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戰國的形成和七國的政治改革
公元前453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有關春秋、戰國的分界,史學界有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為前481年,二為前475年,三為前453年,四為前403年。這四種說法均有一定的依據,都能言之成理。我們取第三種說法,即趙、魏、韓三家滅智家,晉國實際分裂為三家這一年算起,為戰國的開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混戰不止,“戰國”就由此而得名。
戰國是春秋的繼續,是兼併更加劇烈的時期。在此期間,奴隸制基本崩潰,社會從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在長期的戰爭中,逐漸形成了在西部崛起的秦國對山(殽山)東六國的對抗局面。
戰國的開端,以三家分晉為標誌。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先後在中原稱霸,中原的諸侯都衰落下去。可是,諸侯的勢力越是衰落,大夫的勢力就越發強盛。那時候,魯國的“三桓”,即叔孫氏、孟孫氏、季孫氏把持著魯國的大權;齊國的田恆把持著齊國的大權;晉的“六卿”把持著晉國的大權。黃池大會後,田恆殺了齊簡公,滅了各大家族,獨攬齊國的大權,變“姜齊”為“田齊”;晉國的六卿也跟著爭鬥,爭鬥的結果,范氏和中行氏被消滅,晉國的大權歸了四家:智家、趙家、魏家、韓家,他們的首領分別是:智伯瑤、趙襄子無卹、魏桓子駒、韓康子虎。這四家又數智伯瑤的勢力最大。智伯瑤想獨吞晉國,先尋找藉口,聯合魏桓子和韓康子,消滅趙襄子。趙襄子退守晉陽城(今山西太原),三家的軍隊把晉陽城圍了兩年多。沒打下來。後來智伯瑤又挖開晉水,淹沒晉陽城,趙襄子和全城的老百姓還是不投降。後來,趙襄子派人偷偷和魏、韓兩家議和。魏桓子和韓康子也怕智伯瑤滅了趙家,回頭再向他們開刀,於是和趙襄子裡應外合,殺了智伯瑤,滅了智家。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把它作為戰國時期的開始,也是很有道理的。
三家徹底分晉,實際上還經過了數十年。公元前438年,已經毫無實權的晉哀公死了,兒子晉幽公即位。三家欺新君軟弱無力,便把晉國的土地平分了,只留兩座城給晉幽公。公元前425年,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相繼病死,他們的位置分別由趙籍、魏斯、韓虔來繼承。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成周見周天王周威烈王。周天子分別封韓虔為韓侯、趙籍為趙侯、魏斯為魏侯。於是,這三個新興的國家宣布了周天王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廟。
韓、趙、魏分晉後,晉君還保留著名號。公元前416年,無所事事的晉幽公夜間外出姦淫婦女,被殺,晉發生內亂,魏出兵平亂,立公子止,就是晉烈公。到了公元前377年,晉烈公死,兒子晉靜公立,但是,次年即公元前376年,三國把這個掛名的國君也廢了,連晉國的名號也不用了。實際上,這一年,才是三家徹底分晉的一年。
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國家,經過不斷兼併,到戰國初年,見於文獻的約有十幾國。大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即所謂的“戰國七雄”。此外,還有越國。小國有周、宋、衛、中山、魯、滕、鄒等。還有不少少數族分佈在四周,北面和西北面有林胡、樓煩、東胡和儀渠,南面有巴、蜀和越人。
七國的疆域情況大約這樣:秦國的國土包括今陝西關中和甘肅的東南部。魏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東部。趙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的中部、西南部以及內蒙的一部分。韓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齊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東南部。楚佔有今湖北全部以及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等的一部分。燕佔有今河北北部和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在東周時期,政治上還有些象徵性的號召力的周王室,到了戰國時期,完全失去了作用,它只是作為一個小國存在著,不再是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王朝。到公元前249年,周王室也被秦國滅了。
戰國時期,自周貞定王開始,依次繼位的有以下這些周王:
周貞定王介(在位28年)、周哀王去疾(不足年)、周思王叔(不足年)、周考王嵬(15年)、周威烈王午(24年)、周安王驕(26年)、周烈王喜(7年)、周顯王扁(48年)、周慎靚王定(6年)、周赧王延(59年)。
隨著春秋時期的列國混戰進入到戰國時期的七個大國的爭鬥,隨著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的轉化,上層建築也勢必有所調整,才能適應新的形勢。戰國初年各國進行的變法活動,正是順應當時經濟變化而出現的政治改革。
魏國。各國中以魏國進行變法為最早,開始於魏文侯時。魏斯為魏國的開國者,最早自稱為侯。公元前445年,他即自稱魏侯,就是魏文侯,到周天子冊封他為諸侯時,他實際已經做了二十多年的國君。魏文侯善於納諫。有一天,他伴著音樂邊舞邊唱:“讓我的話不被違抗吧!”有為叫經的樂師突然將琴擲向他,撞到了帽子的流蘇。魏文王要處死他。樂師說:“過去堯舜當王時,惟恐自己的話別人不反對;桀紂當王時,惟恐自己的話別人違抗。我撞的是桀紂,不是我的國王。”魏文王立即知道自己錯了,說:“放了他,是我的錯,將琴懸於城門上,用以作為我錯誤的憑證;破了的帽子不要補了,用來作我的警示吧!”
魏文侯還禮賢下士,師事孔子弟子子夏,以及子夏弟子段干木等。如對段干木,魏文侯親自登門拜訪,請他出山做官,但是,段干木不肯,竟踰牆逃跑。以後,魏文侯經過他的家門,都會站起身扶軾而望。後來,魏文侯又多次屈身前往,請他當相,但是他還是不肯,兩人站著說話,文侯站累了也不敢坐下休息。雖然請不動段干木,但是,魏文侯求賢若渴的誠意自然就會感動其他的能人。子貢弟子田子方,就當上了魏文侯的師傅,田子方不僅輔助魏文侯,還經常教育太子,要禮賢下士。上卿翟璜,自己很有才能,又推舉了李悝、樂羊、西門豹、吳起等人。
李悝(又作李克;但有些史家認為李悝、李克是不同的兩個人)是戰國初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政治家,曾任魏文侯的相,主持變法。政治上,他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於國家的人。曾建議魏文侯“食有勞,祿有功,使有能,賞必行,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還向魏文侯提出了選拔相國的標準。他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惜已失傳。在經濟上,他推行“盡地力”和“商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餘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他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李悝的這些改革措施,很快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魏文侯攻滅中山,他經翟璜推薦出任中山相。
樂羊文武全才,品行端正。他能有高尚的品德,和他的妻子分不開。據說樂羊曾在路上檢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他妻子批評他,他就把金子放回原來的地方。有一次,樂羊外出求學,中途想家而歸家,他妻子用斷機織來教育他,學習不能半途而廢,他立即離家繼續求學。後來,樂羊當上魏國的將軍。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他越過趙國去收服中山國。他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君姬窟以此要挾,但樂羊不為所動。後來,姬窟把樂羊的兒子殺了煮成肉羹給樂羊送去,樂羊不因喪子之哀而退卻,反而當著使者的面把肉羹飲下。他化悲痛為鬥志,繼續率軍圍攻,經過三年,終於收服了中山。凱旋回國後,樂羊因立了大功有點飄飄然,魏文侯送他一隻箱子,打開後,樂羊看到裡面全是大臣們毀謗他的奏章。樂羊感動地說:“要不是主公能夠堅決信任我,我哪兒能成功啊!”後樂羊封於靈壽(今河北省平山東北),子孫世代為將,樂毅就是他的後代。
西門豹是個很有才能的人,魏文侯派他去治理令人頭疼的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鄴城因常遇水患,人民被神權迷信害得很苦,官府與神棍勾結斂財,每年都有年輕姑娘因“河伯娶婦”而被推落河中淹死。上任後,到了“河伯娶婦”的那一天,西門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藉口“姑娘不漂亮”而通知河神改期可否,先後將巫婆、弟子和三老投到河裡,打擊並制止了“河伯娶婦”這一虐害人民的罪惡活動。然後,他發動群眾,修治河道,把水害變成水利,發展了生產。
吳起原是衛國人,後來做了魯國的大將。吳起領兵攻齊,齊國散步流言,使魯穆公懷疑吳起暗通齊國。吳起只好逃到魏國。經魏國上卿翟璜推薦,魏文侯重用吳起,派他率軍西攻秦國。吳起為將,十分愛兵,與士兵同吃同睡,行軍時也和士兵一樣徒步,不肯騎馬乘車。有個士兵長了毒瘡,吳起親自用嘴給他吮吸膿汁。那士兵的母親聽到這消息,傷心地哭。人們問他為何哭。她說:“當年吳將軍也曾為他父親吮吸膿瘡,他父親感恩圖報,英勇戰鬥死去。現在,吳將軍又為我兒吮吸膿瘡,看來,我兒不知什麼時候又會英勇作戰死去啊!”吳起如此愛兵,士兵都肯為他賣命。吳起在西河,修築城池,訓練兵馬,不但擋住了秦軍的進攻,還奪去了秦國的五座城。魏文侯任他為西河守。
魏國由於有了這些人才的輔助,戰國初年,國家強大,魏文侯成了新興的霸主。公元前396年,魏文侯死,在位50年,兒子魏擊立,就是魏武侯。魏武侯初立時,還很有作為,攻鄭,攻楚,攻秦。但是,公元前390年,吳起受到魏國大臣的排擠,不得已投奔楚國,魏國漸漸衰敗。在魏武侯和其後的魏惠王時期,魏國還有相國公孫痤在輔助。公孫痤曾率軍於澮水北岸戰胜韓趙聯軍,擒趙將樂祚。魏惠王賞以田一百萬畝,他辭謝,認為是吳起教導有方,部下巴寧、爨襄之功。惠王因賞巴寧、爨襄各田十萬畝,賞吳起後人田二十萬畝,又加賞公孫痤田四十萬畝。公孫痤死後,曾有一位鄒國人孟軻到了魏國,宣揚他的“仁政”主張,但魏惠王及其後的魏襄王都不加採納,致使孟軻又跑到齊國去。
不過,在魏惠王32年即公元前338年時,有位思想家、宋國人惠施到了魏國,憑著魏國大臣白圭的關係見到魏惠王,魏惠王很賞識惠施,不久即讓他擔任相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用惠施聯齊的計策,與齊威王會於徐州(今山東省滕縣南)尊威王為王,威王也承認惠王為王。這事,史稱“徐州相王”。
楚國。春秋時,楚國的楚莊王曾稱霸一時。楚莊王之後,依次的楚王有:楚共王、楚康王、楚熊郟敖、楚靈王、楚平王、楚昭王、楚惠王。楚惠王於公元前488年即位,死於公元前431年,跨越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在敘述吳越爭霸時,我們提到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王孫胜,因被陷害而出走,跟隨伍子胥出走到吳國。楚惠王即位後被召回,任巢大夫,號白公,因而又稱白公勝。楚惠王時代,控制朝政的是令尹子西,司馬子期,與白公勝矛盾很深。白公勝總想除掉子西和子期。楚國有位勇士叫熊宜僚,相傳善於弄丸為戲,可以敵五百人。公元前479年,白公勝請他殺死子西和子期,但是,他堅決不肯,用劍威脅,也不少動。白公勝沒有辦法,只得自己起兵,幸而成功殺死子西和子期,控制了楚都城。有位叫申鳴的左司馬,白公勝起兵攻殺子西時,劫去其父,他擊鼓攻打白公勝,白公勝兵敗自縊死,申鳴父親亦在戰亂中死去。事後,楚惠王重賞他,他說:“食祿避難非忠臣,定國殺父非孝子。”於是,自刎而死。這是春秋末年楚國的一次內亂。
楚惠王后,楚國國君依次傳到楚簡王、楚聲王、楚悼王。公元前390年,吳起因被魏國大臣排擠,被迫逃到楚國後,楚悼王素知吳起的才幹,拜他為相國,進行變法。當時,楚國的封建領主勢力很大,吳起的改革便先從摧毀強大的封建領主勢力入手,編定官員的等級,訂出懲罰貪污官吏和獎賞有功人員的章程。他用嚴厲的手段,把多餘的和掛名的官員裁去。大臣的子弟不能靠父兄的勢力當官吃奉祿。功臣的子孫三世以後就要收回爵祿。同時,吳起又把一些貴族遷徙到邊遠的地方。封建領主被除之後,國家收入增多了。吳起便用這筆錢來養兵。吳起率兵,南平百越,西攻秦國,北吞陳、蔡擊退三晉,建立了一連串的卓著功績。
吳起的變法,觸犯了楚國封建領主的利益;他的功勞,也讓楚國的大臣將軍們嫉恨。只是楚悼王在世時,他們沒有機會除掉吳起。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屍體在宮中還未入殮,楚國的舊貴族們就迫不及待,趁吳起獨自守著楚悼王的屍體,七十餘家聯合起來,就在楚悼王的停屍間圍攻吳起,亂箭朝吳起射去,吳起身中數箭。吳起冷眼看著這些舊貴族,他忍痛拔出箭,奮力插到楚悼王的屍身上,然後死去。原來,楚國有法律:加兵於王尸者罪誅宗族。新即位的楚肅王,見楚悼王屍身有箭,正是利用了這一條法律,將圍攻吳起的七十餘家貴族一律誅滅。這是吳起以死為楚國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由於吳起的改革時間太短,新的法制還沒有鞏固,吳起一死,舊勢力又差不多複闢了。
