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斷兩漢:西漢覆亡真相
在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文物管理所西南角,每當夜幕降臨,總有人們絡繹不絕地來到一座“漢高祖斬蛇碑”前,聽講解員秉燈講解劉邦斬蛇的悠遠故事。說起劉邦斬蛇,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還真有其事呢。秦朝末年,劉邦作為沛縣的泗水亭長,奉縣令之命,押送一批罪犯到驪山修秦皇陵。不料剛出了縣境,就有幾名罪犯跑掉了;走了數十里,又有幾名不見了;晚上投宿的時候,查點人數,比出縣境的時候又少了一大半。劉邦心裏捉摸,照這樣走下去,到了驪山,肯定就剩下自己一個光杆兒司令了,不如做個人情,讓大家散去吧。想到這裡,劉邦就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人都散去了。有幾個無家可歸的人認為劉邦夠意氣,就決定追隨他,浪跡天涯。
這些人不敢走大路,也不敢住店,披星戴月,向芒碭山方向出逃。忽然,一條大蟒蛇攔住了他們的去路,對劉邦說:“你是真命天子,將來會榮登至尊。”但它卻不肯讓路,劉邦提起劍就要砍過去,大蟒蛇又說:“你斬我的頭,我亂你的頭;你斬我的尾,我亂你的尾。”乘著酒力,劉邦揮劍將大蟒蛇攔腰斬斷。大蟒蛇死後,化為一股白氣,向劉邦索命,劉邦隨口說:“高山之上,哪有什麼命啊?到平地再還吧。”後來,劉氏漢室雖然有長達四百餘年的基業,但在漢平帝時,卻被由大蟒蛇轉化成的王莽攔腰斬斷,橫出一個為時十五年的新朝。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並不可信。那麼,劉邦所建立的漢朝究竟是怎樣被王莽攔腰斬斷的呢?
艱難度日
劉邦建立的漢朝,千瘡百孔,物資匱乏,以至於皇帝都不能找到四匹純色的馬駕車,將相大臣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就更加寒磣,只能使用牛車。所以,從漢高祖劉邦,中經漢惠帝、呂后、漢文帝,到漢景帝,都奉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到了武帝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高峰,終成一代盛世。
劉邦認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得到同姓王的幫助,所以他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到全國各地為王,力圖建立拱衛王室的屏障。漢初,朝廷直接統治的領土僅十五郡,其餘都分封給諸侯王了,幾乎恢復了戰國時的割據局面,這種做法是自西周以來“封建”思想的繼續,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隨著宗室血緣的疏遠,一些地方諸侯不但不去拱衛王室,反而試圖奪取中央權力,漢文帝時爆發的 “七國之亂”就是明證。漢武帝深感威脅,便以諸侯奉獻的黃金成色不好或分量不足為藉口,一次廢除了106個王和侯的爵位。基本解決了中央與地方諸侯的矛盾,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處理對西北匈奴的關係問題上,漢初採取“和親”政策,把公主嫁與單于,並贈以大量的繡、錦、絮、繒、酒等禮物,以換取暫時的安寧。和親就是對匈奴忍辱退讓,但在當時卻有利於人民的休息。加上田租輕微,徭役較少,農民得到五六十年的休養生息的時間,社會經濟繁榮了。漢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倉裏裝滿了糧食;庫裏裝滿了銅錢。朝廷所藏的錢,積累到好幾百億,錢串子爛了,散錢無法計算。糧食新舊堆積,任其腐爛。正是有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作後盾,武帝一改與民休息政策而用盡民力。漢武帝主動出擊,派李廣利、衛青、霍去病等年輕將領深入大漠,勒石燕然,卻匈奴於漠北,一舉消除了困擾漢朝近百年的北方邊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曲作家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小令是西漢初年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漢初,漢高祖開始重新分配大量的拋荒土地,第一批得到土地的當然是皇室成員,其次是有功之臣,再次是秦朝的舊地主,接下來是幫著劉邦打天下的中下級官兵,他們也得到了大概可以勉強養家糊口的土地。魯迅曾經說過,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連奴隸都做不了的時代。當中國的農民可以做奴隸的時候,他們已經心滿意足了。最初,農民依靠一小塊土地,勉強可以度日。然而,不久他們就面臨著新的生存壓力——越來越沉重的賦稅和由此帶來的土地兼併。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實行“限田政策”,也就是限制富室大族擁有田地的數量,避免失去土地的農民流離失所,引起社會動亂,這一政策的實際效果卻相當有限。宣帝、成帝、元帝、哀帝都沒有解決土地兼併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給了王莽篡漢以可乘之機。
