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

周朝


周朝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酆鎬(宗周);東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成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前256年,共計存在約為791年。周朝是中國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封建王朝,其後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


周朝歷史

周族的興起

國語·周語下》說:「自后稷始基,十五王而文王始平之。」《史記·周本紀》記載,15王為:后稷——不窋——鞠陶——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揄——公非——高圉——亞圉——組紺——太王亶父——季歷——文王,上下兩王皆為父子。由於先秦歷史資料的缺乏,這段歷史是否只有15位王,15位王的真實性很難考證,比如其中后稷的存在頗有疑問。《周本紀》說:帝嚳之妃姜嫄,履巨人跡受孕生后稷,「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而從文王上推15代只相當於夏商之際。有人認為后稷是上古農官的通稱,而非私名,被周人假託為始祖。也有人推測,后稷誕生的神話傳說是周人依照商契誕生的神話傳說編造的,歷史上實無其人。周族始祖不窋當生於夏朝之時。

公劉時,周部落則已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縣)。周人早先並無「周」的概念,氏族以定居的為國,國即是城。他們居住穩定,由遊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葷鬻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離鄉遠徙。他們歷盡艱辛,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產生「周」的概念。「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周原物產豐富 ,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耕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營舍,建邑築城,國力迅速恢復壯大。遷到周原以後,周與商有了聯繫,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與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穩定的同盟關係,卑事商王武乙,於商的保護下積聚力量,並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統,特別是有關於天命的上帝觀念,周朝建立之後,這套上帝觀念經過了姬旦的整理,成為立國的政治法理基礎,進而形成了影響後代王朝數千年的「奉天承運」概念。

古公亶父之時,周部落已頗具規模。他有三子,偏愛小兒季歷。長子太伯及次子仲雍為順父意傳位與季歷,自身逃亡荊蠻,與當地本土氏族結合,後為吳國。而根據《竹書紀年》以及民國之後疑古派顧頡剛等人的看法,此時期的周國已經有了「翦商」的想法,吳國的建立則是打算建立西、南兩個戰略方向的結果。

季歷之時,商周關係開始密切,《後漢書·西羌傳》載:古公亶父傳位季歷,季歷不僅與商聯姻,娶妻商室,還被商王文丁封為「牧師」,掌管畜牧。周此時已是商朝屬下一強大方國。雖然關係密切,殷商卻總是時刻提防著這股新生力量,周國、吳國也逐漸併吞其他小國家,特別是親商的諸侯國。日漸強大的周與日漸衰落的商,還沒有渡過蜜月期,就開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責,進而相互征伐。最終,商王文丁為扼制周族勢力發展,以保商朝地位不受威脅,殺了不再那麼聽話的季歷,周商矛盾陡然加劇。

姬昌繼位(周朝建立後尊為周文王)後,國力不足與殷對抗,固繼續臣服於殷,為殷西伯。但殷商對周並不放心。商紂一度囚禁文王,並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寶馬、美女賄賂商紂,求得釋放文王。文王歸國後,謀商之心並無鬆懈。他一方面倡導發展生產,制定「有亡荒閱」之法律,防止勞動人口流失,增強周族實力,使周國附近一些部落歸附。另一方面進行武力擴張,根據《尚書》記載,周國首先討伐西方犬戎等小國,以固後方,接著東伐(在今山西長治西南)、?(即孟,在今河南沁陽),最後伐,深入到商朝勢力範圍。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遷都於酆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灃河西岸),準備進取殷商。


周朝建立

文王死,次子姬發即位,率兵會盟軍於孟津(今河南孟津),前11世紀姬發朝三萬軍隊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汲縣)。姬發大勝,紂王鹿台自焚。朝亡,姬發建立朝,是為周武王。周武王在灃河東岸又建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灃河東岸),酆鎬二京隔水相望,有橋相連,並稱酆鎬城,即「宗周」,作為西周的首都。


