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九零七年至九六零年,是我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在此期間,先後更替的有梁、唐、晉、漢、周五個短暫的朝代。為了和歷史上出現過的朝代相區別,歷史學家在這五個朝代的前面都加上一個“後”字。與五代同時存在的,在南方和山西等地,先後出現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又稱南平)、後蜀、南唐、北漢十國。實際上,東北契丹族還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遼國。五代十國是一個大動盪,大分裂的時期,手中握有重兵的封建割據者橫行一時,紛紛佔領土地,進行混戰,中國尤其是黃河流域的人民又遭受到一次巨大的災難。
公元九零七年,朱全忠篡奪了唐朝政權,改國號為梁,就是後梁。他自己登基做皇帝,就是後梁太祖,並改名為朱晃。梁太祖建都汴州城,改稱為開封府,又稱東都,改唐朝東都洛陽為西都。梁太祖是今安徽碭山縣人,其父朱誠,是個鄉村教師,生三子:長子朱全昱,次子朱存,三子朱溫。朱誠死後,朱誠妻因貧困帶著三子到蕭縣富人劉崇家做傭人。朱全昱是個老實的莊稼漢,朱存與朱溫則比較凶悍、尤其是朱溫,常遭到劉崇的鞭打。史書上說劉崇的母親看出朱三(即朱溫)不是個尋常人,叫大家好好對待他。黃巢起義時,朱存與朱溫都參加了起義軍,朱存戰死於嶺南,朱溫成了黃巢的大將,後來叛變降唐,最終代唐稱帝。
梁太祖由於出身於貧民,參加過農民起義軍,對於民眾的威力,他還懂得一點,因此他即位以後,也改革了一些唐朝的弊政,如減輕租賦,斥逐當權的宦官及腐朽士族官行等。但是,後梁開國以後,天下四分五裂,梁太祖不得不連年進行戰爭,因此民眾的處境不可能得到什麼改善。
後梁的疆域佔有今河南、山東兩省和陝西、山西、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各一部分。當時晉王李克用佔有河東、歧王李茂貞佔有鳳翔,吳王楊渥(楊行密之子,楊行密於唐朝末年病死)佔有淮南,蜀王王建佔有西川,吳越王錢鏐佔有浙江,楚王馬殷佔有湖南,閩王王審知佔有福建。此外,劉隱割據嶺南(公元九一七年正式成為南漢國),高季昌割據荊南(公元九二四年正式成為荊南即南平國)。這些地方王和軍鎮首領都想鞏固和發展地盤,而有能力與後梁抗衡的,只有晉王李克用。後梁十七年的歷史,實際上就是梁晉相爭的歷史。
李克用的勢力原來比朱全忠大得多,李克用追擊黃巢起義軍,入汴州城。朱全忠在驛館置酒招待。李克用看不起他這個農民起義軍的叛徒,席間乘酒使氣,諷罵了朱全忠。朱全忠懷恨在心,半夜發兵包圍驛館,李克用利用繩子自己爬出城牆逃脫,從此和朱全忠結下極深的仇恨。後來李克用聽信讒言殺了養子李存孝及勇將薛阿檀,勢力漸漸衰弱下去,被壓制在河東一隅。李克用幫助佔據幽州的盧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稱燕王,又和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結盟為兄弟,但朱全忠稱帝后,劉仁恭和耶律阿保機都背叛了他而歸附後梁,這使得李克用怨恨交加,公元908年,李克用病死。臨終前,他拿了三支箭賜給兒子李存勗,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立的,契丹耶律阿保機和我結拜為弟兄,可他倆都背叛我歸附梁國。這三件事,我死也不能解恨。給你三支箭,你別忘記你父親的心願!”李存勗接過三支箭,把他們保存在祖廟裡。後來他每逢出征,就把箭取出,套在織錦袋子裡,叫人背著在前面開路,得勝回朝,又把箭送回祖廟。李存勗小名李亞子,繼承了晉王位。他十分好戰,喜歡親身衝鋒陷陣,他整頓軍紀,很快組成一支以沙陀人為骨幹的精銳隊伍,成了後梁的勁敵。
梁太祖即位以後,最忌怕的就是晉國,所以即位後不久,他就派大將唐懷貞率兵進攻潞州。晉潞州守將李嗣昭據守。唐懷貞攻不下,於是在城下修築長城,內防衝突,外拒援兵,稱為夾寨,進行長期圍攻。李克用死後,晉王李存勗率大將周德威等發兵晉陽,直抵夾寨,晉兵勇猛異常,梁兵大敗而逃,潞州解圍。梁太祖聞訊,感慨地說:“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克用死而不亡呀!至於我的那些兒子,都是豬狗罷了!”
公元910年,梁太祖要消滅成德鎮,派兵進攻,晉王李存勗率大軍來救。次年,梁、晉兩軍在高邑(今河北邑縣)決戰,結果梁軍大敗。晉兵殺梁兵二萬人,奪得糧食、資財、器械不計其數。經過這次大戰,晉國完全掌握了優勢。之後,梁兵只要一聽到晉兵來進攻的消息,就嚇得奪路而逃。梁太租本人對晉王李存勗也怕得命。
公元912年,梁太祖因氣恨交加,結果病重不能起來,他對近臣說:“我經營天下30年,想不到太原餘孽,會如此的昌盛,我看他的志向不小。現在老天要奪我的命,我死後,兒子們不是他的敵手,我無葬身之地了。”他痛哭得暈死過去,久久才甦醒。梁太祖登基當了皇帝以後,以為可以久坐天下,因而得意洋洋。有一次他在宮中大宴群臣,其兄朱全昱就曾當眾責罵他說:“朱三,你本是碭山一民,跟隨黃巢造反,天子用你為四鎮節度使,富貴極了,奈何一旦滅唐家三百年社稷,難道他日我們不會被滅族嗎?”皇后張氏,比較賢明多智,他在世時,梁太祖的舉止還多少有些注意。張皇后死後,梁太祖便沉迷於聲色,象禽獸一樣淫亂,兒媳婦都得入宮侍寢。兒子們也藉此謀求繼承權,彼此間爭鬥非常激烈。梁太祖特別寵愛養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打算立朱友文為太子,結果諸子心皆不平。梁太祖病危,準備將後事託付給朱友文,第三子朱友珪眼看繼承無望,夜間率兵入宮,一直殺至梁太祖得寢室。梁太祖驚起,說:“我本來就懷疑你這小子,恨不得早殺了你。你背逆如此,天豈能容你?”朱友珪這時可不講什麼父子之情,命令手下將梁太祖刺死。
後梁太祖朱晃(即朱溫、朱全忠)在位六年,活了六十歲。
公元912年,朱友珪殺梁太祖自稱梁皇帝,但諸王及群臣皆不服。次年,梁太祖第四子朱友貞聯絡大臣趙岩、楊師厚等,率禁兵入宮殺了朱友珪。朱友貞於是即位於開封,改名朱瑝,他就是後梁末帝。梁末帝寵信趙岩及妻族張漢鼎、張漢臣等人,而趙岩等依勢弄權,賣官枉法,離間舊將相,以至朝廷內部分裂,國勢日衰。
正當後梁內亂之時,晉王李存勗在忙於攻打幽州。李存勗打算滅後梁,但他知道,幽州是他的後顧之憂,所以他趁幽州內亂,先消滅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公元911年,燕王劉仁恭得知兒子劉守光和自己得愛妾羅氏私通,便憤怒地打了他一頓。劉守光則領兵將父親囚禁起來,自己稱燕王,不久又稱燕帝。李存勗攻幽州,劉守光倉皇抵抗。公元913年,李存勗攻破幽州,俘虜了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及其妻妾。李存勗親自殺劉守光於祖廟,將劉仁恭押往代州,刺其心血祭父親李克用的墳墓,然後再將他殺死。
