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6月4日星期六

第三章 諸侯割據和兼併的時期——春秋

第一節 周室衰微和鄭、齊、晉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棄鎬京而遷都洛邑。由於鎬京在西而洛邑在東,為了與前一段周朝相區別,從這年到公元前454年,稱為東周,而把前一段稱為西周。由於孔子寫了一部編年體史書叫《春秋》,記載了東周的歷史,所以,東周這段時期,又稱為春秋時期。

把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並不是簡單地以京城的地理位置來劃分,實際上,西周和東周,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時期。

東征以後的周,起初尚佔有今陝西東部到豫中一帶的地方,後來有些土地被秦、虢等國割去,周的領土僅限於洛陽周圍幾百里的範圍之內。過去以封建從屬關係而形成的統一紐帶逐漸廢弛,中原各諸侯國不再定期向天子述職和納貢。周王室由於貧弱而不得不放棄天子尊嚴,向諸侯伸手去求取錢財。周王室實際已和一個小國差不多,它不能向各諸侯發號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必須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東周天子雖然地小貢少,非常貧弱,但是,它名義上仍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地位,為華夏各國所尊崇。大國要取得霸主的地位,必須依仗周王這杆旗號,才能得到諸侯的信從。所以,周王室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才滅亡(公元前256年)。

在春秋近三百年中,自周平王開始,依此繼位的有以下這些周王:

周平王宜臼(在位51年)——周桓王林(在位23年)——周莊王佗(在位15年)——周釐王胡齊(在位5年)——周惠王閬(在位25年)——周襄王鄭(在位33年)——周頃王壬臣(在位6年)——周匡王班(在位6年)——周定王瑜(在位21年)——周簡王夷(在位14年)——周靈王洩心(在位27年)——周景王貴(在位25年)——周悼王猛(在位不足年)——周敬王勾(中間亡字)(在位44年)

春秋時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代,也是我國各民族社會經濟和文化走向大發展的時代。

春秋時代,除了反映奴隸制危機的各種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外,由於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和各族之間的政治經濟發生了新的不平衡,有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民族或國家,在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和民族融合的新的基礎上,很快趕上甚至超過了原先較先進的民族和國家;而中原各國之間也因為政治經濟條件不同,呈現了有的強大起來和有的衰弱下去的狀態,因而就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周平王東遷以後,西土為秦所有。秦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和國家,成為西方的強國。在今山西南部,晉國並滅了一些姬姓國家和北狄部落,強大起來。今河南中部,新遷的鄭國在中、小國中是比較強盛的。其北是衛國,東是宋國,東南有陳、蔡等國,有的逐漸停滯下去,有的衰亡下去。在今山東境內的兩個大國——齊和魯,齊併吞了周圍的一些小國,強大起來;魯國勉強維持舊的局面。今河北北部的燕國,這時不大和中原交往,北戎諸部的勢力倒是一度有所發展。在今湖北境內,楚國先後向四周擴展土地,成為南方強國。而長江下游的南岸,後來興起了吳、越兩國。在上述這些國家之間和四周,還散佈這許多蠻、夷、華夏、戎、狄的小國和部落,以後大都為大國所兼併。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幾國,除了周為天子,其中重要的是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等國,這就是春秋十二諸侯。到了春秋後期,還有吳、越等強國出現。

春秋時期的列國之間的戰爭是非常頻繁的,可以說是充滿著衝突和戰爭的時代。大國和大國之間,大國和中、小國之間,以及各國內部貴族之間,都不斷地進行戰爭,反映出新舊社會更替的歷史過程。衝突和戰爭的結果,產生了一些大國和霸主,有春秋五霸之稱。五霸者,一說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下面介紹幾個大國和幾位霸主的情況。

鄭國和鄭莊公。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天子已經調動不了各國諸侯,有的諸侯國就利用周王這塊破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鄭國在這方面最先討得便宜。西周末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為諸侯,就是鄭桓公。鄭桓公還擔任周朝的司徒。鄭桓公看到西周的統治不會長久,徵得周幽王同意,把自己的財貨和奴隸遷寄到東方的兩個小國——鄶和東虢。鄶和東虢獻出十個城,鄭桓公建立鄭國,建都於新鄭。犬戎滅西周時,鄭桓公戰死,兒子掘突繼位,就是鄭武公。鄭武公不僅繼承王位,周平王還讓他接替父親當周朝的卿士。

鄭武公的夫人姜氏(稱武姜),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小兒子叫叔段(又叫共叔段)。大兒子之所以叫寤生,是因為武姜生他時難產(寤就是忤,逆的意思),所以武姜喜歡叔段而厭惡寤生,常慫恿鄭武公立叔段為太子,但鄭武公不同意。公元前743年,鄭武公死,寤生繼位,就是鄭莊公。姜氏見叔段不能繼位,就逼著鄭莊公把製(今河南省汜水縣西)這地方封給叔段。因制是重要之地,鄭莊公不同意。姜氏又逼鄭莊公把京(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南)地封給叔段,京也是重要地方,但鄭莊公礙於母子情面,只好答應了。於是,叔段便稱作京城太叔。大夫祭足勸鄭莊公不要把京地封給段,說段日後一定會謀反。鄭莊公是個有心計的人,他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就等著瞧吧!”果然,叔段到了京地後,招兵買馬,和母親策劃,企圖裡應外合,殺死鄭莊公。鄭莊公心中有數,等他們準備動手時,令公子呂率兵討伐,一舉粉碎了這次反叛,把叔段也殺死。鄭莊公恨母親勾結叔段反叛,將她送到城穎(今河南省臨穎縣),立下誓言說:“不到黃泉,再也不見面!”但不久,鄭莊公也後悔了,怕別人說他不孝;但誓言在先,又不可反悔。正在左右為難之時,城穎的長官穎考叔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說:“黃泉就在底下,掘一條地道,在裡面相見,不就行了嗎?”鄭莊公聽了他的話,真的叫人掘了一條地道,和母親在地道裡見面,母子又和好如初。這是兩千七百多年前發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個帶有戲劇性的故事。

叔段的兒子公孫滑逃到衛國,衛國衛桓公收留了公孫滑。鄭莊公便率軍伐衛,並以周王室卿士名義調動王師,以及虢國、邾國、魯國等軍隊伐衛。不久,衛國發生了州吁、石厚的叛亂。州吁殺了自己的哥哥衛桓公,自己當了國君,然後聯合宋、魯、陳、蔡四國,一起來攻打鄭國。後來,衛國發生內亂,州吁、石厚被本國人殺死;而鄭國因收留宋國的公子馮而獲罪宋國。於是,鄭國便與衛國、宋國交戰多年,最終聯合齊國、魯國,打敗了宋國、衛國,並製服了陳國、蔡國,滅了不肯跟他出兵的許國。由於鄭莊公連連打勝仗,當上諸侯的首領。

因鄭莊公要對付叔段的反叛,以及與宋、衛等交戰,難以主持周室政務,周平王想讓虢公分掌部分職權,同時也想削弱鄭莊公的權力。當鄭莊公平定叔段的反叛後,又有精力主持周政。當他知道周平王的想法時,很生氣,責問周平王;周平王否認,鄭莊公不信,於是,雙方決定交換人質以表示誠實:周平王之子王子狐到鄭國做人質;鄭莊公之子公子忽到周室做人質。這周鄭交質之事,前所未有,也為後世作出榜樣,同時,這事也表明,周王室已經衰微,降到與諸侯同等的地位。

不久,周平王病死,其孫子周桓王繼位。周桓王不滿鄭莊公專權,更不滿他藉著“奉天伐罪”的幌子去攻打宋、衛、陳、蔡等國。於是,他讓虢公當右卿士,讓鄭莊公做左卿士,共同輔政。鄭莊公很生氣,乾脆不再朝周。周鄭矛盾日益加劇,戰爭不可避免。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終於忍無可忍,親率陳、蔡、衛大軍攻打鄭國,雙方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東北)擺開陣勢。鄭莊公並不害怕,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他部署三軍,調兵遣將,前去迎敵,一戰下來,周桓王率領的三國軍隊大敗而逃,連周桓王也被鄭國的大將祝聃一箭射中肩膀。祝聃請求繼續追擊敵軍,鄭莊公知道周桓王畢竟是天子,也不能做得太絕,於是,派大臣祭仲慰問周桓王傷勢,並與王室言和。

周鄭這一仗,使周王威風掃地,也拉開了諸侯爭霸的序幕,而鄭莊公也得以在中原稱霸一時。

公元前701年,鄭莊公病死。鄭莊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子忽、子突、子亹、子儀。莊公死後,掌握朝政的祭仲擁立子忽繼位,就是鄭昭公。但是,子突的母親是宋國雍氏之女,靠著宋國的幫助,子突得以回國即位,就是鄭厲公。但是,其後,子忽、子突、子亹、子儀四子都在各自的勢力的幫助下,進行王位的反复爭奪,時間長達二十多年。直到公元前680年,鄭厲公最終取得勝利,入都復位。

鄭厲公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國君,但是在外流亡多年,未能施展才能經營鄭國的霸業。他復位後,倒是做了一件很光彩的事。當時,周王室剛好遇到內亂,其時是周惠王當政,有幾位大臣勾結燕、衛軍隊討伐周惠王,把周惠王趕出都城,擁立周惠王之叔王子頹為王。鄭厲公接納了周惠王,聯合虢公等攻殺王子頹及其亂臣,擁周惠王回都城復位。鄭厲公這次“勤王”,大大提高了他在諸侯間的威望。可惜,不久,鄭厲公便病死了。

鄭國由於處於中原,佔有地利,很快成為春秋初年最強大的國家。可惜,鄭莊公到鄭厲公之間,鄭國發生了二十餘年的內亂,未能完成霸業。而要成就霸業的,則要看另一個大國齊國了。

齊國和齊桓公。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姜太公為齊侯,賜給他一種特權,可以征伐有罪的諸侯。西周厲王時,齊獻公遷都臨淄(今山東省臨淄縣)。齊獻公以下,依次有齊厲公、齊文公、齊成公、齊莊公、齊僖公。

