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2月1日星期二

中國首都

中國歷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為過中國首都,也有更多的城市曾經成為中國某一地區所成立國家的首都。


隱藏▲中國歷代首都
朝代/國號首都年代
有熊氏軒轅(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黃帝
高陽氏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帝顓頊[註 1]
高辛氏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帝嚳[註 2]
西亳(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西)帝嚳[註 2]
陶唐氏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
有虞氏蒲坂(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
[註 4][註 5](今河南省嵩縣
陽城[註 6](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
[註 7](當今位置不明)羿有窮氏政權)
窮石(今河南省洛陽市南)羿寒浞有窮氏政權)
(一說今河南省鞏縣西南29公里處,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東18公里處)
太康中康
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少康
(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
老丘(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
西河(今河南省安陽市東南)
(一說今河南省鞏縣西南29公里處,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東18公里處)
河南」(當今位置不明,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東18公里處)
[註 9](一說今遼寧省西部暨河北省東北部一帶地區,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屍鄉溝,詳見[註 10]
[註 11](一說今北京市河北省北部冀東平原一帶)[註 10]
砥石(一說今河北省石家莊以南、
河北省邢台市以北地區)
昭明
[註 12](一說今漳河一帶)昭明
商丘[註 13](一說今河北省中部、河南省北部)相土
泰山下」(一說今太行山麓)相土
商丘[註 13](一說今河北省中部、河南省北部)相土
(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漳河流域上甲
[註 14]王亥
商丘「殷侯」
[註 15]
(今地說法不一,一說今河南省鄭州市商城遺址,詳見
大乙—大戊(約前1600年前1422年
[註 16]
(一說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敖倉敖山
一說今山東省沂蒙山區
一說今河南省鄭州市商城遺址
中丁、卜壬
仲丁元年,[參 1]前1421年前1386年
(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東南)戔甲
河亶甲元年,[參 1]前1385年前1377年
[註 17](今山東省鄆城縣北)且乙—且丁(約前1376年前1328年
[註 17][註 18](今河北省邢台市且乙—且丁(約前1376年前1328年
(今山東省曲阜市南庚、象甲(約前1327年前1315年
[註 14](今河南省安陽市西北)般庚—帝辛,(約前1314年前1046年
西周[註 19]宗周[註 20](都城、西政治中心,
陝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處)
前1046年前771年
成周[註 21](東政治中心,
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註 22]成周[註 23](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前770年前367年
[註 24]西周國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前367年前256年
東周國都城,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前367年前249年
西垂(今甘肅省一帶)[註 25]
犬丘[註 26](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中僪[註 27]
(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秦非子秦襄公
汧邑[註 28](一說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磨兒塬村西)前776年前762年
之會」(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前762年
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前677年
(今陝西省鳳翔縣東南)前677年秦靈公
涇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西北)秦靈公前383年
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前383年前350年
咸陽[註 29](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前350年前207年
西漢[註 30]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前202年
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前202年前200年
長安前200年8年
常安(即長安8年23年
玄漢[註 31]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23年2月23年10月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23年10月24年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24年25年10月
東漢[註 32]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25年190年
長安191年195年
許縣(今河南省許昌市196年220年
蜀漢三國[註 33]成都221年263年
三國[註 34]洛陽220年265年
三國[註 35]公安(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221年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221年229年9月
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229年9月265年9月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265年9月266年12月
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266年12月280年
西晉[註 36]洛陽265年313年
長安313年316年
東晉[註 37]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317年420年
北朝[註 38]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386年493年
洛陽493年534年
東魏都城,
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交界處)
534年550年
