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9月28日星期一

三國(下)

人口

在漢末三國初,中原地區發生天災饑荒,例如:「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等紀錄。發生的戰亂有「黃巾之亂」。董卓掌權後,放縱士兵淫略婦女,剽虜資物。在面對關東軍聯合討伐下,竟然「盡徙洛陽人數百萬口於長安,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以至於民怨載道,人口數大減。曹操征徐州時,「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李傕等在關中,「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益州的劉焉劉璋及荊州的劉表鎮壓叛亂,揚州因為孫策等人的戰爭,使得人口數都減少。

當時的人民朝三個方向流動:由關中西遷至涼州或是南遷至益州、沿漢水遷移至荊州,各約十萬戶。由中原地區往東北遷移至幽州冀州,再遷至遼東鮮卑烏桓也因為這波流民而壯大。最後也是最大一股,是由中原地區遷移至徐州彭城,再南遷至江南地區。當時「是時四方賢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眾」,孫吳立國的基礎即建立在此上。例如:魯肅諸葛瑾呂蒙張昭徐盛等人就是此次南度的中原士族之一。

自三國鼎立局勢漸漸形成後,人民轉而因統治者或戰爭而被迫遷移。曹操攻擊張魯時及攻下後,共遷部份的川東漢中居民入關中。曹丕建都洛陽後,遷冀州五萬戶士家以實河南。魏滅蜀後遷蜀人三萬家至洛陽和關中。劉備領有益州,多次遷民於成都平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也遷隴西居民以實漢中。孫權在早期即擊敗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他建國後為了提昇人口數,平定山越並以其「羸者充戶,強者補兵」,並且騷擾淮南來獲得人口。

以下表格可知人口銳減趨勢。由東漢末期到西晉統一全國,雖然時間儘隔125年,但人口只有東漢朝廷統計的人口數最高的的35.3%。至此戶口一蹶不起,至到隋文帝在位時方漸漸復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口高度的軍事化,當時三國控制的人口還有兵戶、吏戶、屯田戶等。例如曹操早在創建時期即推行屯田制。蜀漢人口雖只有九十萬,但是卻有十萬多的軍隊[24],佔總人口十分之一。而屯田戶數量之大,對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25]

三國時期戶口流動表
年代戶數口數備註
東漢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16,079,600戶50,066,856人
蜀漢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200,000戶900,000人
蜀漢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280,000戶1,082,000人於蜀亡之際,人口數含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孫吳吳大帝赤烏元年(238年520,000戶2,567,000人
孫吳吳末帝天紀四年(280年530,000戶2,535,000人於吳亡之際,人口數含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後宮五千餘人。
曹魏曹元帝景元元年(260年663,423戶4,432,881人
西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2,495,804戶16,163,863人於晉統一中國後,此為晉朝戶口最多時期。
註:本表東漢及西晉的人口數據源自[26]。三國人口數據源自《通典卷第七.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數據僅比較差異,實際上的戶口數會比較高。這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戶口數據受到部曲、軍戶或是戰亂等因素使得有隱瞞或不列入統計。


經濟

東漢末期,因為天災戰亂,社會受到破壞,使得經濟衰退,大量農地荒廢。部份豪強世族紛紛率領族人,建立塢堡以自衛。在其周圍從事生產活動後,漸漸成為自給自足的莊園制度。塢堡和莊園制度都影響後來魏晉南北朝的經濟模式。由於東漢朝廷的崩潰,無人重鑄磨損不堪的銅錢,加上大量私錢出現。到三國鼎立後,新發行的銅錢未能廣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穀栗等實物為主要貨幣。

曹魏、蜀漢、孫吳三國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組織流民耕種官田。這使得恢復社會秩序,增強曹魏實力。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興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曹魏建置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洛陽等貿易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和海外有貿易往來。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製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

