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中國經濟史

中國經濟史論述中國經濟千百年的變遷。中國經濟曾經在世界上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而現在中國經濟也在逐漸找回世界經濟領袖的位置。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隨著皇朝的興起與衰落、政治中心的改變、爭戰、人口遷徙、工農商的發展及海陸交通的改善而不斷改變。歷史學家認同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的趨勢是由北至南,此消彼長的,大體上可分為幾個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北宋末年,其中以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渡江至鴉片戰爭,此時長江以南經濟已完全超越黃河中下游。[1]

在農業經濟時代,中國領先於世界。11世紀—13世紀初葉,中國工商業發展迅速,已經大範圍使用紙幣,市場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也最先體驗到金融危機的破壞作用。明朝對外貿易頻繁,直到明亡的這個個期間大量白銀通過海外貿易流入中國。清朝中國經濟政策趨於保守,長時間對外實行海禁,對內壓制民營工商業。而同期歐洲,正迅速從中世紀農業經濟社會逐步轉型到工商業經濟社會,最終超越了中國。

中國歷史源自黃河流域,約在時期,中國(以當時的華夏族)進入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其中一派法家認為農業是本,工商是末,提出了重本抑末,也就是重農抑商的政策,自此一直到近代,中國經濟主體一直都是農業。
先秦

等朝代經濟和政冶中心都是位於北方關中。《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西漢中期,江南一帶還是待開發的地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贏蛤,不待賈而是,地熱饒食,無饑饉之患,故呰窳偷生,無穩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當時長江流域的經濟和人民生活是遠低於北方。[2]


秦漢

西漢土地屬於私人所有,允許自由買賣,人們對土地的依附不深。西漢前期,許多人從事「末」業,出現了許多貿易集市,和民間富豪。漢武帝時代,漢廷為了「抑制豪強」,增加朝廷收入,利用行政專制手段,強制實行「均輸平準」(政府統購統銷)和鹽鐵專賣政策。雖然增加政府收入,但是嚴重妨礙了中國市場經濟的自然發展。

東漢時代的農業基本上都是以地主為主體,當時各地方豪強都大力擴充自己的田產,形成所謂的土地兼併。如是者一直維持到三國時代,許多地主都因擁有大量田地,而自行築堡自據,形成所謂的莊園經濟。


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開始經歷戰亂和災荒,「自三國時候開始,農業生產的重心已逐漸向江南轉移。」[3]其中人口在北方減少,南方增加,同時農業技術於南方有所提升,增加了收穫。《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載:「鐘離牧……字子干,會稽山陰人,漢魯相意七世孫也。少爰居永興,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得六十斛米」,平均每畝收穫三石。「江南就近利用其資源的礦冶業、煮鹽業、制瓷業、麻織業等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造船業更為發達」[4]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代莊園經濟大為盛行,但自西晉亡國後,北方長期受戰亂影響,不少田地都遭受毀滅。

東晉時期,永嘉之亂後,大量北人南遷。「淮水北有大市百餘,小市十餘所。」《隋書·卷24·食貨》「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後,南方經濟始過去的零星與局部開發,而轉入到大規模的全面開發階段。」[2]「永嘉之亂作為起點,主要持點是南方文化高度上升,無論去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南北均各自形成中心,已南移。」[5]

到南北朝時代,北方的北魏承接著前朝戰亂遺下的大量荒地,於485年把這些田地按制度分給農民,亦即是日後西魏東魏北周北齊隋唐廣泛實行的均田制


隋唐時期

隋朝建立後,在隋文帝在位時的經濟迅速發展,華北地區的農業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但是由於隋煬帝的濫用民力造成隋唐之際的戰爭造成的田地荒蕪和很大的破壞,隋朝於(618年)滅亡後,取而代之的唐代在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統一全國後開始恢復社會經濟生產,經過100餘年的比較穩定的發展到唐玄宗在位時的開元年間已經恢復隋文帝仁壽年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且有所超過。但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爆發的安史之亂發生,其後七年零二個月的戰亂,使得黃河中下游地區遭受巨大破壞。而華南地區因為受戰亂的破壞相對來說輕微,所以華南經濟趕上,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完全向南轉移的開始。[1]同時,「……江南八道和四川,由於沒有大規模戰事和其他因素影響,在農業、手工業生產方面不斷發展。」[6]江南農業出現了有系統的農業技術書,如く四時纂要>,農具的改造、肥料、品種、農葯的改造和進步等。[7]

中唐時代華南地區的經濟地位,亦可見於文人記述,如韓愈的《十九送陸歙州詩序》說「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八》載「德輿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唐憲宗也不得不承認:「軍國費用,取資江淮。」


宋朝時期

均田制自武周末年開始瓦解,自中唐之後的歷代王朝都沒有正式立過任何新興的田制。當時北宋已在五代十國時期各國經濟文化逐步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完全擁有不同形形色色的工商業,其中有些還是與海外諸國進行貿易,通商城市包括泉州明州廣州等。這種通商貿易到南宋時更加頻繁,直到蒙元完全統治全國後開始朝廷先後實行總計四次海禁政策後,對外貿易日漸趨於萎縮,到明代建立時已完全停止。

宋史·列傳第九十六》雲「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成熟於北宋中期,之後因為靖康之難而重建的宋朝,史稱南宋,建都臨安。在政治中心轉移的同時,期間大量中原人民為避難大量南遷,南宋朝廷「努力安定他們的生活,藉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構成為華南勞動全產的生力大軍……此外還有許多小商人和手工業者」[1]對外貿易方面,南宋朝廷在泉州、廣州和明州設對外貿易港口。南宋市舶司的最高收入因此比北宋最多時高出四倍余,成南宋朝廷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此時期的特徵是除了過往南方經濟不斷發展,其政治中心亦已轉往南方,亦成為經濟核心。[8]


元代

蒙古統治者重利輕義,儒生貶值,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工商業繁榮,到元末年出現了沈萬三這樣的經營外貿的超級私人富翁。


明代

明建立後實施嚴厲的禁海政策,海外貿易開始轉入地下的走私貿易。

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朝廷完全廢止海禁後,此時對外貿易頻繁,直到明亡的這個個期間大量白銀通過海外貿易流入中國。


近代

近代的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是逐漸被納入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中。早在清朝中葉開始,已有大量對外貿易活動,最初只集中在廣州一城,及後擴展至沿岸各城市,如上海、天津、寧波等等。清末新興工業盛行,主要集中在東面沿海,發展至今日,生產規模擴展至全國,為著名的「世界工廠」。


當代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2. ^ 2.0 2.1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19頁
  3. ^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9頁
  4. ^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20頁
  5. ^ 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6頁
  6. ^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市嶽麓書社,1996年,第139頁)
  7. ^ 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8. ^ 樊樹志,《國史概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 楊遠,《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化之向南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1年


參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