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5月31日星期日

駢文

駢文是古代中國一種特有的文言文文體,其句多四六對仗,故又稱四六文四六駢儷駢體等,具駢文要點而有押韻者稱駢賦。該文體在文學史上評價不高主要因為後期華而不實,適於寫景而不適於敘事。

駢文歷史


駢文特點

  • 全篇文章均由對偶構成,除少數散句外,都可以分為上下聯,字數、詞性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行文流暢。
  • 對偶句由四字或六字組成。初期以四字、六字為主,偶爾摻雜有五字、七字。齊梁以後四六格式定型化,所以也稱四六文。
  • 講究聲韻上的平仄。初期駢體文分韻駢文和無韻駢文,南北朝開始講究韻律,唐後愈發嚴格。
  • 用詞注重藻飾和用典,後期用字生僻,內容虛幻,被認為華而不實。



歷代名句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賦序》:

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
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
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
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檄》:

一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南宋吳均與宋元思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盧,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參見

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

散文

散文,四大文學體裁之一,一種自由的、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我們通常所說的散文是狹義的散文,主要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中國的散文

先秦散文

目前可知中國最早的散文集,是《尚書》,專記言辭;而最早的一篇散文,應屬《尚書‧商書》中的〈盤庚〉。歷史學者一致認為這是殷商可靠的文獻。盤庚相傳是商朝的中興君主,他曾經遷都到殷地去,卻遭到臣民的反對,因此作了三次演講,說明必須遷都的原因。〈盤庚〉三篇,就是這些演講的紀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散文的發展因而突飛猛進。著名的諸子散文有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載老子思想的《老子》、以及許多重要思想家自己撰寫的,如《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荀子》等等;而《左傳》、《國語》、《戰國策》的出現,為中國敘事文學樹立楷模


漢代散文

漢代最有影響力的散文,當屬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緊接著是東漢班固的《漢書》,兩者交相輝映,構成中國史書的最佳典範。其他政論性的散文有王充的《論衡》、仲長統昌言》、劉邵人物誌》、桓寬鹽鐵論》等。


唐宋散文

主條目:唐宋散文

針對六朝駢文的奢華風氣,唐代韓愈柳宗元開始號召古文運動,力圖以清新的散文,取代厚重的駢文,因此易寫、易讀的散文在唐詩盛行的年間,也漸漸風行起來。

追隨韓愈的腳步,宋代的散文更是廣泛被寫作,以歐陽修三蘇蘇洵及其兒子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先導者。其六人加上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並稱「唐宋古文八大家」,在中國散文的寫作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


明代散文

明代八股取士的政治特色,使當時的一些知識份子產生對八股文的反動,以前後七子為首的文學集團,主張擬古、復古,強調「文必漢,詩必盛唐」。一時之間,對秦漢散文模擬的風氣大盛。然而一味地抄襲、模擬,終究不是良好的創作心態,產生的作品價值有限。因此,公安派竟陵派等反對模擬風氣的小品文出現,倒是為明代的散文,注入了一股新的氣息。

唐宋散文從此歷元入明,有唐順之王慎中等知名作家反對復古,主張師法唐宋文體。


現代散文

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現代散文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魯迅等作家推廣之後,成為與詩歌小說戲曲並列的文學主流。散文易讀、易寫的特性,使這種文體被運用得極廣。學生的作文,也幾乎都是用散文的形式表達,可說是人人懂寫。

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

歌詞

歌詞是指一首歌曲中的文詞部分。許多用以詠唱,並有較具體和詳細內容的歌,除了音樂部分以外,都會有文詞部分。歌詞與歌曲,絕大多數都能互相配合,成為同時涉及文學音樂藝術作品。由於歌詞佔很大多數都是押韻的,因此亦屬韻文之一種,是一種文學體裁。歌詞與的分別,主要是詩不一定要入樂(合樂),歌詞是要合樂的。

中國古代的宋詞元曲均是一種歌詞,除獨立吟誦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當時的漢字發音唱出。可惜現時大部分曲譜已失傳,而且因語音變化相當大,古人亦無錄音設備,才使今人難以把這些詞曲詠唱出來。

