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6月18日星期六

第十七章 唐後期

第一節 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

公元820年至公元907年,屬於唐後期。宦官掌握政權,加上朝官與宦官間的鬥爭和朝官之間朋黨的鬥爭,構成唐後期政治的特徵。作為唐中期的主要矛盾的朝廷與割據勢力間的鬥爭,因唐憲宗的軍事勝利,藩鎮大為削弱,退到了次要的地位。

公元820年,李恆即位,就是唐穆宗。唐穆宗是由宦官擁立的,從唐穆宗起,掌握唐朝政權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

唐穆宗即位後,皇甫鎛、李道古被貶為遠地的州司馬,令孤楚被罷相,方士柳泌被誅殺。宦官梁守謙、王守澄等掌握朝政。唐穆宗在宦官手下當皇帝,只求奢侈放縱的生活得到滿足,根本不想參與朝政。

公元821年,幽州節度使劉總奏請棄官為僧,唐穆宗任張弘靖為節度使。但將士驅遂張弘靖,擁立朱克融(朱滔孫子),朝廷只好任朱克融為節度使。公元822年,成德鎮兵馬使王庭湊殺死節度使田弘正,朝廷派兵討伐,但被打敗,只得任命王庭湊為成德節度使,並派韓愈(公元812年從潮州調回京師)前往宣撫。同年,魏博大將史憲誠(奚人)反叛,節度使田布(田弘正兒子)被迫自殺,朝廷即任史憲誠為節度使。這樣,河北三鎮又恢復了割據局面,並持續到唐朝結束。

唐穆宗時,由於宦官勢力極盛,裴度為首的一部分正直朝官受到壓抑,而另一些朝官卻極力巴結宦官,以求得高位,元稹就是突出的一個。元稹是與白居易齊名的大詩人,被稱作“元才子”。他交結宦官,當上知制詔,受到朝官的鄙視。一次,同行在一起吃瓜,有蒼蠅飛下來,中書舍人武儒衡揮扇驅蚊。說:“這東西從哪裡來的!”元稹又慚又恨,但只好默默的退走,元稹又幫助宦官破壞裴度對叛鎮的用兵計劃,河北戰事結束後,元稹當上宰相。接著,元稹又勾結宦官排斥裴度出朝,一批朝官力請留裴度在朝,結果是裴度與元稹同作宰相。兩邊繼續爭鬥,二人做了幾個月宰相,同時被罷免,另一個巴結宦官的舊相李逢吉趁此機會,又當上宰相。

公元823年,李逢吉引薦牛僧孺作宰相,貶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牛僧孺與監察御史李宗閔都是進士出身,公元808年,唐憲宗舉行特試,要應試的人直言極諫。牛僧孺、李宗閔等指陳時政,無所避忌,宰相李吉甫對唐憲宗哭訴,說考試官楊於陵等作弊不公,唐憲宗不問是非,把大小考試官都貶逐出京,牛僧孺、李宗閔等人也被斥退,久不得重用。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兒子,出身世家,主張大臣應用公卿子弟。李逢吉引薦牛僧孺,是利用他來陰止很有資望的李德裕作宰相。於是,牛僧孺、李宗閔、李逢吉等成為一黨,李德裕、元稹成為一黨。牛、李二黨互相傾軋,持續了四十年已久。

公元824年,唐穆宗病死。唐穆宗和他父親唐憲宗一樣,也想長生不老,他信寵方士,服用長生藥,結果不但不能長生,反而早早掉了性命,唐穆宗李恆在位四年,只活了三十歲,死後葬於光陵。

公元824年,唐穆宗服用長生不老藥病死,太子李湛即位,就是唐敬宗。

唐敬宗即位時年方十五,他年紀雖小,卻是一位荒淫無度的浪蕩子,尤其喜愛遊戲、擊球、手捕、夜獵,完全不理朝政。當時內由梁守謙、王守澄等攬權,外由李逢吉、牛僧孺等用事,正直的朝官遭到排擠。翰林學士韋處厚上書勸唐敬宗重用裴度,唐敬宗不加理會。浙西觀察使李德裕獻丹庡六箴,以穿衣、正服、罷獻、納誨、辨邪、防微六條規勸,但唐敬宗只當作耳邊風,他依舊遊驪山,命鹽鐵轉運使王播大造競渡船,並每月從南方進奉錢物(稱為羨餘)。

公元825年,牛僧孺見到朝政敗壞,早晚要發生變亂。辭去相位,出任武昌節度使。一部分朝官力荐裴度。公元826年,唐敬宗又任裴度為宰相,李逢吉被貶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斐度十分有膽量,有一事足可證明,一天,裴度在中書省飲酒,左右忽然來報告失去大印,滿座之人大驚失色,裴度飲酒自若,不一會,有人來報告,大印已找到,裴度也不欣喜。有人問他為什麼能這麼從容,裴度說:“印必然由吏人竊去,用以印書卷罷了,如果搜查得急,他可能會投進火水滅跡,慢慢來,自然會得還原處。”

公元827年,唐敬宗一天夜獵還宮,與宦官劉克明、擊球將軍(唐敬宗創這官銜,足見其荒唐之極)蘇佐明等二十八飲酒。唐敬宗性情暴躁,動輒責罵鞭撻左右,因此左右都怨恨。酒酣之時,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燭滅,劉克明等將唐敬宗殺死於室內,劉克明等矯稱聖旨,擁立絳王李悟(唐憲宗第六子)為皇帝。樞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謙等宦官領禁兵迎立唐敬宗弟江王李涵為皇帝,殺劉克明、李悟等。

唐敬宗在位不足三年,死時才十八歲,葬於莊陵。

公元827年,唐敬宗被殺,弟李涵即位,改名李昂,就是唐文宗。

唐文宗是由宦官擁立的,他感到自身毫無保障,想利用朝官來時抗宦官,南司(朝官)北司(宦官)的鬥爭在唐文宗時表面化了。

公元828年,名士劉賁應試,在時策中公開反對宦官,他要求唐文宗屏退宦官,信任宦官,政權交給宰相,兵權交給將帥,這樣做,可以救皇帝和國家。劉賁的對策很受考官的歎賞,但因為怕宦官,不敢錄用。

公元829年,唐文宗召李德裕入朝,任為兵部侍郎,裴度推薦他作宰相。李宗閔通過宦官,也取得宰相職位,排擠李德裕出朝去做義成節度使。李宗閔又引薦牛僧儒為相,不久,將裴度也排擠出朝去做節度使。李宗閔、牛僧孺一黨依附宦官,唐文宗只好選用宋申錫為宰相,密謀誅滅宦官。

公元831年,王守澄和親信鄭注發覺宋申錫的密謀,使人誣告宋申錫謀立皇弟漳王李湊,唐文宗卻信以為真,害怕危及自己的帝位。貶宋申錫為開州司馬,貶李湊為巢縣公。

公元832年,當進任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接受吐蕃維州(今四川理縣薛城鎮)副使悉怛謀的歸唐,但身居相位的牛僧儒不許,令執送歸還吐蕃,結果怛謀等被吐蕃誅殺。李德裕由是怨牛僧儒更深。唐文宗亦覺得牛僧儒失策,將他罷為淮南節度使,並召還李德裕。次年,任李德裕為宰相,罷免宰相李宗閔。李德裕得勢,極力排斥牛黨。

