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29日星期二

第十四章 甘寧青系

一、清末護駕,諸馬封官
 
在前13章裡,我們已把中國近代主要的軍閥派系分別作了敘述,這一章所談到的馬家軍閥,嚴格地說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派系,而是同出於源,分作數支。民國時期,在我國西北的甘、寧、青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回軍武裝力量,由於其首領皆為甘肅河州回族馬姓,故稱“馬家軍”。馬家軍原為家族武裝勢力,它們參與了當時中國政壇的紛爭,先後依附清政府、北洋軍閥、馮玉祥、蔣介石等,統治了西北地區數十年,產生了一批顯赫一時的馬姓軍閥。由於馬家軍的起源及派別比較複雜,本章試將“西北諸馬”的關係,尤其是“西北三馬”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這3支主要的馬家軍作個介紹。

要談馬家軍閥,就應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清同治二年即1863年,甘肅河州(今臨夏縣)人阿訇馬占鰲會合馬悟真等回民首領,舉行了反清的河州暴動,攻破河州,勢力在甘肅迅速擴大。河州白藏鄉人馬海晏也參加了這場暴動。馬海晏早年貧窮,靠在河州、蘭州之間“馱腳”(畜力運輸)為生,尚武,廣交遊。參加河州起義後,馬海晏作戰勇敢,不久即成為馬占鰲的左右手。

1872年,左宗棠率湘軍入甘肅鎮壓,在太子寺戰役中,馬占鰲先誘敵深入,後以“黑虎掏心”戰術,一舉打敗了清軍30個營。在太子寺戰役之後,起義群眾要求乘勝攻取清軍統帥左宗棠設在安定(今定西縣)的大營時,馬占鰲卻主張投降清軍,說:“打了勝仗,比打敗了投降好得多。”馬海晏亦力贊其議,但很多起義群眾表示反對。這時,一個40來歲的漢子、河州韓家集陽窪山村人馬千齡出來說話,支持馬占鰲降清。馬占鰲是馬千齡的同族侄女婿,看到有馬海晏及馬千齡等支持,便決計降清受撫。結果,左宗棠改編馬占鰲部為馬隊3旗,委任馬占鰲為3旗督幫,以馬占鰲之子馬安良(原名馬七五,左宗棠賜名“安良”)為中旗正旗官,馬海晏為中旗副旗官。此外,清廷又授馬安良、馬海晏七品軍功頂戴。馬千齡因勸降有功,被左宗棠稱讚為“良回”,也受到重賞。就這樣,馬占鰲、馬海晏、馬千齡等用起義人民的鮮血給自己換取了“紅頂子”和清廷的賞賜,從此成為了清廷的鷹犬,這也是“河州三馬”的子孫們得以發跡的因由。

馬占鰲降清以後,過了10余年即1886年死去,其職務由兒子馬安良繼任。馬海晏有兩個兒子:一名馬麒,1869年生;一名馬麟,1873年生。兩兄弟自幼隨父軍中,熟習軍旅生活。後來,馬安良、馬海晏這支馬隊併入董福祥的甘軍。

再說馬千齡,亦有兩個兒子十分出眾:次子馬福祿,生於1853年,在1880年中武舉人、武進士,使馬千齡家更增添光彩;四子馬福祥,生於1873年,從小隨父兄習武學文,已顯露出不凡的氣度。

1895年,河湟地區(今甘肅臨夏及青海東部黃河、湟水流域)的回族、撒拉族人民再次發動反清起義。馬海晏父子隨清軍參與了鎮壓。而馬千齡父子也在家鄉組織了民團“安寧軍”,對抗起義軍,曾解救被圍清軍總兵湯彥和。憤怒的群眾將馬千齡家宅院付之一炬,並到處“捉拿馬進士家的人”,馬千齡避走藏區,其子馬福祿、馬福祥則率安寧軍輾轉到蘭州,被陝甘總督陶模收編為步騎兩營,加入進攻河州之清軍,不久,也歸入了董福祥的甘軍,馬福祿任督帶統領,馬福祥任幫統。

1897年,清政府整治軍隊,編建精銳軍,分中、前、左、右、後5軍,由榮祿、聶士成、馬玉昆、袁世凱、董福祥5人分別率領。不久,董福祥之後軍奉調北京附近駐防,馬海晏父子及馬福祿、馬福祥兄弟也隨軍前往。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津、京,馬海晏、馬福祿等曾參加廊坊之戰,重創敵寇。當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馬海晏、馬福祿等率河湟子弟守衛正陽門(今前門),與攻城之侵略軍展開多日血戰。8月13日晚,馬福祿乘雨夜率敢死隊襲擊敵軍,在激戰中身亡。同時戰死者還有其族弟馬福貴、馬福全等百餘人。

這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離北京,馬海晏父子及馬安良、馬福祥等率眾護駕。行至宣化,馬海晏病死。馬麒由哨官提升接任了其父的旗官職務。在晉南風陵渡過黃河時,馬安良、馬麒親自掌舵,護駕過河,搏得了慈禧的賞識。在馬安良、馬麒、馬福祥等的護衛下,慈禧和光緒總算平安逃到了西安。

由於護駕有功,不久,馬麒升任花翎頂戴副將銜循化營參將,駐兵甘肅扎巴鎮。其弟馬麟也升任管帶、都司等職。而馬福祥,則升任甘肅靖遠協副將,1904年又升任西寧鎮總兵兼阿爾泰護軍使,1910年率所部昭武軍移防寧夏。

辛亥革命爆發,陝西革命黨人舉行起義,陝西巡撫升允逃往蘭州,與陝甘總督長庚組織“東征軍”討伐,並妄圖迎鑾西來,把西北作為重振清室的基地。當時,馬安良出任精銳西軍總統,馬麒任幫統,馬安良之子馬廷勷任分統。他們組織了一支有步兵5千、騎兵1千共24個營旗的隊伍,鎮壓革命。1912年清帝退位,民國成立,這支精銳西軍也發生了分化,馬安良父子及馬麒、馬麟兄弟都轉而依附北洋軍閥袁世凱,馬安良出任甘肅提督,而馬麒,則攫取了西寧鎮總兵一職,從此,馬麒兄弟拋開了依靠多年的馬安良,另樹一幟。

馬安良父子也是馬家軍閥的一支,由於後來這支武裝退出西北,在此,我們只作簡略介紹。民國成立後,馬安良出任甘肅提督。後來,馬安良加入中國國民黨,並任中國國民黨甘肅支部長。1920年,馬安良病逝,終年65歲。馬安良之子馬廷勷,貢生出身,1913年8月任甘涼觀察使。1914年後,任北京大總統府侍從武官。1918年後,歷任涼州鎮總兵、涼州鎮守使,1924年7月,授北京政府將軍府勗威將軍。1926年,馬廷勷舉兵反對馮玉祥,1928年10月在甘肅河州戰敗,逃往西寧。1929年赴南京投蔣介石,蔣介石任其為討逆軍第15路軍總指揮,令其召集舊部未成,後被撤職,又去投靠馮玉祥,結果被馮玉祥殺於鄭州(一說焦作)。馬安良四子、馬廷勷之弟馬廷賢,1896年生,青年從軍曾任西北軍營長、團長、旅長,1928年11月與其兄馬廷勷退往青海藏區,聯合馬仲英殺害許多無辜藏民。不久隨馬廷勷投蔣介石,任討逆軍第15路軍第1路縱隊司令。1930年利用中原大戰之機,率部回西北,攻下天水縣城,自稱西北迴民聯軍總司令,屠殺縣民數千人。1931年3月,其部接受改編,被南京政府任命為隴南綏靖指揮。
1932年1月與川軍作戰失敗後逃往天津。抗日戰爭期間,馬廷賢被日軍委為“西北長官”,後一度去包頭,又化裝回天津,改名換姓藏匿於民間。1941年回甘肅河州。新中國成立後,馬廷賢被人民政府逮捕,後獲釋出獄。1958年再次被捕。1959年10月病死。