齊國。齊國是春秋時期最早稱霸的國家。齊桓公之後,齊國的國君依次為:齊孝公、齊昭公、齊懿公、齊惠公、齊頃公、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齊晏孺子荼、齊悼公、齊簡公、齊平公。戰國時期開始的國君,是齊宣公。齊宣公即位時,田成子也剛好死去,田襄子、田莊子相繼為相。齊宣公45年即公元前411年時,田莊子死,田悼子繼為相。到公元前405年,齊宣公死,齊康公立。這一年,也是田和子開始執政。到了齊康公14年即公元前391年,田和子仗著魏文侯的勢力,乾脆將齊康公送到一個海島上養老。公元前379年,齊康公也死了,田氏完全替代了姜齊。以後的齊國也稱田齊。
公元前384年,田和子死。田和子又稱齊太公,在位21年。兒子田剡繼位,稱田齊侯剡。田齊侯剡在位9年,於公元前374年被田午殺死,田午自立,即田齊桓公。公元前357年,田齊桓公病重,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時,來了一位叫扁鵲的名醫。扁鵲原名秦越人,渤海人,正行醫四方,來到齊國都城臨淄,見到了齊國的國君田齊桓公。他看齊桓公的氣色不好,就斷定他已經生病了,便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你有病在膚表,如不快治,就會加重。”齊桓公聽了很不以為然,說:“我沒有病。”扁鵲見他不聽勸告就走了。這時,齊桓公對左右的人說:“凡是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他們沒有本事,就把沒有病的人當作有病的來治,以顯示本領,竊取功利。”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公,作了一番觀察之後,對齊桓公說:“你的病到了血脈,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根本沒有將扁鵲的話放在心上。再過五天,扁鵲又來見齊桓公,經過細緻的觀察,嚴肅地對他說:“你的病進入腸胃之間,再不治,就沒得救了!”齊桓公聽了很生氣,當然也沒有理睬扁鵲的話。等到扁鵲第四次來見齊桓公,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開了。齊桓公覺得奇怪,就派人詢問。扁鵲說:“病在膚表,用燙熨就可以治好;病進入血脈,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到了腸胃,用酒劑還能治愈。如今齊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再也沒法治了,我只好躲開。”有過了五天,齊桓公果然病重,派人去請扁鵲,扁鵲早已逃離齊國,而齊桓公因誤了治病時機,不久就死了。
田齊桓公死,兒子田因齊繼位,就是齊威王。齊威王初即位時,並不是一位好國君,他不理朝政,好享樂,常作長夜之飲,把國家大事全推給卿大夫,九年間,齊國就受到三晉、魯國、衛國、越國等侵犯,國家處於危難之中。齊威王能夠醒悟過來,還得靠兩位人物。一位是平民樂師,叫鄒忌,有一天,他抱著一張琴去見齊威王,他說:“九年也沒有彈琴,都不好意思了。”齊威王明白,鄒忌是藉彈琴來諷刺自己即位九年而無所作為,他也感到自己應該振作起來。於是,經過三個月,他就任鄒忌為相國。另一位是學者,叫淳于髡。淳于髡出身“贅婿”,受過髡刑、且相貌醜陋,因博聞強記,滑稽善辯、善於諫諍,齊威王往往置酒后宮,通宵達旦,淳于髡諷諫說:“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皆然。”齊威王聽後,連聲說“善”。從此罷長夜之飲,每到宗室置酒,都讓淳于髡在身側監視。齊威王還任淳于髡為大夫,使他在稷下招攬學者,讓他們參與政事。
鄒忌為相,善於進諫,他明知自己不及城北徐公美貌,但是,妻、妾以及朋友都異口同聲說自己美於徐公。鄒忌以這事諷諫齊威王,不要受到身邊的人蒙蔽,應該廣開言路。於是,齊威王發布命令,讓全國上下的人都勇於給自己提意見,當面指責自己過錯的還可以領得大獎。於是,齊國的官與民紛紛提意見,開始門庭若市,後來,就沒有什麼好提了。
齊威王尊重人才,廣納人才,以人才為寶。有一次,齊威王24年即公元前333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面,魏惠王炫耀自己有直徑一寸、能同時照耀12輛車的十玫夜明珠,問齊國有何寶物。齊威王回答齊國沒有夜明珠之類的寶物,但有檀子、朌子、黔夫、種首等人才,他說:“我的這些國寶可以光照千里,豈止是12輛車呢?”說得魏惠王很慚愧。齊國除了上述提到的人才,還有將軍田忌、田嬰等;而由田忌,又引出了一位軍事家孫臏。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齊國阿(今山東省陽谷東北)人。孫臏曾與龐涓、蘇秦、張儀等同在鬼穀子處學兵法,後來龐涓到魏國當了魏惠王的將軍。龐涓忌孫臏的才能,說為他謀了一份職務,將孫臏騙到魏國。後來,龐涓又以私通齊國的罪名誣陷孫臏,讓魏惠王處孫臏以臏刑(去掉膝蓋骨,所以叫孫臏)。當孫臏知道自己的遭遇,都是龐涓所害時,他裝瘋賣傻,使龐涓放鬆了警惕。後來,齊國使者淳于髡到魏國,孫臏偷偷見淳于髡,訴說了自己的遭遇。淳于髡知道他是個人才,便秘密將他載回齊國,交給田忌將軍。田忌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與孫臏談兵法,很佩服他的軍事才能,隨即封他為軍師。齊威王還想封孫臏為將軍,孫臏不肯,說:“刑徒不宜為將。再說,也不要讓龐涓知道我在齊國。”於是,欺威王便叫他住在田忌家。有一次,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田忌老是輸,孫臏為田忌出謀,以下馬對齊威王上馬,以上馬對他的中馬。以中馬對他的下馬,這樣,田忌贏了兩場,只輸一場,齊威王和田忌更加敬重孫臏。
齊威王的改革,還有一項,就是有功者賞,有罪者罰,賞罰分明,嚴刑重賞,以法治國。有即墨大夫和阿大夫,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不同,指責即墨大夫而讚美阿大夫。齊威王經過暗中調查後,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地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餘年。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龐涓率軍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孫臏認為,直趨邯鄲已無用,不如佯攻魏國空虛的都城大樑(今河南省開封),於半道伏擊魏軍。龐涓攻下邯鄲,聽說齊軍攻打大樑,馬上退兵,到了桂陵(今山東省荷澤縣東北),遭遇齊軍,魏軍大敗而歸,龐涓這時才知道孫臏到了齊國,並當上軍師。這是採用“圍魏救趙”之計的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後,齊威王給兵權交給田忌和孫臏。有人認為田忌權力過大,引起齊威王的猜疑,田忌和孫臏都主動辭職。這事傳到魏國,龐涓很高興。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國勢強盛,自稱為王。同時在逢澤(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邀集秦、韓、宋、衛等國參加會盟,並帶同朝見周天子。這是戰國時期七國君主稱王的開始。
公元前343年,趙國聯合韓國進攻魏國。魏惠王派龐涓領兵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又派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領兵十萬去救韓國。孫臏採取攻魏救韓的方法,龐涓聞訊,即退兵,追趕齊軍。龐涓在齊軍經過的路線上細數做飯的爐灶,發現齊軍一天比一天減員,於是,便放心地追趕齊軍。這天,當魏軍追到馬陵道(今河南省范縣西南)時,天已黑下來,龐涓看到道旁的樹都砍光了,只剩下一棵孤零零的立著。那棵樹被掛去樹皮,樹身好像寫著什麼。龐涓叫士兵拿火來照明,龐涓看得清楚,樹上寫著“龐涓死此樹下”幾個字。龐涓猛醒,知道上了孫臏的當了!原來,孫臏運用“減灶計”,麻痺了龐涓,並引誘龐涓進入馬陵道齊軍的埋伏圈。此時,萬箭齊發,龐涓被射死,魏兵被射殺無數,魏國太子申也被俘殺。史稱“齊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大軍”。這就是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齊威王打垮魏國後,又對其他侵齊者各個擊破。如二十五年和三十年兩次聯魏伐趙,殺趙將韓舉。二十五年,乘燕文公之喪,奪取燕國十城。其他國家如宋、魯、衛等也都一戰即潰,紛紛“還齊侵地”。
馬陵之戰後,魏王徹底屈服了。齊威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為了討好齊國,在徐州尊齊侯為王,齊國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是為“徐州相王”。此為齊國君主稱王的開始。之後,秦、韓、趙、燕等才相繼稱王。
魏國屈服後,韓、趙、燕、宋、魯、衛等國也都對齊畏敬順從。史稱馬陵戰後,“韓破魏弱”,兩國的國君都“北面而朝田齊”。韓君稱王的次年,又和魏惠王一起,會齊威王於平阿,求其認可。另外,趙君也到齊邑平陵朝會齊君。威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321年,約會燕、趙、楚的相國相會,各國也都前往。齊國代替了魏國的地位,稱雄關東。
這時,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日益強大,曾多次打敗韓魏,把勢力伸向東方,成為齊國的強大敵手。一次,秦國借道韓魏,進攻齊國,齊軍大敗秦軍,使秦王稱臣謝罪。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齊國雄霸的地位和聲望。史稱“威王始以齊強天下”。又稱威王時,“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
公元前320年,齊威王死,兒子田辟疆繼位,就是齊宣王。齊宣王也是一位有為的國君,他繼承祖父桓公和父親威王的做法,在稷下廣置學宮,招攬學者,任其講學議論。他喜歡聽音樂,尤其喜歡聽一大群人吹奏樂器,因此,使得不學無術的南郭先生也能混在其中領取俸祿。他任孟子(孟軻)為卿,常與孟子議論政事,不過孟子主張的“仁政”他不大接受。但是,有一位女人的進諫他反而採納了。這位女人叫鍾離春,相貌極醜,四十歲也嫁不出去。某天,她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四點危難,齊宣王不僅採納了她的話,還立她為王后。齊宣王6年即公元前314年,他趁燕國內亂,派大將匡章領兵攻占燕國。後因齊軍殘暴,燕民反抗,齊軍才被迫撤回。
秦國。秦國自秦穆公之後,執政的國君依次為: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厲共公;進入戰國時期,依次為:秦躁公、秦怀公、秦靈公、秦簡公、秦惠公、秦出子、秦獻公;公元前361年,王位傳到了秦孝公。
秦國在戰國初年,社會經濟發生了激烈的變化,農業和商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秦國的這種發展,比起關東各國仍要落後一步,主要原因是封建領主勢力十分強大。當時的山東各國,都把秦國當作戎族對待,秦國在外交上地位很低。到了秦孝公時,在內外壓力下,秦孝公迫切要求變法以改革現狀,於是下令求賢。
衛國人公孫鞅(又叫衛鞅),在魏相國公孫痤的門下任事。公孫痤臨死前,向魏惠王推薦公孫鞅,但魏惠王並不看重年輕的公孫鞅。公孫痤說:“你如果不用他,就要殺掉他,免得他為別國服務,對魏國不利。”但魏惠王也沒有照辦。公孫痤死後,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於是離魏而入秦,向秦孝公陳說自己的變法主張。秦孝公聽取了他的主張,便用他進行變法,先後封他為左庶長和大良造。後來秦封公孫鞅於商地,所以公孫鞅又稱商鞅、商君。
公元前356年,商鞅下令變法。新的法令主要有下面幾條:
一、實行連坐法。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監視。如一家作姦犯科,別家必須告發;如不告發,連坐受重罰。二、獎勵軍功。官職的大小拿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的高低看打仗的功勞而定,如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三、獎勵耕織,限制商業、手工業。不准商賈和高利貸者兼併土地;遊手好閒的流民,連同妻兒一概沒入官府為奴婢。
第一個變法令公佈以前,商鞅恐怕人民不信任,就在都城南門豎立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去,賞給十金!”這是不難的事,人們感到奇怪,只是觀望著,沒有人去搬。商鞅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被門去,果然領取到五十金的賞錢。
政令下達後,許多人起來反對,商鞅使用嚴厲的手段以制裁,據說有一回,一天之內就殺了七百多人,渭河的水都染紅了。大夫甘龍、杜摯起來反抗,被商鞅削職為民。新法實行了一年,太子駟也違法,商鞅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兩人施以黥刑(面上刺黑字),從此無人敢公開反對。秦國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戰,鄉邑大治,秦漸漸成為一個強國。
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遷都咸陽,使得政治中心東移,便於它向東方擴張。商鞅又下第二次變法令,進行更大規模的改革。最重要的有下列幾項:
一、歸併各小都、鄉邑、村落為大縣,全國共四十一縣,縣置令、丞,掌管全縣政事。二、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按各人所佔土地面積定賦稅,准許土地自由買賣。三、全國統一度量衡制度。四、禁止父母兄弟同室居住,革除殘留的戎狄舊俗。
商鞅的兩次變法,破壞了領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而富強的國家,也為秦統一中國後實行的法令制度提供了樣板。
商鞅還向秦孝公提議,攻打魏國,將勢力范圍向東遷移。秦孝公派商鞅為將,領兵攻魏,商鞅用計擒拿魏將公子卬,大敗魏軍,迫使魏國割河西之地獻秦求和,並將都城東遷,遷到大樑(魏惠王因此又稱梁惠王)。魏惠王遷都時悔恨地說:“恨當初沒有聽從公孫痤的話啊!”
