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

第七章 中央軍系

一、孫文信徒,中正受命

曾在中國現代史上顯赫一時的馮玉祥和閻錫山等,都先後被新崛起的軍閥蔣介石所擊敗,不得以而處於臣服的地位。這一章,我們就專門談談一代梟雄蔣介石是如何發跡,如何建立自己的嫡係部隊——以“黃埔系”為主的中央軍,從而統治中國21年之久的。

蔣介石,浙江省寧波地區奉化縣溪口鎮人,1887年10月31日出生。學名志清,官名中正,字介石,以官名及字並行於世。蔣介石的祖父叫蔣斯千,字玉表,是一位鹽商;父親叫蔣明火,字肇聰。在蔣玉表死後繼承家政。蔣肇聰前後娶過三房正式夫人,元配徐氏生長女蔣瑞春、長子蔣周康(字介卿);徐氏死後,娶繼室孫氏,孫氏不久亡故,無所出;後又娶嵊縣王采玉為填房,生蔣介石及蔣瑞蓮(另有一女一子早亡)。蔣介石9歲時,父親蔣肇聰去世,母親王采玉管理名下家產,撫養蔣介石及蔣瑞蓮。蔣介石十五歲時,娶奉化縣巖頭村“毛祥豐”南貨號老闆毛鼎和之女毛福美為妻。毛福美比蔣介石大5歲,8年後,即1910年3月18日,生下兒子蔣經國。

蔣介石7歲開始在私塾讀書,曾先後入過錦溪鳳農學堂、寧波箭金公學、奉化龍津中學等。他自幼頑劣,不甚喜好典籍,總想將來當一名叱吒風雲的軍人。20歲時,他自費到日本,想讀軍校,但因日本只收公費留學生,結果只好回國。回國後,恰逢袁世凱在保定辦陸軍速成學堂,即保定軍官學校,在浙江招生。蔣介石即去投考並考取。第二年即1908年,蔣介石因成績表現優異,成為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批被派往日本深造的4人之一。蔣介石先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後入日本士官學校,結識了張群、陳其美等人,又經陳其美而結識了孫中山,在日本期間,蔣介石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常在電車、火車或渡輪上看到日本人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許多人讀一章節,即閉目靜坐,若有所思。蔣介石大受刺激,遂買了大量王陽明的著作開始研讀。他說:“對於這個哲學,真是一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種心領神馳的仰慕……”此外,他也特別推崇曾國藩,自認是曾氏的私淑弟子。曾國藩的治軍治學思想對他產生很大影響。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日本。蔣介石、張群等一些青年士官生即乘輪迴國,10月30日到達上海。蔣介石參加了陳其美指揮的上海光復之役。陳其美出任上海都督後,蔣介石被任命為攻浙先鋒隊指揮官、滬軍第5團團長。

1912年1月14日,陳其美派人刺殺了光復會首領陶成章,孫中山下令“嚴速究緝”,蔣介石因陶案牽連,逃避日本。1913年春,蔣介石回到上海參加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受命進攻江南製造局,失敗後遭滬軍都督楊善德下令緝捕,蔣介石被迫逃往陳其美的娘姨姚怡誠的臥室內,遂納姚怡誠為側室。姚室沒有生孩子,後將戴季陶與日本籍外室生的兒子領來代養(其時日婦已去世),這就是蔣緯國。“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和陳其美等逃亡日本,蔣介石只好在上海混跡於江湖,拜青幫頭子黃金榮為師,並與洪幫頭子虞洽卿、青幫頭子杜月笙等結為好友。

1914年6月,蔣介石再度到日本,追隨孫中山,其後曾被派回上海、哈爾濱活動反袁,但均告失敗。
1915年,蔣介石又隨陳其美回國,謀劃奪取上海,但未成功。1916年5月8日,陳其美被袁世凱派人刺殺。陳其美是蔣介石的同鄉,比蔣介石大11歲,是蔣介石在政治上的良師益友,後來陳其美的兩個侄子陳果夫、陳立夫一直受到蔣介石的重用。