再說馬麒,於1912年8月出任西寧鎮總兵後,著手創建完全由自己掌握的軍隊,又多方羅致漢族官紳知識分子,組成自己的智囊團,開始了家庭割據事業。1915年,北洋政府裁撤青海辦事長官,改設甘邊寧海鎮守使,統轄寧、海地區軍政,馬麒又當上了寧海鎮守使,幾年時間,馬麒組織了一支有36個營的家庭武裝,號稱“寧海軍”。寧海軍由馬麒及親屬馬麟、馬寶(堂弟)等指揮,他的兒子馬步青(1898年生)和馬步芳(1903年生)雖然尚還年青,但已在軍中擔任營長之職。

辛亥革命爆發後,馬福祥在寧夏、內蒙一帶鎮壓反清義軍,後因大勢所趨,也宣布“贊成共和”,民國成立後,出任寧夏護軍使。這時,馬福祥的左右手,是其侄馬鴻賓及其子馬鴻逵。

馬鴻賓是馬福祥之兄馬福祿之子,生於1884年。馬福祿在北京陣亡時,馬鴻賓年僅16歲,還在家鄉練武習文。馬福祥比先兄馬福祿整整小20歲,全由馬福祿一手提攜而發跡於軍政界,為報答先兄之恩情,他一意栽培侄子馬鴻賓,而馬鴻賓亦少年老成,對叔父馬福祥十分孝敬和尊重,馬福祥更是喜歡。1905年,馬福祥任西寧鎮總兵,成立西寧礦務馬隊,交由馬鴻賓率領,這支小隊伍以後發展成了馬鴻賓的基本武裝力量。1910年,馬鴻賓隨馬福祥的昭武軍到寧夏,任騎兵營營長,後任甘肅新軍司令,授陸軍少將銜。1921年初,馬福祥調任綏遠都統,馬鴻賓出任寧夏護軍使(後改鎮守使)兼新軍司令,晉升陸軍中將銜。

馬鴻逵為馬福祥之子,生於1892年。馬鴻逵8歲時在西安行營中得見慈禧、光緒等人。12歲由其父以1千兩紋銀捐得一“藍翎知縣”的虛缺。1909年,馬鴻逵結束在家塾的中學學習,考入蘭州陸軍小學堂。1912年畢業後在其父部下任營長,後升任寧夏親軍統領。馬福祥為了進一步依附袁世凱,於1914年將馬鴻逵送到北京,擔任袁世凱的侍從軍官。袁世凱死後,馬鴻逵又擔任黎元洪的侍從武官。1917年7月,馬鴻逵潛離北京,跑到天津,參加段祺瑞的馬廠誓師,年僅25歲的馬鴻逵,當了討逆軍的中將參謀。段祺瑞重新上台後,使其回寧夏擴編寧夏新軍。1919年馬鴻逵升任寧夏第5混成旅旅長。

二、福祿孤兒,鴻賓梗直

在上一章,我們將馬麒、馬麟兄弟以及馬福祥兩大河州馬姓家庭的發跡史作了介紹,並引出了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馬仲英等後來威震西北地區的馬家軍閥。由於他們有各自的派別,難以合在一起來寫,所以2、3、4、5小節,我們分別重點講述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三支馬家軍以及馬仲英這支特殊的馬家軍的情況。

1921年7月,馬鴻賓出任寧夏鎮守使,開始了對寧夏的統治。此時,馬鴻賓的勢力已比較壯大,所部除原有步騎12營和使署衛兵馬隊1個營外,又新擴編了步兵3個團共7個營。當時,寧夏屬甘肅管轄,甘肅共分8個鎮,鎮守使中漢人、回人各半,即隴東張兆鉀,隴南孔繁錦,肅州吳桐仁,河州裴建淮,寧夏馬鴻賓,西寧馬麒,涼州馬廷勷,甘州馬璘(非馬麒弟之馬麟)。前四人為漢族軍人,後四人為回族軍人。甘肅督軍,則是江蘇人陸洪濤。馬鴻賓憑著自己的勢力,加上得到擔任綏遠都統的叔父馬福祥的照應,能夠統治寧夏數年。1923年12月,被北京政府授予將軍府銳威將軍。

1925年,馮玉祥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有意聯合西北迴軍勢力,遂以馬福祥為會辦。馬福祥懾於馮玉祥人多勢眾,只得表示依附,還將綏遠都統一職讓出。這樣,馬鴻賓也就成了馮玉祥隸下的寧夏鎮守使。1925年9月,馮玉祥派部將劉郁芬代理其甘肅軍務督辦職務。1926年初,直、奉軍閥聯合攻打國民軍,隴東鎮守使張兆鉀乘機通電聲討劉郁芬,並聯合隴南孔繁錦與劉郁芬開戰。馬鴻賓擔心張兆鉀取勝會危及自己利益,企圖通電調解消弭戰亂,想在平番召集各方會議。但由於張兆鉀提出了苛刻的條件,會議無法開成,使馬鴻賓十分尷尬,最後還是馮玉祥派孫良誠、梁冠英、吉鴻昌等打敗了張兆鉀。

1927年4月,馮玉祥取銷寧夏鎮守使建制,改馬鴻賓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22師師長兼甘邊剿匪司令。9月,馮玉祥又將馬鴻賓第22師與鄭大章騎兵師合建第4方面軍第24軍,由馬鴻賓任軍長,但鄭大章師遠在河南,馬鴻賓實際上只掌握一個師而已。

1928年春,蔣介石復職後,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聯合北上進攻奉系張作霖。馬福祥預感到蔣介石的勢力會不斷壯大,所以設法靠攏蔣介石,希望將來在國民黨內撈取更大資本。他趁蔣、馮率部北上之機,秘密離開馮玉祥,到徐州晉見蔣介石,陳述其“統一安定北方”大計,搏得蔣介石的好感。不久,即被蔣介石任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編遣委員會委員等職。1929年5月,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這時,馬福祥已站到蔣介石一邊,他暗中策動了馮玉祥部韓復榘、石友三、馬鴻逵等倒馮投蔣。而馬福祥自己,也在馬鴻賓的巧妙安排下,脫離了馮玉祥的控制,由陝西到達南京。7月,馬福祥即被蔣介石任命為青島特別市市長,不久,又升任安徽省主席。

馬福祥、馬鴻逵父子倒馮投蔣,馬鴻賓仍留在馮玉祥部。對馬鴻賓,馮玉祥既使用又戒備。寧夏於1928年設省,馮部將領門致中、吉鴻昌先後任省主席。1930年5月,中原大戰全面爆發,馮玉祥要調吉鴻昌部到河南前線,派馬鴻賓繼任寧夏省主席,但只准帶5個營及手槍隊等約2千人回寧夏。馬鴻賓回到寧夏后,一面招兵買馬,一面對眾多的地方雜牌部隊進行安撫和打擊,暫時穩定住寧夏的局勢。

