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太陽部落

太陽部落:金朝崛起真相解密

函普時代

女真人自古就生活在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最初只有幾十個部落,過著原始的狩獵生活,發展極為緩慢。由於他們居住的地方,有一條河流叫蜿蜒水,他們便以此為名,自稱蜿蜒部,後來改寫成完顏部。因為完顏部落都是以氏族為單位獨立發展,所以沒有成立過部落聯盟,也就沒有產生過共同的首領——大酋長。

據說,唐時,高句麗國有一個貴族叫函普,在國亡後,北逃流落到完顏部落裏。那時候,完顏部落還處在母系氏族階段,各部族之間,為了爭奪財富,殺伐不已,甚至把俘虜當牲畜宰殺,其野蠻血腥,聞之膽寒。函普具有深厚的漢文化素養,他要立志改變這種同族相殘的陋習。經過他幾年的努力,果然使相鄰的幾個女真部族不再血親復仇了。女真部族開始有了秩序,人們可以安心採摘和狩獵了,生活資料的充裕也使得部族的人口迅速增加。完顏部族的人把他奉為智者,並把族內的一位寡婦嫁給他。後又共推他為完顏部族的大酋長。

函普和完顏婦人生了兩個兒子。由於文明程度高,函普的這支完顏系發展最快,到函普重孫完顏綏可這一代,氏族人口已經上百口了。

完顏綏可在女真民族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具有轉折性的人物,為了開拓更好的生存空間,也為了尋找函普給家族所描繪的有森林、草原和河流的南方樂土,完顏綏可決定帶著這支氏族遷徙。他們根據家族的傳說,果然在按出虎水(今哈爾濱東阿什河)一帶找到了既可以狩獵,又可以放牧,還可以捕魚的理想之地。於是,這支完顏部就在這裏定居下來。

這裏接近漢地,漢族文明的熏風自然會吹拂到部落的旗幟上,無形中就改變了部落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綏可之子石魯即位後,對女真民族的散漫、愚昧和落後,感觸頗深。他決心改變生女真部落這種不服管制、一盤散沙的狀況,以函普家族的這支完顏系為核心,先後吞併了青嶺(今吉林平嶺及南樓山一帶)、白山、蘇濱(大綏芬河)等地的女真部落,組成了生女真完顏部部落聯盟。石魯任聯盟長。至此,完顏部部落聯盟已成為白山黑水一帶一支勢力不可小覷的部族。

但女真人的崛起,引起了遼朝的警覺,在安撫不見成效的情況下,遼聖宗遂派大軍征討,尤其是耶律斜軫那次征討,生俘女真10餘萬人,馬20餘萬匹,自此生女真部落元氣大傷,只能向遼稱臣納貢。每年除向遼朝進貢人參、蜜蠟、北珠和生金等貴重物品外,還要定期貢獻產於五國部(今黑龍江依蘭附近)的珍禽海東青。「海東青」是一種體型小、卻很兇猛的鷹。遼國貴族熱衷於打獵,常以「海東青」做獵鷹。雖然在古滿語中,「女真」的意思就是海東青,鷹的名字成了族名。但即使在女真族,「海東青」也是罕物。完顏部落並不出產,只有偏遠的東北邊境的五國部落,才能找到「海東青」的蹤影。遼國人之所以要完顏部進貢海東青,就是要讓完顏部和五國部互相殘殺,以利自己的統治。為獵取海東青,完顏部人一年四季,經常與五國部人發生血鬥,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為了將海東青按時送到遼上京臨湟府(今內蒙昭盟林東鎮),還專門修築了一條鷹路。

石魯死後,其子烏古乃接任聯盟長,藉口要向五國諸部獵取海東青,繼續對完顏部落進行征戰,又將葉赫、圖們、耶懶(今俄羅斯塔烏黑河)、土骨論和五國諸部納入聯盟。當時,遼朝為了對付其他時叛時降的部落,也就有意借重完顏部落聯盟的力量,遂任命烏古乃為生女真部族節度使。負責管理女真部族和搜索反抗遼朝統治的逃亡者。這樣,烏古乃有了朝廷的授權,更可以名正言順地襲殺尚未歸服的女真部落。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他開始向漢人或遼朝地方官手裏,購買鐵器和甲胄之類的兵器,使部落的實力大增。

由於在戰爭中,聯盟長家族按傳統可以分得更多的財產和奴隸,因此,凡有資格競爭聯盟長的家族,都無不覬覦這個位置。遼鹹雍十年(1074年),烏古乃死去,其次子劾裏缽繼為節度使。但他的叔父跋黑等人,聯合其他部族襲擊劾裏缽兄弟。經過數次苦戰,劾裏缽最終戰勝了跋黑,部落聯盟長從此就在烏古乃子孫一系傳承。

