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道教

道教,是一種發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教的歷史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而正式形成於東漢的中後期。與世界其它大型宗教不同,道教並非是一人一時一地所創所生,乃中國歷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結合而成之宗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與儒教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天師道)的專稱。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元始天尊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法術儀式,功德成神,常見的後天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


教理和教義

道教天師道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最後,演變成三位一體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

在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講究「虛心實腹"、「歸根覆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 等等。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誦經。

明朝道士張三丰認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煉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儒家、中醫養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響。


淵源

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羡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為代表。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漸形成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也很值得注意。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起源現存的史料和道教經書中的說法各不相同。《魏書》中認為道教起源於老子;葛洪則認為起源於「二儀未分」之時的「元始天王」(這種說法常常被許多研究者斥之為無稽之談)。陳攖寧認為道教「遠溯黃老,兼綜百家」。目前普遍認為道教源於中國古代各地的巫術和鬼神信仰,而後各地巫俗信仰(如鬼道、方仙道等)再與儒、道、釋、墨、五行、陰陽等諸家學說相結合創造出各地不同的民間信仰體系。

先秦時期神仙思想對道教產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戰國時許多地區出現了鼓吹長生不老和不死之藥的方士,這成為了道教服食丹藥成仙的思想淵源,分別影響了道教丹鼎派外丹和內丹兩派的發展。


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早期道教的出現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戰國時方仙道的興起,到西漢讖緯之學的盛行和黃老道的出現,已經開始有類似道教組織的活動存在了。早期道教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現。

在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以及讖緯之學的興起,對道教的產生有很重要的影響,而佛教的傳入也加速了道教的產生。而方仙道和黃老道在漢朝的泛濫對道教的產生起了催化的作用。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在東漢,還出現了以修道煉養解釋《道德經》的著作《老君道德經河上公章句》,這被認為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論過渡的一個標誌。而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師道)。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一說干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所謂《太平經》,據信傳自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編著的《包元太平經》)得到廣泛傳播。到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佈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稱,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與蜀地彌教結合,故稱五斗彌教,後訛為五斗米教)。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發展為道教正宗天師道。

東漢末年後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團體開始興起,以教團領袖個人魅力,並利用各種咒禁、符籙、禳祓等手段作為解救民間各種問題傳佈教義的早期道教團體遍佈於中國各地。這一時期的道教主要活動於下層社會,並且往往用來作為武裝起義的精神號召。

到了三國兩晉時期,政府對此問題開始重視。一方面進行鎮壓;另一方面也加以利用改造。而一部分道教徒也向上層社會靠攏,參與宮廷政治;一部分專門從事修煉;另一部分仍然在民間活動,為農民起義者所利用,例如黃巾起義。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而天師道廣泛流傳,東晉後期又產生了上清派和靈寶派。葛洪、陸修靜、陶弘景、寇謙之等人將重新將散佈於各地的道教經典、科儀重新整理,使得道教開始有較為完整的神話體系、科儀,使得道教組織更為完善。尤其在北周,道教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扶持,新興的樓觀道也由此大興,成為直到唐朝以來的最大道派。

道教在南北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這一時期佛教的發展更加迅速。因此佛道之間也產生了鬥爭和融合。這個鬥爭的標誌是顧歡所著《夷夏論》,他站在道教立場上反對佛教。這引起了佛教徒的不滿,紛紛撰文進行駁斥。在鬥爭愈演愈烈的時候,也有許多人主張二者互相調和。在這次鬥爭中,上清派和靈寶派吸取了部分佛教思想,以及佛教的因果報應、三世輪迴、天堂、地獄等理論。而當時佛教也吸取了一些道教的神仙思想等。

道教在南北朝時期還造作了大量的經書,道教經書的分類方法三洞四輔十二類就是這時形成的。這是道觀也大量興建,進而促使了道教戒律的制定。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之時,受到皇室的推崇,道教大興。隋朝時,茅山宗成為道教的主要派系。元始天尊在此時被奉為最高神靈;道教修煉當中非常重要的「內丹」一詞也形成於此時。

