大,宦官王振也漸漸掌握大權,于謙巡撫山西、河南十二年,還京師,因不謁見王振,被誣為“怨望”,下獄論死,旋釋出,降為大理寺少卿。由於王振的弄權,導致了一場危害社稷的“土木之變”。

元朝勢力被明朝趕回北方蒙古後,仍保持一定的政權,史稱北元。後北元勢力尤其是也先部坐大,屢犯明朝邊境。王振保持朝政,不予防範。1449年,也先侵犯大同,王振想顯示“挾天子”立奇功的威風,慫恿英宗御駕親征;23歲的英宗也想率50萬大軍到塞外玩玩,於是,就由這兩位不諳軍事的人物,導演一場鬧劇!明軍逼近,也先佯退;明軍進入大同,王振得知前線戰事慘烈,又慫恿英宗退兵,結果部隊大亂,也先趁機追擊;撤退時,王振想繞道家鄉蔚州顯威風,走了40裡,忽又擔心軍隊會對家鄉他的產業造成破壞,又命部隊改道向東;到了土木堡,因他的1000多車財物未到,又強行命令部隊在沒有水源的土木堡駐紮,結果,幾十萬軍隊被也先圍而殲滅。王振被憤怒的將軍打死,而英宗,則被也先俘虜!歷史上,皇帝在戰場上被俘虜的事甚少,明英宗便是一個。

也先俘虜了英宗後,挾持英宗到大同,大同守軍閉門不開;後到宣府,宣府守軍也不開;於是,也先挾英宗轉而兵臨北京。明朝大臣中有人主張南遷,但于謙等堅決反對,於是在皇太后支持下,立英宗2歲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立英宗21歲的弟弟成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故代宗又稱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另外,北京軍民團結合作,抗擊也先,也先無奈退兵,認為英宗已無價值,多次要明朝派大臣接回他。代宗已做了皇帝,並不希望哥哥回來;英宗表示,回來以後絕不爭位,這才被接回,軟禁於南宮。

明英宗寵信王振,自己也貪玩,以國事為兒戲,導致了一幕悲劇。本來,這戲劇已完結,但偏偏,又節外生枝,使他重新當上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在位,國內似沒有什麼大事,但他的年號“景泰”卻很出名,皆因有一種工藝品叫“景泰藍”的,因景泰年間盛產而得名吧。代宗既當了皇帝,當然也不願意太子是哥哥的兒子,於是,景泰三年,他就廢了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惜太子很短命,不久即死去。到了景泰八年即1457年,代宗病危,沒有兒子,誰來繼位?武清侯石亨認為擁立英宗復辟可以立大功,於是,與太監曹吉祥等合作,從南宮接出英宗,坐上奉天殿,群臣也只能接受此現實。此事,史稱“南宮復辟”或“奪門之變”。

明英宗復辟後,為區別於第一次當皇帝,改年號為天順。他將還未斷氣的弟弟朱祁鈺遷往西山,朱祁鈺幾天后死去,享年29歲。接著,他將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兵部尚書于謙等處死,給石亨、曹吉祥等加官進爵。由於他是靠石、曹二人才得以復闢的,所以,他當皇帝后,又寵信石、曹二人,國事漸衰。1464年,明英宗病死,結束了他既“傳奇”又昏庸的一生,年僅38歲。

1464年,明英宗病死。自太祖起,皇帝死後,都要妃嬪宮女陪葬,但英宗死後,此例免除,何故?這要由繼位的憲宗談起。英宗死後,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年號成化,又稱成化帝。這朱見深,因父親經歷複雜,他的經歷也隨之複雜。他兩歲時,發生“土木之變”,叔父做了皇帝,他被立為太子;父親返國被軟禁南宮,叔父要廢他的太子地位,汪皇后力爭,但無效,他與汪皇后一起被廢去名位。之後,他在生母周貴人及汪氏的愛護下成長,到父親“南宮復辟”時,他僅得10歲。由於叔父代宗幾天后死去,英宗要讓代宗的妃嬪宮女陪葬,也包括汪氏在內。朱見深即向父皇說情,使汪氏得免。到英宗死,朱見深即位,順便也把這一規矩廢除。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見深是個重情義的人。

體現朱見深重情義,還不止這事。朱見深兩歲立為太子時,開始服侍他的,是19歲的宮女萬貞兒;他10歲再立為太子時,萬貞兒已27歲;到他18歲即位時,萬貞兒已35歲。他不忘萬貞兒對自己的愛護和體貼,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長17歲、顏色漸衰而嫌棄,冊封她為貴妃。更為少有的是,明憲宗朱見深在位23年,始終如一地專寵萬貴妃,1487年,58歲的萬貴妃病死,憲宗很傷心,也一病不起,於同年而逝,享年僅41歲!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憲宗或許因童年的經歷,產生了一種“戀母情結”,故而可以專寵萬貴妃一輩子。

不過,別以為這個萬貴妃是個“好母親”,首先,在治理國家方面,她並沒有給憲宗提供多少幫助,倒是由於她的專寵,使得朝廷內外官員紛紛攀附萬家,奸臣相繼湧現。太監汪直得寵,被受命成立一個新的特務機構——西廠,地位又在東廠和錦衣衛之上!平庸官員萬安,自認萬貴妃本家侄子而得寵升遷,誘使憲宗不理朝政,把政事交太監去辦,而自己,則專修萬安提供的“房中術”,以及研究神仙丹藥。更為可怕的,就是萬貴妃的嫉妒,由嫉妒而害人!她37歲時生過一個兒子,不到一年就死去,以後再沒有懷孕,於是,凡內宮的懷孕者,她都想辦法使其流產或將嬰兒害死!一天,憲宗偶爾到內藏觀書,與管藏書的瑤族女兒紀氏發生關係,紀氏懷有身孕,萬貴妃想害她流產不成;紀氏生下嬰兒後不敢養,讓太監張敏去淹死;張敏不忍,把嬰兒藏起,多人冒死養至六歲,才敢告訴憲宗。憲宗接回胎髮披地的皇子朱佑樘,立為太子,朝廷上下歡天喜地,唯獨萬貴妃不高興,不久,紀妃暴死,張敏也吞金自殺。在周太后等的嚴密保護下,朱佑樘才得以安全長大。

從憲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以一位心理不正常的人為君,國家能不危哉!萬貞兒服侍憲宗一輩子,受寵一輩子,同年而逝,本可成千古佳話,怎奈她心胸狹窄,繼而做出許多陰險之事,受後世唾罵,實在不該了。