1930年11月,中原大戰結束,馮玉祥戰敗,當時,馬福祥已升任民國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鴻賓因馬福祥的關係,不僅為蔣介石所諒解,而且立即被委任為暫編第7師師長兼甘涼肅邊防司令,接著又命代理甘肅省主席。1931年1月15日,馬鴻賓趕到蘭州就職。

馬鴻賓為了鞏固寧夏的地盤,只帶1個步兵團、1個騎兵營、1個手槍營赴蘭州,中途又讓步兵團駐紮靖遠,只以約兩營兵力進入蘭州。駐守蘭州的西北軍暫編第2旅旅長雷中田,表面歸附蔣介石,實際上還秘密受馮玉祥的指使,有電台與馮保持聯繫。馬鴻賓到蘭州以後,由於不善理財和處理各方關係,漸漸與甘肅的地方大紳以及省保安司令馬麟等發生矛盾,以致政令不出省城,陷於孤立地位。馮玉祥密令雷中田,準備發動政變,在蘭州奪權,一舉而推翻馬福祥在甘、寧兩省的勢力。8月初,馬鴻賓正式被蔣介石任命為甘肅省主席。這時,由蔣介石派往甘肅視察國民黨黨務的視察員馬文車,富有政治野心,和雷中田相勾結,企圖取馬鴻賓而代之。8月25日,雷中田、馬文車發動政變,率部隊封鎖城門,扣押了馬鴻賓,並組織了甘肅臨時政府,馬文車為主席,雷中田為保安司令。此事,史稱“雷馬事變”。

雷馬事變發生後,馬福祥即在南京積極活動解救馬鴻賓。這時,蔣介石也電令雷中田、馬文車釋放馬鴻賓。這時,馬麟已回到青海省任主席,也出面調停。臨時省政府成立後,雷中田實力有限,難以左右局勢。正當他騎虎難下之時,原北洋直系軍閥頭子吳佩孚由四川突然到蘭州活動,力勸雷中田釋放馬鴻賓,以撈取政治資本。雷中田、馬文車見有台階可下,同意放人,條件是馬鴻賓率部回寧夏。11月9日,由吳佩孚出面宴請蘭州各界要人,特邀馬鴻賓參加,既宣布已獲釋,又表示餞行。蔣介石深恐吳佩孚利用甘肅政局東山再起,遂令軍隊進攻蘭州,雷中田、馬文車、吳佩孚倉惶出逃。1932年,蔣介石任邵力子當甘肅省主度,漸漸控制了甘肅。

馬鴻賓獲釋回到寧夏后,集中精力整頓部隊,擴充兵力,企圖再主政寧夏,但蔣介石不允許。後來,蔣介石發表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而馬鴻賓則前往河南任第35師師長,馬鴻賓藉故仍留在寧夏。1932年8月,馬福祥在涿州琉璃河旅途中病逝。馬福祥病逝後,馬鴻賓、馬鴻逵在國民黨中央失去了靠山,而蔣介石也深恐“諸馬”在西北坐大,想法讓他們與地方軍閥火併而相互消滅。1933年冬,蔣介石命令孫殿英為青海西區屯墾督辦,率部前往柴達木屯墾。孫殿英數万之眾西進,使西北諸馬感到威脅。蔣介石派往西北的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也從自身利益著想,暗中指示三馬合兵堵截,阻止孫部進入西北。1934年春,馬鴻賓、馬鴻逵與馬步芳、馬步青聯合起來和孫殿英在寧夏打了一場大仗,史稱“四馬拒孫”戰役,雙方損失慘重。3個月之後,孫殿英退歸太原,所部3萬餘人由胡宗南、閻錫山整編。

1935年和1936年,馬鴻賓奉蔣介石的命令,率第35師移防隴東,參加堵截和追擊北上陝西的紅軍的行動。馬鴻賓指揮部隊先後與徐海東紅25軍團及紅軍西征軍進行了多次交鋒,但都損兵折將,屢次被紅軍打得大敗。

1937年“七·七事變”後,馬家軍也參加了抗日戰爭。馬鴻逵、馬鴻賓兩部合編為第17集團軍,馬鴻逵為總司令,馬鴻賓為副總司令兼第81軍軍長。第81軍下轄馬騰蛟第35師、馬獻文獨立第35旅及馬培清騎兵團。1938年5月,馬鴻賓兼任綏西防守司令,率部在狼山、烏拉山一帶與敵軍激戰。1939年至1941年,馬鴻賓部駐防在伊克昭盟北部達拉特旗、黃河南岸灘地及沙窩地帶、新民堡等地,與日寇進行大大小小無數戰鬥,給日寇及偽蒙軍沉重的打擊。1942年,蔣介石任命傅作義為綏西防守總司令,馬鴻賓被任為副總司令,駐防在包頭之南。1943年,馬鴻賓率部撤回寧夏休整。

三、福祥長子,鴻逵詐姦

馬鴻逵是馬福祥之子,1912年馬鴻逵20歲時,已在其父部下任營長,繼升寧夏新軍都統。1914年至1917年,馬福祥為了討好袁世凱、黎元洪,將馬鴻逵送到北京先後當袁、黎的侍從武官。1918年10月離京返寧夏。由於有這一段經歷,馬鴻逵對統治階級最高層官場的活動頗多了解,漸漸養成了奸謀善變的性格。1917年7月,馬鴻逵跑到天津投靠段祺瑞,參加馬廠誓師。段祺瑞重新上台後,使其回寧夏擴編寧夏新軍。1919年,馬鴻逵升任第5混成旅旅長。有這麼一則故事:馬鴻逵每苦其父馬福祥管教之嚴。適其父50大壽時,他聽說北京政府以大總統名義贈予壽匾一方,便事先趕到北京,活動上下關係,謀得送匾大員的差使,大模大樣地回到寧夏。老馬聞道大總統代表光臨,非同小可,即令大吹大擂,恭敬迎接,並大張盛筵,請貴賓上坐。馬鴻逵趾高氣揚,得意非凡,老馬忍氣吞聲,拜受壽匾。但一待大禮結束,老馬即喝令家法伺候,將小馬重責了50軍棍洩憤。

馬鴻逵雖然投靠皖系段祺瑞,獲得了一定的權勢,但是,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馬福祥、馬鴻逵一直保持中立,直系獲勝後即倒向直系,想攫取甘肅督軍一職,但未成功。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雙方都想拉攏馬福祥父子,但馬氏父子模棱兩可,待直系取勝,即通電討伐張作霖。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馬鴻逵被曹錕、吳佩孚任為騎兵總指揮,率部開往熱河。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馬鴻逵權衡利害,也尾隨馮玉祥撤退,把部隊帶到北京。1925年3月,馮玉祥就任西北邊防督辦,馬福祥父子迫於馮軍勢力,對馮玉祥表示順從。馬福祥還將綏遠都統一職交給馮玉祥手下大將李鳴鐘,自己只擔任沒有實權的西北邊防會辦。馮玉祥為安慰馬氏父子,委任馬鴻逵為國民軍新編第7師師長,駐防寧夏的金積、靈武。

