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

元之對外戰爭

第五节 对外战争

  自從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奴隸制國家以來,奴隸制度的發展決定了奴隸主貴族必然要不斷地對外擄掠。擄掠奴隸和财富的戰争被看作是光榮而高尚的事業。奴隸主的軍隊也正是依靠擄掠戰争來得到利益和得到發展。由于周鄰國家的衰落和蒙古貴族騎土的善戰,蒙古軍所向無敵,不斷取勝,占有了橫跨亞歐兩洲的廣闊領域。

  元世祖忽必烈依靠漢人地主的支持,在漢地建立趄封建王朝,并且采用了封建的軍事、政治制度,但是蒙古的軍隊仍然保存了原來的某些制度和原有的傳統。傳統的習慣勢力使忽必烈和鐵穆耳仍然把對外侵掠視爲大汗應有的高尚事業。在蒙古貴族和軍隊勢力的推動下,忽必烈在滅南宋的同時,又不斷地對周鄰各國:高麗、日本、安南、占城、緬國等展開了頻繁的戰争,一直延續到欽穆耳統治的年代。

  但是,元朝的軍隊畢竟已不同于蒙古建國初期的狀況。半個世紀以來,蒙古軍隊不斷收編了大量的各族的新分子。金朝降蒙的漢人地主武裝和南宋的新附軍,更與蒙古軍隊的素質完全不同。他們被迫當兵或被征調服役,蒙古貴族對外侵掠的戰争隻能爲他們帶來損害,而不能帶來利益。軍隊成分變化,蒙古将士也逐漸腐化,習于享樂。元朝對外侵掠軍在各國人民的正義的反抗面前,不再是所向無敵,而是不斷地遭到失敗。

  元朝的對外戰争,使被侵掠的各國人民遭到戰争的禍害,也爲元朝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官員們奏報說,百姓賦役繁重,士卒觸瘴疠多死傷,群生愁歎,四民廢業。以緻“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産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元史·安南傳》)

  元朝對外侵掠戰争完全是不義之戰。各國人民對元軍的抵抗和打擊,實際上支持了元朝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在元軍對外作戰期間,江南人民的武裝起義,此仆彼起。起義軍對元朝的沖擊,也是對被侵掠的各國人民的支援。


(一)对高丽的侵扰与高丽人民的反抗斗争


  蒙哥時,高麗王子王倎來朝,未返。中統初年,高麗國王王瞰死。趙壁、廉希憲建議送王碘歸國,立爲國王。忽必烈采納這個建議,派兵送王似歸國即位,更名王植。忽必烈把高麗作爲元朝的屬國,按照成吉思汗的定制:“凡内屬之國,納質、助軍、輸糧、設驿、編戶籍、置長官。”一二六八年(至元五年),忽必烈嚴令王植在高麗制造可載四千石的海船一千艘,供備元軍東侵日本。元朝對高麗的控制和榨取,引起高麗朝野的不平。一二六九年(至元六年),林衍廢王禃立其弟淐爲國王。忽必烈得報,派頭辇哥領兵扶植王植複位。頭辇哥進據高麗王都,命脫脫朵兒充任高麗達魯花赤。這時,林衍已死。高麗三別抄軍首領裴仲孫等擁立王植庶族王溫爲國王,遷入珍島(南全羅道),堅持抗元鬥争。林衍廢王植時,高麗統領崔坦、李延齡等以西京(平壤)五十餘城來附于元,元改西京爲東甯府,屬遼陽行省。

  一二七一年(至元八年),堅持在珍島抗元的軍民被元将忻都擊敗。餘部在金通精率領下,逃往耽羅。一二七三年(至元十年)忻都部追至耽羅,擒金通精等。三別抄軍的抗元鬥争遭到鎮壓而失敗。一二七四年(至元十一年),王植死,子愖立(後改名賰,又改名昛),娶忽必烈女忽都魯揭裏迷失公主爲妻,進一步加深了高麗國王對元朝的依附關系。高麗被迫更改官職名号,凡省、院、台、部等與元朝廷相類的官号,都予改換。又派遣貴族子弟二十人作爲質子,到元朝“入侍”。一二八○ 年(至元十七年)元朝在高麗創設驿站。一二八一年,元朝向高麗征發軍士萬人,水手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參與遠征日本的戰争。元軍所經之處,人民不堪其擾。一二八二年(至元十九年)王昛以日本侵擾邊海郡邑,請求元朝發兵戍守金州。一二八三年,元朝在高麗正式設置征東行中書省,以王昛與蒙古軍将阿塔海共領行省事。

