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宋太祖
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是我國歷史上的北宋時期。五代時遺留下來的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六個小國,很快先後被消滅。與北宋同時存在的,是在中國的北方先後出現的遼、西夏、金三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後周稱帝。由於他原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所以新建的王朝取名為宋,仍建都於開封(又稱東京)。趙匡胤就是北宋第一個皇帝——宋太祖。
宋太祖是涿州(今河北涿縣)人,祖輩和父親都在唐朝,五代當大官。他出生在洛陽夾馬營。史書上說,他出生時,紅光滿星,營中充滿異香,香氣一夜不散,人們稱為“香孩子營”,這顯然是加進神話色彩。宋太祖即位以後,後周的朝臣基本仍留用,范質、王溥仍當宰相。至於其他文臣武將,如趙光義(即趙匡義。避宋太祖諱改名)、趙普、慕容延釗、高懷德、石守信、王審琦,韓令坤等更加官進爵。慕容延釗等還掌握禁軍指揮權。
北宋建立後,大部分節度使都降服,但昭義節度使李筠聯絡北漢起兵反宋。慕容延釗,石守信等領兵出擊,在長平大敗李筠。接著,宋太祖親率大軍攻下澤州,李筠自焚死。李筠敗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又起兵反宋,宋太祖與石守信領兵討伐,攻下楊州,李重進投火自殺。
宋朝政局穩定後,宋太祖對樞密使趙普說:“自唐末以來,帝王換了八個姓,戰爭不止,不知何故?”趙普說:“此無他,方鎮的權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現在應該控制他們的錢穀,收他們的精兵,那麼天下自然安定。”宋太祖醒悟過來,決定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
公元961年,宋太祖罷免了慕容延釗、韓令坤等人統領禁軍的兵權,出為節度使,以後不再設殿前都點檢一職。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素與宋太祖親厚,又有擁立之功,宋太祖不便下令罷免。一天,宋太祖請石守信等人飲酒,乘醉說:“不是靠你們的力量,我不會有今天。但作天子也太艱難,還不如作節度使快樂,我整夜都睡不安穩!”石守信等說:“陛下怎麼說這個話?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宋太祖說:“你們沒有異心,一旦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想不干,能行麼?”石守信等嚇得涕泣磕頭,請宋太祖指示可生之路。宋太祖說:“人生如白駒過隙,所以圖富貴,不過想多積金銀,好好娛樂一番,使子孫不至貧乏罷了。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選買些好田宅,為子孫立永遠的基業。再多買歌兒舞女,日夕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我將和你們結為婚姻,這樣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都十分感謝,第二天便稱病辭職。於是,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釋去兵權,出為節度使。這件事,歷史上稱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集中精兵禁軍的全權,開始調兵遣將完成統一國家的事業。宋太祖制訂了一個“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首先集中兵力去統一經濟富庶的江南,再收復北方失地。公元962年,割據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死,兒子周保權繼位。大將張文表起兵反周保權,割據潭州(今湖南長沙市)。周保權遣使向宋求援,正好給了宋太祖出兵的藉口。同年,荊南主高保勗死。侄兒高繼衝繼位。宋太祖決定趕此機,一舉消滅荊南和湖南。
公元963年,宋太祖派慕容延釗、李處耘領兵向荊南進發。大軍一到,高繼衝投降。荊南國由高季興建立,以後當國王的依次是高從誨、高保融、高保勗、高繼衝,荊南共歷五主,四十年。宋軍滅荊南,繼續向湖南進發。周保權殺張文表,宋軍擊敗周保權軍。周保權藏在寺院中被宋兵擒獲,湖南也平定了。
公元964年,後蜀聯絡北漢,準備攻宋,密信被宋太祖獲取,宋太祖大笑說:“我西討有理了。”後蜀由孟知祥建國。公元934年,孟知祥稱帝不到一年就死去,第三子孟昶繼位。孟昶即位後,抑制權臣,加強集權,很快取得後晉的秦、階、成三州歸附,又攻取鳳州,盡有前蜀故地。之後,孟昶漸漸荒淫腐化,國勢衰敗,秦、階、成、鳳四州被後周先後攻取。宋太祖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大將,加上劉光義,王仁贍,崔彥進、曹彬等,率領步騎兵六萬分道伐後蜀。孟昶以王昭遠為西南行營都統,倉促抵抗。王昭遠是個紙上談兵的傲慢之徒,他吹噓說:“我此行何止克敵,奪取中原也就易如反掌!結果,宋軍入蜀,後蜀軍大敗,宋軍連連取得後蜀州郡。到公元965年,王全斌攻下利州,又攻下劍州,俘獲王昭遠。劉光義、曹彬攻下夔州,又連降萬、施、開、忠、遂等州。孟昶在魏城投降,宋軍會師於成都,後蜀亡國。後蜀共歷二主,三十三年。孟昶降宋,被送至開封,宋太祖待他不錯,封他秦國公。但不久他就死去。孟昶死時,其母李氏不肯哭,她以酒酹地,說:”你不為國而死,貪生以至今日。我所以忍辱偷生,是因為你還在。現在你已死去,我還活著做什麼?“她絕食幾天也死去。宋太祖聞訊,很是傷悼。宋太祖曾見到孟昶一個用寶玉裝飾的尿壺,命人撞碎它,說:”用七寶裝飾這東西,該用什麼來盛食物!所作所為是這樣,不亡國更待何時!“但孟昶有一貴妃,號作“花蕊夫人”(前蜀後主王衍也有一位“花蕊夫人”),卻被宋太祖納為妃子。王全斌滅後蜀後,縱兵殃民,殘殺無辜,激起蜀中軍民反抗,數月才平息下來,王全斌受到降職處分。
公元970年,宋太祖以潘美為大將,領兵滅南漢。早在公元964年,宋將丁裕德、潘美攻下南漢的郴州。從俘虜的南漢內侍得知,南漢國內宦官當權,極度黑暗混亂。宋太祖曾驚嘩道:“我應當救此一方人民呵!”因當時正集中兵力滅後蜀,沒有立即發兵。南漢國由劉龑建立,以後當國王的依次是劉玢、劉晟、劉鋹。這些國王全都是毫無人性、極端殘暴、極端荒淫腐化的傢伙。由於國內無戰事,人主不知存亡,兵士不識旗幟。當潘美一舉攻下賀、昭、桂、連四州後,南漢主劉鋹還說:“這些州本來是湖南地,宋兵得此就滿足,不會再南來。”但是,潘美進取韶州,繼續南下。公元971年春,潘美攻占英州、雄州,直逼廣州,劉鋹在廣州焚燒府庫宮殿,出城投降,南漢亡國。南漢共歷四主,五十五年。劉鋹降宋,被送至開封,宋太祖待他也不錯,封他為恩赦侯。劉鋹當國王時,經常置毒酒害死臣下。有一天,他隨宋太祖到講武池赴宴。其他官員未來,宋太祖先賜他一杯酒,劉鋹以為是毒酒,哭著說:“我承祖父基業,違拒朝廷,勞王師討伐,罪固當殺。陛下已待臣以不死,我願做大樑一個平民百姓,看看太平盛世,所以不敢飲這杯酒。”宋太祖笑著說:“我推赤心於人腹中,哪會有這種事。”於是自己喝了劉鋹那杯酒,再賜他另一杯酒,劉鋹慚愧致謝。
南唐是江南大國,由唐烈祖李昇(即徐知浩)建立。公元943年,唐烈祖病死,長子李璟繼位,就是唐元宗。唐元宗攻滅閩國、楚國、國勢漸強。唐元宗愛好文學,馮延巳、江文蔚,潘佑等文士都在他朝中當大官。宰相孫晟,戶部尚書常夢錫等十分討厭這班文士,孫晟說馮延巳是金杯玉碗,卻裝著狗屎。但唐元宗卻十分信任馮延巳,政事都委於他。馮延巳盡力向唐元宗獻媚,他曾說:“當初烈祖在安陸才喪失了幾千兵,就不吃不喝,長吁短嘆了多天,這是耕田佬的識量罷了,怎能成大事?哪裡比得上當今皇上,他派出數万軍隊在外,還擊球宴樂象平日一樣,這才是真英主呵!”唐元宗受到這群文士的包圍,日夕飲酒作詩詞,變得昏庸腐敗。後周世宗伐南唐,南唐喪失了淮南江北十四州,國勢從此不振。公元961年,唐元宗憂病死去,兒子李煜繼位,世稱南唐李後主。李後主更喜愛文學,精通詞曲音律。尤其信奉佛教,為此花費了大量錢財。李後主向宋朝屈服,以求自保,每年向宋朝貢獻大批金銀錦帛珍玩,想以此來維持他在江南的統治。但是,宋太祖不會容忍這個江南國家長久存在。
宋太祖滅南漢後,便在荊湖造大艦龍船數千艘。當時江南人也想歸附宋朝,有個江南池州人樊若水,假裝在採石江面釣魚,乘小船,載絲繩,往來於南北岸幾十次,測得了江面的寬度,上書宋朝,請造浮橋渡江,宋太祖採納了他的意見。
公元974年,宋太祖以曹彬、潘美為大將,率兵十萬伐江南。曹彬自荊南領戰艦東下,潘美在採石架浮橋渡江,浮橋三日而成,和樊若水所測量的不差尺寸,步兵渡江,如履平地。宋軍進至秦淮,江南水陸兵十萬列陣於金陵城下。宋軍涉水強渡,江南兵大敗。李後主整日在后宮與僧徒道士談經,不問政事。一天,他外出巡城,見宋軍滿野,大為驚慌。李後主派學士徐鉉到開封見宋太祖。徐鉉說:“李煜無罪,陛下兵出無名。李煜以小事大,以子事父,未有過失,為何要討伐呢?”宋太祖說:“你說父子兩家可以嗎?”徐鉉不能答,只好回去。一個月後,唐後主又派徐鉉見宋太祖,請求宋朝緩兵,論辯不已。宋太祖大怒,對徐鉉說:“不要多講江南有什麼罪。只是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徐鉉惶恐逃回。李後主急調駐守上江的朱令贇入援金陵,江南兵在皖口與宋軍交戰,朱令贇兵敗投火死。曹彬準備攻金陵,但忽然稱病不視事,諸將都來問候。曹彬說:”我的病,不是藥物所能治好的,只須諸位誠心起誓,破城之日,不亂殺一人,我的病就自然好了。”諸將許諾,焚香為誓。宋軍攻入金陵,秩序井然。曹彬這樣約束將士,是因為出征前宋太祖已下有命令,保護金陵城和江南財富。李後主奉表降宋,曹彬以禮相待,將他和宰相湯悅等四十五人送至開封,南唐滅亡。南唐共傳三主,三十九年。李後主到開封後,宋太祖下詔赦罪,封他為違命侯。李煜善於寫詞,內容固然浮艷,但表現手法很高超,亡國後的作品,很能表達出當時他那種悲哀無奈的心境。這裡不妨錄他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三年後,李後主被毒死了。李後主有宮女窅娘,用帛纏成小足跳舞,相傳婦女纏足自此起。
吳越和南唐一樣,竭力向宋朝表示恭順以求自保。吳越由錢鏐建立,國都在杭州。錢鏐當國王以後,經常回故鄉,但他的父親錢寬總是逃避不見。錢鏐問其緣故,父親說:“你現在當國王,三面受敵(北、西有吳,南有閩),與人爭利,怕禍及我家,所以不願見你面。”錢鏐涕泣受教。之後,錢鏐小心謹慎,力求自保。他很少安睡,用小園木作枕,熟睡中頭一動便落枕覺醒,他稱為“警枕”。又在寢室中置粉盤,想起事情即寫在粉盤上。令侍女通夜等候,外面有人報告,立即喚醒他。錢鏐在修築錢塘江石堤和其他的水利,建設杭州城等方面都很有功績。當然,他也大興土木修築宮殿供自己享樂。統治期間,賦稅繁苛,百姓受苦很深。錢鏐死後,以後當國王的依次是錢元瓘、錢弘佐、錢俶。宋伐南唐,令吳越出兵助攻,吳越不敢不從。李煜寫信給錢俶說:“今天沒有我,明天豈能還有你?早晚你也是汴梁一布衣罷了。”錢俶連忙將信交給宋朝,還幫宋朝打下南唐的常州。南唐亡後,公元976年,宋太祖要錢俶到開封朝見,錢俶帶著妻兒入朝,宋太祖大加款待,兩月後放他回國。臨行前,宋太祖送一個黃包袱給錢俶,裡面全是宋朝群臣請求扣留錢俶的奏摺。錢俶既感激又恐懼,回國後對宋朝更加惟命是從。吳越實際上已完全屈服在宋朝的統治之下,只保留一個國王的空名。當時除吳越外,泉、漳一州由南唐遺將陳洪進割據。
