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0月20日星期二

元朝


大元
Yuan ch.png
首都大都(今北京)
建立1271年
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
滅亡1368年
明軍攻陷大都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定都於大都(今北京市),國號大元1279年南宋。統治地區西到新疆東部,西南包括西藏雲南緬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亞南部,越過貝加爾湖(一說直到北冰洋),東到鄂霍次克海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殘餘勢力退居漠北,與明軍對峙,史稱北元,直至1402年才去國號。



歷史

蒙古歷史
Mongol dominions1.jpg
匈奴帝國
鮮卑帝國
柔然汗國
突厥汗國
回紇汗國
契丹帝國
蒙古帝國
四大汗國
- 窩闊台汗國
- 察合台汗國
- 金帳汗國
- 伊兒汗國
大元帝國
帖木兒帝國
蒙兀兒帝國
克里米亞汗國
西伯利亞汗國
瓦剌
準噶爾
清朝 (外蒙古)
蒙古人民共和國
現代蒙古
內蒙古
布里亞特蒙古人
卡爾梅克蒙古人
哈扎拉蒙古人
愛馬克蒙古人
年表
edit box

爭奪汗位

13世紀初,統治中國北方的金國開始逐漸走向衰落。原臣服於金朝的蒙古勢力開始壯大起來,其領袖鐵木真(即成吉思汗)於1206年統一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國」,成為大汗。其後金朝及其屬國西夏在蒙古與南宋的屢次聯合打擊下分別於1234年1227年滅亡。1235年,定都和林(今烏蘭巴托西南)。1251年蒙哥即位後,下令攻打南宋。其弟忽必烈則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在此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蒙哥於1259年在進攻四川時去世後,身在中原漢地的忽必烈與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開始爭奪汗位。

1260年三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縣),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四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五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並建元中統

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隨即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取得了勝利。然而,忽必烈的自行即位與「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他,結果導致四大汗國紛紛脫離(唯一承認忽必烈汗位的是位於波斯伊兒汗國,但實際上也處於半獨立地位,在忽必烈去世後也完全獨立了),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大部與蒙古高原。原大蒙古國不復存在。

元朝建立

忽必烈勝利後被定為一尊,決定遷都中原的大都,將上都作為陪都。至元四年(1267年),在劉秉忠規劃下,開始興建大都城(今北京市)。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即帝位,並公布《建國號詔》,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公布其政府的國號為「大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大」字加於正式國號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為尊稱。[1]這是蒙古國家由世界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之前對中原的統治是以掠奪性的統治為主,只有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來源請求],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因此元王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征服南宋

1271年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繼續伐宋。此時南宋由謝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實際軍政大權長期掌握在右丞相賈似道之手。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軍攻克南宋軍事重鎮襄陽。忽必烈任命中書丞相史天澤和樞密院使伯顏為元軍統帥,順江而下,兵分兩路向東進攻。十二年(1275年),賈似道率領的3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大敗,因戰敗賈似道被流放。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帶領5歲的宋恭帝和南宋皇族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因與朝臣張世傑陳宜中等意見不合而離開南宋行朝的左丞相文天祥以同都督的身份在江西福建等地繼續抗擊元軍,但被元軍將領張弘範俘虜。元世祖曾召見文天祥並親自勸降,並答應「原相位復職」,但為文天祥所拒絕。十六年(1279年),張弘範率領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兵力,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元朝遂控制全中國,結束了中國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改都大都(今北京)。

在此前後,元政府曾要求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如日本安南占城緬甸爪哇)臣服,接受與元朝的朝貢關係,但遭到拒絕,故出兵攻打這些國家或地區,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颱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失敗的最大原因。

統一以後

元朝統一中原後,元朝的統治階層出現了以許衡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官員之爭。由於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各封王,加上開支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以漢人及漢化的蒙古人為主的儒臣派官員認為元朝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反之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於是這個問題在元朝廷中沒有停止。

元世祖信任色目官員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形成一派,與阿合馬抗衡。結果阿合馬被刺殺,而真金也於其後得病而死。元世祖仍然先後任用漢人盧世榮、西藏人桑哥等理財派官員以之來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