公元834年,唐文宗得了中風病,鄭注以善醫出名,王守澄薦他去診治,鄭注竟成了唐文宗的寵臣。王守澄又推薦進士出身的李訓(原名仲言)給唐文宗。唐文宗認為是奇士,要用作近侍官。李德裕堅決勸阻,唐文宗不聽。王守澄、李訓、鄭注憎惡李德裕,使唐文宗召還李宗閔為宰相,斥逐李德裕。李宗閔得勢,也極力排斥李德裕明黨。唐文宗處處受制於宦官,他想依靠朝官,而朝官之間明黨相爭,他只好嘆息說:“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公元835年,唐文宗想誅滅宦官,將心事密告李訓、鄭注。當時李訓已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同平章事,鄭注任翰林大學士、工部尚書,李、鄭二人認為有大利可圖,也就為唐文宗出謀劃策。他們先擢用宦官仇士良為中尉,分去王守澄的權勢;又斥責李宗閔出京。不久,他們謀殺了宦官陳宏志,又使唐文宗逼王守澄喝毒酒自殺,李、鄭二人又密謀,準備由鄭注領鳳翔兵(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等王守澄下葬時,唐文宗令全部宦官去會葬,鄭注率兵殺死全部宦官。於是,鄭注去鳳翔準備兵力,李訓和徒黨商議,認為如此行事,功勞將被鄭注佔去,不如先下手,殺了宦官再遂走鄭注,可以獨得大功。於是,他和宰相舒元輿,金吾衛大將軍韓約等人想出一計。這天上朝,李訓使徒黨報告在金吾衛大廳後石榴樹上有甘露。唐文宗故意表示驚訝,令左、右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率眾宦官再去看看。仇士良等前去,韓約變色流汗,仇士良奇怪。剛好風吹起簾幕,仇士良等發覺有很多伏兵,逃回殿上,劫奪唐文宗進入宮內。李訓見陰謀敗露,逃至終南山。仇士良等入宮,派出神策兵,分路搜捕李訓和他的徒黨。結果,李訓以及宰相王涯、舒元輿、賈餗以及韓約、王璠、羅立言、李孝本等一千多人被殺。鄭注當時正帶兵入京,中途聞李訓已敗,乃退兵,為監軍使張仲清所殺。這件事,歷史上稱為“甘露之變”。甘露之變後,朝廷大權全歸北司,宦官的氣勢更盛了。公元836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上表聲討仇士良等人的罪惡,宦官才有所畏懼,南司才多少得以行使一些職權。

唐文宗被宦官監視,只好飲酒求醉,賦詩遣愁,有一天,他問大臣週墀,他可以比前代什麼君主,週墀恭維他,說他可以比堯舜。唐文宗還算有自知之明,說自己受制於家奴,比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之君還不如。說完,傷心的哭了。

公元840年,唐文宗病死。唐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只活了三十二歲,葬於章陵。


第二節 唐武宗、唐宣宗和唐懿宗

公元840年,唐文宗病死。唐文宗在世時,因太子李永早死,便立唐敬宗之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宦官仇士良、魚弘志認為太子不是他們立的,所以等唐文宗死後,便廢了太子,後又把他殺了,另立唐文宗弟穎王李瀍為皇太子,改名李炎,遂即帝位,就是唐武宗。

唐武宗即位後,改年號為會昌,任用李德裕為宰相,當時,唐朝邊境上有回鶻(自公元788年起,回紇自請改稱回鶻,鶻音胡)的侵擾,加上昭義鎮的叛亂,因此南北司之間,以及明黨之間的鬥爭有了緩和。

分元840年,回鶻一部分貴族溫沒斯等各率所部到天德軍(駐守今內蒙一帶)塞下,請求內附。天德軍使田牟等想趁此建立邊功,請出擊回鶻。宰相李德裕力排眾議,力請唐武宗約束田牟,不許爭功生事。公元842年,溫沒期等入朝,任歸義軍使。回鶻烏介可汗率所部侵擾天德、振武兩軍邊塞。公元843年,河東節度使劉沔大破烏介所部,烏介逃走。這次戰事,全靠李裕德約束邊將,設計分化敵軍,所以能一擊成功。

公元842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死,兒了劉稹自為留後。李德裕勸唐武宗用兵,說:“昭義鎮地近京師,如果准許節度使世襲,四方諸鎮誰不想效仿,朝廷號令再不得行了。”當時宰相和群臣都主張姑息,請唐武宗同意劉稹作留後。李德裕獨排眾議,堅持收復昭義鎮。唐武宗問用兵的方略,李德裕說:“劉稹依恃河北三鎮的援助,若派重臣前往宣慰,令他們領兵進攻,劉稹必然會被擒拿。”唐武宗採納李德裕的建議,並說:“我和李德裕觀點相同,保證不會後悔的。”於是,唐武宗派御史中丞李回宣慰河北三鎮,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私敬,盧龍節度使張仲武領兵進攻劉稹。劉稹兵敗,部將殺劉稹來降,朝廷收復昭義鎮。

抵禦回鶻,收復昭義鎮,李德裕都立有大功,唐武宗加封他為太尉,賜爵衛國公。李德裕推辭,唐武宗說:“恨無官賞卿耳!”李德裕雖是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膽他仍保持著朋黨積習,他得勢時,牛黨大受排斥,牛僧懦被貶為循州(今廣東惠陽縣)長史,李宗閔被流放於封州(今廣東封開縣),牛黨其他人可想而知了。

唐武宗信任李德裕等朝官,厭惡宦官,因而宦官勢力有所削弱。公元843年,唐武宗沒有通過宦官,任命崔鉉為宰相,宦官們也無可奈何。仇士良見已失寵,便自稱老病退職。仇士良在職二十餘年,前後共殺二王、一妃、四宰相。仇士良回家時,給送行的宦官傳授秘訣,說:“天子不可閒著無事,要常常引導他縱情享樂,樂事要日新月盛,使得他無暇顧及其它事,然後我輩才可以得志。尤其不可讓他讀書,親近儒生,他見到前朝興亡的故事,心裡害怕,我輩就要被疏斥。”公元844年秋,唐武宗聽說楊州倡女善行酒令,便命令監軍宦官挑選一些奉獻。監軍叫節度使杜挑選,杜悰不予理踩。監軍發怒,上表指責杜悰。唐武宗有所醒悟,說:“命令藩鎮選倡女入宮,這不是聖明天子的行為。杜悰有大臣風度,我十分慚愧!”便下令停止挑選,召杜悰入朝作宰相,對他說:“你不聽監軍之言,我知道你有忠君之心,我現在任你為宰相,如同得到一個魏徵啊!”不過,過了一年,崔鉉和杜悰又都罷相。

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詔命天下佛寺僧尼全都歸俗,唐武宗不喜歡佛教,但對道教卻十分信奉,經常服用方士所配製的金丹,變得性情躁急,喜怒無常。他已經得病,方士卻騙他是換骨。