塑像罐,出自孫吳。

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214年,劉備入蜀後,巴蜀地區財政混亂,劉巴提出鑄直百錢,平衡物價,解決問題。當中五銖錢與直百錢並用,為犍為郡所鑄,從中知道蜀鑄錢不只在一地。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農業灌溉。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左思蜀都賦》中提到「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所以蜀錦能遠銷吳、魏二國,諸葛亮亦認為蜀錦為支持國家的重要物資。[27]而南中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貢品,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至蜀漢亡時,官府仍有金、銀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當時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蜀都賦》)

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裡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的雞鳴布名傳千里。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産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爲最發達,孫權曾在開採銅礦,打造兵器。由於地處江南及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在海鹽(今浙江嘉興海鹽)、沙中(今江蘇蘇州常熟)設官員,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産。孫吳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設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達遼東。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孫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附近)為主,其中番禺以國外貿易為主。


文化


學術思想

漢晉之際的學術思想發生劇烈的變動,主要受傳統思想的變化與政治鬥爭有關,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遊、重品藻,反動而變為循名責實,歸於申韓。因尚名務虛偽反動而為自然、率直,歸於老莊

由於東漢晚期政治敗壞,局勢混亂。曹操諸葛亮採用名家法家的思想來恢復社會秩序。曹操提倡信賞必罰,主張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觀念打破以門第或名教的標準。諸葛亮也提倡法治觀念,入蜀後修明法制,執法公平。提出「治國之要,務在舉賢」的主張以任才適用。他也重視軍法,如街亭之戰馬謖違反軍令而被斬,他也自貶三等。漢末魏初的名法思想為此後魏晉玄學思潮提供了基礎,使名士基於政治黑暗將焦點由名法的具體問題轉向玄學的抽象思辨。[28]

經學方面,漢末鄭玄之經學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晉之世,王肅繼承父學而註經,其對經學的見解與鄭玄不同,遂有鄭、王兩派互相駁難。曹魏末年,司馬氏篡魏為晉。當時政治黑暗,知識份子之思想趨向反動、消沉而無出路。傾向曹氏者多是失勢士子,採取清談方式批評政治,主張自然。傾向司馬氏者,則主張維持名教,使儒家作風漸起分化。因晉武帝為王肅外孫,遂被立為官學,一時黜鄭申王,使王學成為宗主。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朝大墓磚畫。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別為春秋隱士榮啟期竹林七賢阮咸劉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濤王戎

魏晉時期最突出的思想為玄學。其基本教義為《老子》、《莊子》和《周易》,合稱三玄。玄學家好談玄理,不談俗事,稱為清談,流行於魏晉時期。在240年248年的醞釀期,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玄學家認為一件事情需要理解其背後原理的「本」方能了解平常所見的表象「末」,進而提倡「以本統末」的理論。又視「本」為「道」,類比為沒有形體的「無」(原理、趨勢),視「末」為實際現象的「有」,並認為「萬物皆產生於無」。之後到司馬炎篡魏建晉為止。以阮籍嵇康竹林七賢為代表,他們把焦點由思想理論轉移到人生問題上。當時政治黑暗,司馬氏壓抑士大夫,並以崇尚名教自飾。阮籍及嵇康等人遂主張儒教的禮法壓抑人性且虛偽,強調人性的解放與自然真誠。他們帶頭實現這個理論,形成一股解放個性的風氣。到了西晉之後,清談之風蔓延到政治舞臺上,握有大權的達官顯要也大談玄理,呈現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權貴。裴頠對「自然」提出修正,主張「崇有論」,以矯「虛誕之弊」。郭象進一步證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學發展至此已臻終結。


