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海陵王的統一事業

第二節 封建關係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金朝自從征服了遼和北宋地區以來,就面臨着推行奴隸制,還是适應被征服地區的狀況轉向封建制這樣兩條道路。社會經濟領域中兩條道路的鬥争反映到統治集團的内部,形成爲兩個不同的政治派別和集團,展開了激烈的政治鬥争。鬥争發展到相互誅殺的激烈程度,并且經曆了相當長的過程。鬥争的過程日益表明,适應遼宋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發展封建制的經濟關系和政治制度,已是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

  海陵王極力推行封建化,鎮壓貴族反對派,遷都燕京,改革政治制度,并且發動了南侵南宋的戰争,企圖消滅南宋,建立統一南北的封建制政權。海陵王的統一事業未能實現,但他所改革了的政治制度,卻爲以後的統治者所繼承,奠立了金朝封建制統治的基礎。

  金世宗繼承海陵王的事業,在他統治下的近三十年間,女真族基本上完成了向封建制的過渡。奴隸制隻是作爲殘餘的制度而繼續存在。随着社會經濟中封建關系的發展,金朝出現了一時的經濟繁榮。女真、漢族等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興盛。

  經濟領域的變動,也必然要反映到文化領域。世宗和他的繼承者章宗統治時朗,女真族普遍學習漢文化,以至通用漢語,而不再習用女真語。女真族與漢族通過共同的經濟生活和文化交融,促進着民族間的融合。

  封建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另一面,是女真貴族地主逐漸喪失了奴隸制時期騎射善戰的武風而日益腐化。女真猛安謀克戶也在不斷分化,并且日益成爲不耕不戰的寄生者,削弱了作戰的能力。女真貴族地主無止境地擴展土地的占有,漢族地主的勢力也随之不斷發展,各族農民遭受着越來越深重的封建剝削。一度強盛的金朝又迅速地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各族農民的起義鬥争,風起雲湧,始終不曾斷絕。在海陵王、世宗、章宗時期,各地各族人民的武裝起義,不斷打擊着金朝女真族和漢族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曆史在激烈的階級鬥争中向前發展。



(一)海陵王的統一事業



  一一四九年,海陵王取得皇位後,把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制度,進而統一江南,作爲他執政的目标。在這個目标下,海陵王在他統治的十二年間,展開了比熙宗時期更爲激進的一系列的改革。

  

  一、鞏固皇權

  

  鎮壓女真貴族反對派 海陵王即位前,宗翰孫秉德與唐括辯首先策劃政變。海陵王因仆散忽土等擁戴即皇帝位,并非秉德等人的本意。一一五○年四月,烏帶奏告秉德等有謀反意。海陵王命秉德出領行台尚書省事。不久,又派使臣殺秉德,并殺秉德弟特裏、乣裏及宗翰子孫三十多人。蕭裕等又奏告太傅宗本、唐括辯等與秉德謀反。宗本的親信、尚書省令史蕭玉告唐括辯等謀立太宗子宗本。海陵王召宗本等打球,立即處死,又殺唐括辯。海陵王即位前,唐括辯等曾謀立太宗子宗懿(阿鄰),海陵王殺阿鄰及太宗子孫七十餘人。太宗一系遂絕。左副元帥撒離喝任行台左丞相,領兵在外。海陵王命撻不野爲右副元帥去汴京,分奪軍權。元帥府令史遙設誣告撒離喝父子與平章政事宗義(完顔杲子)謀反,海陵王殺撒離喝及宗義。海陵王即位後,大批鎮壓女真貴族,以鞏固他的統治。

  任用漢人和契丹、渤海人 海陵王的統治确立後,任用弟完顔兖(梧桐,熙宗時任都點檢、會甯尹)領三省事,兼都元帥,進封太尉,總攬軍政大權。仆散忽土爲殿前都點檢,統領侍衛軍,溫都思忠爲左丞相。同時,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渤海人大臭(撻不野)爲尚書右丞相、神麓郡王。漢人張通古爲尚書左丞。渤海人張浩爲尚書右丞。奚人蕭裕任平章政事。金朝中央從而組成了一個多民族的最高統治集團。