在唐代,由於皇帝姓李,因此尊老子李耳為李氏之祖,並於乾封元年時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天寶元年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四子所著之書改稱真經。因此時名道輩出,學說各有旨趣而讓道教的思想、義理、哲學體係有更加完整的發展,特別是唐末五代初名道士杜光庭將之系統化的整理、歸類,促進了道教在之後的傳佈。此外,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道藏》——《開元道藏》也在這時編纂完成。

但是到了安史之亂後,道教開始相對衰落。雖然唐朝皇帝自始至終奉行崇道政策,但是藩鎮割據等變亂還是削弱了道教的發展。到五代十國,雖然戰亂頻仍,但是還有許多皇帝崇奉道教。道教雖然在這一時期宮觀毀壞,道士逃散,經書散失,但是道教仍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最典型的是茅山宗中衍生出南嶽天台派。

另外,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自漢晉以來一直隱而不顯的道教丹鼎一派,由於鐘離權、呂洞賓等人的大力倡導,內丹之學始露於世。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此階段不僅中國內部道教有所發展,更藉由遷徙與文化交流發揚至亞洲其他各處。比方東晉末,五斗米道在中國南方發動起義失敗後,盧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自盡。這是道教傳入越南最早的記載。另外,諸如朝鮮融入檀君神話的天道教、越南高臺教或日本結合日照天神、崇仰天皇思想、祭祀神靈的神道教。不過,除越南道教尚存其道教本質外,韓國天道教或日本神道教就其宗教內容等,與道教已大相逕庭。

宋遼金元時期道教

兩宋是道教另一個發展期,歷位皇帝皆崇尚道教,真宗亦仿唐代皇帝將趙氏血統與道教神祇相結合,宋徽宗更封己為道君皇帝,使道教更為興盛。另一方面,政府也對道教加強管理,主要是任用道官,賜師號、紫衣,對出家道士進行考試,以保證道教的一定文化素質。

北宋時,由於皇帝的支持,經常做法事,使符籙派系得到了一定發展。

在道教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對道教內丹理論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道教的內丹術在北宋之後成為道教修煉術的主流,道教理論也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而外丹術則逐漸走向衰落。

儒釋二教思想與道教漸漸融合,「三教歸一」的觀念開始,得道成仙思想亦由個人幸福的追求變為入世、救世。由於兩宋庶民經濟發達,各地民間信仰與道教相結合,庶民神祇紛紛被道教吸收,產生了新一波的造神熱潮。

北宋滅亡後,金朝與南宋形成了以內丹修養為主的全真道,內丹與符籙的結合產生了新的符籙道派。而北宋的宋真宗、宋徽宗更是極端推崇道教。

此外,南宋時期道教則更活躍於民間,並且和南方的巫術相結合,充實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並且形成了三山符籙為代表的符籙道派。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元朝建立後,道教在組織發展上非常興盛,並且逐漸合流,形成了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道派。全真道的丘處機由於受到皇帝的賞識,全真道得到了新生的發展。但是到了李志常掌教後期,由於元朝統治者袒護佛教,全真道受到嚴重打擊,許多道經被焚毀。


明清時期道教

明清時期,雖然有少數皇帝沈迷於道教,但由於政治因素以及道教更為世俗化之後,使得道教教義無有進展,科儀更為繁雜,道士們多唯利是圖,使得士人逐漸輕視。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丰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明朝時,道教派別被官方正式分為正一和全真兩大道派。正一道更受到官方的重視。而官方吸取了元朝下層人民利用民間宗教進行起義和道教發展過濫的教訓,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強對道教的管束。

明朝時期的道教對文化思想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出現了以轉寫鬼神故事為主題的神魔小說。

進入清朝以後,滿清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的發展開始衰落,理論上的發展趨於停滯,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開始減弱。


民國時期道教

鴉片戰爭以後,道教發展每況愈下,宮觀、道士數量急劇減少。而且由於統治者對道教重視程度的降低,迫使道教向民間發展,許多研究者認為義和團運動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此外,廟會活動熱烈。


台灣近現代的道教

台灣日據時期,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1949年,正一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輾轉到達台灣,1969年張恩溥過世後傳於堂姪張源先,是為六十四代天師,現居台灣南投縣嗣漢天師府。現據統計道教乃為台灣第一大宗教(另有一說為佛教才是台灣第一大宗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道教