  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年),王昛傳位于其子謜。明年,元朝以僭擅罪廢謜,再立昛爲國王。一二九九年,成宗複立征東行省,以闊裏吉思爲高麗行省平章事。闊裏吉思驕橫貪暴,對高麗的官制、儀禮、民戶版籍和賦稅刑罰都橫加幹預,認爲“若依本俗行事,實難撫治”。這種無理的幹涉引起人民的極大憤慨。一三○一年,成宗被迫撤銷了行省的建置。


(二)对日本战争的失败

  一二七四年(至元十一年),在元兵南下滅宋的同時,忽必烈又命屯戍在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等,将屯田軍及女真軍、水軍萬五千人,乘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艘,越海遠侵日本。元軍元帥忽敦與高麗都督使金方慶等由合浦攻對馬島,殺日本将領允宗助國;轉攻壹歧島,殺日本将軍經高。日本俊字多天皇征藩屬兵十萬餘人來戰,元軍在博多用火炮敗日軍。元軍雖然屢勝,但在日本軍的重重阻擊下,兵疲箭盡,不敢深入,倉促撤回。

  一二八一年(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又以派往日本的使者被殺爲辭,再次大舉遠侵日本。這支軍隊主要由南宋新附軍十萬人組成。出師前,領兵将軍範文虎請求配備戰馬和回回炮,忽必烈不準,說:這是海戰,用那些幹什麽?

  侵日元軍分兩路啓行。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從高麗渡海。阿塔海、範文虎、李庭率領新附軍乘海船九千艘自慶元、定海放帆,期以六月望前會于壹歧島和平壺島。忻都、洪茶丘部在壹歧島以火炮敗日軍,殺其将少貳資時,此後接連失敗。軍中疫病大作,士氣低落。兩路大軍會合之後,舳舻相銜而進,七月至平壺島,移九龍山。八月一日,飓風大作,船隻被海浪卷起,互相撞擊沉沒,軍士落水溺死者無數。隻有高麗船構造堅固,得以保存。統軍将領範文虎等乘坐堅好船隻逃生。脫走歸還的兵士才十之二三。被遺棄的士卒十餘萬人無食無主,隻好自己組織起來,推張百戶作統率,号張總管,伐木作舟,準備回還。第七日,日本軍來襲,元軍被殺死者無數。九日,二三萬人被擄至八角島。日軍盡殺蒙古、高麗、漢軍,稱新附軍爲唐人,捉去作奴隸。其後有于阊、莫青、吳萬五三人逃歸,潰敗的真相才被揭露。

  一二八三年(至元二十年),忽必烈又以阿塔海爲征東行中書省丞相,發五衛軍二萬人征日本,責令江南行省大造海船。昏暴的地方官根據人戶數字敷派造船數目,征求工料。爲了打造海船,大批工匠被征發,離家遠役。官吏督責嚴急,動加捶楚,工匠辛苦萬狀,凍死、病死者不計其數。元朝又在各地強征大批水手。江南人民紛起反抗。禦史中丞崔或在一封奏章中說:“江南盜賊,相挺而起,凡二百餘所,皆由拘刷水手與造海船,民不聊生,激而成變。”他請求暫停日本之役;又建策江南四省應辦軍需,宜量民力,勿強以土産所無;凡給物價與民者必以實;召募水手當從其所欲。忽必烈不從,又授劉國傑爲征東行省左丞,練兵械于揚州。這時,福建黃華起義,聲勢浩大,忽必烈派劉國傑前往鎮壓。練兵侵日的事,暫時擱置。黃華敗後,忽必烈又措置船糧軍士,預定于一二八六年(至元二十三年)三月第三次遠侵日本。但這時對安南的戰争遭受慘敗,忽必烈方圖報複,所在吏民大擾,人民起義蜂起。忽必烈無法兩道興師,至元二十三年正月,下诏罷征日本,元朝侵日戰争遂告結束。


