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0月10日星期六

五代十國


五代
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首都開封洛陽開封開封開封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3帝
朱全忠
朱友貞
4帝
李存勗
李從珂
2帝
石敬瑭
石重貴
2帝
劉知遠
劉承祐
3帝
郭威
柴宗訓
成立907年923年936年947年951年
滅亡923年937年947年951年960年
開始907年 朱溫稱帝
結束960年 趙匡胤後周
五代地圖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若定義為亡至興之間的時期則是907年960年),簡稱五代,是末年至初的一段分裂割據時期。在73年時間裡,共出現了五個自命繼承大統,但無力控制全局的朝代。在依次出現的五個中原王朝力所不及之處,則有十餘個地方勢力先後據地為王,故稱之為「五代十國」。五代中的後漢被後周推翻後,退居至原有統治疆域範圍之一北角,雖仍自稱繼承後漢法統,但歷史上將此一時期的後漢算作十國之一北漢


五代

923年後梁(黃)及各國勢力

五代依次序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的主要位置在中原,君主大多為外族(沙陀人)。除後唐定都於洛陽外,其餘4代都定都於開封(汴京)。


後梁

主條目:後梁

後梁開國君主朱溫,原為黃巢之亂將領,降唐後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當時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召朱全忠救駕。韓全誨遂強迫昭宗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朱全忠進攻鳳翔。天復三年(903年),鳳翔糧草耗盡,李茂貞不得已殺宦官韓全誨等七十餘人,與朱全忠和解,送昭宗出城,昭宗又回到長安。隨後,朱溫屠殺宦官五百餘人,掌握朝中大權。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殺宰相崔胤,逼迫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殺昭宗,另立其子李柷為帝。開平元年(907年)朱溫逼迫李柷禪讓,建都開封,國號為「梁」。

朱溫與晉王李克用是死敵,所以自開國起雙方就持續戰鬥。李克用死後,李存勗繼續與朱溫對抗。後梁在潞州之戰柏鄉之戰等戰役中均敗給晉軍。朱溫為人殘暴,殺人如草芥,致使朝政混亂。公元912年,朱溫又欲廢郢王朱友珪改立朱友文,結果朱友珪先發制人,殺朱溫篡位。913年,朱友珪之弟朱友貞發動政變討伐朱友珪,朱友珪死,朱友貞繼位。

後梁經此內亂,國勢日衰。朱友貞與晉軍作戰,屢戰屢敗。龍德三年(923年),後唐李存勗對後梁發動總攻。朱友貞在後唐軍攻入大梁的前夕,為避免落入仇人之手,命部將皇甫麟將他殺死,後梁滅亡。


後唐

主條目:後唐

後唐的前身是晉王國,建立者為唐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駐守太原。朱溫篡唐後,李克用拒不承認,起兵討伐朱溫。公元908年,李克用病逝,其子李存勖繼承晉王位。李存勖在潞州之戰大破後梁軍,穩定了局勢。911年,李存勗率晉軍擊梁軍於柏鄉,梁軍大敗。913年,李存勖又攻滅稱燕帝的劉守光,佔據幽州。經過多年的征戰,李存勗終於在公元923年四月稱帝,國號為「唐」,史稱後唐。同年,唐軍攻入大梁,後梁覆滅。公元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勗派大將郭崇韜進攻前蜀,前蜀滅亡,後唐國力達到頂峰。

然而,李存勗喜歡看戲,寵信伶人宦官,朝政日壞。另外,莊宗劉皇后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分為二,一半進入內庫,一半歸後宮。由於李存勖連年征戰,軍隊人數眾多,消耗太大,國庫空虛。後宮之中財物堆積如山,卻不拿出來用。軍隊缺錢到了要剋扣軍糧的程度,士卒們由於缺糧吃,竟至賣妻賣子、挖野菜充饑的程度,士兵常在半路餓死。後來,李存勖聽信讒言派人調查郭崇韜,劉皇后密令將其處決,結果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后卻還不捨得把宮中財物拿出去勞軍,使局面更加惡化[1]926年,李克用養子李嗣源起兵爭奪皇位,李存勗率兵準備討伐,結果士兵不聽指揮,在路上逃亡大半,莊宗無奈回宮[2]。不久之後,後唐宮廷發生內亂,李存勗被流箭射中駕崩。李嗣源入洛陽殺盡叛臣,遷都開封,稱帝,是為後唐明宗