長安西魏都城)535年557年
北朝[註 39](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交界處)550年577年
北朝[註 40]長安556年581年
南朝[註 41]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420年479年
南朝[註 42]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479年502年
南朝[註 43]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502年552年
江陵552年555年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555年557年
南朝[註 44]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557年589年
洛陽581年582年
大興(即長安582年584年
洛陽584年585年
大興(即長安585年604年
東京(首都,今河南省洛陽市[註 45]604年618年
大興(陪都,即長安[註 46]604年618年
[註 47]長安[註 48]618年690年10月16日
[註 49]神都[註 50](今河南省洛陽市690年10月16日705年3月3日武周政權)
長安[註 48]705年3月3日904年2月
洛陽904年2月907年
五代[註 51]東都(今河南省開封市907年909年
西都(今河南省洛陽市909年913年
東都(今河南省開封市913年923年
五代[註 52]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923年936年
五代[註 53]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936年947年
五代[註 54]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947年950年
五代[註 55]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951年960年
北宋[註 56]東京[註 57](今河南省開封市960年1127年
南宋[註 58]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1127年1279年
[註 59][參 2][註 60]上京[註 61](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907年1120年
北遼[註 62]南京[註 63](今北京市宣武區西)1122年1123年
西遼[註 64]葉密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額敏縣1132年1134年
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楚河州托克馬克市布拉納城[註 65]1134年1218年
大金[參 2]上京[註 66](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15年1153年
中都(今北京市宣武區西)1153年1214年
南京(今河南省開封市1214年1234年
大夏[參 2]興慶[註 67](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1038年1227年
大元[註 68][參 3]大蒙古國闊迭額阿剌勒[註 69]
(今蒙古國肯特省德勒格爾汗縣闊迭兀島附近)
成吉思汗蒙哥[註 70][參 3]
哈拉和林
(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喇和林額爾德尼召北)
1220年1264年8月[註 71][參 3]
開平上都
(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北岸)
1260年5月5日1276年[註 72][參 3]
燕京中都大都[註 73][參 3](今北京市1276年1368年8月
北元[註 74]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1368年8月1369年
應昌
(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爾罕蘇木
1369年1370年
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喇和林附近)1370年1388年
大明[註 75]南京[註 76]1368年1月23日1421年2月2日
北京[註 77]1421年2月2日1644年4月25日
南明[註 78]明鄭南京1644年6月7日1645年6月17日(福王朱由崧
福州1645年6月29日1646年10月7日(唐王朱聿鍵
杭州1645年7月1日1645年7月7日(潞王朱常淓
肇慶1646年11月20日1652年3月15日(桂王朱由榔
廣州1646年12月8日1647年1月20日(唐王朱聿𨮁
安龍1652年3月15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朱由榔
紹興1645年8月3日1646年7月14日(魯王朱以海
台州[註 79]1646年7月14日1653年4月(魯王朱以海
東都明京/東寧(今臺灣臺南市1661年4月-1683年鄭成功鄭經鄭克塽
大清[註 80][參 4]女真國[註 81]佛阿拉[註 82]
(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
1587年2月1603年2月[註 83][參 5]
金國[註 84]赫圖阿拉[註 85]
(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
1603年2月1620年11月
界藩[註 86]
(今遼寧省撫順市撫順縣章黨鎮高麗村
李家鄉豎碑村交界處)
1620年11月1621年9月
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東京陵鄉新城村1621年9月1625年4月11日
瀋陽盛京[註 87]1625年4月11日1636年5月15日
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1636年5月15日1644年9月20日
北京[註 77]1644年9月20日1912年2月12日
北京[註 77]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張勳復辟
中華民國[註 88]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1911年10月11日1912年1月1日中央軍政府
南京1912年1月1日1912年3月10日臨時政府
北京1912年3月10日1912年4月2日臨時政府
北京1912年4月2日1915年12月12日北洋政府
北京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中華帝國
北京1916年3月22日1917年6月30日北洋政府
北京1917年7月13日1928年5月30日北洋政府
奉天(今遼寧省瀋陽市1928年5月30日1928年12月29日北洋政府
廣州1925年7月1日1927年2月21日
廣州國民政府[註 89]
武漢1927年2月21日1927年8月19日
武漢國民政府[註 90]
南京1927年4月18日1937年11月20日[註 91]
北平(今北京市1930年9月9日1930年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
太原1930年9月23日1930年11月4日
北平國民政府
廣州1931年5月28日1931年12月22日
廣州國民政府
重慶1937年11月21日1946年5月5日
南京1940年3月30日1945年8月10日汪精衛政權
南京1946年5月5日1949年4月23日
廣州1949年4月23日1949年10月14日
重慶1949年10月14日1949年11月30日
成都1949年11月30日1949年12月27日
西昌1949年12月27日1950年3月27日
台北1949年12月10日-今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1949年10月1日-今日
歷代首都


