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佛教之傳播:
一. 佛教之傳入:
1. 佛教的起源: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北部,創始人是迦比羅域王子釋迦牟尼。
2. 佛象傳入中國之始:漢武帝破匈奴時得一金人。
3. 佛經傳入中國之始:西漢哀帝時,博士秦景憲從大月氏使者口受【浮屠經】。
4. 佛寺在中國建立之始:東漢明帝時,蔡愔及秦景憲被派往印度訪求佛法,而印度僧人竺法蘭及迦攝摩騰也於此時來中國傳教譯經,並在洛陽建造了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5. 中國翻譯佛經之始:攝摩騰譯【四十二章經】,竺法蘭譯【十住經】。
6. 中國皇帝奉佛之始:東漢桓帝在宮中立佛祠。
二. 佛教興盛之原因:
1. 社會動蕩: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四百年間,先後經過了多次戰禍,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人民絕望之餘,便將精神寄託於宗教,以求獲得解脫。
2. 高僧宏法:
自兩漢通西域後,中西交通發達,不少印度及中亞的僧侶來中國傳教,唐代來華並定居的外國僧侶更多,他們對教佛的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自魏晉直至隋唐,漢人僧侶前往印度取經的亦逐漸增多,其中尤以法顯、玄奘、義淨等最為著名。而高僧輩出,佛經的翻譯及流傳自然大為興盛,這便更加有利於佛教的傳播。
3. 君主提倡:
魏晉至南北朝,君主多信奉佛教,所以佛教一直都得到大力提倡。他們尊崇僧侶,支持寺院的建造及佛窟的開鑿。隋唐君主亦多數弘揚佛教,對佛經的翻譯尤其重視,佛教遂得以發展。
4. 教義吸引:
佛教講求因果報應,相信輪迴轉世之說;對一般受苦難的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逐漸普及。
三. 佛教盛行之影響:
1. 學術思想的新發展:
兩漢時,儒家學說居統治地位,其後,佛、道二教盛行,使學術思想上形成儒、佛、釋三家並行發展而又相互滲透的新形勢。進而三家日漸融合,以及佛教禪宗心性高於一切之說法,便為日後以研究自身修養為主的宋明理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 文學更豐富多彩:
大量梵文佛經的傳入及翻譯,使漢文的詞彙更加豐富,如「因緣」、「一剎那」、「眾生」等。音韻學也有新的發展,梵文的拼音法導致漢語四聲、反切的發展,對後世詩文,特別是詩歌韻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佛經的故事及寓言,則成了中國小說各戲曲的重要內容。
3. 藝術進一步繁榮:
在各項藝術中,以繪畫和雕刻受佛教的影響最大,形成中國以佛像為中心的石窟藝術。如甘肅敦煌之莫高窟、山西大同之雲岡石窟、河南洛陽之龍門石窟,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的三大寶庫,集佛教繪畫及雕刻藝術的大成,又結合中國傳統的繪畫技巧及人物形象,至今仍受到世界藝術界的重視。而佛寺和石塔的建造,則是佛教藝術在建築上的體現。
乙. 道教的傳播: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之宗教,其特徵帶有中國社會歷史傳統之烙印,反過來講,道教產生後又對中國之社會生活產生重大之影響。現就道教盛行之背景及其影響分述於下:
一. 道教興盛之背景:
1. 社會政治動盪:
魏晉南北朝期間,社會動盪,戰亂頻仍,人民深感生死無常,道教倡言長生不老之術,且不須棄俗出世,至為方便,故深受人民歡迎。
2. 清談玄學之促進:
道教原創在中國,在民間早有相當基礎。魏晉時清談玄學之風極盛,而其內容則以老子、莊子之學說為主,這便與道教之義理十分吻合,所以當時名士清談玄學,便傳播了道教。
3. 君主之提倡: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奉道教為國教。之後,君主在提倡佛教之同時,也推崇道教。唐代因君主與李耳(老子)同姓,道教更受到皇室的尊奉,甚至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規定道士的地位在僧尼之上。君主的提倡,成為道教得以廣泛傳播之重要因素。
4. 民眾易於接受:
道教的教義帶有濃厚的回復自然、人人自由平等的色彩,且其膜拜的神仙人物是民間所熟悉和敬重的,所以一直受到下層社會民眾的信奉,自魏晉至隋唐歷久不衰。
二. 道教盛行之影響:
1. 自然科學發展:
道教宣揚陰陽五行,重視山川、地理之研究,特別是道士們著力從事煉丹及醫學、葯物方面的探討,都對中國古代地理學、火葯的發明、化學及醫學的研究及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 滲透日常生活:
道教自中國漢族民間土生土長,與古代傳統信仰聯繫極密,它對老百姓日常生活之影響至深至鉅。拜祀天公、太上老君、關帝、呂祖、財神、灶君、土地、天后及赤松大仙等,實際上成為中國百姓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 推動歷代民變:
道教一產生,即與民變結下不解之緣,當時的太平道曾成為東漢末年黃巾起事的旗幟。後來東晉末年之孫恩又利用天師道起事,宋代的方臘則利用混合道、佛、摩尼諸教的明教等,道術如此深入民間,時人乃挾道作亂,推動歷代的民變。
4.君主貽誤國事:
歷代很多君主崇信道教,往往殆誤國事,用作營建道觀道場的費用不菲,虛耗國庫。影響所及,上行下效,社會迷信色彩濃厚。文學上,促使魏晉時代遊仙文學的產生與盛行。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4月1日星期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