文學

三國文學中以曹魏文學最盛,分為前期的建安文學及後期正始文學,其中建安文學反對靡弱詩風,被後人稱為「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這是因為自曹操等人熱愛文學,各地文士紛紛吸附[29][30]。建安文學代表人物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學家還有邯鄲淳蔡琰繁欽路粹丁儀楊修荀緯等。曹操具有沉雄豪邁的氣概,古樸蒼涼的風格,著有〈短歌行〉、〈步出夏門行〉、〈讓縣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華洋溢,曹丕著有文學評論《典論》,導致文學開始自覺發展。曹植具浪漫氣質,著有〈洛神賦〉等文。建安七子與蔡琰楊修等人關心現實,面向人生。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漢末以來的社會變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正始文學時期,由於當時政治形勢受司馬氏操控,文人備受壓抑,難以直接面對現實。當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賢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正始名士」。正始作家大都通老莊,好玄學,對於社會現實,不如建安作家那樣執著,持比較沖淡的態度。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詠懷詩〉尚繼承「建安風骨」,敢於面對司馬氏政權,其文學都有鮮明的特色。《文心雕龍》提到「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說明了阮籍和嵇康皆為正始文學的代表詩人。

孫吳作家有張紘、薛綜、華覈、韋昭等。張紘為孫權長史,與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陳琳等友善。薛綜為江東名儒,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華覈則是孫吳末年作家。蜀漢作家有諸葛亮、郤正、秦宓、陳壽等。諸葛亮作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出師表〉等。其文彩雖不如他人豔麗,然而內容淺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決心[31]秦宓所寫的五言詩〈遠遊〉,是蜀漢流傳下來唯一可靠的詩篇。蜀中亦多有學者為書作注,如:許慈孟光尹默李譔等,蜀漢後期有譙周郤正都醉心於文學,譙周更寫下了《仇國論》討論過度征戰的缺點,及郤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達意見的〈釋譏〉。 東漢末年亦有研究纖圖、術數的學者,如:任安周舒,之後出現了周群杜瓊等人。

三國時期有名的史學家有王沈魚豢韋昭陳壽。王沈的《魏書》被史學家劉知幾評為「其書多為時諱,殊非實錄」[32],這跟他親附司馬氏勢力,打壓魏帝曹髦有關,故該書的參考價值也相對較低。韋昭善寫史,著有〈吳鼓吹曲十二曲〉,內容為整部孫吳發展史,與繆襲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對。他又著有《吳書》55卷等。陳壽編寫的《三國志》為前四史之一。他參考《吳書》及魚豢撰寫的《魏略》等資料,採三國並述的方式,創新紀傳體史書的寫作模式。雖仍有不足之處,但實為研究三國歷史不可或缺史籍之一。


宗教

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始祖張天師張道陵

本時期為佛教與道教的發展時期。由於天災人禍不斷,人民紛紛尋求宗教慰藉心靈,使得能夠逐漸發展。南中諸夷族的原始宗教,具有很濃厚的巫風。其性質是神話崇拜,具有多神、崇拜自然的特點。在西南地區有長遠的歷史,形成早期的原始宗教。

東漢民間流行黃老之學,張角建立的太平道張道陵建立的五斗米道,都是道教的雛型,到西晉時則稱為天師道。張角的太平道,在道術方面較重「守一」。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又稱《太平青領書》。內容龐雜,「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其社會思想既有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部分,也有呼籲公平、同情貧苦人民的部分。張角擁有廣大教眾後,於東漢末期率其弟張梁張寶與部屬張曼成發起「黃巾之亂」,最後被東漢朝廷擊敗而漸漸式微。張道陵於漢順帝時入四川鶴鳴山,造作符書,創建五斗米道。該教可能是黃老之學與當地宗教的融合[33],符文大多源至巴蜀巫術[34]。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教理教義基本相同,事奉黃老之學。張魯使教內祭酒誦習《老子五千文》,《道德經》成為主要經典之一。《老子想爾注》反映早期道教對《老子五千文》的解釋。經其子張衡、其孫張魯的傳播,流行於四川與漢中一帶。張魯投降曹操後,五斗米道由巴、漢流傳到江南一帶。