大古都並稱

1920年代,中國學術界開始出現將中國著名古都成為「大古都」並將幾大古都並稱的說法。「四大古都」是提出最早的說法,為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稍後正式形成了「五大古都」的說法,包括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1930年代,開始有把杭州納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說法,並影響很大。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大古都,後安陽被認定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2004年11月5日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宣布,古都鄭州可與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七大古都一起並稱為中國八大古都。其中「六大古都」和「七大古都」的說法最為流行。[參 6][參 7]


首都名稱的不同指代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

由於各個朝代所管轄的具體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這些稱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時期管轄中國另一部分區域的遼代也有類似的稱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同一個城市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南京在東吳南宋之初稱東都,而在五代十國吳國稱西都。

從地理位置上看,五大古都,洛陽居中,開封居東,西安居西,南京居南,北京居北。洛陽、開封、西安都位於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帶。近古以來的中國首都則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間轉換。


各大古都

西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洛陽(夏、商、周、晉、漢等十三個王朝)、南京六朝南唐、明初、中華民國中期等)、北京(元、明、清、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夏、五代、北宋)五大古都等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此外,發現殷墟安陽曾作為商後期的首都,商朝京師曾經多次遷徙,有「前八後五」之說。傳說為黃帝的故都。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禹的兒子啟建都於陽城即鄭州。鄭州有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遺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其為商朝的亳都。

定都南京的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定都杭州的南宋等朝代,是處於分裂時期的中國漢族政權,而定都洛陽的北魏、定都北京的金則是處於分裂時期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不過,東晉南朝南宋漢人一般認為的中國處於分裂時期的華夏正統政權。故以下按照歷史地位介紹。


西安

主條目:西安市

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先後有西周西漢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13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達10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民變政權的都城。民國21年曾被定為中華民國陪都。


洛陽

主條目:洛陽市

洛陽,古又稱「洛邑」「雒邑」,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300餘年。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民國21年曾作為中華民國行都。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北京

主條目:北京市

北京為五朝帝都(遼、金、元、明、清):


南京

主條目:南京市

南京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四朝)、南唐太平天國中華民國首都。

隨著北洋政府的建立,由南京遷都北京。1927年北伐勝利後,復定都南京。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陪都重慶為臨時首都。1945年光復後,回都南京。1949年蔣介石領導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台北成為實際首都,但民國政府傳統上認為南京仍為中華民國理論上的正式首都。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總統、行政院長、台北市長等都在公開場合口頭表示過台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2002年起,中華民國所出版之大陸地區地圖已改依現況處理,因而為將南京註記為江蘇省省會。


開封

主條目:開封市

開封,簡稱汴,古稱「汴州」「東京」「大梁」。是中國多個重要王朝的首都。

夏朝時曾建都於此,稱老丘。戰國時期,魏國建都於此,稱「大梁」,冶鐵業發達,十分繁榮。後歷經黃河水患和戰亂,幾乎淪為廢墟,極度衰敗。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四分五裂,開封地理條件非常適宜農業經濟發展,作為一統天下的基礎,先後成為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的國都。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終於統一中國漢族的本部。北宋時期,開封城市結構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縛,再次走向繁榮,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開封被金國佔領,繼續被金朝定為都城。蒙古滅金之後,成為河南省州府。明朝初年曾被太祖朱元璋暫定都城,史稱「北京」,和「南京」相對。

  • 明朝顧炎武《歷代宅京記》記載開封曾為五代時梁、晉、漢、周四朝及北宋和金兩朝共六朝之國都
  • 清朝周城所撰《宋東京考》記述,開封為魏、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六朝故都
  • 當代知名學者譚其驤院士為《中國七大古都》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提到「戰國時代魏及五代時的梁、晉、漢、周、北宋和金七朝建都開封」
  • 近年來有學者考證,如算上開封明初的「北京」陪都身份,及金人攻破東京後先後建立的「大齊」,「大楚」、元朝末年韓宋和劉福通等偽政權的話,開封可謂是「十朝都會」了。


安陽

主條目:安陽市

上古三皇五帝時代,顓頊帝嚳兩位帝王在安陽境內建都。殷商後期為商都殷墟。漢末以後,以城為中心的安陽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的都城。