公元846年,唐武宗因服金丹病死。唐武宗李炎在位六年,享年三十三歲,死後葬於端陵。

公元84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們暗中策劃立唐憲宗之子李怡為皇太叔,改名李忱。李忱即位,就是唐宣宗。唐宣宗是唐武宗的叔輩,照理不可繼承帝位,只因他幼年時起,便顯得很癡呆,唐文宗、唐武宗(二人都是他的侄兒)都輕侮他,不以常禮相待,宦官要利用他的癡呆和對唐文宗、唐武宗的不滿,破例擁立為皇帝。唐宣宗即位後,處理政務,有條有理,大家才知道他有心計,癡呆是偽裝出來的。

唐宣宗即位後,改年號為大中。他的施政方針是盡量否定會昌(唐武宗年號)年間的一切措施。他首先斥逐李德裕及其徒黨,李德裕被貶為崖州(今廣東海南瓊山縣)司戶而死(死於公元850年)。牛黨又被起用,唐宣宗任李宗閔為郴州司馬,但李宗閔已病死封州。牛僧孺被召回朝,但不久也病死。由於牛、李兩黨的首領相繼死去,這場持續了四十年的朋黨之爭也就漸漸結束了。

唐宣宗先後任用白敏中(白居易堂弟)和令狐陶(令孤楚之子)為宰相。白敏中、令狐陶逢迎唐宣宗,斥逐李德裕徒黨,凡不被李德裕重用的人,一概重用,將唐武宗廢除的佛教又復興起來。

公元848年,沙州敦煌人張議潮乘吐蕃內亂,率漢民逐走吐蕃守將,奪得沙州,公元851年,張議潮派使者來朝,唐宣宗任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張議潮發兵收復附近的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使張議潭奉十一州地圖戶籍來獻。自安史之亂時被吐蕃佔去的河、湟地區全部歸唐。唐在沙州置歸義軍,任張議潮為節度使。河、湟收復,是漢族民眾的力量,是張議朝的功勞,唐宣宗卻聽從宰相的請求,以唐憲宗曾有志收復河、湟,未遂而死為理由,給唐順宗、唐憲宗加尊號,說是“以昭功烈”,這未免太可笑了。

唐宣宗即位以後,就想到為父親唐憲宗報仇,懲罰那些被認為殺死唐憲宗的人,他誅戮宦官,逼死郭太后(唐憲宗皇后,但不是唐宣宗生母,其生母為鄭氏),又殺唐穆宗作太子時的東宮官屬。被殺諸人的家族,也都受到重罰。公元854年,唐宣宗與令狐陶商量殺盡宦官。令狐陶密奏說,只要有罪不赦,有缺不補,宦官自然會逐漸耗盡。這個密奏被宦官看見,從此南北司又如同水火。

唐宣宗自恃有智術,十分自信,他的意旨,只許群臣順從,不許違反,他曾把唐太宗所撰寫的《金鏡錄》一書給令狐陶讀,令狐陶讀到“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時,唐宣宗打斷他,說:“凡是想取得天下太平,應當以此言為首。”他又把《貞觀政要》寫在屏風上,每每正色拱手而讀。唐宣宗獨攬用人大權,州刺史赴任,必先來京朝見,他親自考問,按答語優劣,然後決定用不用。他任命於延陵為建州刺史,於延陵入謝,他問道:“建州(今福建建甌縣)離京師有多遠?”於延陵答道:“八千里。”他說:“你到了那里為政善惡,我都知道,不要認為很遠!這階前就是萬里。你知道嗎?”唐宣宗每臨朝,常威嚴得令人不敢仰視,但忽然他又會和顏悅色地和大臣們說起閒話,過一會,又整容教訓起大臣來。令狐陶對人說:“我十年秉政,最承恩遇,但每次入朝奏事,沒有不出汗濕衣的。”舊史書說唐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愛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時人稱為“小太宗”,這當然是溢美之辭。事實上,唐宣宗在位期間,南北司關係緊張,吏治腐敗,民眾備受剝削和壓迫,當時社會雖比較平靜,但卻醞釀著一場大動盪,難怪他一死,各地農民起義便相繼爆發。

唐宣宗和唐武宗一樣,也好神仙之術,寵信道士。他曾將道士軒轅集從羅浮山(今廣東增城縣北)請到長安,問他長生之術。軒轅集說:“當皇帝的屏棄貪欲崇尚美德,則自然就會受天大福,何必再求長生之術!”唐宣宗見問不出所以然,就放他回山。

公元859年,唐宣宗吃了方士李玄伯的長生藥,結果背上生疽毒瘡,不久,便死去了。唐宣宗李忱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歲,葬於貞陵。

公元859年,唐宣宗病死。唐宣宗長子鄆王李溫失寵,唐宣宗臨死前將第三子夔王李滋託付大臣王歸長等三人,準備讓他繼位。唐宣宗死後,宦官王宗實等立李溫為太子,改名李漼,殺王歸長三人。李漼即皇帝位,就是唐懿宗。

唐懿宗即位後,將害死自己父親的方士李玄伯等誅殺。唐懿宗即位時只有十七歲,但卻是一個驕奢無度,淫樂不悛的傢伙,唐朝到了末期,政治已十分腐敗,偏偏又遇到這麼一個極其荒淫奢侈的皇帝。唐懿宗喜愛音樂宴遊,殿前供奉的樂工常常多至五百人。他聽樂觀舞,不知厭倦,卻不動就賞賜千緡(指古錢幣)。每次外出遊覽,隨從多至十餘萬人,所花費的錢財不可勝數。唐懿宗如此,其他王公貴族也是如此。同昌公主嫁給右拾遺韋保衡,唐懿宗傾盡宮中珍玩作為資送,賜第於廣化里,窗戶全部以各種寶玉裝飾,甚至井欄、藥臼、槽匱也以金銀製造,又編金縷作箕筐,賜錢五百萬緡。這些財物,無疑都是從人民那裡剝削來的。封建統治者過著這種窮奢極慾和荒淫腐化的生活,使廣大農民陷入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翰林學士劉允章曾給唐懿宗上《直諫書》,他說,老百姓有八苦:一苦是宦官苛刻,二苦是私債徵奪,三苦是賦稅繁多,四苦是稅吏敲詐,五苦是替逃亡戶口納稅服役,六苦是冤不得理,屈不得申,七苦是凍無衣,飢無食,八苦是病不得醫,死不得葬。由於階級矛盾如此尖銳,他即位那年,是唐朝廷開始趨於大崩潰的開端。

公元859年,浙東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自安史之亂以來,黃河流域戰亂頻繁,原來朝廷租稅主要來自江淮,現在江淮更成為唯一的租稅榨取地,民眾負擔沉重,終於忍無可忍,舉行起義。寧國(今安徽寧國縣)人裘甫率領起義農民,攻取剡縣(今浙江嵊縣),民眾四面響應。公元860年,起義軍發展到三萬人。裘甫建立政權,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年號羅平,鑄印曰天平。裘甫在剡縣積聚糧食,製造器械,分兵進攻越、衢、婺、明、台等州,取得唐興(今浙江天台縣)等若干縣城。唐懿宗急忙任命前安南都護王式為浙東觀察使,領忠武、義成、淮南等兵馬鎮壓。起義軍將領劉暀建議急取越州,進取浙西,渡長江奪揚州,然後還修石頭城(今南京)而拒守。但參加起義軍的進士王輅卻認為應在浙東據險自守,失敗時逃入海島。裘甫猶豫不決,王式領兵進入了越州。王式指揮優勢兵力圍攻起義軍,起義軍經過英勇戰鬥後失敗。裘甫和劉暀等起義軍首領在突圍中被俘犧牲(王輅預先被劉暀殺死)。浙東農民起義,幾個月就失敗了,但是,唐朝的崩潰和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發動,都以這次起義為出發點,雖然失敗,意義卻很重大。

