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第二十章 明之政局與衰亡

(一) 明代宦官之禍:**

明代的宦禍,開始於成祖,歷宣、英、景、憲、武、神、熹及思八朝,著名的宦官有王振、曹吉祥、汪直、魏忠賢及曹化淳,他們掌握廠衛,殘害忠良,弄致吏治敗壞、邊防失守和民窮財盡,為禍極大。現將宦官之禍的原因、經過及影響分述於下:


A. 宦官擅權原因:

1. 太祖廢相:明初,左丞相胡惟庸以「圖謀不軌」被誅,太祖認為相權過重,乃罷中書省,廢丞相,實行最徹底的君主集權制度,由皇帝直接掌握六部,事必躬親。太祖勤政英明,當然尚可應付;但後代的君主生長於深宮,大多昏庸幼弱,他們既不信任大臣,宦官便得以乘機干預朝政。

2. 成祖寵信:靖難之變,明成祖靠宦官之助而得位,故對宦官十分寵信,除派遣宦官出使、採辦、監軍及鎮邊外,更設立東廠,開創宦官掌握軍政及特務權力的惡劣先例。

3. 宣宗信任:宣宗打破祖訓,於宮中設立「內書堂」,命翰林編撰、大學士等教宦官讀書識字。這樣,宦官多通曉文墨,而且參預機要。宣宗以後,宦官管理廷內外奉章,可以根據內閣所擬字樣,按皇帝意旨,用朱筆批行,稱為「批紅」。宦官代為批決,趁勢攫權,利用皇帝名義而按自己意圖「批紅」行事。

4. 皇帝昏庸:英宗以後,歷朝皇帝多幼弱昏庸,如英宗、熹宗以沖齡入嗣,「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此外,憲宗、武宗、神宗之流又長期不問政事,不上朝聽政,一切奉章與詔旨之往還,多憑宦官居中傳遞,宦官便趁機攬權,假造聖旨,為所欲為。

5. 控制廠衛:廠衛是錦衣衛、東廠、西廠及內廠的簡稱,為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衙門外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由宦官掌管,專以偵察「謀逆妖言,大奸大惡」,恣意緝捕朝野臣民,宦官掌生殺之權,氣燄枉盛。

6. 朝臣趨附:明代中葉以後,朝臣黨爭漸趨激烈,為了增加實力,排斥異己,朝臣便依附宦官,致使宦官權勢更大。


B. 宦官為禍經過:

1. 成祖時期:

宦官開始得勢,掌管出使、專征、監軍、鎮守之權,如派鄭和下西洋,派王安、馬靖任監軍,成祖又委宦官主持新增的特務機構「東廠」,負責刺探臣民之隱事。

2. 宣宗時期:

宦官開始參預政事。宣宗特別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識字,並可代皇帝「批紅」。

3. 英宗時期:

a. 王振誘使英宗追求享樂,不親政事,大權盡歸於王振。

b. 王振擅作威福,移去太祖所立禁宦官預政鐵牌。

c. 王振獨攬朝政,並在地方遍設太廟,搜刮民財。

d. 王振以周公自居,假傳聖旨,朝臣畏之如虎,稱之為「翁父」。

e. 王振好大喜功,唆使英宗親征瓦剌,終致「土木之變」,英宗被擄,明江山幾為王振斷送。

4. 景帝時期:

宦官曹吉祥等乘景帝患病,闖入南宮,擁太上皇英宗復辟,並殺兵部尚書于謙,史稱「奪門之變」,曹吉祥因功封為伯爵。

5. 憲宗時期:

a. 寵宦官汪直,委任他主持增設的西廠,屢興大獄,陷害無辜。

b. 汪直任意斥退文武大臣,「勢震天下」,不少朝臣趨走其門。當時,天下之人但知有西廠而不知有朝廷,只知畏汪直而不知有天子。

6. 武宗時期:

a. 宦官劉瑾用事,掌司禮監,為「八虎」之首。

b. 引導武宗作「豹房」,誘他荒淫行樂,不理朝政,以便乘機攬權。

c. 執掌內廠,刑罰比東、西廠更為殘酷。

7. 神宗時期:

任用宦官陳奉、楊榮等為礦監及稅監,在全國各地敲榨勒索,濫收稅項,終引致民變。

8. 明熹宗時:

a. 宦官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擅威作福。

b. 魏忠賢利用東廠興大獄,緝捕楊漣、左光斗、魏大中、高攀龍等十二人下廠獄,施酷刑至死。

c. 魏自稱九千歲,與孔子相配,其黨羽更爭相為他建生祠,歌功頌德。

9. 思宗時期:

a. 思宗雖誅殺魏忠賢,但仍信用廠衛,推行恐怖活動,東廠之權仍委之宦官。

b. 重用宦官曹化淳,當闖王李自成攻陷京師時,曹化淳開城門迎敵,思宗被迫自縊煤山,明終亡於宦官之手。


乙. 宦官之禍的影響:

1. 強化君主專制:明代的廠衛,操諸宦官之手,直接聽命於皇室。因此,終明之世,特務政治橫行,強化了君主專制。

2. 造成吏治敗壞:官僚向當的宦官逢迎,形成貪污風氣,官吏冗濫。一般官僚為求自保,也變得口是心非,寡廉鮮恥,官風敗壞至極。

3. 加劇明代黨爭:宦官援引小人,結為私黨,如魏忠賢的「五虎」、「十狗」、「四十孫」等,他們殘害百姓,於是激起東林黨的反抗。從明中葉起至明末的「東林黨」與「閹黨」的鬥爭愈演愈烈,出現「綱紀頹墜,上下解體」的動盪不安的局面。

4. 加速官軍腐敗:宦官以監軍的名義控制軍隊,督府鎮將處處受到掣肘,搜刮錢財的場所,克扣軍餉,結果軍隊士氣低落,鬥志日差。

5. 陷害邊防名將:熊廷弼、孫承宗及袁崇煥皆是邊防名將,但均被宦官所陷害,致使邊防失守,滿族乘機進犯。

6. 摧殘社會經濟:宦官對民間進行各種名目的搜刮,索取賄物,廣佔田地,利用「監器」的機會貪污,或假「進貢」之名進行科歛,而為害最烈的「礦使稅監」到處勒索民財,對社會經濟更是嚴重摧殘。

7. 引致人民叛變:明代宦官禍國殃民,到處激起民變 (如高淮起於遼東,梁永起於陝西、陳奉起於江夏、楊榮起於雲南)。最後明朝便在各方民變下摧毀滅亡。


(二) 滿族入侵:**

1. 設置三衛:漢族的祖先為宋代時之女真族,世居於松花江 (混同江) 及黑龍江一帶。明代分女真為建州、海西及野人三大部,任用女真族酋長充當都督及都指揮官,以分化政策統治。

2. 建立後金:

a. 萬曆十一年 (公元1583年) ,明總兵李成梁誤殺建州酋長叫場。叫場孫努爾哈赤矢志報仇。

b. 努爾哈赤創八旗兵制,製定滿族文字,統一女真三部。

3. 公開叛明:

a.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公開叛明,親率兵於薩爾滸之役及遼陽之役中大破明之大軍,佔奪遼東、遼西之地,聲威大振。

b. 其後明將袁崇煥先後於寧遠之役及錦州之役中大挫努爾哈赤。

4. 太極繼位:公元1627年,努爾哈赤死,其子皇太極繼立。

5. 建立大清:皇太極先出兵征服朝鮮、蒙古,後回師攻明,用反間計使思宗冤殺袁崇煥,明朝自毀長城。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清,建元崇德。

6. 清兵入關:公元1644年,流寇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殉國。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所奪。吳三桂憤而引清兵入關,清遂得以統治中國。


(三) 明末民變:**

明代流寇之亂直接推翻了明室政權,明思宗自縊,流寇之亂之後,中國則被滿清所統治了。現將明末民變之成因、概況及影響分述如下:

A. 明末民變的成因:

1. 政治腐敗:明自中葉以後,各朝君主多怠惰昏庸,宦官專權,黨社相爭,忠良殆盡,佞臣當道,朝政敗壞,民不堪命,因而激起民變。

2. 苛捐雜稅:明中葉以後,冗官加增,皇室奢侈,倭寇之亂,朝鮮之役,耗費鉅大,加上遼餉 (為征滿清所用) 、剿餉 (剿滅流寇所用) 、練餉 (為練兵所用) ,弄致民窮財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3. 邊兵譁變:陝西為西防要地,戍卒甚多,時常被官吏將帥克扣軍糧,士兵乃起而搶劫州庫,亂事 起不能制。

4. 裁撤驛卒:思宗又裁減驛卒,失業驛卒遂起而叛亂。

5. 蝗旱為災:崇禎末年,陝西大旱,蝗禍成災,災荒最嚴重,但明政府竟不及時救濟,飢民遂流為寇盜。


B. 民變的情況/經過:

1. 闖王起義:崇禎年間,高迎祥號「闖王」,首先起義;張獻忠稱「八大王」,李自成稱「闖將」,先後起兵依附高迎祥。

2. 闖王被殺:高迎祥等先後轉戰於陝西、山西、四川、河南、湖北及安徽一帶。公元1635年,各流寇十三路會於滎陽,共推高迎祥為首領。翌年,高迎祥為明軍擒殺。

3. 自成稱王:各流寇推舉李自成為「闖王」。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下潼關,入西安,建國號大順,自稱「大順皇帝」。

4. 自成入京:公元1644年,李自成由居庸關進迫北京,太監曹化淳開城門投降,明思宗登煤山自縊殉國。

5. 自成被殺:明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討李自成,李自成被逼出北京,追至湖南,為鄉民所殺。

6. 獻忠被殺:公元1644年,張獻忠佔領四川,自稱「大西國王」,其後在川北西充被清兵射殺。


C. 民變之影響:

1. 死傷無數:流寇李自成和張獻忠皆殘忍好殺戮。李自成行軍時,常剖人腹為馬槽;張則以殺人為戲,所經之處,皆成血河。

2. 經濟破壞:流寇殺人無數,引致經濟生產力減弱;而明廷因為剿流寇,增收剿餉、練餉共一千萬,遂致民窮財盡。

3. 明室傾覆:明末流寇擾攘十年,明兵疲於奔命,最後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殉國,明朝遂亡。

4. 滿清入關: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為李自成部將所奪,竟引清兵入關,滿清得以入主中原,開南明抗清之局。


(四) 明衰亡原因分析:

1. 政制不善:明太祖廢相,國家輔弼無人,內閣有宰相之責,而無宰相之灌,政事難以順利進行。相權併入君權中,形成君主專政的極權統治,以太祖及成祖的英明尚能應付,但明中葉以後的君主,大多沒有政治才能,而宦官又得到君主的信任而干預政事,結果是明代並無善政。

2. 君主昏庸:宣宗以後的皇帝,日漸頹廢,不親政事,尤其是武宗的荒淫,世宗、神宗的怠政,使朝綱失墜,政治腐化。

3. 宦官禍國:宦官於成祖開始得機干政,恃勢作孽,屢興大獄,殘害忠良,明之衰亡,實亡於宦官之手。

4. 黨爭誤國:明中葉,東林黨與非東林黨互相傾軋,黨爭愈演愈烈,最後終為宦官漁人得利,誅除朝中正人,且及禍及邊將,明室無人匡扶。

5. 民變形成:明雖亡於滿州,然亦可謂亡於流寇。明末賦稅繁重,貪污成風,大亂將作,適逢天災頻生,崇禎元年,陝西大饑,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先後聚眾四處流竄。民變四起,再加上邊防欠餉的飢軍及被撤的驛卒也相繼為盜,官軍疲於奔命。

6. 名將被誅:明廷有才能之將領者如熊廷弼及袁崇煥先後被冤死,而孫承宗又被迫辭職,明廷自毀長城,助長了滿州的氣燄。

7. 滿州侵略:明主要外患有三:韃靼、日本及滿清。韃靼的勢力較弱,未成大患。日本曾於神宗時入侵朝鮮,與明師交戰十一年,最後日師雖退,但明也為之困敝,後來滿州之崛起,使明軍費開支浩大,也分散了對民亂的注意力,最後引致李自成陷北京。後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清得以入主中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