秦孝公晚年,有位叫趙良的貴族告誡商鞅,他因變法得罪了不少人,勸商鞅及早隱退,或許可免除異日的殺身之禍。商鞅沒有聽從。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駟即位,就是秦惠文王。商鞅是惠文王、公子虔、公孫賈的仇人,遭到追捕。商鞅逃到魏國,結果被魏惠王送回。於是,商鞅遭到車裂(用馬車把身體撕開)而死,而車裂這一刑罰正是商鞅自己發明的。此外,他們家人也全部被殺害。惠文王雖然殺死商鞅,但對商鞅的變法並不反對,變法的成果仍沿襲下來,使秦國走上日益強大的道路。
韓國。春秋末年,三家分晉,韓康子立國。公元前403年,韓虔受封韓侯,稱韓景侯。公元前400年,公子韓取即位,就是韓烈侯。韓國東鄰魏國,西當秦國函谷關大路,兩面受敵。連年被兵。韓烈侯即位不久,還遇到了韓國一場內亂。當時,相國為俠累(又叫韓傀),是韓烈侯的叔父,大權在握。大臣嚴遂與俠累爭權,曾在朝廷上直指俠累的過失,遭到俠累斥責。嚴遂憤怒地拔劍要決鬥,後被大臣勸阻。事後,嚴遂害怕遭到殺害,逃亡到齊國。有位俠客叫聶政,原為韓國人,因殺人而逃到齊國,與母親和姐姐住在一起。嚴遂知聶政有俠名,獻巨金為其母上壽,求其代為報仇,聶政以老母在,不許。及母病故,訣別嚴遂,仗劍入韓,直入相府刺死俠累,然後自殺。
韓烈侯之後,繼位的是韓哀侯、韓共侯;公元前362年,韓昭侯即位。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韓國才出現良好氣象。
申不害,亦稱申子,鄭國京(今河南滎陽)人。早年,他的思想受老子等道家的影響,後來,又接受法家的思想。他本來在鄭國當官,但是後來,鄭國滅亡,他成了亡國的賤臣。韓昭侯即位後,知道申不害是位人才,於是,將他召納,不久,便任他為相。申不害相韓時,韓國已處弱勢。韓昭侯頗具雄心,要振興國家,這就使得申不害的才華有了用武之地。關於君主的權勢,申不害認識得很清楚。在戰國諸侯爭霸的情形下,君主專制是最能集中全國力量的政權形式,也是爭霸和自衛的最佳組織形式。他說:“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之。”令是權力的表現,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勢”能。“權勢”是君主的本錢。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義,若懸權衡以秤輕重。”為了說明“法”,他提出“正名責實”的理論。“正名”主張,首先由孔子提出。申不害吸收了這個主張,是名分等級,不得錯亂。與孔子“正名”不同之處在於包括責任、分工的內涵。申子“正名”的意義在於確定了“主處其大,臣處其細”的大原則,而且把這個原則具體化,即把名分按實際情況規定下來,然後進行任命,聽取意見,檢查監督。《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帶了他一筆,說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乾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前351~前337)。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也就是說,申不害在韓昭侯時期,當了15年韓國的相,能夠做到“國治兵強”,其他國家都沒有入侵韓國。對於弱小的韓國來說,應該說,這已經是個很不錯的成就了。
趙國。趙國的開國國君為趙襄子。之後的國君依次為:趙桓子、趙獻子、趙列侯、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公元前326年,趙肅侯死,兒子趙雍繼位,就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是個賢明的君主,目光遠大,善於向外國和外族學習,敢於對傳統習慣和保守勢力作徹底的改變。他身邊的大臣樓緩、肥義等,是他的得力助手。
趙國四面受敵,尤其是北有北狄,經常向南侵擾中原。趙武靈王派兵打敗北狄,佔領了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平原,並在北邊的國境線上修築了一道長城,堵住了北狄進入這個平原的道路。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親自攻滅了中山,收復了胡林、樓煩幾個部落。
在與北方民族的戰鬥中,趙武靈王覺得北方民族也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公元前302年,有一天,趙武靈王對樓緩說:“我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我們要不發奮圖強,隨時會被人家滅了。要發奮圖強,就得好好來一番改革。我覺得我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們看怎麼樣?”
樓緩聽了很贊成,說:“我們仿照胡人的穿著,也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了,是不是?”趙武靈王說:“對啊!我們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馬拉車,但是不會騎馬打仗。我打算學胡人的穿著,就是要學胡人那樣騎馬射箭。”這個議論一傳開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又跟肥義商量:“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的風俗,可是大家反對,怎麼辦。”肥義說:“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譏笑?”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贊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首先穿著胡人的服裝出來。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嚇了一跳。趙武靈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講了,可是大臣們總覺得這件事太丟臉,不願這樣辦。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十分頑固。他聽到趙武靈王要改服裝,就乾脆裝病不上朝。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趙武靈王立即賞給公子成一套胡服。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沒有話說,只好跟著改了。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後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接著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即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把勢力擴大到北邊的燕代、雁門,西邊的雲中、九原等。趙國更加強大起來。趙武靈王就打算同秦國比個高低。
趙武靈王有兒子趙章、趙何、趙勝、趙成等,趙章被立為太子,但後來廢為安陽君,改立公子何為太子。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的事交給兒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太子何,就是趙惠文王。封公子勝即平原君為相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趙主父為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的事安排好以後,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並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著幾個手下人,上秦國去。到了咸陽,趙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後,覺得那個“使臣”的態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裡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現那個“使臣”已經不告而別了。客館裡留著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追兵到函谷關,趙主父已經出關三天了。
燕國。燕國是個古國,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姬姓,開國君主為召公奭。從西周開始到春秋時的國君依次為:燕釐侯、燕頃侯、燕哀侯、燕鄭侯、燕穆侯、燕宣侯、燕桓公、燕莊公、燕襄公、燕桓公、燕宣公、燕昭公、燕武公、燕文公、燕懿公、燕惠公、燕悼公、燕共公、燕平公、燕簡公、燕獻公、燕孝公。戰國開始後,燕國的國君依次為:燕成公、燕湣侯、燕釐侯、燕桓公、燕文侯。到了公元前320年,王位傳到了燕王噲。
燕王噲當了三年國君,居然自動將王位讓給相國子之。子之任燕國的相國,辦事果斷,善於監督考核臣屬。公元前318年,燕王噲“禪讓”給子之,還規定所有三百石俸祿以上的大官由他重新任命。子之當了國君,太子平以及其他人都會不服,公元前314年,太子平與將軍市被起兵攻子之。次年,子之攻殺太子平和市被。由於燕過發生內亂,齊國的齊宣王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大將匡章領兵攻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將整個燕國拿下,並殺了子之和燕王噲。齊軍殘暴,遭到燕國人民的反抗,齊軍被迫撤退。這時,孟軻擔任齊國的上卿,勸齊宣王行仁義,不要俘殺燕國人民,應為燕國立一位新君。但是,齊宣王不聽。趙國趁這個機會,護送流亡在趙國的燕公子職回國為王,就是燕昭王。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後,整頓政治,立志向齊國報仇。他苦於燕國缺少人才,向相國郭隗問計。郭隗說:“這好辦,你就從我開始。如果我這樣的人大王也能恭敬對待,何愁真正的人才不來?”於是,燕昭王為其築宮,並恭敬地拜他為師。燕昭王又聽從郭隗的建議,在易山(今河北省易縣)旁邊蓋了一座高台,裡面堆著黃金,作為招待客人的費用和禮物。這座台就是黃金台。這麼一來,許多有才能的人都跑到燕國去,其中著名的有劇辛、蘇秦與蘇代兄弟、鄒衍、屈庸、樂毅、秦開等。
樂毅是樂羊的後代,燕昭王特別賞識他,讓他訓練全國的兵馬。在此期間,燕昭王派蘇秦到齊國去,從事間諜活動,誘使齊國疲於對外戰爭,其便攻齊復仇。到了公元前284年,燕國見時機成熟,便聯絡了秦、趙、韓、魏四個國家,一同去攻打齊國。燕軍由樂毅統率,秦軍由白起統率,趙軍由廉頗統率,韓軍由暴鳶統率,魏軍由晉鄙統率,而樂毅當上將軍,統領五國兵馬。秦、趙、韓、魏四國軍隊,打了幾個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池,就不願再往下打。樂毅率領本國軍隊一直打到齊國都城,趕走了齊湣王。樂毅出兵半年,接連打下齊國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城和即墨城仍在抵抗。齊湣王躲在莒城,終於等到楚國的救兵。楚將淖齒見燕軍強盛,暗中與樂毅勾結,殺死了齊湣王。後來,楚將淖齒被齊民殺死,齊民找回逃難的太子法章,立他為齊王,固守莒城。
在樂毅攻齊時,秦開也破東胡,擴地至遼東,燕國陸續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
樂毅圍困莒城和即墨城整整三年,眼看就能把齊國最後兩座城拿下。不料,這時,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太子樂資繼位,就是燕惠王。齊國這時施行反間計,說樂毅並非攻不下兩座城,而是故意留著,另有企圖。燕惠王聽信流言,把樂毅調回,另派騎劫為大將去接替他。樂毅知道回到燕國肯定沒有好結果,於是逃到趙國去。
騎劫到了前線,完全改變了樂毅原來的部署,燕軍便出現危機。齊國即墨守將田單,首先派人向燕軍詐降,使燕軍麻痺;又想出了一個特殊的戰術——火牛陣。他找來千餘頭牛,牛角上縛上兵刃,牛尾上縛上葦草並澆上油,夜間以火點燃,使牛猛沖向燕軍軍營,並以五千勇士隨後衝殺,結果大破燕軍,殺死騎劫。田單乘勢,不到幾個月工夫,樂毅佔領的七十餘城陸續全被齊國收回。
第二節 合縱連橫與遠交近攻
在上一節中,我們主要介紹了戰國時期七國的政治改革以及所引起的一些重大的事件。由於七個國家同時存在,同一時間都會發生一些事件,這就給敘述帶來困難。在上一節中未能介紹的一些人和事,我們盡可能在這一節中作補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繼位的是公子駟,就是秦惠文王。秦經過商鞅變革,國勢蒸蒸日上,加緊對鄰國展開攻勢。秦首先進攻的對像是魏國。公元前333年,秦敗魏兵,次年,秦國獲得魏割讓的陰晉(今陝西華陰);次年,秦又大敗魏兵,俘虜魏將龍賈;次年,魏又納河西之地;次年,秦渡河取汾陰(今山西榮河)、皮氏(今山西河津),又攻下焦(今河南陝縣);次年,魏只得再割上郡15縣向秦求和。從此,魏失去了在河西的全部領土,連國都也不得不遷到大樑(今河南開封)。
秦國的強大和不斷向東進攻,給予三晉很大的威脅。秦有吞併六國的野心,六國要設法保存自己。由於時勢的需要,當時便產生了一批特殊的人物——縱橫家。蘇秦和張儀是其中的代表。
縱橫就是合縱與連橫。所謂合縱,就是認為中原諸侯聯合抗秦,造成南北聯合的局面;所謂連橫,就是認為中原諸侯與秦親善,造成東西聯盟的局面。其實,當時的縱橫家,並沒有一定的主張,他們全憑三寸不爛之舌,以打動國君,最終求得一官半職。
蘇秦是洛陽人,字季子,早年在齊國向鬼穀子學習。後開始以口舌遊說君王。到了秦國,他給秦惠文王獻上兼併列國的計劃,但秦惠文王自商鞅之後,已經很痛恨客卿,所以並不重視他的計劃,也沒有重用他。蘇秦失望地回家,結果,兄弟嫂妹妻妾都嘲笑他,說:“去經商還可以獲點利,靠口舌也能混飯吃嗎?”他當時餓著肚子,嫂嫂連飯也不給他煮。蘇秦還是很有骨氣,每夜研讀姜太公所著的講究謀略的《陰符》一書,有時實在睏得厲害,就手拿尖錐刺股,使自己清醒,繼續攻讀。後來,他再度出行,先遊說周顯王,周顯王不理他;遊說燕文侯,陳述六國聯合抗秦的計劃,燕文侯把他推薦給趙肅侯。蘇秦對趙肅侯說,秦國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是因為有韓、魏、楚等在牽制,如果趙國不聯合韓、魏等國,韓、魏很容易被秦消滅;韓、魏被滅,趙亦不保。六國祇有聯合起來,形成一體,才能大家自保。終於,他的話打動了趙肅侯,趙肅侯拜他為相國。
蘇秦雖然在趙國封相,但是擔心秦國會來攻打趙國,拆散縱約。恰好這時,他的好朋友張儀來找他,使他想出一個好辦法。
張儀是魏國人,與蘇秦同為鬼穀子的學生,學的同是縱橫術。兩人離開鬼穀子後,蘇秦去秦國,其遭遇前文已敘述;張儀去楚國,在令尹昭陽的家里當門客。昭陽因領兵滅了越國有功,楚威王賞了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給他。和氏璧的來歷前文已提過,相傳卞和在楚山覓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為虛假,先後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於荊山下,文王使人雕鑿其璞,果得寶玉,稱為“和氏璧”。和氏璧既然價值連城,當然不會輕易讓它露面。某日,昭陽宴請賓客,心情很好,特地把和氏璧拿出來給客人見識。後來天將下大雨,在忙亂之中,和氏璧竟不知下落!在座數張儀最貧賤,昭陽懷疑他偷去,把他打了一頓。張儀死不承認,最後被趕出門。張儀拖著受傷的身子,爬著回到家,他妻子見了又氣又惱,罵道:“你不是到處遊說嗎?哪來這樣的恥辱?!”張儀張開嘴問妻子:“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妻子說:“在呀。”張儀說:“這就足夠了!”