昭宣中興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中曾經提到“秦皇漢武”,“秦皇”,指秦始皇嬴政,他一手締造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漢武”,指漢武帝劉徹,他一手把漢朝推向頂峰,也一手把漢朝推向危險的邊緣。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自然二人都是一代英雄豪傑。其中,還有一層比較深刻的含義,那就是在許多方面,漢武帝和秦始皇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比如,他們都好大喜功,連年對外戰爭,對內大修宮苑神祠,實行嚴刑竣法,多次巡遊全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使得漢朝積累了幾十年的國庫幾乎消耗殆盡。受戰爭影響最深重的自然是農民,漢武帝為取得大量財物,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田30畝按100畝徵收租稅,口錢20改為23,7歲起算改為3歲起算(漢制,民生七歲至14歲每人每年納口錢20),貧民生子多殺死。農民窮困破產,富人乘機大肆掠奪。漢武帝晚年,許多地區已爆發了規模大小不等的起義。可貴的是,漢武帝發現了問題所在,一方面痛下了“輪臺罪己之詔”,反省自己的過失,表示要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其次,他選擇了合適的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漢武帝去世時,繼立的昭帝年僅8歲,一切政事都由輔政大臣霍光全權處理。霍光輔政期間和此後繼位的宣帝都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漢代社會一度又出現了“昭宣中興”的局面。漢昭帝和漢宣帝統治時期,統治者一改漢武帝前期的好大喜功政策,復行無為政治,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七次頒布減免田租、算賦、口賦以及其他雜稅的詔令,六次頒布照常貸給糧種和食物的詔令,使流亡農民陸續回到故鄉來。另外規定,凡是郡國遭受地震、水旱災害之時,當地當年的租賦、徭役都會全部免除。漢昭帝下詔廢除苛捐雜稅,宣帝下令降低食鹽的價格,禁止官吏擅自徵發徭役,注意減輕農民的負擔。由於這些政策的實施,瀕臨崩潰的西漢經濟逐漸得到恢復,糧食剩餘。沿邊地區設立的常平倉,是農業生產發展的有力證據。為了保證政策法令的貫徹,漢昭帝和漢宣帝都十分重視吏治。他們大力改革弊政,澄清吏治,尤其重視地方官吏的選舉。對於刺史、守、相這類職官的人選,一定要先由大臣推舉,皇帝親自召見,詢問他們治理國家的政策措施,以決定是否任用。漢宣帝還大力褒獎清明廉潔的官員,從政績卓著的地方官員中選拔公卿大臣。穎川太守黃霸撫養鰥寡,救助貧窮,於是就下詔褒獎他為“賢人君子”,賜爵關內侯,賞黃金百斤。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昭帝於西元前88年頒布特赦令。漢宣帝親政後,也廢除了漢武帝時的許多酷法,如下令凡是觸犯他名諱的人免於追究刑事責任。漢宣帝專門設置了“廷尉”一官,以解決疑案、平反冤獄,並且把審理案件的好壞作為考核官吏的一項重要內容。昭、宣時期這些政治、經濟措施的實行,使一度風雨飄搖的西漢皇朝又轉危為安,興盛起來,史稱“昭宣中興”。西元前52年(甘露二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自願稱臣降服,對外戰爭停止。西漢極盛時期達到了頂點,由此轉入衰亡時期。
成哀腐敗
雖然漢元帝一生節儉,但是因為他用人不當,最終使得西漢王朝走向了下坡路。到了漢成帝時,朝政更加混亂,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外戚、宗室、公主、王、侯、大官僚等政治上有權力的人,多行兼併,成為新興的上層豪強,原來的地主豪強商賈豪強,政治上日漸衰弱。新舊豪強下層豪強。他們在兼併土地,掠奪奴隸上有矛盾,但在破壞中央集權上,則起著一致的作用。
歷史上,漢成帝是一個以昏庸出名的皇帝,從小就知道吃喝玩樂,不學無術;繼承皇位後,更加肆無忌憚,熱衷於尋歡作樂,終因好色喪了命。“瘦燕肥環”的典故里,“肥環”指的是楊玉環,“瘦燕”就是成帝時美女趙飛燕。趙飛燕的秀麗姿容、輕盈身材和出眾舞技,在後宮中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為了緊緊抓住漢成帝的心,她又把容貌更勝自己一籌的妹妹趙合德推薦給了漢成帝。趙合德的美貌令漢成帝驚羨不已,她的柔情更令漢成帝為之傾倒。漢成帝一刻見不到趙氏姐妹,便心神不安;趙氏姐妹的話,漢成帝無不言聽計從,朝政因此而荒廢。
班婕妤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才女,成帝對之寵愛異常。一次成帝遊興大發,要班婕妤同輦一遊,班婕妤推辭說:“古代賢君出遊都有名臣在側,只有夏商周三代亡國之君才由寵妾陪同,今天你要學亡國之君嗎?”