明宗即位後,朝政漸為安定。933年,明宗逝世,其子李從厚繼位,是為後唐閔帝。閔帝決定調動各重要節度使,試圖削弱藩鎮實力,引起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叛變。934年,叛軍攻入京師,閔帝逃往河北後被殺,李從珂即皇帝位,是為後唐末帝

末帝與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和,936年末帝下詔把石敬瑭調任,石敬瑭隨即叛變。末帝發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契丹太宗耶律德光親率大軍南下,後唐軍戰敗。937年,契丹與石敬瑭的大軍攻入洛陽,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後晉

主條目:後晉

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大將,是後唐君主李嗣源的女婿,任河東節度使。但李嗣源死後不久,李從珂李從厚奪位,他猜忌石敬瑭,打算將石敬瑭調離河東。石敬瑭不願坐以待斃,遂起兵反唐。

石敬瑭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足與後唐對抗,他向契丹耶律德光求援,作為條件他同意割讓燕雲十六州[3]給契丹,並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因此,耶律德光決定幫助石敬瑭。936年11月28日石敬瑭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不久,契丹和石敬瑭軍攻入後唐首都洛陽。後唐滅亡,石敬瑭稱帝,國號晉。移都開封,並按約將16州讓給契丹。

942年,石敬瑭去世。侄子石重貴繼承皇位。石重貴登基後,聽從大臣景延廣的建議,決定擺脫對契丹的依附。他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引起契丹的不滿。[4]契丹分別在944年945年947年三次南下,最終契丹主耶律德光在947年攻陷開封,石重貴被迫投降,後晉滅亡。


後漢

主條目:後漢

後漢開國君主劉知遠原為五代後晉河東節度使。947年,契丹攻陷開封,中原無主。劉知遠趁機於太原稱帝,建國號漢。契丹北撤後,遷都開封。948年正月,劉知遠去世,由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

劉知遠將朝政託付給重臣楊邠郭威史弘肇王章,劉承祐不願處處受制,於乾祐三年950年將宰相楊邠、史弘肇、王章等誅殺,又下令剷除郭威。郭威立即起兵討伐劉承祐,於951年1月攻入開封,劉承祐為亂軍所殺,2月13日郭威稱帝,後漢滅亡。


後周

主條目:後周

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劉承祐誅殺重臣,郭威當時領兵在外,聞訊後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不久攻陷開封。劉承祐死於非命,郭威於951年2月13日登基,是為後周太祖。郭威登基後起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後周國力蒸蒸日上。954年,郭威去世,由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

世宗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使得後周的經濟和軍事有了很大的提升。北漢劉崇趁世宗剛剛登基,率4萬軍攻後周。柴榮率軍迎戰,大破北漢軍,穩定政局。958年世宗率兵南下討伐南唐,南唐戰敗,被迫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割讓給後周,並且稱臣。959年,世宗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北伐遼國。周軍一連攻陷瀛洲、莫州,又連奪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當年五月,世宗希望奪取幽州,卻突然生病,被迫班師。六月,柴榮去世,由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

960年,大將趙匡胤慌報北漢遼國聯合入侵。趙匡胤率領禁軍北上抵禦,禁軍到達開封東北部的陳橋驛後,突然發動兵變,擁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回師開封,建立宋朝,廢黜柴宗訓後周滅亡。


十國


前蜀

主條目:前蜀

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後蜀

主條目:後蜀

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


主條目:南吳

南吳的創始者楊行密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02年被封為吳王。905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灝徐溫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08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5]。由於徐溫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鬱鬱而終,由其子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於徐溫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