  對非女真族人的任用,在女真貴族中曆來存在兩種不同的主張。熙宗時,保守派完顔宗賢甚至主張州郡地方官員,一律任用女真人。海陵王所實行的是另一種主張,即在女真貴族控制下,聯合各族統治者共同維護金朝的統治。海陵王學習漢文化,讀史書,能詩文,曾對蔡松年說:“我讀《論語·魯語》,讀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甚爲厭惡。他(指孔丘)豈不是以南北的區分貴彼賤我麽!”海陵王從政治上、文化上努力消除民族間的對立,在打擊女真保守派貴族的同時,争取漢人地主士大夫的支持,對金朝的政治制度作了全面的改革。

  

  二、政治制度的改革

  

  廢行台 太宗、熙宗時,先後在燕京、汴京設立行台尚書省,沿襲遼、宋的漢官制度,與金朝内地保持着一定的差別。天德二年(一一五○年)十二月,海陵王下令廢除行台尚書省的設置,政令統一于朝廷。在金朝統治的領域中,進一步統一了政治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改訂中央官制 海陵王在一一五六年進一步對中央官制作了重大的改革。

  熙宗時,沿襲着勃極烈制,設三師,領三省事,仍然保留女真貴族議事制的痕迹。皇帝以下三師權力極大。一一五六年,海陵王廢除中書、門下省,隻置尚書省,直屬于皇帝。

  天眷官制名義上設三省制,實際上隻是尚書省執政,中書、門下兩省附屬于尚書省,門下侍中和中書令由左、右丞相兼任。中書、門下兩省形同虛設。海陵王撤銷中書、門下省,隻設尚書省主管朝廷政務。尚書令爲最高長官,仍設左、右丞相、參知政事,廢除原來的平章政事官。經此改革,尚書省成爲皇帝直接控制的唯一政權機構,權力更爲強化,也更爲集中了。

  金太宗時,對外作戰,設都元帥府,是金朝最高的軍事機構。都元帥和左、右副元帥統領重兵,左右政局。左副元帥宗翰領兵燕京,右副元帥宗望領兵在雲中,稱爲“東朝廷”和“西朝廷”。一一五○年,海陵王即廢除都元帥府,仿漢制改設樞密院,由朝廷任命樞密使、副使主管軍事。改革官制後,朝廷中形成尚書省、樞密院分管政治、軍事。但樞密院仍受尚書省節制。

  海陵王對中央官制的全面改革,在一一五六年(正隆元年)全部完成,正式頒布,稱爲“正隆官制”。金朝的政治制度,經這次改革後,基本上确立了下來。海陵王以後的曆朝皇帝,不再有重大的變革。

  科舉制度的改革 金太宗侵占遼地後,确立科舉制,分詞賦、經義兩科,以羅緻漢人文士。侵占宋朝統治下的河北、河東地區後,因遼、宋所傳儒家的經說不同,設南、北兩科,分別考試,稱“南北選”。熙宗時,南北選各以經義、詞賦兩科錄取文士。海陵王廢除南北選制和儒學的“經義科”,各地一律隻考詞賦。選取漢官的科舉制也統一了。

  

  三、遷都燕京(中都)

  

  海陵王以前,金朝統治集團對待燕京地區的争論,隻是依照什麽制度,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女真貴族中的保守派和改革派都還是把完顔部最初的住地——上京會甯府作爲金朝的統治中心。海陵王進行的一項重大的改革是,把金朝的都城從上京遷到燕京,女真貴族也随之離開他們的故鄉而南遷到漢地。這在當時,無疑是一件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

  海陵王在鎮壓女真反對派,鞏固了皇位後,曾頒布“求言詔”,自朝内外公卿大夫,至一般平民,都可上書建策。相當多的上書人提出,上京遠在一隅,多有不便,建策遷都燕京。海陵王采納此策,在一一五一年四月,毅然下诏遷都。有人圖畫燕京宮室制度,依陰陽五行規劃營建。海陵王駁斥說:“國家吉兇,在德不在地。如果皇帝不好,占蔔善地,又有什麽用?”海陵王堅決反對陰陽五行的迷信,任命右丞張浩主持修建燕京都城。三年完工。一一五三年,金朝把都城遷到燕京。海陵王下令,改燕京城爲中都,原析津府改名大興。汴京爲南京,中京(原遼中京)大定府爲北京,遼陽府仍爲東京,大同府爲西京。年号改爲貞元。