張儀在家住了半年,聽說蘇秦在趙國封相,很高興,心想,投奔蘇秦,怎麼都會有一官半職吧。誰知,見到蘇秦後,蘇秦對他非常冷淡,非常傲慢,還時時嘲笑他,張儀一怒之下,想跑到秦國,但沒有盤川。恰好這時,有位賈舍人說也要到秦國去,一路上給予張儀許多幫助。到了秦國,賈舍人又出錢買通秦王左右的人,使得秦惠文王很快拜張儀為客卿。張儀要感謝賈舍人,這時,他才知道,那賈舍人,其實是蘇秦派去幫助他的。是蘇秦用激將法把他逼到秦國,受都秦王的重用。張儀感激地說:“我在一天,決不叫秦國攻打趙國。”不過,他派人給楚國相國昭陽帶去一封信,說:“當年我沒有偷過你的玉璧,但說不定以後我會偷取你的城池!”
但是,這合縱的主張光是趙國同意也沒有用,必須六國都同意。於是,趙肅侯給了蘇秦一百輛漂亮的馬車,帶著許多黃金寶物去遊說魏、韓、齊、楚,各國君主都同意他合縱抗秦的主張。於是,六國的君主在趙國的洹水開了一個大會,公推蘇秦為縱約長,六國都拜他為相。(有的史家認為倡議合縱的不是蘇秦而是公孫衍)
蘇秦六國封相,威風得很,有一回經過家鄉,曾經不搭理他的周顯王也害怕了,派人在一路效勞。車輛經過時,蘇秦的昆弟妻嫂伏在道路上不敢仰視。蘇秦譏笑他的嫂嫂:“何故前倨後恭?”嫂嫂老實地說:“見季子位高多金也!”這事使蘇秦產生深深的感慨,他說:“同樣是一個人,富貴時親戚畏懼,貧窮時父母不認!如果當初我有薄田二頃,我就會安於鄉間過小康生活,怎麼會發奮努力,佩上六國相印呢?”
張儀在秦國任客卿,的確能遊說秦惠文王與各國之間暫時保持一種和平的局面。張儀曾答應不破壞蘇秦的合縱之策,但是,實際上是不能的,合縱、連橫本身就是相互對立的二策,秦惠文王不可能與東方六國長期和平共處,尤其他知道蘇秦六國封相,六國結成聯盟,他不可能不想辦法破壞;而不破壞合縱,張儀也難以在秦國立足,只不過,他還可以遊說秦惠文王先攻打哪個國家。張儀不希望秦攻趙,他希望秦攻楚,也為自己報仇。但是,秦國的相國公孫衍(犀首)卻不這麼看,他認為合縱是趙國發起的,應該先教訓趙國。張儀急忙反對,說:“合縱局面剛形成,攻打趙國,其他五國必然相助,不如主動退還魏國幾座城,大王將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合縱國就會互相懷疑,聯盟就會破裂。”秦惠文王聽從張儀的話,魏、燕君主貪一時之利,果然跟秦國暗中好起來。
面對這種局面,趙肅侯斥責蘇秦,蘇秦只得主動到燕國去調解,到了燕國,剛好遇到燕文公死去,齊國趁機奪去燕國十座城池。剛即位的燕易王又責蘇秦,要他到齊國要回十座城。蘇秦到了齊國,以利害關係說動齊威王,齊威王爽快地退回燕國土地。蘇秦這事做得很出色,高興地回到燕國。但是,這時,蘇秦犯了個不該犯的錯誤,他竟然和燕文公夫人即燕易王的母親私通,使得燕易王很不高興。蘇秦知道惹出禍,主動要求到齊國去,答應表面做齊國的臣子,暗地替燕國打算。燕易王也樂得蘇秦離開。於是,蘇秦假裝得罪燕易王,到了齊國。
齊國是大國,與趙、韓、魏、燕等小國結盟總覺得有失身份和麵子,是不得已的事,蘇秦知道,如果齊國削弱了,它反而會真心實意合縱。因此,他在齊國,果然幹起破壞齊國的財力物力的事。這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宣王,孟子在他身邊,常勸他施行仁義,齊宣王覺得不順耳;蘇秦則勸他廣收美女,大造宮室,他覺得建議很合心意。但是,蘇秦的陰謀逃不出相國田文的眼睛。田文是老相國田嬰之子,襲其父封於薛(今山東滕縣南),稱薛公,號孟嘗君,家中有食客三千。孟嘗君意識到蘇秦的行為,是要削弱齊國的力量,使之與其他國家達成均勢。齊國的其他大臣也痛恨蘇秦,於是,大臣派刺客行刺蘇秦。蘇秦受重傷,臨終對齊宣王說:“我死後請將我車裂示眾,並懸賞兇手,就知道兇手是什麼人。”齊宣王聽信其言,兇手果然自己站出來,齊宣王將他處死。(有關蘇秦的活動時間及事蹟,史籍出入較大,一說蘇秦死於齊湣王時期)
蘇秦雖然死得很不光彩,但是他的弟弟蘇代、蘇厲並沒有吸取教訓,也當上縱橫家,周旋於齊、燕等國間,不同的是,兄弟倆並沒有哥哥那樣的下場。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死,兒子熊槐繼位,就是楚懷王。公元前318年,蘇秦死後,合縱的局面陷於破裂,最擔心的人是楚懷王。當時,秦國已任張儀為相,楚懷王擔心張儀會攻打楚國報仇。這時,魏相國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約長。楚懷王也當仁不讓,於是,率五國之兵,向秦國的函谷關進攻。這是山東諸侯第一次聯合出兵攻秦。秦軍出函谷關迎戰,首先大敗韓國的軍隊,接著五國的軍隊全部退走。次年即公元前317年,合縱軍再次聯合,但楚懷王害怕,不敢出兵。韓、趙、魏、燕、齊五國軍隊連同匈奴兵馬,再度攻秦。結果,這次失敗得更慘,六國不敢再進攻秦國。秦惠文王用大臣司馬錯之策,利用這機會,派司馬錯、張儀南下攻取巴、蜀,地盤更加廣大了。
楚懷王怯於秦國的強盛,也想進行變革,使楚國也強盛起來。這時,有一個人正可以幫忙。這人叫屈平,字原,以字行。屈原出身楚國貴族,擔任楚懷王左徒、三閭大夫。他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楚懷王很信任屈原,囑他修訂法令。但是,在楚懷王身邊,還有些奸臣,如靳尚大夫、上官大夫(有的史書說靳尚即上官);另外,公子子蘭,以及楚懷王寵姬鄭袖,都不喜歡屈原。這些人經常在楚懷王身邊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也漸漸疏遠屈原。
公元前313年,秦國想攻打齊國,但齊與楚結盟,秦惠文王擔心,於是,指派張儀帶著豐厚的禮物到楚國,送給楚懷王,並說:“秦國憎恨齊國,而齊國與楚國結盟。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獻商於之地(今河南內鄉縣)六百里。”王姬鄭袖、公子子蘭、大夫靳尚等早已被張儀買通,此時都勸楚懷王答應,客卿陳軫與三閭大夫屈原都極力反對。楚懷王貪財,輕信張儀,於是與齊國絕交,派使者逢侯醜跟著張儀到秦國接受土地。誰知,到了秦國,張儀說:“我和楚懷王講好是六里,哪裡是六百里?”逢侯醜回來報告楚懷王,楚懷王盛怒,派屈匄為大將,逢侯醜為副將,率10萬大軍攻打秦國,秦國早有準備,即以魏章為大將,甘茂為副將,也派10萬大軍迎戰。同時,齊宣王也派大將匡章率軍助秦軍。結果,楚軍大敗,被殺八萬人,大將屈匄和逢侯醜也陣亡,漢中之地也被秦國奪去。楚懷王更憤怒,於是全部出動國中兵馬,深入秦國內地,雙方大戰於藍田(今陝西藍天縣西)。魏國這時趁機入侵楚國,一直打到鄧城(今河南鄧縣)。楚軍恐懼,只好退兵。後來,諸侯又聯合攻楚,楚軍大敗,楚軍大將唐昧也被殺。楚過到了這種田地,只好派屈原到齊國謝罪,派陳軫到秦國,以再割兩座城的條件求和。
秦惠文王說:“不要再割兩座城,我們希望用商於之地換楚黔中之地。”楚懷王恨張儀,說:“我不要商於之地,就要張儀一人!”張儀自請到楚國。楚懷王將他囚禁,準備殺他祭太廟。不料,張儀有辦法賄賂靳尚和鄭袖,靳尚和鄭袖又在楚懷王身邊幫張儀說好話,楚懷王竟也將張儀釋放了。屈原從齊國回來,知道此事,十分怨恨。
張儀回到秦國,勸說秦惠文王退兵,又退還漢中一半土地給楚國,重新與楚國和好。秦惠文王以他功大,賞他五座城,封他為武信君。及後,秦惠文王再派張儀去實施連橫之策。張儀到齊、趙、燕等國,軟硬兼施使得齊宣王、趙武靈王以及燕昭王都表示與秦國和好。
公元前311年,張儀回到秦國時,剛好秦惠文王死,太子繼位,就是秦武王。秦武王不喜歡張儀,張儀自請到魏國,魏襄王很看重他,還讓他當上相國。一年後,張儀在魏國病死。雖然蘇秦和張儀先後死去,但合縱與連橫的鬥爭並未結束。
秦武王即位後,改相國為丞相,以甘茂為左丞相,樗里疾為右丞相。即位四年即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想到成周去看看。於是,他先派甘茂為大將,向壽為副將,發5萬大軍,花了半年時間攻下韓國的宜陽城(今河南洛陽西南),打通了東去的道路。然後,他帶著任鄙、孟說幾個勇士到成周去,主要是看那九個傳國的寶鼎。結果,他心血來潮,要和勇士比賽舉寶鼎。任鄙不敢舉;孟說舉至眼珠濺血而不成功。任鄙勸秦武王不要舉,但秦武王不聽,結果,他雖舉起寶鼎,但力氣不繼,寶鼎落下,砸傷了右腳,也傷及內臟,半夜死去。如此死去的國王,歷史上可能絕無僅有。秦武王的死,累及孟說全族被誅,任鄙因有勸說,而得升官。