元朝中期

元朝中期形勢圖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駕崩。由於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爭奪。最後,群臣在真金的長子晉王甘麻剌及三子鐵穆爾之間選擇,由於鐵穆爾受元世祖下賜皇太子寶及鎮守和林。故晉王甘麻剌退讓,鐵穆爾即位為元成宗[2]

元成宗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守成局面,並下令停止對外戰爭,罷征日本安南,專力整頓國內軍政,減免江南部分賦稅。他執政末年還成功與長期敵對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講和,結束了西北的動亂局面。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由皇后和安西王阿難答監國。皇姪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政變,奪得控制權。迎鎮守和林的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大哥海山回大都即位,是為元武宗。由於愛育黎拔力八達有發動政變迎立的大功,所以海山冊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

元武宗即位後,隨即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3]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他為了擺脫財政危機,下令重新設立尚書省,並印發至大銀鈔,結果導致至元鈔大為貶值。至大二年(1309年),他與察合台汗國瓜分了窩闊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從此滅亡。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元武宗駕崩,由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乃元朝和平轉移帝位的第一次。元仁宗即位後,生母興聖皇太后的重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經濟措施,並將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徙居雲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遊牧。仁宗把和世琜之弟圖帖睦爾放逐至南方,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破壞了與武宗相約先立和世琜繼位,再傳位碩德八剌等之約。

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元仁宗駕崩後,碩德八剌即位為元英宗。元英宗繼承了其父仁宗的以儒治國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並於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他還下令清除朝廷中鐵木迭兒的勢力,但隨著清理的擴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勢力對元英宗以儒治國的施政不滿,導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英宗去上都避暑之機,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個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殺了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

元朝後期

元英宗被行刺後,鎮守和林的晉王甘麻剌的長子,真金的長孫,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後即位,是為泰定帝。泰定帝即位後,封被仁宗放逐到海南島的圖帖睦爾為懷王,鎮守建康。

泰定帝於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丞相倒剌沙擁立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即與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伯顏擁立懷王圖帖睦爾即位,是為元文宗。最後燕帖木兒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蹤。

針對兄長周王和世琜仍在漠北遊牧,圖帖睦爾採取燕帖木兒的建議,立兄長和世琜,是為元明宗,圖帖睦爾自己被立為皇太子;後燕帖木兒又毒死和世琜重新立圖帖睦爾為帝,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文宗重祚以後,大興文治。天曆二年(1329年)二月,文宗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編纂《元經世大典》,兩年後修成,為元代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但文宗在位期間,丞相燕帖木兒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導致元朝朝政更加腐敗。文宗於至順四年(1333年)去世後,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遺詔立年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懽貼睦爾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又稱元順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把持著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裏。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惠宗與伯顏的矛盾日益尖銳,後來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終於成功地廢黜了伯顏,並控制了政局。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脫脫(後改由阿魯圖)主持,於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

衰亡

元朝後期,特別是1340年代中後期至1350年代期間,自然災害[4]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與此同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過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武裝起事元惠宗至元四年(1338年),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彭和尚周子旺白蓮教起義。失敗後,彭和尚逃至淮西,繼續秘密傳教。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鈔」,但導致物價迅速上漲。次年(1351年),元惠宗派賈魯黃河,欲歸故道,動用民伕十五萬,士兵二萬。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眾發動起事,但事洩,韓山童被捕殺,於是劉福通帶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打出「復宋」旗號,以紅巾為標誌,其後郭子興等人也紛紛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壽輝起義。至此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元政府則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由丞相脫脫親自督戰攻徐州起義軍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脫脫率軍圍攻高郵起義軍張士誠部,被朝中彈劾,功虧一簣。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繼承了病逝的郭子興的地位,並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在北方察罕帖木兒(李察罕)和李思齊等元軍將領則開始對北方紅巾軍展開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紅巾軍在安豐之役中敗給新興並降元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其它南方起義軍和南方元朝勢力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惠宗北遁,明政府認為他順天明命,給他上諡號為「順帝」。

北遷

主條目:北元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軍的追擊下逃離大都來到上都,隨後又逃到應昌。他繼續使用大元國號,並組織反抗,失敗後於1370年在應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後繼續北逃至漠北,並多次與明軍交戰。此時元軍主力為漢人將領王保保率領的軍隊,他與明軍將領徐達在漠北的交戰中互有勝負,朱元璋曾多次寫信詔降,但王保保從不理會,被朱元璋稱為「當世奇男子」。位於雲南的元朝梁王繼續忠效於元政府,直到1381年方被明軍消滅。北遷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這個國號,史稱北元,直到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改國號為「韃靼」(一說1388年天元帝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即去國號)。