  主持營建中都的張浩,本是遼陽渤海人,曾祖張霸在遼作官。渤海在唐時已通用漢字,張浩熟通漢文化。金太祖時降金,爲太祖辦理文字事務。太宗、熙宗時,前後受命修宮室、定朝儀,“管勾禦前文字”。宗弼殺田珏一黨的漢官,朝廷文事多交由張浩辦理。海陵王即位,張浩行參知政事,進爲尚書右丞。張浩營建中都城,周圍九裏三十步。仿漢人都城宮室制度。城正門稱宣陽門。門内東西分設來甯館、會同館,接待宋朝和西夏等使臣。都城中的内城是皇帝的宮城,建造宮殿九重,三十六殿。皇帝宮殿居于正中。内城之南,東邊建太廟,祭祀太祖、太宗等祖先。西邊是尚書省。内城之西有同樂園、瑤池、蓬瀛、柳莊、杏村等,是皇室貴族遊樂之所。

  金初上京宮殿,極爲簡樸。熙宗時,修建宮室,又開始制定朝儀,設置護衛,但仍很簡略。海陵王遷都中都,仿宋朝制度,設立盛大的儀衛。一一五三年三月,海陵王入中都城,仿宋制,乘玉辂(音路l)),服衮冕。皇帝用黃麾仗(出行時的一種儀仗)一萬零八百餘人,騎三千九百餘,共分八節,皇帝、皇太後、皇後等在第六節。海陵王以盛大的儀仗隊,浩浩蕩蕩地進入中都,顯然是爲了提高皇帝的權威,以鞏固他的統治。但“儼然漢家天子”,也表明他在進一步接受漢文明。

  金初皇帝,承襲遼朝的“納缽”制度,外出遊獵,稱“剌缽”,或建“行宮”。熙宗在混同江和臨潢好水川建行宮,又在撒裏乃地“避暑”駐夏。海陵王遷都中都後,在中都西南大房山建行宮,号磐甯宮,在良鄉和中都近郊射獵習武。海陵王在仿漢制建宮室的同時,繼承納缽制,外出射獵,以保持女真服勞講武的傳統。

  海陵王遷都後,又在大房山營建“山陵”,把太祖、太宗的棺木從上京遷到這裏安葬和祭祀。一一五七年十月,海陵王又下令,拆毀上京會甯府的舊宮殿和女真各大族在上京的住宅,平作耕地。同年,又對原來封有王爵的貴族,一律削封,立限毀抹帶有王爵字的一切公私文書和墓碑。這些措施,無疑是對女真舊貴族的沉重打擊。海陵王還把已被鎮壓誅殺的女真貴族的家屬婦女,納入後宮。從政治上說,這顯然也是爲了防止她們的反抗活動,以鞏固皇權的統治。

  海陵王遷都中都和一系列措施的完成,在金朝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标志。它标志着,女真貴族中保守派與改革派的鬥争,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以海陵王爲代表的革新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四、社會經濟方面的改革措施

  

  海陵王統治時,在社會經濟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主要是繼續遷徙女真人南下耕種和印造交鈔。

  女真人南下耕種 海陵王繼續實行女真人南遷的政策。遷都中都後,大批女真貴族和平民,從上京一帶南下。南遷的女真猛安、謀克戶,需要大量田地安置。一一五六年二月,海陵王派刑部尚書纥石烈婁室等十一人分別在大興府、山東路和大名府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閑的牧地,官民占據的逃戶地,以及大興府、平州路僧尼道士占據的田地,授予南遷的女真猛安、謀克戶耕作。一一五八年,又把中都屯軍兩猛安遷到南京(汴京),分地安置。女真人散處在漢人村落之間,漢人封建經濟和封建文化的影響更加擴大了。

  印鈔鑄錢 金朝建國以來,沒有鑄造貨幣,只沿用遼、宋的舊錢。海陵王遷都後,一一五四年,命戶部尚書蔡松年主持印制交鈔,與銅錢并行。鈔分一、二、三、五、十貫五種,叫作大鈔。一、二、三、五、七百文五種,叫做小鈔。交鈔流通使用,以七年爲限,以舊換新。朝廷設交鈔庫,管理印造、兌換事務。庫設使、副使各一員。