第三節 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

1487年,萬貴妃和明憲宗相繼病死,身世奇特的18歲的太子朱佑樘即位,是為明孝宗,年號弘治,又稱弘治帝。從上述可知,弘治帝身世淒涼險惡,得以繼承大統,實屬幸運。特殊的經歷造就了他嫉惡好善的性格,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這在皇帝之中是少有的。即位之後,他首先清除奸佞,把萬安等庸碌的官員革職,將大批“國師”“術士”充軍;與此同時,他起用王恕、馬文升、劉大夏、李夢陽等得力人才。孝宗對大臣很尊重,虛心聽大臣給自己講課。除了每天在正殿朝會,還在便殿會見大臣,充分聽取意見。在諸位得力大臣的輔佐下,弘治帝革除了眾多的陋習,採取了許多解救民困的建議,使得階級矛盾得以緩和,使得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弘治帝私生活也比較檢點,與張皇后感情甚好,很少幸臨其他嬪妃,除與張皇后生有二子外,沒有其他子嗣。小兒子三歲死去,就剩下大兒子朱厚照,理所當然立為太子。弘治年間,社會穩定,外憂不多,又無內亂,明君勤懇治國,官吏忠於職守,天下出現一派太平景象,人們稱弘治帝為“中興令主”,稱弘治18年為“弘治之治”。

本來,這一局面能再維持二三十年,國家會更富強,可惜,弘治帝英年早逝,1505年,38歲的弘治帝得病去世了,明朝又會出現什麼局面?

明孝宗死後,15歲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又稱正德帝。按照“龍生龍鳳生鳳”的原則,孝宗弘治帝是這麼好的一個皇帝,兒子應該壞不到哪兒去,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願,養尊處優長大的正德帝,並沒有勤政愛民的美德,更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如果說,他只是不那麼聰明,不那麼勤奮,那還問題不大,偏偏,他是個童心未泯、甚至心理遠沒有成熟的人,頑皮、好動,追求刺激,完全不以國事為重,反而把國事視為“兒戲”,於是,明朝又有難了。

有一位太監叫劉謹,十分熟悉武宗的個性,每天想出許多花樣,讓正德帝嬉戲玩樂。劉謹手下還有七名宦官,結成黨羽,橫行京師,人稱“八虎”。“八虎”不僅引誘正德帝遍遊宮中,還經常帶正德帝外出坊間,留宿歌樓妓院。正德帝不滿足一般的玩樂,他在京城鬧市上扮成小販賣貨,與買主討價還價,又讓人充當中人,促成交易,以滿足他的遊戲。之後,又來到酒店,被當壚婦人拉入,享受一個生意人貨物出手後歇腳酒店的樂趣。後來,他命人在西華門附近修建了一處高大宮殿,名為豹房,終日與宮女以及強搶而來的民女在房內廝混。

劉謹因得武宗的寵信,更加胡作非為,一手遮天,連正德帝批閱奏章的權力也奪去。劉謹的行為,激起大臣的強烈不滿,劉謹召百官跪於金水橋南,宣讀“奸黨”名字;又於夏日召百官跪於奉天門下,說是追查匿名信,使十多人當場暈死。後來,還是與劉謹有矛盾的“八虎”之一的張永,羅列罪名剷除了劉謹。劉謹被凌遲三日處死後,從他家中搜出金銀財寶無數。

劉謹死後,正德帝並無悔改之意,又寵信另一奸佞江彬,繼續胡作非為。這時的花樣,則是“習武”和展示“武略”。他在宮中“操練”軍隊,然後,又由江彬帶領,私出塞外。蒙古兵入寇,他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還改名“朱壽”,領兵打仗,回來時要百官到郊外迎接,自己又起草敕令封賞,過足將軍癮。幾次北巡之後,他又想南巡,1519年舊曆六月,適逢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叛亂,他又以“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義南征,實際一路上擾民,尤其是強搶民女,鬧得江南雞犬不寧。在南京住了幾個月,又乾出了許多禍害百姓的勾當。1520年舊曆八月,他在南京硬要搞一個受降儀式,把已被俘虜的寧王由他表演再次生擒,以滿足他的求功慾望。本來,他老老實實地回京,也就沒事,誰知道,在回京途中,他又不安分了,他獨自撐著一隻小舟去捕魚,結果,覆舟落水,得了重病,回京後不久,1521年舊曆三月,便病死在豹房。

正德帝是歷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不過他又荒唐得有些“可愛”,用現代醫學來分析,他可能是患有“多動症”的毛病;智商也可能有問題,大概只相當於十來歲的孩子吧。他死時僅31歲,由於終生尋花問柳,未能生育一子,顯然生殖系統也大有毛病。封建社會,乃人治社會,弊端甚多,明知是個廢物,也要承認他是“真龍天子”,也要口呼“萬歲”,也要維護他的威信,豈不可悲!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既無兒子又無兄弟,誰來繼承大統?這就給文武百官出了一個難題。不過,封建社會已歷經兩千多年,承繼的辦法總會有的。在湖北省鍾祥縣城東北7.5公里的松林山處,有一座陵墓,叫顯陵,俗稱皇陵,1985年筆者仍在湖北工作時,曾到過那裡游覽,其時,顯陵已很破敗,正開始修復。這座陵墓有什麼特別?原來,他是明孝宗弘治朱佑樘之弟興獻王朱佑杬的陵墓。在明武宗朱厚照死的前兩年,興獻王朱佑杬已死去,本來這事與他無關,但他有一個15歲的兒子,叫朱厚璁,雖遠在湖北安陸府,但經大臣楊廷和等商議,認為朱厚璁是繼承皇位最合適之人,於是,朝廷派出大臣將朱厚璁迎至京城。1521年舊曆四月,朱厚璁即位,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又稱嘉靖帝。

嘉靖即位後,誅殺佞臣江彬等,發布詔書,大赦天下,並對正德先朝的弊政進行大膽改革,一時朝野歡呼。本來,一切都很正常,應該平穩過度吧,但是,偏偏,有一件事困擾著世宗和大臣們。原來,封建帝王的家世脈絡是需要很清楚的,朱厚璁繼承皇位,應該和先朝皇帝形成一種直系的關係,所以,當朱厚璁從安陸來到京城,尚未入城,大臣們就在郊外要搞一個儀式,接受皇太子即位禮,也就是,朱厚璁要過繼給弘治帝為兒子,有了這個儀式,他才能繼皇帝位。本來,朱厚璁自己的父親已死,過繼給伯父明孝宗朱佑樘為兒子,即可做皇帝,也很化算吧。然而,這位15歲的少年偏偏是一位認死理的人,他認為自己是興獻王的兒子,不是弘治帝的兒子,怎麼也不肯變通。張太后及大臣等得急了,只好讓步,先登基繼位再說。

