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
約西元前1066──約西元前770年
西周是我國繼夏商之後的第三個王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西周自周武王滅商至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止,共傳十二王,前後經歷約257年。
商朝末期,商紂王統治殘暴,政治腐敗,內外矛盾空前尖銳。生活在涇水、渭水流域的商朝屬國首領周武王,繼承了父親周文王的事業,出兵伐商。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軍一路上勢如破竹,紂王慌忙湊齊十七萬商軍開赴牧野(今河南汲縣)。這一年二月甲子日,商、週二軍在牧野展開決戰,姜尚率周軍前鋒沖進敵陣,商軍無心戰鬥,紛紛倒戈相向。這件大事被記載於陝西臨潼出土的青銅「利簋」的銘文裏。紂王見大勢已去,倉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把珠玉珍寶圍在身旁,引火自焚身亡。這就是有名的牧野之戰,或稱「武王伐紂」,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貴族革命。商朝遂亡。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于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于魯、姜尚封于齊、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後,其子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散佈流言,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並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國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武王滅商之後,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相距太遠。他意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建立新的都邑。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突然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後,繼承了武王之遺志,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從這裏對新征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陽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與武王所建的鎬京(宗周)一起,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為徹底剷除殷遺民的複國夢想,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
由於周公旦在宗周攝政,魯侯之爵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魯的地望在今天的山東曲阜,已發現魯城遺址;姜尚所封的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召公所封的燕國在今北京房山,也已發現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亂被平息後,該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為衛侯,已在河南浚縣發現衛國遺址;紂的庶兄微子啟未參預武庚叛亂,他作為商族的後裔被封為宋侯,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衛國的西邊,還有個晉國,成王攻滅唐國後,以其地封給他的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與曲沃交界處已發現其遺址。這些諸侯國的封地往往形成犄角之勢,互有聯繫、互相制約,因而在早期階段對政治局面的穩定確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獻中所說「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正說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亂後,周王朝出現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周人在經過一系列戰爭之後,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地域範圍超過了商朝。成為地域空前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西周統治的鞏固,與其建立穩定的制度很有關係。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統治的核心。井田制是維持封建的經濟制度。至於宗法、禮樂制,則是維持封建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
根據封建制度,西周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機器,對域內實行有效的統治。制訂的刑罰,比商代更系統。常備軍的人數比商代還多,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天子把爵位、土地連同居民分封給諸侯時;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天子,各諸侯要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要向天子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天子作戰。有保衛王室的義務。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同時諸侯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這就構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貴族等級制。為了維繫封建制度,西周還形成了按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規定從天子到士各級貴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並建立以全國最高宗主──周天子為核心的層層藩屏。
此外,周公還制禮作樂,規定了吉禮(祭禮)、凶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在經濟方面,與封建制度相配合的有「井田制」。在西周,全國土地均屬周室所有。天子將王畿外的土地分給諸侯作封國,諸侯又分地給卿大夫稱采邑,士則從卿大夫取得食田。但是各級貴族對於自己的土地(從王畿到封土、采邑、食田等),只自留一部分,稱公田,其餘則交給庶民耕種,稱私田。據《孟子.滕文公》載:「方裏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從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其意思是說各級貴族以方裏「九百畝」而劃成井字形的田,中間一百畝為公田,四周是私田分給八戶。農家要先合力耕好公田,然後才能回私田勞作,這實際上是一種勞役地租制度。
在西周前期,井田制頗見成效。周人發祥於土壤肥沃的渭水流域,素以精于農耕見稱,立國後農業進一步得到發展。當時不但有銅制農具,有種類眾多的農產品,包括黍、稷、粟、麥、粱、稻、菽、桑、瓜、果等。周人亦注意農耕方法,普遍採用耦耕(二人各持一耜並肩而耕),並懂得以「休耕法」來保持、恢復地力。當時的休耕法是把土地分成三部分,每年保持一部分不耕,以後相互輪替。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發端于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經夏、商而不斷進步,至西周終於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為私有財產。同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對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蝕和衝擊的作用。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勞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銅作坊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青銅作坊。青銅產品的數量更多,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青銅業的發展,推動了其他行業的興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萬件銅器上都鑄刻有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件。最多的一件鑄有499個字,不亞於當時的一篇文獻。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考古學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人工冶制的鐵器,說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這一發現,表明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鬥爭中,又掌握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而周邊的一些地區仍相對落後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他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遭到蠻族的強烈抵抗,周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昭王也死于漢水之中。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嚴重失敗,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穆王與宣王也曾南征,均未獲得重大的戰果。東方的夷族也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禦。後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
西周從成王、康王經昭王、穆王到共王這段時期,大致屬於治世。共王之後,便日益中衰。到了第十代君主周厲王時,國內矛盾日趨尖銳。由於長期對外戰爭和貴族奢侈腐化,西周國力已經不斷衰微,但厲王不但沒有半點檢束,反而變本加厲地施行暴政。他為增加收入,竟把山林川澤據為己有,不許國人(首都及其近郊的居民)上山砍柴、打獵。人民因生計被斷絕,紛紛在街頭巷尾聚集,發表對厲王「專利」政策的不滿。厲王十分惱怒,派專人監視臣子、百姓,發現有誹謗朝廷的,就處以死刑。結果在西元前841年,國人憤然起而暴動,沖進王宮把厲王趕走。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鎬京一時沒有天子,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掌朝政(一說由共伯和執政),行天子事,史稱「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西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後,汲取教訓,改變政策;為解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盪之中。
宣王死後,其子周幽王繼位,當時王畿所處之關中一帶發生大地震,加以連年旱災,使民眾饑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盪不安。而幽王又是個荒淫無道之昏君,令朝政更不堪聞問。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他寵倖妃子褒姒,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由於褒姒雖然生得豔如桃李,卻冷若冰霜,為搏美人一笑,幽王情願出千金賞賜獻計者,而褒姒卻始終吝嗇笑容。後來有佞臣提議用烽火臺試試看。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臺。只要見到烽火,諸侯必須起兵勤王,或奔赴前線支援。幽王竟帶著褒姒登上驪山,下令燃點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紛紛兼程趕至,哪知道來到烽火臺下卻不見敵兵,但見幽王和褒姒在那裏飲酒作樂。褒姒看到諸侯大軍被戲弄的狼狽樣,不覺展露笑靨。史稱「烽火戲諸侯」。
幽王為進一步討褒姒歡心,廢掉申後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母子為皇后和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聞訊大怒,便聯合一些諸侯國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於西元前771年進攻鎬京。幽王再燃烽火告急,但各地諸侯已沒有人肯出兵了。不久鎬京被攻破,褒姒被犬戎擄走,幽王被殺於驪山腳下,西周至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説明,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