忙於貪歡的成帝把政事全部委託於外戚王氏集團。成帝即位後,尊其生母王政君為皇太后,由此拉開了王氏家族專權擅政的帷幕。在漢成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裏,王氏家族先後有十人封侯,五人相繼為大司馬大將軍兼領尚書,掌控了漢王朝的軍政大權。
繼立的漢哀帝不僅重用外戚,還寵愛佞幸。哀帝在位期間,祖母傅氏家族和母親丁氏家族勢力大長,把持了朝政。他們濫殺無辜,胡作非為,把大漢朝廷攪得是烏煙瘴氣。漢哀帝雖不好女色,卻獨好男風,對儀貌秀美、勝過六宮粉黛的董賢,大加寵愛。說起漢哀帝對董賢的寵愛,歷史上還留傳了這麼一段故事。有一次,漢哀帝和董賢同床共枕,漢哀帝想起身時,不料董賢的身體卻壓著了他的衣袖,為了不驚醒“心愛人”,他不惜割斷了自己的衣袖。這就是“斷袖”的來歷。漢哀帝不僅賞賜董賢大量的珍寶財物、良田府邸,甚至想把皇位傳給他。如此昏庸的漢哀帝,怎麼能夠治理好大漢皇朝?漢王室的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漢哀帝時期,大臣鮑宣非常痛心地指出:公卿大臣和地方長官大都貪污殘暴成風,地主花天酒地、成癖成性,農民流離失所,有“七亡”、“七死”,就是沒有辦法活下去。所謂“七亡”,是指使人民喪失財產的七件事情,即水旱天災、苛捐雜稅、貪官污吏的掠奪、豪強地主的兼併、國家徭役耽誤農時、地方雜差影響生產、盜賊搶劫平民財物;“七死”,是指危害人民生命的七件事情,即酷吏打死、判刑從重、冤陷無罪、盜賊傷害、相互仇殺、荒年饑餓、瘟疫疾病。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人民生命財產毫無保障,國家要想安定,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鮑宣這些話,絲毫也不能阻止上下層豪強的肆意兼併。
漢朝後期的社會危機,最突出的矛盾有兩個:一個是土地高度集中,一個是奴婢無限增加。奴婢問題和土地兼併問題又是密不可分的,其實質都是農民問題。因為土地兼併,農民喪失了土地,無以為生,他們先是變賣家產,然後賣妻鬻子,最後,他們窮的只剩下自身。於是,他們只能把自己賣為奴婢,這是他們生存的唯一齣路。漢朝建立之初,由於大饑荒,許多百姓變賣子女為奴。當時曾出現固定性的人口市場,為賣一個好價錢,有的奴婢被主人精心打扮,更多的奴婢和牛馬關在一起出賣。到漢朝後期,奴婢的數量急劇增加,朝廷掌握的自耕農數量則大量減少。這樣,向國家納稅的人口銳減,國家財政更加困難。奴婢的大量存在,反應了西漢後期嚴重的土地兼併,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王莽代漢
“昭宣中興”之後,稍微緩和的農民起義又如星星之火一般在中原大地上燃燒起來。漢朝天下岌岌可危。隨著社會危機的加劇,人們普遍意識到,他們不能照舊生活下去,社會不能照舊發展下去,統治者也不能照舊統治下去,必須有所改變。人心思變,關鍵在於怎麼樣變。有些人主張“限田限奴”,實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結果行不通;有些人主張選賢任能,選取劉姓家族中有才能的人做皇帝,結果也失敗了。人們逐漸對西漢皇朝失去了信心,對劉氏的統治失去了信心,認為漢朝氣數已盡,希望“異姓受命”,要求皇帝退位,把皇位傳給賢人。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皇帝完全陷入絕望的困境裏,連最忠於漢朝的宗室劉向也認為漢朝的命運已經完結了。此時,上層豪強的代表王莽粉墨登場了。他的變革分兩步:一是代漢自立;二是維護新政。“革新”失敗後,社會更加動蕩。