陳其美死後,蔣介石被孫中山派往山東濰縣居正的革命軍中任參謀長。1918年3月,蔣介石被孫中山召到廣州任陳炯明司令部作戰科主任,不久又被調到福建長泰當援閩粵軍第2支隊司令。後所部與浙軍發生火拼,蔣介石隻身逃離福建往上海,奉孫中山命在上海開設一家商品交易所,經過一年時間,賺了100萬元,為孫中山籌措了一筆活動資金。

1920年,蔣介石受孫中山之命重返軍界。10月,到達汕頭參加陳炯明的部隊進軍廣州。11月,蔣介石不願與陳炯明共事而回上海,與蘇州女子陳潔如同居,後陳潔如領養一女,取名蔣瑤光。1921年6月16日,蔣母王采玉去世,蔣介石回家奔喪,孫中山亦派陳果夫作為個人代表參加了葬禮,還親筆題了“蔣母之墓”四個字。1921年10月,蔣介石返回廣州,協助孫中山擬訂進軍兩廣進而統一中國的作戰計劃。

1922年6月,蔣介石返回家鄉祭奠其母逝世一周年。此時,陳炯明在廣州叛變,圍攻總統府。6月17日,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率海軍與陳炯明叛軍對抗。孫中山急電蔣介石回粵。6月29日,蔣介石趕到廣州,登上永豐艦護衛孫中山,於8月9日乘英輪轉香港,8月14日到達上海。9月間,蔣介石寫出了《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一書,歌頌孫中山,痛斥陳炯明。孫中山親自為之作序,因此而對蔣介石更加信任。10月間,蔣介石被孫中山任命為許崇智的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孫中山回廣州設大元帥府,蔣介石又被任命為大本營參謀長。1923年8月,蔣介石以“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團長的身份被孫中山派往蘇聯考察。在蘇聯期間,蔣介石考察了蘇聯黨政軍的組織情況,參觀了陸軍海軍學校,會見了托洛茨基等人。12月15日,蔣介石回到上海,並寫了一個考察報告。

1924年1月16日,蔣介石回到廣州向孫中山復命。當時,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已經形成,為了培養革命的軍事骨幹,建立革命的武裝力量,以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決定創建一所革命軍官學校,因地址在廣州黃埔,故簡稱黃埔軍校。由於蔣介石深得孫中山的信任,於1月24日,被孫中山指派為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1月26日,正式組織籌備委員會,王柏齡、李濟深、沈應時、林振雄、俞飛鵬、張家瑞、宋榮昌為籌委會委員。1月29日,孫中山任命廖仲愷為大本營秘書長,協助籌劃軍校開辦事宜。蘇聯顧問鮑羅廷將軍等也參加了籌備工作。2月16日,黃埔軍校正式開始各項工作。

黃埔軍校機構由校總理、校長、黨代表組成校本部、直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其編制序列是: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顧問鮑羅廷(蘇)、軍事顧問加倫(蘇)、政治部主任戴季陶、教授部主任王柏齡、教練部主任李濟深、教育長胡謙、軍事戰術總教官何應欽、軍需部主任周駿彥、軍醫部主任宋榮昌。

蔣介石雖然出任黃埔軍校校長及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但他還嫌官小無實權,竟於黃埔軍校正式建立後幾天,即2月21日私自跑到上海。孫中山叫他回廣州,他回信說:“中正如果回粵,焉能專心辦學而不過問軍事政治?”於是,5月3日,孫中山又任命他為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他才肯回校。5月5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入校學習。6月6日,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親臨致開學辭,指出:“開辦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黃埔軍校正式成立。

二、黃埔長校,嫡系初成
 
蔣介石是靠黃埔軍校起家的。黃埔軍校是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條件下,孫中山在蘇聯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創辦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陸軍軍官學校,它為國共兩黨培養造就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和高級將領。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黃埔軍校一共開辦了6期,有不少國共兩黨著名的人物都在軍校工作過。