李存勗攻破幽州,免除了後顧之憂,於是集中全力進攻後梁。梁、晉連年戰爭,晉明顯佔了上風。公元915年,李存勗取魏州。公元916年,李存勗在魏州城外大敗後梁劉鄩軍,梁軍被殺七萬人。李存勗佔據河北後,又大舉進攻河南,梁、晉雙方又連年苦戰,損失都很慘重。
公元923年,李存勗在魏州自立為皇帝,國號為唐(即後唐),他就是後唐莊宗。唐莊宗派大將李嗣源(李克用養子)攻破鄆州(今山東東平縣),梁末帝大驚。謀臣敬翔對他說:“形勢危急了,不用王彥章為大將就無法挽救。”梁末帝任王彥章為大將,段凝為監軍準備奪回鄆州。王彥章攻破德勝(在今河南清豐縣)南城,聲勢大振。王彥章憎惡趙岩和張漢鼎、張漢傑兄弟等人亂政,曾說:“等我得勝回朝,殺盡這批奸臣。”趙岩等惟恐王彥章得勝,任用同黨段凝為大將,召還王彥章。段凝是個庸才,將士皆不服。梁將康延孝等降唐。梁末帝派王彥章率兵一萬去攻鄆州。唐莊宗採納了康延孝和大臣郭崇韜的計謀,留兵堅守黃河重要渡口楊劉城(在山東東阿縣北),自率精兵輕騎從州出發,襲取開封,一舉消滅後梁。唐莊宗命李嗣源為先鋒,路上擒獲王彥章。唐莊宗想招降他,王彥章拒絕,被殺。唐大軍經過曹州,直向開封。梁末帝聞訊,日夜涕泣,不知所為,連傳國玉璽也被左右偷走送給唐莊宗。梁末帝自知無望,對大臣皇甫麟說:“我不能自殺,你來砍下我的腦袋吧!”皇甫麟哭泣從命,殺死梁末帝,自己也自殺了。梁末帝朱瑝(即朱友貞)在位十一年,只活了二十六歲。
梁末帝死後,李嗣源、唐莊宗先後入開封城,後梁文武百官開門出降。唐莊宗喜不自勝,手拉李嗣源的衣服,用頭觸撞他說;“我有天下,都是你們父子(指李嗣源和他的養子李從珂)的功勞,我和你共享天下吧!”段凝聽說唐莊宗入開封,也率全軍投降。
後梁自朱全忠於公元907年建國,歷二帝,共十七年,於此消亡了。
第二節 後唐
公元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勗滅後梁,建都洛陽。後唐佔有中原廣大地區,疆域自然比後梁更廣闊。與後唐同時存在的,有原來的吳、前蜀、吳越、楚、閩五國。此外,劉隱弟劉龑於公元917年稱帝,正式成立南漢國;後唐建立後,公元924年,高季興(高季昌改名高季興)受封南平王,荊南(即南平)國也就正式建立。這樣,到後唐時,十國就已經出現七國了。而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國(遼國的前身)。至於歧王李茂貞,後唐建立時,他已經完全沒有勢力,不得已向後唐稱臣。
後唐莊宗李存勗憑著一股勇氣,勢如破竹滅了後梁。在滅梁的過程中,唐莊宗能記住父親的遺言,同時,他也受到母親曹太夫人的以及監軍史張承業等的監督,不至喪失鬥志滑向荒淫腐化。然而,滅梁以後,他的勇氣完全消失了,很快就成了腐朽勢力的總代表。唐莊宗幼年時就喜愛演戲,稱帝后仍面塗粉墨,與優伶同演,渾名叫“李天下”,因而他十分寵信伶官。有次演戲,他曾自呼:“李天下,李天下。”一個叫敬新磨的優伶上去打他的嘴巴,大家都很驚駭。敬新磨說:“理(李)天下的只有一個人,還叫誰呢?”唐莊宗挨了打還反而很高興,厚賜敬新磨。伶宦出入宮廷,侮辱朝官,群臣憤恨,不敢出氣。他最寵信一個叫景進的伶官,讓他專門探聽宮外的事情。同時,唐莊宗還寵信宦官,他收羅了唐朝宦官近一千人,當作自己的心腹。他恢復唐朝的舊制,宮內各執事和諸鎮監軍全用宦官,宦官的勢力又大大強盛起來。唐莊宗生活極端腐化奢侈,他派人四出搶奪民間美女,搶來三千多人充填后宮。他委任孔謙掌管財政,孔謙橫政暴斂,搜刮大批民財滿足他和劉皇后、宦官、伶人等的貪欲。唐莊宗很賞識孔謙的手段,賜他“豐財贍國功臣”的名號。當時,內府財物堆積如山,但唐莊宗不肯賞賜軍士,以至軍士心懷怨恨。當初唐莊宗入開封,滅後梁時,附近的割據小國都很恐懼,但唐莊宗後來的所作所為,很快便使這些小國放心了。荊南高季興對臣下說:“唐帝驕衿,功臣解體,又喜愛打獵,迷於女色,怎能長久,我不愁了。”李嗣源和郭崇韜是當時朝中最有威望的兩個人物,但他倆常遭到唐莊宗的猜忌。李嗣源和郭崇韜還幾次險遭暗害。
前蜀國王王建於公元918年死去,兒子王衍繼位。王衍荒淫無道,君臣上下都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唐莊宗想趁此機會出兵滅蜀。公元925年,唐莊宗任長子李繼岌任西南行營都統,郭崇韜為都招討使,率兵六萬攻蜀。唐軍從鳳翔入大散關,蜀國守將紛紛投降。唐軍順利進至成都,蜀主王衍投降。前蜀是十國中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傳二主,共二十三年。
前蜀被滅亡,荊南高季興大驚,當他聽到消息時正在吃飯,嚇得匕箸也掉下地。大臣梁震說:“不用擔憂,唐主得蜀會更驕傲,不久他也會消亡,這其實是我們得福氣呢!”果然,唐得蜀後,爆發了一場內亂。
郭崇韜當時掌握軍中的指揮權。滅蜀後,郭崇韜保薦親信孟知祥為西州節度使,董璋為東川節度使。先鋒康延孝以為功勞大,不服。李繼岌也和郭崇韜爭權,於是宦官們在唐莊宗和劉皇后面前進讒言,說郭崇韜有異心,郭崇韜已身處虎狼之口。唐莊宗尚半信半疑,劉皇后已派宦官密令李繼岌殺死郭崇韜。
公元926年,李繼岌騙郭崇韜來商量事情,將他襲殺了,同時又殺了他的兒子郭延海、郭延信。唐軍自成都出發回洛陽,康延孝在中途叛亂,擁兵西行奪成都,李繼岌派任圜和董璋合兵攻擊,捕獲康延孝,才得繼續行軍東歸。
郭崇韜被殺,朝野震動,魏州兵擁指揮使趙在禮作亂。當時,魏王李繼岌正與康延孝交戰,唐莊宗只好派李嗣源到魏州城下,準備第二天攻城。但到了夜間,軍士張破敗率眾譁變,要擁李嗣源為主,趙在禮也開城門,迎李嗣源入魏州。李嗣源不肯作亂,托故要出城,說到外面招集散兵。攻魏州的另一將領李紹榮上奏李嗣源已叛變。李嗣源辯護不成,十分疑懼。女婿石敬瑭勸他奪取開封,反抗唐莊宗。部下康義誠、安重誨等也都極力慫恿。李嗣源便下了決心發動兵變,使女婿石敬瑭為先鋒,養子李從珂為後殿,向開封進發。
李紹榮領兵回洛陽,建議唐莊宗趕快進駐開封,唐莊宗便率軍東行,但到中牟縣,已聽說李嗣源入據開封。唐莊宗神色沮喪,登高眺望,嘆道:“我不行了!”他下令退回洛陽,兵士沿路逃散,只剩下一半。唐莊宗在洛陽,想等候兒子李繼岌趕回來援救。伶官郭從謙率領親兵攻入宮城,唐莊宗率十餘人抵抗,被流箭射死,左右逃散,劉皇后和唐莊宗弟申王李存渥及李紹榮逃亡,後來都被擒殺。李繼岌率軍到關中,被宦官李從襲殺死。任圜代領全軍歸降李嗣源。唐莊宗死後,管獵鷹人善友收集了一些樂器,覆蓋住他的屍體,然後將它焚化。
唐莊宗原來是個勇敢無敵的英雄,靠戰爭打下了江山,但最終落得可悲得下場。對此,北宋歐陽修深有威觸,他說:“憂勞可以興國,逸樂可以亡身。唐莊宗興盛的時候,天下豪傑不敢與他爭鋒,到他衰敗時,幾十個伶官包圍著他,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進一步指出:“禍患總在細微末節上積累造成的,智勇的人多被溺愛所困害,豈獨那班伶官嗎?”
