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2月29日星期五

中國宮廷舞(一):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宮廷舞是伴隨著古代宮廷的出現而形成、確立和發展的,在中華璀璨的文化史上留下了絢麗多彩的篇章。

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那時的人們是相信鬼神的,因此國家無論大事小情,都要占卜問卦,進行祭祀活動,是故當時的舞蹈多在祭祀和慶功時表演。傳說啟喜好歌舞,根據《竹書紀年》記載,他曾下令舞《九韶》。雖然舞蹈的內容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知曉了,但或可猜測是與祭祀有關。《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還有一則記載,說啟去到天帝處,從天上得到《九辯》和《九歌》兩部樂舞作品,帶回人間,於是他又製成《九韶》。

到了夏朝末帝夏桀時,其宮殿中竟有女樂三萬人,淫樂之聲震響全城(《管子·輕重甲》)。其樂舞崇尚奢華,而其本人耽於淫樂,終至國亡。

取代夏朝的殷商與夏一樣,尊侍鬼神。凡祭祀等「禮」舉行時要伴以歌舞。商人用音樂與神鬼對話,將歌唱給神鬼聽。樂舞成為人們進獻、侍奉、娛樂神鬼,使人神溝通的重要手段。 有時商王還親自舞蹈,比如殷墟甲骨文中就記載了商王為祭神而表演的舞蹈《羽舞》。

商朝滅亡後,隨之建立的西周王室制定了一整套詳細的禮樂制度,標誌著中國宮廷舞的正式確立。「禮」指祭祀、朝饗等儀式,「樂」指伴隨「禮」進行的樂舞。周代的禮樂制度有兩條基本內容,一是規定等級,二是規定伴隨禮的樂舞基本是雅樂。

根據周代禮樂制,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所用樂器也不同,等級十分森嚴。據《周禮·春官》記載:如祭祀天神,「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祭地時,「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祭山川,「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祀四望時,要「奏姑洗、歌南呂」,舞《九韶》。享先妣時,要「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享先祖時,要「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兩君相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來訪使臣用小雅《鹿鳴》、《四度》、《皇皇者華》。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在周雅樂中,器樂、舞蹈、歌唱往往分別進行,並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與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彈奏樂器瑟或簧管樂器笙伴奏,器樂即所謂「金奏」,是鐘、鼓、磬的合奏。「金奏」規格很高,只有天子、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單用鼓。當時可以看到「六代樂舞」,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九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濩》、周時的《大武》。

周代的宮廷舞主要在以下場合表演:

一是用於祭祀。《周禮‧地官》記載:「舞師的任務包括:教習兵舞,在祭祀山川時帶領人們舞蹈;教習帗舞,在祭祀社稷時帶領人們舞蹈;教習羽舞,在祭祀四方之時帶領人們舞蹈;教習皇舞,在大旱祈雨時帶領人們舞蹈。」「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

二是用於巫禮。《周禮‧地官》記載:「司巫掌管群巫,如果國內發生大旱,則帶領群巫跳舞求雨。此外,在祭祀百物之神時,跳兵舞、帗舞。

三是用於驅疫。

四是用於教育。《周禮‧地官》記載:「樂師掌管國學之政,來教育貴族子弟學習小舞(指年幼時學習的舞蹈)。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通過學習樂舞,使這些貴族子弟可以舞《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和《大武》。音律和諧,舞蹈應節,就可以用來祭祀天神、人鬼、地祗,這樣邦國和睦,萬民和諧,賓客安撫,遠人臣服,萬物興盛。

五是用於宴享。當時表演的舞蹈有弓矢舞等。

西周時的宮廷舞在殷商樂舞的基礎上,在「以德配天」的觀念下,將宮廷舞向禮儀性上發展,而弱化了它的娛樂功能。舞蹈主體是雅樂舞,其特徵就是肅穆、崇高。比如,周天子在冬至日和夏至日祭祀時,當天子登壇禱告時,舞隊獻上《雲門》和《咸池》,舞者疾徐適度、進退有序、雍容有加,凸顯莊重神聖、中庸寧靜的特點。

《左傳》記敘了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看雅舞時的感慨。當他看見跳《象簫》、《南龠》舞,說:「美哉,猶有憾!」看見跳《大武》舞,說:「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當他看見跳《韶濩》舞時,說:「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看見跳《大夏》舞,說:「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看見跳《韶箾》舞,他說:「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從中可見,季札評價甚高的《韶箾》舞,是因為「德」到達了極點,其寬厚仁大,沒有什麼樂舞可以超過它。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室權力的衰落,曾經建立起來的禮樂制度也開始崩潰。一些諸侯開始越禮使用樂舞。比如《論語》中記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僭於上也。」與此同時,被指斥為「鄭衛之音」的「新樂」(倡優女樂)也進入了宮廷,使原先的雅樂受到民間俗樂的影響。為此,孔子發出了「惡紫之奪朱,惡鄭聲之亂雅樂」的感慨。從此,民間俗樂舞開始進入宮廷,並逐漸與之融合。

此外,這時的宮廷舞的娛樂功能加強,舞蹈更加輕盈、飄逸、柔媚,使其更具美感,為後世宮廷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比較流行的是細腰長袖之舞。我們從以下的記述中可以一窺端倪。

《楚辭》曰:「二八齊容起鄭舞,衽若交竿撫案下。」又曰:「翾飛兮翠曾,(曾,舞也。言舞工巧似翠鳥之舉。)展詩兮會舞。」

《拾遺記》云:「燕昭王即位,廣延國來獻善舞者二人,一名旋娟,一名提嫫。體輕氣馥,或行無蹤影,或積年不饑,昭王處以丹綃華幄,飲以瓀鈱之膏,飴以丹泉之粟。王登崇霞之台,乃召二人徘徊翔舞,殆不自支,王以纓縷拂之,其舞一名縈塵,言其體輕,與塵相亂。次曰集羽,言其宛轉若羽毛之從風末,曲曰旋懷,言其支體纏蔓若入懷袖也。」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