1926年9月,馮玉祥從蘇聯回國,舉行五原誓師,宣布響應南方北伐。馬鴻逵部擴編為國民聯軍第4路軍,馬鴻逵任總司令,率部進軍甘、陝,參加了西安解圍戰。1927年初,馬鴻逵部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馬鴻逵任軍長。5月,馮軍東出潼關參加北伐,馬鴻逵部亦參加了戰鬥,他的騎兵由龍門以南登封通過京廣線,迂迴到開封以東,破壞隴海鐵路,切斷奉軍後援,使馮玉祥部佔領鄭州、開封。此後,馬鴻逵部又被調往山東一線作戰。

1929年,馮玉祥與蔣介石的矛盾已經很深,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戰爭開始醞釀。馬福祥、馬鴻逵父子開始既怕冒犯馮玉祥,又不敢貿然投靠蔣介石。但是,隨著馮玉祥和蔣介石的關係日益惡化,馬氏父子決定向有英、美作後盾的蔣介石輸誠,表示“決不參加背叛中央之任何軍事行動”。5月,馮玉祥決定反蔣,命所部由山東、河南向鄭州、洛陽集中。馬福祥策動馬鴻逵,從山東回到開封後,即與韓復榘密議反馮投蔣之事。然後,兩部兵馬集中洛陽,聯合石友三、龐炳勳等通電擁護“中央”,維持和平。韓、馬、石、龐的倒戈,打亂了馮玉祥的作戰計劃。

馬鴻逵公開投靠蔣介石以後,為擺脫馮玉祥的圍追,率部東走鄭州,沿途炸毀橋樑,使馮軍無法追擊。馬鴻逵控制了鄭州,獲得了大批軍火、糧草。馮玉祥見追擊無效,則屢電馬鴻逵,好言勸慰,望其回心轉意。蔣介石聞訊,即派出錢大鈞、賀耀祖、邵力子等前往鄭州宣慰,給馬鴻逵帶去百萬元重賞。其後,蔣介石又在南京召見馬鴻逵,款待的宴會十分隆重,宋美齡及各院、部長均出席。之後,蔣介石又撥款幾十萬元補充馬鴻逵的部隊,至此,馬鴻逵便鐵了心投靠蔣介石。不久,馬鴻逵部奉蔣介石之命調駐徐州。同年12月,唐生智聯合韓復榘反蔣,韓復榘爭取馬鴻逵支持。馬鴻逵表面應諾韓的要求,暗中立即向蔣介石報告一切。蔣介石一面設法分化唐、韓的聯繫,一面急調大軍進攻唐生智並將其擊敗。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蔣介石擔心馮玉祥舊部馬鴻逵、韓復榘會被馮玉祥重新拉過去,所以盡力攏絡馬、韓。他將馬鴻逵部正式擴編為討逆軍第十五路軍,又發表韓復榘為山東省主席。最後,馬鴻逵等協助蔣介石打敗了馮、閻。蔣介石論功行賞,馬鴻逵增加了兩個旅的編制。
1931年1月,馬鴻逵部被調往河南許昌、漯河一帶,參與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攻。馬鴻逵為保存實力,行動遲緩,招致蔣介石的不滿。後來,馬鴻逵部又丟失了雞公山,河南省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大為震怒,派兵包圍了馬鴻逵設在信陽的總指揮部。後經馬福祥出面斡旋,劉峙才撤兵罷休。

1932年8月,時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馬福祥在涿州琉璃河旅途中病逝。馬鴻逵失去了靠山,劉峙乘機壓迫他,要將他逼離河南。於是,蔣介石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在河南的部隊基本不動,由馬鴻賓接帶,馬鴻賓在寧夏的部隊則交馬鴻逵,雙方互換番號。馬鴻逵借蔣介石允許他可帶直屬部隊返寧夏為理由,連夜選拔精壯,密藏優良武器,乘寒冷冬日,將部隊運往包頭,再由包頭步行,星夜兼程進程寧夏。留在河南的士兵,僅剩一些老弱病殘而已。馬鴻賓知道這個情況,也托詞不去河南而留在寧夏。二馬的關係原來就不好,馬鴻逵一向不滿父親悉心栽培堂兄馬鴻賓而忽視自己。馬福祥在世時,還可以調和兄弟倆的關係,但馬福祥去世後,尤其是二馬同處寧夏,彼此之間為地盤和軍餉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矛盾。最後,馬鴻賓部僅駐在甘肅固海一帶。

1933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寧夏可以說是馬福祥家庭的“領地”,民國成立後,馬福祥就出任寧夏鎮守使,馬鴻賓繼任寧夏鎮守使和寧夏省主席,現在,又由馬鴻逵主政寧夏。馬鴻逵上任之後,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姿態,提出了“實行三民主義”、“消滅煙毒土匪”兩大施政目標,而實際上,馬鴻逵的一切活動,無非是“擴軍”、“抓權”、“刮錢”。馬鴻逵上任時,手下兵員有1萬2千,他不斷地抓壯丁當兵,所部壯大至數万之眾。為了獨自控制地方政權,馬鴻逵處處安插親信,他以軍管政,以政管黨,儼然成為“寧夏王”。馬鴻逵嗜財如命,想盡各種辦法抓錢,如橫徵暴斂,走私煙土,尅扣薪餉,強佔房地等,寧夏人民怨聲載道。

1934年初,孫殿英在蔣介石誘使下,移兵西來,聲言借寧夏前往就任其青海柴達木屯墾督辦之職。馬鴻逵深恐孫殿英到來奪取了自己的地盤,於是聯合馬鴻賓及青海馬步青、馬步芳兄弟,全力阻止孫殿英西進,爆發了四馬拒孫之戰。四馬一方面說動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請求蔣介石收回成命,另一方面調集大軍,嚴陣以待。蔣介石並沒有馬上收回成命,拒孫之戰全面展開。馬鴻逵以重金收買了幾個孫軍將領,孫殿英部隊全線動搖,孫殿英不得不於3月19日下令總退卻。這時,閻錫山出兵截擊孫軍後路,何應欽指揮5省兵力進剿。孫殿英只得宣布離開部隊,餘部3萬餘人被閻錫山、胡宗南收編。馬鴻逵借拒孫之戰,增編了3個團級警備大隊,以及收編了孫殿英之楊乾卿旅,實力大增。

1935年底,中央紅軍到達陝北,馬鴻逵極力防備和阻遏紅軍在陝甘寧邊區的發展,多次向蔣介石呈進意見書,使蔣介石很滿意,決定親自飛往寧夏,佈置防務。馬鴻逵即趕在蔣介石到來之前,在省城中山公園內專修“懷遠樓”,以宣揚蔣介石“關懷”邊陲省份。蔣介石到寧夏后,馬鴻逵親自擔任守衛,竭盡忠誠。蔣介石走後,馬鴻逵立即劃分全省為3個警備區,不斷騷擾陝甘寧邊區,一度攻占三邊(安邊、定邊、靖邊),但很快被紅軍逐出。

抗日戰爭爆發後,馬鴻逵、馬鴻賓兩部合編為第17集團軍,馬鴻逵出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然而,整個8年抗戰期間,馬鴻逵直接掌握的部隊並未進入對日寇作戰的戰場,他除了鞏固寧夏地盤,就是對付陝甘寧邊區的共產黨、八路軍。馬鴻逵將寧夏省政府和第17集團軍總司令合在一起辦公,其屬下每天早上依次向他問安、匯報請示,馬鴻逵則高坐在太師椅上,他的辦公桌旁不另設椅凳,召入者只能站著說話。馬鴻逵因事外出,軍政事務則由其次子馬敦靜代行。抗戰8年,國民黨將領或多或少都參與了戰鬥,但馬鴻逵卻掛著個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集團軍總司令的空名,過了8年土皇帝的生活。