劾裏缽之後,其弟頗剌淑、盈歌相繼繼任節度使,由於南方是遼朝的勢力范圍,為了避免刺激遼朝,完顏部勢力就向東北發展,相繼征服了紇石烈部阿疎、烏古論部留可、庫德、渾蠢(今吉林琿春河)、耶悔、星顯和嶺東等熟女真諸部,佔領了阿疎城(今吉林延吉市附近)、米里迷石罕城(今吉林琿春縣境)、留可城(今吉林琿春縣),勢力直達黑龍江下游及日本海一帶。女真族也由氏族制社會向著奴隸制社會急劇轉化,統一的女真民族形成了。


頭魚宴會

1109年,盈歌死後,阿骨打的哥哥烏雅束繼任聯盟長。1113年,烏雅束病故,阿骨打被推舉為聯盟長,自稱「都勃極烈」,即完顏部首領。

據《金史》記載:阿骨打「舉止端重,十歲好弓矢,善騎射。英謨睿略,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人樂為用。」他的箭法很好,一箭離弦,無不百發百中。有一次他與叔叔滿都可,參加紇石烈部首領活離罕的宴會,在宴會期間有一場箭術比賽,參加者都是遠近聞名的騎射高手。他的叔叔滿都可當時也只射了100多步,而他小小年紀竟射出了320余步,不偏不倚,正中靶心,贏得一片喝彩。滿都可非常高興地拍著他的腦袋說:「你真是我們完顏家的驕傲,將來我們家族的興衰就全憑你了。 」阿骨打23歲那年,第一次隨父劾裏缽出征,就不同凡響,在衝鋒中,似一匹脫韁的野馬,左右衝殺,如入無人之境。其父大為讚賞。頗剌淑任聯盟長時,紇石烈部首領麻產(活離罕之子)違抗完顏部的命令,阿骨打親自出馬俘獲麻產。盈歌任聯盟長時,阿骨打率軍追殺溫都部跋忒、破留可城、取塢塔城,立下了赫赫戰功,逐漸成為聯盟內部有威信的、握有實權的人物。

此時正是天祚帝耶律延禧統治時期,因為遼國對女真部落的索取日漸增多,派到這裏的官員趁機巧取豪奪,中飽私囊。特別是遼廷經常派遣銀牌天使到女真各部巡視,還要當地安排最漂亮的女子陪夜,不管門第高低,不從則大禍臨頭,引起了女真人的強烈不滿。阿骨打決心要把女真人從遼朝的殘酷統治下拯救出來。

按照遼國延續下來的傳統,每年春天,遼的帝王都要舉行傳統的「春捺缽」,即到春州(在今吉林省)巡遊春獵,鑿冰釣魚。按照習俗,在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魚,要先給死去的祖先上供,並且要擺下頭魚宴慶祝,邀請生女真諸部首領邊吃邊彙報工作。天慶二年(1112年)2月,天祚帝巡遊至混同江一帶,在春州行宮舉行了一場盛大規模的頭魚宴會,生女真諸部首領都來朝拜。天祚帝一時高興,命諸部首領依次起舞助興。因為阿骨打對遼已有輕慢之心,表現在行動上,就推說身體有病,拒絕跳舞,並在不打招呼的情況下退席而去。

天祚帝自是惱火異常,要樞密使蕭奉先找藉口除掉阿骨打。而蕭奉先是個昏庸之人,並不把阿骨打的明顯逾禮之舉當回事,也不向天祚帝稟奏,最終釀成了一大後患,可謂自掘墳墓。

阿骨打從頭魚宴歸來的第二年,其兄烏雅束病逝,他承襲其兄的職位,為生女真部族節度使。他深知天祚帝會秋後算賬,遂決心以此為契機背叛遼朝,因此不向遼朝報喪。自稱「都勃極烈」,利用女真人的反遼情緒,與國相撒改統率女真各部,作反遼的準備工作,伺機起兵。

果然,當天祚帝得知烏雅束病逝的消息後,立即派遣樞密院侍禦耶律阿息保面見阿骨打,質問道:「烏雅束病逝,如此重大的事情,為什麼不稟奏朝廷?」阿骨打反駁道:「既然朝廷知道這一喪事,而不來弔唁,反來問罪,朝廷也好沒道理!」說得阿息保啞口無言。但他卻不甘心,堅持參加喪事。他在查看送葬的馬群中,看中了阿骨打的黃驃馬坐騎,非要據為己有。阿骨打勃然大怒,拔刀欲刃阿息保,嚇得阿息保逃之夭夭。這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女真民族是一個崇拜太陽的民族,次日清晨,阿骨打率領諸部落首領及其聯盟核心人物撒改、宗幹、宗翰和希尹等,向東方初升的太陽設壇告祭,行跪拜禮。表示眾志成城,誓師伐遼的決心。這一年,阿骨打43歲。