元朝的統治

元·盧溝筏運圖。描繪了元世祖至正三年(1266年)在盧溝橋附近漕運西山石木用於修造大都宮殿的情景。

早在元朝成立前的大蒙古國時期,成吉思汗攻佔中原後有位大臣提出將當地漢人驅趕後把中原變成蒙古人的大牧場。但成吉思汗的謀士契丹人耶律楚材以可以向漢人徵收大量稅收為由強烈反對這個計劃,因而該提案沒有實施。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消滅南宋前,統治者忽必烈為了方便管治中土,就已在中土開始行漢法,將中原的大都作為首都,建立了一套以傳統中國中央集權作藍本的政治體制,例如設立了三省六部和司農司等一系列專司機構,使用中原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在朝中任用了大批儒臣,包括劉秉忠姚樞許衡等。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在劉秉忠等人的規劃下建成的。此外,元朝還建立了儒戶這個戶籍來保護和優待讀書人。後來,又恢復了科舉制度(不過名額很有限),尊崇孔子,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元朝的官方思想。

然而,其「漢法」施行得並不徹底。而且,元朝存在等級歧視制度。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元朝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學術界迄今並沒有發現元朝有把國民明確劃分為四等的專門法令,但這種劃分卻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規定中[5]。比如元政府曾規定漢人不許結社、集會、集體拜神,禁止漢人私藏兵器(例如數家才可共用一把菜刀),蒙古人被漢人打死需要償命,而蒙古人因爭或乘醉打死漢人只需「斷罰出征,並全征燒埋銀」[6]。漢人如當兵則不許充宿衛,如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雖然實際上存在很多例外情況)。這些法律規範對於漢族人均不平等。由於元朝的覆蓋面積較廣,除中原地區外還包括許多其它地方,不少中亞汗國君主以及蒙古王室成員都不滿忽必烈行漢法的舉動,忽必烈晚年也漸與儒臣疏遠,因此漢法並未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

元朝疆域

1294年的元朝疆域(綠色部分)
13世紀末元帝國和各汗國領土

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亞,越過貝加爾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千米。

全國劃分為由中書省所直接管轄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區(即今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部分地區)、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今西藏),以及10個行中書省(分別為陝西遼陽甘肅河南四川雲南湖廣江浙江西嶺北行中書省)。此外,元朝曾於朝鮮半島設立地位十分特殊的征東行省(又稱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自辟官屬,且財賦不入都省,故與其他行省性質不同。

另外,元朝皇帝在名義上一度同時又是作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的蒙古大汗,其汗國在名義上對各汗國擁有最高的宗主權,因而其領土在某些時候被泛指為整個蒙古帝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曾一度囊括了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域。不過,蒙古帝國實際上早在忽必烈時期已經分裂為大元帝國(元朝)和四大汗國,各個汗國都已形成獨立的國家,各自為政,並不承認元朝皇帝的大汗地位也不受其統治,甚至有時互相交戰,因此大元帝國的疆域並不包括各汗國領土。而元朝設立的行政機構(如行中書省宣政院)也未包括這些領土。

軍政機構

  • 行政機構
    • 中央機構
      • 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
        •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 尚書省,主要負責財政事務,不過時置時廢。
      • 宣政院(總制院),負責佛教及吐蕃軍政事務。
      • 樞密院,執掌軍事。
      • 御史台,負責督察。
    • 地方行政機構
  • 軍事機構
    • 怯薛,宿衛軍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
    • 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
    • 鎮戍軍,負責鎮守全國各地。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經濟

元朝的制瓷業很發達,這是一隻元代龍泉窯的梅子青瓶

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為主,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廣泛種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由於蒙古族草原時期以畜牧為主,經濟單一,對商品交換依賴較大,同時受儒家輕商思想較少,故元朝較少抑商,使得商品經濟十分繁榮,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國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為當時聞名世界的商業中心。為了適應商品交換,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紙幣流通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的朝代,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時因濫發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也比歐洲早了400多年)。商品交流也促進了元代交通業的發展,改善了路、漕運,內路交通。