杭州

主條目:杭州市

杭州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之首都。金朝滅北宋後,皇族趙構逃往南方,令當時稱為臨安的杭州成為南宋都城。


鄭州

主條目:鄭州市

鄭州:傳說為黃帝的故都。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禹的兒子啟建都於陽城即鄭州。鄭州有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遺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其為商朝的亳都。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裡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春秋及戰國時期,新鄭曾先後作為鄭國和韓國的國都長達500年之久。


其他首都與首府

除了八大古都之外,還有許多城市曾經成為控制中國某地區的都城,或者實際割據政權的都城,或者政治上全中國的首都。


華北


華東


華中


東北


西北


西南


華南

  • 廣州南越南漢。廣州是中國進入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以後,第一個正式脫離中原政權稱帝的南越國的首都。



內外蒙古



腳註


註釋

  1. ^ 繁體字「帝顓頊」,簡化字「帝颛顼」,拼音Dì Zhuānxū,注音ㄉㄧˋ ㄓㄨㄢ ㄒㄩ,音同「地磚須」
  2. ^ 2.0 2.1 繁體字「帝嚳」,簡化字「帝喾」,拼音Dì Kù,注音ㄉㄧˋ ㄎㄨˋ,音同「地庫」
  3. ^ 即位後以國為名,改「伯」為「后」,改有崇氏夏后氏稱「后」之前的時期稱作「先夏時代」。
  4. ^ 包括先夏時代[註 3]有窮氏政權
  5. ^ 繁體字「崇」,簡化字「崇」,拼音Sōng,注音ㄙㄨㄥ,音同「松」
  6. ^ 一作陽翟
  7. ^ 繁體字「鉏」,拼音Xú,注音ㄒㄩˊ,音同「徐」
  8. ^ 成湯前的時期稱作「先商時代」。根據《尚書》的記載,商族共有八次遷徒。成湯以前的這八次遷徒是商族的移動,因為當時還沒有都邑的概念,所以不能直接當作「遷都」來理解。
  9. ^ 包括先商時代[註 8]
  10. ^ 10.0 10.1 繁體字「契」,簡化字「契」,拼音Xiè,注音ㄒㄧㄝˋ,音同「卸」
  11. ^ 一作「」。一說「」字通「」,所以「」便是「燕毫
  12. ^ 一作「
  13. ^ 13.0 13.1 一作「商邱」
  14. ^ 14.0 14.1 繁體字「殷」,簡化字「殷」,拼音Yīn,注音ㄧㄣ,音同「陰」
  15. ^ 另作郼薄通假
  16. ^ 另作「」、「
  17. ^ 17.0 17.1古本竹書紀年》載祖乙遷,而《史記·殷本紀》說他遷至
  18. ^ 通假作
  19. ^ 史稱「西周
  20. ^ 另作豐鎬豐京鎬京
  21. ^ 一作洛邑
  22. ^ 史稱「東周
  23. ^ 一作洛邑
  24. ^ 一作河南
  25. ^ 王國維等一些學者認為「西垂」是指原居西的秦部族在西遷後居於一帶的西部邊陲地區,這實際是秦部族發祥地的代名詞,不與實際邑名犬丘相等。
  26. ^ 一作西犬丘
  27. ^ 周孝王大駱之子非子。但大駱另有後裔留居犬丘,直至周厲王期間被西戎所滅。
  28. ^ 一作
  29. ^ 一作成陽
  30. ^ 史稱「西漢
  31. ^ 史稱「玄漢
  32. ^ 史稱「東漢
  33. ^ 史稱「季漢」、「蜀漢
  34. ^ 史稱「曹魏
  35. ^ 史稱「東吳
  36. ^ 史稱「西晉
  37. ^ 史稱「東晉
  38. ^ 史稱「北魏
  39. ^ 史稱「北齊
  40. ^ 史稱「北周
  41. ^ 史稱「劉宋
  42. ^ 史稱「南齊
  43. ^ 史稱「南梁
  44. ^ 史稱「南陳
  45. ^ 另作「東都」、「洛陽」
  46. ^ 一作「京師」
  47. ^ 包括武周政權
  48. ^ 48.0 48.1 另作「京城」、「西京」、「中京」、「上都」
  49. ^ 史稱「武周
  50. ^ 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史稱「武周」,遷都洛陽,改「東都」為「神都」。
  51. ^ 史稱「後梁
  52. ^ 史稱「後唐
  53. ^ 史稱「後晉
  54. ^ 史稱「後漢
  55. ^ 史稱「後周
  56. ^ 史稱「北宋
  57. ^ 一作「汴京」
  58. ^ 史稱「南宋
  59. ^ 包括契丹國北遼西遼