嘉靖不愧是一個孝子,即位後第三天,就派人到安陸接母親蔣妃入京;第五天,就命群臣討論給生父興獻王加尊號。楊廷和等認為,嘉靖既入嗣弘治,當稱弘治為“皇考”,興獻王只能稱為皇叔父,不可加尊號。在祭告生父時,還要自署名稱侄。這些,嘉靖當然不同意。後來,進士張璁上了一個《大禮疏》,論證一番,認為嘉靖可以為生父及母親加尊號,嘉靖看後很高興,但張璁則遭到楊廷和等反對。其後,朝中大臣分成兩派,一派反對加尊號,一派支持加尊號,互相爭論,煞是熱鬧,當然,最後演變成一場政治鬥爭。嘉靖三年即1524年舊曆七月,反對派聯合208位官員,跪伏在左順門,大呼弘治帝,嘉靖派人勸不聽,於是逮捕為首者八人,一時群臣皆哭,聲震闕廷。嘉靖大怒,又逮捕134人,其餘80多人錄名待罪,四品以上奪俸,五品以下手杖,受杖者180多人,其中17人被創死亡,另有8人編伍充軍。至此,這場明朝著名的“大禮儀風波”到了高潮,反對派也開始走下坡。一直到嘉靖七年即1528年舊曆七月,嘉靖才得以詔告天下,尊皇考獻皇帝為“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聖母蔣太后為“章聖仁慈皇太后”。大禮儀風波以嘉靖獲勝告終。

這件事,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有點荒唐,嘉靖無疑是個孝子,但為了一個尊號,不惜與滿朝文武官員對抗,而且對抗了七年之久,也很不值吧;不管怎麼說,對比起那些“有奶便是娘”的人,嘉靖不是可愛可敬得多嗎?不過,嘉靖除了是一名孝子之外,其他就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了,有一件醜聞,可能還屬史無前例的呢。嘉靖21年即1542年舊曆十月的某一天中午,36歲的中年漢子嘉靖帝正在睡午覺,突然,有十幾名宮女趁他睡著,闖進房來,像殺豬一樣把他按住,用布蒙住他嘴臉,由楊金英在他脖子上結繩,兩名宮女各拉一端,試圖把他勒死。慌急之中楊金英把繩子系成死結,儘管宮女用力拉,還是沒把他勒死。皇后方氏帶人趕來,才從宮女手中救了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奇怪的事?原來,嘉靖帝好服丹藥,妄圖長生不老;長期服丹藥使得他性情怪異暴燥。同時,他也是個好色之徒,頻繁搜奪民間美女入宮。雖被搶入宮,如果能得到皇帝的愛寵,也算有幸吧,但是,這嘉靖對宮女們顯然不是一般的玩弄,而是肆意凌辱打罵,用現代的術語,就是“性虐待”,所以激起宮女的怨憤,於是便發生了這件“壬寅宮變”(這年為壬寅年)。如果嘉靖就此死去,他會不會是古今中外唯一這樣死法的皇帝?

嘉靖還有一怪癖,他賞識人才、選拔人才,不是從政績等方面去考察,而是看誰的禱告神靈的“青詞”(寫在一種青藤紙上)寫得好,好像夏言,青詞寫得好,當上了首輔;於是,一些善於看風使舵的官員就在這方面下工夫,嚴嵩也寫了兩篇文賦,受到嘉靖的讚賞,於1542年以禮部尚書拜為武英殿大學士,入值文淵閣參與軍機。其後,他與兒子嚴世蕃專權二十年,人稱“大丞相、小丞相”,成為明代一位誤國的大奸臣。對內,嚴嵩父子殘害異己,如誣殺夏言;又制造楊繼盛、沈練冤獄(史稱沈楊冤獄)。對外,不事邊防,使得北方俺答汗入侵,如1550年,俺答汗入侵古北口,直到北京城下,嚴嵩恐戰敗無法掩飾,不准諸將出擊,以待韃靼軍擄掠後歸去。事後,殺兵部尚書丁汝夔塞責。這事,史稱“庚戍之變”。直到嘉靖晚年,嘉靖才罷免嚴嵩,處死嚴世蕃。

嘉靖一朝,飽受倭寇的侵擾。什麼叫倭寇?倭寇是14至16世紀劫掠我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集團。14世紀日本南北朝時,在混戰中失敗的武士,流為海盜,進行走私、搶劫。明朝和朝鮮的李朝政府都因此大力加強海防。永樂17年即1419年,明朝總兵劉江打敗,倭寇之勢漸衰。15世紀後期,日本進入戰國時代,一部分封建主與寺院大地主支持海盜活動,倭寇又猖獗起來。嘉靖二年即1523年,日本封建主大內氏與細川氏的貢使在寧波發生衝突,乘機大事焚掠。明朝政府下令停止貿易。此後倭寇見沿海防務空虛,便勾結土豪、奸商、流氓、海盜,進行走私劫掠。16世紀中葉時最為猖獗。嘉靖31年後的三四年間,江浙軍民被殺害的達數十萬人。江、浙、閩受海最烈,山東、廣東也遭波及。倭寇猖獗,和漢奸的協助有很大關係。徽州人王直,無賴出身,勾結倭寇,稱五峰船主,又稱淨海王、徽王等。1552年,派手下大頭目徐海、陳東,以及蕭顯、麻葉等人導倭寇入侵,殘害東南軍民。1558年,被浙江總督胡宗憲設計分化誘捕殲滅。

倭寇的暴行引起了中國沿海人民的憤慨和反抗,朝廷也派戚繼光抗倭。戚繼光為山東蓬萊人,出身將門,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1555年,被調到浙江人參將。他見舊軍素質不良,到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新軍,人稱“戚家軍”。戚家軍有義烏兵、浙兵、浙東殺手、砲手、南兵等名稱,他們經過嚴格訓練,掌握“鴛鴦陣”等戰術,長短兵器配合作戰,用火器、弓箭掩護,在戰鬥中發揮了很大的威力。1561年,戚家軍在台州大破倭寇。其後援助福建,搗毀倭寇老巢,升為總兵官。經過多年奮戰,終於解除倭患。

和戚繼光抗倭的,還有俞大猷、王忬、張經、譚綸、盧鏜、湯克寬、董邦政、任環等將領、官員;其中俞大猷與戚繼光齊名;譚綸官至兵部尚書,主持兵事30年,與戚繼光並稱“譚戚”。此外,還有曹頂、姚長子、楊鈿等人,則是民間的抗倭英雄。

在嘉靖朝,還有一件令國人痛心的事,就是澳門被葡萄牙人開始盤據。葡萄牙是南歐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個小國。從1514年起,作為西方殖民主義“先驅”的葡萄牙人,派艦隊在中國屯門(現屬香港)登陸,豎立刻有葡國國徽的石碑,以示佔領,結果被明朝軍隊以武力逐出。之後,中葡發生激戰,氣焰囂張的葡萄牙殖民者遭到重創,轉而北上竄擾東南沿海,亦遭明軍隊的打擊,最後不得不撤離閩浙海面。葡殖民者被迫改變策略。1553年,一隊葡萄牙商船藉口在海上遇到風浪,請求到濠鏡(即今日澳門)晾曬“水濕貢物”,廣東官員接受賄銀500兩,允之。葡萄牙人得以上岸,自此入住、盤踞澳門。