由於元朝與中亞西亞地區的蒙古勢力保持著來往關係,東西方海運及陸路交通十分暢通,使得西方與元朝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威尼斯馬可·波羅忽必烈時期隨從他的父親和叔叔來到中國,在其口述並由魯斯蒂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描繪出元朝中國的繁華景象。

科學

元朝的科學技術有很高的成就。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地位,數學引進了阿拉伯數字,與醫學都在世界先進之列。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學家郭守敬1276年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曆》,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他還曾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其後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再加上濟州河、會通河等其它幾項重大工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

文化

1330年建立於元朝的河北柏林禪寺寶塔

元朝的戲曲小說創作繁榮,湧現出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了與南戲的交流,提供了戲曲進一步發展的契機,例如崑劇粵劇。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主要創作過程是在元朝末年。敘事性文學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主導地位,詳見元代文學

入聲字最早被認為在元朝官話消失。詳情見入聲

宗教

元朝在很大程度上對不同的宗教持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各種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吉思汗十分敬重並曾親自接見長春真人丘處機,讓他掌管天下道教。在忽必烈時期,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獲得了元朝朝廷相當的尊重,薩迦派法師八思巴被忽必烈奉為國師(後升為帝師),賜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統天下佛教,並兼任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使來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務。與此同時,隨著中西方的交流,伊斯蘭教基督教(尤其是景教天主教)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

不過,元世祖忽必烈曾在禮節上歧視伊斯蘭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7][8][9],伊斯蘭教徒被逼吃。此法令亦適用於基督教[10]

元朝僧人有免稅免役特權,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機為僧,甚至干預訴訟,橫行鄉里,成為元代的一個社會問題[11]

元朝對宗教管制較為寬鬆,因此民間抗元勢力也利用白蓮教傳教的方式建立秘密組織,進行抗元起義。

有關元朝的爭議

  • 有關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的看法。正面的觀點認為,由於元朝從忽必烈即位後就開始「行漢法」,定國號大元,即位稱帝,使用中原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將首都定於中原(大都,即北京),同時管轄地也主要是現在的中國的疆域,因此元朝是中國的一個正統朝代。這種觀點通常對元朝持正面的看法。忽必烈是改大蒙古國國號為大元,中國的元朝時期包括整個蒙古統治的地區,故元帝國及四大汗國當時均成為了中國的領土。例如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曾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提到:「我們繼承清朝的領土,才有了今天的共和國。」不過,也有人不同意上面的看法,這種觀點認為,元朝(或稱蒙元)是將中國南方代表所謂中國正統的南宋地方政權滅亡,並在中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外國或外族政權,因此此時中國處於亡國時期。注意持這種觀點的人所認為的「中國」僅是指原本在中國大地建立統治的漢族政權的中國,而「外族」是以原中國漢族本位稱呼蒙古族。這種觀點通常對元朝持非中國正統的看法。尤其因為他們認為元朝有民族歧視等級制度等政策。而對元朝的看法分歧也延伸出了外蒙古的獨立是復國還是從中國分裂出去的看法分歧。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見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條目。
  • 以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元朝主要社會矛盾依然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朝廷為防止人民反抗,不得不依賴一批權貴、官僚、土豪劣紳來加強統治,而對權貴官僚土豪劣紳的腐敗行為,也不得不採取放任態度。故元朝末期社會極度腐敗,貧富極端分化。對元朝末期的腐敗,朱元璋有親身感受,這也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把治理腐敗當作永保大明江山頭等大事的一個原因。