齊僖公有兩個女兒,大的叫宣姜,嫁給衛宣公;小的叫文姜,原來就想嫁給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但公子忽不同意,後來嫁給了魯桓公。文姜有個異母哥哥叫諸兒,從小和文姜就很要好,齊僖公死,諸兒繼位,就是齊襄公。後來魯桓公帶著文姜到齊國,齊襄公竟不顧兄妹之別,和文姜私通起來。這事被魯桓公知道,十分氣憤,但又不便聲張,只好辭行。齊襄公為魯桓公餞行,魯桓公喝醉了,齊襄公叫公子彭生抱著魯桓公上車,公子彭生是個大力士,結果把魯桓公活活夾死了。魯國大臣知道齊襄公害死國君,要新任國君魯莊公出兵攻打齊國。齊襄公自知理虧,就以“伺候不周”的罪名殺了公子彭生,算是了結這事。後來,齊襄公有替鄭國立國君,消滅紀國,攻打衛國,企圖以武力壓服他人,但是,他反而越來越不得人心,連他的兄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分別逃到魯國和莒國去避難。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到了貝丘(今山東省博興縣南)去打獵,齊襄公的弟弟公孫無知勾結大將連稱和管至父,帶兵去把齊襄公殺死,自己當國君。但是,很快,公孫無知、連稱和管至父又都被齊國的大臣殺死,於是,逃亡在魯國的公子糾和逃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想搶先回國即位。由於莒國離齊國近,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怕公子小白搶先,就帶一隊人馬去攔截。半路,果然把公子小白截住了。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是管仲最好的朋友,以前他們在一起相處時,管仲知道他家貧及其他原因,處處讓著他,處處體諒他,甚至連做生意的盈利也分給他多一些,鮑叔牙也十分感激管仲,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管叔!”“管鮑之交”成為美談。但這時,兩人分別護送自己的主子回國奪王位,也不講什麼情面,雙方就要動手。管仲人馬不多,只好退下來。他偷偷拿起弓箭,對準公子小白,一箭射去。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裡。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死,立即奔回魯國。其實,管仲射中的只是公子小白的帶鉤,他故意咬破舌頭,流出血來,好騙過管仲。於是,魯國護送公子糾的行程減慢,而公子小白則日夜兼程,搶先回國即位,他就是齊桓公。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他即位後,馬上討伐魯國。齊桓公說:“公子糾是我的兄弟,我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但是管仲,要把他交出來!”魯國也是春秋初年一個大國,國君依次有魯惠公、魯隱公、魯桓公、魯莊公。面對比魯國更強大的齊國,魯莊公沒有辦法,只好照樣辦,殺了公子糾,獻出管種。管仲到了齊國,鮑叔牙先去迎接他,還把他介紹給齊桓公。齊桓公雖然很管仲想射殺自己,但想到他也是為了主子,而管仲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也不記仇,拜他為相國。於是,管種整頓內政,開發富源,他在經濟上採取“相地而衰徵”的制度,促進農牧魚業發展;在行政上採取“參國伍鄙”制度,鞏固了政治和軍事實力。不久,齊國軍政財力加強,為齊桓公的霸業創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魯莊公被齊桓公戲弄了一番,十分氣憤,立志報仇。齊桓公知道了,想先下手。管種勸他不要莽撞,但齊桓公剛即位,想出出風頭,管種的話聽不進去,於是,公元前684年,他命鮑叔牙率領大軍,一直打到魯國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東北)。面對齊強魯弱的形勢,魯國舉國震驚。這時,有位名叫曹劌的人求見魯莊公,魯莊公問他是否可與齊國交戰。曹劌認為魯莊公能取信於民,得到國人支持,可以一戰。兩軍在長勺列陣後,齊軍擊鼓,魯莊公準備馬上出擊,曹劌加以阻止。等到齊軍三次擊鼓進攻,這時,曹劌才抓住敵方勇氣衰竭的時機,發動反攻,擊敗齊軍。這時,魯莊公要軍隊立即追擊,曹劌有阻止,他在車下車上觀察到齊軍“轍亂旗靡”,斷定不是詐敗,才下令追擊,取得全勝,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一個戰例。

齊桓公吃了這次虧,才想起管種的話有理。於是,更加踏實地進行國內改革和拉攏諸侯。他首先拉攏宋、魯兩國,接著把鄭國也爭取過來。這時,戎狄勢力很盛,對華夏的小國有很大威脅。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省邢台);公元前660年,狄又伐衛(今河南省淇縣),衛只剩下遺民五千人。齊桓公於是出兵救邢存衛,遷邢於夷儀(今山東省聊城),遷衛於楚丘(今河南滑縣)。這樣,齊桓公在中原的威望更高了。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邾、遂等國會盟於北杏(今山東省東阿)。這是齊桓公首次會盟諸侯。不久,齊伐魯,魯戰敗求和,兩國國君在柯地會盟。在這次會盟中,發生了一件恐怖事件。魯國將軍曹沫突然用匕首劫持齊桓公,要他當眾承諾將佔領的魯國土地歸還。在這種形勢之下,齊桓公不得已答應。脫險之後,他很氣憤,想收回承諾殺死曹沫,但管種勸他,不要因一己之忿失信於諸侯。於是,齊桓公果然踐約,諸侯聞之,反而更信服他。兩年後,齊桓公又在鄄地會盟諸侯,開始稱霸。

齊桓公既然當上霸主,就得有霸主的威嚴,尤其對小國應起到保護作用。山戎入侵燕國,齊桓公親自率軍前往救助;自己的妹妹哀姜嫁到魯國,與魯莊公的弟弟慶父私通並作亂,齊桓公也大義滅親,幫助平息魯亂並召回哀姜,把她處死;北狄入侵衛國,齊桓公也派公子無虧率兵車三百輛,甲士三千前往救助。齊桓公的這些做法,大大提高他在諸侯中的威信。

南方的楚國,到楚成王時,勢力已逼近中原。這時,由於齊國的強大,一些原來臣服於楚國的小國也轉向齊國。楚國當然不甘心,於是連年伐鄭,以此來對齊國施加壓力。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因妃子蔡姬無禮,將她遣返蔡國,蔡國於是與齊國反目。齊桓公以此為藉口,親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之師伐蔡,蔡潰敗;齊桓公率八國之師繼續向南,抵達楚國國境。楚成王害怕,遣使與齊桓公及管仲談判,雙方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結盟,楚成王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齊桓公也見好就收,率諸侯聯軍退兵。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省蘭考),參加盟會者有魯、宋、鄭、衛、許、曹等國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在這盟會上,各國達成協議,同盟國都要言歸於好,凡同盟之國,互不侵伐,必須共同對付外敵,規定不可壅塞水源,不能阻止各地糧食流通,不可改換嫡子,不可隨意殺死大夫,要尊賢育才,選拔能士,不讓士世襲官職等。通過這次葵丘之會,齊桓公便真正成為中原霸主。

齊桓公在位四十餘年,建立了皇皇霸業,但晚年尤其是死時卻十分淒慘。齊桓公有三位正夫人,皆未生子,而偏房姬妾共生了十幾個兒子,其中鄭姬生公子昭,衛姬生公子無虧,還有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等。開始,齊桓公與管仲商議,立了公子昭為太子。但是,衛姬不滿意,想立自己的兒子公子無虧。於是,他聯絡易牙、豎刀、啟方幾人,鼓惑齊桓公。齊桓公喜歡美食,易牙便蒸了自己的幼子做成美食給齊桓公吃;豎刀為了親近齊桓公,而自己閹割;啟方為表現對齊桓公忠心,父親去世也不回家。齊桓公被鼓惑得昏了頭,答應衛姬改立公子無虧為太子。這些人的所為,管仲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勸齊桓公疏遠他們。齊桓公聽從,將易牙等人逐走。不久,管仲死去,齊桓公又將易牙等人召回。

公元前643年,在管仲死去兩年後,七十三歲的齊桓公也病重,易牙、豎刀等人相與作亂,把齊桓公關在高牆之內不管。不久,齊桓公即死去。但是,宮外各公子互相混戰,誰也沒有理會齊桓公死於何時。混戰中,公子昭逃離臨淄,投奔宋國宋襄公。公子無虧在易牙、豎刀的支持下被立為國君。這時,他們才入宮料理齊桓公的遺體,那遺體已在床上擱了六十七天,屍身生出的蛆都爬到宮門外。

公子昭逃到宋國,宋襄公聯合了衛、曹、邾三個小國,領兵護送公子昭回國。齊國的大臣見四國兵馬打來,就殺了公子無虧和豎刀,轟走了易牙,迎接公子昭即位,就是齊孝公。

齊桓公之後,齊國從此也失去霸主的地位。

晉國和晉文公。幫助齊孝公回國的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之後做中原的霸主,但是,諸侯都瞧不起他,一來,宋是個不算大的國家,國力不強;二來,宋襄公本人,是個只會講仁義道德而不會打仗的國君,在戰場上還鬧出笑話。齊桓公死後,宋襄公就與楚國爭霸。公元前638年,宋攻鄭,楚派兵救鄭,兩軍戰於泓水(今河南省柘城西北)。楚君正在渡河,宋將目夷主張乘機出擊,宋襄公拒絕說:“君子不乘人之危。”等到楚軍渡完河,尚未排成陣勢,目夷又請出擊,宋襄公仍說:“君子不攻擊不成陣勢的敵軍。”直到楚軍排好陣勢開戰,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受了重傷。

宋襄公稱霸不成,而這個時候,晉、秦、楚三國都強大起來,都想爭當霸主地位,首先脫穎而出的,是晉國的晉文公。

晉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國,前面篇章已提到“桐葉封弟”的故事。初封時名唐,叔虞死後遷都晉水旁,改稱晉。春秋初年,晉建都在翼(今山西省翼城),它的疆域不大,包括今晉南和汾、澮流域一帶。西面有呂梁山,東面有太行山,南面有中條山,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於晉和中原的交往是大有妨礙的。晉在春秋初年的數十年間,內亂一直未停息,無力參加爭霸。國君繼有晉文侯、晉昭侯、晉孝侯、晉鄂侯、晉哀侯、晉小子、晉侯湣等,到公元前687年,晉武公才結束了長期的分裂狀態而把晉統一起來。

公元前676年,晉獻公立。晉獻公有五個兒子,叫申生、重耳、夷吾、奚齊、悼子。原配夫人齊姜生申生和申生妹妹。齊姜是齊桓公的女兒,早亡;申生的妹妹嫁給秦穆公。重耳和夷吾的母親是北狄狐家的姑娘;奚齊的母親是驪戎國進貢的美女驪姬;悼子的母親是驪姬的陪嫁妹妹。

驪姬年輕、聰明、漂亮,深得晉獻公的寵愛;兒子奚齊也得晉獻公寵愛,晉獻公想廢太子申生,立奚齊。他只把奚齊留在都城絳都,其餘公子都派遣在外。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在晉獻公面前造謠污衊,說太子申生想謀殺晉獻公,並調戲自己。晉獻公一怒之下,派人去殺申生。大臣狐突給申生報訊,叫他快逃。申生心灰意冷,自殺了事。太子一死,重耳和夷吾知道下一步就輪到自己,還是早點逃命。果然,晉獻公派人追殺兩公子,於是,公元前655年這一年,重耳跑到翟(狄)國,夷吾跑到梁國。

重耳自少好士,喜歡交遊,17歲時身邊就有五位甘願終身追隨的賢士:趙衰、狐偃(重耳舅,又名舅犯、咎犯)、賈佗、先軫、魏武子。重耳逃離晉國時,已經43歲,五賢士都在身邊,另外還有幾十位追隨者。重耳出奔在外遇到的事,後面再提及。