明清以後,道教基本已經停止了發展。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後,道教更是衰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中國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執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規戒律由於和現行法律抵觸而作廢。1956年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1957年,中國大陸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中國道教內部的事務。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道教同中國其他的宗教一樣經受了一場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道教才開始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可是正式出家的道教徒並不多。正一道被取締,全真道的道士被強迫還俗。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逐漸恢復。目前中國大陸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約有5萬餘人,正式開放的道教宮觀有5千多處。道教組織有中國道教協會、省一級地方道教協會、地區(市)一級地方道教協會。


道教諸仙(節錄)神仙


大英博物館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部分道教流派按照人間的秩序發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員,吸收了佛教的地獄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為天庭的附屬,也發展出了閻羅殿和水晶宮的一系列神仙官員,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還吸收了眾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所以道教的神仙眾多,還隨時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創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媽祖、關帝等都可以納入道教的神仙系統。所有的神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廟宇,但大型宮觀必供奉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認為人身也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種器官,例如毛髮、五官等等也都有神靈駐守,而且還有相應的修持方法。

盤古氏-又稱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等等諸神祇(從略)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著不同的內容。一般說來,全真派的戒律嚴於符籙派。戒律的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而且必須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據規則的嚴緊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據戒條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得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不得塗脂抹粉」、「不得觀聽歌舞」

除戒律外,還有道教清規,就是道士犯戒以後的處罰手段。具體條例派別不同則規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內容和儒家三綱五常等要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內容。道教的清規戒律也是隨時事的變化而變化的,當與政權的法律相衝突時,會進行適當的調整。


道術

《抱朴子》中所載的老君入山符,認為使用它可以避開鬼怪野獸。道教的宗教活動十分龐雜,主要分兩大類,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禳、房中術、神仙術、辟谷、風水堪輿、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內容。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丹丸。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後來道教也認識到由於外丹服食和配製的方法較難掌握分寸,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而後世轉向較為保險的內丹修煉。外丹也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的先驅。

內丹則是指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在身體里煉丹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內丹的用語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義完全不同,比如把人體比喻為燒煉丹丸的爐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古時煉丹術的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難了解。

此外,道教還有許多道術。例如內觀、守靜、存思、辟谷等多種。這些現代多歸為氣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許多都習武術。中醫理論亦大多源自道教。

道教的儀式統稱為「齋醮科儀」,齋是清潔的意思,醮是指祈禱,又稱為道場。道教祭祀神仙,由於認為神仙清靜潔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葷,進行齋戒。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佛教的內容,名目繁多。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占卜也是道術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籤、測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籙。符是用硃砂畫在黃紙上的一些符號,道教認為可以用來治病,而籙則被認為可以驅使天神。另外,道教認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驅使鬼神,趕走野獸。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術。


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為最重要的兩部經典。另外,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經創製了道藏,收集歷代道家著作,不僅包括哲學和道家理論,而且包括煉丹、養生、治病、氣功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萬曆續道藏》等,現僅存明代《正統道藏》流傳,其它版本已失傳,現存歷代道教經典多收錄於此。道教的經書數量非常龐大,各派的主要經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參同契》是最早的丹經,稱為丹經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經典。《太平經》和《老子想爾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黃庭經》和《上清大洞真經》則是上清經籙派的主要經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經》和《三皇文》則是靈寶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經典。《陰符經》和《常清靜經》也是道教兩部非常重要的經書,是道士必須誦習的經書。此外,《玉皇經》和《心印妙經》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課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以符籙、齋醮、科儀為主,但北宋以後也主張三教一理,修煉內丹。出現了《悟真經》、《金丹四百字》等經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張三教合一,煉氣全神,明心見性,兼融釋儒,以《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為主,提倡「孝謹純一,


教派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準不同而名稱各異。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近現代道教就純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為五個派別——積善、經典、丹鼎、符籙、占驗。而最有影響的則是符籙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張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後者主張煉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丹二脈。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於宋、元。道教歷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有7個大派:(從略)



道教活動

道教的活動主要在宮觀內進行。宮觀可以分為兩種:

- 十方叢林(全真派)
- 子孫廟(正一派)