1566年,這是嘉靖45年,他已60歲,他想長生不老,已久不視朝,專事齋醮之事他曾二十多年不見朝臣,不知這算不算一項世界記錄。是年舊曆二月,戶部主事海瑞忍無可忍,憤而上疏,言辭尖刻,他自知上疏的後果,所以預先準備好棺木,遣散僮僕,在家等候降罪。海瑞的奏疏結果激怒了嘉靖,將其逮捕下獄。但嘉靖本人,終因服用丹藥中毒,於十二月死去。30歲的太子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年號隆慶,又稱隆慶帝。


第四節 明穆宗、明神宗、明光宗

1566年舊曆十二月,嘉靖帝死去。30歲的太子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年號隆慶,又稱隆慶帝。

隆慶帝也是一位偏重玩樂,胸無大志的皇帝,只不過,他能倚重一批得力的文武大臣,國家政治以及國防都有了起色。隆慶即位後,重用首輔徐階,起用張居正、高拱等人。嘉靖年間,方士、法師誤國害人,甚至嘉靖本人也因方士所誤,徐階等人將那些方士、法師全部論罪;又釋放如海瑞等因建言上書獲罪的大臣;此外,還改革了一些弊政。

嘉靖年間起,在南方沿海,常受倭寇侵擾。倭寇者,是來自日本的失意的武人和浪人,組成海盜集團,經常侵擾我國的東南沿海一帶,嘉靖年間,戚繼光受命抗倭,功績顯著,到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北方蒙古有俺答一股勢力,經常侵擾中原;隆慶即位後,戚繼光又被調至北方抗擊俺答;隆慶四年,俺答之孫與俺答發生衝突,棄家出走投降明朝,大同官員盛情接待。俺答率兵大同索要孫子,張居正等認為這是一個雙方議和、安定邊境的難得時機,於是,與俺答達成議和條約,封俺答為順義王,從此,北方邊境安寧,這事,史稱“隆慶和議”。

隆慶帝是個短命皇帝,在位不足六年,於1572年舊曆五月病死,時年35歲。六月,10歲的太子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又稱萬曆帝。

由於萬曆帝即位時才10歲,因此,政務須由他人代為處理,時年47歲的張居正晉升為內閣首輔,兼以皇帝師保的身份執掌朝廷大權。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1525年生,湖北江陵人,12歲中秀才,15歲中舉人,22歲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入裕王朱載垕府任侍讀講官。隆慶帝朱載垕即帝位,張居正入內閣,由於還不是首輔,他的政治才能未得以發揮。萬曆帝即位後,他成為首輔,而萬曆年幼,完全信賴於他,因此,張居正便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以醫治明朝的腐敗弊病。

政治上,他整頓吏治,推出“成考法”,以考核和約束官吏;經濟上,他推行“一條鞭法”,即將田賦和丁役兩項合為一條,一律徵銀,抑制兼併,減輕農民負擔,開源節流;軍事上,他採取精選良將、整修武備、練兵強防以及墾荒屯田等一系列措施。由於張居正的改革,萬曆初年,明朝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社會財力大增,國泰民安。

萬曆十年即1582年,57歲的張居正病逝,葬禮隆重,追諡“文忠”。萬曆帝正值青年,正宜乾一番大事業,但是,萬曆也是個糊塗皇帝,張居正死後第二年,朝中矛盾加劇,他聽信讒言,追奪了張居正的各種封號,不久還抄沒其家,逼死其長子張敬修。沒有了“師保”的的監督,他漸漸變得慵懶,加上徐階、戚繼光、海瑞等正直的大臣先後去世,他開始討厭奏章和朝會,有人給他出了奏章“留中”的處理辦法,用現在的話就是“研究研究”,拖而不決。有了這主意,萬曆就有了藉口,奏章不予處理;到後來,連每日的朝會也不舉行了,終日沈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大理寺卿雒於仁作《酒、色、財、氣》一文勸諫,被削職為民。萬曆帝還大肆搜刮民財,激起各地城鎮人民掀起反稅監的鬥爭。在東北方,努爾哈赤的勢力正在興起,後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萬曆帝對此不加防範。到了萬曆44年即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萬曆46年,努爾哈赤公開打出反明旗幟,侵犯明境;到了這時,明朝才感到後金的威脅。萬曆47年即1619年,明朝以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集結十多萬兵力,分兵四路進攻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經過五天的激戰,在薩爾滸大敗明軍,明朝東北部邊境形勢更加嚴峻。

前面說過,嘉靖帝曾二十多年不見朝臣,如今,萬曆帝可能破他的記錄,是25年不見朝臣!後來終於見了一次。是什麼原因使得他會見一次朝臣?原來朝中出現了一樁案件,史稱“梃擊案”。萬曆43年即1615年,五月初四黃昏,突然有一位莽漢,手執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所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的太監,幸好被其他人制服,並未危及太子。審問此人,原來他叫張差;如何進得宮來?原來是太監龐保和劉成引進的;而龐、劉二人,是鄭貴妃的人,於是,人們便懷疑鄭貴妃欲謀殺太子,好讓她的兒子繼位。但是,萬曆帝和太子對此案都不願深究,只以瘋顛奸徒之罪,殺張差於市,並斃龐、劉于內廷了案。“梃擊案”是“明宮三案”之一。就因這一案,萬曆終於見了一次朝臣!

這“梃擊案”的產生並非偶然,它是萬曆年間“國本之爭”的高潮。這裡,又得談談“國本之爭”是怎麼一回事。萬曆的王皇后無所出,萬曆與一年長王姓宮女偶然相遇,生下長子朱常洛。但萬曆所寵愛的是鄭貴妃,他與鄭貴妃生下三子朱常洵。按常理,常洛應封為太子,但萬曆和鄭貴妃都想立常洵,這事關乎國之根本,於是,大臣力爭,要立常洛為太子,萬曆一拖再拖,大臣再爭,爭了十五年,使得宮廷鬥爭變得錯綜複雜,其間又出現了不少“妖書”,影射宮廷嫡庶之爭,弄得天下人心混亂。最後,萬曆也感到厭倦,才不得不冊封常洛為太子。

在萬曆晚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人民與大官僚的鬥爭不斷。如萬曆44年即1616年,上海就發生了“民抄董宦”的事件。明代大官僚地主在家鄉剝削農民,無惡不作,叫做鄉宦。華亭(今上海松江)董其昌、董祖常父子,指使爪牙豪僕陳明等經常封釘民房,捉鎖男婦。家有良田萬頃,僅納稅三分。1616年,因毆辱生員範啟宋家婦女,因起公憤。松江、上海、青浦等地人民萬餘人不期而集,焚毀董家和陳明的房屋,張貼揭紙,聲討“獸宦董其昌,梟孽董祖常”,婦女兒童傳唱“若要柴米強(價廉),先殺董其昌”的歌謠。這事,史稱“民抄董宦”。董其昌雖是個惡霸,但他也是明代著名的詩文書畫大家,後曾任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死於己於1636年。