後唐莊宗李存勗在位三年,活了四十一歲。
公元926年,唐莊宗被殺死,李嗣源入洛陽。李嗣源聽從安重誨的指教,開始只用監國的名義,等李克用、唐莊宗的子孫被殺絕後,他才正式即皇帝位,就是後唐明宗,改名李亶。
唐明宗是後唐時一位比較英明的皇帝,他出身沙陀平民,小名邈佶烈,被李克用收為養子,因軍功步步高升。唐明宗即位後,改變了一些當時的弊政。首先,他下令斬殺殘酷刻剝百姓的“豐財瞻國功臣”孔謙,又下令諸鎮殺監軍宦官。他禁止中外諸臣獻珍玩財物,宮內只留老成宮女一百人,宦官三十人,樂隊一百人,養獵鷹人二十人,廚房五十人。宮廷組織如此簡單,是任何帝王不能相比的。宰相任圜管財政,也很有成績,不過一年,唐明宗的地位穩定下來了。
唐明宗不識字,四方奏章都由樞密使安重誨誦讀,當時奏章通行四六文體,安重誨也讀不太通。唐明宗設置端明殿學士,任馮道、趙鳳等擔任學士。馮道等經常給他講授儒家經典,唐明宗認為很能開發心思。他曾和馮道談起連年豐收,四方無事。馮道說:“我以前在先皇(指李克用)幕府,奉使到中山(今河北定縣),山路險峻,我怕馬倒,執轡小心,幸而無失;走至平路,讓馬奔跑,突然跌下馬來。治天下也是這樣。”唐明宗深以為然。又問道:“今年收成不錯,百姓富足嗎?”馮道說:“農家遇荒年要餓死,遇豐年卻苦於穀賤,豐年荒年都受害,農家就是這個樣。記得進士聶夷中有詩說:'二月賣斬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描寫農家情況,極其精切。農人在四民之中最為勤勞,人主不可不知。”唐明宗聽了很感動,教人錄其詩,經常念誦。以後,唐明宗多少減輕了田稅。不久,又下令將宮中所養的獵鷹放回山林,並不再進獻。馮道說:“陛下可謂仁及鳥獸。”唐明宗說:“不是的。我以前曾跟隨武皇(指李克用)打獵,當時秋季莊稼剛熟,有一隻獸物逃入田中,派人去追逐,等獵到那隻獸,那塊莊稼也所剩無幾。這樣想來,打獵有害無益,所以不再去打獵了。”唐明宗在位期間,戰爭稀少,屢有豐年,民眾獲得短期的喘息。
任圜和安重海都是唐明宗的忠臣,但兩人不和,經常互相爭辯怒罵,唐明宗先後將兩人殺死,結果君臣離心,奸佞得勢。公元930年,西川節度使孟知祥作反。公元932年,孟知祥攻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公元933年,唐明宗封孟知祥為蜀王。
公元933年,唐明宗病重,兒子秦王李從榮急於爭奪繼承權,率兵攻宮門,宮中衛兵出擊,殺死李從榮。唐明宗受驚死去。
據史書記載,唐明宗性不猜忌,與物無爭,即位時已年近六十,每夜於宮中焚香祝天,說:“我是胡人,因亂被眾人推戴,願天早生聖人,為百姓做主。”次年(公元927年),宋太祖趙匡胤果然降生。這當然帶有迷信色彩,無疑是後人所杜撰。不過,在五代中,唐明宗算得上是個很不錯的皇帝。
後唐明宗李亶(即李嗣源)在位七年,享年六十六歲。
公元933年,唐明宗病死。這年冬末,兒子宗王李從厚繼位,就是唐愍帝(也寫作唐閔帝)。
唐愍帝幼弱無能,蜀王孟知祥對部屬說:“可以坐等其亂了。”孟知祥乘機稱帝,建立蜀國,就是後蜀。
唐愍帝猜忌閔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和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公元934年,唐愍帝令李從珂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李從珂起兵反抗。唐愍帝派康義誠率軍進攻,但康義誠卻投降了李從珂。李從珂領兵向洛陽進逼,唐愍帝自領衛士五十騎逃往河北,在衛州遇到石敬瑭,要求相助。石敬瑭部將劉知遠殺了那五十騎,只留下唐愍帝一人。石敬瑭入洛陽。接著,李從珂也入洛陽,廢唐愍帝為鄂王,不久又派人將他殺死。
後唐愍帝李從厚在位僅四月。
公元934年,潞王李從珂廢殺唐愍帝,馮道率百官擁立李從珂為皇帝,就是唐廢帝(也稱唐末帝)。唐廢帝本姓王,是唐明宗養子,以勇猛善戰聞名。由於他不是唐明宗親生子,沒有權利繼承帝位。這次靠發動兵變,才得以當上皇帝。唐廢帝即位以後,殺康義誠,又以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加封馮道為司空。
唐廢帝和石敬瑭原是唐明宗的左右手,兩人都勇健好鬥,向來互相猜忌,唐廢帝即位後,石敬瑭就成了他的勁敵,唐廢帝總想牽制他,消滅他。一次,唐廢帝擺酒宴,石敬瑭妻子晉國長公主上壽畢,說要辭歸晉陽,唐廢帝乘醉說:“何不再住些時候,這樣急著回去想和石郎謀反嗎?”石敬瑭聞訊,很是驚懼,暗中在作反叛的準備。
公元936年,唐廢帝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石敬瑭知道這是要削弱他的勢力,拒絕調任。劉知遠勸他起兵奪位,掌書記桑維翰勸他勾結契丹,作為後援。石敬瑭決定與唐廢帝公開破裂。唐廢帝派張敬達率兵數万圍攻晉陽城。石敬瑭令桑維翰寫表向契丹國王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26年病死)稱臣,並且認耶律德光為父親,約定得勝後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渚州給契丹。石敬瑭提出這些可恥的條件,連劉知遠也不很同意,他說:“稱臣也就可以,當兒子似乎太過分。多送些金帛,契丹兵自然會來,不必許給土地,怕將來大為中國之患,悔之莫及。”但石敬瑭一心想快點當上“兒皇帝”,不聽劉知遠勸告,叫桑維翰寫奏章,送到契丹。耶律德光大喜,不久,親自率五萬騎,號稱三十萬,到晉陽城下擊敗張敬達軍。唐廢帝大驚,下詔親征,但這時將士已經離心。唐廢帝志氣消沉,晝夜飲酒悲歌,群臣勸他北行,他說:“你們不要提石郎,使我心膽墮地。”張敬達率殘部守晉安(在晉陽城南),不見援兵,他也被部將楊光遠殺死,殘部將士投降了契丹。
耶律德光對石敬瑭說:“我三千里來赴難,必有成功,看你氣貌識量,真是中原之主,我要立你為天子。”石敬瑭假裝推辭一番,然後被立為大晉皇帝。晉國長公主當皇后,趙瑩、桑維翰為宰相,劉知遠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給契丹,另加每年貢帛三十萬匹。耶律德光回國,他這次南下得了特大好處,因此和石敬瑭泣別說:“世世子孫勿相忘。”
耶律德光令大將迪離畢率五千騎兵為先鋒,石敬瑭在後面追隨,自晉陽向洛陽進軍。唐將領趙德鈞、趙延壽父子等紛紛投降石敬瑭。
唐廢帝只好和全家老幼帶著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而死。
後唐廢帝李從珂在位三年,活了四十五歲。
後唐傳四帝,共十四年,於此滅亡了。
第三節 後晉
公元936年,唐廢帝自焚而死,石敬瑭入洛陽,正式登基做皇帝,國號晉,就是後晉,而他就是後晉高祖。
公元937年,晉高祖聽從桑維翰的建議,把京都遷到開封。
這一年,吳國被南唐取代。吳國由楊行密建立,以後當國王的依次是楊渥、楊隆演和楊溥。實際上,楊行密死後,吳國掌權者是丞相徐知浩執掌吳國大政。徐知浩掌權十年後,廢吳皇帝楊溥,自稱皇帝,國號唐,就是南唐,建都金陵。徐知浩就是唐烈祖,改姓名為李昪,兒子徐景通改姓名為李璟。吳是十國中第二個被滅亡的國家,傳四主,共三十六年。
這一年,契丹改國號為遼。耶律德光就是遼太宗,尊耶律阿保機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妻子為述律太后。
與後晉同時存在的有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七國,此外還有東北強大的遼國。
晉高祖石敬瑭是沙陀部人,他靠遼國得到帝位,因此事遼主必恭必敬,桑維翰對他說:“陛下免於晉陽之難而有天下,皆契丹之功也,不可負之。”然而,對晉高祖的賣國屈辱的行為,廣大將吏都以為恥,燕雲十六州經過反抗,才被遼國占去,大同節度判官吳巒率領雲州將吏閉城拒命,遼國攻了七個月也攻不下,晉高祖召回吳巒,雲州才被佔去。不少將領蔑視晉高祖,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宣稱:“今世天子,兵強馬壯則為之耳。”晉高祖即位後,就處於屈辱可悲的境地。有些事,遼國稍微不如意,就派人來責備,他總卑辭謝罪,請求原諒。而他手下一些將領,如劉知遠等,又是他不敢得罪的。他處於雙重的壓力之下,“兒皇帝”的日子很不好過。
