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0月24日星期六

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明朝南方皇族建立的若干地方政權的統稱。

歷史

重建明王朝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之後向北京進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禎皇帝自盡,明朝宗室及遺留大臣多輾轉向南走。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大體據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張獻忠於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權則據四川一帶,清朝政權則據有山海關外的現今東北地區,且控制蒙古諸部落,而明朝的殘餘勢力則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此時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後揮師北上。但具體擁立何人則發生爭議,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而錢謙益東林黨人則以立賢為名擁潞王朱常淓[1],但最終福王朱由崧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南京政權主要武裝力量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以及中都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持,成為最終的勝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光,史稱南明。福王政權的基本國策以「聯虜平寇」為主,謀求與清軍連合,一起消滅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農民軍。


各政權的滅亡

南明建國前後,大順已被清朝擊潰,李自成先後丟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清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著激烈的黨爭,暴發太子案,駐守武昌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四月廿五,揚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眾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朱由崧被虜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政權僅一年,即覆滅。

南京失陷後,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應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撫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鍵(1645-1646)、紹興的魯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權先後建立,其中以魯、唐二王政權較有實力。這時清朝再次宣佈薙髮令,江南一帶掀起了反薙髮的抗清鬥爭,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但南明內部嚴重的黨派鬥爭與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魯、唐二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所以當1646年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各擊滅。魯王在張煌言等保護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帶繼續抗清;唐王則被清軍俘殺。

11月,在廣州肇慶又成立了兩個南明政權:唐王弟朱聿𨮁(1646)稱帝於廣州,改明年為紹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稱帝於肇慶,改元永曆。這兩個政權也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揭陽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稱監國與桂王爭立。鄭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為監國,後廢。桂王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農民軍加入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余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於1645年戰死於九宮山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姜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但永曆政權內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殺,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之子李來亨等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綜觀1645-1651年間,南明軍與清軍作戰中,敗多勝少,大批南明的軍隊先後降清。先後丟失了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兩湖等等領地,地盤盡失。直到以孫可望為主的大西軍加入,再次改變了整個局勢。

張獻忠於1646年戰死後,以其義子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為主的大西軍殘部自1647年進佔雲南、貴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歷政權接受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建議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龍。不久,以大西軍余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省;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復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並接受了永曆封號。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之後,劉文秀於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僥倖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兵卻在寶慶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沒能擴大戰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之後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絡,於1653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役新會戰役沒能成功。但鄭成功部隊並沒有閒著,1656年,鄭軍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護國嶺大捷


滅亡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祕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李定國擁桂王至雲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雲南,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洩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此即磨盤山血戰。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餘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江大捷的勝利,一度兵臨南京城下,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取得廈門大捷的勝利,穩定了東南沿海局勢。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真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此後鄭成功政權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朱術桂自殺殉國,標志著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


外交

南明時期,安南日本琉球呂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貢[2]隆武元年也曾頒登基詔書予琉球,並記載於琉球《歷代寶案》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弘光帝曾以對等的禮儀派使者左懋第詔諭清朝,並稱順治帝清國可汗。在詔書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禎帝及崇禎皇后、以山海關為界,關外土地給予清朝、每年十萬歲幣,並「犒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緞萬匹、犒銀三萬兩」、建國任便。[2]意圖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議和。不過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敗。


各流亡政權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6月7日)稱監國於南京,十五日(6月19日)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四日(6月17日)清軍佔領南京,二十八日(6月21日)(或二十五日)被俘。翌年四月初九日(5月23日)被弒。
弘光元年六月初六日(6月29日)(或七月初七日(8月27日))稱監國於福州,二十六日(7月19日)(或二十七日(7月20日<),或閏六月十五日(8月6日))即皇帝位,年號隆武,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之後為元年。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0月7日)(或二十七日(10月6日))被俘。
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8日)(或初一日(12月7日),顧誠認為初二日為對)稱監國於廣州,初五日(12月12日)即皇帝位,改明年為紹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廣州失。
隆武二年十月十四日(11月20日)稱監國於肇慶,十一月十八日(12月24日)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永曆元年。永曆六年二月初六日(1652年3月15日)至安隆所,兩廣失。永曆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661年8月13日)桂王左右的臣子共四十二人被殺。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被緬甸王送至清軍營內,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
弘光元年六月初八日(7月1日)稱監國於杭州,十四日(7月7日)降清城失。翌年四月初九日(1646年5月23日)與弘光等俱被殺。
定武政權的記載見於清朝初年查繼佐的《罪惟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但一般認為不可信。可參見顧誠《南明史》。
弘光元年閏六月二十一日(8月12日)稱監國於台州,以明年為(魯)監國元年。魯監國八年三月,自去監國號,奉表滇中(永曆)。
在南京陷落之後,隆武元年八月初三日,自稱監國,在八月二十五日被俘。
自稱監國三日。
於弘光元年十月自稱監國。
自稱監國。
自稱監國三日。
於永曆三年正月自稱監國,次年春,兵敗自殺。
至永曆三十七年十二月鄭克塽降清止,鄭成功政權名義上一直奉永曆為正朔,使用永曆年號。


人物


參見


注釋

  1. ^ 李清《三垣筆記》中記載:「北都變聞,在籍錢宗伯謙益有迎潞王議。揚州鄭進士元勳密語予:'予語里人解少司馬學龍曰:福從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澤猶係人心,豈可舍孫立侄?況應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萬一左良玉挾楚,鄭芝龍挾益,各挾天子以令諸侯,誰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於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動天下之兵也,不可。」
  2. ^ 2.0 2.1南明史》卷七 志第二 禮


參考資料


前朝
明朝
中國朝代後朝
清朝/鄭氏王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