浙東農民起義僅過去八年,又爆發了龐勳領導的徐泗地區農民起義。公元859年以後,唐朝和南沼在西川、黔中,邕管一帶發生了戰爭,唐朝在山東、河南和江南各地徵募士兵到嶺南戍守。公元863年,徐泗士兵八百人戍守桂州(今廣西桂林),約定三年一代。但是,直到公元868年,徐泗觀察使崔彥曾還不肯發兵更代,調他們回鄉,這就激起了戍兵們的憤怒。他們殺死都將,推糧料判官龐勳作首領,結隊北還。他們在宿州開倉賑濟貧民,許多農民參加到龐勳的隊伍。於是,龐勳的隊伍轉變成為農民起義軍。龐勳領導這支農民起義軍攻破徐州,很快佔領了淮南、淮北的廣大地區,切斷了從江淮通往長安的漕運線。唐懿宗任命令狐陶為徐州南面招討使,但令狐陶被龐勳所敗。公元869年,唐懿宗任命康承訓為徐州行營都招討使,朱邪赤心(沙陀部人)為太原行營招討、沙陀三部落軍使,帶領義成、魏博等十鎮兵,會合沙陀、吐谷、達靼、契苾等部落兵共十萬人前來鎮壓,起義軍連戰不勝,原來歸附起義軍的一些土豪和宿州守將張玄稔相繼降唐。張玄稔引唐軍直抵徐州城下,城內降吏路審中也開門迎敵,徐州落到唐軍手中。後來,龐勳在蘄縣(今安徽宿縣南)附近被優勢的敵人包圍,龐勳與起義軍近萬人戰死,起義失敗了。鎮壓這次起義的康承訓升任河東節度使,朱邪赤心升任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朝廷賜他姓名為李國昌,其子就是李克用。

唐懿宗鎮壓了裘甫、龐勳起義以後,自以為天下太平,可以盡情享樂。唐懿宗供奉佛教,常常在這方面花費大量錢財。公元873年,唐懿宗遣使到法門寺迎佛骨,群臣多勸諫,有人舉出唐憲宗迎佛骨,不久死去的故事來阻攔,但唐懿宗執迷不悟,並說:“生得見之,死亦無恨!”結果,佛骨至京師,勞民傷財地搞了一番隆重的儀式。

公元873年秋,這位終於見到佛骨的唐懿宗病死了。唐懿宗李漼在位十四年,活了三十一歲,死後葬於簡陵。


第三節 唐僖宗

公元873年,唐懿宗病死,宦官劉行深、韓文約立唐懿宗少子普王李儇(音宣)為皇帝,就是唐僖宗。唐僖宗即位時才12歲,政事都由宦官和朝官處理,南北司的矛盾和鬥爭自然更加激烈。唐僖宗當普王時,和小馬坊使宦官田令孜最好。唐僖宗即位後,擢升田令孜為神策軍中尉。田令孜恃寵橫暴,把持大權,而唐僖宗專事遊戲,把政事全交給田令孜,還稱他為“阿父”。

唐朝到了末期,政治已十分腐敗,上一節所寫到的唐懿宗是一個極其荒淫奢侈的皇帝。唐懿宗死後,繼位的唐僖宗也是個浪蕩的小皇帝,他把政事都交給“阿父”田令孜,自己每日在宮內與寵兒狎昵。他賞賜樂工、伎兒的錢,動不動就以萬計,以至於府庫空竭。史書上說當時的情況是“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死屍),無所挫訴,相聚為盜,所在蜂起。”這裡所謂“相聚為盜,所在蜂起”,正說明農民起義鬥爭正在全國各地發展。唐僖宗即位後不久,就爆發了以王仙芝、黃巢為首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公元874年,濮州人王仙芝率數千人在長垣(今河南長垣縣)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發布檄文,聲討朝廷的罪惡。次年,王仙芝率部將尚君長等攻破濮州、曹州(兩州均在今山東省),隊伍增至數万人。這時,曹州人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荷澤縣)起兵,響應王仙芝,數月間隊伍也發展到幾萬人。黃巢和王仙芝都是私鹽販出身。黃巢家中富有,長於騎射,愛扶危救急,收養各地亡命的豪傑。黃巢愛讀書,也能寫詩,早年他寫過一首《題菊花》詩:“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表達了他變革現狀,翻身作主的要求。黃巢屢次應進士考試,但都沒有考取,他落第後又題了一首菊花詩,詩中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他在詩中生動地顯示出他要推翻舊王朝的強烈願望。

王仙芝與黃巢合兵在山東一帶作戰。當時,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五鎮地方,民眾紛紛起義,進攻州縣,依附王仙芝、黃巢的起義軍。唐朝廷令淮南等五鎮節度使加緊防守本境,又派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宋威領兵鎮壓。公元876年,起義軍攻克汝、郢、復、蘄等州,朝廷大為惶恐。唐王朝在軍事鎮壓無效的情況下,派宦官與王仙芝聯繫,企圖用授予官職的辦法誘他投降。王仙芝居然叛賣起義軍,接受官職。黃巢極力反對,把王仙芝罵了一頓,王仙芝也只好不受官職。但是,王仙芝、黃巢已經破裂,黃巢帶領一部分起義軍返回山東,起義軍分裂為兩支。

公元877年,王仙芝攻破鄂州(今湖北武昌縣),又攻破安州、隨州,轉戰於荊南等地,並分兵進攻江西。這期間,王仙芝多次動搖,向唐朝請降,宋威拒絕受降。招討副使宦官楊復光派人招王仙芝,王仙芝得訓門路,即派尚君長等去接洽條件。宋威派兵在路上捕殺尚君長等(另一說法是尚君長沒有去洽降,後來戰敗被俘犧牲)。

公元878年,王仙芝攻入江陵城,又轉到申州(今河南信陽縣),唐招討使曾元裕擊敗王仙芝,追至黃梅(今湖北黃梅縣),大破王仙芝軍,殺數万人。王仙芝逃走,被唐軍殺死。王仙芝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多次動搖而被殺,結局是可悲的。王仙芝死後,部將尚讓(尚君長弟)率殘部歸黃巢,另一部分南下到江南、湖南、浙西一帶活動。

王仙芝死後,黃巢成為起義軍統帥,自稱沖天大將軍,自立國家,年號王霸。黃巢在山東、河南活動了一個時期以後,為了避開唐朝重兵的攻擊,帶領起義軍渡過長江,突入江西,攻下虔州(今贛州)、吉州(今吉安)、饒州(今波陽)、信州(今上饒)等,抵達浙東,與王仙芝的餘部王重隱、曹師雄等相呼應。唐朝任用高駢為鎮海節度使,領兵鎮壓。黃巢修整了自衢州至建州的七百里山路,進入福建境內。