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不願受辱,見遼國使者,總是盤著雙腿而坐,破口漫罵,或派人暗殺遼使。公元941年,他上表斥責晉高祖對遼國屈服求榮,聲稱已部署精兵,要和遼國決戰。當然,他的真正目的是想乘機奪取帝位。同年,安重榮起兵反晉。晉高祖怕安重榮勢力日盛,又經不起遼主的責問,只好發兵和遼國兵合攻成德鎮,安重榮失敗被殺。
游牧在雁門以北的吐谷渾,不願降附遼國,酋長白承福率眾逃回河東。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派親將郭威勸說白永福,歸附河東鎮,劉知遠得了吐谷渾部,兵力加強了。
公元942年,遼太宗派人來追究招納吐谷渾的罪名,晉高祖不敢得罪劉知遠,更不敢得罪父皇帝,逼得無路可走,憂鬱成病。一天,只有馮道在身邊,晉高祖令幼子石重睿出來拜見,又令宦官將他抱到馮道懷中,托馮道輔立他。不多幾天,晉高祖便死去了。
以漢為正統的歷史家,把晉高祖列為歷史上第一位大賣國賊,他割讓燕雲十六州,使得河北、河東幾乎無險可守,為以後契丹、女真、蒙古統治者的南侵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他的賣國行經,遺患了四百餘年之久。
後晉高祖石敬瑭在位七年,活了五十一歲。
公元942年,晉高祖病死,馮道和侍衛馬步都虞候景延廣商議,認為國家多難,宜立長君,於是立晉高祖兄石敬儒之子齊王石重貴為皇帝,就是晉出帝。晉出帝任景延廣為宰相,景延廣掌握大權,積極反遼。他恥於對遼國稱臣,並告遼國說:“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指遼主)若要戰則早來。”晉出帝向遼主告喪,稱孫不稱臣,這些都使得遼太宗大怒。投降了遼國當上幽州節度使的趙延壽想代晉稱帝,勸遼太宗攻晉。晉平盧節度使楊光遠派密使勸遼太宗入侵,也是想做皇帝。
公元943年,遼太宗使趙延壽統率五萬晉降兵攻晉。遼太宗對趙延壽說:“如果得中國,應該立你為帝。”趙延壽很高興,表示願為遼國盡力。公元944年,趙延壽攻至黎陽,遭到晉軍民得奮力抵抗,屢戰屢敗。遼太宗親率十萬兵到澶州城北列陣,與晉軍決戰。雙方一番苦戰,死傷都很慘重。遼太宗退兵。一路燒殺搶掠,景延廣不敢追擊。晉將李守貞攻殺了楊光遠。
公元945年,遼國又大舉南侵,仍以趙延壽為先鋒。當時景延廣為晉出帝所忌,出為西京留守,桑維翰代景延廣執政。桑維翰畏懼遼軍,令諸軍後退。諸軍恐慌,退至相州城(今河南安陽縣)。晉軍在相州經過整頓,與遼軍決戰。將軍皇甫遇、慕容彥超、安審琦等力戰,遼軍敗走。趙延壽北還路經過祈州城(今河北安國縣),知道城中兵少,圍城急攻。祈州刺史沈斌死守。趙延壽在城下勸他投降,沈斌罵道:“你父子走錯路投靠外國,還忍心帶領豺狼來殘害祖國,不知羞恥,反有驕色,怪哉怪哉!我弓斷箭盡,甘心為祖國死,決不學你那種行為!”第二天,城陷,沈斌自殺。
晉出帝知道遼軍已退,親自統軍出發,想襲取幽州。他任用姑夫、成德節度使杜重威統率諸軍。杜重威是個貪婪殘暴、無恥怯懦的將領,已有謀反之意。晉軍在陽城(今河北蒲陰縣東南)一帶與遼軍相遇,杜重威不准出擊,還是將軍李守貞率所部奮力攻擊,大破遼軍,遼太宗棄車,找到一隻駱駝,騎著逃走。諸將請求追擊,杜重威又不許,說:“碰到強盜,不傷命已經夠好,還想拿回衣袋麼?”事後,桑維翰請求晉出帝懲辦杜重威,晉出帝說:“他是我的至親,必無異心,你不要疑忌。”不久,晉出帝任杜重威為天雄節度使,罷桑維翰相位。
公元946年,晉出帝任杜重威為元帥,李守貞為副帥,率宋彥筠、張彥澤、王清等諸軍攻遼國,打算收復燕、雲等失地。遼太宗率軍至恆州,與杜重威軍夾嬔1滹沱河對崎。晉將王清二千人為先鋒,渡河擊敵。遼軍後退,諸將請求乘勢渡河,杜重威已有降遼的打算,既不准渡河,也不派兵援助王清,致使王清和二千士兵全部犧牲。遼軍包圍晉營,晉軍糧盡。杜重威和李守貞、宋彥筠密謀降遼。杜重威派遣密使去見遼太宗,要求重賞。遼太宗騙使者說:“趙延壽資望欠高,怕不夠做皇帝,杜重威來降,該讓他做。”杜重威大喜,決定投降。他命令全軍出營列陣,解除兵甲。軍士明白過來,全都慟哭,聲振原野。
遼太宗領兵南下,杜重威率降兵跟隨。遼太宗又派降將張彥澤率騎兵二千先取開封。張彥澤倍道疾驅,夜渡白馬津。晉出帝大驚,想召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發兵入援。但張彥澤自封丘門斬關而入,城中大亂,晉出帝只好上降表投降。張彥澤幽禁晉出帝,殺桑維翰,擒景延廣。
晉出帝石重貴在位三年,後來被押送到遼國,安置在黃龍府(今遼寧朝陽縣內),又忍辱偷生過了十八年才死去。
後晉傳二帝,共十二年,於此滅亡了。
第四節 後漢
公元946年,張彥澤攻入開封,晉出帝投降,後晉滅亡了。
公元947年,遼太宗進入開封,以剽掠京城的罪名殺了張彥澤,為虎作倀的張彥澤落得可恥下場。景延廣原來被張彥澤執禁,這時自殺了。馮道率百官降遼,各鎮節度使也大部分投降。
遼太宗入開封,自以為可以當上中原皇帝,令遼兵以牧馬為名,四出搶掠,稱為“打草谷”。遼兵大殺大掠,開封、洛陽附近百里成為白地。遼太宗又以犒軍為名,嚴令官括錢,不論將相士民,都得獻出錢帛,弄得民不聊生,內外怨憤,廣大民眾群起反抗。
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被晉出帝疑忌,據守本土,不參與晉遼戰爭。他廣募士卒,發展自己的勢力,很快有步騎兵五萬人。遼軍入開封,他派部將王峻向遼太宗奉表稱臣,其實是讓他到開封察看形勢。王峻回來說:“契丹又貪又殘,失盡人心,必不能久據。”諸將勸劉知遠稱帝,號令四方,劉知遠不許。後來聽說遼太宗打算北遷,劉知遠才製造聲勢,準備出師迎晉出帝出晉陽。軍士們要他先正位號,然後出師,爭呼萬歲不已。部將郭威、史弘肇、楊邠等力勸他稱帝。劉知遠知道時機成熟,便在晉陽即皇帝位,他就是後漢高祖。為了爭取晉舊臣來歸附,他暫時不改變國號,並仍用天福(晉高祖年號)紀年。漢高祖稱帝后,晉舊將紛紛歸附,民眾也群起響應,處處抗擊遼軍。漢高祖聽從皇后李氏的建議,拿出宮中所有財物犒勞軍民,果然大得軍心民心。
遼太宗入開封不久,便遭到中原軍民得處處打擊,心中害怕,對侍從說:“想不到中原人這樣難對付!”他召集晉降官,宣布說:“天氣漸熱,我要回國去。”又私下對人說:“我在上國(指遼國),以射獵為樂,到了這裡令人悒鬱不快,現在能回去,死無恨了!”其實,遼太宗退走,完全是迫不得已。他帶著晉降軍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以及晉府庫所有財物,離開封北行,沿途以殺人洩憤,總計殺十餘萬人。遼太宗行至臨城(今河北內立縣北)得病,行至殺狐林(在今河北城縣西南)死去。遼國人將他剖腹,裝進幾鬥鹽以防腐,運回國去。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來,內中還有一段故事。
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撤離中原途中染上一種熱疾,太醫讓他遠離女色,他卻將太醫臭罵了一通:“你們都是不學無術,我得了熱病,正要女色泄火,怎麼能遠離女色呢!”終因縱慾無度,走到欒城殺胡林時,口吐鮮血,一命嗚呼。這時,遠在遼國都城上京、但已獲報耶律德光病危的述律太后傳來懿旨:“生要見人,死要見屍。”這可難壞了伴駕的文武大臣,當時正是炎夏,保存屍體談何容易。正在文武大臣和太醫們束手無策的時候,一位御廚出了個主意:乾脆把皇帝做成“羓”吧。“羓”到底是什麼呢?原來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時候殺了一隻牛或羊後,一時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內臟掏空,用鹽滷上,就成了不會腐爛的“羓”,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臘肉”。這個主意一出,雖然有把皇帝當牲畜處理的意思,但無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醫們也只好照廚師的意見辦,不過既然是用皇帝屍體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木乃伊皇帝。
