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學和音樂篇
明代小說
明代的小說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堪稱一代巨著。
元明之際,文學家羅貫中在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參照歷史,寫成了《三國演義》這部巨作。作者在描寫東漢末年三國相爭的歷史畫卷的同時,還用濃墨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劉備、曹操、諸葛亮等,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南宋以來,在民間就流傳宋江起義的故事。在民間群眾創作的基礎上,施耐庵加工寫成了《水滸傳》。《水滸傳》描寫了晁蓋、李逵、魯智深、武松、林沖等不同的經歷和悲慘的遭遇,以及從個人反抗到聚義梁山,形成強大起義隊伍的鬥爭過程。
《西遊記》,共一百回,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它描述了唐初僧人玄奘不避艱險,赴天竺(印度)取經的歷史。《西遊記》還塑造了孫悟空等非常鮮明的形象,同時向人們展示了佛的莊嚴、神聖和偉大。
明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兩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三言是《喻世明言》(《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短篇小說集的合稱,編著者馮夢龍。「兩拍」是《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兩部短篇小說集的合稱,作者凌蒙初。
詩文
明代詩文創作數量雖不少,但成就卻不大。永樂至正統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台閣體」詩派。他們的作品都是唱和應酬,粉飾太平,藝術上呆板平庸。明中葉,在反對台閣體冗沓文風的鬥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曆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企圖以摹擬古代優秀文學,取代充滿官僚習氣的台閣體。
在前、後七子復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唐宋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歸有光等。他們提倡唐宋古文,認為秦漢與唐宋文章各具時代特色。「公安派」以湖廣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而得名。他們與復古派針鋒相對地提出,文學是發展變化的,各有時代特點。
雜劇
明前期的雜劇作品鮮有優秀的作品。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如康海的《中山狼》、李開先的《寶劍記》、王世貞的《鳴鳳記》、梁辰魚的《浣紗記》和徐渭的《四聲猿》等。但是,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牡丹亭》作者是湯顯祖(1550年~1616年),江西臨川人,曾任南京禮部主事,因抨擊當權者的腐朽昏庸,被彈劾罷官,隱居著述。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述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神奇愛情故事。
辭書
永樂年間,明成祖敕令大臣解縉,組織三千名文臣儒士,歷時五年,編纂成《永樂大典》。它輯入了明以前圖書七八千種,內容包括經、史、子、集、戲劇、評話、天文、地理、醫卜、農工技術以及道教、佛教等各方面的著作,全書共22937卷,約3.7億字,裝成11095冊,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永樂大典》是按韻目編纂的。它依照《洪武正韻》韻目,分列單字,在每一單字下,隨類輯入有關著作。輯入古籍時,是整部、整篇或整段抄錄,因此,保留了古書的原來面目,使宋元以前許多佚文秘典,賴以保存流傳。
《永樂大典》有永樂正本一部,嘉靖副本一部,都是繕寫本。正本不知毀於何時何地。至今國內外僅存三百餘冊副本,在國內的約有二百餘冊。
音樂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和昆腔。弋陽腔源於江西弋陽,流行於贛北、皖南一帶。昆腔本局限於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昆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了南曲的清柔婉轉的特點,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
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6年4月4日星期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
-
中國傳說時代 事件 遠古與 三皇 時期 盤古開天闢地 · 女媧補天造人 · 伏羲建八卦 · 燧人鑽燧取火 · 有巢構木為巢 · 共工怒觸不周山 · 神農嘗百草 五帝 時期 禪讓政治 · 阪泉之戰 · 涿鹿之戰 ...
-
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英文 : Zoroastrianism,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祆」,拼音:xiān,中古拼音:hen,意為天意所授之教,這是專門創造的一...
-
新文化運動 (一)導言: 1.新文化運動的年代:1915-1923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世紀前期的啟蒙運動。它的時間斷限,有廣狹兩種說法。狹義的說法認為應從1917年到1921年。廣義的說法則主張從1915年到1923年。無論採取那一個說法,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新文...
-
二十四史 , 中國 古代 各朝 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 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 黃帝 ( 前2550年 ),止於 明朝 崇禎 十七年( 1644年 ),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 紀傳體 編寫。 1921年 ...
-
《史記》興《漢書》是中國史學上兩大名著。《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之始祖.而《漢書》為紀傳體斷代史之鼻祖,二者皆影響後世很大。但由于兩書的作者無論在背景,立場皆有不同,故實有不少相異之處,現將其異同分述如下: 一、立場方面: 《史記》是一本「私書」。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裏說明...
-
老莊學說比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其學說約出現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學者目睹人世慘變,自然容易產生厭世的觀念。其代表人物為老子及莊子,兩人學說均以崇尚自然為大要,但其中`他也有許多不同的思想,現分析兩者的思想如下: 在宇宙觀...
-
中共內鬥到肅反運動 中共在三反、五反運動結束後,毛澤東似乎仍然意猶未盡。1953年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毛起草的《關於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和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各地開展「新三反」運動。7月,朝鮮停戰。 同時,中共在發動了一系列鬥爭,取得了絕對的權力後,制定了犧牲農業,全力...
-
中共對知識份子的迫害:1957年的反右運動 在中共業已走過的歷史中,撒下了不計其數的謊言。1957年的反右運動就是這其中可以排在前列的謊言之一。海外學者丁抒先生著的《陽謀》一書以詳盡的史料,揭示了這一段歷史的真象,讓我們深切的瞭解到這一運動發生的始末,發生的一幕幕慘劇,以及中共的...
-
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毛澤東 時期 (1949年- 1976年) 解放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 中共七大 重慶談判 與 雙十協定 中原突圍 魯西南戰役 三大戰役 渡江戰役 金門戰役 西南戰役 海...
-
佛教本為外來宗教,然經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滅佛後,仍能在中國根深蒂固。更在唐時大盛,成為中國宗教發展史中一個重要時代,並且,在當時無論在社會﹑經濟及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分述於下: 首先。佛教能夠大盛於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教義已趨完備。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起初是毫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