公元879年,起義軍到達嶺南。在起義的過程中,黃巢的立場固然比王仙芝堅決得多,但因其階級與經歷,他也不可能和廣大貧苦農民完全一條心。黃巢到嶺南後,一再向唐朝廷請求妥協,想做天平節度使或廣州節度使,但唐朝廷不許,黃巢便攻入廣州城。王仙芝、黃巢大起義,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朝臣中很多人都憂心忡忡,而唐僖宗依然專事遊戲,賞賜無度,田令孜專權橫行,不可一世。左拾遣侯昌業上疏極諫,請改良政治,唐僖宗大怒,將侯昌業賜死。唐朝統治當時唯一的願望就是堅決消滅起義軍,至於統治改良,他們是不會去想,也不會去做。

黃巢攻下廣州以後,發布文告,指責唐朝的罪惡,並且宣布北上攻打長安。公元879年秋,黃巢帶領起義軍取道桂州北上,順湘江進入湖南。沿途農民大量參加起義軍。唐大臣王鋒自請督軍鎮壓北上的黃巢起義軍,任制南節度使、南面行勞招討都統,守江陵。尚讓率領一軍,進攻江陵,王鋒嚇得不戰而逃,被免職。黃巢、尚讓合兵進取襄陽,在荊門作戰失敗,便轉戰到江西和浙西。

公元880年,起義軍大敗唐諸道行營都統高駢的軍隊,突破唐軍的長江防線,從採石渡江,不久渡過淮河,進入穎、宗、徐、袞各州,隊伍發展到六十萬人,黃巢率軍向東部洛陽進攻,諸道不敢出兵相救,唐將齊克讓退守潼關,唐東都留守劉允章率百官迎起義軍入城。黃巢慰向百姓,起義軍紀律嚴明,東都閭里安然。田令孜派左右神策軍助齊克讓守潼關,起義軍一部從小路進到關後,夾攻潼關,唐軍大敗。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兵保護唐僖宗和少數皇子妃嬪出金光門往西逃亡,後來一直逃到成都。起義軍進入長安,長安百姓夾道歡迎。尚讓向圍觀的人民宣告:“黃王起兵,本來是為拯救百姓,不像李家不愛惜你們,你們照常安居,不要害怕。”起義軍贈錢帛給窮人,殺掉一大批人民痛恨的官吏。

黃巢在長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齊,年號金統。黃巢即皇帝位,尚讓任太尉兼中書令,黃巢另一位重要的部將孟楷任尚書僕射,其他將領也都當了大齊政權的官。黃巢繼續鎮壓大貴族、大官僚,沒有來得及逃跑的唐朝宗室,幾乎全被殺掉。唐將張直方偽裝投降,暗地在家裡窩藏一百多名公卿貴族。起義軍查獲以後,把他們全部處死。長安城裡的富家,不少逃到鄉下,逃不出去的,也失去了原有的權勢和財產。官僚地主哀嘆說:“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卻吃齏”,“天街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後兩句出自唐末詩人韋莊的《秦婦吟》),農民政權的確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的統治,把封建秩序完全顛倒過來。

但是,黃巢起義軍流動作戰,佔領了新的地區,就把原有的地區放棄。他們雖然取得長安,卻沒有控制住廣大地區。農民政權建立以後,也沒有乘勝追殲唐朝軍隊,給了敵人喘息的機會。同時,起義軍幾十萬人全部進入長安(甚至東都也不留兵防守),實際上是全部陷入唐軍的包圍之中,糧源也完全斷絕了。這些都是黃巢所犯的極大錯誤。

唐朝鳳翔節度使鄭畋把殘留在關中的軍隊糾集起來,又密約鄰近藩鎮共同抗拒起義軍。起義軍遭到重重包圍,糧食供應十分困難,將士們甚至剝樹皮吃。公元881年,黃巢想打開局面,派尚讓等率兵五萬攻鳳翔,結果因驕傲被打得大敗。唐軍一部分進攻長安,黃巢以為唐大軍來了,率眾倉皇出城,唐軍進入長安,黃巢停在霸上,見唐軍人數不多,又回頭攻取長安。但是,起義軍已失去了同州和華州。黃巢命令部將朱溫奪回了同州。華州也由李祥奪回。

公元882年,唐僖宗任宰相王鋒為諸道行營都統,王鋒統率諸鎮兵,分道進攻起義軍。朱溫守同州,受到唐將王重榮圍攻,得不到援助。他知道黃巢將亡,便投降王重榮。守華州的李祥也想投降,黃巢殺李祥,但李祥舊部卻投降了。當時,起義軍儘管有重重困難,但戰鬥力依然很強,王鋒和宦官楊復光便想到招沙陀酋長李克用來攻起義軍。李克用是李國昌(即朱邪赤心)的兒子,別號李鵶兒。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他當時只有二十來歲,勇猛善戰,早在公元878年,大同軍作亂,殺了防禦使段文楚,推李克用為留後,李克用佔據云州。唐朝派其打敗李克用,又打敗振武節度使李國昌。於是,李國昌、李克用父子逃到韃靼。這時,朝廷想起用他們來攻打起義軍。便使代北起軍使陳景思召李克用為代州刺史,讓他率沙陀兵來鎮壓黃巢起義軍。

公元883年,李克用進攻長安,與尚讓所率起義軍十五萬人大戰,尚讓大敗。李克用進逼長安,黃巢率殘部退走河南。李克用入長安,大肆燒殺掠奪,黃巢到河南後,派部將孟楷攻蔡州,唐蔡州節度使秦宗權戰敗投降。黃巢移兵攻陳州(今河南淮陽縣),戰敗,孟楷被殺。黃巢忿怒,與秦宗權合兵猛攻陳州,但攻了近三百天不能攻下。這時,朱全忠(朱溫降唐,唐朝賜名全忠)、李克用的軍隊追逼而來,起義軍腹背受敵。

公元884年,黃巢撤離陳州,轉而進攻汴州,李克用攻敗黃巢軍,殺萬餘人,黃巢軍潰散。尚讓率部投降了唐將時溥。李克用追擊黃巢,黃巢率餘眾不滿千人,逃往袞州。時溥派部將率尚讓追捕黃巢,黃巢逃到泰山下的狼虎谷(今山東萊蕪境內)。黃巢與其弟黃鄴,黃揆以及他們的妻兒都被黃巢的外甥、侍衛軍長林言殺死。林言準備拿黃巢的頭到時溥處獻功,路遇唐兵,也被唐兵殺死。(另一說法是黃巢在狼虎穀不屈自殺,尚讓也沒有投降時溥,與黃巢同時犧牲。)

黃巢死後,這場大規模的唐末農民起義也就結束了。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大起義歷時十年,轉戰南北,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經過這場大起義,腐朽的唐王朝也就土崩瓦解了。黃巢農民起義軍由於犯了流寇主義和拼命主義的致命錯誤,終至失敗,這是一個很深刻的歷史教訓。