女真伐遼

希尹是女真民族的智多星,他提出,要師出有名,既要伐遼,就要有名正言順的藉口。

遂向遼國提出索要女真叛徒阿疏的要求。阿疏原是紇石烈部的酋長,被盈歌所吞併。阿疏逃到遼國,企圖依靠大遼的力量恢復部落,給女真人造成很大的麻煩。遼朝也把阿疏當作制衡阿骨打的一枚棋子。阿骨打知道遼朝不會輕易答應遣返阿疏的,因此就幾次三番的派出使者去索要。他對使者說:「索要阿疏是假,偵探遼國虛實是真。」

當阿骨打得知天祚帝驕縱荒淫,遼國防禦廢弛時,大喜。

而遼天祚帝得知阿骨打備戰,一面派使者到阿骨打那裏去責問,一面調動河北幾路人馬到東北威脅。

天慶四年(1114年)9月,阿骨打趁遼軍部署尚未就緒之際,率領2500名精兵,來到淶離水(今拉林河)畔的得勝陀(今吉林扶餘石碑崴子),舉行戰前閱兵。阿骨打慷慨陳詞道:「我女真各族世代事遼,替遼守邊,恭謹納貢,評定烏春、窩謀汗之亂,斬殺蕭海裏。如今有功不賞,反而大兵壓境。奪我財富,滅我女真。如此顛倒是非,即使老天也不會保佑他們。」一席極富煽動性的話說得眾將士熱血賁張,敵愾同仇,人人願死以求戰,滅遼之聲響徹雲霄。阿骨打帶著這支人人忘死的拼命之師,一鼓作氣,攻佔了寧江州(今吉林五家店),也使隊伍擴充至3700人。

寧江州是遼國同女真貿易的市場之一,也是遼東北邊防的前哨。寧江州失陷,遼國朝野震動。天祚帝以蕭嗣先為都統,征武勇10萬人屯駐出河店,準備一舉吞滅女真。天祚帝從不把國事當回事,還沉浸在遼國初期蕭太后時代「不可戰勝」的神話裏,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和周密的戰略部署。面對強敵,阿骨打假託神靈,動員說:「神靈托夢了,只要連夜出兵,必勝無疑。」阿骨打率3700騎疾趨混同江(今吉林第二松花江)上游,猶如神兵天降,偷襲出河店,遼軍還沒有明白怎麼回事,就潰不成軍了。出河店一戰,阿骨打獲戰馬3000 餘匹,斬獲遼軍不計其數。女真兵力已發展至萬餘人,天祚帝始感到女真對遼朝的統治形成了真正的威脅。

挾著出河店大捷的聲威,1115年正月,在漫天飛雪中,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正式宣佈建立大金國,不再從屬於遼國,與遼國平起平坐。完顏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金太祖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出兵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他採納了「圍點打援」之計:對黃龍府,只圍不攻;對援軍,務必全殲。果然,在阿骨打圍困之下,黃龍府糧草斷絕,遼軍只得棄城而逃。黃龍府是遼人最初的發祥地,失去黃龍,對遼國的心理打擊非常大。

因此,西元1115年,天祚帝決定禦駕親征,他率領20萬遼軍逼近金國。此外,還有都點檢蕭胡篤、樞密直學士柴誼率領的漢兵3萬,南出寧江州;駙馬蕭特末、林牙蕭查剌率騎軍5萬、步兵40萬屯駐斡鄰泊。

當時阿骨打只有兵力2萬多,優劣懸殊。但遼朝境內民族眾多,兵力來源復雜,有些奚族軍、韃靼兵等,不一定都真心替遼賣命,軍心不穩。天祚帝盲目地相信遼軍數目眾多,限定數月內定要翦除女真勢力。而金兵卻一個個憂生樂死,都是不要命的拼命三郎,士氣旺盛。

兩軍剛一接觸,就被金兵打得大敗,武器、帳篷、炊具丟得滿地都是。遼天祚帝想跟金朝講和,金太祖說可以,條件是遼天祚帝投降。天祚帝惱羞成怒,憑藉優勢兵力,再次組織進攻。