遼太宗死,遼諸酋長擁戴永康王耶律兀欲(遼太宗耶律德光侄兒)為遼皇帝,就是遼世宗。遼世宗將晉降官留在恆州,獨擒押趙延壽回國。趙延壽後來在遼國可恥地死去。
趁著遼兵北歸,漢高祖以弟劉崇為太原留守,自己率大軍自太原出發,二十一天進入洛陽,下詔改國號為漢,就是後漢。八天后,漢高祖進入開封,定都於開封,後晉藩鎮相繼投降,馮道等搖身一變又成為漢大臣,馮道還被封為太師。天雄節度使杜重威勾結遼將麻答、耶律郎五據魏州抗漢。漢高祖率兵攻魏州。杜重威兵敗投降。麻答和耶律郎五逃歸遼國,漢高祖收復了晉末河北失陷的諸州鎮。
漢高祖乘廣大民眾抗擊遼軍,遼軍退走之機奪得了政權,後漢很快穩定下來。與後漢同時存在的,有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六國。閩國已於公元945年被南唐攻滅。閩國由王審知建立,以後當國王的依次是王延翰、王鏻、王昶、王曦、王延政。閩國傳六主,共三十七年,是十國中第三個滅亡的國家。除吳越等六國外,東北還有強大的遼國。
公元948年,漢高祖病危,召蘇逢吉、楊邠、史宏肇、郭威入受顧命,將兒子劉承裕託付給他們,又遺命殺杜重威,即日死去。
後漢高祖劉知遠在位兩年,享年五十三歲,他也是沙沱族人。
公元948年,漢高祖病死,兒子劉承裕繼位,就是漢隱帝。斬殺杜重威,棄屍於布。市人恨杜重威,爭咬其肉。
河中李守貞,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同時反叛,漢隱帝派諸將討伐,久而無功。於是,漢隱帝令郭威督諸軍討伐三叛鎮。郭威臨行,向馮道求教。馮道說:“李守貞是著名老將,為士卒所附,願你不要吝嗇官物,多賞賜士卒,則奪其所恃。”郭威聽從馮道的建議,果然大得軍心。
公元949年,郭威攻破河中,李守貞與妻子自焚死。又破永興,斬殺趙思綰。將軍趙暉攻鳳翔,王景崇自殺。王鎮平復。郭威立有大功,但他不肯獨受重賞,將功勞推給其他大臣和將士。郭威獲得更多的好名聲。公元950年,遼軍侵入河北,漢隱帝任郭威為天雄節度使,出鎮魏州,節制河北諸鎮。同時,由於史弘肇提議,他還兼樞密使,得便宜行事。
漢隱帝自即位以來,楊邠總機政,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衛,王章掌財賦,蘇建吉是宰相,這班文臣武將掌握了朝政,漢隱帝沒有什麼實權。有一次,楊邠、史弘肇在朝上議事,漢隱帝說:“再好好想想,不要讓別人說閒話。”楊邠當即說:“不用你開口,有我們在。”漢隱帝已經二十歲,不甘心受制於大臣,他的親信左右也進讒言說:“楊邠等人專恣,終當為亂。”蘇逢吉與史弘肇有怨恨,多次用話激李太后之弟李業等,漢隱帝便與李業陰謀誅殺楊邠等人。一天,楊邠、史弘肇、王章入朝,被埋伏在殿中的兵士殺死。
漢隱帝殺楊邠三人,朝野震動,都為他們鳴冤。漢隱帝又派使者到魏州,要殺郭威。郭威被迫起兵反叛,留養子郭榮守魏州,令部將郭崇威率騎兵為先驅,他親率大軍隨後出發。郭威很快進至封丘,京師人情恐懼。漢隱帝派慕容彥超等領兵抵抗,慕容彥超戰敗退還。漢隱帝親出城外勞軍,卻被亂兵殺死。蘇逢吉聞訊,亦自殺。
漢隱帝劉承裕在位兩年,只活了二十歲。
郭威入開封城,又是馮道率百官接見,對於主子的變換,馮道已習以為常,他只是徐徐說了一句:“侍中(郭威兼任侍中)此行不易!”郭威入開封後,還沒有廢漢自立,他率百官接見李太后,請早立新君,李太后叫郭威等商議。當時,漢高祖弟有河東節度使劉崇、忠武節度使劉信。劉崇子劉贇為武寧節度使。郭威和王峻商議,決定立劉贇,這樣既可以使劉崇滿意,不至興兵,又可以拆散三鎮聯盟。於是,郭威請李太后下詔立劉贇為帝,派馮道等到徐州去奉迎。
公元951年,遼兵入侵,攻破內邱(今河北內立縣)、饒陽(今河北獻縣)兩城。李太后令郭威率大軍渡河擊遼兵,將軍國大事委於王峻、王殷,而二人都是郭威的心腹。郭威到了澶州,將士數千人忽然譁變,他們說:“皇帝該你自己做,將士已與劉家為仇,不能再立劉家人當皇帝。”有人扯裂黃旗披在郭威身上,共同挾抱住他,呼萬歲聲震地。於是,將士擁著郭威南行。
在澶州兵變時,劉贇已到宋州(今河南商邱市),王峻、王殷派郭崇威領七千騎兵到宋、許二州,劉贇被拘,以李太后名義,廢為湘陰公。劉信失望自殺。郭威回開封,表示仍奉漢宗廟,奉李太后為母。到了這一步,李太后只好令郭威監國。
後漢傳二帝,不過四周年,於此滅亡了。
第五節 後周
公元951年,郭威稱皇帝,該國號為周,就是後周,他就是後周太祖。
周太祖是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出身貧寒,讀過一點書,知道民間疾苦。即位後,免除了不少後漢時的弊政,使呻吟在戰亂暴政下的民眾,得到了喘息機會。
周太祖留心搜羅人才,先後得到魏仁浦、李谷、王溥、范質等人。他用李谷管理財政,魏仁浦、王溥、范質參與機謀。這班文臣都能盡心奉職,遵守法度,君臣合力,國家安定。
周太祖能虛心納諫,保持節儉生活,他曾對宰相王峻說:“我出身於寒微,備嘗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害百姓!”他停止州縣獻珍美食物及特產。他又對大臣們說:“我生長於軍旅,不曾從師學問,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員有益國利民辦法,寫出來告訴我。”他又將漢宮中的寶物玉器全部拿出來,在庭院中打碎,說:“當帝王的,怎能用這些東西!”他即位不久,到山東曲阜參謁孔子廟,他將下拜時,左右說:“孔子是陪臣,不能讓天子下拜。”周太祖說:“孔子是百世帝王之師,敢不尊敬嗎?”於是拜孔子廟,又拜孔子墓,並訪問孔子、顏淵(孔子弟子)的後代。周太祖重文教,比起前朝那些殘暴好戰的武夫,當然要優勝得多。
後周建立後,北漢也建國。當初,漢隱帝被殺時,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準備領兵南下,但聽到朝中迎立他的兒子劉贇時,也就停止了,他說:“我兒為帝,我又何求!”太原少尹李驤私下對他說:“看郭威之心,終於想自己當皇帝,你不如馬上領兵過太行,據孟津,等徐州相公(指劉贇)即位,然後還鎮,那麼郭威就不敢妄動了;不然,將會被欺騙利用。”劉崇大怒,說:“腐儒,想離間我們父子嗎?”命令左右將李驤拖出斬首。不久,劉贇被廢為湘陰公,劉崇派使者請將兒子領回晉陽,但是郭威已將劉贇殺死於宋州,劉崇便稱帝於晉陽,國號為漢,就是北漢。北漢是十國中最後建立的一個國家,依附於遼國,劉崇稱“侄皇帝”,改名劉旻。劉旻得知兒子死訊,想起李驤,哭著說:“我不聽忠君之言,以至於此!”於是為李驤立祠,歲時拜祭。
在後周滅後漢的時候,南方得楚國也被南唐滅亡了。楚國由馬殷建立,以後當國王得依次時馬希聲、馬希範、馬希廣、馬希萼、馬希崇。乘馬家兄弟為爭奪王位互相殘殺之機,南唐國王李璟派將軍邊鎬率兵攻入長沙,馬希崇投降。楚國是十國中第四個滅亡的國家。共傳六主,四十五年。吳越、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六國,當然,還有東北方強大的遼國,與後周同時存在。
公元954年,周太祖病死。後周太祖郭威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三歲。周太祖在位期間,留心革弊,為民眾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是五代中一個較好的皇帝。