公元前307年,武王死,其弟繼位,就是秦昭王(又稱秦昭襄王)。秦昭王即位時19歲,其母宣太后掌握朝政。宣太后是楚國貴族出身。羋姓,叫羋八子。她任用其異父弟魏冉為將軍(將軍始為官名),封穰侯。又封其弟羋戎為華陽君,封兒子公子悝為涇陽君,封兒子公子市為高陵君。這一侯三君並稱秦國“四貴”。秦昭王二年即公元前305年,武王弟庶長壯謀爭王位,魏冉平亂,殺庶長壯與大臣、貴族多人,魏冉更威振秦國。公元前300年,樗里疾病死,魏冉為右丞相。
秦昭王即位後,加緊拉攏楚國,還和楚國做了親戚。縱約長齊宣王生氣,約會韓國和魏國,準備攻打退出合縱的楚國。楚懷王急忙派太子橫到秦國當人質,請求秦國發兵。秦國果然發兵打退齊韓魏聯軍。不料太子橫在秦國受人欺負,殺了人逃回楚國,這又激怒秦國,秦攻楚,楚懷王又派太子橫到齊國做人質,與齊國聯合。如果齊楚聯合,對秦很不利,於是,公元前299年,秦昭王約楚懷王到武關(今陝西商縣東)相會,再訂立盟約和好。楚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如虎狼之國,不可信,不能去!”公子子蘭極力勸楚懷王應約,楚懷王終於帶著靳尚等大臣去赴約。入武關以後,秦國伏兵斷了歸路,秦將涇陽君、白起把楚懷王扣留,押送到咸陽,靳尚逃回楚國。秦昭王要楚懷王割地求和,楚懷王大怒,不答應。靳尚逃回國後,和大臣以及齊國商議,把太子橫召回國,立他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其弟子蘭當令尹。秦國見楚國立了新君,很生氣,派大將白起和蒙驁領10萬大軍攻打楚國,楚軍大敗,死5萬多人,被佔16座城。被囚的楚懷王知道消息,很是傷心,後來,他找到一個機會,逃了出來。他逃到趙國,趙惠文王不敢收留他,結果,楚懷王又被秦將涇陽君擒拿,押回咸陽。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在秦國。秦國將其屍體送回楚國,楚人哭得十分傷心。
楚國受侵略,楚懷王慘死,屈原悲憤交加,常寫詩篇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他多次勸說楚頃襄王聯齊抗秦,並勸他遠離小人,獎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先父報仇。但是,頃襄王依然被子蘭、靳尚、上官大夫等包圍,他們經常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後來,頃襄王將屈原放逐出京城。屈原流浪沅、湘二十多年,行吟賦詩,抒發心中的悲憤。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這年的五月初五日,屈原絕望地投汨羅江而死。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就成了人民紀念屈原的端午節。
秦國的強大和擴張,使各國諸侯十分恐懼。當時,幸虧有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勉強維持著合縱的局面。孟嘗君在前面已提到,即田文,田嬰之子,齊威王之孫,齊湣王時任齊之相國;平原君名趙勝,趙惠文王之弟,封於東武城,為趙之相國;春申君名黃歇,楚國貴族,頃襄王時任左徒,考烈王時任令尹,先封於淮北,後改封於吳;信陵君名魏無忌,魏安釐王之弟。此四君,都收養著三千門客為他們服務,以尊賢愛士而名重天下。平原君有位門客是瘸子,走路時被平原君一位寵愛的美人看到,大笑起來。平原開始沒有處罰美人,以至門客走了不少。後來,他意識到自己做錯,於是殺了那美人,門客又回來了。孟嘗君一位門客吃飯時,嫌飯菜不好,以為孟嘗君吃的是大魚大肉,孟嘗君把自己的飯菜給他看,原來是一樣的,那門客感到慚愧,拔劍自殺了。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聽說孟嘗君好客重士的事蹟,很感興趣,便打發兄弟涇陽君到齊國做抵押,請孟嘗君到秦國去。涇陽君到了齊國,和孟嘗君交上朋友。齊湣王怕秦國,主動送回涇陽君,而讓孟嘗君上秦國去。孟嘗君到了秦國,獻給秦昭王一件銀狐皮袍子。當時,樗里疾剛死,丞相位置空缺。過了數月,秦昭王想拜孟嘗君為丞相,魏冉等大臣反對說:“孟嘗君當了秦國丞相,必然先替齊國打算,秦國就危險了!”秦昭王說:“那麼就送他回去好了。”魏冉等說:“孟嘗君在秦國過了幾個月,秦國的情況已經摸清楚,哪能放了他?不如殺了他!”秦昭王覺得殺孟嘗君沒有道理,放了又不妥,就把他軟禁起來。剛好這時,趙國人樓緩到了秦國,樓緩也是位能人,秦昭王封他為丞相。
孟嘗君被軟禁,通過涇陽君,求秦昭王的最寵愛的燕姬代為說情。燕姬也要得到一件銀狐皮袍子,但孟嘗君只有一件,已送給秦昭王,幸虧孟嘗君有位門客會裝狗叫,從狗洞潛入庫房偷得那件袍子送給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孟嘗君才被釋放,連夜離開。走到半路,秦昭王后悔,派人追趕。孟嘗君他們來到函谷關,關口規定雞鳴才開門。這回,靠一位門客裝雞叫,騙開了關門,孟嘗君他們才得以逃回齊國。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回到齊國,齊湣王封孟嘗君為相國。孟嘗君即率領齊、韓、魏三國軍隊攻至秦國的函谷關。次年,齊、韓、魏三國軍隊再度攻秦。又次年即公元前296年,三國軍隊攻破函谷關,秦國以將河外及武遂歸還韓國,將河外及封陵歸還魏國為條件講和,三國才退兵。
孟嘗君領三國軍隊打贏了秦國,有點得意忘形。但是,他的一位叫馮驩的門客,為他想得周到。馮驩初到孟嘗君門下,借拍著劍鞘唱歌,抱怨沒有魚吃,沒有車坐,不能養家,引起孟嘗君的注意。後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收債,他將人民手中的債券都燒了。孟嘗君知道後,很是生氣,但也無奈。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知道孟嘗君在諸侯中的作用,一定要想辦法除滅他。於是,秦昭王派人到齊國散佈謠言,說孟嘗君要取代齊湣王。齊湣王果然中計,罷了他的相國職務。孟嘗君回到薛城,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孟嘗君才意識到馮驩為自己留了一條後路。馮驩對他說:“狡兔三窟,你至少還要有兩處安身之所。”於是,馮驩跑到秦國,遊說秦昭王,應趁此時重金迎納孟嘗君這個人才。秦昭王同意。馮驩又跑到齊湣王處,說秦國要重金迎接孟嘗君,齊國不可放走這位人才。於是,齊湣王趕緊恢復孟嘗君的相國職務。於是,孟嘗君就有了薛城、臨淄、咸陽這“三窟”了。
齊國因有孟嘗君,秦國不敢來冒犯。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魏冉到齊國,約齊湣王,一起改稱“西帝”和“東帝”,共同消滅趙國瓜分其地。孟嘗君認為不可,蘇代從燕國來,勸說齊湣王,滅趙只會使秦國得益,應去帝號,合縱反秦。齊湣王同意,兩月後去“東帝”帝號,秦國亦隨之取消。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了宋國。宋國的國君原來是宋桓侯。公元前329年,宋國發生內亂,一位叫剔成肝的貴族殺了宋桓侯自立,但很快就被他的弟弟偃攻殺取代。宋王偃(又叫宋康王、宋獻王)是個暴君,荒淫無道,經常強搶民女,而且不斷向外擴張,侵占了楚、齊、魏等國不少土地,還把滕國滅了,國勢曾一度強大起來。齊國聯合楚國和魏國攻打宋國,把宋王偃殺死,將宋國滅亡並平分。但很快,三國又分裂而互相攻打。
秦國見不能制服齊國,於是轉而侵犯趙國。先說說趙國發生的一場內亂。公元前296年,趙主父(武靈王)滅了中山國,疆土向北擴張,很是得意。不過,一場由他引起的內亂接著發生。次年即公元前295年,趙主父不滿趙惠文王的能力,想讓公子章做代王,與趙王平分權力,但趙王和王太后不同意。公子章知道這事,即起兵攻打趙惠文王。大臣李兌和公子成一起平定公子章之亂。公子章逃到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趙主父的宮中。李兌和公子成包圍沙丘宮,攻殺公子章。李兌和公子成還不肯撤兵,仍包圍沙丘宮,將趙主父活活餓死。英雄一世的趙武靈王,可憐他死得這麼窩囊!