正當戰爭進入對峙階段,天祚帝卻突然緊急撤兵。

原來遼國發生了內訌,後方的貴族叛變了。統兵副都監耶律餘睹等,圖謀廢黜荒淫昏庸的天祚帝,立天祚帝次子晉王為帝。事情敗露後,耶律餘睹叛遼降金。第二年,耶律余睹引金兵襲擊天祚帝。蕭奉先獻計說:「餘睹此來不過是為了奪取晉王,乾脆把晉王殺了,他就死心了,自然會退兵回去。」天祚帝遂處死了無辜的晉王。此事使貴族寒心,紛紛思叛。而耶律餘睹非但沒有退兵,反而引導金軍直逼天祚帝行帳。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完顏阿骨打立即反攻,在護步答岡追上遼軍,左右包抄,幾乎全殲20萬遼軍。史家評,護步答岡之戰,是「人類戰爭史上不可思議的對抗戰」。幾十萬遼軍一下子就如水決堤,垮得稀裏嘩啦。天祚帝日夜狂奔,才沒被活捉。由是,縱橫北方 200年、不可一世的遼國,從此一蹶不振。


猛安謀克

和遼、夏建國不同,完顏阿骨打是在戰火中匆忙立國的。

在反遼過程中,阿骨打對其氏族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確立了適應奴隸制國家的統治體系與社會組織。

他改革了猛安謀克制度。猛安謀克制,金代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是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它並非是女真民族的獨創。在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如匈奴、突厥、鮮卑、契丹都實行過類似的制度。它與契丹族的頭下軍州和後來滿族的八旗制度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但由於民族和時代的不同,其區別也是很明顯的。它們是原始社會後期由於征掠、圍獵的需要而設的軍事首領,隨後發展為固定的軍事組織,最後變革為地方的行政組織,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

戰時,聯盟根據各部部長(孛堇)率領出征人數多寡,分別稱之為猛安或謀克。猛安謀克人戶平時在訓練之餘,從事農業生產。有戰事則丁壯接受徵發,自置鞍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產。《金史•兵志》記女真初起時,「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猛安謀克作為軍事編制單位,其人數多少本無定制,1114年,阿骨打規定,300戶為一謀克,10謀克為一猛安。猛安之上置軍帥,軍帥之上設萬戶,萬戶之上有都統;在猛安以下的統屬系統是猛安(千夫長)、謀克(百夫長),謀克之下設蒲裏衍(牌子頭,女真語,50戶之意)、什長(執旗)、伍長(擊柝)、士卒(正兵)、阿裏喜(士卒之副)。出獵時,按什伍編制,年壯者為正,矮小者為副。

猛安謀克作為女真創建的一種社會組織和制度,對女真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過積極作用,它把分散的女真各部聯結成為一個統一的女真族。把原來單純的軍事組織同地域性村寨組織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以血緣性質為主的氏族制是一次重大衝擊,打擊了舊氏族勢力,確立和鞏固了新興奴隸主的勢力,奠定了以地域和領戶制為特點的國家的基礎。自阿骨打在1114年確立猛安謀克後,不僅生女真,就連遼東等地的熟女真亦被納入猛安謀克組織之中,於是一個統一的女真族就這樣形成了。

最初,猛安謀克的成員、戶數均為生女真,但阿骨打為適應對外戰爭的需要,把歸附的降人,也編為猛安謀克,亦用猛安謀克名授其首領以統其眾。金兵中有渤海軍8猛安,奚軍9猛安。猛安謀克制度作為一種官職與爵銜,均可世襲,或兄終弟及,或父死子繼。猛安謀克的職責,不但負責訓練士兵,指揮作戰,還規定,猛安亦負責「勸課農桑,餘同防禦」;謀克亦掌捉輯軍戶、「惟不管常平倉,餘同縣令」。地方官的性質明顯。特別是大批猛安謀克戶遷居中原各地後,便成為軍事、行政、生產三位一體的組織。由於猛安謀克是一種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所以女真貴族能隨著新佔領地區的不斷擴大,迅速將東北地區的女真猛安謀克徙入內地。它們自成組織,築寨於村落之間,不屬州縣,計其戶口,授以官田。這種遷徙具有軍事部落移民的性質,起到了鞏固金朝統治秩序的作用。作為軍事組織和地方行政組織的猛安謀克,從此構成了金代女真族社會組織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而在遼東地區漢和渤海人中,由於封建化程度較高,則置長吏,從漢官之號,實行州縣制,與猛安謀克制並存,這也是我國古代一國兩制的最早實踐。對有功于金的漢和渤海人,仍可授予猛安謀克官職,實際上是一種榮譽稱號,享受相應的待遇而已,卻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他們的反抗情緒,起到了「為我所用」的作用。因此,這種超越血緣關係的地域組織,具有強大的組織力量。自阿骨打起兵後,女真貴族只用了10餘年時間(至1127年),就滅掉了遼與北宋,除了女真兵的勇猛善戰和遼、宋的腐朽外,女真貴族對降附的漢、渤海、契丹和奚等族人,亦用猛安謀克編制,不能不說是一種有效的組織手段。