晉獻公也想稱霸,他把原來的晉國的一軍改為二軍以擴大兵力,隨後又滅了耿(今山西省河津)、霍(今山西省霍縣)、魏(今山西省芮城)三個小國。接著,它向虞國(今山西省平陸)借路進攻虢國(今河南省陝縣)。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虞君說,虞與虢是唇齒關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切不可藉路。但是,虞君不聽,答應晉國。晉軍在滅虢回師時,順便又滅了虞國,並俘虜了虞君和大夫百里奚。晉的疆土開始從黃河北岸伸展到南岸。另外,它又佔領了黃河以西的一些地方。於是,晉國也越來越強大起來。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重,將奚齊和悼子託付給大臣荀息後,便死去。但是,這兩位公子很快就被大臣里克和丕鄭殺死,荀息自盡。晉國臣子想迎立重耳,但重耳見國內仍動亂不止不敢繼位。國人又到梁國迎立夷吾。夷吾爭取了秦國的支持,答應即位後割河西之地給秦。於是,夷吾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惠公。晉惠公上台後,違背諾言,不給秦割地,結怨於秦;他害怕大臣暗中幫助重耳回國爭位,於是濫殺大臣,連幫助過自己上台的里克和丕鄭也殺了。這樣一來,晉國有才能的人如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顛頡、介子推等都跑到狄國跟著重耳。

回頭再說重耳。重耳出奔,先到了翟國。翟國戰敗一個小國,得到二女,長女就嫁給重耳,生了二子;少女就嫁給趙衰,生了趙盾。當重耳在翟國住了12年,也就是晉惠公即位後七年,他擔心重耳會回來爭位,於是派人去刺殺重耳,重耳得知消息,只得離開妻兒,逃到衛國。衛文公不接納,他們只好往前走,走到五鹿(今河南省濮陽縣南)飢餓無力,向農人討點吃的,可農人卻拿起一塊泥塊給他們。重耳氣得想揍他一頓,狐偃忙說:“公子,這是老天賜給你土地呀!”重耳轉怒為喜,忙向天磕頭,繼續趕路。最後,他們到了齊國,齊桓公接納了他們,並把一位美女姜氏嫁給重耳。他們在齊國又住了五年。齊桓公一死,齊國內亂,從者認為不宜留下,但重耳迷戀安逸,不想離開。趙衰等將重耳灌醉再用車載走。之後,他們到了曹國,再到宋國,再到鄭國,但曹共公、宋襄公、鄭文公都表示無法幫助他回國,最後,重耳到了楚國,總算楚成王待他不錯。楚成王問重耳,將來用什麼報答,重耳說,將來如果兩軍相遇,我先退避三舍。

再說秦穆公幫助公子夷吾做了晉國國君即晉惠公,但是,秦國沒有從晉國得到一點好處。公元前644年,晉國發生飢荒,晉惠公向秦借糧,秦穆公問百里奚應否借出,百里奚認為應該救災。於是,秦國用車船把糧食運到晉國國都。第二年即公元前645年,秦國發生災荒,秦反過來向晉借糧。晉大臣慶鄭認為應該禮尚往來,但晉惠公舅虢射認為應趁此機會出兵討伐。晉惠公同意,於是出兵伐秦。秦穆公大怒,也發兵攻晉,兩軍在韓原展開大戰。在戰爭中,晉惠公與秦穆公以戰車交戰,結果,晉惠公戰車陷入泥中,晉軍亦被秦軍沖垮,晉惠公被俘虜。秦人恨晉惠公多次背信棄義,要殺他祭天。晉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哭著向秦穆公求情,秦穆公於是與晉惠公結盟,放了他回國。回國後,晉惠公把慶鄭殺了,按約送太子圉到秦國做人質。後來,晉惠公病重,公子圉偷跑回到晉國。第二年即公元前637年,晉惠公一死,公子圉繼位,就是晉懷公。晉懷公即位後,命隨重耳出亡者回國,狐毛、狐偃都是大臣狐突的兒子,狐突不召,結果被殺。晉懷公也不跟秦國來往,這可氣壞了秦穆公,他決定要立重耳做國君,把他從楚國接到秦國,還嫁了五位宗室女兒給他為妻。

公元前636年,這年重耳62歲,已經在外流浪了19年,秦穆公派大兵護送他回國,晉懷公逃跑,晉國大臣歡迎重耳歸國,立他為國君,就是晉文公。跟隨晉文公在外流浪的人,都得到任用。但是,也有功成身退者,那就是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當官,遂和母親跑到一座叫綿上的山(今山西介休東南)去隱居。晉文公遍尋不著,便以綿上作為他名義上的封地。後世便稱綿山為介山。又有另一傳說:晉文公派人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誰知,他竟抱木被燒死也不出來。晉文公很傷心,將那山號稱“介山”;宣布每年在介子推的忌日,國中都不許生火,以作紀念,相傳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即位後,派人殺了晉懷公,平息了國內的動亂,穩定了局勢。他重用趙衰、狐偃等人,安息民眾,發展生產,很快,政權得到鞏固。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發生了王子帶之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認為這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出兵打敗了王子帶,把周襄王送回王都。於是,晉國抓住了“尊王”這張王牌,提高了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

自從齊國衰落以後,楚國又成了中原局勢的支配力量,不僅魯、鄭等國都屈服於楚,甚至象齊這樣的大國也受到威脅。野心勃勃的晉文公,為了要稱霸中原,就非和楚交鋒不可。

公元前633年,楚圍宋,宋告急於晉。晉文公先派兵去攻打楚的盟國曹和衛,並將侵占的曹和衛的土地送給宋國。楚國被激怒了,來攻打晉國。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聯合了秦、齊、宋,出兵車七百乘,於楚國大戰於城濮(今山東省濮縣)。戰爭開始之前,晉文公真的實踐承諾:命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其實,也是看到楚軍來勢兇猛,避其鋒芒。楚軍將士看到晉軍後退,認為已得勝,已很有面子,便鬆懈下來。而楚軍主將成得臣(子玉)又剛愎自用,命軍隊繼續進攻,這便形成了楚軍將驕兵疲的局面。晉文公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再集中力量攻擊楚軍左翼,取得全勝。楚軍敗退到連谷城,成得臣因兵敗而自殺。這就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場戰爭——晉楚城濮之戰。

戰後,晉文公和齊、魯、宋、鄭、陳、蔡、邾等國的國君會盟於踐土(今河南省滎澤),周襄王也被召來參加,冊封晉文公為霸主。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死,公子驩繼位,就是晉襄公。晉襄公手下還有一批老臣,仍能保持霸業,但是,這時,西方的秦國卻想趁晉文公剛死,向東擴展自己的勢力。


第二節 秦國和楚國

秦國和秦穆公。秦國的統治者是西周在後期扶植起來的一個嬴姓的小貴族。平王東遷,秦襄公護送有功,列為諸侯。從襄公起,秦和西戎諸部展開了緊張的搏鬥,並滅掉了一些西周殘存的小國,秦國逐漸發展起來,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相當大的進步。秦襄公以後,秦國的國君依此是秦文公、秦寧公、秦出公、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於公元前659年,便傳到了有名的秦穆公。

秦穆公不僅野心勃勃,而且心胸開闊,毅力剛強,更有一個長處,就是求賢若渴,不管什麼人,只要有才能,他就想收羅。

前面提到的百里奚,窮苦人出身,到了四十歲還只能在鄉下給人家看牛。後來他認識了隱士蹇叔,蹇叔知道他是個很有才能的人,把他介紹給在虞國做官的朋友宮之奇,百里奚才在虞國當上大夫。但虞國不久就被晉國滅了,百里奚當了俘虜,被帶到晉國。不久,晉獻公的大女兒要嫁給秦穆公的兒子公子縶,百里奚作了陪嫁的奴僕,被送往秦國。但他在半路跑脫了,跑到了楚國,給人家放牛。後來秦穆公知道了百里奚的下落,想送厚禮給楚成王贖回他。大臣公孫枝說:“這千萬使不得。你送厚禮贖,楚王必定知道他是個能人,還是安一般奴隸的價錢去贖他吧。”秦穆公聽了他的話,於是只用了五張羊皮把百里奚贖了回來。百里奚到了秦國,秦穆公一看,是個七十歲的老頭子,不覺嘆了一口氣。但聊了一會,秦穆公就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後來一連談了三日,秦穆公便要他主持國政,號為“五羖大夫”。後來,百里奚又把自己的兒子孟明視,把蹇叔以及蹇叔的兒子西乞術、白乙丙都邀了來。這些人,都是難得的文臣武將。秦穆公拜蹇叔為右相,拜百里奚為左相,拜西乞術、白乙丙和孟明視為大夫。後來,秦穆公還把西戎派來的使者由余也想辦法留下。秦穆公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國家一天天強盛起來。

公元前645年,秦晉因借糧一事反目,兩軍在韓原展開大戰。秦軍獲勝,並俘虜晉惠公,逼晉結盟。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幫助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公元前633年,秦支持晉,參與了城濮之戰。經過了十餘年的積聚,秦國的國力大增,但還未能與稱霸中原的晉國抗衡。

由於鄭國傾向楚國,又沒有禮遇流亡中的重耳,所以,公元前630年,晉文公又聯絡秦國,共同發兵攻鄭。秦穆公帶領百里奚、孟明視和三位副將杞子、逢孫、楊孫出征。兩國之師包圍了鄭都,鄭國正在危急之中。鄭文公驚恐萬分,幸而,這時有一位老頭子,叫燭之武的,願意孤身去見秦穆公。入夜,燭之武偷偷來到秦軍軍營,見到秦穆公,他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知滅亡。如果鄭國滅亡對你有好處,那還值得;但是,秦、鄭之間隔了個晉國,你就算得到鄭國也難保守,那又何必滅了鄭國去增強晉國的實力呢?”這番話,使秦穆公已有所醒悟。燭之武又說:“鄭文公已經答應脫離楚國歸順秦國,以後秦國的使者往來,鄭國願意做東道主。”秦穆公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理,於是,私下跟鄭國簽定了和約,派杞子、逢孫、楊孫率領一支軍隊,留在鄭國駐防,他自己統率大軍回國去。這就是有名的“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晉國見秦國撤兵,也只好撤兵回國,但兩國的關係即惡化了。

公元前627年,晉文公死,晉襄公立。杞子派人從鄭國回來秦國報告,說趁此時晉文公新喪,偷襲鄭國,一定成功。蹇叔、百里奚都勸阻,但秦穆公認為有機可乘,不聽勸阻,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為主帥,從國都東門出發,準備裡應外合,偷襲鄭國。蹇叔邊哭邊送,說:“我眼看著你們出發,可不能眼看著你們回來啊!”秦穆公很生氣,罵他不該詛咒軍隊。蹇叔對兒子孟明視說:“晉人一定在殽山襲擊你們,將來我就到那裡收你們的骸骨吧!”

