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6年3月10日星期五

歷史真貌—盡情演「義」的時代 三國(五)

曹魏的興亡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退守北方。

*老驥伏櫪的曹操興魏

退守北方後的曹操,開始進一步掃清殘餘勢力。同時與孫權在合肥展開了拉鋸戰,雙方互有勝負。

此外,曹操更加重視人才的選拔,他下令說:「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不過,曹操選官的真正準則並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以慎德為念。

曹操的雄才大略及豪邁進取深深滲入他的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在經濟上繼續實行屯田和租調製,他還十分注意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冬天大疫,老百姓死了很多。曹操便下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無夫子,若年十二已下無父母兄弟,及目無所見,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無妻子父兄產業者,廩食終身。幼者至十二止,貧窮不能自贍者,隨口給貸。老耄須待養者,年九十已上,復不事,家一人。」

回到北方後不久,曹操建了銅雀台。隨後,漢獻帝將魏地賜給曹操,並建魏社稷宗廟。後來又分魏郡為東西部,置都尉,初置尚書、侍中、六卿。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並授金璽,赤紱、遠遊冠。幾年後,曹操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 並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漢獻帝下詔允許魏王設天子旌旗,王冕十有二旒,乘金銀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晚年的曹操自視功勞卓著,越發不將漢獻帝放在眼中。一次,皇后與獻帝談到當年國舅董承被曹操誅殺一事,曹操聽說了,便派人入宮捉拿皇后。當被抓的皇后披頭散髮經過獻帝身邊時,皇后手握著獻帝的手,問是否可以免於一死。獻帝回答道:「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時也。」曹操殺死了皇后,並將其宗族數百人同時處死。由此可見曹操不臣之心。

不過,曹操雖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但並沒有做皇帝的野心。他說:「天命若對我開眼,我就做周文王」。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享年66歲。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謚曰武王。

《三國誌》對曹操的評價是:「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魏的建立和發展

曹操死後,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此後四帝,基本承繼曹操時的各項制度。

不過,在用人方面,曹丕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識鑒的人,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未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於政權的穩定。

曹操之後,北方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也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台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來。

此外,在文化方面,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魏的滅亡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謚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公元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國版圖。

公元249年,司馬懿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0)、毋丘儉(正元二年,255)、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

公元263年,司馬氏出兵滅蜀。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東吳的興亡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後,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主要採取聯蜀抗曹的策略。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和促進社會發展。

諸葛亮死,魏蜀戰爭停止後,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魏軍水師有限,進攻難於奏效,所以魏吳相持有年。

江南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往

在經濟方面,孫權著重開發江南,並實行屯田制度。

與中原地區頻繁戰亂不同的是,江南地區相對比較安定。因此,一些北方人開始渡江南遷,不僅給江南增加了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此外當時在東吳境內散居著許多山越人,在東吳政權「強者為兵,羸者補戶」的政策下,絕大多數山越人被迫離開山區,遷到平原與漢人雜居。

為了促進生產,孫權下令推行屯田制度。它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來管理民屯生產。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

此外,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末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闢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

江南地區的經濟由此獲得了巨大發展。當時有些地區的水稻每年能收兩季。永興(浙江肖山)的水稻每畝收米三斛左右,較前有顯著提高。

手工業方面,冶鑄業以武昌為最發達,225年,孫權曾在這裡採銅鐵,打造大批兵器。在海鹽(浙江海鹽)、沙中(江蘇常熟)設官員,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產。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產絲的質量很高,吳宮廷內的絲織作坊擁有上千的生產者,這都說明江南的絲織業已有了初步發展,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

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吳在建安郡侯官(福建福州市)設典船校尉,強迫刑徒造船。長江中的戰船,有的上下五層,有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可見當時的造船水平相當高。

公元230年,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台灣省,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繫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使東吳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江南文化的發展,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等。
這時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皓不修仁德而致滅國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這些豪強成為東吳的半割據勢力。
252年,孫權死後,吳國日趨衰弱。而最後一位皇帝孫皓只知道吃喝玩樂,而且不敬佛法。朝政漸趨腐敗。

而此時的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263)、代魏(265)後又忙於新朝定制,吳國政權暫得延續。

晉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咸寧五年(279)冬,晉軍出兵自長江以北、江陵至建業之間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為奇兵出峽順流,於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投降,吳國滅亡。吳國歷四帝,共五十二年。

結語

吳的滅亡,標誌著三國時代的徹底落幕。東漢初平元年(190)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又一出新戲上演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