南唐

主條目: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吳大將徐溫楊渥繼承楊行密之後,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舊將。907年,徐溫和張顥藉此發動兵變,剝奪了楊渥的權力,並在908年將其處死。楊渥死後,張顥企圖自立,而徐溫想繼續立楊氏為後。最終,徐溫推楊隆演繼位,張顥感到不滿,兩人遂發生衝突[6]。衝突的結果是徐溫殺掉張顥,獨攬大權,吳主只是傀儡而已。

徐溫一開始讓其子徐知訓掌握大權,但徐知訓經常凌辱楊氏和部將,918年最終被部下朱瑾所殺。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平定叛亂,遂開始執政。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自此成為南吳的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楊氏和手下部將,逐漸得到民心[7]937年,徐知誥見時機成熟,便篡吳稱帝,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8]李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跟鄰國和好,南唐國力強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繼承皇位。李璟積極用兵,在945年攻滅,又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將其滅亡。不久,南楚舊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對湖南一帶的控制,連年用兵使南唐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採取聯合契丹來壓制後周的政策,最終導致雙方兵戎相見。957年後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敗,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然是一個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


吳越

主條目:吳越國

吳越的建立者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首都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錢鏐卒,子錢元瓘繼位。後晉天福五年(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遼國會同十年(947年),錢弘佐去世,其子年紀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但錢弘倧欲限制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改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978年,錢弘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


主條目:閩國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唐昭宗年間逐漸控制福州一帶,王潮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審知繼承。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立。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兇暴,結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殺掉。王延鈞繼承閩王位,在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所弒,王繼鵬奪位。王繼鵬個性猜忌,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由其叔王延曦繼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進、連重遇兩人認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殺王延羲。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就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


主條目:南楚

南楚的創立者馬殷896年被唐封為武安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獨立王國。930年馬殷去世,由其子馬希聲繼位。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範繼承。947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此舉導致馬希萼的不滿,楚國內亂爆發。950年 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但馬希萼自得位後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佔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南楚大亂。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


南漢

主條目:南漢

南漢的奠基者是唐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唐亡後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9],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岩繼位。劉岩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後,於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岩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942年,劉岩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自立,雖然他從南楚手中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他卻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由其子劉鋹繼位。劉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漢在他手中徹底腐壞墮落。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荊南

主條目:荊南

荊南又稱南平、北楚。[10]其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溫部下,907年朱溫稱帝後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後梁滅亡後,高季興繼續向後唐稱臣,在924年李存勖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曾表示要幫助後唐進攻,但實際並未兌現承諾。後唐明宗繼位後,高季興卻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荊南。所幸因為江南雨季到來,唐軍糧草不濟,高季興才擺脫被滅亡的命運。929年高季興逝世,其子高從誨上台後,重新修復與後唐的關係,於934年被封為南平王。

荊南地小國弱,因貪圖賞賜,幾乎向所有附近稱帝的政權稱臣,而且還搶奪其他政權的貢品。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948年高從誨逝世,其子高保融繼位,繼續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繼沖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勗繼承。962年高保勗去世,由高繼沖繼承。963年宋軍南征時路過江陵,高繼沖見宋軍兵威深感恐懼,遂投降於宋,荊南滅亡。


北漢

主條目:北漢

北漢的開國君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佔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954年,劉崇試圖趁周世宗剛繼位的機會進攻後周,結果被後周打得慘敗,國力大衰。劉崇於同年逝世,其子劉承鈞繼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主為父皇帝。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殘忍嗜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北漢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但宋軍在979年捲土重來,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


特色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中晚唐的藩鎮割據的延續,早在晚唐時代這些藩鎮已經存在,至唐亡後這些藩鎮仍存在,而且割據更加劇烈,由是者維持了數十年。五代十國的政權基本上都為曇花一現,因為有實力的將領經常發動兵變奪權,如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變上台的。另外,五代十國又是戰火紛飛的年代。由於沒有一個穩定的對十國有壓倒性的中原王朝,各個割據政權間戰鬥不休,統治者多重武功而輕文治。