秦穆公不聽蹇叔勸阻,秦軍繼續出發,進行千里偷襲。在經過周的都城時,王孫滿在城樓上看到晉軍士兵的傲慢的舉動,預言驕兵必敗。秦軍到了滑國境內時,遇到了鄭國商人弦高。弦高急中生智,假託代表鄭國,先以十二頭牛犒賞秦軍,一邊派人急赴鄭國報信。孟明視他們認為鄭國已得消息,已有戒備,偷襲也不會成功。於是,率軍轉頭滅了滑國而還。鄭國那邊,鄭文公派人去“探視”留守的秦軍,看到他們正在厲兵秣馬,杞子等人知道事情敗露,也急忙領兵逃離鄭國。

秦軍孤軍東進的消息傳到晉國,晉國朝中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應放過這支秦軍,一種意見認為應趁機伏擊消滅它,晉襄公聽從了先軫等的意見,聯合姜戎,等秦軍過殽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時,打了伏擊,一舉全殲秦軍,還俘虜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將。這就是秦晉著名的“殽之戰”。

晉文公的夫人,也就是晉襄公的母親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她向晉襄公求情,晉襄公一時心軟,放走三位秦國俘虜。先軫朝見晉襄公,問起三位秦將,晉襄公說釋放了。先軫大怒,說:“將士們拼命才從戰場上把他們擒來,婦人一句話就把他們放走,真是毀滅戰果幫助敵人!看來,晉要亡國了!”晉襄公也醒悟,急派陽處父去追擒。陽處父追到河邊,三將已下船了。陽處父假意說晉公要送馬匹給他們,但孟明視他們不上當,只在船上行禮辭謝,說:“我們回國後,如果不被國君處死,三年後,我們再來報答貴國之恩吧!”這話中有話的回答,使陽處父失望而回。秦穆公自知罪責在己,所以穿了喪服到城外迎接三將。他痛心地說:“這是我的過錯,你們有什麼罪呢?況且,我也不會因為你們的一點小過失,就掩蓋了你們過去立下的大功勞啊!”

秦國要向東擴展,必須打開晉國的通道。公元前625年,秦伐晉,戰於彭衙(今陝西省白水縣),結果,秦國戰敗。過了一年,即公元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軍伐晉。秦軍渡過黃河後,燒了所有的船隻,自絕後路,表示不勝無歸。結果,秦軍士氣旺盛,奮勇作戰,大敗晉軍,晉軍只能閉城自守。秦穆公率軍自茅津渡河,到了殽山,掩埋了秦軍士兵的骸骨,舉行了隆重的追悼葬禮,全軍哭祭三日。秦穆工還痛切地自責:“你們要牢記這沉痛的教訓啊!古人遇事要和老人商議,我不聽蹇叔、百里奚之言,才造成了這個大悲劇!世世代代都應記住我的罪過啊!”

秦穆公雖然打了勝仗,但秦的國力終究不如晉,特別是東進的道路被晉國牢牢扼住。由余建議,先向西擴展,將來再與晉爭雄。於是,秦穆公聽取了由余的計劃,致力於征服鄰近的西戎,攻占了十二個小國,廣地千里,成為西戎地區的霸主。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病死,秦康公繼位。秦穆公在位39年,雖未能稱霸中原,但能夠“稱霸西戎”,也為日後秦國的強盛以及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秦穆公死後葬於雍地(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用了177人殉葬,子車氏很有才華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也在其中,此事,則遭到後世史官的抨擊。

同年,晉襄公在位七年後亦死去,晉國出現內亂。在前一年,晉國的執政、中軍佐趙衰以及下軍帥欒枝、中軍帥先且居等死去,趙衰之子趙盾將中軍並擔任執政。晉襄公死後,趙盾想立身在秦國的公子雍,於是派先篾、士會兩位大臣到秦國迎接。但是,中軍佐狐射姑(賈季)則想立在陳國的公子樂。趙盾則先派人刺殺了公子樂。狐射姑很憤怒,殺了趙衰的同黨陽處父逃離到狄國去。公元前620年,秦兵護送公子雍回國。這時,趙盾又經不住晉襄公夫人穆嬴的請求,改立公子夷皋,就是晉靈公。

晉國的所為,激怒了秦國,秦兵攻晉,晉兵在令狐(今山西省臨猗西)迎戰並打敗秦兵。不過,這役,晉國大將先蔑與士會投奔了秦國。次年即公元前619年,秦為報令狐兵敗之仇,再次攻晉,取晉國的武城(今陝西省華縣西)。公元前617年,晉攻秦,取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南);不久,秦攻晉,取晉北徵(今陝西省澄城西南)。公元前615年,秦、晉又戰於河曲,互有勝負。公元前614年,晉恐怕士會為秦所用,設計召回士會。

晉靈公除了繼續與秦爭鬥外,仍以中原霸主自居,諸侯國中發生內亂,尤其是國君被弒等政變,他都要召集其他諸侯出兵討伐。宋國宋襄公死後,繼位的是宋成公、宋昭公;公元前611年,宋襄公夫人使人殺死暴君宋昭公,立得民心的公子鮑,就是宋文公。公元前610年,晉靈公即派大將荀林父與諸侯出兵伐宋,追究殺宋昭公的事。但是,宋文公已得民臣擁護,坐穩王位,諸侯覺得討之也沒趣,於是退兵。不久,晉靈公又會諸侯,因鄭國依附於楚國,晉靈公拒見鄭穆公,後還是趙盾勸他,大國之間,不能不委曲求全,晉靈公才與鄭國和好。

就在晉、秦仍在爭鬥之時,南方的楚國則日漸強大,雄心勃勃想稱霸中原。

楚國和楚莊王。楚是個古國。始祖鬻熊。西周時立國於荊山一帶,建都丹陽(今湖北省秭歸東南)。常與周發生戰爭,周人敵視楚國,稱之為荊蠻。熊渠做國君時,疆土擴大到長江中游。後建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之紀南城)。春秋時兼併周圍的小國,不斷與晉國爭霸。春秋初年,楚國的國君依此為:楚霄敖、楚蚡冒、楚武王、楚文王;到了楚成王時,楚國已經做了南方諸侯的霸主,很想與晉國一爭高下,噹噹中原的霸主,但畢竟國力不如晉國,城濮之戰後,不敢再北進。公元前626年,楚成王被兒子商臣害死。商臣即位,就是楚穆王。楚穆王又將附近的幾個小國兼併,還把中原的諸侯國如鄭、陳、蔡等全拉過來,國力日漸強大。公元前613年,楚穆王死了,他的兒子熊侶繼位,就是楚莊王。

晉國趙盾乘著楚國辦喪事,召集了宋、魯、陳、衛、鄭、蔡、許七國諸侯,重新訂立盟約,晉國又做了霸主。楚國的大臣不服氣,希望新君楚莊王奮發圖強,與晉國爭霸。可是,楚莊王看上去像個昏君,繼位三年,從來不發布什麼命令,政治上也沒有任何改革,只知打獵、喝酒、胡鬧。右司馬申無畏有一天在馬車裡悄悄問他:“大王呵,我聽說有一隻鳥棲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理翅膀,不飛,不鳴,默默無聞,這是什麼道理呢?”楚莊王答道:“三年不動翅膀,是為了讓羽翼更加豐滿;三年不飛不鳴,是為了窺看民情。雖然不飛,一飛沖天;雖然不鳴,一鳴驚人。你所比喻的意思,我知道了。”原來,楚莊王並非一位昏君,而是一位很有心計的政治家,他在暗中窺測方向,積蓄力量。果然,過了半年,楚莊王臨朝聽政,勵精圖治,一下子廢除了七項弊政,興辦九項新政,殺掉五位奸臣和一批惡吏,起用六位賢士。於是,楚國很快大治。

公元前611年,庸國率群蠻背叛楚國,楚莊王出兵伐庸並滅了庸,解除了北上的後顧之憂。楚國要與中原霸主晉國爭鬥,就必須爭取或攻打夾在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弱小的諸侯國,如鄭、宋、陳等。公元前608年,楚國聯合鄭國進攻依附晉國的陳國和宋國,晉國的趙盾率兵救陳及宋,轉而攻鄭。楚軍救鄭,在鄭都以北的北林挫敗晉軍。不久,晉國為報北林之仇,再度出兵攻鄭。公元前607年,鄭國公子歸生接受楚國的命令,出兵攻宋國。宋國的大將華元率兵抵禦,雙方戰於大棘(今河南省睢縣南)。結果,宋軍戰敗,華元被俘,後逃回國。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又親自率兵征伐伊、洛流域的陸渾戎人,趁勢在周朝的邊境上閱兵示威。周天子派王孫滿來慰問。楚莊王故意問王孫滿九鼎的輕重,實際透露出想吞併周室的意圖。楚莊王的問話遭到王孫滿的不亢不卑的回答,自討沒趣。他也知道,想取代周室,諸侯不會坐視不理,於是,率軍南歸。

在回國的路上,楚莊王想不到竟遭到叛軍的攔截。原來,令尹鬥越椒趁楚莊王領兵外出之機,舉行叛亂。楚莊王沉著應戰,施展謀略,打敗了鬥越椒。鬥越椒本人也被將軍養由基一箭射死。養由基因此獲得“養一箭”的美稱。

楚莊王滅了叛黨,回到郢都,大宴群臣將領,叫他最寵愛的許姬給大家斟酒。天晚了,一陣風把蠟燭吹滅。在黑暗中,不知是誰拉住許姬的衣袖,捏她的手。許姬在焦急中把那人的帽纓揪了下來,走到楚莊王跟前,訴說這事,要楚莊王懲辦那人。楚莊王想了一下,高聲說:“今晚大家聚會在一起,要喝個痛快,都把帽子摘下來!”大臣將領們都照著做。等到重新點亮蠟燭,許姬始終不知道拉她衣袖捏她手的人是誰。後來在和鄭國打仗之時,有一位將軍經常衝鋒在前,英勇無畏。打了勝仗以後,楚莊王打聽他的情況,那位將軍承認,自己就是那夜被許姬摘去帽纓的人,所以出生入死報答楚莊王的恩德。

楚莊王平了鬥越椒的叛亂,任命一位很有才能的隱士孫叔敖為令尹。孫叔敖名敖字孫叔,楚國期思(今河南省淮濱東南)人。他當令尹後,著手改革制度,整頓軍隊,開墾荒地,還修了一條芍陂河(今安徽壽縣南),能灌溉一百多萬畝土地。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富強了。

在楚國軍事勝利,生產興旺,國力增強的同時,晉國卻發生了政變。晉靈公即位時才七歲,他不會理朝政。公元前607年,晉靈公已經二十歲,也只喜歡尋求刺激作樂。趙盾常勸導他,他表面聽從,暗地裡只聽大臣屠岸賈的話。他在城中蓋了一座高台,取名桃園,他不僅與宮女們在那裡尋歡作樂,還專用彈子彈台下的老百姓,以此取樂。廚師僅僅因為沒有把熊掌煮得夠爛,就被他處死,砍成八大塊。後來,他不滿趙盾時時進諫,居然與屠岸賈和謀,想到要殺趙盾。某夜,他派了一位叫鉏麑的武士去刺殺趙盾。鉏麑清晨前往,潛入趙宅,見趙盾盛服將朝,坐而假寐,不忍下手,退而頭觸槐樹自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屠岸賈又教晉靈公訓練一隻凶狠的獵狗,每天撲向一個穿著與趙盾一樣的稻草人。某天,晉靈公設宴邀趙盾,伏甲士於暗處。趙盾帶著家臣提彌明到來,惡狗扑出,提彌明奮力殺死惡狗,但自己被包圍的衛士殺死。在危急中,有一位衛士背起趙盾,逃脫出奔。原來這位晉靈公的衛士叫靈輒,當年窮困飢餓快死時,得到趙盾的救助。現在,靈輒報恩而救趙盾。趙盾與兒子趙朔一起逃亡,未出國門,碰到堂弟趙穿,趙穿即回去領兵攻殺了晉靈公,趙盾父子於是返回。