四、孩兒軍首,步芳兇殘
 
如果說寧夏是馬福祥父子的“領地”,那麼,青海就是馬麒父子的“獨立王國”。馬鴻逵被稱為“寧夏王”,馬步芳也被稱為“青海王”。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光緒離京西遁,馬海晏、馬麒父子參與護駕。途中,馬海晏病逝,馬麒接任父親的旗官職務。由於護駕有功,馬麒、馬麟兄弟受到清廷的賞識,率部回甘肅駐紮。民國成立後,馬麒、馬麟兄弟投靠北洋軍閥,馬麒攫取了西寧鎮總兵一職,1915年,又改任甘邊寧海鎮守使,建立了一支號稱“寧海軍”的家庭武裝。

馬麒之子馬步青,1898年生,自幼隨父入軍旅,馬麒建立寧海軍後,17歲的馬步青出任馬隊管帶。馬麒另一兒子馬步芳,1903年生,自幼在家中成長,九歲時被送到西寧東關清真寺當“滿拉”(學習經文的小學生)。年紀稍大些,馬步芳看到兄長馬步青挎槍佩劍,前呼後擁,何等威風,與自己在清真寺的孤單生活形成強烈對照,他當然不安心於在寺院學經,一再請求父親安排軍職。終於,1917年,馬麒讓14歲的馬步芳給馬步青當了幫帶,不久,升任步兵第15營管帶。1920年,17歲的馬步芳轉任騎兵營長。

馬步芳進入軍中以後,很快便表露出他的軍事才能以及政治手腕,雖然年紀輕輕,但已深得馬麒的信任。馬麒為了鞏固勢力,把老巢河州與西寧聯成一氣,令馬步芳駐兵河州與西寧之間的重鎮化隆。馬步芳到化隆後,招兵買馬,仿照新式方法訓練部隊,練成了一支自己的“孩兒軍”。他利用民族、宗教關係,使用“以教治回”、“以回制漢”、“以藏制藏”等統治手段,建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漸漸,馬步芳在他的兄弟之中已取得領導地位,連馬步青也要讓他三分,別的兄弟只有受他的指使。例外的是他有個堂弟叫馬步英(1911年生),也是個年少有為的軍官,後因與馬步芳鬧矛盾,一怒之下離隊出走,另立門戶,甚至把名字也改為馬仲英。

1925年3月,馮玉祥就任西北邊防督辦,馬麒父子也不得不依附馮玉祥,以保住西寧鎮守使的職位。1925年9月,馮玉祥派部隊劉郁芬代理其甘肅軍務督辦職務。1926年初,隴東鎮守使張兆鉀聯合隴南鎮守使孔繁錦,乘直、奉軍閥攻打國民軍之際,起兵攻打劉郁芬,馬麒父子沒有參與起事。1927年6月,年僅18歲的馬仲英成立黑虎吸馮軍,自任軍長兼第1師師長。同年冬,劉郁芬以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7方面軍總指揮兼甘肅省政府主席的身份,再次入甘。1928年5月,馬仲英在涼州馬廷勷、甘州馬璘等地方軍閥的支持下,發動了河州事變,率軍圍攻河州,與劉郁芬展開大戰。這時,馬麒已被馮玉祥任為國民軍暫編第26師師長,仍駐防西寧,對馬仲英發動河州事變,馬麒父子也沒有支持。劉郁芬從陝西調來孫連仲部參戰,將馬仲英擊敗。11月,馬仲英率部退出甘肅,轉入青海。河州事變後告一階落。河州事變後,甘肅自民國初年來八鎮割據的局面結束了。

馬麒父子雖然沒有參與河州事變,然而,馮玉祥卻以追擊馬仲英為由,命令孫連仲部挺進西寧,馬麒父子極不情願,但亦無可奈何。孫連仲到達西寧後,馬麒迫於形勢,交出大權,西寧政局遂由國民軍控制。同年12月,國民政府決定寧夏、青海分別建省,孫連仲任青海省主席,馬麒只能當個省府委員兼建設廳長。對此,馬麒父子採取忍耐的態度,馬步芳極力拉攏孫連仲部將高樹勳,很快得以從團長升任旅長,並允許擴編寧海軍。1929年,馬步芳在化隆、循化大肆招兵,組編了3個團,兩個獨立營,實力大增。

1929年10月,馮玉祥調孫連仲部東移,準備參加中原大戰。孫連仲、高樹勳離開青海前,將馬步芳調入西寧,並讓馬麒代理青海省主席一職。1930年1月,馬麒被正式任命為青海省主席,實現了馬騏父子要控制青海全省的願望。馬麒出任省主席後,馬麟則任甘肅省保安總司令,馬步青任旅長,而馬步芳則出任青海暫編第1師師長。

中原大戰中,馬麒雖派出馬步青1旅隨馮玉祥部參戰,然而,他也在暗中與蔣介石聯繫,為自己鋪設後路。1930年9月,中原大戰結束,馮玉祥反蔣失敗,馬麒父子立即通電擁蔣,又請時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的馬福祥在蔣介石面前說好話,蔣介石終因青海鞭長莫及,也很快承認了馬麒父子在青海的統治地位。

馬麒父子投靠蔣介石後,積極為蔣介石效勞,馬步芳以他在西寧所組編的青海暫編第1師,向國民軍的餘部進攻。

1931年4月,馬步芳又率部眾,追剿馬仲英部。馬仲英節節潰敗,最後走避新疆。

1931年8月5日,馬麒在西安病逝。青海省地方官員黎丹等人推舉馬麟繼任省主席,但馬步芳雖只有28歲,也謀圖其父的地位。不料,南京方面傳來消息,蔣介石打算接受於右任建議,準備讓青海民政廳長王玉堂暫代省主席。在此時刻,馬步芳權衡利害,不想先輩創立的基業拱手讓人,於是與青海官員以聯名推薦形式,舉馬麟繼任。終於,蔣介石任命馬麟繼任青海省主席,馬步芳任新編第9師師長。

馬麟雖然當上了省主席,但青海的軍政大權實際掌握在馬步芳、馬步青之手。馬步芳一邊擴充軍力,一邊與叔父爭權。馬麟深知其侄兒心狠手辣,難以與之爭鋒,只有處處迴避。1932年初,胡宗南的中央軍第1師進駐天水。胡宗南深感馬步芳勢力日增,決心剪除。馬步芳為了阻止蔣介石、胡宗南進占青海,利用玉樹藏僧和青海商人因貨物價格問題發生糾紛之機,故意擴大事態,迫使藏僧轉請昌都藏軍於6月進入玉樹地區,爆發了青藏戰爭。由於馬步芳大造輿論,故意造成緊張局勢,蔣介石只得命令馬步芳出兵反擊藏軍。雙方經過幾個月的戰鬥,至10月初,藏軍全線潰敗,馬軍逼進昌都,並與四川劉文輝部聯合出擊,進軍昌都,藏方被迫要求停戰。1933年4月10日,藏方與南京政府簽訂了《青藏和約》。青藏戰爭不僅使馬步芳渡過難關,而且還鞏固了他在青海的統治地位。