  一一五七年,金朝又開始自鑄銅錢。下令禁止銅出境。一一五八年,在中都設鑄錢監二,京兆設鑄錢監一。三監鑄造“正隆元寶”錢行使。

  朝廷制造交鈔和銅錢,從而掌握貨币流通,進一步從經濟領域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五、侵宋戰争和各族人民的起義

  

  統一江南的準備 海陵王統一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後,便又策劃南侵宋朝,進而統一江南。金朝統治集團内,由此又展開了不同意見的争論。海陵王問尚書令溫都思忠:“何時可以滅宋?”思忠說:“當以十年爲期。”海陵王說:“怎麽能這麽久?我想以月計算。”思忠說:“太祖伐遼,還要數年。現在百姓愁怨,師出無名,江淮暑熱不能久居,不能以歲月爲期。”海陵王說:“自古帝王混一天下,然後可爲正統。”海陵王沒有能夠得到溫都思忠的支持,又召漢臣、吏部尚書李通、翰林承旨翟永固、宣徽使敬嗣晖、翰林直學士韓汝嘉等議論。海陵王對李通說:“朕要遷都汴京,加兵江左,使海内統一,卿意如何?”李通回答說:“天時人事不可失。”翟永固說:“燕都剛修成幾年,豈可再營汴都!江南厚币盡禮,豈可無名出師!臣以爲二事俱不可。”敬嗣輝贊同李通,韓汝嘉贊同翟永固。翰林侍講學士施宜生随帶畫工使宋,回朝畫臨安圖進獻海陵王。海陵王命作畫屏,題詩其上,說:“萬裏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一說翰林修撰蔡珪代作)海陵王把消滅宋朝、統一江南作爲他的鬥争目标。爲此目的,作了如下的一些準備。

  營建汴京——一一五八年,海陵王命左丞相張浩和敬嗣輝修建汴京宮室,作遷都南侵的準備。張浩等将宋朝原在汴京的宮室台榭,全部拆除,據說是“片瓦不留”,然後全部重建。一一六○年,将印造鈔引庫遷到汴京。一一六一年四月,百官先赴汴京治事。海陵王在汝州行宮射獵。五月,到達汴京,作進兵江南的部署。

  調兵、造船——一一五九年二月,爲準備侵宋,下令征調各路猛安謀克軍,凡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一律納入軍籍,聽候調遣。猛安謀克軍以女真兵爲主,也包括了契丹和奚族,共約正軍十二萬,合副軍(阿裏喜)共二十四萬。一一六○年七月,又簽發諸路漢軍(包括渤海),除中都、南京兩路外,其餘十五路,每路簽漢軍一萬。海陵王又從猛安謀克軍中挑選強健能射者五千人,親自閱試,号爲“硬軍”。海陵王說:“簽兵數十萬,隻是強大聲勢。取江南,有這五千人足矣。”

  海陵王也作了戰船和武器的準備。一一五九年,命工部尚書蘇保衡在通州督造戰船,海陵王親自去察看。又命各路總管府督造兵器,并将各路舊存兵器全部集中到中都。各地制造兵器所用材料,都從民間征調。村落間,往往要殺牛來供應筋革,廣大農民由此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鎮壓反對派——海陵王決策南侵,各族官員中都有人持不同的意見。江淮人祁宰爲太醫使,入宮爲元妃治病,面奏海陵王說:“宋人無罪,師出無名,是人事不修。舟師水涸,是地利不便。”激切反對滅宋。海陵王大怒,殺祁宰。尚書左丞、契丹人耶律安禮密谏南伐,海陵王不聽。女真貴族中反對南伐的代表是皇太後徒單氏。海陵王生母大氏在海陵王即位後已病死。海陵王迎奉徒單太後入中都,居壽康宮。徒單太後認爲“國家世居上京”,對遷都燕京不滿,更反對進兵江南。徒單太後谏海陵王不聽,又告樞密使仆散忽土(即仆散師恭)。海陵王認爲,忽土領重兵,太後“或有異圖”,即命護衛殺徒單太後。海陵王殺太後,朝中震動,反對南侵的意見,不敢再講了。