佛教早在東漢初期即傳入中國,但當時儒學興盛,發展不大,至三國後方有發展。當時大乘佛教貴霜帝國影響而傳播四周。西域受其影響,於闐、龜茲等地佛教興盛。之後又有天竺曇柯迦羅、安息曇諦和康居康僧鎧等僧侶到洛陽翻譯經典,將大乘佛教傳至中國。曇柯迦羅推廣戒律,這是中國僧侶有戒律受戒之始,後世以其爲律宗的始祖。曇諦所譯的《曇無德(法藏)羯磨》受朱士行等人戒守,一般以此爲中國僧侶出家之始。由於當時經文翻譯未善,朱士行為求原經研讀,於260年自雍州出發至於闐,成為首位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侶。他寫得《大品般若》的梵本,後由弟子於282年送回洛陽,最後由竺叔蘭譯成《放光般若經》。發展方面,在東漢末期笮融曾於江東大興佛寺。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北方以洛陽為主,南方則為建業。曹魏魏明帝大興佛寺,曹植也喜讀佛經,並創作梵唄。孫吳方面,當支謙、康僧會先後入吳,受孫權推崇並支持發展。孫皓稱帝時,本要毀壞佛寺,因康僧會說法感化,終而放棄。在蜀漢,佛教不是很興盛,規模不大。


藝術

皇象的作品《急就章》

三國在藝術方面,孫吳有很多擅長各種藝術的名士,時人稱為吳國八絕。有吳範、劉惇、趙達、嚴武、皇象、曹不興、宋壽和鄭嫗等人。例如嚴武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有「棋聖」之稱。至於曹不興則擅繪畫皇象則擅書法

東漢末期動亂不堪,許多畫作被破壞或遺失,造成損失。佛教的發展,開始出現以佛教為題材的繪畫。三國時期的繪畫,因政治動蕩、社會混亂而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國之前,繪畫主要屬於「百工之苑」的技術性職業,尚未藝術化,在本時期開始出現現實題材的內容,亦是由禮教宣傳過渡到宗教宣傳的時期。畫家也由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轉移到長江流域。當時有名的畫家有曹不興吳王趙夫人,其他擅長繪畫的有桓範楊修、魏帝曹髦諸葛瞻等人。孫吳曹不興,擅長寫生與繪佛畫,被譽為「佛畫之祖」,作品有《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絹連在一起,畫一人像,心明手快,運筆而成。其作品富有立體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稱,號「曹家樣」。孫吳吳王趙夫人,吳丞相趙遠之妹,善於書法山水繪畫,時人譽為「針絕」。她為孫權繪各國山川地形圖,實開山水畫之首。漢末楊修相傳有《西京圖》等畫。曹魏桓范擅長丹青,魏帝曹髦繪畫人物史實。蜀漢諸葛瞻亦工書畫。

書法藝術興起於東漢末期。從三國到西晉,隸書仍是官方通行的書體,當時的碑刻大都用隸書寫成。曹魏碑文書體方正、氣度莊嚴,少有生趣。孫吳的著名碑刻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發神讖碑》以圓馭方,勢險局寬,氣勢雄偉奇恣。本時期主要的書法家有張芝張昶韋誕鍾繇皇象等人。張芝擅章草,並創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冠軍帖》、《今欲歸帖》等。張昶為張芝季弟,擅長章草與隸書。韋誕總結書法經驗,著有《筆經》。其中「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他的名言。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等作品為楷書經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隸書,尤精章草。流傳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將隊帖》及《天發神讖碑》等。


科技

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本圖出自《天工開物

馬鈞擅長機械應用,提昇生產量,製作出水轉百戲和失傳的指南車,榮獲「天下之名巧」的美譽。他改良漢代的織綾機,使織出花紋具立體感,能與蜀錦相媲美。改良漢末畢嵐的龍骨車,發明出龍骨水車來灌溉較高位的農田。現在部份梯田仍在使用。他還將發石車改造成輪轉式發石車,提昇拋擊量與速度。

