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第五章 漢武帝之政治措施

(一) 西漢的建立:秦亡以後,項羽劉邦之間發生了一場爭奪政權的「楚漢之爭」。初時,項羽佔優勢,後來劉邦鞏固了關中的基地,又極力蘢絡各方面的力量,便轉劣為優,使雙方形成長期的拉鋸局勢。公元前202年底,項羽被漢軍圍於垓下,敗逃烏江,因見大勢已去,便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前後歷時五年(公元前206-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結束,劉邦登帝位,是為漢高祖,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因劉邦在前206年被封為漢王,後來稱帝未改國號,他所建的漢朝便從此年算起,史稱西漢或前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二) 西漢初期之政局:

A. 劉邦的統一措施:

1. 劉邦與項羽相爭時,先後分封七個異姓王。稱帝後,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來中央政府及封國之間的鬥爭,延續了很長的時間。

2. 劉邦採取鼓勵生產措施,使社會經濟逐漸得到恢復。

3. 漢初恢復封建制,同時又施行郡縣制,使郡國雜處,犬牙交錯,以相牽制,名為「郡國制」。

B. 呂后掌政:

1. 高祖死後,呂后 (高祖之皇后) 挾持惠帝,做了八年皇太后。惠帝死後,他先後立劉恭、劉弘為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先後任用蕭何及曹參輔政,又將田租減成十五稅一。但他不斷擴展外戚呂氏的勢力,打擊劉氏宗室。

2. 呂后死,周勃及陳平為首的功臣集團聯合劉氏宗室剷除諸呂,迎立代王劉恒為帝,是為文帝。

C. 文景之治:

1. 從漢文帝到景帝兩代漢王,為恢復長期動亂後的國家元氣,繼續採用漢初蕭何、曹參為相時的「黃老之治」,堅持「休養生息」的政策。又採納賈誼、晁錯等漢初著名政治家的建議,政令寬厚,崇尚節儉。故文帝在位23年,推行了各種安定社會的措施。景帝在位16年,也能處事精勤,文帝景帝在位四十年期間,人民富足,社會安定,是西漢治世,史稱「文景之治」。

2. 此外,高祖時分封的同姓諸王,隨著時間的變遷,漸不受中央控制。文帝採用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分散部分王國的力量。景帝更納晁錯之議,實行削藩,結果引致「七國之亂」,但不到三個月就被周亞夫平定了。景帝亦乘機將地方上的行政、軍事、財政及官吏任免的權力收回中央。


(三) 武帝之士人政府:**

景帝死,其子武帝繼位,武帝在位前後五十四年,是西漢全盛時期,他繼續推行削藩政策,用主父偃之計,令諸侯將其封地分封給各子弟,撤銷了很多諸侯國,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局面;又派兵打敗匈奴、南越及朝鮮,擴大了漢朝的版圖。他改變漢初與民休息政策,推行新經濟政策,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一個新的士人政府,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A. 士人政府的成因:

所謂「士人政府」,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員,都是文人、學者出身。武帝以前,朝廷大臣為功臣或功臣子弟,一般官吏也多出身於豪門權勢之家。這些朝吏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使皇權受到削弱。

武帝為加強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制度,繼位不久,就改革選用官吏的制度,大量提拔士人充當中央及地方官吏。因此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通過各種途徑,大量進入中央及地方的各級政府機構,中央政府上至宰相,下至員吏,幾乎全是士人,因而形成士人政府。


B. 士人政府之內容:漢武帝看出任官吏的人,都要具有高深的學識水準,於是便推行下列的政策:

1. 設五經博士: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博士官為專治歷史及政治的學者,由具有高深學問的人充任,主要職務是作皇帝的顧問,並兼教授生徒。五經博士雖不直接參與實際政務,但得預聞政事,對政治影響很大。

2. 設立博士弟子:武帝採納了公孫弘的建議,設立太學,亦為五經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辦法為選拔各地優秀青年令隨博士學習五經一年,加以考試,能通一經以上而成績優異者,可充任侍衛天子的「郎官」。只通一經而成績中等者得為「補吏」(遣回原籍做地方官的椽屬)。漢朝慣例,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員,都由郎官選任,其後博士的名額增加,博士弟子員(名額)也相繼增加。

3. 推行察舉制度: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議,命令郡國每歲察舉孝子、廉吏各一人,推薦到中央任官。又命丞相列侯等大臣推舉有才幹之士,親加策問,以選拔人才。

C. 士人政府之影響:

1. 武帝重用讀書人,於是平民通過學習經學,或被察舉等途徑,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做官。此後布衣也可以躍豋為卿相,打破了貴族、功臣及軍人壟斷政治的局面。政府起了實質的變化。

秦以前全為貴族政治,漢初雖為平民政府,但非封侯不能拜相。至武帝,公孫弘以布衣儒術晉身,先拜相,再封侯,為漢朝政制上絕大的轉變,亦為政府趨向文治的重大轉捩點。

2. 規定儒術作為官吏的思想標準,從此儒家思想在歷代的政治生活中,日益起著重要的作用,士人都變成儒生了。

3. 漢武帝所建立的官僚制度,一直為以後歷代統治者所仿行沿用。

4. 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通一經便可任官,故此人們便偏向儒術,從此儒學遂成為我國歷代的正統思想,支配了中國此後二千年的社會思想。

5. 也由於罷黜百家,遂扼殺了其他科學的發展,堵塞了人民的心智,扼殺了各家思想及一切技藝的發展,使中國的學術思想發展走上偏狹的道路。


(四) 武帝的文治:

1. 創年號:武帝即位,即建立年號,稱建元元年,為中國帝王用年號紀年之始,一直為後世所沿用。

2. 訂曆法:改用「夏曆」,以正月為歲首,使唐都、司馬遷等修訂曆法,稱「太初曆」,與農業社會配合,後來一直沿用下來。

3. 尊儒術:武帝接納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年來的正統思想。

4. 振文教:在京都設立太學,置五經博士,並設博士弟子員,又在郡縣廣設學校,推廣教育。

5. 行察舉:博士弟子一年一考,成績優異者,派充朝廷郎官,次等者遣回原籍為吏。更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各一人,並選拔循吏(指遵理守法的官吏)。

6. 擴監察:武帝為求加強中央對地方行政的控制,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州,每區為一個監察區,每州設置刺史,考察各地方的政治情況。

7. 削封地:採用主父偃的「推恩法」,下令諸侯分封子弟以分割其領土及劫勢力;又以諸侯在朝廟助祭時所貢獻的酬金份量和成色不足,奪去106人的爵號,侯王勢力自此瓦解,封建名存實亡。

8. 新經濟:將鹽、鐵、酒收歸國有;設「均輪法」處理貢物的收集和變賣;立「平準法」,於京師設局,調節物資,平衡物價;並統一貨幣,發行五銖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