王莽,字巨君,是皇太后王政君弟弟王曼的兒子。王莽的父輩中九人封侯,同輩兄弟中或者拜官晉爵,或者乘時奢侈,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只有王莽,由於父親早死,孤苦憐仃。但王莽聰明伶俐,虛心向當時著名的學者陳參學習禮法,不僅受到了儒生的歡迎,而且贏得了皇太后的歡心;在家裏,他特別孝順自己的母親,照顧早寡的嫂嫂,養育喪父的侄兒;在外面,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阿諛奉承達官顯貴,而是廣泛結交知名人士,有禮貌的侍奉叔伯。有一次,大司馬大將軍王鳳——王莽的伯父生病時,王莽就像親生兒子一樣,在王鳳身邊端茶送水,遞湯喂藥。王鳳每次喝藥時,王莽都會先自己嘗過之後,才會送到他的嘴邊。這樣,幾個月衣不解帶的侍候,使得王莽蓬頭垢面。如此行為,當然使王鳳感動得一塌糊塗。隨後,王莽就開始逐漸地陞官晉爵。人們都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加官晉爵的王莽並沒有驕傲,相反,他的官爵越高,行為卻越加恭謹,所得資財也大都用來贈送賓客,供給名士。38歲時,王莽就取得了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這對他的政治生涯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此時的王莽,反而越加簡樸,越加沽名釣譽。有一次,他的母親生病了,公卿列侯都爭相派自己的夫人前去探望。當這些身著綾羅綢緞、花枝招展的夫人來到王莽家時,一個打扮極其簡樸的人出來迎接她們。眾夫人心想,這是王家的哪個奴婢呀?怎麼穿的這麼樸素?一問,眾夫人驚訝:原來這就是大司馬大將軍——王莽的夫人。
正當王莽躊躇滿志之時,成帝去世,哀帝即位。隨著哀帝的繼位,王莽的靠山——王政君被尊為太皇太后,但是失去了權力,王莽下野,並一度回到了自己的封國。此時,得勢的是傅氏和丁氏家族,他們紛紛涌入京師,擠入朝廷。在封國這段期間,王莽依然克己節儉,結交儒生,沽名釣譽,韜光養晦。口碑如此之好,為人如此仁義的王莽,竟然被一群烏煙瘴氣的小人攆下了政治舞臺,為此,有許多人為他鳴冤叫屈,一部分人甚至辭官不做。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哀帝以侍候王太后的名義,把王莽重新召回到京師。一年後,傅太后、丁太后、哀帝先後去世,哀帝無子。此時,年近70的王太后重新出山收拾殘局,選立年僅9歲的中山王為漢平帝,委軍國大政於王莽。從此,王莽又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上,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王莽的野心急劇膨脹,他要做真真正正的皇帝,要把自己變成人人稱呼“萬歲萬萬歲”的真皇帝。
西元元年,王莽脅迫王太后,封自己為太傅、“安漢公”,取得了當年周公在周成王初年的權力。次年,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平帝,成為皇后。西元4年,他強迫王太后加封自己為“宰衡、位上公”。接著,王莽又以“加九次”的封賞使自己具有皇帝的威儀。王莽一步一步的走近皇帝的寶座,漢平帝一步一步的走近死亡的深淵。王莽假借天命,徵集天下通今博古之士及吏民48萬人齊集京師,上書皇太后要求重賞王莽。於是,“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天書就應運而生,王莽也就理所應當的由“安漢公”而變為攝皇帝、假皇帝。為了更便於自己榮登九五至尊,在漢平帝死後,王莽立了年僅兩歲的子嬰為皇帝。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時,王莽之心,也是天下人皆知了。對劉漢皇朝忠心耿耿的劉崇、翟義當然看不慣王莽一幕一幕的鬧劇,他們率領幾十萬人,起兵反抗假皇帝的統治。很不幸,假皇帝擁有上天的保護,很快平息了這些叛亂。接著,王莽應該作真皇帝的符命就接踵而至。在上天的強烈願望下,王莽宣佈接受天命,改國號為“新”,走完了代漢的最後一幕。