萬曆48年即1620年舊曆七月,當了48年皇帝、58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病死了。32歲的太子朱常洛,深知各地反稅監的鬥爭很激烈,以遺詔的名義罷礦稅、榷稅及監稅中官。八月,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年號泰昌。

光宗即位十幾天,得病,服了司禮監秉筆兼掌禦藥房太監崔文升的瀉藥,病情加重;後來,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一种红色的藥丸,稱仙方,不料光宗服下,病情更重,到了九月初一日,便死去了。這事有可疑,很多人亦懷疑是鄭貴妃指使下毒,但朝中意見不一,最後將崔、李二人謫戍了事。這事,史稱“紅丸案”,是“明宮三案”之一。

光宗之病,引出了一樁疑案;而他死後,還引出一案,這就是”移宮案“。光宗死後,太子朱由校只得15歲,他自幼由光宗一位寵妾選侍李氏撫養,當時被控制在李選侍手中,如果朱由校繼位後,李選侍會繼續留在他身邊,李選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恐怕會把持朝政,於國不利,於是,朝臣楊漣、左光斗等不讓她與朱由校同居一宮,帶領群臣硬闖乾清宮,將朱由校從李選侍手中奪出,迫使她遷至噦鸞宮,然後再給朱由校舉行即位儀式。此事後來議論很多,也成“明宮三案”之一。


第五節 明熹宗和明毅宗

1620年,光宗莫名其妙病死,15歲的太子朱由校即帝位,是為明熹宗,年號天啟,又稱天啟帝。天啟帝在位期間,年幼無用,且十分貪玩,凡聲色犬馬,草木魚虫,不論文的武的雅的俗的,他都愛玩;說來也難以相信,他竟有一樣特殊的癖好,就是木工制作、油漆雕刻!他可以一天到晚擺弄那些刨鑿斧鋸,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奏章也不看不批。這樣的皇帝,怎會不受制於人?!他一即位,就受制於客氏和魏忠賢。

先說客氏。客氏原為農民侯二之妻,後當了朱由校的奶媽,朱由校對她的感情勝過自己的生母王貴妃。朱由校即位後,封客氏為奉聖夫人。再說魏忠賢,魏忠賢原名魏進忠,22歲時自宮當宦官,知道朱由校與客氏的關係,便拉攏客氏,兩人關係非同尋常。朱由校即位後,賜魏進忠世蔭,不久又晉升他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改名魏忠賢。自此,客氏與魏忠賢結成一黨,人稱“客魏”。不少官員開始倒向客魏一邊,崔呈秀、許顯純等成為魏忠賢的干將。客魏把持朝政,安置親信,稱霸后宮,陷害忠良,連張皇后幾次懷孕,都被客氏派人弄得流產。

客魏的勾結專權,引起東林黨人的警覺和不滿,上書彈劾,於是,客魏決定要誣陷鎮壓東林黨人。所謂東林黨,是晚明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一個政治集團。神宗朝,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萬曆22年即1594年,無錫人顧憲成因主張立常洛為太子,被革職還鄉,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得到許多士大夫的支持,如鄒元標、李三才、趙南星、魏大中、楊漣、左光斗、葉向高、周順昌、黃尊素等,被稱為“東林黨”。他們反對礦監、稅監的掠奪,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與在朝權貴產生了對立。天啟三年,楊漣上疏,列舉魏忠賢24條罪狀,魏忠賢聯合客氏在天啟帝面前反誣楊漣等,於是,首輔葉向高以及趙南星、高攀龍、陳於廷、楊漣、左光斗、魏大中、韓爌等數十位大臣被革職,魏忠賢的黨羽紛紛填補要職。

天啟五年即1625年,魏忠賢再興大獄,用誣陷手段逮捕了楊漣、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顧大章、袁化中六人,指使許顯純將他們六人在獄中折磨致死,這六位東林黨人,史稱“東林前六君子”。次年,魏忠賢又興大獄,要把已罷官歸鄉的七位東林黨人周起元、周順昌、高攀龍、繆昌期、周宗建、李應升、黃尊素害死。高攀龍聞訊後焚香沐浴,投池自盡。其他六人被捕至京,其中,在蘇州逮捕周順昌時,引起蘇州市民的反抗,有五位市民被殺,文學家張溥寫了一篇《五人墓碑記》歌頌。這六位東林黨人,也在獄中被殘害,史稱“東林後六君子”。魏忠賢又指使人編《三朝要典》,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為題,進一步打擊東林黨;更唆使其黨羽造作《東林點將錄》等文件,想把黨人一網打盡。

在排擠和迫害東林黨人的過程中,魏忠賢建立了他的一支閹黨隊伍,其中文官有“五虎”,武官有“五彪”,還有“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爪牙黨羽遍布各地,誰對客魏有不滿,就被殺頭。天啟六年,浙江巡府在西湖為魏忠賢建了生祠,於是,各地紛紛效仿。魏忠賢自稱“九千歲”,還有人喊他“九千九百歲”,明朝宦官專權,到了魏忠賢,可謂登峰造極。

在天啟年間,東北邊境的形勢也很嚴峻,努爾哈赤不斷進犯明境。天啟6年即1626年,努爾哈赤率十餘萬軍隊進攻寧遠,幸有名將袁崇煥率將士死守,打退努爾哈赤十多次進攻,努爾哈赤本人也身負重傷,只好含恨撤退,這就是明朝的“寧遠大捷”。努爾哈赤回國後傷重去世,享年67歲(一說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極繼位。次年,皇太極率十餘萬軍隊攻錦州,不下;復攻寧遠,又被袁崇煥擊退;再攻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這就是“寧錦大捷”。雖則如此,但後金對明朝的威脅,是越來越嚴重了。

昏君在位必有奸臣,奸臣當道,忠良就會遇害,古今皆然。東林黨那麼多精英分子,也鬥不過一個奶娘一個太監,似不可思議!不是天啟昏庸,客魏又豈能坐大?又豈能大興冤獄?