晉靈公沒有兒子,趙盾叫趙穿洛陽把晉文公的兒子黑臀接來,立他為國君,就是晉成公。晉成公信任趙盾,將女兒嫁給趙朔,君臣成了親家。對屠岸賈,趙盾並沒有處罰,這為日後留下了禍根。晉靈公這昏君被殺,應該是好事;而且晉靈公被趙穿所殺,按理不關趙盾的事,偏偏有位叫董狐的太史,認死理,認定晉靈公被殺與趙盾關係最大,他不管殺得對不對,總之他在史冊上寫下,某年月日,“趙盾弒其君”,這事,趙盾也拿他沒辦法。董狐因此獲得“良史”的美譽。宋文天祥的《正氣歌》也贊“董狐筆”。

晉國雖發生政變,但也很快平靜下來,晉、楚依然年年交戰。公元前604年,楚攻鄭,陳畏懼而依附楚。晉派荀林父救鄭攻陳。公元前603年,晉趙盾再度率兵攻陳。公元前601年,陳與晉和好。楚攻陳,陳又與楚和。這年,晉國以卻缺代趙盾執政,以趙朔任下軍統帥。公元前600年,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攻陳,因晉成公死,乃率軍而還。公子據繼位,就是晉景公。這時,楚又攻鄭,晉卻缺率兵救鄭,晉鄭聯合打敗楚軍。公元前599年,鄭又與楚和好,晉、宋、衛、曹聯兵攻鄭,鄭又和晉。結果,楚又攻鄭,晉士會領兵救鄭,留兵駐守鄭都。公元前598年,楚莊王親率大軍又攻鄭,鄭又和楚。楚莊王還領兵殺入陳國。原來,陳國內部出事。陳國的國君陳靈公因與故大夫夏禦叔的寡妻夏姬私通。夏姬是鄭穆公之女,頗有姿色。陳靈公不僅自己與其私通,還常帶著兩個奸臣孔寧、儀行父到夏姬住的株林胡混。一天,夏姬的兒子夏徵舒尋機射殺陳靈公,孔寧、儀行父逃往楚國求救。夏徵舒立公子午,就是陳成公。楚莊王攻入陳國,殺夏徵舒,趕陳成公下台,改陳國為楚國一個縣。後來,還是大夫申叔時勸導,楚莊王才讓陳重新立國。至於那位夏姬,楚莊王給了新進喪妻的將軍襄老為妻。

楚國收復了陳國,可是鄭國又歸附晉國,楚莊王氣極,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進攻鄭國,把鄭國的都城滎陽團團圍住,日夜攻打。鄭國盼望晉國來救,所以死守不降。楚莊王攻了三個多月,才把滎陽城攻破。鄭襄公披髮袒胸,牽著一隻羊,打扮成罪犯的樣子投降了。正當楚莊王準備班師回朝時,晉國荀林父率領的救兵也到了黃河,聽說鄭國已投降楚國,下令軍隊回國。先軫的兒子、中軍佐先縠不肯回師,率所部先渡河,諸將趙同、趙括、趙旃等不得已也跟隨渡河。楚令尹孫叔敖得知晉軍渡河,主張撤退;但是大夫伍參主張與晉軍決戰。楚莊王聽從伍參建議,於是,晉楚兩軍在泌城(今河南省鄭州北)展開大戰。由於晉軍政令不行,荀林父優柔寡斷,先縠輕敵而擅自行動,諸將意見分歧,士兵無鬥志,因而,晉軍大敗。敗兵爭船渡河,自相殘殺,船中的士兵將攀著船沿想上船的士兵的手指砍斷,弄得滿船都是血淋淋的斷手指。泌之戰是城濮大戰以後晉楚又一次大戰,而這場大戰以晉國的失敗告終。不過,楚國也有些損失,楚莊王的兒子公子穀臣被俘,大將襄老戰死,楚國大夫屈巫貪戀夏姬美色,與夏姬偷偷私奔到了晉國。戰後,鄭襄公親自到泌城犒勞楚國將士。有人建議楚莊王將晉軍士兵屍體堆成一座小山,以作紀念顯功。但楚莊王說:“偶然打了勝仗,不值得紀念;再說死了那麼多人,也不是好事,還表什麼功?把屍體全埋了吧!”

晉軍敗回,晉景公怒而殺了先縠,並儘滅其族。其後數年,雖再與楚爭鬥,但已漸處下風。公元前594年,楚國又包圍宋國都城九月之久,宋向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於是,宋、鄭等國都屈服於楚國,楚莊王便成為中原的霸主。

令尹孫叔敖先於楚莊王而去世。孫叔敖做官清廉,死後兒子生活艱難。有一位伶人叫優孟,扮演孫叔敖能以假亂真,向楚莊王述說兒子之苦,楚莊王下令優恤。公元前591年,楚莊王也去世,兒子公子審繼位,就是楚共王。楚莊王在位23年,終於建立了楚國的霸業。公元前589年,楚共王在蜀地(今山東省泰安西)主持了楚、秦、宋、陳、衛、鄭、齊、魯、曹、邾、薛、鄫十二國會盟,表示著大部分諸侯國承認楚國的霸主地位。

晉國依然不服楚國這個霸主,在其後的數十年間,中原基本上還是晉楚在爭霸。爭霸的結果,小國最是遭殃,因此,宋、鄭這些國家都希望晉楚能夠停止戰爭。於是,出現了兩次的“弭兵之會”。

公元前579年,宋國的執政華元約合晉、楚在宋結盟,約定彼此不相加兵,互通使臣,互救災難,共同討伐不聽話的國家。但是,四年後,兩國又產生矛盾,戰爭再度爆發。公元前575年,晉由欒書率領大軍攻楚,晉、楚大戰於鄢陵(今河南省鄢陵西北),楚國戰敗。公元前557年,雙方又戰於湛阪(今河南省平頂山西北),楚國又敗。這兩次大戰,戰敗的雖是楚國,但晉國始終不能佔多少上風。公元前546年,宋國的執政向戌再次約合晉、楚,並會合各國在宋結盟。此時,晉國的執政是趙朔之子趙武,而楚國的執政是屈建。赴會的楚人暗中裹甲,在會上爭當盟主。晉國人看到形勢不妙,只好讓步,由楚國主盟。會議達成協議:規定除齊、秦兩大國外,各國要向晉、楚同樣納貢,以平分霸權。

當弭兵出現,晉楚爭霸的局面接近尾聲時,在長江下游悄悄崛起了兩個國家——吳國和越國,中原的霸主向東轉移了。


第三節 吳國和越國

吳國和吳王闔閭。地處長江下游的吳國,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原來只是一個小部落,叫句吳、攻吳。到了公元前585年,才有了正式的國王。因晉楚爭霸多年,晉希望在楚的東方能有一個國家製約著它。公元前583年,晉採取帶著夏姬從楚逃亡到晉的屈巫(申公巫臣)的策略,扶植吳國以製楚。晉派巫臣到吳,把中原的乘車、射禦、戰陣傳授給吳人,又教他們與楚作對。從此,吳果然開始擾楚,屬於楚的一些蠻夷,也漸漸被吳吞併。

吳國第一個王叫壽夢。壽夢有四個兒子:老大諸樊、老二餘祭、老三夷昧(餘昧)、老四季扎。壽夢年老時,要立季扎為太子,季扎死也不肯,一定要讓給哥哥們。於是,壽夢立下遺囑:他死後,王位由長子依此傳至幼子。壽夢死後,諸樊、餘祭都在繼位後,故意外出打仗,戰死沙場。大哥、二哥死後,三哥夷昧也不肯繼位,他知道弟弟品格高尚,最合適做國君。有一次,季扎到徐國訪問,徐君很喜歡他身上佩的寶劍。季扎想送給他,但還要出訪別國,作為禮儀的寶劍少不了,他答應回來後再送。等季扎回來再經過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扎就把寶劍掛在他墳頭的樹上。夷昧因這件事,更加尊敬季扎。但不管夷昧怎樣推讓,季扎還是不肯繼位。夷昧只好做了國君,封季扎於延陵(今江蘇省常州),稱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稱延州來季子。公元前544年,季扎出使魯國,在欣賞周代傳統的音樂詩歌時,加以分析,藉此說明周朝和諸侯的盛衰大勢,受到時人讚許。

公元前527年,夷昧臨死前,要季扎接他的王位,季扎偷偷地藏起來。夷昧沒有辦法,結果,兒子公子僚繼承了王位。這樣一來,諸樊的長子公子光可有氣了,他認為季扎走了,王位應該輪到壽夢的長孫,即自己。所以他一心想將吳王僚殺死。剛好這個時候,從楚國來了一位叫伍子胥的人,幫助他實現了這個願望。

楚國自楚莊王以後,繼位的國君一個不如一個,楚靈王是一個昏君兼暴君,他建造了一座章華宮,裡面養著大批姬嬪宮女。他喜歡女子的腰身細小,因此,宮中的美人都寧願挨餓而變得細腰。公子棄疾殺楚靈王和另外兩位兄長而上台,就是楚平王。楚平王當了國君以後,開始還收買人心,做了幾件好事,但不久,又同樣荒唐起來,他身邊有位叫費無極的佞臣,專給他出壞點子。一天,楚平王派費無極到秦國給太子建迎接新娘孟嬴。費無極見孟嬴很美麗,慫恿楚平王自己娶她,楚平王果然聽了他的話,偷偷娶了孟嬴,把太子建派到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去把守邊疆,並叫伍奢、奮揚去當他的老師。後來,孟嬴生了兒子公子珍,楚平王就想廢了太子建,立公子珍為太子。費無極知道楚平王的心思,就給他進讒言,說太子建招兵買馬,準備謀反。楚平王先把伍奢召來質詢,伍奢怒斥楚平王,結果被楚平王囚禁。楚平王又派人傳令奮揚,謀殺太子建。奮揚卻把消息透露給太子建,太子建逃到宋國去。楚平王逼伍奢寫信召他的兒子伍尚和伍員來京城。伍尚不忍心父親一個人受難,明知有不測,也即去見父親。伍員又叫伍子胥,他認為白白去送死不值得,於是,帶著太子建的兒子王孫胜等逃走。結果,伍奢、伍尚父子同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胥得知父兄的死訊,悲痛欲絕,發誓逃出楚國,再尋機報仇。楚平王和費無極則到處派人追捕他,還把他的畫像掛到各個關口,畫影圖形,捉拿逃犯。伍子胥等人逃到昭關(今安徽省含山縣西北),卻無法出得了關口。幾日之間,他頭髮和鬍子都愁白了,完全象換了一個人一樣。如此,反而讓他混過了關,逃到了吳國。