三元節是道教的大慶日子。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


道教文化

道教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化學、武術、天文學、地理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它對於華人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民俗、民族關係、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響。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道教中一些宗派都師徒相傳一些武術和氣功,例如武術中很出名的武當派,據說就是武當山上的許多道士傳承的武術。道教的武術也和許多武術不同,講究圓柔、後發制人,充分體現了道教的教理。其中像太極拳這樣的簡單武術套路,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健身活動。道教氣功也是中國氣功中的一大流派,全真道的修煉方法基本上就是氣功,對氣功的探索和發展,其貢獻很大。

道教的養生術還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醫學《黃帝內經》中經絡學等方面內容。 此外,許多道教徒研習醫術,對於中醫學發展頗有貢獻,如葛洪、陶弘景等人,於中醫藥皆有所建樹。

道教的煉丹術對火藥的發明有著重要的影響。

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受道教影響很深,他曾經遊歷各地,求仙訪道,甚至煉過丹、受過道籙,可以說是位虔誠的道教徒。這段經歷給他的個性、詩歌創作乃至一生的際遇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李白受召入長安,受到唐玄宗等許多的道士和信仰道教朋友的推薦。尋仙過程中,他游遍五嶽,給他帶來大量的素材。他的詩歌中也常常出現「仙人」、「羽化」等意念。

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雖然講述的是佛教徒唐僧等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但全書中使用了大量道教專有的概念如心猿、意馬、奼女、元神等,還構築了一個以玉皇大帝為核心的道教神衹、神官系統。書中也出現了很多道教人物和魔怪,不過多為反面角色。

而完全以道教為核心的最著名小說則要數《封神演義》了。書中講述的商周戰爭,其實質就是道教的兩個派別闡教和截教的鬥爭。書中出現的各色仙神和寶物等,也全屬於道教系統。

「天皇」在中國道教中,是表示北極星的神祇。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唐朝時期的日本天武天皇因喜歡道教而使用天皇作為君主的尊號。


道教與道家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演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也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與宗教或有莫大聯繫。如聞一多先生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這種宗教在基本性質上恐怕與後來的道教無大差別,雖則形式上盡可截然不同。這個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們可暫稱為古道教。』(《聞一多全集》,第143頁)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確實一言難盡。試舉一例:道教所謂長生不老,成仙通神,老、莊並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莊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說,與自然之道亦不無悖逆。


道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於佛教的極樂世界,也不同於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一種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經》中講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為一個公平、和平的世界,沒有災禍、沒有戰爭。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則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這樣就能超脫生死,在仙境中過仙人的生活。不同於其它宗教的是,道教並不認為人死後才能到達仙境,而是認為人的形體通過一些形式的鍛煉可以長生不死,成仙以後也可以一樣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於達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後來才出現了「屍解」等方式。部分風景秀麗的地方由於適合修煉而被譽為人間仙境,例如所謂的「洞天福地」就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地方。

大多數的宗教教義認為人生充滿了不幸或者罪孽,認為死後靈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卻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久視」(《道德經》)、長生不死。也因此有許多養生的方法,例如氣功等在道教得到了發揚。

許多宗教都認為人的壽命是不能改變的,然而道教不這樣認為,有一句話「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經》,另外,道教作為一個多神教(但講「道通為一」),相信萬物有靈,甚至人體的各種器官都有神靈。


道教與佛教的關係

道教和佛教作為中國的主要宗教,兩者在相互競爭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適用中國本土文化的需要。


老子化胡傳說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

漢代《太平經》提到「老子往西越八十年」。

《三國志·魏書》提到「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Buddha)弟子合二十有九。」


道家、佛家的「無有」
道家的《道德經》講「常無常有」, "有無相生",佛家用另一套名詞,講「真空妙有」。最能體現「真空」特色的佛經是《心經》、《金剛經》等大乘"般若"類佛經,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於破除「佛法」,破除所有相, 於無住生心, 類似於道家「無」的的境界。

佛家「涅槃」之原義是「寂滅」、「消滅煩惱火焰,達到覺悟狀態。」大乘的《大般涅槃經》講大乘"涅槃"為「妙有」,為「常樂我淨」,多從正面著眼,跟佛家之「般若」唱言一切皆空,形成對比。由於此「有」不是對立的現象之有,故稱「妙有」。大乘的《大般涅槃經》為後期佛家經典。其"涅槃"、「妙有」趣味與道家樂生之旨頗相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