公元954年,周太祖病死。周太祖沒有親生兒子,養子晉王郭榮繼位,就是周世宗。周世宗本姓柴,是周太祖皇后的養子柴守禮之子,所以歷史上多稱他柴榮。
周世宗剛即位,北漢主劉旻勾結遼國,大舉入侵。周世宗決定親自領兵去抵禦。群臣認為他從來沒有打過仗,也沒有表現出什麼軍事才能,都勸他不可輕動,宰相馮道尤其極力勸阻。周世宗堅持要親自領兵,駐紮在澤州(今山西晉城縣)東北。北漢軍駐紮在高平(今山西高平縣)南。當時北漢兵多,後周兵少,周軍將士都有些畏懼。周世宗披甲騎馬上陣督戰,志氣高昂。劉旻見周兵少,揮軍進攻。交戰不久,周右軍降臨樊愛能、何徽即領騎兵先逃,右軍潰敗,步兵千餘人解甲投降北漢。周世宗見軍勢危急,自率親兵冒矢石督戰。親軍將領趙匡胤對同列說:“皇上這麼危險,我們怎能不拼死戰鬥!”他率領二千人奮勇進攻,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士兵亦死戰,以一當百,北漢兵大敗,劉旻晝夜奔馳,逃回晉陽。樊愛能、何徽看到周軍大捷,又都回來。周世宗拘捕樊愛能、何徽及將校七十餘人,責罵道:“你們不是不能戰,是想以我的奇貸,出賣給劉崇罷了!”下令將他們斬首,又殺投降北漢的右軍步兵。親軍大將張永德稱讚趙匡胤的智勇,周世宗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高平大戰,周世宗的英武果敢,開始為群臣所信服,因而得行施他得政治抱負。
周世宗回到開封,開始親攬大權,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準備乾一番大事業。這時,太師兼中書令馮道死去。馮道自後唐莊宗時開始顯赫,以後歷朝不離將、相、公、師之位,是五代時得一個不倒翁,這當然依仗他得圓滑,中庸,見風駛駝的高超本事。他自號長樂老,曾作《長樂老敘》,自敘歷朝榮遇之狀。周世宗改革政治,首先是善於用人。他任用李谷、王溥、范質等人為宰相,魏仁浦為樞密使,他們都是周太祖留下的正直有為的大臣。周世宗曾說:“我決不因喜賞人,因怒刑人。”群臣有功,他不吝厚賞,有過失,他當面質責,等到知過改正,也就不咎既往,依舊任用。他用法嚴峻,群臣失職誤事,往往處死刑,即使有才幹名聲,也很少寬恕。他令大臣制定和頒布《大周刑統》,使全國遵守統一的法律。周世宗大權獨攬,但並不剛腹自用。他要求群臣積極勸諫,說:“你們說了我不用,是我的罪過,我求言你們不說,該誰負責!”他令朝臣寫出《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開邊策》各一篇,親自閱覽。掌書記王朴在《開邊策》中提到統一中國的合理步驟,周世宗很賞識,擢升他為諫議大夫。
周世宗採取各種措施,減輕人民疾苦。他限制佛教,下令減少寺院和僧尼,不許受戒出家。他還下令將寺院的銅佛像收歸官府,用作鑄鐵原料。他對侍臣們說:“你們不要疑惑。佛教講利眾生,願意舍自己的生命布施給別人,為什麼捨不得銅像。如果施捨我的身體可以利民,我也不會吝惜。”據說他還親自到寺院,用斧坎破觀音像的面和胸,使旁觀的人都替他驚慌。周世宗限制佛教,使廣大民眾多少可以免除寺院地主的剝削和壓迫。周世宗關心農業生產,體諒廣大農民的苦痛,他用木頭刻了一個農夫和一個蠶婦,放在宮廷中,說明他的心目中裝有民眾。有一次,他和將相們在殿上會餐,他說:“這兩天很冷,我在宮中吃著好飯菜,不覺得冷。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實在慚愧。既不能耕田食力,只有親臨戰陣為民除害,心裡也許安穩些。”他即位以後,採取均平田租的辦法,減輕民眾負擔,他又下詔給所有幕職和州縣官規定奉錢及米麥,不許他們盤剝老百姓。
高平大戰後,周世宗即著手整頓軍隊,準備統一天下。他下令檢閱禁軍,留用精銳,斥退老弱,又廣募天下壯士,組成一支精悍而富有戰鬥力的軍隊。與此同時,他還積極恢復和修築陸路水路交通,並大規模建設開封城。周世宗希望做三十年皇帝,用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百姓,十年獲得太平。周世宗進行統一戰爭,用兵步驟就是採用王朴《開邊策》的建議。王朴在《開邊策》中寫道:“中國之失吳、蜀、幽(指遼國)、並(指北漢),皆由失道。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後知所以取之之術。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奸黨內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進賢退不肖,以收其才;恩德誠信,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去奢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王朴主張先取江淮,再逐步消滅南方割據勢力,最後平定北漢。
公元955年冬,周世宗開始伐南唐。南唐先後滅了閩和楚,成了南方一個大國。周世宗以李谷為淮南前軍部署,王彥超為副,率領韓令坤等十二將伐南唐。南唐主李璟令大將劉彥貞、皇甫暉,姚鳳領兵抵禦。結果,王彥超大敗南唐兵二千餘人於壽州城下。
公元956年春,周世宗親征淮南,大敗南唐兵,殺劉彥貞。周世宗令趙匡胤領兵襲取滁州。趙匡胤躍馬揮軍涉水,直抵滁州城下。皇甫暉在城上喊:“人各為其主,讓我們列陣而戰吧!”趙匡胤笑而答應。皇甫暉列隊而出,趙匡胤衝入陣中擒獲皇甫暉,又擒獲姚鳳,攻下滁州。南唐主以其弟齊王李景達為元帥,領兵渡江,駐紮在六合城外。李景達等候了幾天,不見趙匡胤來進攻,便出兵取六合。趙匡胤揮軍進擊,大敗南唐兵,殺獲近五千人,溺死的南唐兵無數,南唐的精銳部隊已喪盡。在這場戰鬥中,有些將士不盡力,趙匡胤一邊督戰,一邊用劍砍他們的皮笠。次日,發現皮笠上有劍痕的數十人,全部斬首,以後將士都不敢貪生怕死。趙匡胤每次打仗,都以紅纓裝飾戰馬,鎧仗鮮明。部下對他說:“這樣會被敵人認出你的。”趙匡胤說:“我正是要讓他們認出來。”在攻南唐的戰爭中,趙匡胤因戰功被周世宗遷升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
進攻南唐的戰爭從公元955年冬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958年夏,南唐主李璟因屢戰屢敗,奉表稱臣。周世宗急於進攻遼國,收復失地,只要南唐江北土地,無意渡江取南方。後周取得淮南江北共十四州,六十縣,與南唐劃長江為界。南唐主李璟改名景,去帝號,只稱“唐國主”,奉後周為正朝。周取淮南不久,淮南發生飢荒,周世宗下令將米借貸給饑民,有人說:“老百姓貧窮,恐怕不能償還。”周世宗說:“百姓是我的兒子,哪有兒子受苦難而父親不為他們解救的!難道要責令他們一定償還嗎?”在進攻南唐的同時,周世宗還派攻取了後蜀的階、成、秦、鳳四州,後周的疆域更加廣闊了。
公元959年,周世宗下詔擒親征,收復北方失地。他率領趙匡胤、李重進、韓通、韓令坤、陳思讓、孫行友、劉重進等將領分水陸進攻。周世宗到滄州,即日率步騎數万出發,直入遼境,遼軍守將紛紛投降。周軍很快攻下益津關(今河北霸縣)、瓦橋關(今河北雄縣),乘勢收復莫州、瀛州、易州。遼國君臣恐懼,撤幽州遼兵後退。周世宗會合諸將商議取幽州。諸將說:“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這是莫大的功績。現在遼國騎兵聚集幽州之北,我軍不宜深入。”周世宗不高興,督促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行,佔據固安城(今河北霸縣北),自己親自到安陽水,下令造橋,準備進攻。但當晚,周世宗得病,只好停止進軍,自率大軍回開封。