王莽代漢之所以能夠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漢皇朝的腐敗無能所造成的整個社會對改朝換代的期盼。除了劉崇、翟義的叛亂外,王莽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另外,王莽在政和在野期間的所作所為,也使他幾乎成為眾望所歸的人物。王莽做大司馬時,大封漢宗室及漢初以來的功臣子孫,又大封王莽親信數百人為各級貴族,得到了劉派王派兩種上層豪強的擁護;又在勞動人民中製造影響,其子王獲殺死奴隸,王莽令其自盡償命。郡國發生旱災,王莽獻錢百萬,獻地百頃分配給貧民。因此,王莽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擁護。而到了現在,王莽則早已成為“竊國大盜”的代名詞。如果離開“袒劉”的立場,王莽仍然不失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極有膽識的政治家。
新朝改制
當王莽穩穩噹噹地坐上皇位之時,他面對的天下並非太平盛世,而是一個亟待收拾的爛攤子,一個危機四伏、四面楚歌的爛攤子。王莽深知,不痛下決心改革,弊政絕無革除的可能,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新朝改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針對西漢社會後期的兩大頑疾——土地和奴婢而進行的。針對嚴重的土地兼併,王莽提出了“王田制”,具體措施就是:把民間的田地更名為“王田”,屬於朝廷所有,個人不得買賣;如果一家男子不到八個人,而田地卻超過了九百畝,那麼,這個家庭就應該把多餘的田地分配給本族或鄰居中沒有田地的人們;原來沒有田地的人,按照每個男子一百畝的標準分配田地。“王田制”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不論是對大土地所有者的限制,還是對農民的均田,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以至後來的封建社會,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王田制”,對於大土地所有者來說,無疑就是虎口奪食,無疑就是無條件的剝奪他們佔有的土地,這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他們強烈反對;“王田制”,對於貧苦農民來說,看似極具吸引力,但畫餅不能充饑,望梅止渴之舉反而會引起農民更大的怨憤。因此“王田制”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再之制度本身不嚴密,存在許多漏洞,一些執行者就營私舞弊,帶頭破壞。結果,“王田制”不僅沒有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社會混亂,王莽不得不下令廢除。
“私屬制”是王莽試圖改革奴婢問題的重大舉措。“私屬制”,就是把民間的奴婢更名為私屬,不允許買賣,以區別朝廷的官奴。顯然,“私屬制”不是反對奴婢的佔有和使用,而是為了保持私人佔有奴婢的現狀,防止越來越多的人淪為私人奴婢,避免影響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然而,奴婢問題和土地問題是密不可分的,解決不了土地問題,奴婢問題也無從解決。由於 “私屬制”限制和妨礙了地主階級的利益,自然引起了他們強烈的不滿、反對和抵制。對農民而言,雖然奴婢的生活幾與牲畜無異,非常痛苦,地位非常底下,但是,賣身為奴無疑是他們無以為生的一條出路。王莽的改革把他們唯一的生路也給堵死了,這不等於是把他們逼上梁山嗎?