如果天啟帝不死,客魏不知還要為害多久。天啟七年即1627年,22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突患重病身亡。由於沒有皇子,臨終之前把皇位傳給16歲的弟弟朱由檢,是為明思宗(又諡懷宗、毅宗等),年號崇禎,又稱崇禎帝。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

崇禎帝雖然也年少,但他少年老成,深知客魏的危害,即位之後,即對閹黨進行分化和打擊,接著將魏忠賢清除出朝,安置鳳陽,後又下令逮捕。魏忠賢在途中畏罪自縊,被百姓分屍懸首示眾。閹黨干將崔呈秀自殺,許顯純被斬首;客氏則被宮人鞭打殺死在宮中的洗衣房中。

崇禎帝即位後,起用東林黨人,試圖解除內憂外患,挽救行將滅亡的大明江山,但是,大明的政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縱然崇禎帝有雄才大略,也無濟於事,更何況,他也有多疑軟弱等缺點,要力挽狂瀾談何容易。更要命的是,就在他即位之時,西北大地發生特大旱災,莊稼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紛紛餓死,甚至發生人相食的慘劇。對此,官府不予救卹,依然催租逼稅。人民走投無路,只得揭竿而起。

安塞人高迎祥號稱“闖王”,打出了反明的旗幟。不久,張獻忠在米脂起義,響應高闖王,號稱“八大王”。後高迎祥被浮犧牲,李自成繼任“闖王”,手下有劉宗敏、田見秀、郝搖旗等戰將。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領袖”,但並非救民於水火,他攻城掠地,每遇頑抗,都要大肆殺戮,對方堅守一兩天,城破以後要殺十之三四;堅守五六天,城破以後差不多要斬盡殺絕,還要毀平城牆。每破一城他就棄之不顧,繼續向前進攻。他曾三度圍攻開封城不下,最後決黃河大堤,淹死兵民數十萬人。可以說,李自成十多年的大起義,也是對中國十多年的大破壞!後來他的隊伍中加進了河南杞縣舉人李岩,及夫人紅娘子;舉人牛金星、算命先生宋獻策等作謀士,情況稍好一點。

國內農民起義烽煙四起,在東北邊境,後金的侵略更加頻繁,全賴遼東巡撫袁崇煥在奮力抵抗。崇禎三年,皇太極想出了一條反間計,說袁崇煥與皇太極有密約,等待時機滅明後分享天下。崇禎帝不辨真假,將袁崇煥逮捕下獄,不久,即據偽證將袁崇煥凌遲處死。袁崇煥死後,東北已無得力大將可用,邊防更危急。崇禎14年即1641年,清兵攻錦州,四月,圍城。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13萬人援錦。八月,明軍大敗,洪承疇率殘部入松山。清兵圍松山。1642年二月,清兵破松山,浮洪承疇,洪承疇降清。三月,清兵又破錦州,明總兵祖大壽投降。“松錦之役”,明朝東北的主力被消滅,元氣大傷。

1643年舊曆八月,清太宗皇太極病死,享年51歲。禮親王代善等奉太宗子福臨繼位,時年6歲,是為清世祖,年號順治。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太祖努爾哈赤之侄)、睿親王多爾袞(太祖14子)輔政。

崇禎17年即1644年,舊曆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同年,張獻忠也在四川稱王,國號大西,年號大順。二月,李自成率軍渡河,破汾州,攻太原,陷大同,由居庸關直逼北京。三月,李自城兵臨北京城下。

北京紫禁城內的崇禎帝,已經無力組織軍民抵抗闖軍攻北京,想急調寧遠總兵吳三桂放棄關外,率軍入關保護京師,但也已經晚了。他知道,北京城破是遲早的事。他16歲登基,一直生活儉樸,工作勤懇,吃穿住行從不講究,聲色犬馬概不佔身,精力幾乎都用在治理國事上,有時通宵不睡批閱公文。的確,除了枉殺袁崇煥,崇禎帝是明朝一位少有的好皇帝,只可惜遭逢末代,內憂外患,回天乏術,也合該明朝江山在他手中喪失了!

舊曆三月18日,闖王對北京全城發起攻擊,只一夜之間,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闖王李自成率軍從承天門進入北京城。在城破前後,崇禎帝先與兒子——16歲的太子、11歲的永王、9歲的定王哭別,讓他們到外祖家逃命;之後,召來最疼愛的15歲的長平公主,悲痛地對她說:“你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兒落於敵手遭侮辱,他掩面揮劍刺向女兒,但沒傷及要害,崇禎帝已悲痛得再也舉不起劍。之後,他又來到西宮,胡亂將袁妃等幾位妃嬪斬殺。而宮女們,則紛紛投河自盡。之後,崇禎帝在太監王承恩等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現在的景山),在壽皇亭上吊自殺。他死後,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對面。

人們發現崇禎帝屍體時,見其披髮掩面,身穿藍衣,左足赤露,右著朱靴,衣前書寫一段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乾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段話,可以歸結為三層意思,一是“諸臣之誤朕”,有推卸責任之嫌;二是“無面目見祖宗”,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也應是真心話,他畢竟不是一位殘暴之君。

不管怎樣,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應該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場的,死時不過33歲,令人有些痛心。1644年,統治276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本來,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樣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並沒有朱元璋那麼有治國之才,攻下北京後,他和他的部下即驕傲自大,固步自封,腐化墮落,並一再貽誤戰機,加之冒犯吳三桂而使他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南下,奮戰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讓人,也算慘痛而有益的歷史教訓。

最後提提明代的經濟文化的情況。

中國社會到了明朝,生產力尤其是商品經濟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不是清朝統治者採取的閉關鎖國政策,如果沒有外國殖民主義的侵略,中國也將會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的水平,從航海業可見一斑。鄭和七下西洋,所率領的,正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船隊,巨型寶船有18丈寬,44丈長。至於船上的貨物,瓷器、銅器、鐵器、金銀、絲綢和精美的絲織品以及各種中華特產,也正是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縮影。

明朝中葉,我國尤其是江南地區傳統的農業、蠶桑業已極為發達,這為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雄厚的基礎。在這基礎上,紡織、制瓷、冶煉等手工業作坊蓬勃興起;而這些手工作坊的蓬勃興起,促進了商品的交流,促使了一些工商業大鎮和大城市的形成。當時,蘇州、杭州是絲織城,松江是棉紡城,景德鎮是制瓷城,河北遵化是冶鐵城,成都是茶葉市場,武昌是木材交流中心,廣州、寧波、泉州、福州等沿海城市則是重要的貿易重港,將大量商品運銷海外。

手工業生產發展、手工作坊出現的同時,作坊主與僱工的關係便也形成,而隨之而來,朝廷便派出許多宦官充當“稅監”,進行收稅。不少宦官正是利用手中的權力,巧取豪奪,中飽私囊。在明朝,出現了許多城市市民與官府的鬥爭甚至起義,實際主要就是“反稅監”的鬥爭,如萬曆年間的武昌民眾暴動、蘇州織工暴動等,這正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政治反映。

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也促使了文學的發展,尤其是新的文學體裁的產生。在明朝,小說,尤其是白話小說形成十分繁盛的局面。歷史小說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神話小說有吳承恩的《西遊記》,無名氏的《封神演義》;世情小說有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短篇小說大家馮夢龍、凌濛初的短篇小說集“三言”和“二拍”,更是了解明朝社會的最形象的資料。