文化

五代於中國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後晉劉昫主編《唐書》二百卷,即二十四史中之《舊唐書》。


君主列表


五代十國君主 907年979年

廟號諡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11]
五代
後梁 907年923年
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朱溫
又名朱全忠朱晃
907年912年開平 907年911年

乾化 911年912年

郢王朱友珪912年913年鳳歷 913年913年
末帝朱友貞
又名朱鎤朱瑱
913年923年乾化 913年915年

貞明 915年921年
龍德 921年923年

後唐 923年936年
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勗923年926年同光 923年926年
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亶926年933年天成 926年930年

長興 930年933年

閔皇帝李從厚933年934年應順 933年934年
末帝李從珂934年936年清泰 934年936年
後晉 936年947年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936年942年天福 936年942年
出帝石重貴942年947年天福 942年944年

開運 944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知遠947年948年天福 947年

乾祐 948年

隱皇帝劉承祐948年950年乾祐 948年950年
後周 951年960年
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951年954年廣順 951年954年

顯德 954年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郭榮954年959年顯德 954年959年
恭皇帝郭宗訓959年960年顯德 959年960年
十國
吳越 907年978年
太祖武肅王錢鏐907年932年天寶 908年923年

寶大 923年925年
寶正 925年932年

世宗文穆王錢元瓘932年941年
成宗忠獻王錢佐941年947年
忠遜王錢倧947年
忠懿王錢俶947年978年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943年945年
太祖昭武孝皇帝王審知909年925年
嗣王王延翰925年926年
惠宗齊肅明孝皇帝王延鈞926年935年龍啟 933年935年

永和 935年

康宗聖神英睿文明廣武應道大弘孝皇帝王繼鵬935年939年通文 936年939年
景宗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王延曦939年943年永隆 939年943年
福恭懿王(殷帝)王延政943年945年天德 943年945年
荊南 924年963年
武信王高季興924年929年
文獻王高從誨929年948年
貞懿王高保融948年960年
後主高保勗960年962年
末主高繼沖962年963年
897年951年
武穆王馬殷897年930年
衡陽王馬希聲930年932年
文昭王馬希範932年947年
廢王馬希廣947年950年
恭孝王馬希萼950年
留王馬希崇950年951年
[12] 904年937年
太祖孝武帝楊行密904年905年天佑 904年905年
烈宗景帝楊渥905年908年天佑 905年908年
高祖宣帝楊隆演908年921年天佑 908年919年

武義 919年921年

睿帝楊溥921年937年順義 921年927年

乾貞 927年929年
大和 929年935年
天祚 935年937年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李昪937年943年升元 937年943年
元宗
(中主)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943年961年保大 943年958年

交泰 958年
中興 958年[13]

後主吳王李煜原名李從嘉961年975年沒有自己的年號
南漢 917年971年
高祖天皇大帝劉龑917年942年乾亨 917年925年

白龍 925年928年
大有 928年942年

殤皇帝劉玢942年943年光天 942年943年
中宗文武光聖明孝皇帝劉晟943年958年應乾 943年

乾和 943年958年

後主南越王劉鋹958年971年大寶 958年971年
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神武帝劉旻951年954年乾佑 951年954年
睿宗孝和帝劉承鈞954年970年乾佑 954年957年

天會 957年970年

少主劉繼恩970年

英武帝劉繼元970年979年天會 970年974年

廣運 974年979年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907年918年天復 907年

武成 908年910年
永平 911年915年
通正 916年
天漢 917年
光天 918年

後主聖德明孝皇帝王衍918年925年乾德 918年925年

咸康 925年

後蜀 934年965年
高祖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孟知祥934年明德 934年
後主楚恭孝王孟昶938年965年明德 934年938年