  各族人民的起義 金朝建立以來,各族人民不斷掀起反抗鬥争。海陵王征兵南侵,“征斂煩急”,官吏借此爲奸,富室用賄以免,貧者困乏破産,因此各族人民的起義更加風起雲湧,沖擊着金朝奴隸主、封建主的統治。

  山東開山趙起義——山東沂州臨沂人趙開山,早在一一五八年,領導當地農民起義。爲表示抗金的決心,把姓名倒置,以開爲姓。起義發動後,參加者有一萬多人,攻占密州、日照等縣。起義軍在作戰中,不斷壯大,發展到三十多萬,在淄、齊等州向金軍猛攻。

  東海張旺、徐元起義——一一六○年春,海州東海縣民張旺、徐元等,因不堪金朝的“苦虐”,率領數千人武裝起義,殺死縣令。東海縣人房真等到海州向官府告密。州、府派人到縣察看形勢,被起義軍殺死。州、府合兵圍攻起義軍數月,起義軍英勇抗敵,金軍不能得逞。海陵王派遣在通州監造戰船的原中都兵馬都指揮使徐文,與步軍指揮使張弘信等率舟師九百浮海去鎮壓。海陵王對徐文說:“朕意不在一個城邑,将以試一試舟師。”六月,徐文等到東海,殘酷鎮壓起義。徐元、張旺被俘,起義軍五千多人在作戰中被殺犧牲。

  契丹撒八、窩斡等起義——海陵王征兵侵宋,派牌印燥合等征發西北路契丹丁壯從軍。契丹人因西北路鄰近各遊牧族,恐怕丁壯從軍後,遭到鄰族的侵掠,請求免征。燥合不敢回奏,繼續督促起兵。契丹譯史撒八與孛特補等憤起殺燥合和金朝招讨使完顔沃側,奪取招讨司所有兵甲三千副,舉行起義。推都監老和尚爲招讨使。西北路各族人民紛紛起而響應。山後、山前廣大牧民殺金朝群牧使。五院部牧民殺金朝節度使,響應撒八。辟沙河千戶十哥等殺金朝烏古迪烈招讨使烏林答蒲盧虎,領兵趨西北路,與撒八兵合。鹹平府謀克、契丹人括裏與當地富室奴隸二千人起義,攻下韓州及柳河縣,接着占據鹹平府,打造器甲,擴大隊伍。括裏引兵進攻濟州,途中在信州遇金軍激戰,戰敗,向西南轉移,與撒八起義軍會合。一時之間,西北路契丹等各族人民彙合成一般巨大的起義洪流。

  一一六一年五月,海陵王在赴汴京途中,任命右衛将軍蕭秃剌等去鎮壓契丹人民的起義。六月,又派樞密使仆散忽土和西京留守蕭懷忠領兵一萬,會同蕭秃剌部前去鎮壓。蕭秃剌被撒八軍擊敗,退守臨潢。撒八等見金朝大軍将到,率部向西北轉移,沿龍駒河西行,企圖投奔西遼反金。仆散忽土、蕭懷忠等追到河上,不及,還軍。海陵王聞訊大怒,殺死仆散忽土和蕭懷忠;又命樞密副使白彥恭爲北面兵馬都統,開封尹纥石烈志甯爲副;中都留守完顔彀英爲西北面兵馬都統,西北路招讨使唐括孛古的爲副;聯合進兵,追剿撒八。

  撒八率軍西撤的路上,起義軍内部發生了分歧。撒八主張投奔西遼反金。原居山前的起義者不願遠行,主張回軍去占領契丹人的故鄉臨潢。移剌窩斡和陳家等殺撒八,拘捕老和尚、孛特補等,窩斡自稱都元帥,領兵東還,在臨潢府東南新羅寨駐營。

  單州杜奎起義——一一六一年八月,南京路單州百姓在杜奎領導下舉行起義。起義軍攻占了州城。海陵王派遣都點檢耶律湛、右骁騎副都指揮使大磐等領兵鎮壓。

  大名府王九郎起義——一一六一年九月,大名府百姓在王九郎(王九、王友直)領導下起義,占據州城。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所到之處,各地人民紛起響應,大者連城邑,小者保山澤。起義軍聲勢浩大,有時僅十多騎,打着旗幟出行,官軍也不敢接近。王九郎起義震動了河北。

