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文盛武衰

北宋
西元960年-西元1127年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今屬河南),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北宋與以後的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危脅之中。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恭帝繼位,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並率軍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為宋,定都於開封。史稱北宋。經過十餘年的南征北伐,趙匡胤消滅了後周藩鎮勢力的反抗,攻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招降割據吳越的錢俶,平定北漢。於是自安史之亂以來,二百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面基本上結束。北宋疆域東、南臨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接壤,西北至今陝西白於山、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與西夏、吐蕃毗鄰,西南與越南接界。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曾把北方的燕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趙光義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直至西元1004年,北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在宋朝建立之初,為使宋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繼五代後的第六個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趙匡胤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外,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大力實施「強幹弱枝」政策。

為防止武將專政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制,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幹政。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党膠固」。另外,宋沿襲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書令)實權,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為消除藩鎮割據的局面,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閒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規定地方財政每年賦稅收入,除支度給用外,凡屬錢幣之類,「悉輦送京師」。在科舉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這樣一來,北宋王朝的官僚階級隊伍得到了壯大,從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鞏固了政權。

北宋的「強幹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中央集權得到強化。這對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宋朝國祚延長,但卻造成宋代的國力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据、地方權憲過小、軍隊戰鬥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極後果。北宋的外敵主要有遼國(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國。儘管宋室耗費大量銀、絹向它們繳納歲幣,始終改變不了被動挨打的狀態。最後亡於外敵之手。

北宋雖然外患深重、積貧積弱,但在內治方面,卻是非常成功的,宋代的經濟、文化、科技之強,人才之盛較之漢唐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初幾十年間,全國耕地擴大了將近一倍。由於實施兩稅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經濟制度,從而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加,墾田面積的擴大,鐵制工具製作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種類和產量倍增等等。據統計,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7年),北宋戶籍上有413萬多戶,而到宋仁宗嘉佑八年(西元1063年),北宋戶數已逾1246萬多戶。宋太宗至道二年(西元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增至5.2億多畝。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北宋的造船、礦冶、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在生產規模和技術上遠超唐代。商業市場打破了舊的格局,大小城鎮貿易盛況空前,都市商業十分興旺繁榮,十萬戶以上的城市達四十多個,而宋都開封更成為全國的商業中心。

開封在北宋時又稱東京(東都或汴京)。據記載,東京的手工、商業多達一百六十行,沿街店鋪林立;鬧市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通宵不絕。在京都市場上,各地貨物琳琅滿目,甚至日本、朝鮮、阿拉伯等國的商品亦有買賣。而北宋為了應付貿易及商業發展的需要,還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出現及廣泛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社會經濟的發達,由此亦可見一斑。宋人孟元老曾撰《東京夢華錄》,詳盡描寫宋東京的繁華,當時開封城中有鬧市、有酒樓、有茶館、有妓院,城中夜市至三更方盡,五更時分又再燃燈開張,夜以繼日,人煙不斷,可謂「不夜城」。此外,畫家張擇端還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汴京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上河是宋時民間對清明祭祖墳之謂,意同「上塚」。該畫描繪出清明時節東京東角子門內外及汴河兩岸的繁榮熱鬧景象,但見橋上車水馬龍,商販雲集,行人絡繹不絕,表現出當時中國第一都會的繁榮興盛。

在史學和文學方面,北宋有著極高的成就。其間名人輩出。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史學方面,北宋歐陽修等編纂《新唐書》,對唐史的保存,有很大的貢獻。而司馬光主編的钜著《資治通鑒》,更是編年史的典範。《資治通鑒》自英宗治平三年(西元1066年)始修,至神宗元豐七年(西元1084年)成書,前後歷時十九年。在《進資治通鑒表》中,司馬光曾說「臣之精力,盡於此書」。該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將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中王朝的興衰、政治的得失記載下來,為後代帝王統治提供了重要借鑒,它對史學和文學的影響力至今不衰。除史學之外,北宋的文學發展,也在中國文壇上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宋詞」,更是唐詩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另一座豐碑。北宋的詞人輩出,如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等。柳永、周邦彥的詞以綺豔著稱,而豪放派的蘇軾則最為後世所熟識。北宋在散文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中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並稱「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北宋文學家的努力下,使自唐代韓愈以來的古文運動取得進一步的成功,當中有許多作品傳頌至今。在散文、詩、詞等文學形式發展的同時,話本和戲曲這類民間說唱文學也蓬勃發展,並為元代戲曲和明代小說的興盛,打下了雄厚的基礎。由此可見,北宋的文學成就,具有承前啟後的劃時代意義。

宋代也是科技文化的繁榮時期。尤其是聞名於世的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三大發明,開發和應用主要是在這個階段。

北宋由於一建國即推行「強幹弱枝」政策,到了中期便造成積貧積弱局面:對外軟弱無能,屢受外敵進侵;對內吏治敗壞,冗官冗吏充斥。有識之士深以為憂,遂生改革弊政之議,以扭轉危機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響最大的是宋仁宗時期的慶曆新政和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但兩次變法維新卻屢遭保守朝臣及既得利益者的阻撓。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北宋逐步走向衰亡。

宋徽宗在位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時期。眾多的農民傾家蕩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其間以方臘、宋江先後領導的農民起義影響最大。以山東梁山泊為據點的宋江農民起義,轉戰于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北部一帶,並屢次打敗官軍。最後宋江等被朝廷招安,宋徽宗因素愛奇石玩好,時常在民間搜刮珍寶,並用大船運回京,每十船組成一綱,稱為「花石綱」,許多百姓因而家破人亡,東南地區的杭州一帶受害尤烈,終於激起以方臘為首的民變。朝廷不斷派重兵鎮壓,均未成功。後來改派被招安的宋江隊伍參與圍剿,才于宣和三年(1121年)消滅起義軍,方臘被俘並于同年八月被處死。宋末農民起義雖然都歸於失敗,但卻大大地動搖了宋室的統治。

與此同時,北方女真族所建的金國崛起。宋室為了收復燕、雲諸州,便聯金滅遼,但其虛弱也為金國所洞悉。就在滅遼的同一年,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分兵兩路大舉南下侵宋。東路大軍由斡不離指揮,西路則由粘罕指揮,共同進攻太原。此時,宋朝的局面已經大亂,徽宗迫不得已將皇位讓于太子趙恒,是為宋欽宗。寄希望於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轉不利局勢。此時,金兵已到達黃河岸邊,直迫宋都開封,宋徽宗逃至金陵(今南京)。北宋軍隊在丞相李綱的指揮下,擊退了金軍,暫時制止了金國的南侵,但由於徽、欽二帝的無能,一心想和金國求和。他們先後答應割地賠款給金國,又罷免了李綱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無忌憚。靖康元年(西元1126年),金軍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廢宋帝為庶人,立宋臣張邦昌為皇帝,國號楚。至此,北宋王朝宣告滅亡。其間共曆七世九帝,享國一百六十八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