廣政 938年965年


五代十國時期的地區獨立政權

稱號姓名統治時間
定難節度 / 西夏 881年982年
定難節度使拓跋思恭881年895年
定難節度使拓跋思諫895年908年
定難節度使李彝昌908年909年
定難節度使李仁福909年933年
定難節度使李彝超933年935年
定難節度使李彝殷(李彝興)935年967年
定難節度使李光叡(李克叡)967年978年
定難節度使李繼筠978年980年
定難節度使李繼捧980年982年
鳳翔節度 / 岐 887年924年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887年924年
盧龍節度 / 897年913年
盧龍節度使劉仁恭897年907年
大燕皇帝劉守光907年913年911年稱帝)
成德節度 / 趙 883年921年
成德節度使王鎔883年921年
(鎮州割據勢力)張文禮921年
(鎮州割據勢力)張處瑾921年922年
義武節度 900年(?)—922年928年929年
義武節度使王處直900年(?)—921年
義武節度使王都921年即位,922年附後唐,928年叛後唐,929年被平息
武平節度 / 湖南節度 950年963年
武平節度使劉言951年953年
武平節度使王逵(王進逵)953年956年
武平節度使周行逢956年962年
武平節度使周保權962年963年
清源節度 946年978年
清源節度使留從效946年962年
清源節度使留紹鎡962年
清源節度使張漢思962年963年
清源節度使 / 964年後為平海節度使陳洪進963年978年
歸義軍 / 河西政權 851年-?[14]
河西政權張議潮851年-867年
河西政權張淮深867年-890年
河西政權索勛890年-896年
河西政權 / 西漢金山國張承奉896年-914年
河西政權曹仁貴(曹議金)914年-935年
河西政權曹元德935年-940年
河西政權曹元深940年-945年
河西政權曹元忠945年-974年
河西政權曹延恭974年-976年
河西政權曹延祿976年-1002年
河西政權曹宗壽1002年-1014年
河西政權曹賢順1014年-?[15]
靜海節度 / 交趾政權
靜海節度使曲承裕906年907年
靜海節度使曲顥(曲承顥)907年917年
靜海節度使曲承美917年923年
靜海節度使楊廷藝(楊延藝)931年938年
靜海節度使矯公羨938年
靜海節度使 / 前吳王吳權939年944年
靜海節度使 / 楊平王楊紹洪(楊三哥、楊主將)944年950年
靜海節度使 / 天策王吳昌岌951年959年
靜海節度使 / 南晉王吳昌文950年965年
靜海節度使 / 後吳王吳昌熾965年968年