當然,明朝在傳統的文學體裁上也有繼承和發展。明朝有文學大家宋濂、劉基、高啟、李東陽、王磐、李夢陽、謝榛、李開先、歸有光、唐順之、李攀龍、宗臣、王世貞、李贄、趙南星、胡應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張岱、張溥、陳子龍、夏完淳等。有戲劇作家高則誠、魏良輔、梁辰魚、湯顯祖、沈璟、葉憲祖、高濂、王驥德等。有書畫大家徐渭(文長)、唐寅(伯虎)、祝允明(枝山)、李流芳、黃道周等。有歷史學家柯維騏、陳邦瞻、談遷等。

值得一提的,明朝還產生了一位偉大的藥物學家李時珍。李時珍是湖北蘄州人,早年科舉落第,後專心研究醫術,尤其熱心鑽研藥物。他從35歲開始編寫《本草綱目》,到61歲萬曆6年時完成,前後用了30年時間。《本草綱目》共分52卷,收入近2000種藥物,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世界科學的寶貴文獻。


第六節 南明小朝廷

本來,北京城被攻破,崇禎皇帝自殺身亡,明朝的歷史至此可以結束了,但是,明朝是個有點特別的朝代,雖然滅亡了,但它的殘餘勢力仍在負隅頑抗,頑抗了十餘年,其間居然也組織了幾個短命的小朝廷,史稱“南明”,我們不妨順著歷史的軌跡,再簡略提提這幾個小朝廷。

在上文談到萬曆一朝時,談到有位鄭貴妃,老想害死太子朱常洛,好讓她的兒子朱常洵繼位。後來,陰謀不得逞,萬曆29年即1601年,朱常洵受封福王。到了萬曆42年即1614年,他到洛陽就國。朱常洵是殘暴腐朽的傢伙,在國中胡作非為,占得莊田二萬頃。崇禎年間河南旱蝗成災,他卻廣畜家產,淫樂無度。崇禎14年即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把他殺死,饑民將他的血也分而飲之。

在城破之時,他的兒子朱由崧有機會逃出了城,逃到了南京。他是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的堂弟、明思宗崇禎帝的堂兄。崇禎16年即1643年,他繼承福王封爵。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後,聚集在南京的一班明朝大臣,不甘政權就此滅亡,鳳陽總督馬士英,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決定擁立福王為帝,改年號為弘光,史稱弘光帝。弘光帝立,加封馬士英東閣大學士、太保;加封史可法東閣大學士。當時,福王政權控制著江南廣大富庶地區,軍隊也有50萬。

但是,福王政權一建立,就打著“報君父之仇”的旗號,還與清軍“相約殺賊”,派兵部侍郎左懋第送金一萬兩,銀十萬兩,綢緞一萬匹,大米十萬石,請清軍幫助消滅農民起義軍後退回關外,由福王政權重建明王朝。清軍收下禮物,但拒絕福王政權的建議,扣留了左懋第,以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率軍南下。

在國難當頭,弘光帝只知尋歡作樂,苟且偷安。除夕,弘光帝悶悶不樂,群臣以為他為社稷擔憂,誰知他說:“后宮寥落,且新春南部無新聲。”他修建興寧宮,所掛楹聯是:“萬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幾見月當頭。”還派遣太監到蘇、杭一帶挑選淑女,使得民間嫁娶一空。

而執掌政權的馬士英,也不把精力放在如何抗擊闖軍和清軍之上,他起用魏閹黨羽阮大誠為兵部尚書,排擠打擊史可法,史可法只得離開南京督師揚州。起用阮大誠之舉,更遭到東林黨人以及復社人士的強烈反對,於是,朝中黨爭又起。八月,馬、阮向東林、復社人士報復,逮捕週鑣、雷縯祚下獄,後將其殺害。阮大誠還要為魏閹翻案,重頒《三朝要典》,興起大獄,羅織清流。寫到這裡,還想引入一段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故事。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的秋天,年僅21歲,但已名聞四方的複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剛從河南商丘來到南京,認識了“秦淮八艷”之一的名妓李香君。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溫柔纖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轉嬌羞,未入芙蓉之帳。”她坐在銹簾掛落的花格窗前,遙望著秦淮河,她在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驀然出現在她的面前時,她一定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

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只是可惜選錯了時代背景。隨著滿清鐵蹄的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朱氏親王倉皇南渡,在一片烏煙瘴氣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權。

復社的死對頭阮大鋮,抓住了這個機會,從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來。他投靠南明佞臣馬士英,出現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鋮本是一個被清流階層所唾棄的人物,但他還是想改頭換面。於是,他企圖用金錢收買侯方域,來達到他個人的政治目的。

這一伎倆,很快就被才識過人的李香君識破。她堅決拒絕了阮大鋮的金錢誘惑,並要求侯方域立即與之斷絕關係,劃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鋮,用卑鄙的手段進行報復。侯方域無奈,揮淚離開了南京,這段短暫的愛情也倉促地畫上了一個傷感的句號。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滿樹的桃花已經凋謝,落紅遍地。李香君悄悄地合上了那把題有侯方域詩句的扇子,淒切地收拾好行裝,與過去訣別。她獨自來到棲霞山下,在一座寂靜的道觀裡,出家為道士。史書言,李香君後不知所終。

清代戲劇家孔尚任根據這一愛情故事,創作了著名的戲劇《桃花扇》,真實地反映了南明福王政權的這段歷史。

馬士英、阮大鋮的專橫腐敗,引起了大臣、將領的不滿和反抗。九月,將領之中高傑、黃得功又發生內訌。弘光元年即1645年,武昌守將、寧南伯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討伐馬士英;馬士英派黃得功抵禦,江淮防線一片空虛;左良玉在途中病死,南明的危機更加劇。

就是這麼一個亂七八糟的政權,清兵打到來時,如何可以抵抗?1645年舊曆四月,清多鐸軍渡淮河,明將劉澤清投降。清軍統帥多爾袞致書史可法誘降,史不為所動;清兵攻揚州,史可法率眾死守七晝夜。二十五日城破,都督劉肇基領兵巷戰,全部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城破時史可法自殺未死,為清軍所執,拒絕多鐸高官厚祿誘降,不屈被殺。明末清初文學家全祖望寫有《梅花嶺記》一文,記錄和歌頌了史可法守揚州及犧牲一事。清兵入揚州後屠城多日,史稱“揚州十日”。

清軍攻至江陰城,遭到江陰軍民頑強的抵抗。閻應元、陳明遇被推為首領,拒絕南明降將劉良佐的誘降,共同率眾守城八十一日。城破,閻應元、陳明遇仍率死士巷戰,閻投水被執,不屈而死;陳持刀巷戰而死。

接著,清兵渡長江,到達南京。這時,弘光帝正在夜宴,聞迅狼狽出奔,逃往蕪湖黃得功營中;馬士英、阮大誠等均逃走,後均被清軍俘殺。多鐸率軍入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等率文武百官投降,跪迎多鐸進城。