公子章之亂後,趙國又出現平靜局面,除平原君外,李兌也專國政,後由司寇升為相國,封奉陽君。有虞卿(名字失傳)、觸龍等大臣。此外,趙國還有幾位很善於用兵的將領,如樂毅從燕國出奔到趙國,被封於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號望諸君;還有廉頗、趙奢等。秦多次加兵於趙,但都被廉頗、趙奢等打回去。秦昭王又想別的辦法,使趙國屈服。
公元前283年,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派使者到趙國,願以15座城來交換。趙惠文王很為難,不換,又怕秦國來攻打;答應換,又怕上當,城得不到。宦者令繆賢有位門客叫藺相如,願意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做到不辱使命。到了秦國,秦昭王得到玉璧後,只顧玩賞,無意償還15座城。藺相如以玉璧有瑕疵為藉口要回和氏璧,怒斥秦王沒有誠意交換,要秦王齋戒五日,再舉行一個接受玉璧的儀式。秦昭王怯於他的視死如歸,答應下來。藺相如預料,秦王最終不會作出平等交換,於是派使者帶著玉璧偷跑回趙國,自己留在秦國應付。到了那一天,藺相如廷斥秦王,指出他其實並無誠意。最後,秦昭王敬服他的凜然大義,禮送他回國。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請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省鐵門縣)會面,趙國安排廉頗陳兵於邊境,然後趙王帶著藺相如等去赴會。在會面過程中,秦王幾次想加辱於趙王,都被藺相如一一加以回擊,秦王沒有占到絲毫便宜。回國後,趙惠文王拜藺相如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認為藺相如只憑口舌便立功,很不服氣,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藺相如聽聞後,常稱病不上朝,出門見到廉頗,總要避讓。藺相如的門客都覺得很恥辱,藺相如說:“秦王的威勢那麼大,我都不怕,為什麼怕廉將軍呢?秦國不敢侵略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我是先國家後私仇啊!”廉頗聽到這話,感到很慚愧,肉袒負荊,上門謝罪,兩人成為刎頸之交。這是著名的“將相和”的故事。
秦國在趙國那裡討不到便宜,轉而進攻楚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領大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燒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向東進至竟陵(今湖北省潛江西北),向南進至洞庭湖一帶。秦國在江南設置南郡,迫使楚國遷都到原來陳國的國都(今河南省淮陽)。楚國本來有一支軍隊,由莊蹻率領,經黔中南下,經且蘭、夜郎等地,進至滇池(今雲南省昆明)。因國中變故,莊蹻無法返回,乾脆就在滇池稱王。
公元前270年,秦國經韓國上黨進犯趙國的閼與(今山西省和順縣),情況危急,趙奢奉命領兵救援。他先偵察敵情,繼以急行軍趕往,居高臨下,大破秦軍,趙奢因功封馬服君。趙國有平原君、藺相如、廉頗、趙奢,後來還有李牧等相國將軍,國勢漸強。
六國合縱抗秦,雖時有破裂,但相對而言,終為一個整體。十多年中,秦佔不到齊、趙的便宜,雖從楚、魏等國得到不少土地,但仍未能找到一條破合縱,滅六國的良策。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叫范睢的人出現在秦國,為秦王獻出了一條良策。
范睢是魏國人,原在魏國大夫須賈的門下當門客。有一次,范睢隨須賈出使齊國,因和齊襄王私下有些接觸,須賈怀疑他私通齊國,回國後把這事告訴相國魏齊。魏齊審問毒打范睢,范睢寧死不認。魏齊以為已把他打死,就叫人用一塊破草蓆把他包裹扔到野外。范睢沒有死,逃到朋友鄭安平家,改名張祿,隱居起來。公元前271年,秦國大臣王稽出使魏國,鄭安平將范睢推薦給王稽,范睢歲王稽到了秦國。次年即公元前270年,秦國的丞相穰侯魏冉要攻打齊國的剛、壽,想擴大自己在定陶的封邑。范睢抓住這個機會,想辦法見到秦昭王,陳說攻齊的弊端,並及時獻上“遠交近攻”之策。所謂“遠交近攻”,就是與遠方的齊國、楚國交好,攻打鄰近的韓國、魏國、趙國;把鄰近的國家打下來,再向外擴張,這樣既能破壞各國的合縱,又能使秦國得到的領土得以牢固佔有,之後再攻取燕、楚、齊,統一大業便可成功。秦昭王已不滿穰侯專權,聽了范睢的獻策,更是喜歡。於是,決定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更將魏冉罷相,用范睢為相,封應侯。次年,宣太后死,穰侯魏冉以及華陽、涇陽、高陵三君均被遣赴封邑。順便提提須賈和魏齊的下落。後來,須賈出使秦國,范睢以落難之人的身份去見他,須賈覺得慚愧和同情,贈送一件袍子給他,范睢覺得他還有些人性,露出秦丞相的真面目後,也不再追究他。但是,對魏齊,范睢一定要置他於死地。魏齊聞訊,先後投奔平原君和信陵君,最後也不得不自殺了。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死,兒子趙孝成王繼位,平原君為相國。次年即公元前265年,秦國趁趙國新喪,發兵攻趙。趙求救於齊。齊要求要以王弟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太后因長安君尚年幼而不肯,大臣勸說也不聽,並說:“誰要是再提長安君為人質的事,老婦就用唾沫吐他的臉!”。後來,有位叫觸龍的老臣子來見趙太后,與她拉家常,慢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趙太后同意長安君為人質。於是,齊國出兵救助,秦軍退去。
公元前264年,秦將白起攻韓,取陘城,前263年,再攻韓,取南陽。前262年,再攻韓,取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完全封閉與上黨郡的交通線。秦將白起、王齕攻上黨,上黨守將馮亭不願降秦,依附趙國。趙國則派大將廉頗領二十萬大軍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西北)拒秦。前261年,廉頗與白起、王齕在長平相持。
公元前260年,王齕猛攻長平,廉頗築壁壘堅守。秦軍挑戰,廉頗並不應戰,只是慢慢消耗著秦軍的實力,弄得王齕無計可施。這時,范睢想出反間計,他派間諜帶著黃金萬兩到趙國進行離間,說:“秦國最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當主將,廉頗容易對付,而且快要降秦了。”趙孝成王起了疑心,屢責廉頗主動出擊,但廉頗依然按既定的戰術辦。趙孝成王果然中計,決定任命趙括為主將,代替廉頗。得知趙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重病中的藺相如極力勸諫,但趙孝成王不聽;趙括的母親也極力反對,說:“他父親生前就說過,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不可重用。”趙孝成王說主意已決,不會改變。趙母說:“那麼,我有一請求,如果趙括誤國,不要連累到家人。”趙括率領二十萬人馬,躊躇滿志地開赴長平,接替了廉頗,並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部署。秦昭王得知這消息,秘密使白起為上將軍,領大軍赴長平。趙括主動出兵擊秦軍,馮亭勸阻,趙括不聽,秦兵詐敗退走,趙括“乘勝”進擊,直追至秦軍營前。秦軍據守營壘,吸引住趙軍,出奇兵斷趙軍後路,趙軍受困,臨時築壘堅守,等待救援。秦昭王聽得趙軍糧道已斷,親到河北,徵發15歲以上男子,全部開赴長平,阻截趙國救兵及糧食。趙兵飢餓46日,殺人而食。趙括分兵四路輪流攻秦壘,未能攻破。趙括親自率精兵猛攻,被秦兵射死。馮亭也自殺身亡。趙軍失去主將,投降秦軍,共40多萬人。白起怕趙兵乘機反抗,把40多萬人全部在長平活埋,而將240名幼小的士兵釋放。釋放他們並非仁慈,而僅僅是讓他們回去報告長平之戰的結果而已。這一仗,史書說秦軍亦“死者過半”。這是戰國時期最大也是最殘酷的一次大戰。
長平大戰後,次年即公元前259年,白起又率領秦軍佔領韓國的上黨,攻取趙國的太原。范睢忌白起功勞,請秦昭王准許趙國、韓國割地以和,罷兵數月,白起不滿,秦昭王以王陵代白起攻趙。
公元前258年,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傾全力堅守,王陵一時攻不下。秦昭王又命白起代王陵,白起裝病,不肯受命;秦昭王又命王齕代為主將。王齕依然攻不下。秦昭王怨恨白起,賜劍要他自殺。范睢用對他有恩的王稽為河東守,鄭安平為將軍,繼續圍困邯鄲。
趙國雖盡全力保衛邯鄲,但邯鄲畢竟危在旦夕,沒有救兵,邯鄲早晚會被攻下。於是,平原君不得不親自外出請救兵。他要挑20位門客隨行,結果,挑來挑去,合適的只能挑到19人。這時,有一位叫毛遂的門客自薦隨行。平原君覺得他平時並無特別的表現,正在猶豫,毛遂說:“平時沒有表現,是沒有機會,如果你將我早處囊中,我就會脫穎而出。”於是,平原君帶著門客到了楚國的陳都。楚頃襄王於公元前263年死去,兒子熊完繼位,就是楚考烈王。拜老師黃歇為相國,封為春申君。春申君經過數年的努力,使楚國又恢復了一點元氣。但是,要出兵救趙招惹秦國,楚考烈王還是猶豫,和平原君周旋了半天,還是不肯出兵。突然,毛遂拔劍入內,威逼考烈王,並給他陳述救趙的厲害關係,尤其搬出白起攻破郢都,毀楚太廟祖墳這奇恥大辱刺激楚考烈王。楚考烈王驚嘆他的膽識和大義,於是,派春申君領8萬兵馬去救趙。
趙國除了請楚國出兵,也派人到魏國,請魏安釐王出救兵。魏國派大將晉鄙率領10萬人馬來救趙。秦昭王聽到這消息,派人對魏安釐王說:“邯鄲早晚會被秦軍攻下,誰要去救,打下邯鄲後,我就先打誰!”魏安釐王害怕了,命令晉鄙在鄴下(今河南臨漳縣西)駐紮下來。春申君見魏兵停下,他也在武關(今陝西商縣東)駐紮。趙孝成王急得又派使者去見魏安釐王,魏安釐王進退兩難,不知所措。有位將軍叫新垣衍,主張尊秦昭王為帝,求他退兵。於是,魏安釐王就派他去說服趙孝成王。新垣衍到了趙國,說了這個意思。有個叫魯仲連的人,善於計謀策劃,常周遊各國,排難解紛,此時正在趙國,他強烈反駁了新垣衍的建議,並痛罵了他一頓,說:“我寧可跳東海,也不稱秦王為帝,也不當他的奴才!”新垣衍灰溜溜地回到魏國。
魏安釐王不敢進兵,平原君只得求助於信陵君。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無論從公從私,信陵君都認為應該救趙。他多次請求魏安釐王命令晉鄙進兵,但是魏安釐王不答應。信陵君只好帶著自己的一千多門客冒死去救趙。路過東門時,遇到看門的老頭侯嬴。信陵君認識侯嬴,平時對他很好,侯嬴不同意他這樣去送死,為他出謀說:“魏王最寵愛的是如姬,當初你為他報過父仇,你請她把兵符偷出來,就能奪晉鄙的軍權,率軍救趙了。”信陵君聽從他的計策,果然得到兵符。侯生又說:“如果晉鄙懷疑,派人報告魏王證實事情,就麻煩了。我有個好友叫朱亥,是個屠夫,也是個大力士,可以和你一起去,如果晉鄙不服從,就叫朱亥出其不意打死他。”信陵君到了鄴下,晉鄙果然懷疑兵符,不肯交兵權。站在一旁的朱亥就從袖中取出一個重40斤的鐵椎,將晉鄙擊死。於是,信陵君挑選精兵8萬,率軍救趙,在邯鄲城下大破秦軍,王齕敗走,鄭安平率2萬人投降,邯鄲之圍解除。而春申君則領著8萬兵馬無功而返。趙孝成王和平原君到城外迎接信陵君,真誠地感謝並讚揚他。信陵君有些飄飄然。朱亥暗中提醒,說:“你對趙國有恩,但對魏國則有罪,不僅偷竊兵符,還殺了晉鄙,魏王肯定怨恨你。”信陵君立即醒悟,馬上表現出謙恭的樣子。他不敢回魏國,便叫將軍領兵回國,自己與門客留在趙國。遠在魏國的侯嬴,得知信陵君成功救趙,也就自殺了。
經過長平之戰和邯鄲之圍,趙國的實力受到嚴重的損失,而秦國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已經破壞了各國的合縱,秦國已經具備了消滅六國的能力。
第三節 秦滅六國
公元前255年,范雎告老退休。范睢的告老退休,其實是不得已,他推薦的鄭安平在邯鄲之圍後投降了趙國,而他推薦的另一人王稽後來也私通魏國,被秦昭王滅了族。范睢害怕,剛好燕國人蔡澤來到秦國,范睢便推薦蔡澤當丞相。不久,范睢便病死;鄭安平降趙後,封武安君,在這年也死去。這年,燕孝王也死去,兒子喜繼位,稱燕王喜。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因看到趙國的青壯年幾乎都死於長平之戰,認為有機可乘,竟命令將軍栗腹、卿秦領兵攻打趙國。這時,平原君已死,趙國還有大將廉頗,他領兵反擊,大破燕軍,殺栗腹,俘卿秦。其後,廉頗還領兵攻打並圍困燕國。廉頗因功而出任相國,封信平君。
同樣是公元前251年,秦昭王病死,太子安國君即位,就是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即位才三天,據說就“中毒”死去。王孫子楚即位,就是秦莊襄王。公元前250年為秦莊襄王元年。秦莊襄王奉華陽夫人為太后,立趙姬為王后,立兒子嬴政(趙政)為太子。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相國。這一年,周赧王病死,秦國干脆把東周也滅了,把周朝的宗廟也拆了。
有關王孫子楚即秦莊襄王的經歷,以及呂不韋的來歷,十分複雜奇特,要回頭再作敘述了。
衛國濮陽人呂不韋,在陽翟(今河南禹縣)經商,成為大商人,經常出現在趙國京都邯鄲的街頭。往往來來,買買賣賣。他手頭已經賺下了很多很多的錢,可說是家有萬金了。某天,呂不韋正在街上走著,忽然對面走來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見那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塗朱,雖然衣冠平常,但絲毫不失貴人之氣。呂不韋不禁暗暗稱奇。待那人走過之後,他問近旁一個小販兒:“請問適才走過的那位是誰?”