宋太祖基本上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小國,開始收復北方的失地。公元976年夏,宋太祖令大將黨進、潘美等分道攻太原,遼國派大將耶律沙領兵援助北漢。這時,宋太祖得病死去,宋軍回師。
宋太祖的母親杜太后臨死前,曾對宋太祖和趙普立下遺囑,要宋太祖死後傳位給趙光義,趙光義傳給趙光美(光義弟),趙光美傳給趙德昭(宋太祖子)。宋太祖一向對弟弟趙光義很好,封他晉王,位在宰相之上,是宋太祖以下權位最高的人物。一次趙光義有病,宋太祖親自為他灼艾。趙光義覺得痛,宋太祖亦取艾自灼,以分其痛。宋太祖病重,妃子宋氏想立皇子趙德芳,宋太祖不同意,一個雪夜,宋太祖召趙光義囑託後事,將宦官妃妾全屏之門外。左右人聽不到說什麼,只是遙見燭影下,趙光義時而離席,好像有推辭的樣子。一會,宋太祖拿起柱斧戳地說:“好好當吧!”不久,宋太祖便死去了。宋太祖的死,古史有諸多猜度,“燭影斧聲”成了一段疑案。
宋太祖仁孝豁達,生活樸素。他特別喜歡看書,雖在軍中,手不釋卷。聽說別人有什麼好書,不惜重金購買。他在位期間,完全統一了南方,功績是很大的。宋太祖的主要謀臣是趙普。趙普當宰相後,以天下為己任。宋太祖經常找他議事,趙普每退朝,不敢脫衣冠。趙普也有魏徵的風格,敢於直諫。一次,趙普推薦某人當某官,宋太祖不許,明日復奏,亦不許,明日又奏,宋太祖大怒,裂碎奏牘擲地。趙普顏色不變,跪著拾起回家。他日補綴舊牘,復奏如初,宋太祖才醒悟,終於起用那人。又有一次,一個大臣應當升官,宋太祖素來憎惡那人,不同意。趙普堅決請求,宋太祖生氣說:“我一定不同意升遷,你又怎麼樣呢?”趙普說:“刑賞是天下的刑賞,陛下怎麼能以自己的喜怒專權呢。”宋太祖十分憤怒,走開,趙普亦跟隨去。宋太祖入宮,趙普立於宮門,久久不離開,最終得到答應。後來宋太祖聽信讒言,猜忌趙普,趙普自動罷相,出為節度使。除趙普外,參知政事(副宰相)薛居正、呂餘慶等也是宋太祖的重要輔佐。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歲,死後葬於永昌陵(在今河南鞏縣西南)。
第二節 宋太宗和宋真宗
公元976年,宋太祖病死,其弟晉王趙光義即位,就是宋太宗,改名趙炅。宋太宗弟趙廷美(即趙光美,避太祖諱改名)授為開封尹,進封齊王;太祖長子趙德昭封為武功郡王;次子趙德芳(戲劇中的八賢王)為興元尹,同平章事。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潘美、李昉、宋琪、張齊賢、呂蒙正、呂端等相繼為朝中大臣。
宋太宗即位以後,繼承太祖對割據政權各個擊破的策略。當時,南方仍有錢俶割據的吳越國,還有陳洪進割據的泉州、漳州。公元978年,吳越王錢俶來朝見,宋太宗留錢俶在東京,錢俶求還不許,投降宋朝,吳越更加孤立。錢俶的大臣崔仁冀說:“朝廷的意思可知,大王不速納土,大禍將至。”錢俶不得不把吳越十三州一舉八十六縣地獻給宋朝,削去吳越國號。至此,宋朝完全統一了南方各地,即把主要的兵力轉向北方的北漢和遼朝。
公元979年,宋太宗集中兵力,領兵親征。派潘美等四將分四路攻太原。三月,遼援兵來救,宋兵在白馬嶺大敗遼兵,遼將耶律敵烈敗死。四月,宋太宗自鎮州進兵,破隆州,至太原城下。宋兵各路圍攻太原。五月,北漢主劉繼元出城投降。北漢由劉旻建國,以後當國王的依次有劉鈞、劉繼恩、劉繼元。北漢傳四主,共二十九年,至此,五代時的十國全部消亡了。北漢將軍楊繼業,勇猛善戰,被劉鈞收為義子,改姓劉。宋太宗滅北漢後,收降劉繼業,使其恢復原姓,以業字為名。楊業就是赫赫有名的楊家將中的楊令公,其子楊延昭,其孫楊文廣都是北宋名將,他們的事蹟在當時即被人傳述,後經評話、戲曲、小說的渲染,逐漸形成豐富的“楊家將”傳說。
宋滅北漢後,宋的敵國就剩下東北方強大的遼朝。遼人本為鮮卑別種,聚成部落,號為契丹。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又名耶律億)吞併諸部,將軍國重事委以同族人耶律曷魯。又重用漢人韓延徽。韓延徽初屬幽州藩鎮劉守光,受命赴契丹,被耶律阿保機留為謀士。他建議阿保機發展農業,以穩定其對所屬漢人的統治。契丹因此不斷強盛。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公元926年病死,被追尊為遼太祖。遼太祖死後,兒子耶律德光繼位,就是遼太宗,以韓延徽為政理,統治期間曾獎勵耕織。公元936年,借後唐叛將石敬瑭求援機會,立石敬瑭為晉帝,取得燕雲十六州。公元946年,領兵南下滅後晉,次年改國號契丹為遼。不久因中原軍民紛紛反抗,被迫北返,病死於殺狐嶺。侄耶律兀欲繼位,就是遼世宗,改名耶律阮。在位五年被弒,太宗子耶律兀律繼位,就是遼穆宗,改名耶律璟。遼穆宗愛好打獵飲酒,不恤國事。每次酣飲達旦,白天則常睡覺,國人稱他為“睡王”。公元969年,遼穆宗被近侍謀殺,在位十八年。世宗子耶律賢繼位,就是遼景宗,以蕭守興為尚書令,納其女燕燕為皇后。燕燕色技過人,兼通韜略,而景宗素有風疾,所以國事都託付給燕燕裁決,國中只知有蕭后,不知有景宗。
公元979年五月,宋太宗滅北漢後,即從太原倉速出兵乘胜北伐遼朝,企圖收復燕雲州縣,宋兵到易州、涿州,遼朝的漢人守將開城投降。宋太宗率兵圍攻遼南京(今北京),遼將耶律學古死守。宋兵因伐太原疲敝,南京久攻不下。遼以全力來援,與宋兵大戰於高粱河(今北京外城一帶)。遼將耶律沙將敗走,但耶律休哥與耶律斜軫左右夾擊,耶律學古也開城接應,宋軍大敗潰散,遼師耶律休哥也受傷不能騎馬,輕車追到涿州,宋太宗騎驢車倉皇逃走。宋軍兵仗,輜重都被遼奪去。這就是著名的宋遼高粱河之戰。
次年即公元980年,遼朝發兵十萬來攻雁門。當時的代州刺史是楊業,威名遠近,號稱“楊無敵”。楊業出輕兵襲擊,殺其將駙馬侍中蕭咄李,遼兵大敗退走。十月,遼景宗、耶律休哥又自瓦橋關進攻,大敗宋兵,追到莫州回師。十一月,宋太宗親自領兵北征,結果無功而還。
宋對遼作戰失敗後,朝臣多主張再出兵攻遼,左拾遺張齊賢上書反對,說應該:“先本而後末,安內以攘外。”主張先加強內部的統治,但宋太宗仍然志在收復燕雲。
公元983年,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十四年後病死,兒子耶律隆緒繼位,就是遼聖宗。遼聖宗即位時才十二歲,由母親蕭太后攝政,恢復國號遼為契丹。耶律斜軫、韓德讓等參決國政。
公元986年,宋太宗經過幾年的軍事準備,再度發大兵分三路北征。曹彬、米信出雄州,田重進出飛狐,潘美、楊業出雁門。三路大軍攻州奪縣,乘勝前進。遼以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抵擋曹彬,耶律斜軫領兵抵擋潘美,而蕭太后,遼聖宗率領大兵出援。當時曹彬入涿州十餘日,由於糧盡,退守雄州,後來遭到耶律休哥輕兵襲擊,在岐溝關(在今河北涿縣西北)遭到慘敗。宋太宗見主力敗潰,急令曹彬等回東京,田重進駐定州,潘美回代州。耶律斜軫出重兵襲擊,宋兵節節敗退。潘美、楊業軍退到朔州時,遼兵功陷寰州。楊業認為敵鋒強盛,不可與戰。潘美等不聽,迫令楊業出兵。楊業知道必敗,請潘美派伏兵在陳家谷口(在今山西朔縣南)救援,楊業與遼兵戰,大敗,退到陳家谷口,不見宋援兵,於是率部下百餘人,並力死戰,後墜馬被遼將蕭撻凜俘獲。楊業拒不降遼,絕食三日而死。(可能潘美此役所為,使他成為“楊家將”故事中的大奸臣潘仁美)
宋太宗再次北伐失敗,宋兵損失慘重,朝中大臣如趙普、李昉、趙孚等人都主張對遼屈已求和,但也有些戰派,如張洎、王禹偁等。宋太宗認為,“恢復舊疆,此朕之志”,但是他已有心而無力。遼大敗宋兵後,耶律休哥連年指揮攻宋,到公元989年,耶律休哥被號稱“黑面大王”的宋將尹繼倫擊敗於徐河(今河北徐水縣城北),負傷而還,才停止進攻。
當宋遼交戰之際,佔據西北的党項部落成了宋遼爭取拉攏的目標,這党項部落的首領叫李繼捧,祖先原為拓跋氏,唐朝時賜姓李。公元982年,李繼捧因內部不和,獻銀、夏、綏、宥四州於宋(地方在今陝甘一帶),率領入朝,留居京師。宋太宗待他很好,賞賜很多。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留居銀州(治今陝西米脂東北),反叛宋朝,宋太宗不斷遣將征討。公元986年,李繼遷投降遼朝(當時稱契丹),遼封他為定難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李繼遷不斷侵擾宋朝,趙普請命李繼捧鎮守夏州,賜姓名趙保忠。宋太宗召見趙保忠時說:“如果李繼遷歸順,當授以官。”公元990年,趙保忠與李繼遷戰於安慶澤、李繼遷中流矢敗退。不久,李繼遷用作降計在夏州大敗趙保忠。這年冬十二月,遼封李繼遷為夏王。公元991年,李繼遷佔領銀、綏二州,表面和宋朝和好,宋朝被迫授他銀州觀察使封號,賜姓名趙保吉。之後,趙保吉多次攻掠宋州縣,宋軍與之作戰,互有勝負。後趙保忠也投降了遼朝,遼封他西平王。
宋太宗和宋太祖一樣,在統一國家,收復失地的同時,逐步建立健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太祖太宗吸取唐末五代以來軍閥長期割據的教訓,大力消弱各地方鎮的兵力,而建立起一支強大的由皇帝親自指揮的禁軍。禁軍外出作戰,由皇帝派遣將帥,並由皇帝親自製定作戰方略,甚至授以陣圖。諸將領兵作戰,需按照皇帝的部署行動,不得擅改。宋太宗伐北漢、遼朝,都是領兵親征,臨陣指揮。太祖和太宗對地方管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直接控制了地方官員的任免,而且把各州郡的行政權、財權、司法權全面地集中到中央。太祖和太宗還改革科舉制度,進士及等都要經過皇帝親自殿試考選,這樣,取士權也集中於皇帝。
宋太宗對於鞏固宋朝的統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史書中對於他的評價很不錯,說他仁恕恭儉,愛民下士,好文守成。他在位時,使文臣篡修《太平御覽》等書,加強了重文的風氣。而在他的身邊,有一班著名的大臣。
趙普在宋太宗時又兩度為宰相,但已沒有什麼政績。盧多遜與他不和,趙普與柴禹錫等構陷,盧多遜被流放崖州而死,秦王趙廷美(廷美改封秦王)被遷房州,憂鬱而死。宋太宗長子楚王趙元佐因趙廷美死而發狂疾,曾發憤使酒,夜縱火焚宮殿,被宋太宗廢為庶人。公元992年,趙普因病辭職,封魏國公,不久病死。他少時為吏,讀書不多,當宰相後經常看的一部書就是《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另外半部助太祖打天下)。
呂蒙正是宋太宗時著名的宰相。呂蒙正出身貧寒,少時離家流浪,曾寄食於一古寺,寺裡的和尚原先是敲鐘吃飯,因厭惡呂蒙正,便吃完飯再敲鐘,“飯後鐘”就成了呂蒙正落魄的典故。有一次他三日不曾飽食,在開封天津橋上賒得一個瓜,想在橋柱上磕開瓜皮,結果失落於橋下,瓜順流而去,不得到口,後來官至宰相,特造一座“落瓜亭”,以記窮時失意之事。呂蒙正剛入朝參政時,有朝士指著他說:“這小子也得參政麼?蒙正佯為不知,從容走過。同事不平,要問那人的姓名,蒙正急忙阻止說:“若一知其姓名,恐怕一時不能忘情,還是不知為好。”大家佩服他的度量。呂蒙正又以敢言著稱。一年元宵夜,宋太宗在乾元門樓觀燈賜宴,誇稱京城繁盛,呂蒙正卻說:“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飢寒而死者甚眾,願陛下親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
