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音樂和服飾
*音樂
音樂在南北朝時特別繁榮,尤其是佛教的傳入,使佛教音樂廣為流傳。
有關北朝北魏時音樂的繁榮場景,後人可以從龍門石窟中遺留的一些當年洛陽音樂的資料中窺見一斑。據統計,現存伎樂人176身,樂器17種,絲、竹、管、弦應有盡有。
在南朝,伴隨著禮佛儀式的需要,佛教音樂也開始興起,並逐漸與中國本土的音樂形式結合。
佛教日常使用的音樂主要是贊唄,或稱梵唄。一般分為詠經與歌贊兩部分,詠讀佛經的稱「轉讀」,歌唱禮佛的稱「梵唄」。主要採用七字、五字、四字句式的短偈形式。這些讚頌佛祖、菩薩,詠唱經文、詩讚的獨唱、齊唱、合唱,經常用於講經宣道、朝課暮誦、道場懺法、無遮齋會等儀式。為了讓中國人接受,贊唄開始與中國本土音樂結合。
由於梵語與漢語的結構不同,無論用梵音詠漢語,或是用漢語歌梵聲,都難相通,所以翻譯的經文雖多,但譯配的贊唄甚少。關注佛教的陳思王曹植,開始用中國的曲調譯配佛教贊唄。由於他對語言和音樂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為推動這一進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個推動佛教經典與中國音樂文化結合的重要人物是梁武帝蕭衍。他親制佛曲,把佛教儀式音樂與當時風行的清商樂融合一體。
當然真正使佛教音樂中國化、通俗化的,還是眾多寺院中的藝僧。六朝時,許多著名的佛教寺院在佛教節日中利用中國傳統的樂舞和百戲弘揚佛法,參與這些活動的有許多著名的藝僧。《洛陽伽藍記》記載道:當時的首都洛陽市的景樂寺,「至於六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樑,舞袖徐轉,絲管嘹亮、諧妙入神。」景明寺千餘佛像巡街時,「香煙似霧,梵樂法音,聒動天地,百戲騰驤,所在駢比。」
*服飾
三國兩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承襲了秦漢舊制。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則出現了各民族間相互吸收、逐漸融合的趨勢。一方面,一些少數民族提倡穿漢服;另一方面,鮮卑族服裝緊身短小,下穿連襠褲,便於活動,在中原廣泛流行,傳統的深衣形制逐漸消失。
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北方少數民族的男子服飾,主要有褲褶和裲襠。褲褶是對戰國時流行的一種胡服改進,漢魏時主要用於軍隊,魏晉以後雖然還作為戎裝,但已是民間普遍穿著的便服了。它的特點,主要是衣緊而窄小,長與膝齊;褲管寬鬆,下長至足。裲襠是一種只有胸、背兩片的服裝,在肩部用皮製的褡襻連綴,腰間有皮帶扎束。這種服裝,後世沿襲了很久,稱為「背心」或「坎肩」。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這時期的婦女髮式,與前代有所不同。兩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髮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複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髮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
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因傳說為諸葛亮服用,故名「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像也」,等等。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6年3月18日星期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340057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