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宋金聯合攻打遼國所訂立的盟約。

阿骨打建立金朝時,正是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

當初天祚帝鑒於遼朝的衰落的現實,打算承認金政權,讓它做遼的屬國,但遼軍在與金軍的作戰中,竟出人意料地被金軍打敗,阿骨打因此有了和遼朝分庭抗禮的資本。阿骨打便指名道姓地要天祚帝投降,談判破裂。那時阿骨打本意僅僅是想擺脫遼朝的控制,得到遼朝的承認而已。不料在此時刻,北宋的使臣來到了金國。阿骨打立刻看到了滅遼的希望,就迅速改變戰略意圖,決定與宋聯合滅遼。而宋徽宗之所以派使到金,是看到了金國崛起,遼朝必亡的大趨勢,也決定借重金的力量攻遼,乘機收復日思夜想的燕雲十六州。因此,雙方各有所圖,遂一拍即合。

本來宋與金山河阻隔,不通音訊,遼和金在東北地區燃起的烽煙鳴鏑,北宋是一點也不知道。只是一次偶然的因素,北宋才知道金竟是遼的勁敵。

政和元年(1111年),遼主生辰,徽宗派端明殿學士鄭允中為賀遼生辰正使,童貫為副使。因童貫是宦官身份,被遼朝君臣譏笑,說:「看來南朝是沒有人才啊!竟派個宦官來。」

童貫大受羞辱,決心報復遼朝。這時候,燕人馬植主動結識了童貫,說有滅遼良策。童貫大喜,引為知己。遂把他帶回,於政和五年,推薦給宋徽宗。馬植遂獻上了可以「復中國往昔之疆」的聯金滅遼之策。徽宗聽他介紹完遼國腹地發生的事情後,恍然大悟:原來遼、金對峙如此嚴重,正是滅遼的天賜良機。於是,賜馬植以國姓,命他改名為趙良嗣,參與圖遼之謀。然後,派使臣遠渡渤海,來到金國,探聽虛實。此後,金宋使臣往來接觸頻繁。

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再次派武義大夫馬政自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使金,轉達宋朝「欲與通好,共行伐遼」的意向,商議聯合滅遼的具體事宜。

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又命趙良嗣以賣馬名義再次使金,行前給他交底說,宋並不打算與金平分遼國,只是想收回原來屬於中原王朝的燕雲十六州的故地而已,無形中自縛了手腳。

因此雙方正式締結盟約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境),宋取遼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待到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則同意將燕雲十六州(平州、營州除外)歸還宋朝。雙方均不得單獨與遼媾和。因雙方使節都由海上(渤海)往返洽談,故名「海上之盟」。

盟約的簽訂,對宋極為不公。它將本來進貢給遼國的歲幣轉送給金國不說,地理位置重要的平州、營州金國也要控制在手。因此聯盟一開始就存在缺陷,也埋下了此後宋金直接對抗的隱患。縱然宋徽宗一開始就自降身份,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果。

從整體形勢看,聯金滅遼,也是急功近利的缺乏遠見之舉,其後果是打破了北方的勢力均衡,破壞了遼、宋上百年的和平,將強大的金國直接帶到臥榻之側,無異於自掘墳墓。

宋金結盟後,金國在與遼國的談判中,故意漫天要價,致使談判破裂。金國反以遼國沒有誠意為藉口,於西元1121年冬,金、宋相約攻遼。

1122年正月,金攻陷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天祚帝當時正在鴛鴦濼捺缽(巡遊),聞訊後率領衛兵5000人逃往雲中。3月,金軍攻陷雲中,他又急走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一帶,金軍緊追不捨,他又逃入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中)苟延殘喘。

天祚帝看到形勢危急,就派使者來宋,曉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金乃虎狼之國,不可輕信。若遼國亡,宋就與金的領土接壤,失去了緩衝國,宋金的衝突就不可避免。表示遼願與宋朝結好,免除歲幣,共同抗金。但當時北宋王朝昧於大勢,只想到要復仇,要雪百年之恥,要收復幽雲十六州。思想陷入褊狹的境地,不懂得地緣政治的利害關係。

因此,宋徽宗在觀望猶豫之後,眼看金兵大勝,即于1122年夏,撕毀了宋遼之間相互信守120年的澶淵之盟,由童貫統率15萬宋兵伐遼。遼國軍隊雖然不敵剛剛崛起的金國軍隊,但對付腐敗孱弱的宋軍卻綽綽有餘。宋兵很快就被遼國大將耶律大石、蕭幹在雄州擊敗;後又在燕京來了一場殲滅戰,宋軍潰不成軍,一瀉千里,不得不和遼罷戰。