除了呂蒙正,還有宋太宗稱“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宋太宗稱“富有文藝,江東士人之冠”的張洎;宋太宗稱“風度端凝,真貴人也”的李沆,此外,還有剛直敢言的寇準,熟悉邊疆道路的向敏中等。
宋太祖宋太宗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據勢力的複闢。但是,同時也形成龐大的國家機器,加強了對農民群眾的統治和賦稅剝奪。廣大農民不但遭受著地主的地租、高利貸剝削,而且還要負擔宋王朝的各種賦稅,並被迫從事無償的勞役,宋王朝規定了苛刻的賦稅、徭役制度,向廣大自耕農和佃農實行直接的剝奪,以養活大批的官吏和軍隊。所以,從宋朝建立時起,農民階級即被迫向地主階級展開各種鬥爭。宋太宗統治後期,川蜀地區就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王小波、李順、張余領導的農民革命戰爭。
公元993年,茶販出身的王小波、李順等在川蜀領導貧苦的佃農、茶農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戰斗口號。起義軍聲勢浩大,迅速佔領青城、彭山,眾至萬餘人,次年春,起義軍在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南)與宋軍激戰,王小波被宋將張玘射傷,但仍奮勇殺死張玘。不久,王小波傷重犧牲,李順被推為領袖,繼續率領起義軍作戰,不久攻克成都,被推為大蜀王,建立大蜀政權,年號“應運”。大蜀農民軍的迅速進展嚇壞了宋太宗,他急派親信宦官王繼恩為四川招安使,率軍分兩路入川鎮壓。李順恩攻陷成都,農民軍三萬人英勇戰死,李順也壯烈犧牲。李順犧牲後,張余代為首領,他集合各部數万人,連續攻下嘉、戎、瀘、渝、涪、忠、萬、開八州,乘勝進攻夔州。宋朝一再派出重兵,才將起義軍擊敗。公元995年,張余在嘉州被俘犧牲。這場起義的影響是很大的,在農民戰爭史上,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表明了農民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公元997年,宋太宗病死。宋太宗趙炅(即趙光義、趙匡義)在位二十三年,享年五十九歲,死後葬於永熙陵。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死。按杜太后的遺囑,太祖傳太宗,太宗傳廷美,廷美傳德昭。當時,廷美已遷徙房州死去,德昭隨太宗攻太原,要求太宗實行諾言,賞賜將士,太宗因攻遼失敗,不許,還責斥德昭,德昭自殺死。德昭弟德芳,早已病死。所以,皇帝繼承權自然就落在太宗的兒子身上(封建史家都因宋太宗背母負兄,一弟二侄不得其死而譴責他)。宋太宗在世時已立第三子壽王李恆(原名李元位)為太子,宋太宗去世時,宦官王繼恩忌太子明智,勾結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等,陰謀立被太宗廢為庶人的李元佐(曾被立為太子,封楚王)。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得知此事,即將王繼恩騙到書閣鎖起來,然後奉太子李恆即位,就是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後,貶逐王王繼恩至均州。任用呂端、李沆、張齊賢、呂蒙正、向敏中、冠準、畢士安、王旦、粱顥、王欽若等大臣。宋真宗即位初年正直宋初經濟發展的時期。咸平、景德年間(即位後至1007年)號為宋朝的治世。但是東北方的遼朝和西北方的趙保吉,屢次進犯,對宋朝的威脅很大。
宋真宗即位不久,即授趙保吉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統轄銀、綏、宥、靜等五州。但趙保吉仍然侵地擄掠,不斷與宋朝發生局部的戰爭。1002年(千年後省去“公元”二字),趙保吉攻陷宋朝的靈州,宋真宗只好譴使議和。趙保吉對宋朝作戰勝利,又把攻略的目標轉向西部回鶻和吐蕃部落。1003年,趙保吉攻西涼失敗,中箭逃回,不久死於靈州。趙保吉(即李繼遷)死後,兒子趙德明(也稱李德明)繼立,遼朝冊封他為西平王。不久,宋真宗也封授他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宋朝和趙德明保持著和好關係。
宋真宗時,遼朝在蕭太后和遼聖宗的統治下,確立了封建制的統治,正處在國力強盛的時期。蕭太后和遼聖宗不斷領兵南侵,宋朝的北方邊境頻頻告急。對於遼的攻勢,宋則完全採取守勢,至使遼兵步步進逼。
1004年,遼蕭太后和遼聖宗再度領兵南下,號稱二十萬,經保、定二州,直趨澶州(今河南濮陽),威脅東京。宋朝廷慌亂無措。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另一參知政事陳堯叟是蜀人,主張遷都成都。宋真宗猶豫不決。新任宰相寇準對宋真宗說:“主張遷都的人應當斬首。”他堅持要宋真宗領兵親征,說:“如果棄京師逃走,向敵人示弱,敵人就會乘勢深入,天下就保不住了。”畢士安、高瓊等文臣武將支持寇準的意見,宋真宗不得已,以王旦為東京留守,勉強領兵前進。遼軍猛攻澶州,宋軍堅守,射死遼大將蕭撻覽,遼軍敗退。宋真宗到達澶州,宋軍士氣大振,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素主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再派曹利用為使臣到遼營談判。遼要以銀絹許和,宋真宗說:“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寇準召曹利用到營帳說:“雖有捲許百萬,若過三十萬,我就殺你!”最後,宋遼訂立和約,遼停止攻宋,但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事,史稱“澶州之盟”(澶州亦名澶淵郡)。
澶州之盟以後,宋真宗以為南北停戰,是寇準的功勞,因此待寇準甚厚,王欽若十分嫉恨。一天退朝,宋真宗同送寇準離去,王欽若即在宋真宗面前攻擊寇準,說寇準把真宗當作“孤注一擲”,訂立“城下之盟”,是大恥辱。宋真宗因此罷免寇準的相位,出知陝州,改任王旦作宰相。
宋真宗聽信王欽若的話以後,深以澶州之盟為恥辱,常常悶悶不樂。王欽若對宋真宗說:惟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但是自古封禪,一般要有“天端”,王欽若和宋真宗想出了偽造“天書”的計謀。他們擔心宰相王旦反對,王欽若便暗中向王旦傳達聖意。宋真宗又假裝賜一尊好酒給王旦,王旦回家發封,看到尊內全是珍珠,王旦更不敢有異議。一天宋真宗對群臣說,夜見神人降“天書”於承天門,於是,王旦、王欽若、陳堯叟、丁謂等皆稱賀。宋真宗率領群臣們到承天門,果然發現“天書”。王旦下跪獻進,宋真宗再拜接受,交陳堯叟啟封,又命他宣讀。於是,群臣入賀。有位大臣叫孫奭,卻當面對宋真宗說:“以愚臣所聞,天何言哉!豈有書耶?”宋真宗默然。不久,又在泰山得“天書”,宋真宗親到泰山封禪。之後,宋真宗在王欽若、陳堯叟、丁謂等人的迎合下,屢次搞“天書”、封禪等自欺欺人的活動,又祭孔子、老子、大造道觀,勞民傷財,以至歲出日增,社會矛盾亦漸加嚴重。朝中大臣,惟孫奭、張泳、李迪等敢於提出些批評,張泳臨死上書,數丁謂的罪行,並說:“乞斬丁謂頭置國門謝天下,然後斬泳頭置丁氏之門以謝謂。”宋真宗只是讚嘆他的忠直,並無悔改之意。寇准在晚年再起用為宰相,但到1020年又被丁謂排擠去位,後來被貶逐到雷州(今廣東海康),死於南方。王旦因對宋真宗的所為從不反對,故能久安其位,但他死時(1017年)遺令削髮披緇入葬,表示悔恨其不諫“天書”的過失。
1022年,宋真宗病死。宋真宗趙恆在位25年,享年55歲,死後葬於永定陵。
第三節 宋仁宗和宋英宗
1022年,宋真宗病死,太子趙禎(初名趙受益,真宗第六子,后宮李氏所生)繼位,時年13歲,是為宋仁宗,劉太后垂簾聽政。
宋仁宗即位後,王欽若仍為宰相,但不久就病死,王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狼狽為奸,時人稱為“五鬼”。丁謂獲罪,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丁謂經過雷州的時候,寇準使人以一蒸羊在路迎他。丁謂想見寇準,寇準固辭。寇準聽說家僮密謀想報仇,於是關門讓他們賭博,不准出去,等丁謂去遠了才開門。
宋仁宗即位後的十年間,是劉太后臨朝親政,宋仁宗並不知道劉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故能盡孝。劉太后也很愛護宋仁宗,所以母子間沒有矛盾,朝中也比較平安。1033年,劉太后病死,宋王朝仍屬於上升時期,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有所發展,但是邊境的危險和社會內部的矛盾也在日益加劇,逐漸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在這近半個世紀之中,宋王朝先後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和大臣,如王曾、呂夷簡、夏竦、晏殊、范仲淹、魯宗道,陳堯佐、張士遜、宋祈、富弼、歐陽修、韓琦、明鎬、宋庠、余靖、蔡襄、杜衍、陳執中、文彥博、龐籍、狄青、王德用、趙抃、包拯、曾公亮、呂公著、王安石、司馬光等。
在宋仁宗朝,宋和遼、西夏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1032年,夏王趙德明死,兒子趙元昊繼立。趙元昊五月五日生,園臉高鼻,性格剛毅,多才略、善繪畫,通藩漢文字,他積極發展勢力,擊敗吐蕃和回鶻,稱霸西北。
1038年,趙元昊建都興州立國為大夏(因大夏在西、又稱西夏),他就是夏景宗,以野利氏為皇后,西夏有它的管制、軍制、法制等國家製度,並創造有西夏文字。
西夏初建國,便開始攻宋。邊報傳來,宋朝君臣大驚,宋仁宗下詔削去趙元昊的賜姓和官爵,並在邊境揭榜,招募人擒捕元昊。夏軍攻保安軍,宋將狄青率部奮戰,取勝。狄青是北宋時的大將,出身於士兵,宋仁宗曾勸他用藥除去面涅(兵士臉上刺的符號),他不肯,說留著可以激勵士氣。
1040年,夏景宗率領西夏兵攻延州,宋延州知州範雍驚懼不敢戰。夏景宗派牙校詐降,範雍不再戒備。夏兵乘勢攻保安軍,襲擊金明寨,生擒宋都監李士彬,乘勝取延州。範雍召部將劉平、石元孫來援。夏景宗伏兵三川口,生俘劉、石二將,進而攻破宋塞門寨,安遠寨,大獲全勝。延州之戰後,範雍被降職,宋仁宗任命夏辣、韓琦、范仲淹主持陝西軍事,范仲淹兼延州知州。范仲淹改革軍制,得州兵一萬八千,分屬六將,每將三千,分部教練。看敵兵的多少,出兵抵禦。西夏兵震驚,說:“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數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範指範雍。
1041年,夏景宗率領西夏兵向渭州進攻。韓琦命大將任福領兵出擊,宋夏兩軍大戰於好水川。結果,任福中埋伏,力戰而犧牲,宋兵大敗。韓琦派兵增援,結果又被擊敗,將軍趙津、武英、王珪都戰死,因好水川之戰的慘敗,韓琦、范仲淹都被貶官。
