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史記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作者與成書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曆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反而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內容

《史記》的首頁《史記》內容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至漢武帝時期以來的歷史,共分成〈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個主題,加上最後的〈太史公自序〉又細分成一百三十個章節。其中,〈本紀〉是「天下」統治者的事蹟,「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著十二本紀,既科條之矣。」;〈表〉以表格的方式排列整理事件次序或歷史動態,「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書〉的內容有關歷代典章制度,「禮樂損益,律歷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世家〉描述影響深遠的家系或貴族事蹟,「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列傳〉呈現的是歷史上各類人物的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不同於以往的史書,《史記》的寫作方式首開紀傳體之先河:以描寫人物的生平為主,年代先後為副。至此以後,尚有《漢書》、《三國志》和《後漢書》等史著仿效該體,讓紀傳體成為唐代以後官方史著所採用的主流寫作方式。趙翼《廿二史劄記》雲:「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至於文章內容,《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


體例

本紀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朝本紀 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 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 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 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 第七(雖非皇帝,史記作者以「在權不在位」之名將之編入。)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史記卷九 吕后本紀 第九(不列名義上的天子漢惠帝本紀,理由與項羽同)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 第十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 第十一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 第十二(原篇名為『今上本紀』,褚少孫補史記時改篇名)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閒侯者年表 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 第一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 第二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 第三
史記卷二十六 曆書 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 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書 第八

世家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 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 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 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 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 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 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衞康叔世家 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 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 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 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 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 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 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 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 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 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 第十八
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 第十九
史記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 第二十
史記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 第二十一
史記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 第二十二
史記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 第二十三
史記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 第二十四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 第二十五
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 第二十六
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 第二十七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 第二十八
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 第三十

列傳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叔齊列傳 第一
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 第二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 第八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
史記卷七十一 樗裡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
史記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 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 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 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 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
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余列傳 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 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 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 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 第三十八
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 第三十九
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 第四十
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 第四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 第四十二
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 第四十三
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 第四十四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 第四十五
史記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 第四十六
史記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 第四十七
史記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 第四十八
史記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
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
史記卷一百十一 衛將軍驃騎列傳 第五十一
史記卷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 第五十二
史記卷一百十三 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
史記卷一百十四 東越列傳 第五十四
史記卷一百十五 朝鮮列傳 第五十五
史記卷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傳 第五十六
史記卷一百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
史記卷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 第五十八
史記卷一百十九 循吏列傳 第五十九
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 第六十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 第六十二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 第六十四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 第六十五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 第六十七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 第六十八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