(三)对安南的战争

  一二五三年,兀良合台乎定雲南。一二五七年,出兵安南,攻破王都。安南國王陳日眨亡避海島。蒙古兵因天氣炎熱不能久留,還師。中統初,安南國王陳光昺被迫稱臣入貢,接受忽必烈的冊封。元朝命鈉刺丁充安南國達魯花赤。一二六七年,忽必烈宣诏:以“君長親朝”、“子弟入質”、“編民數”、“出軍役”、“輸納稅賦”、“置達魯花赤”六事相約束,企圖進一步控制安南。陳光昌不願接受這些苛刻的條件,上書請罷本國達魯花赤,複請免六事。一二七七年,陳光昺死,子日烜立。次年,忽必烈遣柴椿等由江陵經邕州直抵交趾,責其不修六事,不請命而自立之罪,并要日烜入朝。日烜托故不至。一二八一年,忽必烈立安南宣慰司,以蔔顔帖木兒爲宣慰使都元帥,指責安南在光昺沒後,其子日烜違命擅立。一二八三年,忽必烈準備遠征占城,遣使征兵糧于安南。日烜婉辭拒絕。第二年,王子鎮南王脫歡、大将李恒受命往征占城,要求假道安南,并征糧饷以助軍食。日烜從兄興道王陳峻領兵境上,拒絕元軍假道。脫歡六道進攻,敗安南兵,于萬劫江破陳峻部,乘間縛筏渡富良江。至元二十二年(一二八五年)正月,陳日烜自率軍十萬來援,沿江布兵船,立木栅拒守。元軍進攻,日烜敗走,退守天長、長安。這時,唆都、唐兀朮率領征占城的軍隊北返,與脫歡軍合,元軍勢盛。寬徹、忙古■等由陸路,李恒、烏馬兒等由水路,兩路追擊。日烜屢敗,退至安邦海口,棄舟揖甲仗匿山谷間,走清化府。但這時安南援軍漸集,陳峻聚船千餘艘于萬劫,阮盝在永平。元軍師老兵疲,加上暑雨疾疫,死傷甚衆。限于地形蒙古軍馬無法施展,隻好放棄京城,撤兵北返。安南軍乘機追襲。元軍行至冊江,未及渡,林間伏發,李恒中毒箭死,脫歡逃回思明州。唆都距脫歡駐營二百裏,不知道脫歡北撤的消息,回軍途中在乾滿江被殲。

  一二八六年,忽必烈下诏罷征日本,專力攻安南。一二八七年(至元二十四年),忽必烈發江淮、江西、湖廣三省蒙漢軍七萬、船百艘和雲南兵、黎兵等再侵安南,海道萬戶張文虎運糧十七萬石以供軍食。脫歡總大軍分三道并進:奧魯赤從脫歡由東道攻女兒關;程鵬飛由西道攻永平;烏馬兒、樊楫由海道率舟師合攻。安南軍有計劃地退卻,誘敵深入。元軍渡富良江,進迫都城。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年)正月,陳日烜再次逃走入海。安南人民堅壁清野,藏粟逃匿,以困元師。張文虎所率糧船在綠水洋受到阻劫,隻好沉米于海,返航瓊州。元軍在長驅深入之後,士卒疲敝,糧饷将盡,而且天氣轉熱,疫病發生,已開始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脫歡于是全師北撤。樊楫等由水道先退,被安南軍邀擊于白藤江,全軍覆滅。安南集合重兵三十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連亘百餘裏,阻斷了元軍的歸路。脫歡且戰且退,毒箭傷腳,從單己縣趨盆州間道撤到思明州。陳日烜随即遣使入朝,歸還俘虜,并進金人自代以贖罪。忽必烈對這次失敗十分惱怒,責命脫歡改鎮揚州,終身不許入朝。一二九○年(至元二十七年)陳日烜死,子日烜立。一二九三年(至元三十年)七月,忽必烈又命劉國傑等水陸分發,第三次侵安南。次年正月,忽必烈病死。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诏罷征安南。


(四)对缅国、占城、爪哇的战争


  一、對緬戰争

  