1042年,西夏兵再次出擊。宋將葛懷敏屯駐定川寨。西夏兵在夜間圍城放火,葛懷敏等十四名將官戰死。西夏軍俘虜殺降兵近萬人,獲戰馬六百餘匹,乘勝直抵渭州,俘掠大批居民而回。
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戰,宋軍損兵折將,處在西夏的嚴重威脅之中。宋朝賴有韓琦、范仲淹、狄青等悉力防範,才使西夏兵不至於深入內地。宋仁宗不想與西夏決戰,密令龍圖閣直學士龐籍知延州與西夏談和。夏景宗手下有兩員大將,就是野利旺榮和野利遇乞,驍勇善戰,屢敗宋師。宋鄜州判官種世衡想出了一條反間計,他派僧人王嵩送一封信給旺榮,說旺榮既想投降,就及早行動。王嵩故意把信暴露給夏景宗,結果旺榮被殺。種世衡又特意寫了一篇祭文,說旺榮和遇乞本來準備同時來降,痛惜不能成功。他把祭文故意丟到邊境,讓西夏人拾到,夏景宗把遇乞也殺了。自此,西夏的國勢削弱,願意和宋朝講和。
1044年底,經過兩年的往來交涉,宋夏達成協議,宋冊封元昊為夏國王,夏對宋仍然保持名義上稱臣。宋每年“賜”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2萬斤。另在各節目和元昊生日共賜銀兩萬兩,銀器2千兩,絹、帛、衣著等兩萬三千匹,茶一萬斤。宋夏保持往來貿易,西夏經過連年激戰,最終獲得宋朝的承認,而宋朝以賜銀絹的辦法得了西北的苟安。
西夏在建國前常依附遼朝對抗宋朝,建國以後,當然也想擺脫遼的控制,對此,遼朝統治者自然不滿。1031年,遼聖宗耶律隆緒病死。遼聖宗在位50年,注意拔用人才,統治頗為穩固。遼聖宗死後,兒子耶律宗真繼位,就是遼興宗。1044年十月,遼興宗親率騎兵十萬向西夏進攻,皇太弟重元,北院樞密使蕭惠、東京留守蕭孝友分三路渡河,戰於賀蘭山北。夏景宗先敗退,據守賀蘭山,後突圍返攻。賀蘭山之戰,顯示了西夏有足夠的力量抗遼自立。由此形成夏與遼、宋相互對峙的鼎立局面。
宋遼自澶州之盟以後,南北弭兵,邊境稍安。宋仁宗繼續推行屈辱求和的政策,不修邊防,戍軍老弱病患,矮小怯懦,刀鈍弓壞,甚至羽箭射不到三十步箭桿就下掉或箭頭卷折不入甲。正當宋朝受到西夏的威脅的時候。1042年,遼興宗又揚言發兵南下,派翰林學士劉六符、北院樞密使副使耶律仁先等出使宋朝,以奪取周世宗時攻取的關南十縣土地,並派蕭惠陳兵宋境。宋仁宗不敢抵抗,派大臣富弼出使遼朝議和。富弼到了遼朝,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拒絕割地的要求。最後,許每年增得絹十五匹,銀十萬兩。遼興宗想戲弄羞辱宋朝,要求在歲幣文書上寫上“貢”或“納”字。富據理力爭,堅決不肯。後來宋仁宗聽從晏殊的意見,同意用“納”字。遼不費一兵,獲得增幣,於是刻石記功。宋朝再以屈辱換取苟安。以後長時間內宋遼之間不再有大的戰事。
宋仁宗在位期間,採取因循苟且的政策,政權日益腐敗,這主要表現在軍隊和官員兩個方面。
從宋太祖開始,宋王朝就組織起一支龐大的禁軍,禁軍的數量不斷增加,到宋仁宗時,全國軍隊總計125萬9千人,變得空前的龐大。宋朝用來養兵的費用,竟達到全部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禁兵缺少訓練,無所事事,變得驕惰腐敗,連領糧也要雇人挑。首都東京的禁兵以外,還有在農民中強迫抽丁的士兵。大量募兵和大量抽丁的結果,使得民間丁壯越來越少,農民的生產與生活都發生嚴重困難,掙扎在死亡線上。
宋朝統一後,舊官加新官,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之後,科舉取士越來越多,中舉者都陸續加入各級官員的行列。科舉以外,還有所謂“恩蔭”法,文武官員中地位高者,家族親屬都恩蔭授官。小至郎中、員外郎也可以蔭子孫一人得官。此外,還有多種授官法和賣官法。戶部副使包拯上書說:“真宗時,文武官總共9785人,現在數內,較之先朝,才40餘年,已超過了一倍多。”宋祈上書說:“今天下有定官,無定員,”官員可以額外增加,因此“州縣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如此之多的濫官,必然造成賄賂公行,侈靡腐化的風氣。宰相宋祈曾點華燈擁歌妓醉飲,宋庠在政府,叫人對宋祈說:“聽說昨夜燒燈夜宴,窮極奢侈,不知還記得某年同在州學內吃虀(鹹菜)飯時麼?”宋大笑說:“寄語相公(指宋庠、宋祈之兄),不知某年吃虀飯,是為了什麼?”意思是說,當年在州學讀書受苦,就是為了好作官享福。宰相如此,地方官也一樣。蒲宗孟(曾任尚書左丞,知州)每天宴飲要殺豬羊各十隻,燃燭三百。有人請他減少些,他發怒說:“你們要讓我在黑房子裡挨餓麼!”當然,在腐敗的官場中,還能找到幾個鯁直清廉的官員。
范仲淹少時貧苦,二歲喪父,後來母親也改嫁。他離家到南昌,在一座書院的一間破房裡苦讀。早上煮一盆粥當一天的食糧,餓了就用刀切幾快吃,一直讀到夜深人靜,五年未嘗解衣就寢。儘管如此貧寒艱辛,但是他志向遠大,常“以天下為己任”。宋真宗時中進士,以後一直是朝中重臣。范仲淹最惱怒無為腐朽的官員,他選拔官員時。看到不中用的,就在班簿上一筆勾銷。富弼說:“一筆勾,一家哭矣!”范仲淹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他關心國計民生,主張各處積弊,改良政治,慶曆四年春(1044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寫了一篇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通過在岳陽樓上所見景物的記述,抒發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懷抱。包拯也是出身貧寒,後來中進士,任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史,他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當時稱為“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他的事蹟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包公”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成了清官的代名詞。歐陽修進士出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他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宋仁宗也誇獎他敢言,對侍臣說:“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殿中侍御史趙抃,彈劾不避權貴,京師號稱“鐵面御史”。參知政事魯宗道,剛正嫉惡,遇事敢言,貴戚用事者都害怕他,稱他“魚頭參政”(魯字是個魚頭)。儘管朝廷中還有這些鯁直大臣,但是絲毫也不能改變官場中日益腐敗的趨勢,因為腐敗的根源和總代表就是宋朝皇室。
史書中對於宋仁宗也有不少褒獎,說他恭儉仁恕,愛護百姓。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宋仁宗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有人獻蛤蜊二十八枚,每枚價值千錢,宋仁宗說:“一下箸,費二十八千,吾不堪也。”一次,宋仁宗曾對近臣說:昨因不寐而飢,思食燒羊。“近臣說:”何不取索?”宋仁宗說:“恐遂為例。何不忍一夕之飢,而啟無窮之殺乎?”宋仁宗即使有些恭儉仁恕的言行,也是極其有限的,他的侈靡卻十分厲害。宋仁宗大力尊儒,以大慶殿為明堂,又舉行大享明堂禮,祭天地祖宗,用儀仗達一萬多人,一次祭享的用度竟耗費1200萬貫。祭祀如此,生活的侈靡可想而知。宋仁宗整天在宮中宴飲享樂。后宮數千人,賞賜動以萬計。國庫的紅羅,都被消費一空。宋仁宗晚年服丹藥,沉溺深宮,不問政事,大臣奏事,只是點頭敷衍。
皇室的侈靡和大量的冗官冗兵,使宋王朝的消費逐年增加,財政日益陷入危機,宋王朝便不斷增加對人民的剝奪,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得不起來反抗。
1043年,張海、郭邈三率領饑民千餘人在商山(今陝西商縣)起義,陝、豫、鄂農民紛紛響應,攻下很多州縣。同年冬,張海等在商山戰敗,被俘犧牲,起義失敗。
1043年夏,士兵出身的王倫在山東沂州率士兵饑民起義,殺宋巡檢使朱進。起義軍北上後又乘虛南下,攻占很多州縣,直達和州(至今安徽和縣)。他身著黃衣,自置官職,戰士都面刺“天降聖捷指揮”字號,以表決心。後在揚州山光寺一戰失敗,王倫最後在和州犧牲。
1047年冬,士兵首領王則在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領導士兵起義,他被推為東平郡王,建國號為安陽,年號得聖。戰士面刺“義軍破趙得勝”,以表示推翻宋王朝的決心。次年宋朝明鎬、文彥博率重兵圍攻,他突圍被俘至東京,英勇就義。
面對宋王朝統治出現的危機,朝中大臣紛紛發表議論,提出各種各樣的政治主張,以挽救其危局。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影響的主張和實施方案。
1039年,宋祈上書,認為國用不足在於“三冗三費”。“三冗”是冗官、冗兵、冗僧道。“三費”是道場靡費、寺觀靡費、大臣罷黜,仍帶節度使銜,國用靡費。宋祈的建策,主旨是裁減官兵,節省靡費。
1043年,范仲淹上十事:(一)“明黜陟”,對官員要賞罰分明。(二)“抑僥倖”,改變貴族官員子弟“恩蔭”作官的舊法。(三)“精貢舉”,改變專以詩賦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經學。(四)“擇官長”,嚴格選拔各級官員。(五)“均公田”,改變官員按登記給以多少不等的“職田”,用來“責其廉節”,防止貪污。(六)“厚農桑”,發展農業生產。(七)“修武備”,京師招募士兵五萬人,以捍衛朝廷。(八)“減徭役”,裁併州縣建置,使徭役相對減少。(九)“覃恩信“,朝廷有赦令,各地必須執行。(十)“重命令”,各地法令應由朝廷統一。范仲淹疏上,得到富弼、歐陽修等人的支持,宋仁宗頒布全國,按”十論“進行改革,號稱“慶曆新政”。但這所謂新政,前後只一年左右,便因夏竦、章得像等人反對而失敗。范仲淹、富弼、歐陽修被指為朋黨被貶,這事,史稱“慶曆黨爭。”
1049年,宰相文彥博、樞密使龐籍,因國力不足,建議省兵,裁減禁軍歸農,宋仁宗曾採取了這一建議,裁減了一些禁軍。
1058年,提點江東刑獄王安石被召入朝,向宋仁宗上長達萬言的奏疏,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張。在萬言書中,王安石對官制,科舉以及因循苟且、奢靡無節的風氣作了全面的揭露,同時提出了理財、徵誅、改制等新見解,這萬言書是他以後變法的思想基礎。
1061年,同知諫院司馬光給宋仁宗上三扎子。一是論“君德”;二是論“禦臣”;三是論“持兵”。司馬光的三扎,重複了范仲淹的“明黜陟”和文彥博的“省兵”等主張。
宋仁宗沒有兒子,取宋太宗曾孫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趙宗實為子,由曹皇后撫養,改名趙曙。宋仁宗晚年,文彥博、韓琦、歐陽修、司馬光等大臣上書,力請早建皇嗣,宋仁宗選中趙曙。趙曙曾力辭。不許,被立為太子,進封鉅鹿郡公。