諸葛亮為了方便在山地棧道運輸,發明「木牛流馬」。其構造歷代文獻有異,學者一般認定為獨輪車及四輪車[35],目前未有確實答案。他發明可以連續發射十箭的連弩,又稱「元戎」。另外,據說源自諸葛亮設計,用於傳遞信號的孔明燈,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據《事物紀原》載,諸葛亮也最早製造出長的原形,長槍最後漸漸取代了長矛。

劉徽為數學家,他自幼對數學有興趣,學習中國古代數學的重典《九章算術》。年長後於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著有《九章算術注》,藉由自己的註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後劉徽又著作《九章算術注》的第十捲,即《重差》(後稱《海島算經》),這使中國測量學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36]

華佗像

醫學方面,有名的有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華佗醫術精湛,擅長外科手術。他與董奉、張仲景被史書稱為「建安三神醫」。不過關於他醫術傳奇的部份,史學家陳寅恪認為應該源自印度佛教傳說[37]。然而,他可能是最早使用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外科手術的醫者。張仲景鑑於當代動亂頻繁,疫病流行,致力研究疾病,參考各家書籍寫出《傷寒雜病論》。該書集兩漢醫經經方二派的大成,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後世奉其為「醫聖」。皇甫謐自幼家貧,學習廢寢忘食,淡於名利而不願任官。他對針灸深入研究,將晉代之前各種經脈理論與針灸方法整理成《針灸甲乙經》,該書成為後世針灸學的範典。他還著有《寒食散論》,魏晉之後服食寒食散逐漸的流行起來。

關於其他技術,天文學方面,有先後擔任孫吳與西晉太史令的陳卓。他收集各派資訊,完善中國星官體制,並繪製星圖,為後世所沿用。裴秀的「制圖六體」在中國地圖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蒲元擅長鍛鍊鐵器,他在斜谷(今陝西省眉縣西南)為諸葛亮製刀。其刀能劈開裝滿鐵珠的竹筒,譽為神刀。由於孫吳位於江南地區,水路發達,造船技術發達。其戰船有的上下五層,有的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蜀漢盛産井鹽,利用當地的天然氣來煮鹽,提昇了產能。


帝王年表

三國曹魏君主與年號 編輯
廟號諡號君主名在世時間年號年期陵墓
高皇帝(世祖追諡)曹騰
太皇帝(世祖追諡)曹嵩?-193年
太祖(世祖追諡)武皇帝(世祖追諡)曹操155年220年高陵
高祖(世祖)文皇帝曹丕220年226年黃初220年226年首陽陵
烈祖明皇帝曹叡226年239年太和227年233年高平陵
青龍233年237年
景初237年239年
齊哀王
邵陵厲公
曹芳239年254年正始240年249年
嘉平249年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254年260年正元254年256年
甘露256年260年
元皇帝曹奐260年265年景元260年264年
咸熙264年-265年
蜀漢時期君主與年號(221年—263年) 編輯
廟號諡號君主名在位期間年號年期陵墓
烈祖昭烈皇帝劉備221年223年章武221年223年惠陵
孝懷皇帝劉禪223年263年建興
延熙
景耀
炎興
223年-237年
238年-257年
258年-263年
263年
註:劉備與劉禪又分別稱先主與後主。


三國孫吳君主與年號 編輯
廟號諡號君主名在世時間年號年期陵墓
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高陵
長沙桓王孫策175年-200年
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黃武註1
黃龍
嘉禾
赤烏
太元
神鳳
222年-229年
229年231年
232年-238年
238年251年
251年252年
252年
蔣陵
會稽王孫亮252年-258年建興
五鳳
太平
252年253年
254年256年
256年258年
景皇帝孫休258年-264年永安258年264年宣陵
文皇帝孫和224年-253年明陵
末皇帝註2孫皓264年-280年元興
甘露
寶鼎
建衡
鳳凰
天冊
天璽
天紀
264年265年
265年266年
266年269年
269年271年
272年274年
275年276年
276年
277年280年