王莽的第二項改革是“五均”、“賒貸”、“六管”。“五均”是動用國家力量平抑商品的市場價格,具體是在都城長安以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五個城市設立五均官,由他們對商品經營和物價進行監督管理。如果某一商品的市場價格過高,他們就以平價拋售掌握的商品,以平抑物價;如果市場價格過低,則聽其買賣,自由交易;對於五穀、布帛、絲綿等日用品,凡是賣不出去的,國家就會以成本價收購。“賒”,是指在老百姓無錢從事喪葬或祭祀活動時,由政府提供無息貸款;“貸”,是指在老百姓想要創業或者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但缺少資金時,政府給其低息貸款,“賒貸”政策,亦由五均官管理。王莽又採納大臣魯匡的建議,實行“六管”政策,即由國家對酒、鹽、鐵、名山大澤、“五均”、“賒貸”以及鐵治銅冶等工商業實行統一管理。這些措施的實施,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物價、市場、社會等陷入更大的混亂。但是,造成混亂的原因並不在於政策本身不好,並不在於王莽的設想不好,而是用人不當。如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王莽就任用富商大賈張長叔、薛子仲等人擔任五均官,這不是等於授予他們魚肉百姓的合法權利嗎?他們和地方官員互相勾結,利用特權,敲詐勒索百姓,這樣的政策執行者怎麼可能成為政策真正的貫徹實施者呢?王莽的幣制改革近乎荒唐。他不但把早已停止不用的貝殼、龜甲等都恢復為貨幣,並且亂定貨幣之間的比價。每進行一次幣制改革,都會使一部分老百姓破產,都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從根本上說,王莽的幣制改革否定了貨幣運動的客觀規律,註定了失敗的命運。另外,王莽對官爵、行政區劃、禮樂等制度都進行了廣泛的改革,結果是越改越亂。改制期間,王莽附加了嚴刑峻法,許多人由於違反新法而淪為官奴婢,社會因此更加混亂不堪。王莽改制,確實存在著食古不化、迂腐瑣碎的毛病,但是,他也真正地看到了西漢後期所存在的社會弊端。許多政策法令均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含有關心民間疾苦的成分。實際上,像土地兼併、奴婢買賣這樣的問題,在古代社會裏是很難解決的。所以,我們怎能去苛求一個地主階級的改革家——王莽能夠畢其功於一役呢?在新朝任職的桓譚曾經評論說,王莽的缺點在於不識大體:一是自以為是,不聽下屬的勸告;二是事事倣古,只知道古代聖賢制度好,而不明白自己不可能執行;三是任人唯親,不知道選舉良材。這種評價,倒不失為比較客觀的評價。
王莽的對內改革造成了社會的一片混亂,對周邊少數民族也帶來了連綿的戰火。為了顯示新朝的統治威力,王莽下令把原來對周邊少數民族首領諸王的稱號一律降稱為侯。另外,王莽又派出王奇等人,分成五路出發,一方面向周邊地方政權宣講新朝建立是天命的安排以及他的威德,另一方面收回漢朝的印綬,改發新朝的印綬。貶低封號的做法和欽差大臣傲慢的態度,引發邊地部落的普遍不滿,在西北、華北和遼東等廣大地區都燃起了戰火,激起了曠日持久的戰爭。為應付戰爭,王莽大量募集丁男、罪囚和奴隸等,充作戰爭的先鋒;為了戰爭,王莽下令徵收新稅,全天下的人都要交納自己資產的三十分之一充作軍費。各級官吏就更慘了,不但要納軍費,而且要按照官階等級保養軍馬。許多官宦和百姓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新朝對少數民族的戰爭,造成了中原疲敝,海內虛耗,騷亂四起的嚴重後果,它是新莽政權迅速垮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莽的新朝,本來給許多人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但是,“王田制”、“私屬制”的失敗,農民開始起義;“五均”、“賒貸”、“六管”政策的失敗,小工商主也參加到起義隊伍中來;由於“五均”、“賒貸”、“六管”政策同樣損害了商賈和高利貸商人的利益,這些人也站到了反對王莽的對立面;新朝對於少數民族的戰爭,把越來越多的人逼上了梁山。
豪傑並起