1063年,宋仁宗趙禎病死。在位四十二年,活了五十四歲,死後葬於永昭陵。
1063年,宋仁宗病死,太子趙曙即位,就是宋英宗,尊曹皇后為皇太后,立妃子高氏為皇后。群臣在討論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封號時發生爭議,歐陽修、韓琦等主張稱“皇考”(父死稱考);王珪、呂誨、司馬光等主張稱“皇伯”。後以稱“考”定議,呂誨、呂大防、範純仁等因此事被黜。這事,史稱“濮議”(可算是明代嘉靖朝”大禮議風波“的先例)。
宋英宗即位後,因有病,下詔請曹太后共同處分軍國重事。曹太后性情慈儉,頗涉經史,軍國大事都處理得很妥當,宮廷中也較平安。不久,宋英宗病重,性情變得很暴躁,舉止失常,左右常受到他的責罵,於是他們共進讒言,曹太后與宋英宗有了嫌隙,知諫院呂誨上書,開陳大義,詞旨深切,但未見成效。韓琦、歐陽修先後開導曹太后和宋英宗,他們才重歸於好。宋英宗病癒,曹太后聽從韓琦的話,即撤簾,讓宋英宗親政。內侍任守忠等因離間罪被貶逐。
遼朝在蕭太后和遼聖宗統治下的近半個世紀內,是遼朝發展到極盛的時期。統治集團也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在遼興宗統治期間,遼朝貴族內部展開了相互傾軋的鬥爭,遼朝開始走下坡路,到1055年,遼興宗病死,在位二十六年。遼興宗長子、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洪基繼位,他就是遼道宗。遼道宗即位,即尊奉重元為皇太叔,次年又加號天下兵馬大元帥。重元子涅魯古進封楚王,後又入朝知南院樞密使事。重元父子成為道宗朝最有權勢的人物。統治集團內部相互攻訐,爭奪權利,終於在遼仁宗死的那一年,即1063年爆發了重元父子的叛亂。這年7月,重元父子陰謀刺殺遼道宗,陰謀被洩露,遼道宗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蕭唐古、蕭韓家奴、蕭惟信、耶律良等率數千兵平亂。結果,涅魯古中箭墜馬死,重元兵敗逃到大漠自殺。參與重元父子叛亂的蕭胡睹(曾被西夏俘虜,後釋放)投水死。蕭迭裡、蕭革被處死。貼不免官流放。亂事平定後,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加官進爵。很快,耶律乙辛將其他平亂有功的貴族先後排擠出朝,掌握了朝中大權。1066年,遼道宗將國號契丹又改為遼。
夏景宗建立夏國,取得了與遼、宋鼎立的地位。夏景宗中了宋朝的反間計,殺了野利遇乞,後來知道中計,迎遇乞妻子沒藏氏入宮,並與之私通。皇后野利氏知道後,將沒藏氏送到寺院為尼姑。1047年,夏景宗見太子寧令哥新娶的妻子沒移(尚有口字邊)氏很漂亮,將她奪了過來,立為皇后,廢黜野利皇后。野利皇后被廢,沒藏氏之兄訛龐唆使寧令哥作亂。1048年,寧令哥與野利氏族人浪烈等入宮刺殺夏景宗,夏景宗傷重身亡。夏景宗李元昊(即趙元昊)是夏國的開國皇帝,在位十六年。夏景宗死後,訛龐又殺寧令哥及其母野利氏,立李諒祚(又稱趙諒祚)為帝,就是夏毅宗。夏毅宗由夏景宗與沒藏氏私通所生,養於訛龐家,即位時才兩歲。夏國的政權落入沒藏皇太后和國相沒藏訛龐一族的手中。訛龐執政時,夏國貴族間爭奪權利的鬥爭仍在繼續,代表漢人地主勢力的漢大臣也在爭取政治權力。1056年,漢臣李守貴殺沒藏太后,訛龐把李守貴全家處死,隨後又以自己女兒為皇后,繼續操縱皇室。1059年,訛龐殺漢臣高懷正、毛惟昌。1061年,訛龐父子陰謀殺夏毅宗,殺取皇權。訛龐的兒媳梁氏(漢人)密告夏毅宗。夏毅宗在大將漫咩支持下,擒殺訛龐父子,處死訛龐女沒藏皇后,迎娶梁氏為後,以梁皇后弟梁乙埋為家相。夏毅宗執政,實行了一系列的變革,主要是改蕃禮用漢禮;劃地界,通互市;增官職,用漢人。夏毅宗還攻掠吐蕃部落,對宋朝邊境也進行擄掠。1067年底,夏毅宗病死,在位二十年,兒子秉常繼位,就是夏惠宗。夏惠宗僅八歲,太后梁氏執政,弟梁乙埋為國相。
就在夏毅宗死那一年,宋英宗病重,韓琦等請立太子。學士承旨張方平進殿,聽候指令,但宋英宗聲音微弱不可辨。張方平遞過筆,宋英宗寫上“立大大王為皇太子。”張方平請他寫上名字,他才寫上長子穎王趙頊。太子即立,宋英宗潸然下淚。文彥博事後對韓琦說:“見上顏色否,人生至此,雖父子亦不能不動情也。”
1067年,宋英宗趙曙病死,在位四年,享年三十六歲,死後葬於永厚陵。
第四節 宋神宗和宋哲宗
1067年,宋英宗病死,太子穎王趙頊即位,就是宋神宗,尊高皇后為皇太后,立妃子向氏為皇后,原來的曹太后尊為太皇太后。
宋神宗即位時二十歲,年輕而富有朝氣,想乾一番大事業。他作太子時,就喜讀《韓非子》等書,有變法強國的願望。即位以後,他看到宋王朝所面臨的危機,十分焦慮,曾對文彥博說:“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又說:“當今理財最為急務。養兵備邊,府庫不可不豐,大臣共宜留意節用。”王安石是江南臨州人,慶曆進士。宋仁宗時,曾上萬言書,雖未被重視,但王安石已聲名顯赫。宋神宗即位後,以王安石知江寧(今江蘇南京),又召為翰林學士。
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對,商討政事,王安石力陳富國強兵之術,提出變法理財的主張,而這主張正與宋神宗願望相同。於是君臣決定實行變法。
1069年,宋神宗不顧參知政事唐介、侍讀孫固等人的反對,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久已有志改革的王安石,受命執政,生氣勃勃。但當時的執政者,宰相曾公亮,富弼,參知政事唐介、趙抃不是年老多病,因循保守者,就是新法的反對派,宋神宗當然不能依靠他們實行新法,他特命建立一個主持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任命知樞密院事陳昇之與王安石同領其事,實際上都由王安石主持。王安石任用一批新人,主要有呂惠卿,章惇、曾布、韓絳、呂嘉問、沈括等。大名推官蘇轍開始也參與這個機構。
條例司建立後,宋神宗、王安石等先後製訂和頒布了農田水利,均輸、青苗、免役、市易、方田、保甲、保馬等新法,又對兵制、科舉、學校進行了改革和整頓。農田水利法規定,開墾各路廢田,興修水利,吏民同役,不准隱漏逃匿;均輸法規定,諸州郡所輸官糧,皆令平定所在時價,徵收實物可徙就賤,用近易遠,防止豪強地主從中勒索農民;青苗法規定,在夏秋兩次農作物收穫之前,由各州縣政府兩次貸款給農民,貸息百分之二,使農民不致因青黃不接或耕作急需而向豪強地主貸款,受其重利盤剝;免役法規定,按財產分等交納免役錢,由政府貸款給小商販,年息二分,他們可以用這些錢去收買滯銷的貨物,不再受操縱市場的豪商的欺壓;方田均稅法規定,每年秋收之後,政府派人丈量土地,按土地厚薄好壞分為五等,再依其面積和土地等級規定稅收,防止豪強地主瞞產逃稅。以上這些新法,是有關理財方面的改革,目的在於抑制豪強地主和富商的特權,增加國庫收入,緩和階級矛盾,以期達到“富國”,而保甲和保馬兩法,則是為了“強兵”。保甲法規定,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部保。每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農閒時集訓,平日維持治安;保馬法規定,以官馬貸給保丁養,每戶一至兩匹,馬死或病死,有保主賠償。在改革兵制方面,王安石主要減兵並營,這樣不僅使隊伍精幹整齊,而且節省了大批兵費。同時,置制練兵,加強軍隊的素質。在改革科舉方面,王安石廢除考試詩賦取士的舊規,改考經典的大義和時論。王安石還改組太學,使之成為變法派製造輿論,培育人才的場所。還在京師設武學,律學、醫學等分科學校。這是教育的重大改革,也是對傳統儒學的勇敢挑戰。
王安石變法,從一開始,就受到保守派的猛烈攻擊和反對。參知政事唐介為變法一事數與王安石爭辯,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使唐介不勝其憤,竟背上長瘡而死去。御史呂誨上書彈劾王安石,宋神宗不聽,出呂誨知鄧州;青苗法剛一頒布,宰相富弼即稱病辭職,出判毫州翰林學士司馬光公開出來反對青苗法,與呂惠卿在宋神宗面前辯論;開封府推官蘇軾上七千餘言的長篇奏疏,激烈反對變法;翰林學士范鎮,右正言李常、孫覺等也上書職責青苗法;舊相韓琦出判大名府,上書全面攻擊青苗法,曾公亮、陳昇之等人也都附和,宋神宗動搖了,說:“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青苗法)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王安石據理反駁,並稱病不出,奏請罷職。王安石請退,司馬光又乘機進攻,在王安石與司馬光的激烈鬥爭中,宋神宗一度動搖後,仍不能不用王安石,以貫徹他變法的主張,王安石繼續執政,更加堅決地推行新法。
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和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鬥爭,不僅在於新法的內容和實施,更重要的還在於政治、思想方面。司馬光等對王安石的主要指責,是“背儒崇法”。王安石旗幟鮮明地作出回答。一方面是對儒家經典作出新解,說明變法有據,主要是依托《周禮》(相傳為周公所作)。另一方面是引述法家學說,公然申明承襲商鞅。保守派又攻擊王安石不守“祖宗法度”,王安石開始執政,就對宋神宗說:“變風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保守派的攻擊恰好從反面說明了王安石的勇於革新的精神。司馬光寫信給王安石,攻擊王安石變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使“天下怨謗”。王安石寫了《答司馬諫議書》,逐條批駁司馬光誣加的四大罪狀。並進一步明確指出:”至於怨誹之多,早在事前我就知道會如此,人們習於苟且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於流俗,自媚於眾算好。皇帝要想改變這些,我就不管敵手的多少,要出力來抵抗,世俗之眾哪能不氣勢洶洶地毀謗呢?“王安石還公開發表他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卹“的大無畏的論點,表明了他變法的決心。
1070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宰相,王安石掌握了政府的大權。保守派官僚被擊敗,相繼離開朝廷,司馬光出知永興軍,次年又辭官回洛陽,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後又轉知密、徐、湖三州。蘇軾弟蘇轍曾任條理司檢詳文字,後與王安石、呂惠卿不合,變成保守派,也出為河南府推官。此外,保守派官員鄭獬、王拱辰、錢公輔、範純仁、范鎮、呂公著、趙抃、程顥、張戩、李常、呂公弼、劉庠、曾公亮、陳昇之等都遭到貶黜。