青藏戰爭剛結束,馬步芳又遇到孫殿英率部前來“開發”青海柴達木的威脅。青海是馬步芳兄弟的一統天下,當然容不得孫殿英來佔去一部分地盤。寧夏的馬鴻逵、馬鴻賓以及甘肅省主席兼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都擔心孫殿英到來會惹起事端。於是,四馬聯合朱紹良發起拒孫之戰,於1934年3月將孫殿英打敗。拒孫之戰後,馬步芳又派人到何應欽、朱紹良等處活動,使其新編第9師擴編為新編第2軍,下轄一師兩騎兵旅,兵力增至2萬5千餘人。

1935年下半年,紅軍長征到達川、康時,蔣介石急令馬步芳在青海、甘肅南部阻擊紅軍,馬步芳為了保存實力,守住青海,採取了消極敷衍的態度。但是,到了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組成西路軍,在甘肅靖遠西渡黃河,進軍河西走廊時,馬步芳唯恐青海有失,傾其所部對西路軍圍追堵截。在這場河西戰役中,西路軍與馬步芳部進行了連場血戰,傷亡慘重。1937年4月,2萬1千8百人的西路軍只剩下7百多人,從安西星星峽進入新疆。馬步芳殺害了數不清的西路軍戰士,僅在張掖,就殺害了西路軍俘虜3千2百多人,有活埋、槍殺、火燒、扒心、取膽、割舌等多種殘忍手段,對被俘女紅軍戰士,還進行強姦,然後分給部下做妻妾丫環,甚至轉賣多處。

河西戰役期間,馬步芳趁機擴充實力。蔣介石為了進一步利用馬步芳,1937年夏將其部擴編為第82軍,下轄100師和3個騎兵旅。同時,也將馬步青的騎兵第5師,擴編為騎兵第5軍。我們在前面已經提過,馬步芳、馬步青的叔父馬麟雖然擔任省主席,但卻是有名無實。1936年,馬麟乾脆跑到上海、南京訪問,並遠赴阿拉伯之麥加朝聖,其省主席一職由馬步芳代理,到1937年才歸國。終於,1938年3月,南京政府正式任命馬步芳為青海省主席,馬麟隻掛了個國民政府委員的空銜。1941年後,馬麟乾脆卸職作了寓公,1945年1月26日病逝。

抗日戰爭期間,馬步芳對抗日採取消極、觀望的態度,卻集中精力鞏固和發展自己在青海的統治力量。抗戰初期,蔣介石令馬步芳派出1個騎兵師上前線,馬步芳不動用自己的隊伍,卻從馬步青騎5軍中要1旅又1團人馬,再補充一些民團,組成1個8千人的騎兵師派往前線應付。1943年7月,第82軍與騎5軍合編為第40集團軍,馬步芳、馬步青分任正副總司令。1944年春,馬步芳把82軍軍長一職交給兒子馬繼援接任,乘機勸說馬步青把騎5軍軍長一職交給處甥馬呈祥。馬步青不知是計,表示同意。但馬步青交權後,逐漸受到馬步芳的冷落,成了個光桿副司令。最後,馬步青只好以養軍鴿為消遣,不久,帶了1營老弱殘兵去察漢烏蘇開墾,轉而到重慶向蔣介石投狀“控訴”馬步芳,但已無被於事,隻掛了個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的空銜。這樣,馬步芳實際吞併了馬步青的騎5軍。1945年,馬步芳派馬呈祥率騎5軍進入新疆,向新疆發展。

五、尕小司令,仲英強頑
 
在上一節中,我們提到馬步芳的堂弟馬仲英。馬仲英也是一位曾擁兵自重的馬姓軍閥,而且他的經歷奇特,所以這一節,對他作個介紹。

馬仲英,原名馬步英,因與堂兄馬步芳交惡,憤而改名馬仲英。甘肅河州(今臨夏)人,1911年生,父親馬保與馬麒是叔伯兄弟,馬保在寧海軍中任營長,其職實際由長子馬仲英以營副名義代理。1925年,馮玉祥部進入陝甘,部將劉郁芬對當地勢力殘酷打擊,橫徵暴斂,引起民憤。1928年,馬仲英因對國民軍不滿,帶7名親屬從西寧潛回臨夏,招人樹旗,成立“自衛隊”。提出“不殺回,不殺漢,只殺國民軍的辦事員”的口號,並以“反國民軍,取消苛捐雜稅、取消強徵學兵”為號召,很快集結千餘人,改稱“黑虎吸馮軍”,自任總司令。由於他少年英雄,被稱為“尕司令”(尕為小的意思)。同年6月,改稱西北邊防聯盟軍,曾擁兵數万,佔據寧夏省會銀川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若干縣城。三圍河州,大敗馮軍佟麟閣、戴靖宇等部,但最終不敵吉鴻昌,被迫在甘寧青一帶流竄。1929年,曾被蔣介石任為討逆軍第15路軍第2路縱隊司令。後又長期的流竄。1930年夏,經馬福祥介紹,到山東泰安的15軍總部內任少將參議,並加入“三青團”。同年7月,從寧夏率部到河西,改稱“甘寧青聯軍總司令”。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不從心,佔據河西11縣,1930年12月,馬仲英又自稱甘寧青保安總司令。又立河西省,自封為主席。

1931年2月,新疆哈密王府的上層分子——王府軍官和加尼牙孜和總管堯樂博士,利用維民反抗漢軍的矛盾,乘機發動“哈密事變”。新建省主席金樹仁派兵鎮壓。和加尼牙孜邀請馬仲英率部入新疆。馬仲英部遭馬步芳重兵進擊不支,也想利用這機會向新疆發展。4月,馬仲英率部進入新疆,在哈密將魯效祖、盛世才指揮的政府軍打敗。後金樹仁利用新疆另一軍閥張培元協助,將馬仲英打敗,9月,馬仲英東返肅州。

1932年,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黨軍新編第36師師長。其時,新疆戰端再起,馬仲英派馬世明、馬占倉領兵入南疆,聯合和加尼牙孜進攻哈密。7、8月,馬世明和和加尼牙孜聯軍被盛世才率領省軍與“歸化軍”打敗。1933年1月,馬世明再率部進攻達板城和迪化(今烏魯木齊),又被盛世才打敗。

1933年4月12日,新疆盛世才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5月,馬仲英乘盛世才剛剛奪得政權,無暇他顧,率主力二次進入新疆,佔據了北疆的哈密、鎮西、七角井、吐魯番、鄯善以及南疆的喀什等富饒之地區。馬仲英率軍直搗迪化,盛世才亦率部抵抗,雙方互有勝負,時戰時談,同年6月,馬仲英與盛世才激戰後,領兵退回吐魯番。

1934年1月12日,馬仲英率主力7千餘人攻打迪化,與盛世才展開大戰,盛世才及其手下的東北軍及白俄僱傭軍在尕司令的騎兵進攻下潰不成軍,迪化一度被圍。盛世才派人向蘇聯求援,蘇軍派遣哥薩克騎兵和機械化部隊,摘去紅星徽章,稱“阿山歸化軍”及“阿爾泰軍”,進入新疆與馬仲英作戰。馬仲英的36師,就靠著馬刀,竟然打敗蘇聯的機械化師。但最終,馬仲英在圍困迪化32天后,終於潰敗,逃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1934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最後一次中國探險,在哈密城外的戈壁灘上,遇到逃亡中的尕司令,赫定為尕司令的年輕和傳奇所激動,回國後寫下《大馬的逃亡》一書,並為尕司令留下生命中唯一的兩張照片。