及至今天的戲曲歌劇音樂劇流行音樂等等同時涉及到文學和音樂的創作,作品的文詞部分仍稱作歌詞。

創作歌詞,一般稱為填詞或作詞。

2009年5月25日星期一

新詩

新詩,又稱新體詩,興起於五四時期,以與古(體)詩有所區別。古詩多需押韻,部分需符合一定平仄對仗,而新詩完全不受押韻、平仄和對仗之規範,只保留意象精鍊的特性,創作方式極其自由。


著名的新詩詩人



參見

2009年5月23日星期六

元曲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雜劇的通稱。相對於明傳奇(南曲),後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唐詩有着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麴、唐宋大麴、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並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後世有元曲之稱。

雜劇


主條目:雜劇

雜劇的戲劇形式是由故事情節、曲詞、賓白、科介等幾部分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規定表演動作和舞台效果,賓白就是說白,曲詞是歌唱部分。

元雜劇劇本一般由四折組成,一套樂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樂的單元,也是劇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還可以有楔子。楔子當於序幕,但也像過場戲放在折與折之間。劇本的結尾一般有兩句或四句對子,叫「題目正名」,來總結內容,最後一句常用作劇本名稱,比如《竇娥冤》:

題目:秉鑑持衡廉訪法
正名:感天動地竇娥冤


散曲

散曲是可配樂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據《青樓集》的記載,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種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樂器伴唱等。在宴會上,演員解語花「左手持荷花,右手舉杯,歌驟雨打新荷曲」;連枝秀「有招飲者,酒酣則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套數(又叫散套、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原是民間的小調,文人的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小令以描寫為主,比起唐宋詩詞通俗生動,確具有一番獨特風格與精神。


發展歷史


初期

南宋末期,社會動盪不安,給予元曲的創作以深刻的影響。元雜劇源自宋雜劇金院本。劇作家痛經變亂,對社會人生頗多感悟,寫出了深刻思考人生處境與命運的劇本,通過「情」來透視社會。而散曲創作則內容廣泛,當中以嘆世歸隱的主題最為突出。


中期

元代中業,雜劇創作題材都集中在愛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跡,顯示劇作家的獨特追求。在表現愛情時,他們更注重「情」本身,因為渴望尋找一個避世的地方。他們在文人事跡劇中歌詠自己不遇的苦悶,懷鄉的愁緒。


後期

元朝晚期,雖然元雜劇在舞台上仍佔有重要位置,主題以對中國傳統道德的宣揚、離奇情節為主,但是作品數量大減、內容風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雜劇創作中心南移,重要劇作家多活動於今天浙江省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地區,卻加強了與南戲交流的機會,提供了戲曲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尤其是南戲崑劇粵劇


參見

元曲作者:

2009年5月21日星期四

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曲子詞詩餘長短句樂府。始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於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後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至於今人的歌詞,則參見歌詞條。


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四疊

詞的分類


詞的起源

  • 時間
  • 源頭
    • 關於詞的源頭,有如下幾種,各家學說莫衷一是。其實,詞本身就包含多種源頭的特點,詞的源頭並不唯一。有說法是由於唐詩的發展已趨成熟,在當時也將一些歌辭,被之管弦,後來經轉移演化,因唐詩的歌唱,以及文人為增加創作的趣味性,將原本對偶工麗,句法型式規律的唐人詩歌,慢慢增損字句,再把整齊的句法攤破,詞便因此而正式產生了,溯流應在盛唐中唐之間。顧起綸曰:「唐人作長短句乃古樂府之濫觴也,李太白首倡憶秦娥淒椀流麗,頗真其妙,世傳太白所作,上有桂殿秋清平樂等,亦有以太白時,尚無詞體,是後人依託者,或以菩薩蠻溫飛卿作,然湘山野錄魏泰輔得古風集於曾子宣家,正以菩薩蠻是太白作,則流傳亦已久矣。」(汪中注譯。宋詞三百首。三民書局出版。1981)
  • 詞的演化發展軌跡,就總體而言,大致如學者所說:「勾萌於隋,發育於唐,敷舒於五代,茂盛於北宋,煊燦於南宋,剪伐於金,散漫於元,搖落於明,灌溉於清初,收穫於乾嘉之際。」(劉毓盤《詞史》)