王安石戰勝保守派,變法形成高潮。但是,保守派的進攻始終沒有停止。當時,曹皇太后、高太后和向後都是新法的反對派,直接影響著宋神宗的政治立場。朝廷中,樞密使文彥博是保守派的政治代表。司馬光雖然退居洛陽,寫作《資治通鑑》一書,並說絕口不論政事。但是,他並沒有停止政治活動,保守派官員往來其間,程顥、程頤兄弟更是以洛陽為基地,大肆講授和傳播他們的理學。在理論上反對變法運動。保守派對王安石的攻擊,無所不用其極。華州山崩,他們歸咎於新法的實行。王安石反駁說:“華山山崩,不知天意為何,天意不可知。人們所為,也不必合天意。”天上出現彗星,又成為保守派攻擊新法的一個藉口。王安石反駁說:“天文之變無窮,人事之變不止,上下傅會,豈能沒有偶合,此其所以不足信。”變法以後的幾年中,連年大旱不雨,受災地區的農民被迫流亡。保守派又以此為藉口,紛紛指責變法觸動了天怒。王安石反駁說:”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十日不雨,即乞斬臣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宋神宗動搖了。
王安石在保守派的圍攻之中堅持變法,保守派官員如韓維、楊繪、劉摯、唐炯,甚至文彥博、馮京等也都被貶黜。王安石之子,博學多識的王雱也參與變法,成為王安石的得力助手。但是,在變法派之中,也出現了分裂,曾布以及魏繼宗從變法派內部反對變法,使王安石陷於被動。由於後族大力攻擊新法,宋神宗動搖,保守派反攻,變法派分裂,王安石不得不在1074年四月罷相,出知江寧。宋神宗以韓絳代王安石,以呂惠卿為參知政事。次年二月,韓絳請求召王安石复朝,王安石又回到京師,恢復了相位。在王安石復相後的一年多時間裡,變法派仍然處境艱辛,難以繼續前進。而這時,王安石與呂惠卿之間也產生了深深的矛盾,變法派陷入更大的分裂中。最後,在保守派的加緊反攻之下,1076年,王安石出判江寧府,以後再沒有回朝。王安石罷相後,宋神宗仍進行了一些改制,但這些改制的性質已漸趨反動了。
宋朝在進行變法的期間,與遼、西夏亦有爭戰。
1074年,遼道宗乘宋朝變法派與保守派在互相鬥爭之機會,派蕭禧使宋,要求割地劃界。次年,蕭禧又來索取河東黃嵬山地,要求重新劃界。韓琦等保守派藉此攻擊新法招致遼朝的疑慮。王安石、呂惠卿力戒宋神宗不要答應。宋神宗派沈括出使遼朝,沈括依據舊文書,駁斥遼的爭地要求。不久,蕭禧又來索地,宋神宗接受要求,以黃嵬山為界,割去河東地東西七百里。宋朝這一屈辱,被保守派算到王安石的頭上。
遼朝粉碎了重元父子叛亂後,耶律乙辛與漢人宰相張孝傑等結成奸黨,專擅朝政。大批的文臣武將遭到他們的排斥和陷害。耶律乙辛陰謀奪權,宣懿皇后和太子耶律濬是他的障礙。宣懿皇后是遼將蕭惠之女,好音樂,善彈琵琶,能自作歌詞,曾自製回心曲,命伶官趙惟一歌唱。耶律乙辛、張孝傑使人誣告宣懿皇后與趙惟一私通。結果,遼道宗處死趙惟一,命宣懿皇后自盡。之後,耶律乙辛又使人誣告太子謀反。結果,太子被囚禁。不久,又被耶律乙辛秘密處死。耶律乙辛還想害死皇孫耶延禧(太子耶律濬之子),得到大臣蕭兀納的保護而倖免。遼道宗漸漸發覺一黨的奸謀。1081年,遼道宗貶黜張孝傑。張孝傑死在家鄉。1083年,遼道宗處死耶律乙辛,遼朝的政局才又穩定下來。
1068年,夏惠宗秉常即位以後,政權掌握在梁太后和其弟弟國相梁乙埋手中,梁氏對內與皇族勢力反复搏鬥,對外與宋朝展開激戰。1069年起,梁乙埋就屢次興兵攻打宋朝州縣。宋將王韶曾遊歷陝西,熟知西北情況,上《平戎策》說,要取西夏必先收復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敵。宋神宗、王安石任用王韶為秦鳳路沿邊安撫使,發兵抗禦西夏。1073年8月,王韶戰敗吐蕃部落,在武勝建鎮洮軍,又升為熙州,置熙河路。次年2月,王韶再次出兵佔領河州,進據洮州、岷州、宕州、亹州,行軍54日,共得五州,幅員二千里地,收復了淪沒二百餘年的舊疆,取得了北宋王朝八十年來的一次最大的軍事勝利。這次熙河之役,也是變法派的一個勝利,當然也引起保守派的忌恨。
1076年,夏惠宗年已十六,開始親政,但梁太后、梁乙埋仍然握有大權。1080年,夏惠宗企圖恢復與宋朝和好的政策,但是遭到梁氏的反對。1081年,梁氏將夏惠宗囚禁,實際發動了奪權的政變。夏國內部出來了分裂。宋朝得知消息,命李憲、種諤、高遵裕等部分路出擊,乘勝圍攻西夏的靈州。梁太后派兵抄宋軍後路,斷絕糧運,又決黃河水灌宋營。結果宋軍大敗而退。1082年,宋神宗又命給事中徐禧在三州界築永樂城,企圖困扼興州。宋軍建成永樂城後,夏兵發起急攻,宋兵大敗,徐禧等將官敗死,永樂城攻陷。宋士兵、民夫損失近二十萬。宋神宗聞訊,臨朝慟哭,為之不食。保守派將靈州、永樂之役的失敗也歸咎於變法。
西夏連年對宋戰爭,經濟和農業生產蒙受重大損害,國內政治很不穩定。1083年閏6月,梁太后和梁乙埋等謀劃,讓夏惠宗恢復了皇位。又將梁乙埋女立為皇后,不久生子乾順。夏惠宗復位,即向宋朝上表請和,要求宋朝退還在戰爭中佔去的地區,宋朝不許。西夏又連連進攻,但都失敗。1086年,梁乙埋、梁太后相繼病死,梁乙埋子梁乙逋自任國相。1086年,夏惠宗秉常病死,在位十九年。三歲的兒子乾順繼位,就是夏崇宗。
1085年3月,內外交困的宋神宗病死了。宋神宗是宋朝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他能力排眾議,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而且變法的決心很大,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病死時,遠在江寧的王安石作詩哭悼說:“老臣他日淚,湖海想遺衣。”王安石當然知道,宋神宗一死,新法更無法繼續推行了。
宋神宗趙頊在位十八年,享年僅三十八歲,死後葬於永裕陵。
1085年,宋神宗病死,十歲的幼子(第六子)趙煦繼位,就是宋哲宗。當時曹太皇太后已死,高太后尊為太皇太后,向皇后尊為皇太后。高太皇太后臨朝聽政,處理軍國大事,建年號元祐。
高太皇太后一貫反對變法,她剛一執政,就起用司馬光。司馬光退居洛陽十五年,與文彥博、富弼、呂公著、程顥等人組成了一個在野集團,他被稱為“真宰相”。司馬光入為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即薦用文彥博、呂公著、馮京、劉摯、範純仁、範祖禹、呂大防、韓維、李常、孫覺、梁燾、王岩叟、朱光庭、蘇軾、蘇轍等,變法派的主要官員呂惠卿、呂嘉問、蔡確、章惇等相繼被排擠出朝,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在高太皇太后的支持下,一舉奪取了全部的軍政大權。保守派還準備把變法派以及與變法派有聯繫的曾布,蔡京、蔡卞、沈括、張商英等列為奸黨,一網打盡。
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上台以後,立即罷行新法,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王安石所實行的各項新法,幾乎全部被罷廢。這事,史稱“元祐更化。”1086年4月,王安石在江寧憂病而死。王安石是一個進步的地主階級政治家,革命導師列寧稱他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他所進行的變法,具有積極的革命的意義。當然,他的變法不可能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而且終因保守派力量的強大而失敗。在推行新法,與保守派作鬥爭的過程中,王安石寫了大量的著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新學體系。王安石被追封荊國公,他的新學也稱為“荊公新學”。王安石還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出於對王安石的仇恨,後世反動儒家著文或編寫話本對他進行惡毒的醜化和攻擊,封建史家對他也是盡力貶斥。而這些,恰好對王安石作出了歷史的肯定。
1086年9月,保守派首領司馬光病死。司馬光雖為相八個月,但卻使得保守派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權。在對西夏的政策上,司馬光也完全改變了王安石的抵抗主張。西夏在宋哲宗繼位後,派使臣勒索蘭州、米脂等五寨。司馬光妥協苟安,將這“無用之地”割給西夏。司馬光采取崇儒禁法的方針,剛一執政,就要任用理學大家程顥,但程顥恰在這時病死,於是他破格起用其弟程頤,以儒學對王安石的新學進行清算。程頤還當上宋哲宗的老師,給他講授儒學。司馬光在政治上個頑固的保守派,但作為史學家文學家,他在史學和文學上又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所主編的《資治通鑑》,是一部傑出的史學巨著,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司馬光死後追封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
司馬光死後,文彥博(其時已八十一歲)、呂公著、呂大防、範純仁等先後執政。保守派取得權勢後,開始分化為若干小集團。程頤以皇帝老師自居,與翰林學士蘇軾日漸對立。於是,程頤與賈易、朱光庭等結為朋黨,因首領程頤是洛陽人,稱為洛黨。蘇軾兄弟與呂陶等為一黨,他們是蜀人,稱蜀黨(也稱川黨)。劉摯、梁燾、王岩叟、劉安世等為一黨,他們是河北人,稱朔黨。三黨相互攻擊,陷入一片混鬥之中,持續了整個元裕年間。這事,史稱“元裕黨爭”。
1093年9月,執政前後共九年的高太皇太后病死,十九歲的宋哲宗開始親政。在此以前,保守派老臣遇事奏請高太皇太后,不把宋哲宗放在眼裡,對此,宋哲宗很憤怒。宋哲宗剛一親政,即開始疏遠和貶斥保守派官員,製造繼承宋神宗新法的輿論。
1094年4月,宋哲宗下詔,改年號為紹聖,表示決心繼承宋神宗的事業。宋哲宗起用章惇為宰相,呂惠卿、曾布、張商英、李清臣、鄧潤甫,蔡卞、蔡京、林希、黃履、來之劭、安惇入朝任要職。變法派在宋哲宗的支持下,再度掌握政權。宋哲宗聽從變法派的提議,追奪司馬光、呂公著死後所贈諡號,推毀所立碑石。貶斥呂大防、蘇軾、蘇轍、劉摯、梁燾、範純仁、範祖禹、黃庭堅、文彥博等。1097年。宋哲宗再次追貶司馬光、呂公著及王岩叟等人。章惇、蔡卞奏情發司馬光、呂公著墓,斫棺暴屍;又奏請追廢高太皇太后為庶人,因宋哲宗不肯而作罷。呂大防、蘇軾、蘇轍、劉摯、梁燾、範純仁等流放到嶺南。貶韓維、劉奉世等三十多人官職,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上書反對,被出任杭州通判,轉知密、徐、湖三州。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新法,涉“烏台詩案”被捕下獄,出獄後,責授黃州團練副使。保守派執政,蘇軾被召還朝,任翰林學士。後來受到洛黨攻擊,出知杭、穎、定三州。這次變法派再度執政,年正六十的蘇軾先後被貶官嶺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瓊州。蘇軾政治上屬保守派,但由於他接近民眾,在任所頗有政績。顛沛流離的生活又把他造就成一個傑出的建樹甚多的大文豪。在貶逐保守派官員的同時。宋哲宗、章惇等又逐步恢復新法。1094年復免役法、保甲法。1095复青苗法。1097年復市易法等。宋哲宗親政,恢復和繼承宋神宗的事業。這事,史稱“紹聖紹述”(紹述即繼承)。
宋哲宗統治時期,前後不過六年。在此期間,變法派再度出現分裂。章惇與李清臣不合。李清臣被彈劾,出知河南府,張商英與來之劭不合,張商英被貶官外出;楊畏與孫諤不合,楊畏落職;蔡京與孫諤不合,孫諤又被罷官,曾布攻擊呂惠卿,呂惠卿始終不能在朝;曾布還攻擊章惇、蔡卞,在變法派中反复無常,起到很大的破壞作用,變法派這次再起,勢力本來薄弱,內部分裂,力量更削弱了。