在吳國都城(今蘇州),伍子胥流落街頭,天天吹簫要飯。後來,吳國公子光發現並結識了他,知道他並非凡人,可以幫助自己成就大業。這時的公子光,時刻想殺死吳王僚,自己當國君。伍子胥答應幫助公子光,條件是,公子光當了國君,一定派兵攻打楚國,為伍子胥報仇。於是,伍子胥給公子光介紹了一位在吳國結識的名叫專諸的勇士。公子光知道吳王僚很喜歡吃魚,特地叫專諸學習燒魚,準備在請吳王僚來吃魚時下手。可是,吳王僚的兩個兄弟掩餘、燭庸執有兵權,兒子慶忌更是一名勇士,有他們在,很難下手。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了,太子珍繼位,就是楚昭王。伍子胥恨楚平王早死,不能在他身上報仇。他給公子光出了個主意,叫他勸吳王僚趁楚國辦喪事,出兵攻打楚國,這樣,掩餘、燭庸、慶忌就會率軍出征。公子光照伍子胥的辦法行事,果然把他們三個打發出去。

這天,公子光請吳王僚到家裡吃魚,專諸趁端魚上桌之機,從魚肚中抽出一把“魚腸劍”,刺死了吳王僚。專諸被吳王僚的衛兵砍死。公子光和伍子胥帶兵殺散了吳王僚的衛兵,佔據了王宮。就這樣,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做了吳王,改名為闔閭。

在前線的吳軍,聽說國家內亂,早已無心戀戰,被楚將伯卻宛殺得大敗而逃。掩餘、燭庸、慶忌都逃到別國去了。伯卻宛得勝回朝,很受楚昭王的信任,這又惹起費無極的嫉恨。他挑撥令尹囊瓦與伯卻宛的關係,致使伯卻宛全家被殺,只有兒子伯嚭逃到吳國,與伍子胥一樣,當上吳王闔閭的謀士。

伍子胥和伯嚭屢次三番請求吳王闔閭發兵攻打楚國。吳王這時還擔心逃亡在衛國的慶忌,怕他帶兵打回吳國。伍子胥又想出一計:他給吳王推荐一位叫要離的勇士。吳王看到要離,不過是個矮小的凡人,當著大臣的面挖苦了他一頓。要離生氣了,和吳王頂撞起來。吳王命武士砍去他的右手,把他連同他的老婆都關了起來。伍子胥買通獄卒,放走了要離。吳王大怒,把要離老婆綁到街上砍頭示眾。

要離逃到衛國,找到慶忌。慶忌已知道他的遭遇,把他收留下來。於是,要離成了慶忌的心腹,盡心竭力替慶忌準備報仇的事情。慶忌把一切都準備好了,沿水路向吳國出發。慶忌和要離坐在大船上,突然,江面上掛起大風,要離藉著風力,把手中的長矛扎進慶忌的胸口。這時,慶忌才知道中了要離的苦肉計!他抓住要離的大腿提起來,往水里泡了三次。士兵過來要殺他,慶忌趕忙攔住,說:“別殺,他也是個勇士,留著為國效力。”他自己拔出胸口的長矛,死去了。要離這時悔恨交加,也自殺了。

慶忌被殺,吳王消除了後顧之憂,但要進攻楚國,還缺乏大將。伍子胥又給推荐一個人,就是孫武。吳王不大相信孫武的能耐,他要試探一下,於是,撥一支娘子軍要他訓練。這支娘子軍由吳王的一百八十位姬嬪宮女組成,孫武把她們分成兩隊,以吳王的兩位寵姬為隊長。開始訓練時,孫武三令五申,這些宮女只是大笑,一點也不怕孫武,尤其兩位隊長,更不聽指揮。孫武不動聲色,後來,突然宣布,連位隊長違抗軍令,推出斬首。這事,嚇得其他宮女都老老實實地訓練起來。吳王既痛惜兩位寵姬,但也佩服孫武治軍有方。

於是,孫武幫助吳王,滅了附近的徐國和鍾吾(今江蘇宿遷縣西北),殺了掩餘和燭庸。公元前506年,蔡國和唐國被楚國進攻,求救於吳。吳王趁此機會,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和伯嚭為副將,派自己的親兄弟公子夫概為先鋒,發兵六萬大軍,進攻楚國。吳軍溯淮而上,進入小別山、大別山,與楚軍大戰於柏舉(今湖北省麻城),楚軍失利。後吳軍再與楚軍交戰五次,吳軍皆捷,並乘勝攻入郢都(今湖北省江陵),楚昭王逃跑到隨國(今湖北省隨縣),令尹囊瓦自殺。吳王入郢都,把楚國的宗廟也拆毀了。伍子胥則挖出楚平王的屍體,抄起銅鞭,一口氣打了三百下,打得屍骨橫飛,演出了“伍子胥鞭屍”這一幕。楚國的大夫申包胥是伍子胥的朋友,寫信勸吳軍早點退兵,但伍子胥為報私仇,一定要追尋楚昭王,滅亡楚國。申包胥見勸不動伍子胥,於是不遠千里跑到秦國去借兵。秦哀公不願與吳國打仗,不肯出兵。申包胥靠著秦哀公的庭牆,哭了七天七夜,演出了一幕“申包胥哭秦庭”。最後,秦哀公也感動了,派大將子蒲、子虎率軍救楚。申包胥又跑到隨國,報告楚昭王,楚昭王派大將子西、子期合兵接應。

孫武勸吳王,立楚國公子勝為王,恢復楚國,然後退兵,但伍子胥、伯嚭、夫概都不同意,結果,伯嚭、夫概都打了敗仗。正當吳軍與秦、楚軍隊還在對立之時,夫概卻偷偷帶領兵馬回國,想乘機奪取王位。留守在都城的太子波,以及專毅(專諸子)、被離等守住城門,不讓夫概進去。夫概派人上越國去借兵,答應事成之後送給越國五座城作謝禮。吳王聽說夫概反叛,連忙退兵,打敗了夫概,夫概逃亡別國。

吳王闔閭得勝回朝,重獎孫武和伍子胥。但孫武預感到留下並非好事,決意離開,還勸伍子胥也離開。但伍子胥正在春風得意之時,想不到有什麼離開的原因。

這次吳楚之戰,楚國雖未亡國,但國力已大大減弱,完全失去了爭霸的能力;而吳國由於受到鄰近的越國的威脅,也暫時無暇西顧了。

越國與越王勾踐。越國與吳國毗鄰。相傳始祖是夏代少康的庶子無餘,建都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和吳國一樣,在春秋前期,越國和中原各國也沒有來往。晉國派申公巫臣到吳國進行教化,以吳國牽制楚國後,楚國以同樣的策略,也派了兩位知名人士文種和范蠡到越國當大夫,以越國來牽制吳國。經過多年的發展,越國也強大起來。

越國第一位國君是越王允常。他是在吳王闔閭當了四年國君後當越國國君的。由於吳王受伍子胥和伯嚭的慫恿,一心要對付楚國,所以在允常當國君時,吳越兩國並沒有很大的衝突。只是在夫概反叛時,越國曾給予過幫助。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了,兒子勾踐繼承王位。吳王闔閭因十年前越國幫助過夫概反叛,打算趁越國有喪事,發兵去攻打。這回,伍子胥進行勸阻,吳王不聽,他叫伍子胥留守吳國,自己帶著伯嚭、王孫駱、專毅,率領三万精兵去攻打越國。越王勾踐也親自帶著大將諸稽郢、靈姑浮、疇無餘、胥犴等人去抵抗。雙方在檇李(今浙江省嘉興)佈置了陣地。勾踐看到了吳軍陣容整齊,不易衝破,就派出死囚,排成三行,衝到吳軍陣前即自殺。吳軍從來也沒有看見過這樣的怪事,議論紛紛,陣腳也亂了。勾踐趁機下令進擊,大敗吳軍。靈姑浮衝到吳王跟前,用戈刺去,吳王慌忙躲閃,大腳趾中戈受傷,一隻鞋子也被靈姑浮搶了去。吳王連忙退兵,才退到七里路外的陘地,就死去了。臨死時,他對太子夫差說:“你會忘記勾踐殺了你父親嗎?”夫差回答:“不敢忘!”

當時,吳國的太子波已經死去,太子波之弟夫差當太子,順理成章,伍子胥等大臣即立夫差為國君。夫差即位後,勵精圖治,立志報仇。他還叫人站在殿堂前面,每逢他進進出出,就大聲喊:“夫差,你忘記了越王殺死你父親嗎?”他自己就回答說:“不,我決不敢忘記!”這樣過了三年,即公元前493年,夫差就出兵攻打越國報仇。

吳軍從太湖來攻,范蠡和文種都主張講和,但勾踐不許,雙方軍隊戰於夫椒(在太湖中),結果越軍大敗,靈姑浮、胥犴戰死。勾踐命范蠡守固城(今江蘇省高淳縣南),自己帶著五千人跑到會稽山(浙江省紹興東南)。吳軍圍攻固城,猛攻會稽山。勾踐只好派文種通過賄賂吳國太宰伯嚭跟吳王傳話,越國願意講和投降。吳王聽信了伯嚭的話,急於要羞辱越王,同意和越國講和。伍子胥極力阻攔,說:“現在不滅越國,將來就後悔莫及!”但是吳王不聽從。伍子胥對人說:“越國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後,就會把吳國滅亡了。”

就這樣,越國投降了吳國,根據協議,越王勾踐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做奴僕,伺候吳王,越國由文種和大臣們管理。勾踐到吳國以後,住在已故吳王闔閭大墳旁邊的石屋,給夫差看馬,夫人則灑掃宮室。夫差外出,勾踐就當馬夫,吳國百姓爭看這情景,勾踐默默忍受著。夫差還百般羞辱他,他也百依百順,從來不知反抗。此外,越國的財寶美女等也不斷送到吳國,滿足吳王的貪欲。三年後,即公元前490年,夫差見勾踐很老實,也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以後,深刻地反省自己。他不忘會稽之恥,決意報仇。他也學吳王闔閭的做法,叫人常問自己:“勾踐,你忘記會稽之恥了嗎?”他回答:“不敢忘!”他還惟恐自己重過國王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所以他每天臥薪嘗膽,自我警醒。他和范蠡、文種制訂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令,從越王以下,全國人民勵精圖治,省吃儉用,發展生產,不久,國家漸漸復蘇起來。勾踐還想出種種辦法,麻痺吳王,消耗吳國的實力。越國有一名女子叫西施,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勾踐就將西施和另一位越國美女鄭旦送給吳王,用美人計誘惑吳王,讓荒淫無道,不理朝政;他給吳國送去上等建築材料,讓吳王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他收買吳國的糧食,弄空吳國的倉庫;他賄賂吳國的太宰伯嚭,讓他在吳王面前多為越國說好話;他離間吳王與伍子胥的關係,使吳王疏遠伍子胥。