  一二七一年(至元八年),忽必烈遣使诏緬國蒲甘王朝那羅梯诃波王歸附納貢,緬王殺使拒命。一二七七年,幹額總管阿禾内附,緬王兵犯幹額、金齒,阿禾告急。大理路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出兵增援,衆僅七百人。緬軍四五萬,前隊乘馬,次隊驅象,再次爲步卒。象被甲,背負戰樓,兩旁挾大竹筒及短槍。元軍善射,象隊死傷過半,負傷者奔逃,散入林中,樓甲等一切戰具盡毀。元軍乘勝進攻,逐北三十餘裏,連破十七寨。随後,雲南行省遣納速刺丁率兵征緬,兵至江頭城,招降忙木、巨木秃等三百寨。一二八三年(至元二十年)忽必烈命相吾答兒、太蔔、也罕的斤等将兵,開始對緬國大舉侵掠。一軍取道阿昔江達鎮西阿禾江,順流下江頭城,斷緬人水路。一軍從骠甸徑抵其國,與另一支由羅碧甸進軍的部隊相會合,攻破江頭城。建都及金齒十二部皆降。緬王遣使納款請和,爲盂乃甸白衣頭目阻礙不得行,一二八七年(至元二十四年),緬王被其庶子不速速古裏囚系,并殺雲南王所命官阿難答等。忽必烈以脫滿答兒爲都元帥,再次侵緬。雲南王也先帖本兒與諸将進至蒲甘,緬軍誘敵深入,元軍失利,死七千餘人。緬國遣使謝罪納款,三年一貢。從此蒲甘王朝滅亡。緬國分成若幹撣邦。

  元成宗大德時,緬國木連城的首領阿散哥也利用人們對緬王降元的不滿,提出“自歸大元之後,使我多負勞費”,殺緬王及元朝留緬的國信使從人百餘人。一二九九年(大德三年)緬國王子向元朝求援兵。成宗令宗王闊闊、雲南行省乎章政事薛超兀兒、忙兀都魯迷失等進兵幹涉。元軍進圍木連城,阿散哥也據城堅守。阿散哥也以重貨賄賂元軍将領退兵。受賄的元軍将領托以暑熱瘴疠,擅自撤兵而還。一三○三年,元朝罷廢雲南征緬分省。此後,緬國對元朝仍然保持着朝貢關系。

  

  二、對占城的戰争

  

  元朝滅宋後,封占城王爲郡王。一二八○年(至元十七年),忽必烈命唆都在占城設行省統治。占城王子補的拘執元朝派往退國、馬八兒國的使者。一二八二年,忽必烈遣江浙、福建、湖廣兵五千,海船百艘,戰船二千五百,由唆都率領,循海道入侵占城。占城沿木城四面約二十餘裏,起樓栅,立炮台百餘防禦,國王于木城西十裏設行官率重兵屯守。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年)正月,元軍攻入木城,國王退保大州西北鴉候山,遣使詐降,集結兵力,準備反攻。唆都發覺受騙後領兵進攻,失敗,在一二八四年引還。忽必烈又命脫歡、李恒會合唆都兵假道安南以伐占城,遭到安南的堅決抗擊(見前)。

  

  三、遠征爪哇

  

  一二九二年(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命史弼、高興、亦黑迷失率福建、江西、湖廣兵二萬,戰船千艘,載一年糧,遠涉重洋,侵掠爪哇。元軍于十二月從泉州出發,浮海經萬裏石塘(東沙、中沙、西沙、南沙群島)等地,二月十三日抵爪哇界,分軍水陸進犯。這時,爪哇國王哈隻葛達那加刺被鄰國葛郎國主哈隻葛當所殺,其婿土罕必阇耶攻哈隻葛當,不勝,聽說元軍到來,便遣使迎降,奉獻當地山川、戶口及葛郎國圖籍,求元軍幫助。

  元軍擊敗葛郎兵,追進葛郎國,圍答哈城。哈隻葛當拒戰失敗,降元。葛郎國敗降後,上罕必阇耶借口還國具備貢品以脫離元軍,途中起兵反元,乘元軍不備,邀擊元軍歸路。元軍死傷慘重,狼狽撤回,海行六十八日返回泉州,士卒死者三千餘人,擄掠所得不能償其所失。忽必烈大失所望,史弼和亦黑迷失均因此受到責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