註1:孫權受曹魏冊封為吳王後,於222年自立年號黃武,至229年方稱帝建國。
註2:吳國滅亡後,晉武帝孫皓封為歸命侯,史稱吳末帝。



東漢末期地方勢力

各地勢力統治區域統治時間各地勢力統治區域統治時間
黃河以北地區
袁紹,後分裂為袁譚袁尚冀州、青州、幽州、并州189-207公孫瓚幽州187-199
公孫度,後繼者為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幽州遼東189-238劉虞幽州187-193
張楊并州上黨190-198張燕并州黑山一帶185-205
韓馥冀州189-191
中原地區
曹操兗州、豫州、司隸、徐州、冀州、青州、并州、幽州、荊州、涼州、揚州淮南192-220
建立魏國
呂布曾據長安,後據兗州,之後為徐州192-198
王匡司隸河內189-?袁遺兗州山陽189-192?
橋瑁兗州東郡189-190張邈兗州陳留189-195
張超徐州廣陵189-195鮑信青州濟北189-192
張繡荊州南陽196-199孔融青州北海189-195
劉岱兗州189-192陶謙徐州189-194
孔伷豫州189-?
淮河長江漢江以南地區
孫堅,後繼為孫策孫權揚州、荊州、交州186-229
建立吳國
袁術先據荊州南陽,之後為揚州淮南、壽春189-199
劉表,後繼為劉琮荊州190-208劉度荊州零陵208-209
金旋荊州武陵208-209趙範荊州桂陽208-209
韓玄荊州長沙208-209嚴白虎揚州吳郡?-196?
士燮交州交趾189-211劉繇揚州192-196
陳溫揚州淮南189-192王朗揚州會稽193-197
關中巴蜀西涼地區
劉備初據青州平原,後據徐州,之後為荊州,最後為益州193-221
建立蜀漢國
馬騰,後為馬超涼州武威一帶193-214
韓遂涼州西平、金城一帶185-215宋建涼州枹罕185?-214
劉焉,後為劉璋益州188-214張魯益州漢中189-215
李傕雍州、司隸、涼州東部192-198董卓雍州、司隸、涼州東部188-192