吳王打敗越國以後,對越國毫不警惕,自以為無後顧之憂,一心只想著到中原與齊、晉一爭高下。公元前486年,吳王在邗(今江蘇省揚州附近)築城,又開鑿河道將長江、淮河連接起來,闢出一條通向宋、魯的水道。隨著吳國的強大,中原的魯邾等國都屈服於它。吳國為了壓服齊國,於公元前845年派舟師從海上伐齊。次年即公元前844年,吳又興兵伐齊,大敗齊師於艾陵(今山東省萊蕪),齊軍主帥國書被殺,吳軍俘虜齊兵車八百乘。吳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但是,對於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伍子胥看得很清楚,常常請吳王警惕;同時,他也常勸吳王不要與齊國、晉國交戰,以免稱霸未成反給越國提供可乘之機。結果,伍子胥漸漸被疏遠;再加上伯嚭時進讒言,於是,公元前484年,吳王怒而派人賜伍子胥一把屬鏤劍,逼令其自殺。伍子胥對門客說:“我死之後,在我的墳上種一棵梓樹,樹成之日,便是吳國滅亡之時。還要將我雙眼挖出,懸於姑蘇東門之上,我要看著越軍如何攻入都城滅亡吳國。”吳王聽後很生氣,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袋中,流於江海。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等國會於黃池(今河南省封丘)。在會上,吳與晉都爭做霸主,晉由於國家內亂未止,故不敢與吳力爭,吳國奪得了霸主的位置。吳王夫差為了在中原爭霸,不恤民力,連年勞師動眾,造成了國庫空虛,國內也防衛空虛。為了參加黃池之會,他竟盡率精銳而出,只使太子和老弱留守。這時,越王勾踐認為時機已到,可以乘虛而入,於是,他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很快就打敗吳軍,殺死吳太子。夫差聞訊,匆匆領兵從黃池趕回,派伯嚭和越國講和。越王勾踐知道,由於吳國長期窮兵黷武,民力凋敝不堪,正是滅亡吳國的好時機,所以他拒絕講和,率領軍隊繼續與吳軍交戰。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再次親率大軍攻打吳國,幾仗之後,吳軍一敗塗地,越軍攻進姑蘇城,伯嚭投降(一說投降後被勾踐殺死),吳王夫差見大勢已去,於是自殺身亡。曾經顯赫一時的吳國,就這樣被越王勾踐滅亡了。

勾踐滅吳後,率領大隊兵馬渡過淮河,在徐州(今山東省滕縣)會合了齊、晉、宋、魯等諸侯。各國諸侯都聽命於勾踐。周天王也派人來慶賀,承認他為東方的霸主。

勾踐能夠滅吳,並當上東方的霸主,功勞最大的,就是跟隨他身邊多年的大臣范蠡和文種,此時也應該是他們享富貴之時。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是,他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再留在勾踐身邊說不定會有危險。於是,范蠡帶著財寶和家人,還帶上從吳王身邊回歸越國的美女西施,一起偷偷跑到齊國,隱居於陶(今山東省定陶),改名陶朱公,後來成為大富翁。他曾派人致書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啄,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但是,文種未能聽從,不肯在勝利之時歸隱。果然,不久,勾踐就以某些罪名,逼他用劍自殺。而那把劍,正是當初吳王夫差逼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


第四節 魯國三桓、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

在前面三節中,我們主要介紹了春秋初期和中期的幾個大國和幾位霸主的情況。春秋時期的故事非常豐富多彩,兩節文字只能選取若干最重要的來介紹了。至於春秋時期如何演變為戰國時期呢?實際情況又很複雜,這一節,也只能通過三個國家三個事件來加以分析敘述。

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在自己的統治範圍內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領有自己的封邑,擁有基本上是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他們通過貴族宗族組織來統治自己的封邑。這樣,在諸侯國內部就有了“公室”和“私家”之別。公室指諸侯國君,私家指卿、大夫之家。在西周時期和春秋早期,卿、大夫的封邑沒有得到發展。

到了春秋中期尤其是晚期,西周以來的社會政治秩序遭到破壞,在諸侯國勢力擴張的同時,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統治的封邑,在諸侯國內也形成了一個個割據獨立的小國,並且也在互相兼併。有些勢力強大的卿、大夫,還操縱了諸侯國的政治,諸侯國的政權由公室向私家轉移。這些卿、大夫比較能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是新興的進步勢力;以國君為代表的公室則主張維護舊的制度,是一批頑固的守舊貴族。

先說魯國三桓。魯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一個諸侯國。姬姓。開國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在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西周時期的魯國國君依次為:姬伯禽、魯考公姬酋、魯煬公姬熙、魯幽公姬宰、魯魏公姬晞、魯厲公姬擢、魯獻公姬具、魯真公姬濞、魯武公姬敖、魯懿公姬戲、魯廢公姬伯禦、魯孝公姬稱。春秋時期,魯國的國君依次為:魯惠公姬弗涅、魯隱公姬息姑、魯桓公姬允、魯莊公姬同、魯閔公姬啟、魯厘公姬申、魯文公姬興、魯宣公姬餒、魯成公姬黑肱、魯襄公姬午、姬野(在位3個月)、魯昭公姬稠、魯定公姬宋、魯哀公姬將、魯悼公姬寧。

說魯國,不可能不提到魯國故城曲阜和在此誕生的“聖人”孔子。所以,在敘述“魯國三桓”之前,先將曲阜和孔子作一介紹。

曲阜魯國故城位於曲阜市城區的東北部,因“城中有阜,逶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魯頃公二十四年為楚所滅,傳34代,歷時900餘年,是周王朝各諸候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也是現今中國保存得最好的古城之一。故城建於洙、泗之間,洙水繞城西北兩面,泗河流經城南。城近扁方形,南西約2.45公里,南北約3.5公里,周長11.7公里。現城東南、東北、西北斷垣猶聳立地表。城中部偏北為宮室建築區,附近公佈著製陶、制骨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和居民遺址。城西部有墓地數處,出土大批珍貴文物。如今,曲阜是我國一處著名的遊覽勝地,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

春秋末年,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此首開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傳為千古美談,孔子晚年刪《詩》、《書》,修《春秋》,整理典籍,使曲阜成為文化薈萃之區,儒家學派的發源地,後世稱魯國為“孔孟之鄉,禮義之邦”。楚滅魯,改曲阜為魯縣,漢代縣治仍沿用魯國故城。城內外有保存較好的名勝古蹟50餘處。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景公極為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當時有位少正卯,也是聚徒講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孔子出任魯國司寇,“三月而誅少正卯”,此舉被認為是孔子一生之污點。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幹七十余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像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即公元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在敘述孔子事蹟的時候,我們提到“三桓”。何謂魯國三桓?這還得要從魯桓公說起。

魯桓公生子同、慶父、叔牙、季友。子同即魯莊公,生子般。魯莊公病危時向叔牙詢問繼承君位者,叔牙舉薦慶公,季友則表示誓死支持子般。為了除掉異己,季友派鍼季送毒藥給叔牙,威脅說:“飲此有後於魯,不然,死且無後。”叔牙不得不飲鴆自盡。季友將叔牙後代立為叔孫氏。

魯莊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魯莊公去世,子般即位。十月己未,慶父派人刺殺了子般。季友逃奔到陳國。慶父立魯閔公。第二年八月,在魯閔公的請求下和齊國的支持下,季友返國。是年冬天,齊國仲孫湫視察魯國內亂,回去後說道:“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魯閔公二年,慶父派人刺殺了閔公。但此時魯國國內對慶父一片反對之聲,慶父不得不倉皇逃到莒國,而季友帶著魯僖公從邾國回來,立僖公。季友賄賂莒國以求得慶父,莒國把慶父送回。慶父派弟弟公子魚去請求季友寬恕,被季友一口拒絕。公子魚哭著返回,慶父聽到哭聲,嘆息道:“奚斯之聲也。”(注:奚斯是公子魚的字)於是就自縊了。季友立慶父後代為孟孫氏。

關於季友之名,有段傳說。季友將出生時,魯桓公讓人占卜,卜者說:“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季友出生時手上居然有個“友”字,於是魯桓公給他取名“友”。季友輔佐魯僖公勵精圖治,其時魯國相當強盛。《詩經魯頌閟宮》就是歌頌魯僖公的。季友去世後,其孫被立為季孫氏。

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皆為魯桓公的後代,所以被稱為“三桓”,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聯合執政,而大權則落在季孫氏的手中。

季孫氏自季文子(季友之孫)開始,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孫)、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之庶子)相繼執政,魯國實權皆在其手中。

季文子,字行父,歷相宣公、成公、襄公。當時公孫歸父欲除去三桓,被他驅逐。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一度為晉國拘留。

季武子,名宿。魯襄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建立三軍,各領一軍。魯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改為二軍,四分公室,季孫氏得二分。從此,魯國由季孫氏專權。

魯國三桓四分公室,說明中國新型封建階層開始戰勝落寞的貴族階層,春秋時期的社會結構已開始轉型。

再說田氏代齊。齊國原系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開國功臣,為周王朝的興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將它封在營丘(山東臨淄北),國號齊。這裡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勢力。武王讓他在這里鎮撫薄姑之民,其封疆東至海濱,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山東沂水縣北)、北至於無棣(山東無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東夷的重要力量,同時周王還授予他征伐違抗王室的侯伯的權力。

進入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依次為:齊莊公、齊釐公、齊襄公、齊桓公、齊孝公、齊昭公、齊懿公、齊惠公、齊頃公、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齊晏孺子荼、齊悼公、齊簡公、齊平公。這些國君,都是姜尚的後代。

齊國是一個大國,在諸侯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齊桓公姜小白曾成為公認的霸主,盛極一時。到春秋後期,霸政局面近於尾聲,而且,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

春秋初期,公元前672年,陳國內亂,陳厲公之子陳完出奔到齊國,齊桓公收留了他,並任命他為工政。於是,陳完便在齊國安居。其後代漸漸強大起來。“田”字古音與“陳”字同音通用,所以陳完又可叫田完,其子孫亦然。

先說說齊莊公。齊莊公是個好色之徒,他看上了相國崔杼的夫人棠姜(先嫁給棠公),並與她私通。公元前548年,崔杼聯合棠薑的兒子棠無咎殺死齊莊公。之後,崔杼、慶封、晏嬰等大臣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就是齊景公。齊國的太史不講情面,在史冊中寫上“崔杼弒其君”。崔杼沒有晉國趙盾的涵養,當即將太史殺了。後來,太史的兩位弟弟繼續當史官,繼續直書其事,也被崔杼所殺。到了太史最後一位弟弟,依舊要直書,崔杼沒有辦法,只得依了他。原來,還有一位南史氏,執簡以往,準備前赴後繼,途中知道史官已記下其事,才返還。宋代文天祥的《正氣歌》,亦讚美過“齊太史簡”。

崔杼立齊景公後,擔任右相,慶封任左相。不久,崔氏與慶氏便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公元前546年,慶封滅了崔杼一家,掌握了朝政。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田桓子,聯合鮑氏以及大族欒氏、高氏合力在齊滅了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又共滅欒、高二氏。田桓子繼而討好公族與國人,“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從而取得了公族與國人的支持。

至齊景公時,公室腐敗,剝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即田僖子,採取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於是“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氏藉此增強了勢力。這就是所謂“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在靈公、莊公、景公三朝當卿相的晏嬰,曾奉齊景公命出使晉國聯姻,與晉國大夫叔向議論齊國的政治。晏嬰預言,齊國政權終將為田氏所取代。