帶給無數人希望的王莽改制,又給無數人帶來了絕望。作為王莽統治基礎的上層豪強與無市籍的下層豪強,也漸漸離開王莽。王莽廢漢諸侯王為民,劉姓上層豪強不滿加劇,大封新的公侯過多過濫,又無錢奉養,有些新貴甚至為人傭工度日,下層豪強也怨恨不已。又沒收官吏財產五分之四充公,允許奴婢告發主人,地主階級也憤怒了。王莽統治徹底失去了統治基礎,只有敗亡一途。在這種情況之下,農民大起義爆發了。起義最初從西北邊境的五原、代郡一帶爆發,然後迅速傳遍全國。當時的農民起義就如王莽所說,江湖海澤就像亂麻沸湯。其中,最重要的起義就是綠林、赤眉起義。西元17年,南方荊州地區鬧饑荒,饑餓的農民就成群結隊的到低窪的沼澤地中採集草根野菜充饑。有時,饑餓的人群為了爭奪充饑的草根和野菜而發生摩擦,甚至是大規模的衝突。其間,新市人(今湖北京山)王匡、王鳳逐漸建立起威信,被人們推薦為首領。他們在綠林山(今湖北當陽縣東北)舉起了反抗的旗幟。反抗旗幟一經舉起,四面八方的人就如潮水一般涌上了綠林山,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綠林兵”。21年,王莽的荊州牧率領兩萬人馬,浩浩蕩蕩前來剿滅綠林軍,不幸的是,剿滅者反而被剿滅了。於是,綠林軍士氣大振,威名遠播。22年,綠林山發生瘟疫,人死了一大半。為了獲得生存,綠林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號稱下江兵;另一路由王鳳、王匡、馬武率領,號稱新市兵,轉戰別處。
與此同時,北方山東地區也發生了較大規模的起義。西元18年,瑯琊人樊崇自稱“三老”,率領一百多貧苦農民起義,進入泰山一帶。無以為生的饑民紛至遝來,在泰山地區迅速聚集了一萬多人。由於樊崇的勇敢善戰,徐宣、謝祿、楊音等領導的起義隊伍都紛紛加入到他的隊伍中,聯合作戰。22年,樊崇擊殺王莽所遣大將景尚。憤怒的王莽又派大將軍王匡、廉丹等率精兵十萬之眾前來剿滅起義軍。為了與官軍相區別,樊崇命起義軍將眉毛染成紅色,所以被稱為赤眉軍。赤眉軍大敗王莽軍,王匡敗走,廉丹被擊殺,赤眉軍人數迅速增至數十萬。
除了綠林軍、赤眉軍外,新朝大地上還有像“亂麻沸湯”一樣成百上千支的大大小小的起義軍。這些起義軍的主力,大都是被暴政逼上梁山、無以為生的廣大農民。他們沒有自立政權的意願,沒有嚴密的組織,沒有嚴明的紀律,沒有起義的綱領,他們有的只是填飽肚子的願望,只是“兵來將擋,水來土屯”的生存之道。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意義,西漢末年、新朝時期的農民大起義的作用依然是巨大的,起義軍所到之處,剝削者受到審判,瀕於死亡的災民得到賑濟。當然,起義的積極意義同樣不能掩飾農民本身的階級局限性,他們並不能真正解救自己,要麼被鎮壓,要麼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新朝時期的農民大起義,同樣逃脫不了這個命運,它成為野心家、世家大族劉秀改朝換代的工具。劉秀兄弟二人是南陽的豪族地主,同時也是大商人。他們是漢高祖的九世孫,漢景帝的後裔。為了實現他們的政治野心,他們與新市、平林軍合夥共舉義旗。不過,他們也萬萬沒有想到,平林軍隊伍裏已經先於他們鑽進了一個野心家,這就是劉玄。劉玄是劉秀的族兄,沒落貴族。在他們的共同組織和領導下,起義隊伍面貌煥然一新,戰鬥力和組織性大大加強,鬥爭目標更為明確。但是,他們的加入,也使起義隊伍成分複雜化,農民起義性質複雜化。野心家與野心家碰頭,必然展開一場爭權奪利的殊死搏鬥。有了一定基礎的劉玄取得了暫時的勝利,23年2月,綠林軍在南陽城外設壇場,立劉玄為皇帝,初建更始政權。更始政權建立後,劉玄一面派劉秀等人興兵北伐,一面發佈復興劉氏江山的政治號召。綠林軍的陣勢嚇壞了王莽,他一面故作鎮定,把頭髮和鬍鬚都染成黑色,顯示自己老當益壯,表示自己完全有力量戰勝“盜賊”;一面派王邑、王尋發各州郡精兵42萬人,號稱百萬,圍困昆陽(今河南葉縣)。在這裡,綠林軍與王莽軍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決,上演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昆陽大戰,昆陽大戰的勝利使指揮此役的劉秀一舉成名,這成為他此後事業發展的起點。昆陽之戰是決定性的戰役。王莽的新朝也隨著這次戰爭失敗而完全崩潰。原來還在四處觀望的各地豪強,包括王莽的許多官吏,紛紛起兵割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朝就只剩下長安和洛陽這兩座孤島了。