原來,這公子是秦國留在趙國的人質,名叫異人,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國君的兒子。安國君有子20餘人,但全非正房華陽夫人之後,皆由那些姬妾所生。異人生母,名叫夏姬。夏姬不得寵,又早死,所以,秦趙澠池會盟兩國互換人質時,異人便來到了趙國京都邯鄲。異人來到邯鄲之後,因秦國不斷攻打趙國,趙王便遷怒於他,把他拘留在叢臺之上,並由大夫公孫乾晝夜監守。他過著出無車,宿無婦,食無酒的枯燥無味的生活,終日里鬱鬱不悅……
聽罷小販兒的介紹,呂不韋凝思片刻後爽朗大笑著說道:“哈哈,他真是奇貨。這奇貨,可先囤積起來,然後作一筆大生意。”他認為,做一般生意不過獲利幾倍十幾倍,而做成了這筆“異人”的生意,將是獲利不可估量的。
呂不韋先以重金結交於監守異人的公孫乾,後又結識異人。有一次,他與公孫乾、異人一起喝酒。酒到半醉,趁公孫乾去廁所的機會,呂不韋問異人道:“秦王已經老了。太子安國君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可她沒有兒子。你兄弟20餘人,至今沒有一個得寵。你何不趁這個時候回歸秦國,去找華陽夫人,求做她兒子。這樣,以後你才可能有立儲的希望呀!”
異人含淚回道:“我何嘗不希望能如此呢?唉!怎奈身在他國,恨沒有脫身之計呀!”呂不韋說:“這好辦。我可以設法救你回國!”異人說:“能救我回國,日後倘能得到榮華富貴,你我共享!”
為了叫異人回國,呂不韋來到了秦國的京都咸陽。
不久,呂不韋便打聽到華陽夫人有個姐姐也在咸陽城中。為了能見到華陽夫人,呂不韋設法先見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見面之後,他先是以來時隨身所帶著趙國的金玉寶玩,取得了她的好感,接著他便把異人如何賢德,如何思念故國,如何想認華陽夫人為生母,以及日後他打算如何孝順華陽夫人等等,詳盡地說了一番。他的話,把華陽夫人的姐姐深深地打動了。事隔一日之後,華陽夫人的姐姐去見華陽夫人。她又把呂不韋對她說的話陳述了一回。華陽夫人大喜,當即,她便表示願接異人回國,並收留在身邊。
說動了華陽夫人,這僅是第一步。異人若能回國,非秦昭王點頭不可。可是,因澠池會盟時,秦昭王被藺相如戲弄了一番,心中懷恨趙國,因此,根本不把異人回國當作一回事。
怎麼辦呢?呂不韋又費心思了。後來,他得知王后的弟弟楊泉君也在咸陽。他想通過楊泉君去說服王后,再通過王后去說服昭襄王。於是,他用重金買通道路見到了楊泉君。呂不韋對楊泉君說:“你居高官,享厚祿。可你這高官、厚祿和富貴能長久嗎?自然,眼下有王后和大王保護你。可是,大王與王后年事已高,一旦山崩,太子嗣位,太子會繼續保護你嗎?太子安國君與華陽夫人無子。你為何不把今日留在趙國的王孫異人,設法引渡回國,讓他去作安國君與華陽夫人的嗣子?果真那樣做了,安國君與華陽夫人會對你感激不盡的。那樣,你的高官、厚祿和富貴,不就又有人保護了嗎?”
呂不韋之計,正中楊泉君心意。當日,他便去找王后,把呂不韋的話說了一遍。王后去見秦昭王,她又把楊泉君的話說了一遍。……
終於,秦昭王表示願接異人回國。呂不韋很高興,又為異人找了一位身姿艷麗、能歌善舞的娼女趙姬當夫人,後來,趙姬生下一個兒子。因他生在趙國,取名趙政。(有的史書說,呂不韋與趙姬早已同居,趙姬已懷孕兩個月,才到異人處,因此趙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嬴政其實是呂不韋的兒子。這種說法更富傳奇性。)公元前257年,呂不韋用錢買通把守邯鄲南門的將軍,領著化了妝的異人以及他的家人,雜在百姓之中,混出被秦兵重重圍困的邯鄲城,回到了咸陽。
異人回到咸陽之後,由於呂不韋的周旋在前,他自然得到了華陽夫人,安國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寵愛。華陽夫人是楚國人,所以,又改叫異人為“子楚”。不久,昭襄王逝世,立安國君為王,是為孝文王;三天后,孝文王又無端暴斃,異人子楚便為王。異人子楚一當上秦王,便請呂不韋做了丞相,並封號文信君,到河南洛陽,坐享十萬戶的奉養。當然,到後來,太子嬴政當了秦王,呂不韋的獲利就更多了,這是後話。
秦莊襄王即位時已五十來歲,他繼承秦昭王的既定方針,不斷地近攻韓、趙、魏。公元前249年,秦派蒙驁攻韓,取成皋、滎陽,秦在黃河、洛水、伊水之間設置三川郡;公元前248年,秦派蒙驁攻趙,取太原;公元前247年,秦派王齕攻取上黨諸城,秦設置上黨郡;派蒙驁攻趙,取榆次、狼孟等37城,秦設置太原郡。秦國的領土擴張至今陝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史書記載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車千乘,奮擊百萬”,軍事力量遠勝於其它六國。
也是在公元前247年,王齕領兵攻打魏國。魏國連連敗北。這時,魏安釐王又想起了信陵君。信陵君解了邯鄲之圍後,魏安釐王不准他回魏國,所以他一直留在趙國。魏安釐王派人請他出兵救援,信陵君因有私怨,不肯發兵。後來,與信陵君相熟的隱者——一位開賭場的毛公和一位買酒漿的薛公去見信陵君,說:“打擊敬重你,皆因你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人,哪有自己國家有難而不去救助之理?”於是,信陵君率領趙國軍隊,打回魏國。隨後,信陵君又聯絡燕、韓、楚三國,三國也派來兵馬。於是,信陵君統率趙、魏、韓、燕、楚五國軍隊,攻擊秦軍,秦將蒙驁敗走。五國軍隊一直追到函谷關,秦軍一個多月也不敢出來。信陵君打了大勝仗回來,魏安釐王又拜他為相國。秦莊襄王嫉恨信陵君,派人到魏國施行反間計,說信陵君想當魏王。魏安釐王果然有了猜疑,信陵君主動稱病辭職,日夜沉淫酒色,三年後即死去。
也就是在信陵君領五國軍隊大敗秦軍這一年,秦莊襄王死去,太子政繼位,就是秦王政。當時,秦王政只有13歲,秦國的大權全掌握在呂不韋手中,被稱為“仲父”。呂不韋也要學孟嘗、平原、信陵、春申四君的樣子,他招致賓客三千人,其中,楚國上蔡人、荀況的學生李斯也被招來。此外,還有家僮萬人。呂不韋還要著書立說,使賓客編寫《呂氏春秋》,兼取儒、法、道、陰陽、墨、兵、農等家之說,故稱“雜家”。
六國面對強秦的威脅,本來合縱抗秦,猶有戰勝的可能,但是,各國之間長期戰爭,實力消耗,國力被削弱。六國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很不穩固。雖然屢次合縱抗秦,但在秦國連衡策略下先後瓦解而失敗。他們時而“合眾弱以抗一強”,時而“恃一強以攻眾弱”,無法形成穩固統一的抗秦力量,給秦國各個擊破以可乘之機。六國祇能想些其他的辦法,看可否削弱秦國。韓國的桓惠王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暗中派一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到秦國去,勸秦國開鑿涇水,從仲山挖掘河道,一直向東開鑿,通到洛水。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要耗費許多人力、物力。秦王和呂不韋不知是計,因為早些時候,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就修築了都江堰,使秦國增加了一百多萬畝良田。公元前246年,呂不韋令鄭國負責這工程。當工程進行到一半時,秦國方面發現上了當,要殺死鄭國。鄭國老實地承認原來的目的,但是,他在進行工程時,深知這條渠的巨大作用,希望完成這工程。呂不韋就叫他繼續幹下去。後來,這條渠就叫鄭國渠,至今仍發揮著灌溉的作用。
秦國繼續攻打韓、魏、趙。韓、魏不斷損兵折將,喪失土地,唯趙國有老將廉頗,屢敗秦兵。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死,兒子悼襄王立。趙悼襄王身邊有位大夫叫郭開,常出壞點子,廉頗罵他是小人。郭開就在趙悼襄王跟前說廉頗的壞話,趙悼襄王就收回廉頗的兵權,叫樂乘代他領兵。廉頗一氣之下跑到魏國的大樑去。趙國除了遭遇秦國進攻,北邊還有東胡、林胡、匈奴的窺視,幸好趙國還有李牧這位大將,鎮守在北方。此外,趙國與燕國又常有矛盾,互相攻打。公元前242年,燕國派劇辛攻趙,趙國派龐煖迎戰,破燕軍,俘劇辛並殺之(一說劇辛自殺)。燕趙互相攻打,秦國往往得漁利,乘機佔領燕趙的城邑。有此一例。甘羅,甘茂之孫,12歲任秦相呂不韋的侍從,朝野鮮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呂不韋請老臣張唐應命,屢勸無效。甘羅去見張唐,分析天下大勢。數列出使利弊,說得張唐嘆服,遂欣然應命使燕,呂不韋大加讚賞甘羅之才。此事不久,經呂不韋薦舉,甘羅作為秦王特使,奉命赴趙,以雄辯說服趙王發兵攻燕,秦不費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羅立下奇功,滿朝為之震動,被秦昭王封為上卿,並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賜還給他。
公元前241年,被秦國不斷攻打的各國諸侯,除齊國外,由趙國龐煖發起,只得再一次組織合縱軍,公推楚國為領袖,拜春申君為上將軍,率領五國軍隊再次殺向函谷關。呂不韋派蒙驁、王翦、桓齮、李信、內史騰,分別率領五萬兵馬迎戰。結果,楚國軍隊先畏縮,五國軍隊大敗而逃。春申君領五國軍隊攻秦,已是最後一次合縱行動了。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出這種趨勢,如子順就曾經說過:“當今崤山以東的六國衰弱不振,韓趙魏三國向秦國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滅亡,燕齊楚等大國也向秦國屈服,照此看來,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國的了。”
春申君黃歇敗逃回楚國,為了避開秦國的鋒芒,他勸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仍稱郢都。不過,春申君已失去楚考烈王的信任,他與門客李圓密謀,將李圓的妹妹李嫣嫣獻給年老的沒有兒子的楚考烈王做王后,而李嫣嫣其實已懷著春申君的骨肉。後李嫣嫣果真生了兒子,被立為太子。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兒子楚幽王繼位。就在春申君高興之時,王舅李圓卻先下手將春申君殺了並滅了門。
也就在公元前238年,秦國也發生內亂。嬴政登基之初年紀尚幼,朝政便由仲父呂不韋輔理。呂不韋掌控朝政,封為文信侯,蓄養舍人,大興私黨,謀尋私利。而趙太后扶植假宦官嫪毐,與他私通,封其為長信侯,與呂不韋爭權奪利。在這種情況下,無人將年幼的秦王政放在心上,民間流傳歌謠曰“與呂氏乎與嫪氏乎”,意思就是“跟著呂氏走,還是跟著嫪氏走呢”。但隨著秦王政的日漸長大,他在處理政務時英明果斷而又殘酷的做法和言語,使處在呂嫪黨爭中的朝臣們似乎看到曙光,而呂嫪兩黨明顯感覺到了來自秦王政的無形壓力。呂不韋開始有意無意的退讓,漸漸的開始將一些朝政交於秦王處理。幾年前,太后和嫪毐退居秦國故都雍都,但秦王政感覺到對他威脅最大的恰恰是嫪毐一黨。嫪毐盤踞雍都和封地山陽,追隨他的多是秦國的腐敗勢力,其又與以魏國為首的境外勢力相勾結,可謂人多勢眾。但秦王政的日益壯大令嫪毐憂慮萬分。如今是秦王政已非幼時的秦王政,他的英明果斷不僅懾服了朝臣,而且有了一幫屬於自己的人,在朝中有右丞相昌平君,重臣昌文君輔佐,同時在暗中還有李斯,姚賈,尉繚(尉是職務,繚是名)等謀臣武將依附。秦王的所有一切令他如坐針氈。
秦王政已經年滿22歲,再過一些天,也就是已酋日便要行冠禮親政,嫪毐已經等不及,於是,在太后的支持下,決定發動叛亂。嫪毐與衛尉竭,內史肆等密謀,在秦王政行冠禮的當夜殺死秦王政,而後帶兵進入咸陽城擁立嫪毐與趙太后的私生子為王。秦王政預早得到消息,馬上部署反擊,經過一夜的激戰,打敗了叛亂的軍隊,殺死嫪毐。追隨他的二十多名大臣也相繼被抓並被滅族,牽連的四千多家被遷到巴蜀。呂不韋雖沒有參與叛亂,但是,趙太后是他引進給秦王政父親的、嫪毐是他引進給秦王政的,參與叛亂的大臣中有幾位與他關係密切,呂不韋於是被罷相。秦王政恐其為變,致書予以嚴責,並促其遷巴蜀。呂不韋怕被殺,於是自己飲毒酒身亡。呂不韋死後,葬於河南洛陽北邙道西,與其結髮之妻合墓。對於呂不韋,歷來有不同的評價,但無可否認,他對秦的統一大業,對中國文化的整理和收集,是有著積極的貢獻的。