田僖子,與齊舊貴族國惠子、高昭子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國、高二氏當權,田氏在表面上盡職於齊國公族,假意事奉高、國兩家,暗地裡卻組織力量,準備推翻國、高二氏。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為國君。田乞發動政變,趕走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為國君,就是齊悼公。田乞自立為相,掌握了齊國的政權。

田乞死後,其子田恆(田常)代立為齊相,是為田成子。田成子繼續採用田僖子所製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鬥進的辦法大力爭取民眾。田氏行德於民,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當時流傳的民謠唱道:“嫗乎採芑,歸乎田成子”。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武裝政變,殺了齊簡公和許多強宗貴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了政權。田成子又通過“修公行賞”等等親民政策,成為國民人心所向,使齊國國君實際上變成了傀儡。公元前391年,國相田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了齊國實際上的國君。

公元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過了幾年齊康公病逝,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為僅國君易姓,國名並未改變,故戰國時代的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田氏代齊,是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一個成功事例。而韓、趙、魏三家分晉,更使這種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

最後說三家分晉。

先看看春秋以來,晉國的國君,他們依次是:晉文侯、晉昭侯、晉孝侯、晉鄂侯、晉哀侯、晉小子、晉侯湣、晉武公、晉獻公、晉惠公、晉文公、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晉悼公、晉平公、晉昭公、晉頃公、晉定公、晉出公、晉哀公。

早在春秋初期,晉公族內部嫡係與旁支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晉獻公曾大批屠殺公族內的群公子。獻公死後,他自己的兒子之間又發生爭奪君位的鬥爭,直到晉文公即位才結束。晉公室的力量被削弱了。到晉景公時,趙家(趙衰、趙盾後代)、郤家(郤卻後代)、范家(士會後代)、荀家(荀林父後代)、韓家(韓厥)、欒家(欒書)等,都是炙手可熱的大家。奸相屠岸賈與趙家有仇,於是,他慫恿晉景公對付趙家。欒家、郤家又支持晉景公,結果,晉景公派屠岸賈帶兵將趙家各住宅包圍,將趙同、趙括、趙朔、趙旃各家的男女老少全部殺光。屠岸賈后來點算,就少了趙朔的夫人莊姬,她是晉成公的女兒、晉景公的妹妹,正在母親的宮中待產。屠岸賈請示過晉景公,如果生男,就殺掉。不久,莊姬生下一男。宮女冒死送出宮外,交給故相趙盾的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屠岸賈嚴厲追查。程嬰將自己的嬰兒交給公孫杵臼到山中躲藏,自己去告發。結果,屠岸賈帶人搜查,將嬰兒和公孫杵臼都殺死。程嬰用自己的兒子換了趙朔的兒子趙武,並將他秘密撫養。這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記載的著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不過有些史家認為故事於史不合)。晉景公死,晉厲公即位後,把私家看成最大的威脅。公元前574年,他舉兵殺了權力越來越大的“三郤”(郤至、郤犨、郤錡),結果很不得人心。次年,欒家、韓家、荀家、范家、以及屠岸賈等就聯合起來,殺死晉厲公,另立晉悼公。晉悼公起用了“趙氏孤兒”趙武,殺了屠岸賈一家。晉國中期以後,晉國的卿位一直由19個卿大夫之家所佔據,居卿位的同時又是統率軍隊的將領。這十幾個卿大夫家族在晉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勢力,一天天膨脹起來,到春秋晚期,他們互相吞併的結果,只剩下韓氏、趙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最大的卿大夫家族,就是所謂的“六卿”。

六卿與晉國舊貴族之間進行了持續不斷的鬥爭。公元前550年,以范氏為首的新興勢力聯合起來攻打當權的大夫欒盈,欒盈逃到楚國,不久又逃到齊國,齊國將他偷偷送回到他在晉國的私邑曲沃。欒盈以曲沃為據點,發兵進攻晉國的絳都。新興勢力迅速佔領固宮(晉襄公廟),在戰鬥中,奴隸斐豹提出以解放自身作為效忠的條件,新興勢力當即燒掉了斐豹淪為官奴的丹書(賣身契)。斐豹殺死了欒氏的力士督戎。

范氏為了戰勝欒氏,發布命令說:自文公以來,有功於國家而子孫沒有得到官職者,可以做官和受賞。這樣激勵了士氣,提高了軍隊戰鬥力,結果,大敗欒氏,欒盈及其黨羽全部被誅。此後,新興勢力繼續與舊貴族鬥爭,欒氏、郤氏、胥氏、原氏、狐氏、續氏、慶氏、伯氏等舊貴族繼續受到打擊,被降為奴隸和平民。晉的公族被消滅,晉國的政治完全被卿大夫之家所把持。新興勢力又滅掉了祁氏、羊舌氏,把祁氏領地分為7縣羊舌氏領地分為3縣,任命韓、趙、魏等族的子弟和有才能的人去做縣大夫。公室與私家的鬥爭,是舊貴族與新興勢力的鬥爭,舊貴族被消滅對晉國社會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在與舊貴族鬥爭的同時,新興勢力內部也進行了激烈的鬥爭。當時新興勢力都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生產發展的革新措施,但實行的程度和方式各家都有比較大的差別。在畝制上,六卿都突破了“百步為畝”的舊規,而范氏、中行氏的畝制沒有韓、趙、魏的畝制大,范氏、中行氏的畝制為1畝160步,智氏為180步,而韓、趙、魏為200步。由於當時勞動者耕種地畝面積有一定的標準,畝制大就是實耕面積大,畝制小實耕面積小,擴大畝制有利於生產的發展。范氏、中行氏在畝制改革上很不徹底,而且保留了較多的奴隸制痕跡,對依附農民剝削很重,在政治上也獨斷專行,所以在與趙氏等的鬥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趙簡子(趙鞅)注意爭取民眾,如他派尹鐸到晉陽(山西太原市西南)去作地方官,尹鐸到任後,就遵照趙簡子的指示,調整和減少農民負擔,後來晉陽便成為趙氏可靠的根據地。趙簡子還採取獎勵軍功,以功釋放奴隸的措施。

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與鄭國等聯合起來,與韓、趙、魏發生戰鬥,趙簡子在誓師時發布命令,許諾在戰鬥中立軍功的人,上大夫賞賜給縣,下大夫賞賜給郡,士賞田10萬畝,庶人及工商業者可以上升為士,奴隸可以被釋放。所以軍隊士氣很高,終於大獲全勝。趙簡子還注意選拔人才,鼓勵臣下指出自己的過錯。趙簡子爭取了人心,而范氏、中行氏則失去了人心,這是趙氏能夠取勝的重要原因。趙聯合韓、魏與范氏、中行氏交戰,每次都取得勝利。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失敗後,逃出了晉國。趙簡子把邯鄲據為己有,其他地方為晉公室所有。公元前485年,智、韓、趙、魏四家聯合起來要瓜分原先屬於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晉出公不肯,四家就趕跑了晉出公,智伯另立晉哀公,自己控制了政權,又佔領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智、韓、趙、魏四家成為晉國最強大的勢力。

當時四家的當權者分別是智伯瑤、趙襄子毋卹、韓康子虎、魏桓子駒。智伯最為強大,晉國的政事都是智伯說了算。

智伯想獨吞晉國,但由於時機不成熟,便採取削弱其他幾家的辦法。他以奉晉君之命,準備攻打越國為名,要每家拿出100里的土地和戶口來給晉室,其實是要歸他自己,韓康子和魏桓子都如數交出了土地和戶口,而趙襄子則拒絕了智伯的要求。於是智伯就聯合韓、魏兩家一起出兵攻打趙氏,並答應滅了趙家後,把趙家的所有土地和戶口由三家來平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率領中軍,韓氏的軍隊為右路,魏氏的軍隊為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襄子知道寡不敵眾,就跑到晉陽去,以晉陽為根據地與三家對抗。晉陽是趙氏原有的領地,又經過尹鐸等人的治理經營,民心歸附,對趙襄子很有利。

智、魏、韓三家的兵馬,把晉陽圍住,而趙氏的軍隊士氣旺盛,堅守城池,使敵方難以攻下,雙方相持了近兩年時間。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晉水淹晉陽城,幾天后,城牆差幾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城里高懸鍋子燒飯;糧食沒有了,就交換孩子來吃。臣僚們也出現了離心傾向,禮節怠慢,形勢很危急。趙襄子就派相國張孟乘黑夜出城,分化三家的聯盟。張孟對韓康子與魏桓子說:唇亡齒寒,趙亡之後,滅亡的命運就要輪到你們了。韓、魏參戰本來是不情願的,又見智伯專橫跋扈,也擔心智伯滅趙後將矛頭對準自己。為了自身利益,所以決定背叛智伯,與趙襄子聯合。一天晚上,韓、趙、魏三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沒了智伯的軍營,智伯駕小船逃跑,被趙襄子抓住殺掉。智伯有位忠心耿耿的家臣叫豫讓,智伯死後,他改名換姓,躲藏廁所,又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一再謀刺趙襄子,沒有成功。被捕後,求得趙襄子的衣服,拔劍擊衣後自殺。趙襄子滅掉了智氏一族,韓、趙、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戶口,各自建立了獨立的政權。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這時晉國完全衰弱,畏懼權臣,反向韓、趙、魏三家行朝拜禮。韓、趙、魏於是就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只把絳城和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晉君成了韓、趙、魏三家之傀儡。

此後,韓、趙、魏就稱為“三晉”。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命韓、趙、魏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韓哀侯、趙敬侯、魏武侯聯合滅了晉國,瓜分了晉國的全部土地,把晉當時的國君靜公廢為百姓,晉完全為韓、趙、魏三家所取代。

由於公元前453年是韓、趙、魏事實分晉的一年,所以,我們將這一年作為春秋的結束,戰國的開始。

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由於有歷史文獻可考,因而春秋時期的各方面的情況,後人都能有比較清楚的了解。

在政治體制方面,諸侯國君稱公、稱侯,只有楚、吳、越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諸侯國設郡、縣,郡縣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其長官由國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而用人制度基本是“舉薦制”,如晉國大夫祈奚(祈黃羊)就因“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而受到讚頌。

經濟文化方面。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係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由於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伯樂、九方堙是當時著名的相馬專家。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緻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產生了乾將、歐冶子等著名的鑄劍工匠。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於城中的“肆”裡,邊生產邊銷售。公輸般即魯班,被稱為匠師之祖;而卞和應是相玉專家,相傳他在楚山覓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虛假,先後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於荊山下,文王使人雕鑿其璞,果得寶玉,稱為“和氏璧”。鑄造金屬貨幣產生於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後期,越國的穀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春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如腹腔穿刺術已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應用。

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徵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徵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鄭國子產也創立按“丘”徵“賦”制度。楚國的蒍掩任司馬,奉命治理軍賦,把土田、山林、沼澤、丘陵等地,採用個種方式測量,根據收入多少,制定徵收車馬、車兵、徒卒、甲楯之數。

形成於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產生了孔子、老子、管子、曾子、晏子、墨子、顏淵、子思、柳下惠等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道德家;產生了孫武、司馬穣苴等軍事家;產生了鄧析、範宣子等法學家。諸子百家及其言論著作,漸漸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縱橫家等流派和宗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