西周的瓶頸與成康之治

武王之後,前1045年,實施封建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姜子牙姬奭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朝歌(今河南淇縣),又封姬鮮(侯)、姬度(侯)、姬處(侯)為「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前1043年姬發歿,子姬誦即位,是為周成王,由姬旦輔政,前1041年 。三監(姬度姬鮮姬處)看不慣姬旦輔政,而姬度更怨恨他比姬旦大但輔政權卻不在他手中,並聯合武庚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於前1039年平定此亂,武庚姬度被殺,姬鮮被流放(仍為侯),姬處被廢為庶民。姬旦命這些朝遺民修築洛邑(今河南洛陽市附近)。前1037年洛陽城修築完成。前1021年姬誦歿,子姬釗即位,是為周康王前996年姬釗歿。前1042年前996年四十六年之間,國泰民安,四夷賓服,海內晏然,囹圄(監獄)空虛,到了刑罰不用之境,史稱「成康之治」。


西周衰敗及其滅亡

周康王姬釗死後,子姬瑕繼位,是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親征,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3年,周昭王還師渡漢水時溺死,全軍覆沒。其子姬滿繼位,是為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又好遊行,以致朝政鬆弛。東方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聯平亂,得勝。

經過時代,周朝實力大減。這一時期,西北戎狄漸興。周懿王姬囏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人深為所苦。

周厲王姬胡時期,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厲王以榮夷公為卿士,壟斷社會財富及資源。為壓制國人不滿,周厲王巫監視,有謗王者即殺。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前841年,中國(周朝)暴動,厲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厲王死,太子姬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勵精圖治,朝政有明顯起色。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衰象。宣王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敗。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再慘敗。

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前779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姬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姬伯服(一作姬伯盤)為太子。姬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姬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771年西周覆亡。


關於周朝的年代確定

西周年代學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近代和現代的中國史前史學者。自王國維以降,許多專家和業餘愛好者進行了不間斷的探討和嘗試,也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不同學者得到的結果均不相同,眾說紛紜。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和對於已有資料的可靠性的質疑以及推理的非唯一性,所有這些結果均為一家之言。為確定周朝的確切年代,中國在1996年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但其報告簡本在2000年發表後,其研究成果也引發了廣泛爭議。故在可以預期的將來,這些爭論將會繼續進行下去。


東周

周朝京都於前770年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前770年前256年),之前國都在鎬京的時期則稱為西周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帝,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外族犬戎騷擾,便遷都洛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是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的,東周基本上進入了鐵器時代
政治

在東周時期,鐵器被廣泛使用。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口激增,原來各諸侯國之間的無人地帶,已不存在。各國因爭奪土地或者水利資源,衝突時起。銅錢開始流行,出現一定的商品經濟商人階層。教育向平民普及。貴族與平民間的界限也被衝破。社會產生了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已經不能適應這一變化[1]


東周王朝君主列表

  • 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20年)
  • 周攜王——姬余臣(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60年,或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50年)
  • 周桓王——姬林(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 周莊王——姬佗(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 周僖王——姬胡齊(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 周惠王——姬閬(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 周襄王——姬鄭(公元前652年至公元前619年)
  • 周頃王——姬壬臣(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 周匡王——姬班(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607年)
  • 周定王——姬瑜(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 周簡王——姬夷(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 周靈王——姬泄心(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 周景王——姬貴(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
  • 周悼王——姬猛(公元前520年)
  • 周敬王——姬匄(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7年)
  • 周元王——姬仁(公元前477年至公元前469年)
  • 周貞定王——姬介(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441年)
  • 周哀王——姬去疾(公元前441年)
  • 周思王——姬叔(公元前441年)
  • 周考哲王——姬嵬(公元前441年至公元前426年)
  • 周威烈王——姬午(公元前426年至公元前402年)
  • 周元安王——姬驕(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376年)
  • 周夷烈王——姬喜(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69年)
  • 周顯聖王——姬扁(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21年)
  • 周慎靚王——姬定(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315年)
  • 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5年至公元前256年)


春秋時期

主條目: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一般地,春秋時代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起,至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三家滅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前403年))。


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03年前45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統一中原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戰國時期之前是春秋時期。前人也把春秋、戰國合稱東周。


參考文獻


前朝
西周
中國朝代後朝
秦朝


關於周朝的史書及典籍


內部鏈接


外部連結

從維基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周朝」的內容:
Wiktionary-logo-en.png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Wikibooks-logo.svg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Wikiquote-logo.svg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Wikisource-logo.svg維基文庫上的源文
Commons-logo.svg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Wikinews-logo.svg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前朝
商朝
中國朝代後朝
秦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