  濟南府耿京起義——一一六一年,濟南府農民耿京、李鐵槍等六人,因金朝賦稅的繁重,“不能聊生”,率領當地農民起義,攻取萊蕪縣、泰安軍。山東各地小股起義軍賈瑞、辛棄疾等率部來附。農民軍在作戰中不斷壯大,發展到數十萬人,給予金朝統治者以很大的打擊。

  太行陳俊起義——太行山一帶一直分布着人民抗金隊伍,堅持與金朝統治者作鬥争。海陵王南侵,太行人民又在陳俊等領導下大規模起義,從後方給予金軍以重大的威脅。

  海陵王整軍南下,進入汴京。北起上京路、鹹平路,南到河北、山東、河東等路,各地各族人民的起義,如火如荼。金朝後方的統治動搖了。

  東京政變和海陵王的敗亡 在人民起義的浪潮中,海陵王仍然按原計劃南下侵宋。一一六一年九月間,金兵分四路出發。海陵王親自率領三十二總管兵,進軍壽春。樞密使完顔昂爲左領軍大都督,尚書右丞李通爲副,尚書左丞纥石烈良弼爲右領軍大都督,判大宗正烏延蒲盧渾爲副,随從海陵王進兵。另一路由工部尚書蘇保衡爲浙東道兵馬都統制,率領水軍,從海道進攻臨安。太原府尹劉萼(劉元宗子)爲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制,自蔡州進發,攻打荊襄。河中府尹徒單合喜爲西蜀道行營兵馬都統制,由鳳翔攻打大散關,待命入川。海陵王出兵,太子光英在汴京留守,尚書令張浩、左丞相蕭玉、參知政事敬嗣晖等在汴京處理政務。

  十月初八日,海陵王率領大軍渡過淮水,進兵廬州。就在這前一天,東京遼陽府發生了政變。

  太祖孫曹國公完顔雍(烏祿,宗輔子)這時任東京留守,是女真貴族中有聲望的人物。秉德以謀立葛王(完顔雍)罪被殺後,完顔雍自海路獻珍寶以表明他的忠誠。海陵王命渤海人高存福爲副留守,監視完顔雍的行動。海陵王殺徒單太後等女真貴族,完顔雍更處在驚慌之中。契丹撒八等起義,完顔雍出兵阻擊括裏。海陵王命婆速府路總管完顔謀衍(完顔婁室子)領兵五千助戰。海陵王自遼東征調大批女真兵南下侵宋,女真兵多不願南下。行至山東時,南征萬戶、曷蘇館女真猛安完顔福壽等領一萬多人,中途叛變,逃回遼陽。完顔福壽與完顔謀衍等在遼陽發動政變,殺高存福,擁立完顔雍(金世宗)作皇帝。十月初八日,金世宗下诏廢黜海陵王,改元大定。完顔謀衍爲右副元帥,福壽爲右監軍。

  海陵王率領的侵宋軍繼續進兵。漢南道劉萼部攻取宋通化軍、蔣州和信陽軍。別部徒單貞領兵二萬人,大敗宋建康都統王權于盱眙,進取揚州。前鋒攻占和州。海陵王到和州指揮作戰。宋兵來戰,兵部尚書耶律元宜(契丹降将慎思子)擊退宋兵,斬首數萬。十一月,任命元宜爲浙西道兵馬都統制。海陵王駐軍江北,指揮渡江。宋中書舍人虞允文率軍駐于采石鎮,出兵迎戰,金軍敗退。海陵王還軍和州,進駐揚州。

  這時,金世宗在東京的政權,逐漸鞏固。中都留守阿瑣等起而響應。金世宗決定遷赴中都。海陵王統率下進攻四川的一路和山東自海道進軍的一路,相繼被宋軍戰敗。金軍士氣渙散,海陵王孤軍作戰,日益陷于孤立了。

  十一月二十六日,海陵王集中兵力,勒令将士于次日在瓜洲渡渡江。次日拂曉,耶律元宜率領将士襲擊海陵王營帳,海陵王被亂箭射死。尚書右丞李通、浙西道副統制郭安國等都被殺。元宜代行左領軍副大都督事,領兵北還。海陵王統一江南的事業,完全失敗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