其他勢力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第二》:明年三月,客星犯天庫,有星流於天棓。占星者言:「御前當有急兵,宜散積聚以禳之。」宰相請出庫物以給軍,莊宗許之,後不肯,曰:「吾夫婦得天下,雖因武功,蓋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宰相論於延英,後於屏間耳屬之,因取妝奩及皇幼子滿喜置帝前曰:「諸侯所貢,給賜已盡,宮中所有惟此耳,請鬻以給軍!」宰相惶恐而退。及趙在禮作亂,出兵討魏,始出物以齎軍,軍士負而詬曰:「吾妻子已飢死,得此何為!」
  2. ^ 《新五代史·唐家人傳第二》:莊宗東幸汴州,從駕兵二萬五千,及至萬勝,不得進而還,軍士離散,所亡太半。至罌子谷,道路隘狹,莊宗見從官執兵仗者,皆以好言勞之曰:「適報魏王平蜀,得蜀金銀五十萬,當悉給爾等。」對曰:「陛下與之太晚,得者亦不感恩。」莊宗泣下,因顧內庫使張容哥索袍帶以賜之,容哥對曰:「盡矣。」軍士叱容哥曰:「致吾君至此,皆由爾輩!」因抽刀逐之,左右救之而免。容哥曰:「皇后惜物,不以給軍,而歸罪於我。事若不測,吾身萬段矣!」乃投水而死。
  3. ^ 燕雲十六州的範圍: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原屬北京懷來,今為官廳水庫庫區)、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縣)、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
  4. ^ 《舊五代史·晉書·景延廣傳》:朝廷遣使告哀契丹,無表致書,去臣稱孫。契丹怒,遣使來讓,延廣乃奏令契丹回國使喬榮告契丹曰:「先帝則北朝所立,今上則中國自策,為鄰為孫則可,無臣之理。」且言:「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笑天下,當成後悔矣。」由是與契丹立敵,干戈日尋。
  5. ^ 南吳在這之前因為不承認後梁,所以一直使用唐哀帝天祐年號,直到919年正式改元武義
  6. ^ 《新五代史·吳世家第一》:初,溫、顥之弒渥也,約分其地以臣於梁,及渥死,顥欲背約自立。溫患之,問其客嚴可求,可求曰:「顥雖剛愎,而暗於成事,此易為也。」明日,顥列劍戟府中,召諸將議事,自大將朱瑾而下,皆去衛從然後入。顥問諸將,誰當立者,諸將莫敢對。顥三問,可求前密啟曰:「方今四境多虞,非公主之不可,然恐為之太速。且今外有劉威、陶雅、李簡、李遇,皆先王一等人也,公雖自立,未知此輩能降心以事公否。不若輔立幼主,漸以歲時,待其歸心,然後可也。」顥不能對。可求因趨出,書一教內袖中,率諸將入賀,諸將莫知所為。及出教宣之,乃渥母史氏教,言楊氏創業艱難,而嗣王不幸,隆演以次當立,告諸將以無負楊氏而善事之。辭旨激切,聞者感動。顥氣色皆沮,卒無能為,隆演乃得立。顥由此與溫有隙。
  7. ^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知訓之用事也,嘗凌弱楊氏而驕侮諸將,遂以見殺。及昪秉政,欲收人心,乃寬刑法、推恩信,起延賓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為謀客,士有羈旅於吳者,皆齒用之。嘗陰使人察視民間有婚喪匱乏者,往往賙給之。盛暑未嘗張蓋、操扇,左右進蓋,必卻之,曰:「士眾尚多暴露,我何用此?」以故溫雖遙秉大政,而吳人頗已歸昪。
  8. ^ 《資治通鑒》的說法是937年李昪就已經建號為唐,但《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書都主張徐知誥先建徐齊,後改為唐。
  9. ^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第五》:隱復好賢士。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唐世名臣謫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孫,或當時仕宦遭亂不得還者,皆客嶺表。王定保、倪曙、劉浚、李衡、周傑、楊洞潛、趙光裔之徒,隱皆招禮之。定保容管巡官,曙唐太學博士,浚崇望之子,以避亂往;衡德裕之孫,唐右補闕,以奉使往。皆辟置幕府,待以賓客。
  10. ^ 高季興的官職是荊南節度使,所以他所建立的政權稱為荊南。荊南政權有時也被稱為南平北楚。因為高季興被後唐封為南平王,故稱南平。高季興死後,被後唐追封為楚王,所以南平也被稱為北楚。
  11. ^ 十國中很多政權之所以沒有自己的年號,是因為他們臣服於五代的中央政府,通過使用中央政府的年號以示稱臣之意。
  12. ^ 南吳楊行密楊渥並未獨立建元稱尊,其帝號均為楊溥追諡。
  13. ^ 李璟與後周作戰失敗,被迫割讓江北土地向後周稱臣,於958年五月開始用後周顯德年號紀年,所以南唐後期沒有自己的年號。
  14. ^ 天禧四年(1020年)和天聖元年(1023年),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自天聖元年以後曹氏歸義軍政權從史籍中消失。曹氏政權可能是在天聖六年至景祐四年(1037)間被沙州回鶻所取代。
  15. ^ 天禧四年(1020年)和天聖元年(1023年),曹賢順曾兩次向宋廷進貢物品,自天聖元年以後曹氏歸義軍政權從史籍中消失。曹氏政權可能是在天聖六年至景祐四年(1037)間被沙州回鶻所取代。


前朝
唐朝
中國朝代後朝
宋朝(北宋)/
遼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