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7年3月25日星期日

第十二章 唐之盛世

(一) 唐之建國: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之局勢已岌岌可危。太原留守李淵據晉陽起兵反隋,攻入長安,立代王侑(煬帝孫)。次年,煬帝在江都被殺。李淵於是在長安稱帝,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

唐初,各地群雄仍爭戰不休。高祖或以武力征服,或離間分化,終於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大致統一中國。


(二) 貞觀之治:**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於武德九年(公元627年)傳位次子李世民,是為唐太宗,改元貞觀。太宗在位期間,英明有為,領導有方,蔚成中國歷史上罕有之盛世,也就是後世所謂「貞觀之治」。貞觀時代是指自公元627年至649年前後廿三年內的政績而言。

有謂太宗是胡族尚武精神及中國優美開明文化混合的條件下所產生的怪傑。而大唐帝國的事業也是胡族與漢族合作而成的。貞觀盛世是太宗憑其個人才識和氣度造成輝煌的新氣象。總括而言,貞觀時代的政治理想及治績表現,可以從以下各端說明之:

1. 知人善任:

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不問出身而惟賢能是尚,並且能屏除私人情感的好惡,量才錄用,各盡其能。又由於他虛心好學,容納直諫,不特選拔了多方面的人才,同時更能與這些人相互切磋,以求進步,故貞觀一代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薛萬徹、尉遲敬德、李勣、李靖、封德彝、褚遂良等名臣,由於得到太宗重用,也就竭心盡智,共同開創盛世。

2. 虛懷納諫:

太宗是歷代帝王中最善納諫的人,每以隋煬帝的拒諫為戒,因而盡力求言,擴大諫官之職權,朝中以魏徵最能直諫,曾先後上疏數十,直諫太宗錯失,太宗曾大怒,然結果均加接納,故貞觀一代能直言之臣特多,除魏徵外,朝臣如馬周、王珪、褚遂良等也都以論諫知名,奠下唐代政治之民主風氣。

3. 留心吏治:

太宗非常注意吏治,曾命房玄齡省併冗員,並命五品以上京官輪流值宿於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再者太宗對於都督、刺史一類的地方官都親自揀選,更錄刺史姓名於屏風,坐臥觀之,得其在官善惡之跡,皆注名下,以備提拔或貶降。此外他曾遣李靖等十三人為「黜陟大使」巡視全國,查察吏治得失。此外他更審慎對死刑的判決與執行,凡死刑罪案皆命中書門下兩省詳加討論,以免冤濫,於京師處決死刑罪犯也要在行刑前覆奏五次,地方處決者則須覆奏三次。

4. 提倡文教:

太宗即位前已注重文教,設「文學館」,延聘房玄齡、虞世南等十八人為文學館學士,討論學術。即位後,在宮中弘文殿藏書二十多萬卷,徵求名儒出任學官。又大興國學,當時國學生徒近萬人,高麗、百濟、新羅及吐蕃諸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一時文教大盛。

5. 平抑門第:

魏晉以來,社會上普遍重視門第,寒族難有仕進的機會。唐太宗詔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功、立言,以功臣代替世胄,科舉代替門第,而寒門子弟晉身政壇的機會大增,因而人才鼎盛。

6. 建立制度:

唐朝重要制度,都在貞觀時期制定,這些制度基本沿襲隋制,但也有所修改,如將三省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加以充實改進,使其更適合於當時統治上的須要及更趨完善嚴密。

7. 重訂律令:

a. 太宗命房玄齡等人將前代法典加以修改,編【唐律】,較前代簡要明確。

b. 又命長孫無忌修【唐律疏議】,將【唐律】條文詳細解釋。

8. 宗室出仕:

太宗命宗室子弟出任官吏,以學習治民之術,避免終日游手好閒,無所事事,故唐代宗室人才之盛,為前代所未有。

9. 尚儉薄賦:

唐承隋亂,民生凋弊。太宗崇尚儉約,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如遣散宮女三千餘人,便可見其施政的仁厚。

10. 四夷賓服:

a. 太宗先後降東突厥及吐蕃,服薛延陀、回紇、契丹,並征高麗。除征高麗無功外,其他各族紛向唐稱臣,唐於其地設都護府,加以管轄。故貞觀一朝,四夷賓服,邊境並無戰亂。

b. 自公元630年東突厥被征服後,西域君長尊太宗為天可汗,唐遂成為亞洲的盟主,維繫國際間的關係,唐聲威震四方。


(三) 貞觀之治之影響:**

1. 奠唐基業:

貞觀之治使中央集權國家的政治,發展到全盛期,促成了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唐朝二百多年的基業。

2. 社會安定:

貞觀初年,經常發生災荒,民生困頓。四年以後,政治績效漸漸顯著,人民出外不閉門,行旅不須帶糧,米每斗三、四錢,物價低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定。

3. 文化遠播:

因東西交通暢通,遂使唐文化東傳日本,南及安南,西越 嶺,北達大漠,唐的制度、學術及工藝技術等因而流傳四方。

4. 政制影響:

貞觀時代確立的各項政制,可稱完備,足為後世效法,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和科舉制等,自宋至清各朝,無不模仿唐制。

5. 聲威至今:

自貞觀後,唐的聲威遠播,以後外族稱中國人為「唐人」,下迄元、明之際,西北諸國對中國天子仍尊稱為「天可汗」。


(四) 永徽之治、武后之亂及韋后之亂:

1. 永徽之治:唐太宗死後,高宗繼承帝位,改元永徽。高宗在位早期,因有長孫無忌及褚遂良輔政,政治仍清明,武功仍鼎盛,百姓富足,社會安定,故有「永徽初政,媲美貞觀」之說法。

2. 武后之亂:可惜高宗晚年寵愛武氏,並冊立她為皇后。後來因病不能治理朝政,大權逐漸落入武后手中。

武后天性聰明,通曉文史,有政治才幹,當高宗病時代理政務,因而取得政治大權。高宗死後,武后接連地廢掉中宗、睿宗兩位皇帝,而她自做「聖神皇帝」,定都洛陽,改國號周(公元690年)。她就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后晚年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乘機迎中宗復位(公元705年),恢復唐的國號,仍尊武后為「則天大聖皇帝」。這年,她也去世。武后正式稱帝共16年。

3. 韋后之亂:中宗復位把國都遷回長安。由於武后之影響,唐代婦女干政,似乎成了風氣,跟著就有中宗時的韋后亂政發生。

當中宗被武后所廢時,韋后與他同甘共苦,渡過了不少難關,所以中宗復位後,對他很是寵信,因而韋后得以干預朝政,重演武后的故事。韋后先殺張柬之及太子重俊,後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立四子李重茂為少帝,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幸好睿宗的兒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合發動政變,殺了韋后及其同黨,奉迎睿宗即位,隆基立為太子。後來睿宗禪位予隆基,是為唐玄宗。


(五) 開元之治:**

開元是玄宗初期的年號,是太宗貞觀以後唐朝第二個盛世。睿宗在位不久,傳位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即位後大赦天下,改元開元,史稱「開元之世」(由公元713年至741),共29年。

甲. 開元之治之背景:

唐玄宗自誅太平公主,政府中已不再存有政敵,乃得專意於政治的興革。自高宗以降,經武后、中宗六十年間,唐之政治趨於敗壞,其最大的病象,大致有:

1. 政治上形成奢侈貪縱之風,這與武韋二后有關;

2. 科舉過份膨脹,加上武后的濫賞、韋后及安樂公主等賣官,因而形成冗官充斥的現象,官吏之質素日漸低落;

3. 冗官及貪縱成風,必然造成經濟上的紊亂及財政危機。

乙. 玄宗之政績:

玄宗即位後,銳意針對政治上種種弊病加以改善。玄宗於開元時代的政績可稱述的方面甚多,現一一析述之:

1. 政治方面:

a. 任用賢能:唐自武韋之亂,政治上形成奢淫貪縱之風氣。玄宗登位後,重用賢臣,初用姚崇、宋璟,後用張九齡、韓休,此外尚有盧懷慎、張說、杜邏,一時賢臣先後繼起。他們各盡所長,忠於職守,政風為之一變。而且玄宗在開元初期,亦尚能納諫,政治遂能走上軌道。

b. 講求吏治:

1/ 玄宗廢除「斜封官」,嚴格執行官吏的考選辦法,採取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內外官吏的遷調制度,選京官中有才識者,外放為都督刺史,增加他們的辦事能力及行政經驗。

2/ 又選都督刺史中有政績者,升任京官,內外互調,以溝通中央與地方的政情。

3/ 調整地方行政組織,將唐初十道改為十五道,各道置採訪使,監督地方州縣的長吏,考核地方的政績。

4/ 玄宗革除科舉之弊端,限制進士科及第人數,改善以往冗官日多的情況,以提高官吏的質素。


2. 經濟方面:

a. 崇尚節儉:

玄宗本人亦能崇尚節儉,對百官及後宮的服飾、器用都有限制,規定三品以下大臣,以及內宮后妃以下者,不得戴金玉之飾,又曾不准開採珠玉、織造錦繡、遣散宮女等。

b. 整頓戶籍:

開元九年(公元711年)曾以宇文融清查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查獲巧偽甚多,共得八十多萬戶,使國家稅收及兵源增加。

c. 裁汰僧尼:

令12,000多僧尼還俗,並禁止營建寺院,鑄造佛像、寫經,由是節省因崇信佛法的奢侈耗費。


3. 文化方面:

a. 提倡儒術:玄宗早年對儒術頗為愛好,優待儒臣,置集賢書院,延聘褚無量入宮侍讀,搜羅群籍,得四萬八千餘卷。

b. 注重文教:令張說修定「五禮」,七年而成,定名為「開元禮」,此外也編定「唐六典」及「姓族系錄」等書。


4. 軍事方面:

a. 行募兵制:

唐高宗及武則天時,府兵制逐漸廢弛,玄宗乃採張說之議,改行「募兵制」。

b. 行彍騎制:

公元722年,玄宗挑選府兵及 丁十二萬人為京師宿衛,後改稱「彍騎」。

c. 設兵邊疆:

邊疆設十大兵鎮,派節度使統領,用以統率異族,鞏固疆土。


丙. 開元之治之影響:

玄宗開元年間,海內承平,百姓樂業,社會長期安定,人口自然增多。是時物價平賤,「米斗之錢十三」、「絹一匹值錢二百」,可見社會富庶,且玄宗又能糾正「武后之弊政」,於是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發展,至此達於極盛,是為黃金時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