這個時候,受到英國駐喀什領事館的支持和指使,和田的沙比提大毛拉於1933年12月在喀什建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自任偽國務總理,鼓吹民族獨立。1934年4月,馬仲英到達喀什外沿,派馬世明、馬福元、馬六叁、鮮福海四個旅,以馬世明為前敵總指揮,進攻喀什,戰鬥異常激烈,馬世明陣亡,但最終攻下喀什,消滅了所謂“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偽政權首腦紛紛逃亡,沙比提大毛拉被內部暗殺。這之後不久,和田的曼素耳,又在英國支持下建立所謂的“伊斯蘭教王國”,自稱帕夏(王),馬仲英立刻派遣馬虎山率騎兵兩個旅,砲兵一營,迅速將其消滅,並擊斃曼素耳。馬仲英滅掉沙比提大毛拉的“東土”國,不是什麼捍衛國家統一,而是被盛世才軍隊追趕南下,為了在南疆暫時獲取立足之地,才攻占喀什,擊潰驅逐“東土”偽政府的。馬仲英在喀什消滅東突勢力,的確有佔地盤的意思,但客觀結果就是狠狠打擊了疆獨勢力。

1934年7月,在周圍共產黨員的影響下,在蘇聯領事的幫助下,盛、馬雙方達成諒解。馬仲英決定投向蘇聯,並率領手下骨干280人到達莫斯科,學習軍事技術。同時,他仍遙控第36師。在蘇聯,馬仲英專門學習飛機駕駛技術。

1935年冬,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入甘肅,馬仲英及蘇聯專家組成聯合參謀處,研究準備接應紅軍打通國際路線。

1935年,他派人將錄音帶回部隊,錄音中,他說:“中國目前的形勢,外患日益逼近,內政日益腐敗,賣國賊無恥地賣國,日本帝國主義毫無忌憚侵占我國領土,西北地區也到了危急關頭。我們要準備抗戰!消極就要當亡國奴!同志們,本師長不久就要領導大家向光明的大道前進!”

但是,馬仲英並沒有等到這一天,在盛世才的挑撥離間之下,1937年,第36師全面瓦解。而1935年後,連馬仲英也不知所終。

馬仲英的結局如何?他去了蘇聯以後似乎並沒有再回過中國,他的結局竟然成了一個迷。據他的第1旅旅長,解放後任寧夏自治區副主席的馬彥良回憶,說法有3種:一是,在蘇聯學習飛機駕駛,失事身亡;二是,援助西班牙內戰犧牲;三是,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犧牲。

不過,有些學者認為,還有一個可能性:蘇聯30年代的大肅反,冤死了無數的人,馬仲英有著軍閥世家的出身背景,被肅反無辜殺掉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怎樣,中國西北甘、寧、青3省、已被三馬所佔據,容不得馬仲英再染指;而新疆一省,盛世才也要獨占,不許馬姓勢力進入,這樣,馬仲英只得跑到蘇聯去,不幸的是,到頭來又不知所終。他傳奇的經歷,成為史學家和文學家都很感興趣並長久探究的題材。

六、西北解放,三馬殊途
 
在2、3、4這幾小節中,我們分別介紹了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這3支馬家軍閥武裝的形成、發展過程。從前4小節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北諸馬的先人都是藉鎮壓“回亂”而發家的,他們先後依附和效忠清政府、北洋軍閥和蔣介石等歷代統治者。他們以“甘、河、回、馬”(即甘肅人、河州人、回族、馬姓)這四條為用人標準,核心權力採取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封建繼承方式,經數十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左右西北局勢的軍閥武裝。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準備發動全面內戰,他極力拉攏西北三馬為打內戰而效命,先後任命馬鴻逵、馬鴻賓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長官為張治中),對馬步芳,他撥給了一個整師的美式裝備。1947年3月,蔣介石集中34個旅對陝甘寧邊區實行重點進攻,三馬亦奉命派兵參與行動,其中馬鴻賓部1個團在環東縣的將台被西北野戰軍圍俘;馬鴻逵部佔領了三邊地區,馬步芳部攻下了合水等地。同年7、8月,蔣介石計劃成立陝甘寧邊區剿總司令部,以馬鴻賓為總司令,馬鴻逵、馬步芳為副總司令,希望促成三馬合作進攻陝北的局面,但是,三馬矛盾重重,互不相服,這事終無結果。

隨著國民黨在各個戰場軍事上的失敗,西北的局勢亦岌岌可危,此時,三馬亦開始了分化。馬鴻賓於1948年7月出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後,第81軍軍長職務由其子馬惇靖接任。1949年初,蔣介石想以第81軍和甘肅白海風的騎兵師合編為固海兵團,以馬惇靖為司令,希望馬鴻賓部配合馬鴻逵、馬步芳部抵抗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北。對蔣介石的命令,馬鴻賓不能不執行,但是,此時,馬鴻賓已愈來愈感到前途無望,他約束部隊,靜觀局勢發展再作出抉擇。

1949年4月,張治中作為國民黨方面和談首席代表到北平與中共談判,遺下西北軍政長官一職,成了馬鴻逵與馬步芳爭奪的目標。西北軍政長官一職,在二馬的眼中,就如同“西北王”,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寶座,雖然在蔣家王朝分崩離析之際,二馬仍不放過這一機會。當時,甘肅省主席郭寄嶠以副長官名義暫時兼代理軍政長官職務。馬鴻逵認為,要想獲得西北軍政長官之職,必須要到蘭州活動,同時,要想辦法擠走郭寄嶠。於是,4月下旬,馬鴻逵以養病為名住到蘭州,每日宴請各方大員,請他們為自己製造輿論。他還邀請馬步芳、馬鴻賓來蘭州,共商西北大局,儼然以“西北王”自居,但馬步芳、馬鴻賓並不買他的賬,來電拒絕。與此同時,馬鴻逵抓住郭寄嶠準備發行3百萬元公債一事,大肆揭露和指責,弄得郭寄嶠狼狽不堪。就在馬鴻逵得意洋洋,以為大功告成之際,忽然從廣州方面得到消息:代總理李宗仁和行政院長閻錫山打算委任馬步芳為西北軍政長官。

原來,就在馬鴻逵在蘭州大肆活動的時候,馬步芳卻悄悄地走上層路線,施展“黃金外交”。青海生產黃金,馬步芳依靠手中掌握的黃金,很輕易打通了李宗仁、閻錫山等的門路,李、閻等認為:馬步芳是匹野馬,馬鴻逵是匹滑馬,在此“戡亂”的緊要關頭,只能用野馬。當然,黃金有很大的效用,而馬步芳的實力勝於馬鴻逵,這也是李、閻任用馬步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馬鴻逵比馬步芳長11歲,是馬步芳的長輩,1936年9月加授陸軍上將銜,1945年12月即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軍銜、職位都比馬步芳高,敗在馬步芳手下,令他十分惱怒。然而,自己的實力終遜一籌,只得讓步,另做打算。5月上旬,馬鴻逵約馬步芳到西寧與蘭州之間的享堂會面,經過討價還價,雙方達成“君子協定”:馬鴻逵保舉馬步芳為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保舉馬鴻逵當甘肅省政府主席,並且將寧夏兵團開赴隴東,與馬步芳之子馬繼援率領的青海兵聯合作戰,阻止人民解放軍西進,以保住甘寧青。於是雙方各懷鬼胎分了手,馬鴻逵回到蘭州後,一面致電國民黨中央保舉了馬步芳擔任西北軍政長官,一面電令寧夏第128軍軍長盧忠良出兵隴東,與青海兵團組成寧夏聯合兵團合力進攻陝西。