黃巢起義失敗以後,唐朝廷原有的土地已成為大小割據者的戰場。當時,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和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是最強大的兩個割據者,他倆在鎮壓黃巢起義軍的時候結下了極大的仇恨。至於唐朝,只成為名義上還存在著的一個小朝廷。即使在這個小朝廷中,田令孜依然執掌大權,唐僖宗如同傀儡,只有時時哭泣而已。

公元885年,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專有安邑、解縣兩鹽地的利益,田令孜想收回,調王重榮為泰宁節度使,王重榮拒絕調任。田令孜聯合邠寧節度使朱玖、鳳祥節度使李昌符與王重榮對抗。李克用率兵救王重榮,擊敗朱玖、李昌符,進逼京師,田令孜帶著唐僖宗乘夜出開遠門,逃往鳳翔。

公元886年,田令孜又逼迫唐僖宗到寶雞。朱玖、李昌符見田令孜敗逃,又依附李克用。李克用要攻擊朱全忠,率兵回太原。朱玖、李昌符進攻寶雞,田令孜又帶著唐僖宗逃到漢中。朱玖、李昌符和朝官立唐宗室李熅為皇帝。田令孜自知失勢,只好讓位給宦官楊復恭,自任為西川監軍使,到成都去依靠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楊復恭當了宦官首領,斥逐田令孜黨羽。朱玖掌握朝中大權,李昌符、王重榮不滿,又投向唐僖宗一邊。朱玖被部將王行瑜殺死,朝官二百餘人擁李熅逃往河中,王重榮殺李熅,又殺朝官將近一半。

公元888年,唐僖宗回到長安。當時長安屢經兵火,已是荊棘滿城。唐僖宗本人經歷了幾次被迫逃難,早已身心交瘁,回長安不久,也就病死了。

唐僖宗李儇在位十六年,只活了二十八歲,死後葬于靖陵。


第四節 唐昭宗和唐哀帝

公元888年,唐僖宗病死,宦官楊復恭立李曄(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初名李傑,又曾改名李敏)為皇帝,就是唐昭宗。唐昭宗有振興唐朝的志向,但是,唐朝已到了腐朽垂亡的階段,中央的權力已幾乎喪盡,唐昭宗所作的努力也只是枉然。

楊復恭立了唐昭宗後,也仿照田令孜的辦法,養勇士多人為義子,分掌兵權,號稱外宅郎君。又養宦官六百人為義子,使作諸道監軍,唐昭宗憎惡楊復恭專權,想除滅他。

公元890年,朱全忠奏請朝廷下令討伐李克用,唐昭宗聽從宰相張濬、孔緯的意見,想藉朱全忠的兵力斥逐楊復恭,於是決定對河東用兵。唐昭宗下詔革去李克用的官爵,命張濬等領兵出發。結果,朱全忠、張濬等都被李克用養子李存孝打得大敗。唐昭宗只好貶斥張濬、孔緯,下詔恢復李克用的全部官爵。

公元891年,唐昭宗親自發兵攻楊復恭私宅,宰相劉崇望鼓勵士兵進攻,楊復恭率義子楊守信等人逃往漢中。楊復恭失敗後,西門君遂(西門是個姓)又成了宦官的首領。

公元893年,唐昭宗要勢力太大的李茂貞讓出鳳翔節度使,專任山南西道兼武定節度使。李茂貞不從,上書辱罵唐昭宗。唐昭宗大怒,出兵攻鳳翔,結果被李茂貞大敗。李茂貞乘勝進逼京師,唐昭宗殺西門君遂等三個宦官首領,又殺了給他籌劃軍事的宰相杜讓能,李茂貞才肯退兵。李茂貞兼鳳翔、山南西道、武定、天雄四鎮節度使,佔有十五個州,成為關中最強大的藩鎮。此外,王建據四川、楊行密據淮南、錢鏐據吳越、王潮據福建。

公元895年,唐昭宗任李谿為宰相,李茂貞和邠寧節度使王行瑜、華州節度使韓建各率精兵數千人入京師,殺李谿和另一宰相韋昭度。唐昭宗逃到終南山。李克用領兵來攻,殺王行瑜。李克用還準備進攻鳳翔李茂貞,唐昭宗怕他太盛,不許進兵,封他為晉王,讓他領兵回太原。

公元896年,唐昭宗自終南山回京,募兵數万人,交給宗室子弟統率,作為自己的武裝力量。李茂貞藉口朝廷對鳳翔用兵,率兵進逼京師。唐昭宗倉促出京,落到了韓建的手裡。李茂貞入京,大肆搶掠。公元897年,韓建逼唐昭宗解散諸王所率全部禁兵,又和宦官劉季述合謀,用兵包圍了十六座宗師的第宅,捕獲諸王十一人,當時就殺死。公元898年,韓建、李茂貞怕朱全忠來奪唐昭宗,將他送回長安。這時候的唐昭宗已經變得一點勢力也沒有,他性情愈加暴躁,經常酗酒,隨手殺死左右侍奉的人。宦官劉季述等合謀,準備將唐昭宗廢掉。

公元900年,劉季述等乘唐昭宗酒醉,率禁兵進宮,囚禁了唐昭宗。唐昭宗被關在少陽院內,門上的大鎖也用鐵水熔固,飲食就從一個牆洞里送進去。劉季述等令宰相崔胤率百官請太子李裕即皇帝位。朱全忠在大樑(今開封市),採用副使李振的建議,決定恢復唐昭宗的地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朱全忠派親信蔣玄暉入京師,與崔胤合謀。

公元901年,崔胤聯合神策軍將領孫德昭、董彥弼,周承誨三人,謀殺了劉季述等。崔胤率百官迎唐昭宗復位。唐昭宗黜太子李裕為德王,殺劉季述黨羽宦官數十人,孫德昭等三人的到重賞,時人稱為“三使相”。唐昭宗雖然復位,但仍落在宦官的掌握之中。崔胤催朱全忠來奪唐昭宗,朱全忠帶兵到河東,上書請唐昭宗去東都。宦官韓全誨等大驚,劫唐昭宗及其家屬到鳳翔投靠李茂貞。朱全忠率兵入關中,首先俘獲韓建,取得華州,隨後進入長安城。

公元902年,朱全忠率大軍到鳳翔,李茂貞困守孤城,自知失敗,只好向朱全忠求降。公元903年,朱全忠、崔胤入鳳翔,大殺宦官。唐昭宗回長安後,繼續殺宦官,宦官幾乎被殺盡,唐昭宗封朱全忠為梁王,朱全忠領兵回大樑,留侄兒朱友倫領一萬兵控制京師,唐昭宗完全孤立了。

公元904年,朱全忠發覺崔胤暗中積聚力量,便將崔胤和他的父親殺死,另用裴樞、柳璨等人為宰相。朱全忠領兵駐河中,使裴樞強迫唐昭宗和百官以及長安居民遷往洛陽,唐昭宗路過華州,有人夾路呼萬歲,唐昭宗涕泣說:“不要呼萬歲,我不再是你們的主子了!”又對左右侍從說:“我這次漂泊,不知那裡是歸宿!”說罷大哭,左右人也陪著痛哭。唐昭宗到了洛陽,左右侍從也全被殺死。李茂貞、李克用,以及割據西川的王建,割據淮南的楊行密等人虛張聲勢,說要救唐昭宗。朱全忠知道留下這個廢物,對自己不利,於是派人殺死唐昭宗。他自己裝作不知道,伏在棺材前痛苦流涕說:“奴輩負我,令我受惡名於萬代!”

