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6月28日星期日

中國史學史

中國史學之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古代史學史,包括先秦、秦漢、唐朝、清朝乾嘉時期,中唐以後設置史館,纂修實錄,並形成修史制度。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傳統史學引入西學史學方法



歷代史學發展

三皇五帝

  • 據傳說,黃帝時期,中國就設有史官。漢字的發明者倉頡就是黃帝的史官,他為了記錄史事而創造了不少漢字。劉知幾於《史通‧史官建制》曰:「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昔軒轅氏受命,倉頡、沮誦實居其職。至於三代,其數漸繁。」


  • 商代的史官,負責主持祭祀。


東周

周代時已經具有人文主義經精神,周公言:「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周人雖然還保留殷人的許多自然神並加以祭祀,但這個神是屬於「人格神」,上天對人間政權具有充分得自主決定權。換言之,天命是受繫於人事,政權移轉,歷史的推動不是天意或人事一方面就可以單獨專決的。

  • 春秋》是中國傳世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原是魯國的國史。


春秋戰國

春秋之際,時代劇變,先秦諸子各提出不同思想與歷史觀,陰陽家序四時之順,儒家重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法家正君臣上下之分,墨家彊本節用,名家器名實,道家使人精神專一[10]。各家爭鳴,皆期能於亂世之中發跡,進而成為顯學,以道救世。


漢朝

司馬遷畫像

至兩漢時,在經學的瀰漫下,中國的已經完成「前三史」。

  • 漢朝司馬遷的《史記》,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著述宗旨。
  • 班固的《漢書》,「文贍而事詳」,僅記西漢一代史事,開創了紀傳體斷代史之先河。


魏晉南北朝

魏晉時期,因儒家失去原有的權威,個人意識覺醒,士人在分崩離析中發現自我,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故此期的史學特色是將志異、雜傳入史。


唐朝

唐太宗時,設立史館修前史、著當朝實錄,立起居郎專掌記注,史家從私人修史變成國營企業化,以後的國史皆是如此


宋朝


元朝


明朝

明朝私人修史的風氣盛行。


清朝

清朝乾嘉以後注重考據學。

  • 乾隆時修成正史《明史》。
  • 清朝歷代皇帝除宣統帝外都有實錄,現在一般將清朝十一位皇帝的實錄和《宣統政紀》合併成《清實錄》出版。
  • 章學誠為清代最具代表性的史學家,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史學最後一位的史學家。六經皆史乃章學誠著名的論點,並著有《文史通義》。


民國

錢穆著有《國史大綱》上下兩冊,序中自稱「必能將我國家民族已往文化演進之真相,明白示人,為一般有志認識中國已往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種種演變者所必要之知識」,再者「能於舊史統貫中映照出現中國種種複雜難解之問題,為一般有志革新現實者所必備之參考」。《國史大綱》很大的一個「特色」是不列註解,不引任何書目。


現代

金毓黻著《中國史學史》(1962年)一書說:「史官記註、官署檔案、州郡計書、文士別錄、金石之志、地下之藏無一不為史料。如何葺錄、保存、考訂、編次,以至傳世行遠,吾國先哲,實優為之。」


中國史學特別之處

  • 論贊:中國的史書,自《左傳》以降,無論正史,甚至記事本末,在文章之後還有一個歷史家抒發自己意見的天地,稱為「論贊」(或稱史贊),是中國傳統史學特別為撰史者留下的空間。論贊的頭銜雖是五花八門,不過意思都是一樣的,即是在嚴肅而客觀地敘述歷史事實之後,可以主觀地在論贊中發表對歷史事件的議論和歷史人物的評價。
  • 體例:中國史書除了正史,尚有別史、史評、記事本末體等體例,每種體例,各有其千秋。
  • 內容:內容方面,太史公已降,正史除卻〈本紀〉、〈世家〉、〈列傳〉等記人體例之外,尚有〈書〉、〈表〉等系統,〈書〉分類記述各種典章制度,除包含政經、法令、職官、軍事外,亦記述天文、地理、曆法、圖書,〈表〉則提供查閱史事的方便。
  • 敘事:中國的歷史總有不失真且膾炙人口的敘事,例如太史公將鴻門宴的場景與人物個性描述的栩栩如生,讀者若有親臨其境之感。
  • 職務:司馬遷,《史記‧報任少卿書》:「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 可見中國史官與西方史家不同之處在於早期的史官除著史以外,還得兼任天文曆法,後來則回歸記錄,如班固,《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參考資料

