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6年6月12日星期一

歷史真貌─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清朝(十七)

音樂和服飾篇

音樂

同明朝一樣,清朝時期的說唱音樂更加豐富多采,其中南方的彈詞,北方的鼓詞,以及牌子曲,琴書,道情類的說唱曲種更為重要。

南方的彈詞以蘇州彈詞影響最大。蘇州出現了以陳遇乾為代表的蒼涼雄勁的陳調;以馬如飛為代表的爽直酣暢的馬調;以俞秀山為代表的秀麗柔婉的俞調這三個重要流派。以後又繁衍出許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詞以山東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韻大鼓較為重要。

而牌子曲類的說唱有單弦、河南大調曲子等;琴書類說唱有山東琴書、四川揚琴等;道情類說唱有浙江道情、陝西道情、湖北漁鼓等,少數民族也出現了一些說唱曲如蒙古說書、白族的大本曲。

以聲腔的流布為特點,清朝戲曲音樂出現了新的發展高峰。早在明代就發展起來的昆劇,到了清代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代表劇目如洪升的《長生殿》等。明末清初,北方以陝西西秦腔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發展,它影響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陝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這種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經久不衰。

晚清時期,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曲調構成的皮黃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產生了影響遍及全國的京劇,出現了程長庚、譚鑫培以及後來的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一代名角。各種地方小戲、評劇、越劇、楚劇等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清代器樂的發展表現為民間出現了多種器樂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樂,河北吹歌,江南絲竹,十番鑼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琴歌《陽關三疊》、《胡茄十八拍》等廣為流傳。清代出現了華秋萍編輯的最早的《琵琶譜》。

服飾

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特別在乾隆朝時期,乾隆制定了詳細的冠服制度,併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男服分為袞服,為皇帝穿著;龍褂,為皇子所穿;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為大臣上朝時穿著;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此外,還有常服,規定很少,早先的長袍馬褂,主要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後來逐漸普及,變成了一般的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

清代的女服分為朝服,皇后的朝服包括朝裙、朝袍、朝褂;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常服多以長袍為主,長袍的下擺多垂至地面。掩蓋住旗鞋。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也是很流行的裝扮。這種坎肩有大襟、對襟和琵琶襟等樣子,長度多在腰際,並綴有各種花邊。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滿族女子的髮髻比漢族女子的高出五到六寸。

清朝時期漢族女子的服飾,在嘉慶、道光之前,仍與明朝時的服飾差不多,以衫裙為主。乾隆時期的婦女的衫襖,式樣比較寬大,長度一般在膝蓋以下。衣領通常是圓領或斜領,很少用高領。嘉慶之後,衫襖變得窄小,長度也明顯縮短。除了穿裙子的外,還有穿褲子的。褲子最開始是大褲管的,後來開始流行小褲管的。到了光緒年間,由於褲子的流行,女子穿裙子的人逐漸減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