參見


注釋

  1. ^ 1.0 1.1 1.2 「一般認為,三國的歷史應從公元二二0年曹丕稱帝算起,....。在魏、蜀、吳三個政權正式建立之前,三國鼎立的格局就以基本形成。因此三國的歷史包括三國正式建立前三十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大概從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亂開始。」《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1政治發展大勢〉,〈分裂的地點--三國鼎立〉,第3頁
  2. ^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20年),三國分立成為定局。同年,曹丕篡漢,步入了中國歷史上所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12頁。
  3. ^ 柏楊,《中國人史綱》,2007年7月 初版11刷 ISBN 957-32-4752-6柏楊,中國歷史年表
  4. ^ 從220年曹丕代漢稱帝起至280年吳亡止,共61年,《大英線上百科全書》
  5. ^ 沈伯鈞.“「三國文化」概念初探”,《中華文化論壇》期刊,1994年第3期. :「歷史上的三國時期通常包括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20年曹丕代漢的東漢末期或『前三國時期』」。
  6. ^天下三國”. :「自公元184年漢靈帝黃巾之亂起,到公元280年東吳孫皓降晉的96年間,史稱三國。」
  7. ^ 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三聯書店1994年版 ISBN 7-108-00607-3):「而到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軍起,割據分裂已成事實。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形勢已經形成。難道能因為漢獻帝這個傀儡還存在到延康元年(220年)就認為東漢的統一也維持到了這一年嗎?」。
  8. ^ 趙翼,《廿二史劄記·第七卷·三國志 晉書》:「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
  9. ^ 黎東方,《細說三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ISBN 7-208-03442-7),408-409頁:「三國時代的經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都十分發達。……論文學,我們只須再提一下曹操的『對酒當歌』與曹植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不就夠了嗎?再說,建安七子怎麼樣?東漢有沒有?……談到科學,三國時代有過會用麻醉藥,又會動手術取出腎結石,甚至有把握進行『神經解剖』的名醫華佗。」
  10. ^ 《後漢書·孝靈帝本紀》及《資治通鑒·光和六年》記載:張角自稱「黃天」,部眾都以頭裹黃巾為記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召。黃巾軍在全國各地設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方由渠帥統領,相當於漢制下的一個將軍。
  11. ^ 當時除黃巾的勢力外還有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勢力小的也有數千人,勢力大的甚至有百萬人,如張燕的黑山。
  12. ^ 《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當時以劉虞幽州劉焉益州劉表荊州賈琮冀州。虞等皆海內清名之士,或從列卿尚書以選為牧伯,各以本秩居任。
  13. ^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三國志二》:「至九年滅袁氏之後則又遷都於鄴矣。」
  14.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魯肅言到:「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15. ^三國志·魏書第九·諸夏侯曹傳》裴注引《魏書》:「:「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為前將軍。」可見漢魏官制已經獨立。
  16. ^ 劉備領有江陵、武陵與零陵。孫權則領有江夏、長沙與桂陵,雙方劃湘江分治荊州
  17. ^ 如:會稽郡東部都尉治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章安),領六縣,西部都尉治長山(今浙江金華),領八縣;零陵郡南部都尉治始安(今廣西桂林),領七縣,北部都尉治昭陵(今湖南邵陽),領六縣等。
  18. ^ 計有溧陽屯田都尉(今江蘇高淳東固城)、湖熟典農都尉(今江蘇江寧東南湖熟)、江乘典農都尉(今江蘇句容西北)、於湖督農校尉(今當塗)。
  19. ^ 226年設置廣州,轄南海、蒼梧郁林高梁四郡,後併入交州。264年廣州復設,治番禺(今廣東廣州),轄南海、蒼梧、郁林、桂林高涼高興諸郡。
  20. ^ 吳姓世族以吳中四姓顧、朱、陸、張和會稽四姓虞、魏、孔、賀等為主。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04年重訂本,ISBN 7-101-03348-2),「孫權與會稽虞魏、吳郡顧陸諸大族的關係」。
  21. ^ 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清華大學出版社,ISBN 7-302-10146-9),294頁。
  22. ^ 擔任魏中護軍的先後為司馬昭、王肅、司馬望、羊祜,王肅是司馬昭岳父,羊祜是司馬昭第三任正室羊氏(司馬炎稱帝後追為景獻皇后)的弟弟。
  23. ^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第五》:「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華陽國志.巴志》:「蜀丞相亮亦發其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遂移家漢中。」
  24.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第三》裴注引《蜀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25. ^ 陶文牛,〈三國戶口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6. ^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三章〈大動亂時代的人口流動與民族融合〉,第124頁。
  27. ^ 「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太平御覽》卷八百十五)
  28. ^文心雕龍.論說》評論到:「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諫名理;迄至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
  29. ^詩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為文棟;劉楨、王粲,為其羽翼。次有攀龍託鳳,自致於屬車者,蓋將百計。彬彬之盛,大備於時矣。」
  30. ^文心雕龍.時序》:「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琅,並體貌英逸,故俊才雲蒸。」
  31. ^ 陳壽上表:「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32. ^ 《史通》外篇《古今正史》
  33. ^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頁8。
  34. ^ 蔡華:〈道教與彝族「咒鬼經」的比較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03年第二期,頁33。
  35. ^ 車宋《陳後山集》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出」。清《河工器具圖說》認爲:「土四,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木牛,即今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
  36. ^ 引自吳文俊主編 《中國數學大系》第三卷 248頁 ISBN 7-303-04557-0/O
  37. ^ 華佗到底是波斯人還是印度人?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Commons-logo.svg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前朝
漢朝東漢
中國朝代後朝
晉朝西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