宋遼之戰,可謂兩敗俱傷,它們都被阿骨打玩弄於股掌之上而不自知。宋軍戰敗,損失自是慘重;遼軍雖勝,勢力也大為削弱,已成疲憊之師。這就使得金國輕而易舉地滅亡了遼國。同時也讓金國徹底看清了積弱的北宋軍隊只不過是銀樣蠟槍頭,外強中乾而已,從而陡起滅遼之後再滅北宋的旖旎雄心。

北宋沒有攻下的燕京,金軍卻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復了幽雲十六州。

遼國滅亡的敗局已定。

大宋宣和六年(1124年)冬,天祚帝不聽耶律大石等人的勸阻,執意要率殘軍出夾山,南下武州(今山西神池縣),企圖收復山西州縣,又被金軍擊敗,許多部下投降了金軍。耶律大石也率所部西走,自立為王,後至中亞建立西遼。

此時,據守南京析津府的耶律淳,廢黜天祚帝,自立為天錫皇帝,支撐殘局。遼國內部分裂,天祚帝僅擁有沙漠以北及西南、西北兩路招討府而已。天祚帝東進,與金人戰于奄遏夏水,兵潰西逃應州(今山西應縣),路上水糧斷絕,被金將完顏婁室追上俘獲。金太祖降封他為海濱王,不久又將其殺死,並且驅趕馬群將屍體踩成一攤肉泥。自此大遼滅亡了。

在戰爭進行中,北宋即派趙良嗣奉命與金朝談判履約交割的相關事宜,因為燕京是金軍攻下的,到口的肥肉,豈肯吐出?完顏阿骨打責問趙良嗣,當初宋金兩國聯合攻遼,為什麼「到燕京城下,並不見宋軍一人一騎」?談到幽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時,阿骨打背棄前約,不承認宋金兩方議定的條件。面對金人的強硬態度,宋方使臣無可奈何。宋只好答應以增加歲幣的代價,增加30萬匹絹、20萬兩銀,並納燕京每年租稅100萬貫給金朝,金才答應交還燕雲六州(薊、景、涿、順、檀、易)及燕京給宋朝。金軍臨走時還將燕京城內財物和人口擄掠一空,使整座城池幾如廢墟,宋接收的只是一座殘破不堪的空城,遂改燕京為燕山府。

徽宗君臣陶醉在所謂「復燕雲」的「勝利」之中,以為就此兩安,遂撤除了邊境的防禦。並將王黼、童貫、蔡攸、趙良嗣等都作為有功之臣一一加官晉爵,還命人撰寫《復燕雲碑》來歌功頌德,似乎自己建立的帝業超過了前代所有的帝王。

殊不知,這是災難的開始,阿骨打在撤離燕京時,就對宋人宣稱,不出3年,燕京必定為金國所有。

西元1123年,完顏阿骨打去世,終年56歲。弟吳乞買繼位,為金太宗。阿骨打臨終遺囑:滅遼已畢,準備攻宋。

此時的宋朝,雖然收復了燕雲故地,但並非全部。對金朝沒有徹底履行海上之盟的條款,心有芥蒂,耿耿於懷。時逢金太宗下令,將遼朝降臣和燕地居民遠徙東北,以防反叛。燕民不願背井離鄉,就鼓動平州守將張瑴叛金投宋,宋徽宗以為可以藉此收回平州,就收留了張瑴。金朝惱羞成怒,正缺乏伐宋的理由呢,這下好了,遂以宋朝招降納叛為口實,於西元1125年11月,催動著金戈鐵馬,揮戈南下,興師問罪,把進攻的矛頭直指北宋王朝。

宋金戰爭爆發了。

海上之盟落到這一步,是徽宗君臣始料未及的。後人因而指責徽宗聯金滅遼的方針是引狼入室,與虎謀皮。倘不如此,北宋或不至於如此快地覆亡。


靖康之難

金軍分東、西兩路,聲勢浩大,長驅入關。宋徽宗見勢不妙,急忙把帝位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遂於1125年12月13日在汴京繼位,是為宋欽宗,年號靖康,以1126年為靖康元年。