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死。宋哲宗趙煦在位十五年,享年僅二十五歲,死後葬於泰陵。
第五節 宋徽宗和宋欽宗
1100年,宋哲宗病死。宋哲宗無子,向太后、曾布等迎立宋哲宗弟、宋神宗第11子端王趙佶,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即位時,向太后權同聽政。向太后是新法的反對者,她當權後,變法派再次遭到沉重打擊。向太后起用韓琦之子韓忠彥為宰相。曾布因附和太后,也得到信用。韓忠彥、曾布薦用陳瓘、鄒浩、龔夬等人,掌握了朝政。恢復範純仁官職(以年老失明、歸鄉養老、範純仁是范仲淹子。)進而追复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呂大防、劉摯等三十三人官職,貶逐章惇、蔡京、蔡卞、安惇等幾乎全部變法派出朝。不久,向太后還政給宋徽宗後病死,投機家,野心家曾布又秘密慫恿宋徽宗紹述父兄,宋徽宗也想消除朋黨,穩定政權。但是,元祐、紹聖兩派無法調和,1102年,宋徽宗乾脆罷免韓忠彥和曾布的相位出朝,而起用蔡京入相。
蔡京入相,是由宦官童貫推薦的。蔡京早年是追隨變法派,但他卻是個投機家,善於見風駛舵,宋徽宗派遣童貫去杭州,搜訪書畫奇巧。當時蔡京貶居杭州,盡量巴結童貫,又以所畫屏風、扇子等進獻。童貫回京向宋徽宗推薦,道士徐知常也在宮中為蔡京活動。就這樣,宋徽宗召蔡京入相。
蔡京入相,與童貫相勾結,掌握了全部軍政大權。為了排斥異己,培植勢力,蔡京仍打著變法的旗子,他定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呂大防、韓忠彥、蘇軾、蘇轍、範祖禹、程頤、龔夬、任伯雨以及曾布等120人為元祐奸黨,由宋徽宗書寫刻石,稱黨人碑,立於朝廷端禮門。之後,又將章惇、呂嘉問、黃履、張商英、李清臣等也列為元祐奸黨,予以貶逐。其弟蔡卞主張遵循王安石,與蔡京不合,也被排擠出朝。
宋徽宗是一個荒淫腐朽的皇帝,他在位二十五年間,與宰相蔡京、王黼、高俅、宦官童貫、楊戩、梁師成、李彥等結托,狼狽為奸,幹盡了殘害人民的罪行。宋徽宗、蔡京等以復行新法為名,大肆搜刮民財,又用楊戩、李彥在北方“括公田”,把民間田地強佔歸朝廷,課收租稅。為了盡情享受,宋徽宗大造宮室園林,不惜耗費天下資材。為了裝飾那些宮室園林,集中奇化異石於東京,以供觀賞,由童貫在蘇杭設置造作局,集中東南地區的各種工匠幾千人,為皇帝製作各種奢侈品。又設蘇杭應奉局,蔡京命蘇杭商人朱勔管領,搜羅各種花石樹木運到京師,供宋徽宗賞玩。百姓家中凡有一石一木可供賞玩的,全被指名強取。在搬運時,拆屋撤牆,全不顧惜。應奉居中人員,經常假藉機會敲詐,無數人家為此而傾家蕩產,應奉局把搜括所得。用大量船隻向東京運送,每十船組成一綱,稱為花石綱,船夫也倚勢貪橫,使運河兩岸的居民大受騷擾,當時人們把應奉局稱為東南小朝廷,對蔡京、朱勔等恨之入骨。
宋徽宗、蔡京大搞尊孔崇道活動。宋徽宗下詔各地大建孔廟、孟廟,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宋徽宗、蔡京又迷信道士,大建道觀。徐知常推舉溫州道士林靈素入朝。林靈素胡謅宋徽宗是長生大帝君下凡,蔡京是仙官左元仙伯,在宋徽宗出生地福寧殿東建造玉清神宵宮,鑄神宵九鼎。又在景龍門建造上清寶籙宮。林靈素在宮中聚道士講道,宋徽宗在旁設帳聽講。道士們上宋徽宗稱號為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還根據蔡京建議,設置了道官二十六等,使其與政府官吏同樣領取俸祿。
宋徽宗荒淫腐敗,整天醉生夢死地揮霍享樂。蔡京之子、大學士蔡攸曾對他說:“所謂人主,當以四海為家,太平娛樂,歲月幾何,豈能徒自勞苦?”宋徽宗深以為然,除了在宮中玩樂之外,宋徽宗也常微服出外,尋求刺激。當時東京有名妓李師師,相傳宋徽宗也屢至其家。
蔡京等人以宋徽宗為靠山,也大肆搜刮民時,成為巨富。蔡京入相,貪污受賄侵占,田產、宅第、錢銀不可勝數。家中姬妾成群,廚房甚至有專管切蔥絲的婢女。做一碗羹要殺鵪鶉數百隻,其他耗費可想而知。宋徽宗曾前後七次坐小車到他家飲酒作樂,他的兒子蔡攸、蔡鞗、蔡絛,都官至大學士。蔡京生日,全國各地官府還要“貢獻“大宗禮物,稱為”生辰綱“。小說《水滸傳》中,吳用等智取生辰綱,這生辰綱就是指此。童貫掌握軍權,和蔡京並列相位,他家中金幣寶玉,堆積如山,據說”私家所藏,多於府庫“。朱勔有田至三十萬畝,每年收租十餘萬石。宅第名園,遍布吳郡。朱勔後來代蔡京執政,大事搜括,公然定價受賄賣官,家產無數。其他如楊戩、梁師成、李彥等都靠搜括受賄賣官等手段積累了大量財富。天下之人對蔡京一夥恨之入骨,把蔡京、童貫、朱勔、王黼、梁師成、李彥稱為“六賊”(楊戩於1121年死去)。
在宋徽宗、蔡京一伙的殘酷統治下,北京王朝進入了最黑暗的時期。由於朝廷大肆“括公田”,地主豪強加緊兼併土地,日益眾多的農民破家蕩產,加上連年水旱蝗災,農業生產急劇衰落,廣大農村呈現出一片淒涼的圖景。在南方,花石綱的騷擾更使人民無法正常生活下去,原來屬於富庶的地區,廣大農民也只能艱難地掙扎在死亡線上。宋江、方臘的起義就在這種形勢下,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爆發了。
有關宋江起義,沒有完整的史料記載。大約在1119年以前,宋江以三十六人聚眾起義,活動在今河北、山東一帶,在廣大農村流動作戰,聲勢浩大。相傳曾在梁山泊(在今山東省陽谷、梁山、鄆城間)駐兵。起義軍到處打擊地主豪強,經歷十郡、宋軍不能抵抗。大約在1121年,起義軍進攻沭陽、海州時,被海州知府張叔夜所派伏兵襲擊失敗,宋江投降(宋江敗降及以後征討方臘等,還未有詳盡確鑿的史料)。宋江及其夥伴起義的事蹟,在當時及後世被人們傳述渲染,不斷豐富。元末明初人施耐庵編寫成《水滸傳》,從此,梁山泊一百零八將的故事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1120年,南方睦州的青溪縣爆發了方臘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方臘是僱工出身,以摩尼教組織群眾,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在1120年秋,起義爆發。起義軍在漆園中誓師,指斥宋王朝的罪惡。方臘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建置將帥分為六等,頭扎紅巾等各色頭巾做標誌。起義軍分兵出擊,各地紛紛響應,很快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縣,東南震動。方臘打算劃江而守,漸圖進取,十年內推翻宋王朝。宋徽宗派童貫率軍十五萬前往鎮壓,起義軍戰鬥失利。次年復,方臘率起義軍退至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戰敗被俘,秋季在東京英勇就義。
在農民起義不斷打擊下的北宋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而在這個時候,北方的形勢已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一個由女真族人建立的金國出現了。
遼道宗挫敗了耶律乙辛、張孝傑的奪權陰謀以後,政局得以穩定。1091年,皇孫耶律延禧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領北、南院樞密院事,完全確定了繼承皇帝的權位。1101年,遼道宗病死,在位四十六年。耶律延禧繼位,就是遼天祚帝。遼朝後期,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隨著封建剝削的加強,遼朝統治者與契丹、漢、女真、韃靼等人民的矛盾和鬥爭日趨激烈,先後爆發了古欲、侯既(下有木字)、董龐兒等領導的農民起義。這些起義雖然都被遼軍鎮壓,但對遼朝的統治衝擊很大。
生活在黑龍江和松花江一帶的女真族,長期受著遼朝的控制和欺壓,遼道宗時,女真族形成部落間的聯盟,聯盟長稱為都勃極冽。在遼天祚帝即位的同年,女真完顏部長阿骨打為都勃極烈。此後連年侵掠週鄰各部。1114年,阿骨打率兵攻陷遼朝的寧江州,又在出河店(今吉林扶餘縣境)大敗遼兵。1115年,阿骨打建立國家,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建年號為收國。金太祖指定各種國家製度,又命完顏希尹仿漢人楷字和契丹字,製作女真文字。
金太祖建國後,繼續南侵,屢敗遼兵。1115年秋,遼天祚帝下詔親征,以蕭奉先、耶律章奴為正副都統,率兵十餘萬,期以一舉消滅金國。十一月,兩軍接戰,遼軍敗潰,橫屍遍野。遼天祚帝一日一夜逃奔五百里,退保長春。金兵乘勝侵占黃龍府、遼陽等州。耶律章奴見遼軍潰敗,謀廢天祚帝,另立燕王,南京留守耶律淳不肯,耶律章奴投金,被捕獲腰斬。1116年,金兵攻入遼沈州城,遼將張琳縋城逃走。1117年,金兵又大敗遼都元帥耶律淳,佔領新、成、懿、壕、惠等州,遼被迫和金訂立屈辱的條約。
女真建國,屢敗遼軍的消息,由經海道至登州賣馬的商人高藥師傳到宋朝。宋徽宗和蔡京、童貫密謀,聯金滅遼,乘機收取燕雲。1118年,宋朝派武義大夫馬政以買馬為名,從海上去金朝探聽虛實。此後,宋、金使者往來聯絡。1120年,宋朝又派趙良嗣(原名馬植,又名李良嗣,遼降臣。)使金,見金太祖,前後往返七次,最後訂立盟約,宋允許在滅遼後將輸遼歲幣轉輸給金,金承認將燕京一帶舊地歸宋。金攻遼中京(今內蒙寧城西大明城),宋攻燕京(今北京)。這事,史稱“海上之盟”。
宋金訂立海上之盟以後,宋徽宗等並沒有認真備戰,只想依賴金朝,乘機取利。而金朝則開始猛烈攻遼,很快攻下遼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南渡羅城),遼天詐帝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遼朝滅亡在即。貴族之間的內訌愈演愈烈。文妃與耶律餘睹、蕭昱、耶律撻曷裡等謀立晉王敖魯斡(天詐帝之子),被蕭奉先告發,文妃等被處死,耶律餘睹降金,晉王因沒有參預此事情,免罪。
1122年,金兵攻陷遼中東,遼天詐帝出居庸關。耶律餘睹引金兵來攻。蕭奉先勸遼天詐帝殺晉王,耶律餘睹自然退兵。結果,晉王無辜被殺,滿朝貴族更加解體。耶律餘睹引兵金兵直逼天詐帝行帳,天詐帝率衛兵五千逃往雲中。金兵陷雲中,天詐帝逃入夾山。蕭奉先父子逃跑,被士兵截回處死。接著,金兵攻陷遼西京,天詐帝進山,消息不通,燕京留守耶律淳在漢人宰相李處溫、皇族耶律大石等人的擁立下稱帝,史稱北遼。遙廢天詐帝為湘陰王。
當遼朝處於崩潰之際,宋徽宗也任童貫,蔡攸作正副統帥,領兵伐遼。結果,宋兵不堪一擊,被遼耶律大石戰敗,退守雄州。宋徽宗聞兵敗大驚,下詔班師,貶都統種師道職務。遼耶律淳稱帝三個月,即病死,其妻蕭德妃為皇太后,主宰國事。這時,李處溫私結宋、金,謀為內應,被蕭太后處死。趁北遼內亂,宋徽宗又命童貫、蔡攸領兵伐遼,以劉延慶為都統制。遼涿州守將郭藥師降宋。童貫命劉延慶、郭藥師領兵十萬取燕京。結果,宋兵在燕京城外被遼兵殺得大敗。童貫為逃避兵敗的罪責,密遣使者到金營,要求金軍攻打燕京。這年底,金太祖親自領兵攻下燕京,而宋軍並沒有參戰。遼蕭太后逃出燕京投奔天詐帝,天扎帝殺蕭太后,耶律大石也投奔天詐帝,被免罪。
