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第十八章 宋明理學

甲. 宋代之理學:

一. 理學興盛的原因/背景:

有宋一代,武功不振,但其學術文化卻粲然大備,其中理學尤為學術之主體,究其興盛之因,有下列數端:

1. 維護本位文化:

魏晉以來,佛教大盛,朝野爭相信奉。北宋學者,為了維護傳統之本位文化,乃繼韓愈道統,排異端,遂走上復興儒學的道路。

2. 治學的態度改變:

漢、唐訓詁之學,煩瑣乏味,不足以淑人群,為有思想之士子厭棄,乃另覓革新學術之途徑,取經史義理以配合實際人生問題,於是儒學的本質發生變化,由訓詁轉入義理之途,遂產生理學。

3. 帝王大力提倡:

宋初諸帝,鑑於五代社會風氣敗壞,人民只求名利,不重氣節,於是獎勵儒學,提倡氣節,以矯正社會之風氣,在重文輕武的國策下,士風為之一變,士子遂致力於心性方面之理學。

4. 三家思想匯流:

魏晉以來佛老思想逐漸流行,與傳統儒家思想分廷抗禮,至中唐,三家思想漸有合流之趨勢,由是儒家之倫理學說與道家之陰陽五行之術,佛教明心見性之方,在無形中揉合一起,產生一種新的思想,宋代學者取其精粹,究其蘊義,遂成一獨特嶄新的理學。

5. 印刷出版發達:

五代後,雕版印書之風進一步席捲各地,加以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使圖籍出版方便,有利於知識的傳播及學術的興盛。

6. 私家講學盛行:

宋代私人講學之風甚盛,主持書院者多當代知行並重之碩儒,排斥功利,崇尚道義,以身作則,教人學為聖人,開宋代理學家身體力行之風氣。


二. 宋代理學的派別:

宋代理學的學派,主要有北宋的濂派、關派、洛派,以及南宋的閩派和象山學派。其中濂、關、洛、閩被稱為宋代理學的四大派,茲將各

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學術思想介紹如下:

1. 濂派:

A. 創始者:周敦頤,又稱濂溪先生,乃宋代理學之開山祖師。(濂溪,即今湖南道縣)

B. 著作:【太極圖說】、【通書】

C. 學說:他認為「無極」是宇宙的根源,由「無極而太極」,由太極的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他又認為,聖人仿太極而立「人極」,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須通過「主靜」、「無慾」才能達到。



2. 關派:

A. 代表人物:張載,又稱橫渠先生 (關中郿縣人)

B. 著作:【東銘】、【西銘】

C. 學說:教人「以禮為本」,「以無我為大」。以禮為本則可以變化氣質,知禮成性;以無我為大,則可以達到「民胞物與」之境。此外,

他又主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3. 洛派:

A. 代表人物:程顥、程頤 (洛陽人,曾受學於周敦頤)

B. 著作:【二程全書】

C. 學說:

1/ 大程(顥)認為良知乃出於天,故明心可見性,主張「識仁」,而以「誠敬」存之,並須身體力行,從實際生活中去驗証真理。

2/ 小程(頤)主張「涵養須用敬,格物在致知」。敬即專一,不怠惰;格物即窮究事物之原理。

3/ 大程注重內心的修養,開南宋陸九淵派;小程注重居敬及致知,開南宋朱熹一派。



4. 閩派:

A. 代表人物:朱熹 (字晦庵,曾講學於福建)

B. 著作:【通書解】、【太極圖說解】、【四書集注】

C. 學說:

1/ 朱熹集北宋理學之大成,融會貫通,自成一派。

2/ 他本於二程,而側重於小程子之學,主張格物窮理為入聖之基礎。

3/ 朱子認為天下物理精蘊,皆具於聖賢之書,故讀聖賢書為格物窮理之所在。

4/ 主張「存天理,去人慾」,先博覽而後歸之約。



5. 象山學派:

A. 代表人物:陸九淵,撫川金溪 (在今江西) 人,曾講學於象山 (江西貴溪) ,故世稱「象山先生」。

B. 著作:【象山全集】



C. 學說:

1/ 主張尊德性,認為「心即理」,萬物皆備於我,不假外求,反對朱子即物窮理之說。他教人擴闊自己的心境,自然能了解一切事物的道理。

換言之,即只要除去內心物慾之蒙蔽,自然能領悟人生,演繹出天地萬物之道理。

2/ 他主張求學的目的在於「學做人」,故曾謂「我雖不識一字,還可堂堂正正地做一個人」,可見他之注重修養心性。



6. 浙東學派:

A. 代表人物:呂祖謙、葉適、陳亮 (浙東人)

B. 學說:提倡事功\,排斥理學,企圖以所學用以救國救民,主張以實用為主,故又稱「事功派」。

以上「濂」、「洛」、「關」、「閩」合稱宋代理學四大派。周敦頤、二程、邵雍、張載合稱「北宋五子」。



三. 朱熹、陸九淵學說之比較/朱陸異同:

南宋的理學家朱熹、陸九淵二人,分別祖承北宋的程頤、程顥,而又加以發展,對後世影響較大,可謂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茲略述朱、

陸二者學說之異同如下:



1. 治學方針:

朱熹主張「道問學」,強調客觀學問效能;

陸九淵主張「尊德性」,強調內在品德的修養。



2. 治學方法:

朱熹主張「博覽而後歸之約」,即先窮研經典而後知人格的修養,如現代的歸納法。

陸九淵主張「先立乎大者」,即先探求本源,發明本心,認為「六經皆我注腳」,如現代的演繹法。



3. 為學程序:

朱熹主張「即物窮理」,以致其知,積久而後豁通大道;

陸九淵主張「萬物皆備於我」,明心即理備,不假外求。



4. 由來發展:

朱熹多師承小程,後來以「程朱學派」之稱而為理學之正宗,其影響較大,風行元、明、清諸代而不衰;

陸九淵則源自大程,其說後為明之王守仁所發揚光大,世稱「陸王之學」。


乙. 明代之理學:

王守仁是浙江餘姚人,因曾學於紹興的陽明洞,故稱陽明先生,王守仁繼承並發展了南宋陸九淵的理學思想而成心學,創立了姚江學派。

其學說在明代中葉以後取代了程朱之學的地位,風靡一時,王守仁心學的主要內容如下:

1. 心即理:

王守仁學說繼承了南宋陸九淵「心即理」一派,認為天地萬物皆在吾心之中,「心」與「理」合一,不可分離,主張應窮吾心之理,一反宋代朱熹「格物窮理」的主張。

2. 致良知:

王守仁認為「良知」乃人察知善惡的本能,世人因受各種物慾,蒙蔽而隱沒良知,故須下「致」的功夫,以擺脫私慾,回復原有的善良本性。

3. 知行合一:

王守仁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並認為「真知」是實行中得來,所謂「真知即以為行,不行不足以語知」,與朱熹「知先於行」的主張截然不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