金雖西路軍受阻,但東路軍一路勢如破竹,于靖康元年正月,包圍了首都開封,對宋實施進攻和議和雙管齊下的方針。在此生死存亡之秋,究竟是戰是和,在朝廷上分為兩派,一派以尚書右丞李綱為主,力主抗戰;一派以宰相李邦彥、張邦昌等為主,力主求和。當然,宋欽宗是最大的投降派了,主張屈辱求和,割地賠款。最初,李綱的主戰派居於優勢,李綱也在開封軍民的支持下,開展積極防禦,多次打退金軍的攻城。而在後方,河北、山東地區的義軍也聯合起來,截擊金兵,金軍孤軍深入,在官兵、民兵的雙重打擊下,金軍不得不撤退,第一次伐宋戰績不大。

但金兵北退之後,北宋統治集團內部主戰與主和的爭論又起,投降派得勢。李綱受到排斥和誣陷,8月,被驅趕出朝廷,各路勤王之師和民兵也被勒令解散。李綱被貶,欽宗等於自毀長城,大宋防禦金朝入侵的最後一道屏障被人為地拆除了。金太宗聞之大喜,于同年秋天,再次任命宗翰、宗望,分別為東、西路統帥,進攻東京。西路金軍在攻克太原後,飛渡黃河,與東路金軍在開封城外會師,開封旦夕不保。

當金兵的鐵騎再次揮戈南下之時,大宋帝國,迎來了開國以來最大的恥辱!

宋欽宗急得大哭,卻又束手無策。

當時京城裏有個叫郭京的江湖術士,吹噓自己法力無邊,說只需7779個六甲神兵,就可將金帥宗翰、宗望活捉,到時金兵就會不戰自潰。欽宗和朝廷重臣也是病急亂投醫,居然相信了郭京的鬼話,把他奉若神明。欽宗遂於閏11月24日,派郭京率其新征的地痞無賴,即所謂的六甲神兵,替換下宣化門守城的宋軍。戰鬥剛一打響,郭京和他的六甲神兵就稀裏嘩啦地垮了下來,郭京扔下宣化門隻身逃跑。金人初猶不解,還認為宋軍在耍詭計。待抓住一個神兵詢問,才恍然,繼而大笑。士氣大振,遂以宣化門為據點,向城內猛攻,百姓死傷不計其數。秦元王宗濋與劉延慶所率宋軍數萬之眾,倉皇出逃。而宋欽宗還蒙在鼓裏,以為神兵大勝,後得知東京城已被金兵城破,痛哭不已。

1226年12月1日,宋欽宗正式派使者到城外的金營遞上降表。金人要求丞相和皇帝親臨金營和談,欽宗只好帶著幾個大臣手捧求降書,到金營去求和。宗翰勒令欽宗把河東、河北土地全部割讓給金朝,並且向金朝獻金1000萬錠,銀2000萬錠,絹帛1000萬匹。並以太上皇、皇子、越王與鄆王為質,等河北、河東兩路割地完畢,即送太上皇等歸城。軟弱的宋欽宗一一答應,金人才把他放回。其實,北宋當時還保有河北、山東等大片國土,而且還擁有李綱、宗澤、汪伯彥等良將勳臣,嶽飛也正在嶄露頭角,只不過宋欽宗沒有察人之明,又失去戰爭的意志,致有辱其身又辱其國之禍。

欽宗回到城裏,向百姓大刮金銀,派了24名官吏幫金兵在皇親國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裏徹底查抄,前後抄了20多天,除了搜去大量金銀財寶之外,宋朝200 多年來所庋藏的珍貴古玩文物、全國輿圖、文書檔案也一搶而空,全部送到金營。金人猶嫌他太慢,不久,又把他誘騙至金帳,扣押起來,說要等交足金銀後再放。縱然如此,仍不能湊足犒軍費,金人就提出用婦女抵債。

宋欽宗竟荒唐地答應了這樣屈辱的條件。於是,開封府官員對照玉牒,挑選出了包括公主、王妃、宗室之女(郡主),族姬(縣主)等皇族女子及京城民女甚至是已嫁宮女多達11635人,全部獻給金人。

從此,這些所謂的金枝玉葉,就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受盡百般淩辱。在去北國的路上,「婦女死亡相繼」,僥倖活下來的,命運更為悲慘,每日以淚洗面,多數被逼淪為娼妓。「十人九娼,名節既喪,身命亦亡」,「甫出樂戶,即登鬼錄」。甚至還被完顏宗翰拿去與西夏換馬,以十人換馬一匹,有的還被賣到高麗、蒙古作奴僕。

西元1127年4月,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原北宋宰相張邦昌為楚帝,讓他替金人統治黃河以南地區。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後妃等數千人,回到北方去。至此北宋宣告滅亡,這就是宋代歷史上所謂的「靖康之難」。