1123年,宋朝為了歸還燕京等地又派趙良嗣多次,使金交涉。因宋朝攻燕京無功,金太祖提出,宋朝要增加一百萬貫錢(稱燕京伐租錢),才能贖回、燕京,宋徽宗只好同意。這年四月,金兵退走時,把燕京搶掠一空,童貫、蔡接收的只是一座城。但是,宋徽宗、王、童貫等自吹這是“不世之功”,大肆慶賀,並沒有意識到其中恥辱。當時朝廷中,除了“六賊”以外,還有因善於鞠(踢球)而得寵於宋徽宗的太尉高俅,有善歌唱鞠,號稱“浪子宰相”的李邦彥,還有蔡、蔡、白時中、何粟、王安中、張邦昌、鄭居中、趙良嗣等,他們相互傾軋,不知道亡國在即。
金朝取得勝利後,和宋朝相反,並沒有得意忘形。這年秋天,金太祖病死,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又叫完顏旻)是金朝的開國皇帝,在位九年,享年五十五歲。金太祖死後,其弟吳乞買(又叫完顏晟)繼位,就是金太宗。金太宗繼續領兵攻遼,遼兵節節敗潰。1124年,耶律大石見遼朝將亡,自領二百鐵騎向西北方遠去,這年冬,遼天詐帝自夾山出兵,南下武州,與金兵遭遇敗潰,1125年春,天詐帝想逃往西夏,在應州(今山西山陽縣東北)被金兵俘虜,後被囚禁一年多病死,在位二十四年,活了五十三歲。耶律大石率部西去後,重建遼朝,史稱西遼。
遼朝自公元916年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耶律億)建國,至天詐帝耶律延禧被俘止,共歷九帝,209年而亡(《遼史》)延至西遼亡)。遼雖然是一個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但是也是一個重要的朝代。他的疆域東北到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到蒙古人民共和國中部,南以今天津市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宋朝接界。遼朝對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貢獻。
金在滅遼的過程中,採取聯絡西夏的策略,答應把一部分遼地割給西夏,夏崇宗因此對金稱藩。金滅遼後,西夏稱臣,金朝在西部和西北部沒有後顧之憂,因此,金朝集中兵力南下侵略宋朝。金朝之所以有這樣果敢的行動,是因為從宋對遼作戰的過程中,從宋金交涉交割燕雲的過程中,已經看出北宋政治的腐朽和軍事的無能。
1125年11月,金太宗兩路發兵,大規模南侵入。一路由完顏宗翰(金太祖侄,本名粘沒喝,又叫粘軍)率領,進取太原。一路由完顏宗望(金太祖次子,又叫斡離不)率領,進取燕京。兩路金兵計劃在宋朝的國都東京會合,宗翰與完顏希尹、耶律餘睹等自西京(今山西大同市)攻太原,童貫當時正在太原,慌忙逃回東京,太原知府張孝純悉力固守。金兵攻取朔州、代州等。宗望與阇母,劉彥宗等自南京(平州)攻燕京,原為遼將的宋朝守將郭藥師投降。金兵以郭藥師為嚮導,長驅南下,勢如破竹,直向東京進軍。
宋徽宗一夥以為收取燕京,向金朝屈辱納幣,從此可以太平娛樂。金兵南下,宋徽宗慌作一團,趕忙罷除花石綱和內外製造局,又下詔罪已,號召各地駐軍勤王,命熙河經略使姚古,秦鳳經略使種師中領兵入緩。金兵漸進東京,宋徽宗想南逃,給事中吳敏力阻,並薦太常少卿李綱。李綱勸宋徽宗退位,以收將士心。宋徽宗任吳敏為門下侍郎,輔佐太子李恆。金兵越來越逼近,宋徽宗驚慌懊惱,拉著蔡攸的手說:“沒想到金人會這樣!”說著氣塞昏迷,跌倒在床前。群臣趕忙灌藥急救。宋徽宗甦醒後,索取紙筆,寫下退位詔書,號教主道君皇帝,稱“太上皇”。
宋徽宗趙佶在位二十五年,是歷史上一個出名荒淫腐化的皇帝,北宋王朝實際上斷送在他的手中。不過,宋徽宗也有他超群出眾之處,就是擅長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歷史上數得上的書畫家。他在位期間,書畫藝術有很大的發展。
1125年12月,宋徽宗退位,太子李恆即位,就是宋欽宗,改明年年號為靖康。
宋徽宗被迫退位,蔡京、童貫等自知民憤極大,罪責難逃,於是,宋徽宗、蔡京、童貫、蔡攸、蔡絛等逃出東京,跑到亳州。宋徽宗又帶著高俅等從亳州逃到鎮江去避禍。這時,朝野官民,群情激憤,紛紛揭露蔡京、童貫集團的罪惡。太學生陳東上書,請誅蔡京等六賊,宋欽宗剛即位,只好順從民意,先後將王黼、李彥、梁師成、童貫、朱勔、蔡攸、蔡絛貶官或流放後處斬,蔡京在流放途中病死於潭州。由於宋金戰爭爆發,宋欽宗又將罪責推委給主辦外交的趙良嗣,將他貶逐到柳州處死。高俅隨宋徽宗南逃,不久返京病死。
宋欽宗在軍民憤激的形勢下即位,不得不作出抵抗派首領的樣子,他命李綱為兵部侍郎,並下詔親征。當時,朝野人士紛紛出謀獻策,撫州人歐陽澈三次上書,提改革政治和抵禦金兵的建議,但未被採納。宋欽宗曾下詔中外臣庶直言得失,但並沒有誠意。當時有“城門閉,言路開;城門開,言路閉”的說法。
1126年正月,金兵逼近東京,宋欽宗聽從了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的慫恿,準備離京出走。當時,李綱已被任命為尚書右丞、東京留守,他早晨入朝,發現皇帝乘輿都已陣列,禁衛六軍準備出發。李綱厲聲對軍士們說:“你們是願意死守,還是願意扈從出巡?”軍士齊聲說:“願死守!”李綱入見宋欽宗,說:“六軍將士父母妻子都在城中,豈肯捨去。萬一中途散歸,誰還能保衛陛下?而且敵軍已經逼近,他們知道乘輿還沒有走遠,如以快馬急追,如何抵禦?”宋欽宗聽說,不敢再走,李綱傳旨說:“上意已定,敢復有言去者斬!”兵士們都高呼萬歲。宋欽宗又登上宣德門,吳敏、李綱向門樓前的百官將士們宣布,皇上決策固守。將士們威激流涕,決心保衛東京。宋欽宗罷免白時中,用李邦彥、張邦昌為相,又命李綱急速設備防守。
完顏宗望率大軍到達東京城下,開始攻城,李綱指揮軍民擊退金兵。宗望派使臣來宋,要親王、宰相去軍前議和。李綱請往,宋欽宗不許,另派李棁、鄭望之。宗望見到宋使,提出要金五百萬兩、銀五千兩、牛馬等各萬頭、緞百萬兩;宋朝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並以親王、宰相作人質,才許議和。李棁、鄭望之回奏,李邦彥、張邦昌主張全部接受。李綱力爭,說:“金幣太多,雖竭盡天下之財還不足,何況都城?太原、河間、中山三鎮是十餘郡的屏障,割去如何立國?至於遣使,宰相當往,親王不當往。”李綱想拖延時間,等候大軍四集,然後再議,但宰臣等不許。宋欽宗弟康王趙構請求使金,說:“敵人必定要親王出質,臣為宗社計,豈能辭避!”於是,宋欽宗派康王趙構和張邦昌出使金營。
這時,種師道,姚平仲等率勤王兵到達東京,各地援兵已有十餘萬,金兵不過六萬,宗望將軍營北撤,不敢輕動。姚平仲建議,夜間劫金營,生擒宗望,迎回康王。李綱支持,宋欽宗也同意。但姚軍來擊,消息已經洩露。姚平仲劫營不成,大敗而逃。李綱指揮將士,擊退金兵。
姚平仲劫營,宗望責問宋朝人質。康王不答,張邦昌嚇得涕泣。金軍又遣使到宋朝責問,提出改換人質,宋欽宗、李邦彥忙推委責任,罷免李綱,向金軍謝罪。宋欽宗、李邦彥的行為使軍民萬分憤概,太學生陳東又上書,請求罷免李邦彥,再用李綱,城外軍事交種師道,城中軍民幾萬人起來聲援,圍住了皇宮,痛打李邦彥,又打死宦官數十人。宋欽宗只好宣布再用李綱,又讓種師道乘車出見,民眾才退走。宋欽宗下詔,割三鎮給金朝,送蕭王趙樞去作人質,換回康王和張邦昌。元顏完望已得利益,見宋朝軍民力量強大,便乘勢退兵。這就是北宋末年的東京保衛戰。
宗望軍剛剛北返,進攻太原的宗翰軍又進兵南侵。1126年2月,宗翰大敗宋朝折可求、劉光軍,攻下忻州、代州,又進逼隆德府。知府張確不為宗翰利誘,奮戰而死。金兵破隆德府,進至高平,宋朝為之震驚。宋欽宗被迫罷免李邦彥、張邦昌,任用吳敏、李綱、許翰、徐處仁等,準備迎戰。宋欽宗又下詔太原、河間、中山三鎮統帥,抵抗金兵,不再割讓,又派種師道領兵到滑州迎敵,派剛剛領勤王兵到達的種師中、姚古領兵往增三鎮,種師中、姚古一路收復隆德府及壽陽、榆次等縣。五月,種師中在壽陽、榆次與金軍激戰,宋軍失敗,種師中身被四創,力戰而死。金兵乘勝攻姚古部,姚古兵敗,退守隆德。姚古被貶官,安置廣州。八月,金太宗再度發大兵南侵,以親翰為左副元帥,宗望為右副元帥,仍分東西路進兵。
種、姚兵敗,金軍大舉南侵,宋朝中的投降派門下侍郎耿南仲、中書侍郎唐恪,尚書右丞何栗等乘機中傷排擠抗戰派。李綱被罷免兵權,出知揚州。種師道被罷去帥任,不久病死。吳敏、徐處仁、許翰等被罷免出朝。投降派控制了朝政,只等金軍到來後求和。
宗翰軍猛攻太原。太原被圍已八個多月,城中糧絕。九月初,太原軍民在副總管王禀率領下進行巷戰。王禀兵敗,投水自盡。知府張孝純被俘降金。金軍攻破太原後,宗翰、宗望於九月下旬合兵。十月初,攻下真定府,繼續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唐恪、耿南仲主張割地求和。宋欽宗派康王趙構及王雲為使臣,到金軍求和。十一月中旬,趙構等走到磁州,磁州知州宗澤正率領軍民備戰,軍民抗敵情緒高漲,殺死王雲,勸留了康王。金軍渡過黃河後,宋欽宗竟回信,說是“一一聽命”,即派耿南仲到宗望軍割河東地,聶昌到宗翰軍割河北地。又下詔河東河北軍民歸順金朝。河東、河北人民群起反抗,殺死聶昌,趕走耿南仲,並紛紛組成義勇軍,準備入衛京師。
十一月下旬,金軍到達東京,東京万分危急。宋欽宗任命率領勤王兵入京的南通都總管張叔庭為簽書院事,率軍民守城。又下詔封康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召集河北兵迅速入衛東京。同時,宋欽宗、唐恪、何栗等人又都作好了求和的準備。金軍乘大雪攻城,京師城破,宋朝百官軍隊亂作一團。宋欽宗趕忙派何栗到金營求和,宗翰、宗望要宋欽宗去商議割地,何栗回報,宋欽宗說:“上皇驚擾而病,一定要去,我就親自去吧。”宋欽宗與何栗到金營,送上降表,並屈辱地下跪。金軍放宋欽宗、何栗回城。接著,金軍入城,將府庫物資全部查封,又索取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錠,帛一千萬匹犒軍。宋欽宗按金軍旨意,一面下令大括民間金銀,一面分遣朝臣到河北河東各地,命令開城降金。
1127年正月,金軍又要宋欽宗再到金營,說是等金銀交足後再放回。宋欽宗被扣留,只好下詔增派大員二十四人,進行徹底搜括,前後兩次,達一月之久,共得金二十七萬八千兩,銀七百一十四萬兩,帛一百零四萬匹。金軍除了索取金銀絹帛之外,又搶去皇帝玉璽、儀仗、天下州府圖、樂器、祭器,以及各種珍寶右玩,擄走百工、技藝、婦女、內侍、僧道、醫卜、娼優和后妃、親王等貴族,連太上皇宋徽宗也被押送金營。金兵逼徽、欽二宗改換服裝,吏部侍郎李若水抱帝痛哭,大罵宗翰,被金兵拖出殺死。金兵互相說:“遼亡國時,慷慨就義的有十幾人,宋朝只有李侍郎一人。”
1127年3月,金軍打算退走,先立宋朝投降派的頭目張邦昌作傀儡帝,國號楚。張叔夜及知樞密院事孫傅,御史中丞秦檜因反對立張邦昌為帝,被金軍扣押軍中。張邦昌受封即位時,閤門宣贊舍人吳革召集數百人起事,失敗後被殺。張邦昌雖為帝,但心中不安。
1127年4月,金軍擄徽、欽二宗及后妃、太子、親戚還有何栗、孫傅、張叔夜、陳過庭、司馬樸、秦檜等大臣三千人北去。這就是“靖康之變”,北宋至此也就滅亡了。張叔夜、何栗半路絕食而死。徽、欽二帝被囚禁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宋徽宗於1135年屈辱地死去,活了五十三歲。宋欽宗也於1156年死去,在帝位僅兩年,活了五十六歲。至於秦檜,在南宋時又將出現,成為一個臭名昭著的大奸臣。
北宋起於宋太祖趙匡胤,止於宋欽宗趙恆,共歷九帝,統治167年。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5年6月20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