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華人


華人,亦稱唐人,是一個人種概念,指祖先來源於古中國的人種。包括現代的中國人和取得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1]
具有漢民族血統的人都是華人,與漢族相近的滿族回族等民族可能也稱為華人,而對於海外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與漢族歷史淵源相對較淺的民族在一些語言里可能不被稱為華人。
華人(英文:Ethnic Chinese)是沒有政治意義的名詞, 絕大多數海外的人都能接受。在多重身份認同的情況下,可能一個人是華人同時也具有其他種族的身份。

名稱

  • 華人源起古代中國的華夏族,《春秋左傳·正義》道:「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族及其祖先華夏族,衣飾圖案較為華美,此為華字之起源。隨着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擴展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周邊其他民族身上。
  • 唐人這種稱呼在使用粵語廣東港澳及其移民中尤其常用。唐人街,乃粵語中唐人所居住的街區是也,此稱呼並普遍應用於海外華人。一些國家如日本等國直到近現代仍稱中國人為唐人。正因為唐朝中國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強盛朝代,而事實上與唐朝當時文化的開放程度及與外國頻繁來往亦有連帶關係。而此唐人稱呼,又以19世紀中期之後開始盛行。20世紀後,該稱呼雖普遍不如中國人、華人常用,但仍見於各國地名,例如:唐人街 (China Town中國城)。


意義

  • 「華」字有國族承認之意,指具有漢民族血統的人,大部分移民至外國的漢人。
  • 有時專指在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地方,承認祖輩的祖國為中國,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海外華人
  • 「華人」不完全等於「中國人」。理論上「中國人」就法律國籍來說是指: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國籍者。離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居住世界各地的華人,稱為海外華人,他們不一定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國籍
  • 絕大多數的台灣人認同自己具有(部分)「華人」或「華裔」的身份及血統。台灣也有少部分人會稱有漢族血統的台灣人為「華裔臺灣人」,概念相當於「華裔美國人」、「華裔新加坡人」,不過台灣極少有其他本土民族(如:南島語裔台灣人)會將自己稱之為台人。
滿清時出國的漢人之所以自稱「唐人」、「華人」,其實都是不承認滿清的奴化統治,即以唐、華表示自身的中華正統,並區別清人。在清代均沒有記載漢人會自稱清人,清人之稱謂於明代後金時期已經出現,所以清人皆指滿人,但前各朝代的中國人均可稱宋人明人。因此在當時中國的周邊國家都稱海外漢人為唐人、華人。


歷史

唐人一詞的源自唐代的經濟文化交流的繁盛。從隋煬帝大業唐太宗貞觀開始,逐漸的拓土開邊,威震中亞西亞南海諸國。西域地區城邦國家和遊牧部落聯盟稱隋高祖楊堅隋世祖楊廣聖人可汗,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周之治,到了唐玄宗開元之治時,國威更加繁盛,遠近各國都派人前來進貢。從此世界對大唐的一切便均以「唐」字加稱,如「唐字」,「唐山」等等,這種情形延續至今。日本到豐臣秀吉時代還叫中國唐土、唐國。


漢人和唐人的演變

漢人」一詞被指專指漢民族,並被賦予「漢人」的含義始於漢武帝在位中期,永嘉之禍後北方游牧部落首次大規模進入中原建立了一系列割據政權,尤其是在北朝的北魏、西魏、東魏和北周的建立者大都是鮮卑人,而他們對所統治之中原地區的居民統稱為「漢人」。到了隋唐時,由於帝王將相的勵精圖治,而逐漸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於是唐代出現了用「唐人」指稱漢民族的新稱謂。不過從初唐時開始對漢人及胡人的區別已經開始模糊。


文獻記載

最初稱漢民族為「唐人」的是《沈下賢文集》中稱:「自翰海以東,神鳥、敦煌、張掖、酒泉,東至於金城、會寧,東西至於上郢、清水,凡五十郡、六鎮、十五軍,皆唐人子孫,生為戎奴婢。
《新唐書·吐蕃傳》劉元鼎出使吐蕃經過蘭州時,所見「蘭州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戶皆唐人。見使者麾蓋,夾道觀。」
代《島夷志略·序》中記載:「自時厥後,唐人之商敗後,外蕃率待以命使臣之禮。」
《明史·外國真臘傳》:「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清代《池北偶談》: 「昔予在禮部,見四譯進貢之使,或謂中國為漢人,或曰唐人。謂唐人者,如荷蘭、邏羅諸國。蓋自唐始通中國,故相沿云爾。」 [1]


華人與中國人的區別

一般來說,華人(Ethnic Chinese)主要是從人種方面來講,中國人(citizen of China)主要是從國籍上來區分,這兩個意涵不一樣。
  • 華人(人種) = 中國漢族和漢族相近民族血統的人 + 海外擁有漢族和漢族相近民族血統的人
  • 中國人(國籍) =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人 + 擁有中國國籍的其他民族外來移民
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都能區分種族和國籍的不同意義,所以對於華人一詞在使用時很少有爭議;對於中國人一詞在使用時牽扯到政治問題:兩岸問題(一個中國一中各表兩個中國特殊兩國論一中一台),東南亞華人問題,其它國家的移民的融入和國家認同問題等,所以爭議比較大。


華僑與華人的區別

華僑」通常指居住在中國海外,但仍然「擁有中國國籍」的人。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對「華人」一詞作如下解釋:「華人」是除華僑外,尚包括「歸化為外國國民」以及移民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中國人;「華僑」則單指僑居在海外的「中華民國國民」。[2]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中,所謂華人指帶有前述中國人血緣而「包括國籍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非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人」。
除了官方定義外,在民間及學術界的使用上,華人包含廣義華僑及華裔,成為描述廣義祖先來自中國的所有華裔之總稱。


華人的姓氏

華人姓氏繁多,其確切個數眾説紛紜,一般認為總共有四千到六千個,但是目前常見的,只有一千個左右,其他姓氏極為罕見。 1977年,中國歷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
華人最大的10個姓是:。這十個姓佔華人人口約40%。
第二大的10個姓是:。佔華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10個姓是:。佔華人人口約10%。
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加起來也佔總人口的10%。
在全球華人中,其為上述45個姓氏的人口超過七億以上。


語言

華人大部分是漢人,大部分能說漢語,在東亞地區,受到漢人主導的國家之中的華人(或中國人)普遍能說漢語(包括漢語方言),也能閱讀漢語。在亞洲以外,除第一代華人移民外,大部分第二、三代的華人(包含混血華人)都甚少能閱讀漢語,或衹會說漢語口語而不會閱讀,甚至完全不懂漢語,衹能以該地區的語言作溝通。


注釋

  1. ^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541頁 【華人】①中國人。②指取得所在國國籍的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
  2. ^ 中華民國 僑務委員會 多族群環境中報紙角色和功能的轉變


參見


相關條目


外部連接


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