公元前237年,正當秦王政剷除嫪毐、呂不韋兩黨,準備完成統一大業時,節外生枝,又出現了一件事。朝中有些大臣,因呂不韋引進韓國的水工“奸細”鄭國,而發起一個驅逐客卿的運動,秦王政一時也糊塗了,竟也同意,頒布“逐客令”。如此一來,客卿只得離開秦國。李斯,楚國上蔡人,本是上蔡的一名小吏,因不甘貧賤,27歲到蘭陵向大思想家荀子學習,荀子是儒家,但他的兩個學生李斯、韓非卻更偏向法家。李斯33歲時入秦,成了丞相呂不韋的捨人,頗得呂不韋的賞識,在秦宮中任議郎的職位,得以接近秦王政。秦王政對李斯十分信任,加封他為長吏。李斯向秦王政獻上了統一天下的大論,秦王政決定消滅嫪呂兩大奸黨後即發動統一中國之戰。如今,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半路,他越想越覺得可惜,於是,他上書諫阻,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幸好,建議為秦王政所採納,不久,秦王收回“逐客令”,拜李斯為廷尉。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周密佈署統一六國的戰爭。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策略。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秦國“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一場統一戰爭開始了。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在趙國危急之時,趙悼襄王想到了廉頗,派人去魏國大樑了解他的情況,70歲的廉頗一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了1斗米飯,10斤肉,披掛上馬以示自己可以上陣,而使者受奸臣郭開賄賂,謊報廉頗“一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頗老了,最終沒重用他。秦將桓齮攻趙,郭開賣國,趙悼襄王急得病死,公子遷繼位,就是趙王遷,郭開當了相國。另一公子嘉,只是授封三百戶。公元前234年,桓齮攻下平陽,殺趙大將扈輒和十幾萬人,趙國危急。趙王遷急忙調鎮守北方的名將李牧回邯鄲,靠著李牧的打了幾個勝仗,才暫時保著住了趙國。秦將桓齮畏罪逃到燕國去。趙王遷封李牧為武安君,與當年的白起一樣。
秦王政生氣,革去桓齮官職祿位(有史家認為他就是秦王追購的樊於期),另派王翦和楊端和領大軍繼續攻趙。另外,他派內史騰領兵轉攻韓國。公元前233年,韓國公子韓非入秦,秦王政很賞識韓非,韓非也願意為秦國服務,但他勸秦王保存韓國。李斯恐怕秦王聽了韓非的話,同時也知道自己才能不及韓非,於是,便誣陷韓非,使其下獄,最後還逼他服毒自殺。公元前231年,秦軍攻下韓國南陽,次年即公元前230年,秦將內史滕率軍北上,攻占韓國都城陽翟,韓王安率王族投降。後韓王安被秦封為歸義候。秦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六國中韓國第一個被消滅。
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剪率軍由上黨出井陘,楊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趙國派大將李牧迎戰,雙方屢有勝負,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秦軍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後來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撤換並殺死李牧,由於臨陣殺將,李牧原統率的代地精銳部隊痛恨趙國王室昏庸無道殘殺忠良,紛紛逃亡回代地不為趙室賣命,趙國軍事力量立即癱瘓。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趙國發起總攻,秦軍很快攻占了邯鄲,俘虜趙王遷。後來,趙王遷被秦廢為庶人。趙王遷的哥哥公子趙嘉,率殘部敗逃至代郡(今河北省蔚縣),自立為代王。趙國滅亡。
秦國在攻趙的同時,兵臨燕境。燕國無力抵抗。這時,演出了一幕悲壯的荊軻刺秦王的戲劇,不妨詳細敘述。
荊軻,又荊卿名、慶卿,本齊國人,後遷居衛國,衛亡,到四方遊歷,後到燕國,與俠客田光和擅長擊筑的高漸離交上了朋友。田光希望荊軻能為燕太子丹效力,刺殺秦王。為表誠意,他在荊軻面前自殺了。荊軻見太子丹,太子丹希望荊軻能到秦國,劫持或刺殺秦王。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率兵破邯鄲,俘趙王遷,隨即北進,兵臨易水,作攻燕的準備。太子丹見情況已萬分危急,就催促荊軻上路。荊軻說:“要到秦國去,必須有信物,否則秦王不會相信。秦國以金千斤和邑萬家懸賞緝拿樊將軍(有史家認為樊於期即桓齮),希望給我樊將軍的首級與燕國督亢的地圖,拿去進獻,秦王一定會高興地接見我,我這才能實現計劃。”太子丹說:“樊將軍在危難之際來投奔,我不忍心殺他,請你另想辦法。”荊軻見此,就自己去見樊於期,說:“秦國也太狠毒了,把將軍的父母宗族都戮沒,又以重金大邑求購將軍的首級,將軍怎麼辦?”樊於期仰天長嘆,流著淚說:“我恨透了秦王,只是不知怎麼辦。”荊軻就說:“我有辦法既能為將軍報仇,又能解燕國的憂患。希望能得到將軍的頭顱,拿去獻給秦王,在秦王見臣時,臣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持刀刺進他的胸膛。將軍覺得如何?”樊於期知道自己的仇能報了,毅然自刎。太子丹聽到消息,急忙趕來,伏尸痛哭,然後將樊於期的頭顱裝進一隻匣子裡。
荊軻帶了一把塗滿劇毒藥物的匕首,以十三歲就殺人不眨眼的勇士秦舞陽作為副使,從薊都(今北京)出發。太子丹和賓客都穿了白衣服為他送行。到了易水邊上,祭了道路之神,就要上道了,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築聲唱起了悲壯之歌,送行的人都怒髮衝冠、熱血沸騰。荊軻毅然登車西去。
到秦以後,荊軻給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迭了千金的厚禮,請其向秦王禀報燕使前來進獻樊於期頭和督亢地圖的消息。秦王政大喜,穿了朝服,設九賓的隆重禮節,在咸陽宮接見燕使者。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走了進來。到了宮殿台階前,秦舞陽突然嚇得變了臉色,大臣們都感到奇怪。荊軻笑著看了秦舞陽一眼,說道:“北方蠻夷小人,從來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害怕了。請大王原諒。”秦王對荊軻說:“把秦舞陽捧的地圖拿來。”荊軻送上地圖,秦王打開地圖,一把匕首露了出來。荊軻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胸部刺去。秦王一驚,站了起來,掙斷了衣袖。秦王想拔劍,劍太長,又硬,一下子拔不出來。荊軻追刺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大臣們一時都驚愕得不知所措,而帶有武器的侍衛郎中又都在殿下,沒有詔諭不能上殿。情況太突然,來不及召郎中上殿,所以荊軻還在追逐秦王。侍醫夏無且首先清醒過來,提起手上的藥袋就向荊軻砸去,其它人叫喊道:“大王背劍!”秦王猛地將劍轉到背後,拔出劍就將荊軻的左腿砍斷。荊軻跪在地上,將匕首用力投向秦王。秦王一閃,匕首嵌在了銅柱上。秦王將荊軻連砍八劍。荊軻倚著柱子大笑,說:“我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生擒你,以迫使你將諸侯的土地退還。”郎中們衝上殿,將荊軻殺死。
秦王政憤怒地下詔,增兵遣將,由王翦統帥伐燕。公元前226年,攻克燕都薊,燕王喜和太子丹退保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捨。
秦國滅掉韓趙、重創燕國以後,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為秦有,只有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率軍出關中,東進攻魏,迅速包圍魏都大樑。魏人困守孤城,軍民頑強抵抗強大秦軍半年之久,秦軍引黃河水灌城,攻陷大樑,魏王假投降,秦將王賁惱恨魏王組織軍民抵抗日久,將魏王假斬首,王室被滅族,魏國滅亡。
早在秦軍攻取燕都時,秦國已把進攻目標轉向楚國。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問諸將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將王翦認為楚國地廣兵強,必須有60萬軍隊才能伐楚,而李信則說只用20萬軍隊就能攻下楚國。秦王以為王翦因年老怯戰,沒有聽取他的意見,派李信和蒙恬率軍20萬攻打楚國。公元前225年秦軍南下攻楚,楚將項燕率軍抵抗。秦軍開始進軍順利,在平輿(今河南汝南縣東南)和寢(今河南沈丘縣東南)擊敗楚軍,進兵到城父(今河南寶豐縣東)。項燕率軍反擊,在城父大敗秦軍,李信敗逃回國。公元前224年,秦王政親自向王翦賠一禮,命他率60萬大軍再次伐楚,雙方在陳(今河南淮陽縣)相遇,王翦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與交戰,項燕只好率兵東歸。王剪乘楚軍退兵之機,揮師追擊,在蘄(今安徽宿州)大敗楚軍,殺楚將項燕。次年,秦軍乘勝進兵,俘虜楚王負芻,攻占楚都郢,設置郢郡,楚國滅亡。後秦王政以楚王負芻殺兄自立其位不正為藉口,將其處斬。楚人聞訊舉國憤恨,加上痛惜楚將項燕戰沒,楚人遂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歌謠詛咒秦人,埋下了日後復仇滅秦的火種。項燕之子項樑及侄孫項羽,便是埋葬秦朝的人。
王翦得勝回朝,告老還鄉。秦王政拜他的兒子王賁為大將。五國滅亡後,只剩下東方的齊燕趙殘餘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率軍殲滅了遼東燕軍,後燕王喜殺太子丹向秦投降,秦王政看在燕王喜殺子請降的份上,將其貶為庶人。回師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縣)俘獲趙國餘部代王嘉,代王嘉在押途中自殺。其後,秦兵由燕地乘虛直逼齊國。
早在秦進攻五國時,秦國就派人到齊國進行秘密活動,用金錢收買了齊相後勝。後勝勸齊王屈服於秦。齊國根本不作戰爭準備,也不去幫助五國抵抗秦國。五國滅亡後,齊國徹底孤立。由於秦國長期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使齊國40餘年沒有什麼大的戰爭,在思想上解除了武裝。當秦軍大兵壓境時,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準備抵抗。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西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淄。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王賁殺了後勝。齊王建在被押送途中經過河內共地(今河南輝縣)時,被棄於五棵松柏之間,無米粟供應,活活餓死。齊國人唱起一首悲哀的《松柏歌》,算是對他們的君王的一種悼念。
秦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是由於秦國在戰爭中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秦王政在位時期,國力富強,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供應戰爭,在戰略上處於進攻態勢,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繼滅掉諸國。在戰術上,秦國執行了由近及遠,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滅掉了毗鄰的弱國韓趙,然後中央突破,攻燕滅魏,解除了北方的後顧之憂。最後消滅兩翼的強敵齊楚,這種戰術運用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在具體戰役中,秦國運用策略正確,如在滅韓趙的戰爭中,根據具體情況,而不是完全機械地按“先取韓以恐他國”的既定方針,而是機動靈活,趙有機可乘則先攻趙,韓可攻則滅韓。滅楚戰役是在檢討了攻楚失策後,根據楚國實力集中優勢兵力攻楚而取勝的。攻打齊國避實就虛,出奇制勝。相反,六國方面勢力弱小,在戰略上又不能聯合,各自為戰,根本不能阻擋秦國的進攻,戰爭中消極防禦,被動挨打,以至一個個被秦國滅亡。
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併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
戰國時期,是一個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一時期,雖然戰亂不斷,但由於政治、外交和戰爭的需要,延續了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繼老子、孔子、曾子、墨子、晏子、孫武子等外,又出現了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商鞅、公孫衍、申不害、屈原、李悝、孫臏、呂不韋等思想家和政治家。《左傳》《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是我國寶貴的古文獻。這一時期,產生了屈原、宋玉等辭賦家。屈原在《詩經》和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制了楚辭體詩歌,留下了《留騷》《天問》《九章》《九歌》等名篇,使我國的詩歌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這一時期,產生了天文學家甘德和石申。《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李冰、鄭國等水利專家。都江堰、鄭國渠至今仍造福於蜀地人民。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