  •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全三冊),(臺北,三民書局,1993、1998、2004)。
  • 沈剛伯,《沈剛伯先生文集》,(臺北:中央日報,1982)。
  •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2002)。
  •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出版,1998)。
  •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學生出版,1990)。


外部連結






另見:歷史學家列表

下面依生卒年份次序列出較知名的歷史學家,華人史家的研究範圍只是依其大概或傑出領域做分類,並無絕對性。而斷代的畫分是依照日本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的分法。



中國古代歷史學家

夏朝至先秦(約前2070年—前221年)


秦朝至漢朝(前221年—220年)


魏晉南北朝(220年—581年)


隋朝至唐朝(581年—907年)


五代十國至宋朝(907年—1279年)


元朝至明朝(1279年—1636年)


清朝至近代(1636年—1912年)


華人近現代歷史學家


上古史(先秦至兩漢)


中古史(魏晉至唐)


近世史(唐末至清盛)


近現代史(清末至今)

  •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 陳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通鑒胡注表微》
  •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 唐德剛1920年2009年),《晚清七十年》、《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中美外交史百年史1784-1911》
  • 劉廣京1921年2006年),《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
  • 高陽1922年1992年),《胡雪巖》、《慈禧全傳》、《紅樓夢斷》、《曹雪芹別傳》
  • 徐中約1923年2005年),《中國近代史》、《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的外交,1858—1888年》
  • 李敖1935年—),《胡適評傳》、《蔣介石評傳》、《傳統下的獨白》、《獨白下的傳統》、《中國命研究》、《中國性研究》 (註:李敖是否為歷史學家,仍有人持有異議)
  • 張玉法1936年—),《中國現代史》、《中國近代現代史》、《中國現代史略》、《中華民國史稿》
  • 楊繼繩1940年—),《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
  • 陳永發1944年—),《紅太陽下的罌粟花》、《延安的陰影》、《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 胡平生1945年—),《民國初期的復辟派》、《民國時期的寧夏省》、《中國現代史書籍論文資料舉要》、《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
  • 陳兼1952年—),《中國走向朝鮮戰爭之路》、《劍橋冷戰史·中國卷》、《毛澤東的中國與冷戰》


西洋史

  • 王韜1828年18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蘭西志》、《美利堅志》、《日本通中國考》、《琉球朝貢考》、《西古史》、《西事凡》
  • 陳衡哲1890年1976年),《西洋史》、《文藝復興小史》、《歐洲文藝復興史》
  • 齊世榮1926年—),《(6卷本)世界史》(主編之一)、《綏靖政策研究》
  • 王曾才1935年—),《西洋現代史》、《西洋近世史》、《世界近代史》、《世界通史》、《西方文化要義》
  • 朱孝遠1954年—),《近代歐洲的興起》、《歐洲文藝復興》
  • 王晴佳(生年不詳),《台灣史學50年》、《西方的歷史觀念》、《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


臺灣史

  • 曹永和1920年—),《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中國海洋史論集》
  • 黃富三1940年—),《台灣簡史—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戒嚴時期台灣政治事件檔案與口述歷史》、《美麗島事件》
  • 翁佳音1940年—),《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灣通史類著作解題與分析》
  • 許達然1940年—),《十八和十九世紀台灣社會史論》、《台灣人民起事和歷史發展,1683-1894》
  • 李筱峰1952年-),《解讀二二八》
  • 吳密察1956年—),《台灣近代史研究》


地理史


科技史


經濟史


社會史


史學史


文學史


思想史

  •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國故論衡》、《國學概論》、《菿漢三言》
  • 胡適1891年1962年),《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國中古思想史的提要》
  • 馮友蘭1895年1990年),《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現代哲學史》
  • 徐復觀1903年1982年),《中國思想史論集》、《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
  • 唐君毅1909年1978年),《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硏究集》、《中國哲學原論》、《人生之體驗》
  • 牟宗三1909年1995年),《歷史哲學》、《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文化的省察》
  • 季羨林1911年2009年),《東方文學史》、《東方文化研究》、《禪與東方文化》
  • 任繼愈1916年2009年),《中國哲學史論》、《墨子與墨家》、《天人之際》
  • 饒宗頤1917年—),《中國文化與科學》、《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古史辨》
  • 余英時1930年—),《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士與中國文化》、《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 易中天1947年—),《品人錄》、《閒話中國人》、《帝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品三國》、《品三國.續》
  • 楊照1963年—),《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散論》、《十年後的台灣》、《理性的人》


通史


海外華人歷史學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