「靖康之難」遂成民族的痛史。此後,徽、欽二帝再也沒有南返,囚於五國城。徽宗死後,屍體被金人點了天燈;欽宗也被金人監禁達30年之久,受盡折磨,於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金人用馬踩死,下場和遼天祚帝相同,終年57歲,葬處不明。

北宋滅亡後,皇族幾乎無存,只有徽宗第9子康王趙構,當時在河北抗金,1127年5月,在被貶為民婦從而倖免于難的孟太后的支持下,於應天府(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建炎,是為宋高宗。後定都臨安(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從此,南宋與金長期對峙,這也成為繼南北朝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出現的南北政權對峙的局面。


入主中原

南宋的建立,對金朝在中原的統治無疑是一種威脅。1129年初,金遂故伎重演,又分兵兩路大舉南下攻宋,企圖把新生的南宋王朝扼殺在繈褓之中。面對金軍的強大攻勢,宋高宗等人倉皇南渡,逃往杭州(後改為臨安府)。10月,為中原人民所熟悉的金兀朮,率10萬鐵騎,兩路入淮。宋高宗喘息未定,就又從臨安逃奔越州(浙江紹興)、明州(浙江寧波)避難。1130年初,高宗再從定海(浙江鎮海)乘船逃往溫州。金兵下海追趕300多裏。因金人不習水戰,又遇強颱風,才引兵遁去,這是南宋建立後所取得的首戰勝利。

由於金是異族,在古代華夷之防中,南宋雖是半壁江山,仍被中原人民視為正朔,因此,各地軍民自發組織起來,頑強抵抗,襲擊金人後方,斷絕其來路。如,金兵北退經過建康(江蘇南京)時,韓世忠及其夫人梁氏率水師與之激戰於黃天蕩,相持48天,金兵才得以逃脫。抗金名將嶽飛,更是勇猛,所率軍隊號稱岳家軍,金人聞之喪膽。山東、河南義軍更是在金的後方開展遊擊戰,多次給金兵以打擊。這都無形中減輕了偏安江左的南宋的壓力。形勢和緩後,宋高宗北返越州。

1131年改元「紹興」。1132年正月,遷都臨安。多年的戰爭,致使雙方疲憊,南宋、金遂於1138年,議和罷戰。

1140 年,金朝發生政變,主戰派兀朮全面掌握了軍權,於是立即撕毀和約,再次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南宋朝廷遂與6月22日,派嶽飛為北伐軍主帥,大舉北伐。逼近金朝戰略要地開封,並取得朱仙鎮大捷、郾城(河南郾城)大捷等十餘次重大勝利,金人震恐,作歌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收復中原,指日可待。嶽飛有氣壯山河之概,目的是痛搗金的老巢黃龍府,迎回被掠二帝,一雪靖康之恥。可在朝廷中投降派秦檜等人逐漸得勢,宋高宗也怕徽宗、欽宗復位,因此,在形勢大為有利的情況下,下令班師,嶽飛不顧高宗要他班師的命令,又先後收復了鄭州、洛陽、山東等地。越是在此情況下,宋高宗、秦檜等人越是害怕,就連發12道金牌,嶽飛無奈,只好班師回到杭州。不久,宋高宗、秦檜即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嶽飛和嶽雲、張憲,製造了宋代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1140年 11月,南宋與金簽訂了投降和約,史稱「紹興和議」:(1)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2)宋金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鄧(河南鄧州)二州及商(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市)二州之半予金;(3)宋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紹興和議後,金朝在中原的統治領域基本確定下來。

金統治者正式入主中原,他們把女真猛安謀克戶大量遷到黃淮海及肥沃的中原地區,分給大片的土地和民戶,稱為屯田軍(或屯田戶),從此,加速了民族融合以及女真人的封建化過程。

1148年,兀朮死,海陵王完顏亮當右丞相。次年,完顏亮殺金熙宗,自立為帝(1149年~1161年)。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命名為中都大興府,北京由此成為此後中國各個朝代的首都。

為更好地經營中原,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夏,完顏亮被殺後,金世宗完顏雍即位,再把首都遷到開封府,改稱南京。金朝也自此始,邁入一個快速向上發展的階段。

金世宗和其後的金章宗是金朝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主張全面實行「漢化」政策,推行漢官制度,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鼓勵女真族和漢族之間通婚,為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金世宗和金章宗可謂不遺餘力。世宗、章宗時期是金朝的興盛時期,開創了「大定明昌之治」,歷史上也稱「世章之治」,因此世宗被人稱為「小堯舜」。金代文學家元好問說:「優遊于太平和樂之世者五十年」。金朝學者趙秉文也贊道:「大定明昌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

宋金之間,各守其約,各自發展,安定和平的局面維持了上百年,南北方社會經濟也由此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直至蒙古的興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