回開封後,周世宗自知一病不起,於是佈置後事。封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為梁王,將重要的職務委任給魏仁浦、王溥、范質、韓通等。周世宗北征時,曾在文書囊中發現一塊長三尺多的木塊,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當時周太祖的女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周世宗對此有疑忌。於是去張永德軍職,改任宰相,而將殿前都點檢一職委任給資望較淺的趙匡胤。周世宗交代完後事便死去了。
周世宗是五代時最好的一位皇帝,他改革了不少前朝德積弊,開闢了統一全國的道路。史書上說,其禦軍,號令嚴明,人莫敢犯。其攻城對敵,矢石落其左右,略不動容。應機決策,出人意表。又勤於為治,發姦摘伏,聰察如神。閒暇則召儒者,讀前史,商榷大義。性不好絲竹珍玩之物,重農恤民,制禮作樂,文武參用,各盡其能。人皆畏其明而懷其惠,故能破敵廣地,所向無前。他死的時候,遠近哀悼。周世宗柴榮在位六年,享年只有三十九歲。
公元959,周世宗病死,太子梁王柴宗訓(也有叫郭宗訓)即位,年方七歲,就是周恭帝。周恭帝即位後,李重進兼淮南節度使,防禦南唐,韓通兼天平節度使,防禦開封東北面,趙匡胤兼歸德節度使,防禦開封東面,向訓為西京(洛陽)留守,防禦開封西面,京城的保衛可謂周密。
公元960年,周群臣正在慶賀元旦,鎮州、定州忽報遼國與北漢聯兵南侵。趙匡胤率禁軍諸將去抵禦。到了陳橋驛(開封城北二十里),殿前散指揮使苗訓以觀天象為名,傳出“點檢作天子“的所謂天命。於是,趙匡胤之弟趙匡義、歸德軍掌書記趙普,以及將領高懷德、慕容延釗、張令鐸、張光翰、趙彥徽、潘美等連夜策劃兵變,說:”主上幼弱,我們出死力破敵,誰能知道,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黎明時,軍士披甲執兵直逼趙匡胤的寢所。趙匡胤驚起,只見將士拿著刀立於庭院,齊聲喊:“諸將無主,願冊太尉(趙匡胤兼太尉)為皇帝。”趙匡胤未來得及答話,黃袍已加身。眾人即下拜,高呼萬歲。這是周太祖郭威澶州兵變的重演,史稱“陳橋兵變”。
趙匡胤被擁逼著回京開封,他勒住馬韁繩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夠聽從我的命令則可,不然,我不能當你們的皇上。”諸將都下馬說:“願聽從命令。”趙匡胤告誡他們不得驚犯太后,皇上及公卿大臣,不得侵掠朝市府庫。當時,京師守備堅虛,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在宮中作內應,所以趙匡胤輕而易舉地控制了京師。韓通被軍校王彥昇殺死。將士擁著范質、王溥到趙匡胤公署,趙匡胤見到他們,立即流涕說:“我受世宗厚恩,被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怎麼辦?”范質等未及回答,列校羅彥環挺劍厲聲說:“我們無主,今日一定要立天子!”范質等面面相覷,不知所為。王溥先下拜,范質也不得已下拜,於是請趙匡胤到崇元殿行禪代禮。趙匡胤即皇帝位,奉周恭帝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
周恭帝在位只半年,十一年以後死去,死時十八歲。
後周傳三帝,共十年,於此滅亡了。
五代從後梁太祖朱晃開始,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朝代,止於後周恭帝柴宗訓。趙匡胤代後周稱帝,五代便結束了。五代總共五十三年。
五代年代表
|
後唐年號
|
後晉年號表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天福 | 高祖 | 石敬瑭 | (936) | 45 | 7 | 51 | 沙陀部人,家太原,父臬捩雞,李克用部將 | 仕後唐北京留守,後反唐,936年借契丹兵攻入洛陽,滅後唐稱帝,國號晉,割燕雲十六州與遼,對遼主臣稱子 |
天福、天運 | 出帝 | 石重貴 | (942) | 29 | 5 | 51 | 父石敬儒 | 天福六年(941年)封齊王,次年石敬瑭卒,其子幼衝,遂由齊王嗣位,946年,遼兵攻入卞,出帝被擄至遼建州,後晉亡 |
後漢年號表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天福、乾佑 | 高祖 | 劉知遠 | (947) | 53 | 2 | 54 | 沙陀部人,世居太原,父劉碘 | 與石敬瑭懼事後唐,後合謀反唐,後唐滅亡後,事後晉,為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封北平王,947年出帝被遼所擄,知遠雜太原稱帝,國號漢,後定都於汴 |
乾佑 | 隱帝 | 劉承佑 | (948) | 18 | 3 | 20 | 高租第二子 | 乾佑元年(948年)二月,封周王,同年嗣位,950年。李守貞等藩鎮叛亂,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殺之,郭威反,兵臨汴城,帝為潰軍所殺,後漢亡。 |
後周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顯德 | 太祖 | 郭威 | 951 | 48 | 4 | 51 | 邢州堯山人,本姓常,因父死,母適郭氏,乃隨姓郭 | 後漢重臣,950年以鄴都留守起兵入汴,次年,滅後漢,即帝位,建後周 |
顯德 | 世宗 | 柴榮 | 954 | 34 | 6 | 39 | 荊州龍岡人,父柴守禮,郭威收以養子 | 太祖卒,柴榮以太祖養子嗣位 |
顯德 | 恭皇帝 | 柴宗訓 | 959 | 7 | 2 | 21 | 世宗子 | 顯德六年(959年)封梁王,同年世宗病死,嗣位,960年正月,遼兵難侵,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軍出禦,在陳橋策動兵變,建宋代周,恭帝在未實六個月 |
|
南唐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升元 | 烈租 | 李 昪 | 937 | 50 | 7 | 56 | 徐州人,父李榮,吳國重臣徐溫收以為養子,故改名徐知誥 | 吳國大承相徐溫死,其養子徐知誥執掌吳政,受封為齊王,吳天祚三年(937年),廢吳帝自立,改元升元,國號大齊,升元三年復姓李,改名 昪 ,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都金陵,升元七年因服丹藥,中毒而死 |
保大、中興、交泰顯德、建隆 | 元宗 | 李 璟 | 943 | 28 | 19 | 46 | 烈祖長子 | 以皇太子即位 |
建隆、乾德、開寶 | 後主 | 李煜 | 961 | 25 | 15 | 42 | 立璟第六子 | 因自太子以上李璟五子皆早死,故煜得立為太子,中主李璟死,煜以皇太子嗣位,975年,宋將曹彬攻破金陵,煜投降,遷至汴京,宋太祖封以為違命侯,後為宋太祖毒死 |
吳越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天佑、天寶、鳳歷、乾化、貞明、龍德、寶大、寶正 | 武肅王 | 錢鏐 | (907) | 46 | 26 | 81 | 杭州臨安人,出身寒門 | 始為地方武裝董昌部下偏將,擊黃巢有功升都將,在唐末年軍筏混戰中實力漸強,光啟三年(887),唐禧宗命以為杭州刺史,尋升鎮海節度使,昭宗乾寧二年(895年)董昌據越州稱大越羅平國王,錢 鏐 討平之,盡有兩漸及蘇南十三州之地,後梁太祖即位,於開平元年(907年)封以為吳越王 |
長興、應順、清泰、天福 | 文穆王 | 錢元罐 | (932) | 46 | 10 | 55 | 錢 鏐 第五子 | 寶正元年(926年),錢 鏐 以老病命元罐監國, 鏐 死,罐即位,襲封吳越王 |
天福、天運 | 忠獻王 | 錢弘佐 | (941) | 14 | 7 | 20 | 錢元罐第六子 | |
