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曲子詞、詩餘、長短句、樂府。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後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至於今人的歌詞,則參見歌詞條。
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的分類
- 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麴、纏令、諸宮調九種。
- 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 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 按詞牌分。
詞的起源
- 時間
- 源頭
- 關於詞的源頭,有如下幾種,各家學說莫衷一是。其實,詞本身就包含多種源頭的特點,詞的源頭並不唯一。有說法是由於唐詩的發展已趨成熟,在當時也將一些歌辭,被之管弦,後來經轉移演化,因唐詩的歌唱,以及文人為增加創作的趣味性,將原本對偶工麗,句法型式規律的唐人詩歌,慢慢增損字句,再把整齊的句法攤破,詞便因此而正式產生了,溯流應在盛唐中唐之間。顧起綸曰:「唐人作長短句乃古樂府之濫觴也,李太白首倡憶秦娥淒椀流麗,頗真其妙,世傳太白所作,上有桂殿秋、清平樂等,亦有以太白時,尚無詞體,是後人依託者,或以菩薩蠻為溫飛卿作,然湘山野錄謂魏泰輔得古風集於曾子宣家,正以菩薩蠻是太白作,則流傳亦已久矣。」(汪中注譯。宋詞三百首。三民書局出版。1981)
- 詞的演化發展軌跡,就總體而言,大致如學者所說:「勾萌於隋,發育於唐,敷舒於五代,茂盛於北宋,煊燦於南宋,剪伐於金,散漫於元,搖落於明,灌溉於清初,收穫於乾嘉之際。」(劉毓盤《詞史》)
詞的發展
五代時,由於君主的提倡,南唐詞壇特盛,晏殊、歐陽修等出自江南舊地的江西詞人,沿襲南唐餘緒,以風流自命,致力於創作短章小令、輕麗之詞。兩宋詞壇的勃興是在北宋建國七八十年之後的宋仁宗趙禎時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歐陽修、張先(990~1078)、柳永等人。柳永開始大量創作慢詞長調,為此後宋詞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傳世的柳永《樂章集》二百餘首,慢詞就佔一百多。著名的長調如《望海潮》(東南形勝)、《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以賦體的手法鋪寫都市生活和送別的場面,洋洋百餘言,充分體現了慢詞篇幅宏大、適於鋪陳的特點,使宋詞在唐代近體詩長於比興的特點之外別樹一幟。柳詞的另一個貢獻是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宋詞的題材,把詞的描寫範圍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會;同時普及了詞的歌唱。柳永詞多為歌妓所作。於之同時齊名的還有張先。
其後蘇軾以異軍突起而主盟詞壇,在柳永開創的慢詞長調的基礎上,進一步「以詩入詞」,完全突破了詞的傳統題材和傳統風格,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品格,使之成為一種可以表現多方面內容的新詩體,因而為宋詞的發展開闢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新方向。關於蘇軾詞風與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俞文豹《吹劍續錄》)的說法。「大江東去」即《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此相類的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後世以「豪放派」概括蘇軾的詞風,大抵正着眼於這一部分作品。蘇軾作詞,剛柔相濟,所著《東坡樂府》,其中婉約詞亦不少。不過就文學史上的影響而言,最能代表蘇詞的,還是清雄之作。
蘇軾作詞,以意為主,常常突破詞律的束縛。這一點曾引起恪守傳統詞法的後起作家(如李清照)的不滿。他的門人、著名詞家秦觀也沒有走他所開闢的道路。從秦觀到李清照,一般被認為是婉約派詞風的正宗。秦觀有《淮海詞》傳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霧失樓台)、《鵲橋仙》(纖雲弄巧),聲情並茂,語工而美,繼承了柳永贈妓之作的遺風。李清照曾撰《詞論》,力主詞「別是一家」之說。傳世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寫深閨中的寂寞和年輕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讓會意義;晚年避亂江南所作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以傳統詞風抒寫深沉的愛國情懷。
北宋後期的重要詞人還有周邦彥。周精通詞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時曾主持過中央音樂機關大晟府,是兩宋注重音律一派詞人承失啟後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當行」盛行於世。
南宋前期主盟詞壇的代表人物是辛棄疾。有《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表現了當時重大的抗戰、愛國主題,抒寫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壯士報國無門的憂憤心情。從藝術上講,稼軒詞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將「以詩為詞」進一步發展到「以文為詞」。後世以「蘇、辛」並稱,但辛棄疾又自成特色,一時仿效或傾慕者如張孝祥、韓元吉、陸遊、陳亮及稍後的劉過、劉克莊等,世稱辛派詞人。
南宋後期於辛詞外別立一宗的是姜夔。姜上承周邦彥,下開格律詞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揚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註音譜,是現存宋人詞集中僅見的完整的詞曲譜。其時及稍後詞壇較有影響者如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人,均以音律之講究、辭句之精美為權輿,重形式而輕內容,與辛派詞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文天祥以及劉辰翁的一些詞作,成為辛棄疾、陸遊等愛國詞的嗣響。
詞的傳播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詞在11到13世紀的繁榮,是目前中國人的共同精神財富。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關於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和金海陵王完顏亮聞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記載,說明當時詞的歌唱,已普及到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西北、東北廣大地區。另據遼人王鼎《焚椒錄》記載,遼道宗耶律洪基宣懿皇后蕭觀音曾創作了《回心院》等詞作十多首。至於金代,以蘇、辛詞風為宗,出現了蔡松年、趙秉文、元好問等不少優秀詞人。相傳辛棄疾早年在北方曾從金人學詞,成名之後,又成為金朝詞人學習的榜樣。
著名詞人
下面列出幾位廣為人知的詞人,此外歡迎參看詳細的詞人列表。
晚唐、五代
北宋時期
- 柳永(985年-1053年)
- 晏殊(991年-1055年)
- 歐陽修(1007年-1072年)
-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5月21日)
- 晏幾道(1030年-1106年)
- 蘇軾(1036年-1101年)
- 秦觀(1049年-1110年)
- 周邦彥(1056年-1121年)
- 張先 ( 990年-1078年)
南宋時期
- 朱敦儒(1081年-1159年)
- 李清照(1084年-1155年)
- 岳飛 (1103年- 1142年)
- 陸遊 (1125年-1210年)
- 朱淑真(1135年-?)
- 辛棄疾(1140年-1207年)
- 姜夔(1155年-1221年)
- 文天祥(1236年-1283年1月9日)
- 周密(1232年-1298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