王莽的失敗已成定局,而此時的更始政權中,卻出現了分裂的局面。更始帝劉玄、新市平林諸將領和一部分南陽豪強嫉妒劉秀兄弟的威望,就以莫須有的罪名謀殺了劉秀的哥哥。此時,劉秀正在前線作戰,聽說哥哥被殺,心如刀絞,但是,他自知羽翼未豐,表現出異常的智力和忍耐力,迅速趕回宛(今河南南陽),向更始帝謝罪。不與其兄的舊屬來往,不給其兄行喪禮,只說自己的罪過,卻閉口不談昆陽的戰功。這樣,劉秀就逃過了更始帝的鍘刀。除掉劉秀的哥哥後,綠林軍兵分兩路討伐王莽。王莽早已成了眾叛親離的孤家寡人,長安城很快被更始軍隊攻下,王莽被殺,新朝滅亡。更始政權隨之遷居長安。然而,劉玄並沒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沒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只知享受優裕、奢侈的生活,不知經營新政權,整日享受腐化的生活,長眠於女人的溫柔鄉里。在娶了趙盟的女兒為夫人後,劉玄不分白天黑夜的與她宴飲於後宮,而把政事大權完全委託於趙盟。朝臣奏事時,趙盟就安排侍中坐在帷幕中假裝劉玄與群臣說話。諸將領聽出不是劉玄說話,非常不滿意。另外,趙盟獨斷專權,枉殺無辜。有一次,他要殺死侍中,就連劉玄講情都不能阻止。於是,朝中人人自危,不敢多說一句話。帶兵在外的將官與土匪無異,他們四處燒殺擄掠,騷擾百姓,毫無軍紀可言。這樣的政權,這樣的軍隊,自然不能長久。正在此時,赤眉軍攻入關中。
更始政權三年(25年),赤眉軍兩部合一,以劉盆子為皇帝,徐宣為丞相,樊崇為禦史大夫,攻入長安,更始帝和另外一些官員投降。赤眉軍進入長安之後,將領忙於論功行賞,士兵忙於搶劫長安內外的財物。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卻使百姓真真正正寒了心。他們終於明白,不能靠別人保衛自己,只能靠自己保衛自己。於是,百姓紛紛組織起來,進行自衛,抵制赤眉軍。而赤眉軍呢?他們已經養成了流寇作風,認為不能供給他們衣食的長安城一無是處,於是,一把火燒了宮室,重新踏上了流動作戰的道路。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劉秀已經為他們營築好了墳墓。
更始帝遷都洛陽之後,派劉秀到河北鎮撫諸州郡。從此,劉秀開始經略河北,進而一步一步創建了自己獨立的勢力。22年,劉秀來到河北,巡行諸郡縣,釋放囚犯,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官名,逐步樹立了自己的威信。此後不久,劉秀消滅了王郎等河北的割據勢力,統一河北,擁有軍隊數十萬人。在河北站穩腳跟之後,劉秀就開始了統一天下、剿滅農民起義軍的過程。25年,劉秀在洛陽稱皇帝,建立東漢政權。東漢政權先後消滅了更始軍、赤眉軍等等農民軍,然後又一一剪除了全國的割據勢力,如東方張步、北方彭崇、西方隗囂、西南公孫述等等,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西漢王朝得之於農民起義,又失之於農民起義。西漢初期,冶鐵業、水利的迅速發展,使漢初的農耕生產水準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加之統治者採取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社會財富迅速增加。與此同時,豪強地主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紛紛兼併土地,巧取豪奪,以致廣大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流民或豪族的傭工。此時的社會矛盾已明顯轉化為地主與農民的矛盾,伴隨這一矛盾而來的,是農民進一步失去人身自由,淪為奴婢,終於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王莽雖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也力圖勵行改革,由於時代的局限,他的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反而更加激化了社會矛盾。王莽之所以能夠代漢自主,除了王莽利用西漢本身的社會矛盾之外,另一點就是西漢時期,讖緯大盛,一切歸於天命,當時的王莽也算是名至實歸。但此後的嚴刑峻法又導致了他的最終失敗。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4月11日星期三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