詞的發展

五代時,由於君主的提倡,南唐詞壇特盛,晏殊歐陽修等出自江南舊地的江西詞人,沿襲南唐餘緒,以風流自命,致力於創作短章小令、輕麗之詞。兩宋詞壇的勃興是在北宋建國七八十年之後的宋仁宗趙禎時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歐陽修、張先(990~1078)、柳永等人。柳永開始大量創作慢詞長調,為此後宋詞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傳世的柳永《樂章集》二百餘首,慢詞就佔一百多。著名的長調如《望海潮》(東南形勝)、《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以賦體的手法鋪寫都市生活和送別的場面,洋洋百餘言,充分體現了慢詞篇幅宏大、適於鋪陳的特點,使宋詞在唐代近體詩長於比興的特點之外別樹一幟。柳詞的另一個貢獻是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宋詞的題材,把詞的描寫範圍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會;同時普及了詞的歌唱。柳永詞多為歌妓所作。於之同時齊名的還有張先

其後蘇軾以異軍突起而主盟詞壇,在柳永開創的慢詞長調的基礎上,進一步「以詩入詞」,完全突破了詞的傳統題材和傳統風格,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品格,使之成為一種可以表現多方面內容的新詩體,因而為宋詞的發展開闢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新方向。關於蘇軾詞風與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俞文豹《吹劍續錄》)的說法。「大江東去」即《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此相類的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後世以「豪放派」概括蘇軾的詞風,大抵正着眼於這一部分作品。蘇軾作詞,剛柔相濟,所著《東坡樂府》,其中婉約詞亦不少。不過就文學史上的影響而言,最能代表蘇詞的,還是清雄之作。

蘇軾作詞,以意為主,常常突破詞律的束縛。這一點曾引起恪守傳統詞法的後起作家(如李清照)的不滿。他的門人、著名詞家秦觀也沒有走他所開闢的道路。從秦觀到李清照,一般被認為是婉約派詞風的正宗。秦觀有《淮海詞》傳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霧失樓台)、《鵲橋仙》(纖雲弄巧),聲情並茂,語工而美,繼承了柳永贈妓之作的遺風。李清照曾撰《詞論》,力主詞「別是一家」之說。傳世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寫深閨中的寂寞和年輕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讓會意義;晚年避亂江南所作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以傳統詞風抒寫深沉的愛國情懷。

北宋後期的重要詞人還有周邦彥。周精通詞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時曾主持過中央音樂機關大晟府,是兩宋注重音律一派詞人承失啟後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當行」盛行於世。

南宋前期主盟詞壇的代表人物是辛棄疾。有《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表現了當時重大的抗戰、愛國主題,抒寫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壯士報國無門的憂憤心情。從藝術上講,稼軒詞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將「以詩為詞」進一步發展到「以文為詞」。後世以「蘇、辛」並稱,但辛棄疾又自成特色,一時仿效或傾慕者如張孝祥韓元吉陸遊陳亮及稍後的劉過劉克莊等,世稱辛派詞人。

南宋後期於辛詞外別立一宗的是姜夔。姜上承周邦彥,下開格律詞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揚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註音譜,是現存宋人詞集中僅見的完整的詞曲譜。其時及稍後詞壇較有影響者如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人,均以音律之講究、辭句之精美為權輿,重形式而輕內容,與辛派詞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文天祥以及劉辰翁的一些詞作,成為辛棄疾、陸遊等愛國詞的嗣響。


詞的傳播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詞在11到13世紀的繁榮,是目前中國人的共同精神財富。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關於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和金海陵王完顏亮聞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記載,說明當時詞的歌唱,已普及到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西北、東北廣大地區。另據遼人王鼎《焚椒錄》記載,遼道宗耶律洪基宣懿皇后蕭觀音曾創作了《回心院》等詞作十多首。至於金代,以蘇、辛詞風為宗,出現了蔡松年趙秉文元好問等不少優秀詞人。相傳辛棄疾早年在北方曾從金人學詞,成名之後,又成為金朝詞人學習的榜樣。


著名詞人

下面列出幾位廣為人知的詞人,此外歡迎參看詳細的詞人列表。


晚唐、五代


北宋時期


南宋時期


清時期


外部連結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