  60. ^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定國號為「」,983年曾復更名「契丹國」,1066年恢復國號「」。
  61. ^ 一作「臨潢府」
  62. ^ 史稱「北遼
  63. ^ 另作「燕京」、「析津府」
  64. ^ 史稱「西遼
  65. ^ 1134年耶律大石進駐東喀喇汗國都城八剌沙袞,改名為虎思斡耳朵,並將此城定為西遼新都。
  66. ^ 一作「會寧府」
  67. ^ 一作「中興府」
  68. ^ 包括大蒙古國北元
  69. ^ 大行宮(伊克斡爾朵、伊克鄂爾朵、伊克鄂爾多)
  70. ^ 大蒙古國初期沒有固定的都城,政治中心分別設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四個行宮。其中以夏行宮為大行宮。
  71. ^ 1220年確定為大蒙古國的常駐都城,但因戰亂始終未能興建城敦,繼續以闊迭額阿剌勒的大行宮為實際統治中心。直至蒙哥統治時期才逐步轉化成國家的政治中心。直至1264年8月阿里不哥降給忽必烈
  72. ^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開平府大汗位。1263年6月,更名為「上都」。1264年8月阿里不哥降給忽必烈1276年1368年年間,改作每年農曆四月至七、八月的暑季陪都
  73. ^ 1264年元世祖下令改「燕京」為「中都」,作為每年農曆七、八月至四月的寒季陪都。1271年12月,改國號為「大元」。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1276年,升為首都。
  74. ^ 史稱「北元
  75. ^ 包括南明
  76. ^ 1368年明太祖下令改「應天」為「南京」。1378年又改為「京師」
  77. ^ 77.0 77.1 77.2 另作「京師、順天府」
  78. ^ 史稱「南明
  79. ^ 繁體字「台州」,簡化字「台州」,拼音Tāizhōu,注音ㄊㄞ ㄓㄡ,音同「胎周」
  80. ^ 包括建州國女真國後金
  81. ^ 另作「女直國
  82. ^ 一作「費阿拉
  83. ^ 1587年5月努爾哈赤在此稱,並對朝鮮使用過「女真國」(一作「女直國」)等稱號。
  84. ^ 史稱「後金
  85. ^ 1603年2月努爾哈赤遷都於此。1616年2月在此稱,改國名為「後金」(在不同場合下還使用過「建州國」、「」、「大金」、「金國」、「大金國」等國名)。[參 5]1634年赫圖阿拉改稱「興京」。
  86. ^ 另作「界凡城」、「者片城
  87. ^ 1634年清太宗下令改「瀋陽」為「盛京」。1636年5月15日,在此稱,將國名改作「大清」。[參 4][參 5]
  88. ^ 包括中華帝國
  89. ^ 為了統一全國,中國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決議籌組「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正式成立。(參閱:國民政府
  90. ^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佔武漢三鎮1927年2月21日,武漢國民政府正式辦公,一直運作到「寧漢合流」。 (參閱:寧漢分裂
  91. ^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參閱:南京十年


參考文獻

  1. ^ 1.0 1.1古本竹書紀年
  2. ^ 2.0 2.1 2.2 《遼金西夏史》(中國斷代史系列),李錫厚、白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ISBN 7-208-04392-2
  3. ^ 3.0 3.1 3.2 3.3 3.4 《元史》(中國斷代史系列),周良宵、顧菊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ISBN 7-208-04173-3
  4. ^ 4.0 4.1 《清史稿》,本紀三 太宗本紀二,趙爾巽等著
  5. ^ 5.0 5.1 5.2 《清史(上)》(中國斷代史系列),李治亭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ISBN 7-208-03910-0
  6. ^ 華林甫. 20世紀的中國古都研究[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1).
  7. ^ 郭天祥. 中國的古都與大古都[J]. 廣西社會科學,2004,(9).



外部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