天福 | 忠遜王 | 錢弘棕 | (947) | 19 | 1 | 45 | 錢元罐第七子 | 947年六月即位,十二月,為胡進思等所廢,在未實際才半年 |
乾佑、廣順、顯德、建隆、乾德、開寶、太平興國 | 忠懿王 | 錢弘 俶 | (948) | 20 | 31 | 60 | 錢元罐第九子 | 胡進思廢弘棕 ,於乾佑元年(948年)正月迎弘俶嗣位,襲封吳越王,嗣位後,先後接受後漢,後周,北宋封號,使用三朝年號,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獻其地十三州與宋,舉家遷汴京,吳越亡 |
楚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天成(用後唐昭宗年號) | 武穆王 | 馬殷 | (907) | 56 | 24 | 79 | 許州鄢陵人 | 在唐末軍閥混戰中,初為孫儒裨將,孫儒敗死,乃馬殷等對劉建峰為主,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建峰被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遂佔有潭、衡等七州之地,被昭宗任為潭州刺史,後升武安節度使,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封殷為楚王 |
長興 | 衡陽王 | 馬希聲 | (930) | 33 | 3 | 35 | 馬殷次子 | 馬殷死,嗣位,使用後唐明宗年號 |
長興、應順、清泰、天福、開運 | 文昭王 | 馬希範 | (932) | 35 | 15 | 50 | 馬殷子 | 希聲死,嗣位,使用後唐、後晉年號 |
天福、乾佑 | 廢王 | 馬希廣 | (947) | 4 | 希範同母弟 | 希範死,嗣位,為其兄希萼所攻,兵敗,鎰死 | ||
保大 | 馬希萼 | (950) | 2 | 希廣之兄 | 950年十二月,希萼爭位攻長沙,殺希廣,自立為楚王,951年十一月,為南唐所滅,楚亡 |
北漢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乾佑 | 世祖 | 劉崇 | 951 | 57 | 4 | 60 | 沙陀人,後漢高祖劉知遠同母弟 | 劉知遠建後漢,以劉崇為太原尹,北京留守,951年,郭威滅漢建週,劉崇佔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
乾佑、天會 | 睿宗 | 劉鈞 | 954 | 29 | 15 | 43 | 劉崇次子 | 劉崇卒,嗣立,稱遼主為父皇帝,遼主則稱之為二皇帝 |
天會 | 少主 | 劉繼恩 | 968 | 1 | 2 | 劉鈞養子 | 劉鈞卒,無子故養子嗣位,居位六十餘日,為供奉官侯霸榮所殺 | |
天會、廣運 | 英武帝 | 劉繼元 | 968 | 11 | 劉鈞養子,劉繼恩同母異父弟 | 繼恩被害,宰相郭無為擁繼元為帝,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攻太原,劉繼元降,北漢亡,宋封繼元為彭城公 |
南漢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乾亨、白龍、大有 | 高祖 | 劉岩 | (911) | 23 | 32 | 54 | 祖籍上蔡,遷居泉州,父劉謙,廣州牙將,兄劉隱,唐末青海軍節度使 | 唐天佑元年(904年)其兄劉隱任唐青海軍節度使,據今廣東、廣西之地,911年,劉隱死,劉岩繼位,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城帝,國號越,次年改為漢,都廣州 |
天光 | 殤帝 | 劉玢 | (942) | 23 | 2 | 24 | 劉岩第三子 | 父死嗣位,後為其弟晉王洪熙所殺 |
應乾、乾和 | 中宗 | 劉晟 | (943) | 24 | 16 | 39 | 劉岩子,留玢弟 | 殺其兄而自立 |
太寶 | 後主 | 劉繼興 | (958) | 16 | 14 | 38 | 劉晟長子 | 劉晟卒,以長子即位,北宋開寶四年(971年)降於宋軍,南漢亡 |
前蜀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天復 | 高祖 | 王建 | (903) | 57 | 16 | 72 | 許州舞陽人,出身寒門,後被宦官田令孜收養 | 幼以宰牛,販鹽為業,後投軍,黃巢陷長安,唐禧宗幸蜀,建隨駕扈從,被宦官田令孜收養,授刺史,891年佔四川,903年受唐封為蜀主,907年稱帝,國號蜀 |
光天、乾德、咸康 | 後主 | 王衍 | (918) | 30 | 8 | 38 | 王建第十一子 | 以皇太子即位,925年降於後唐,次年被殺,前蜀亡 |
後蜀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明德 | 高祖 | 孟知祥 | (934) | 61 | 1 | 61 | 邢州龍崗人 | 934年,即位 |
明德、光政 | 後主 | 孟昶 | (934) | 16 | 32 | 47 | 高祖第三人 | 以皇太子嗣位,北宋乾德三年,宋兵攻入成都,孟昶降,徙開封,封秦國公,七日死,追贈楚王 |
南平(荊南)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同光、天成、乾貞 | 武信王 | 高季興 | 924 | 5 | 71 | 陝州陝石人,本名季昌 | 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任季興為荊南節度使,梁末帝封以為渤海郡王,梁亡臣於唐,924年受封為南平王,後因與後唐爭奪四川等州失敗,轉臣於吳,受封為秦王,先後使用後唐和吳年號 | |
乾貞、天成、長興、應順、清泰、天福、開運、天福、乾佑 | 文獻王 | 高從海 | 928 | 38 | 21 | 58 | 高季興長子 | 以皇太子嗣位,复臣於後唐,封南平王,從海還向中原王朝和吳等國稱臣,以博取歲賜,被諸國稱為“高賴子” |
乾佑、廣順、顯德 | 貞懿王 | 高保融 | 948 | 29 | 13 | 41 | 高從海第三子 | 後周時,封以為南平王 |
建隆 | (贈侍中) | 高保勗 | 960 | 37 | 3 | 39 | 高從海第十子 | 保融卒,宋太祖封以為節度使,死後,宋贈官侍中 |
建隆 | (贈侍中) | 高繼衝 | 962 | 20 | 2 | 31 | 高保融長子 |
閩年號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時間 | 即位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註 |
開平、乾化、貞明、龍德、同光 | 太祖 | 王審知 | 909 | 48 | 17 | 64 | 光州固始人,父王憑 | |
天成 | 嗣王 | 王延翰 | 925 | 2 | 太祖王審知長子 | 926年,被後唐拜為威武大將軍節度使,同年十月,自稱大閔國王,十二月,為其弟王延鈞攻殺 | ||
天成、長興、龍啟、永和 | 太宗 | 王延鈞 | 926 | 10 | 王審知次子 |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正月稱帝,改元龍啟,國號閔,935年被其長子王繼鵬所殺 | ||
永和、通文 | 康宗 | 王繼鵬 | 935 | 5 | 王延均長子 | 殺父自立,939年七月為閔人所殺 | ||
永隆 | 景宗 | 王曦 | 939 | 6 | 王審知少子 | 永隆六年為其部將朱文進所殺 | ||
天德 | 福王 | 王延政 | 943 | 3 | 王審知子,王曦弟 | 943年延政在建州稱帝,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