唐昭宗李曄在位十六年,享年三十八歲,死後葬於和陵(在今河南偃師縣懊來山)。

公元904年,朱全忠殺死唐昭宗,立唐昭宗第九子輝王李柷為皇帝,就是唐哀帝(也稱唐昭宣帝)。唐哀帝即位時不過十三歲,自然是一個傀儡。

公元905年,朱全忠指使蔣玄暉邀唐唐昭宗子德王李裕等九人,置酒於九曲池,將他們全部縊殺,投屍池中。後來,又將唐昭宗皇后何氏也殺了。宰相柳璨恃朱全忠之勢,在朝中作威作福,柳璨向朱全忠進讒言,說裴樞等人結成朋黨,都該殺死。李振也同意這個主張,於是朱全忠將裴樞、獨孤損、崔遠、陸庡、王溥等三十多個朝官全部殺死,投屍黃河。朱全忠急於要唐哀帝禪位,柳璨等認為要經過一系列受禪的次序才名正言順,朱全忠嫌辦事遲緩,大怒,找些藉口將柳璨、蔣玄暉、張廷範殺死。柳璨臨刑大呼:“負國賊柳璨,死其宜矣!”他臨死才意識到自己該殺。

公元907年,唐哀帝讓皇帝位給朱全忠。朱全忠受禪稱帝,國號大樑,廢唐哀帝為濟陰王,次年又將他殺了。唐哀帝在虛位三年,只活了十七歲。

唐朝自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淵開國,歷二十二帝,於此消亡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長久(共二百八十九年)而又重要的朝代,唐朝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和科學技術,很有必要在這裡作些簡單的介紹,同時,唐朝與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值得一提。

唐朝的文學非常繁榮。其中,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僅據《全唐詩》所收錄,詩人即達二千二百餘人,詩歌近五萬首。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最著名的三大詩人。此外,還有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有開創剛健樸素詩風的陳子帛;有浪漫主義詩人王翰、王之渙、王昌齡、李頎;有著名的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有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岑參;還有杜牧、李賀、李商隱、溫庭筠、元結、劉長卿、張籍、王建、賈島、李益、皮日休、陸龜蒙、杜荀鶴等,不可勝數。至於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以及張九齡、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司堅圖、韓偓等唐朝著名的大臣也都是詩人。

唐朝掀起了一個古文運動,反對齊梁以來柔靡浮艷和形式僵化的駢體文。當時卓有成就的散文(唐人稱散文為古文)作家有韓愈、柳宗元。此外,還有蕭穎士、李華、元結、獨狐及、梁肅等人。

唐朝出現了傳奇小說這一新的文學體裁。這些傳奇小說,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和鬥爭,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內容,其中代表作品有陳鴻的《長恨歌傳》、元稹的《會真記》、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白居易弟)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等。

唐朝的藝術十分豐富燦爛。其中,繪畫、書法、音樂、雕塑等都達到很高的成就。

在繪畫方面,閻立德、閻立本兄弟擅長畫人物;吳道子擅長畫佛道;張萱和周昉擅長畫仕女;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擅長畫山水;邊鸞擅長畫花鳥;曹霸和韓幹擅長畫馬;韓滉和戴嵩擅長畫牛。

在書法方面,唐朝書法家創造出新的風格。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孫過庭、張旭、懷素等都是唐朝最著名的書法大家。其中,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柳公權的“柳體”,都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此外,唐朝有造墨名家奚鼐,所製墨有光氣。

在音樂方面,唐朝大量吸收西域各國的樂曲和樂器,漢樂與胡樂同樣盛行,《霓裳羽衣曲》是當時的一首大型樂曲(學者認為是西涼創制,唐玄宗加工潤色)。唐朝產生了著名宮廷音樂家李龜年,呂才、裴神符(西域疏勒人)、雷海青等;又有趙耶利,董庭蘭、康崑崙、善本等琴家和歌手永新。

在雕塑方面,唐朝以敦煌莫高窟聞名於世。在莫高窟現存的四百八十六窟當中,唐窟幾乎佔了全部的三分之二(其餘是隋窟)。唐朝洞窟的規模很宏壯,石窟藝術的成就也很輝煌。洞窟四壁的圖畫,更是絢麗奪目,成為稀世之珍藏。洛陽的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但最盛的時期是唐朝,約佔總數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奉先寺,規模之大,在龍門諸石刻中稱第一。此外,唐朝還有太原的天龍山和四川大足的北山等洞窟藝術。唐朝還有散於各地的大量石刻浮雕。唐朝的三彩陶俑更是精美逼真的藝術品。

唐朝的史學很有成績,唐太宗時編著了《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正史。唐高宗時又編了《五代史志》。此外,史學家李延壽還獨自寫成了《南史》和《北史》。唐朝還產生了劉知幾和杜佑兩個大史學家。劉知幾著有《史通》,共二十卷,是我國第一部有系統的史學批評和史學理論的著作。杜佑著有《通典》,共二百卷,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唐朝的科學技術十分發達。僧一行(本名張遂)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學家,他主持製造了《大衍歷》,比較正確地掌握了地球在繞太陽運行時速度變化的規律。他和梁令瓚合作,創制了能夠直接測量黃道坐標的黃道遊儀,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了恆星位置變動的現象,他們又製成了以漏水轉動的渾天銅儀,這種儀器是後來天文鐘的前身。僧一行還進行了實測子午線的長度,數字雖不准確,在世界上卻是第一次。

隋末唐初的孫思邈是著名的醫藥學家,世稱“藥王”。他著有《急備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田蘇敬等人重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隋唐時期,傳世的印刷品為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剛經》,有圖有文,反映出成熟的印刷技術。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之一。

唐朝是當時的亞洲大國。唐朝時期,中國和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頻繁,亞洲各國的商人、僧侶和學者不斷來到中國,當時中國成了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唐朝時期中國與亞洲各國的交通比較發達,絲綢之路可通往中亞、西亞和南亞;由四川、西藏、雲南可進入南亞;由河北經遼東可到達朝鮮。廣州和泉州則是勾通日本、馬來半島、阿曼灣和波斯灣的兩大港口。

唐朝和朝鮮的關係很密切,兩國間使節、商人來來往往。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以後,參照唐制改革機構,實行科舉和派遣大批留學生,傳入唐朝的天文、曆法和醫學、文學書籍。新羅的士大夫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留學生薛聰借漢字創“吏讀”,即利用漢字字形作為音符,表示朝鮮語的助詞、助動詞,夾在漢文中間使用,以幫助閱讀漢文。留學生崔致遠十二歲入唐,十八歲中進士,他的漢文著作《桂苑筆耕錄》流傳至今。唐朝的一些重要將領如黑齒常之、高仙芝等都是朝鮮人。