說到錢謙益,順便提提他與柳如是的故事。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能文能詩,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為“秦淮八艷”之一。柳如是曾與南明復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佔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是支持錢謙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於是錢便靦顏迎降。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於受柳氏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後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並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繫。柳氏並儘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1666年錢謙益去世後,鄉里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如是為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一代才女就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後葬於虞山佛水山莊。

多鐸入南京,明將劉良佐降清,率軍追弘光帝,黃得功力戰而死,總兵田雄等獻出弘光帝,劉良佐俘弘光帝回南京,百姓夾路唾罵,往他身上扔磚頭瓦塊。次年,弘光帝被殺,弘光政權徹底滅亡。南明將領吳易、陳子龍、夏完淳等退入太湖仍作抵抗。後吳易戰敗被俘而死;陳子龍在蘇州被捕,乘隙投水死;夏完淳兵敗被捕,在南京痛罵洪承疇,被殺害。陳子龍和夏完淳同時都是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

1645年閏六月,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鍵,被鄭芝龍、黃道周等擁戴,在福州監國,不久稱帝,年號隆武,史稱隆武帝。清兵繼續南侵,嘉定有反清起義,清兵進行了三次鎮壓,史稱“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將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反對,撤往南澳島一帶繼續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後被俘,死於福州。

有關鄭成功的故事,還須續說。鄭芝龍是福建南安人,原為海盜,後受明朝官職,至都督同知。1645年擁立唐王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權。次年清兵入閩,鄭芝龍不聽其子鄭成功勸告,不戰而降。降清後,被遷往北京,1661年被清廷殺死。鄭芝龍降清時,其子鄭成功僅二十二歲,但頗有民族氣節,不肯降清,退到南澳一帶從事抗清活動,遙尊廣東肇慶的永曆帝,受封延平郡王。後來,他又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連年出擊粵、江、浙等地。1659年,他與張煌言合兵十七萬,進入長江圍攻南京。但是,鄭成功誤信清總督郎廷佐的詐降奸計,在南京城外戰敗,被迫撤回。

為防止內地人民對鄭成功的支持和聯繫,1661年,清廷發布“遷海令”,勒令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遷三十里到五十里,並儘燒沿海民居和船隻,不得片板入海。這年,台灣人民不斷起義反抗荷蘭殖民統治,郭懷一等領導台灣民軍圍攻荷蘭總督所在地赤嵌城,郭懷一戰死,犧牲者達四千多人。鄭成功為了開闢根據地,趁此機會,率領將士數万人,自廈門出發,經澎湖,於台灣禾寮港(在今台南境)登陸,圍攻赤嵌城,擊潰敵人從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派來的援兵。經過八個月的戰鬥,1662年2月1日,荷蘭總督揆一投降,台灣重回祖國懷抱。

鄭成功收復台灣五個月後病死,享年38歲。兒子鄭經嗣延平郡王位,用陳永華主政,劉國軒主軍,據守台灣。曾乘三藩之亂進兵福建、廣東,後退回。1681年病死。兒子鄭克塽為馮錫範等擁立,嗣延平郡王位,年僅12歲。1683年降清,得封公爵。

1645年閏六月,與隆武稱帝同時,明朝的魯王朱以海也在浙東被張國維、錢肅樂等人擁立為監國,但與隆武政權互相傾軋。1646年清兵攻浙東,他逃亡海上。後來,他投奔鄭成功。1653年取消監國名義,在鄭成功門下當一名食客,1662年在台灣老死。

在魯王政權中,尚有一人不可不提。此人就是張煌言。張煌言1620年生,號蒼水,崇禎舉人,文學家。後在魯王政權中任兵部尚書。1659年,與鄭成功合兵十七萬進入長江,圍攻南京。他又別率一軍攻蕪湖,半月中即收復二十多個州縣。後因鄭成功兵敗而退。從1647至1659年十三年間,張煌言先後出師長江發動了八次北伐戰爭。失敗後回天台,隱居南田一孤島。1664年被清兵逮捕,在杭州被殺。臨死時態度從容,看著西湖美景,嘆息地說:“大好山色!”

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其弟朱聿粵(尚有金字旁)逃往廣州,為明臣蘇觀生等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在位不到40天,廣州即為清兵所破,他被俘後自殺。

明神宗有一孫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的,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時襲封桂王。隆武帝死後,受瞿式耜等擁戴,在廣東肇慶監國,11月稱帝,年號永曆。號召力達兩廣、雲貴、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利用農民軍各部進行抗清鬥爭,一度聲勢很盛。在經濟方面,經過瞿式耜的整頓努力,不僅轉危為安,而且有興旺景象。但是,永曆朝廷終因朝臣派系複雜,紛爭不息,仍為清軍所破。1650年十一月,清兵圍攻桂林,瞿式耜決心“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最後,他與總督張同敞衣冠肅然地坐在大堂之上,被清兵逮捕。清軍百般誘降,他們不為所動,在桂林的獨秀峰下慷慨就義。

永曆10年即1656年,永曆帝被李定國迎入雲南。李定國為張獻忠舊部,他所領導的大西農民軍,是永曆朝廷的最後支柱,李定國對桂王也是全力支持,但是,朱由榔懦弱寡斷,昏庸腐朽,受權臣軍閥挾制,一生聞警即逃,顛沛流離,先後在肇慶、梧州、桂林、全州、武崗、南寧、安隆、昆明、緬甸等地安身。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永曆帝是南明最後一位皇帝。



明朝年號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
年數
死時
年齡
世系
洪武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正月(1368.1)413171朱世珍之子
建文 朱允文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1398.6)224 朱元璋之孫
永樂成祖朱棣建文四年六月(1402.7)432265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仁宗朱高熾永樂二十二年八月(1424.9)47148朱棣之長子
宣德宣宗朱瞻基洪熙元年六月(1425.6)281038朱高熾之長子
正統英宗朱祁鎮宣德十年正月(1435.2)914 朱瞻基之長子
景泰代宗朱祁鈺正統十四年九月(1450.9)22830朱瞻基之次子
天順英宗朱祁鎮景泰八年正月復闢(1457.2)31838 
成化憲宗朱見深天順八年正月(1464.2)182341朱祁鎮之長子
弘治孝宗朱祐樘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181836朱見深之第三子
正德武宗朱厚照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151631朱祐樘之長子
嘉靖世宗朱厚熜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154560朱祐樘之侄
隆慶穆宗朱載垕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30636朱厚熜之第三子
萬曆神宗朱翊鈞隆慶六年六月(1572.7)104858朱載垕之第三子
泰昌光宗朱常洛萬曆四十八年八月(1620.8)391月39朱翊鈞之長子
天啟嘉宗朱由校泰昌元年九月(1620.10)16723朱常洛之長子
崇禎思宗朱由檢天啟七年八月(1627.10)181735朱常洛之第五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