5月18日,國民黨行政院明令發表馬步芳代理西北軍政長官(不久又實任)。馬步芳率領自己的一套班底從西寧趕到蘭州上任,原長官公署的要員幾乎全部撤換,只留下屬桂系的副長官兼參謀長劉任等人。另外,馬步芳故意留下甘肅省政府主席郭寄嶠,以抵制馬鴻逵,等時機成熟再逼他讓位。與此同時,馬步芳還發動各地大肆獻馬獻旗,派代表來蘭州祝賀,為自己大造聲勢,完全把馬鴻逵撂到一邊。

馬鴻逵在蘭州左等右盼,也不見馬步芳保舉自己當甘肅省主席,一怒之下電令寧夏兵團往後撤。此時,寧夏兵團近10萬人由馬繼援指揮,正在進攻陝西,但由於二馬交惡不和,彼此無法協同行動。馬繼援在進軍時,故意把寧夏兵團擺到正面第一線,而寧夏兵團則只聽命於馬鴻逵,對馬步芳父子的命令根本不理。這樣,寧夏兵團進攻陝西很快遭到失敗,兩部爭相往後撤退。青海兵團撤退在先,想截住寧夏兵團退路。寧夏兵團一夜猛衝,衝過了馬繼援的警戒線。

馬鴻逵當不成甘肅省主席,心裡感到很氣憤,又無從發洩,還是最得專寵的四姨太劉慕俠給他出了主意,趁馬步芳暫回西寧之機,到廣州見李代總統。馬鴻逵到了廣州,見到李宗仁,但李宗仁並不支持他,想飛往台灣見蔣介石,但李宗仁又不予批准。馬鴻逵唯有再電令寧夏兵團繼續後撤,結果,很快丟失了長武、涇川、平涼等重鎮。

面對這種局勢,李宗仁、閻錫山經商議認為,西北只有二馬還有點力量,不籠絡住馬鴻逵,馬步芳的勢力更孤立,於是決定讓馬鴻逵當甘肅省政府主席。馬鴻逵得知這消息十分高興,即去電次子、寧夏兵團司令長官馬敦靜,第81軍軍長馬惇靖(馬鴻賓之子)以及128軍軍長、寧青兵團副指揮官盧忠良,要他們死守住寧夏的門戶固原和瓦亭,為自己爭回面子。然而,就在8月1日馬鴻逵正式被任命為甘肅省主席的當天,寧夏兵團及各部陣地相繼被解放軍摧毀,盧忠良下令全軍後撤,向寧夏潰逃。解放軍乘勢向西挺進,直壓蘭州地區。

李宗仁、閻錫山為消除二馬之間的對立情緒,挽救西北危局,電召馬步芳到廣州,在愛群酒店安排與馬鴻逵見面,又請出馬全欽(馬占鰲孫、馬安良之子)從中說合調解,二馬因解放軍大兵壓境,處境相同,因而表面上又言歸於好,甚至還抱上古蘭經發誓,要同生死,共患難,並商定次日一起乘飛機回蘭州。然而,到晚上,馬鴻逵即後悔,擔心跟馬步芳去了蘭州,會被當作人質扣起,所以第二天,他不顧馬全欽的勸阻,坐飛機直飛回寧夏。隨後,馬步芳亦飛回蘭州。

馬步芳回到蘭州後,積極部署兵力,將全部精銳部隊4、5萬人馬,憑藉蘭州南北二山上的國防工事固守。8月20日,解放軍在蘭州城外會合成東、西、南3麵包圍之勢,發動了蘭州戰役。馬步芳請求胡宗南部從漢中來援,尤其派出親信馬驥專程飛到銀川向馬鴻逵求救後。這時,馬鴻逵故意刁難,討價還價,馬驥知事不諧,迳自飛往重慶逃命。不過,馬鴻逵還是命令馬全良率領一支剛剛拼湊起來的賀蘭軍,進駐寧甘邊境,坐山觀虎鬥。

馬步芳知道援軍不會來,蘭州亦不保,便於8月24日隻身飛往西寧,再攜眷逃往重慶,所部交由已升任西北軍政副長官的兒子馬繼援指揮。25日,解放軍發起總攻,26日,蘭州即告解放,馬步芳4、5萬人馬被殲滅,馬繼援率少數親信逃往西寧。9月5日,西寧亦解放,馬步青、馬繼援亦逃往重慶。馬步芳進入新疆的騎5軍,也在9月下旬參與了陶峙岳、包爾漢的起義,軍長馬呈祥不願參加起義,被“禮送”出境。至此,馬步芳家族擁有的武裝力量全部瓦解。

蘭州解放後,馬鴻逵決意死守寧夏。然而,9月1日,蔣介石電召馬鴻逵到重慶。馬鴻逵將寧夏軍政大權交給次子馬敦靜,匆忙飛到重慶。原來,蔣介石打算把寧夏部隊調往四川,馬鴻逵當然不願意。但不幾天,馬鴻逵長子、騎兵第10師師長馬敦厚攜眷從寧夏飛到重慶,告之寧夏敗局已定。9月19日,馬敦靜也逃到重慶。就在這一天,寧夏的馬鴻逵部隊在馬全良、盧忠良率領下宣布起義。同一天,馬鴻賓及其子馬惇靖、馬惇信率第81軍與解放軍在中寧縣城簽訂了和平解放的協定,改編為解放軍第1野戰軍獨立第2軍,馬惇靖、馬惇信分任正副軍長。至此,西北馬家軍閥的歷史宣告結束。

還須交待西北三馬的最後踪跡。新中國成立後,馬鴻賓歷任寧夏省副主席、甘肅省副省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等。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和統一大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1960年10月20日,馬鴻賓在蘭州病逝。

1949年9月底,馬鴻逵及其妻妾兒子飛到了台灣,馬鴻逵即受到台灣“國防部”次長郭寄嶠及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不久,台灣當局發表給予他“撤職查辦”的處分。馬鴻逵心灰意冷,決定出走。他先把四姨太劉慕俠送到香港“治病”,不久報稱病危,馬鴻逵以此請假離台赴港,接著“赴美就醫”,以後長期居留美國洛杉磯。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在洛杉磯病逝。

1949年9月下旬,馬步芳及馬步青、馬繼援等飛到了台灣,後馬呈祥也到了台灣。到台之前,馬步芳已因“擅離職守”受到“撤職議處”的處分。到台後他預料會有不利,於是以3千兩黃金賄賂蔣介石的幾位親信,取得了出國護照,飛到埃及開羅做寓公。後來,又移居沙特阿拉伯。1957年,台灣當局任命他為“駐沙特阿拉伯大使”,1960年辭職。1975年7月31日,馬步芳在沙特阿拉伯病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