唐朝時日本積極謀求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派遣唐使十九次,規模巨大,組織完備。日本留唐學生高向玄理、吉備真備,學問僧空海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了積極貢獻。日本留學生阿部仲麻呂,漢名晁衡,任職於唐朝,官至秘書監。他和許多詩人結為好友,在誤傳他去世後,李白有詩悼念:“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晁衡於公元770年時死在中國。唐朝揚州僧人鑑真,當他五十五歲時,應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邀請前往日本,先後五次東渡均未成功。公元753年當他以六十六歲高齡、雙目失明情況下第六次東渡時獲得成功。他不僅在佛教方面成為日本律宗開山祖師,而且介紹了中國的建築、雕塑、醫藥等技術和知識。日本現存的唐招提寺及盧舍那佛,就是鑑真及其弟子創建的。

唐朝時中國和印度之間經濟文化聯繫也很密切。唐朝僧人玄奘,俗名陳褘,稱三藏法師,於貞觀初年從長安出發西行,抱著“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的決心,戰勝了沿途流沙雪山,嚴寒酷暑等種種障礙,經過我國今新疆、蘇聯中亞和阿富汗等地,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他在那爛陀寺等地研習佛學,獲得很高聲譽。玄奘西游近三十年,把中國的文化帶給印度,帶回大量佛經,並從事翻譯。保存至今的西安大雁塔當時就是他為藏放佛經而建造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一書,成為研究我國西北地區、中亞和印度歷史的珍貴史料。明朝小說家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一書,就是以唐僧玄奘的故事展開虛構的。

玄奘返國後不久,唐使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天竺和尼婆羅(今尼泊爾),訪問了許多地方。後來,唐僧人義淨又到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學習和搜索佛經。他所著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介紹了當時南亞一些國家的佛教和生活、文化方面的情況,記載了當時去印度的中國僧人的經歷。印度來唐朝參加譯經的僧人也不少,他們對中印文化交流也起了促進作用。

唐朝和伊朗的關係密切。伊朗不僅有眾多的商人,而且也有貴族居住在中國。中國手工業技術和產品傳入伊朗,伊朗在雕塑等方面影響到中國。襖教、景教、摩尼教由波斯傳入中國。

唐代中國稱阿拉伯為大食。大食商人到中國來的很多。中國的造紙術就是在唐朝傳入阿拉伯,後來又傳入歐洲的。伊斯蘭教在唐時傳入了中國。



唐代年號
年號廟號名字即位時間即位年齡在位
年數
死時
年齡
世系備註
武德高祖李淵(618)53970父李柄,襲封唐國公,隋柱國大將軍年七歲襲封唐國公。大業中任岐州辭史,滎陽與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大業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同年五月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長安,立楊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恭帝),國號唐,改元武德
武德、貞觀太宗李世民(626)282451高祖次子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宮城玄武門發動兵變,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及其諸子,遂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即皇帝位,尊高祖為太上皇
貞觀、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風、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高宗李治(649)223556太宗第九子即位前封晉王,貞觀十七年(643年)以其長兄太子承乾被廢而被立為太子,太宗死,嗣位
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是、長安、神龍則天順聖皇后武照(690)671682井州文水人,父武士躍,貞觀中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高宗皇后,與高宗並稱“二聖”,參與朝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顯即位,照臨朝稱制,次年廢中宗,立四子李旦,載初元年(690年)廢李旦,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都洛陽,史稱“武周”
嗣聖、神龍、景龍中宗李顯(683)(705)282,655高宗第七子以皇太子嗣位,則天皇后臨朝稱制。嗣聖元年(684年)武氏廢帝為廬陵王,遷房州。聖曆元年(698年)召還東都,復位為皇太子,神另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乘武則天病危,擁中宗復位,復國號為唐
文明、景雲、太極、延和睿宗李旦(684)(710)237,355高宗第八子684年,武后廢中宗,立李旦為帝,武后稱帝,降李旦為皇嗣。中宗復位後,封旦為相王。景龍四年(710年)韋後毒死中宗,臨朝攝政,臨淄王李隆基(李旦之子)誅韋後,擁李旦為帝。 712年,旦讓位於太子隆基,自稱太上皇
先天、開元、天寶玄宗李隆基(712)284578睿宗第三子即位前封楚王,後封臨淄王,景龍四年(710年)韋後毒死中宗,李隆基等誅韋後,擁李旦為帝,隆基被立為皇太子,712年,受禪即位
至德、乾元、上元、寶應肅宗李亨(756)46752玄宗第三子初封陝王,蓰封忠王,開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廢,李亨被立為皇太子,755年,安祿山叛亂,次年六月陷潼關,亨隨玄宗出逃,至馬嵬驛,與玄宗分道,北上靈武,七月,即帝位於靈武,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寶應、廣德、永泰、大歷代宗李豫(762)371854肅宗長子初封廣平郡王,後封楚王,蓰封成王,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2年以太子嗣位
建中、興元、貞元、寶應德宗李適(779)382764代宗長子初封奉節郡王,進封魯王、雍王、764年被立為皇太子,代宗死,以太子即位
永貞順宗李誦(805)45 46德宗長子初封宣城郡王,進封宣王,德宗即位後立為皇太子,以太子即位,改元永貞,實行革新,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逼帝退位,稱太上皇,在位實八個月
元和憲宗李純(805)281643順宗長子初封廣平郡王,順宗時被立為皇太子,永貞元年(805年)八月,被官逼順宗退位,擁立太子
元和、長慶穆宗李恆(820年)26530憲宗第三子初封建安郡王,進封遂王,元和七年被立為皇太子,憲宗死,以皇太子即位
長慶、寶歷敬宗李湛(824年)16318穆宗長子初封鄂王,長慶二年被立為太子,穆宗死,以太自嗣位,後被宦官劉克明殺死
寶歷、大和、開成文宗李昂(827)191432穆宗第二子即位前封江王,宦官劉克明等殺敬宗,擁其弟李昂既帝位
開成、會昌武宗李炎(840)27733穆宗第五子即位前封穎王,開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等擁立李炎為皇太弟,廢太子成美為陳王,文宗死,炎以皇太弟嗣位,後以服用金丹病死
會昌、大中宣宗李忱(846)371450憲宗第十三子,穆宗弟穆宗時封光王,武宗時立為皇太子叔,武宗死,由宦官擁立為帝,後服用長生藥中毒而死
大中、咸通懿宗李凗(859)271541宣宗長子武宗時封鄆王、宣宗死,宦官王實等矯詔,立以為皇太子,旋即位
咸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僖宗李擐(873)121637懿宗第五子即位前封晉王,懿宗病死,宦官劉行深等殺懿宗年長諸子,立擐為皇太子,懿宗死,擐嗣位
文德、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天佑昭宗李曄(888)211738懿宗第七子懿宗時封壽王,僖宗病死,宦官楊復恭立曄為皇太弟,僖宗死,曄即位,天復四年(904年)朱全盅、忠逼帝遷都洛陽,同年八月殺之
天佑哀帝李祝(904)13417昭宗第九子乾寧時封輝王,天復四年(904年)八月,朱全忠殺宣帝,立祝為皇帝,天佑四年(907年)帝僤位於朱全忠,唐亡,帝被封為濟陰王,次年被鴆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