帝王年表

大蒙古國
廟號[12]諡號汗號姓名統治時間
太祖法天啟運聖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1227年
睿宗監國景襄皇帝也可那顏孛兒只斤拖雷攝政 1227年1229年
太宗英文皇帝窩闊台汗孛兒只斤窩闊台1229年1241年
稱制昭慈皇后乃馬真脫列哥那攝政 1241年1246年
定宗簡平皇帝貴由汗孛兒只斤貴由1246年1248年
稱制
欽淑皇后
斡兀立海迷失攝政 1248年1251年
憲宗桓肅皇帝蒙哥汗孛兒只斤蒙哥1251年1259年
元朝 1271年1368年
廟號諡號汗號姓名在位時間年號
世祖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1260年1294年中統 1260年1264年
至元 1264年1294年
成宗欽明廣孝皇帝完澤篤汗孛兒只斤鐵穆耳1295年1307年元貞 1295年1297年
大德 1297年1307年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曲律汗孛兒只斤海山1308年1311年至大 1308年1311年
仁宗聖文欽孝皇帝普顏篤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
八達
1312年1320年皇慶 1312年1313年
延祐 1314年1320年
英宗睿聖文孝皇帝格堅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1321年1323年至治 1321年1323年
泰定帝葉順鐵木耳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1324年1328年泰定 1324年1328年
致和 1328年
天順帝阿里加巴孛兒只斤阿剌吉八1328年天順 1328年
文宗聖明元孝皇帝札牙篤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歷 1328年1330年
至順 1330年1332年
明宗翼獻景孝皇帝和西拉古圖土孛兒只斤和世琜1329年1329年
寧宗沖聖嗣孝皇帝宜林奇葆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32年至順 1332年
惠宗順帝
(明朝上諡號)
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1333年1368年至順 1333年
元統 1333年1335年
至元 1335年1340年
至正 1341年1370年
北元(1368年元朝退出中原後)1368年14世紀末或15世紀
廟號諡號汗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
惠宗順帝圖干鐵木耳孛兒只斤妥歡鐵木兒1368年1370年至正 1341年1370年
昭宗和孝皇帝閉里可圖汗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1370年1378年宣光 1371年1378年
平宗寧孝皇帝烏薩哈汗孛兒只斤脫古思鐵木兒1378年1388年天元 1378年1388年
興原皇帝卓里克圖汗孛兒只斤思克卓里圖1389年1392年(去年號)
大古皇帝尼古埒蘇克齊汗孛兒只斤額勒伯克1393年1399年
順天皇帝掍特穆爾汗孛兒只斤坤帖木兒1400年1402年(被殺後去國號)

參看

註釋

  1. ^ 明朝朱國禎涌幢小品》卷二「國號」條:「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
  2. ^ 另有一說是,蒙古族的繼承傳統是「幼子守灶」,故三子鐵穆爾繼承皇位。(朱耀廷:《蒙元鐵騎:正說元朝十五帝》)
  3. ^ 元武宗的詔書原文:上天眷命,皇帝聖旨:蓋聞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範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聖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
  4. ^ 同時期的歐洲正在遭受黑死病的襲擊。
  5. ^ 蒙古學研究
  6. ^ 《元史》卷一○五《刑法志》
  7. ^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L3jZNGxHfN4C&pg=PA241&lpg=PA241&dq=%22%E5%BF%BD%E5%BF%85%E7%83%88%22%2B%22%E4%BC%8A%E6%96%AF%E8%98%AD%22%2B%22%E7%BE%8A%22&source=bl&ots=91GYmKnr5F&sig=gZhg20xyRDeQdD4TZoAxd-s3PbI&hl=zh-TW&ei=1QjUSoH6DNXxkAXx66zqD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AcQ6AEwAA 忽必烈汗,耿相新著
  8. ^ http://www.islam.org.hk/?action-viewnews-itemid-1129 伊斯蘭之光
  9. ^ 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Sy_bvJCtRrkC&pg=PA232&lpg=PA232&dq=%22%E5%BF%BD%E5%BF%85%E7%83%88%22%2B%22%E4%BC%8A%E6%96%AF%E8%98%AD%22%2B%22%E7%BE%8A%22&source=bl&ots=2Y9sTCUXqi&sig=nGZnf9hEOPQKQA448-_RgDTehgU&hl=zh-TW&ei=kAnUSrTrHsKBkQXUm_XzD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AcQ6AEwADgU 歷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 劉學銚著
  10.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nx.xinhuanet.com/nation/2005-09/05/content_5056866.htm 新華網寧夏頻道-回鄉風情
  11. ^ 元代的宗教特權
  12. ^ 元世祖追尊。

參考文獻

  • 《草原帝國》1939年著 -勒內·格魯塞(法國)-藍琪(1995年譯)

外部連結

前朝
西夏(中國西北)
金朝(中國北部)
宋朝南宋(中國南部)
中國朝代後朝
明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