在共產黨人中,如周恩來、熊雄擔任過政治部主任;聶榮臻擔任過政治部秘書;葉劍英擔任過教授部副主任;肖楚女、惲代英、李富春等擔任過政治教官。而這6期的學生之中,有不少人日後也成了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如徐向前元帥(1期)、林彪元帥(4期)、陳毅元帥(6期)、陳賡大將(1期)、許光達大將(5期)、羅瑞卿大將(6期)、周士第上將(1期)、陳奇涵上將(學生隊隊長)、楊至成上將(5期)、陳伯鈞上將(6期)、郭天明上將(6期),以及項英、左權、周逸群、盧德銘、劉志丹、朱雲卿、袁國平、王爾琢等。

而蔣介石作為黃埔軍校的校長,在培植自己的勢力,建立自己的嫡係部隊——中央軍的過程中,更是依靠了一批跟隨他的“黃埔系”軍人,這批黃埔系軍人,是蔣介石的中央軍的支柱。從下列的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事實:

在黃埔軍校中擔任過領導人、軍事教官、學生隊隊長等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有:何應欽、顧祝同、陳誠、周至柔、劉峙、蔣鼎文、俞飛鵬、張治中、錢大鈞、嚴重、陳繼承、王俊、陳焯、張靜愚、盧浚泉、王懋功等。

在黃埔軍校前6期畢業,以後擔任國民黨集團軍副總司令、兵團副司令官以上職務的有:

(1期)丁德隆、王仲廉、王敬久、王叔銘、鄧文儀、甘麗初、關麟徵、孫元良、劉戡、劉嘉樹、李文、李玉堂、李仙洲、李及蘭、李延年、李良榮、李鐵軍、李默庵、張鎮、張世希、張雪中、張耀明、陳鐵、陳武、陳大慶、陳明仁、何紹週、杜聿明、宋希濂、羅奇、周振強、鄭洞國、范漢傑、胡宗南、賀衷寒、侯鏡如、袁樸、袁守謙、桂永清、宣鐵吾、俞濟時、夏楚中、黃杰、黃維、黃珍吾、梁華盛、彭善、曾擴情、董釗、霍揆彰。

(2期)方天、毛邦初、李士珍、覃異之。

(3期)王耀武、方先覺、石覺、劉安祺、康澤。

(4期)文強、劉煒、劉玉章、李彌、沈向奎、胡長青、胡璉、羅列、周志道、鐘彬、高吉人、高魁元、蔣堅忍。

(5期)陳克非、郭汝瑰、唐守治、彭孟輯。

(6期)唐縱、廖耀湘、戴笠。

(潮州分校1期)毛人鳳等。

此外,在國民黨中央軍中擔任軍長以下職務的,還有大批都是黃埔軍校前6期的畢業生。

蔣介石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以“左派”的面目再現,給黃埔學生作了數十次的演講。另一方面,他又在學校秘密組織“孫文主義學會”,監視共產黨,培養右翼政治勢力。由於當時正處於大革命時期,蔣介石不敢也不能公開反對革命。

1924年10月,廣州發生商團叛亂,蔣介石承擔了孫中山交給的率領黃埔學生平叛的任務。10月15日,在一天之間,黃埔學生就將商團在廣州的據佔全部攻占,學校首樹軍威。同年11月,孫中山北上,胡漢民代理大元帥職務時,廣東軍閥陳炯明叛亂。1925年2月,黃埔軍校的學生組織東征部隊進行第一次東征,取得了勝利。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6月初,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舉行叛亂,佔領廣州。東征的學生軍奉命撤離東江,回師平叛。6月12日,回師校軍和其他革命軍隊一起,向叛軍全線進攻,僅用了一周時間,便擊潰滇、桂聯軍,收復廣州,楊希閔、劉震寰逃往香港。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在廣州中央黨部門前遭到暴徒襲擊,中彈身亡。當天,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國民政府委員會及軍事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決定由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組織特別委員會查處。後調查結果顯示,廖案的最大嫌疑是朱卓文、胡毅生、魏邦平、林直勉、吳鐵城等人,這些人有的是胡漢民的老部下,有的是許崇智管轄下的現役軍人。蔣介石乘機把刺廖的罪名推到胡漢民、許崇智的身上,派學生軍包圍了他們的公署,逼迫胡漢民出國,許崇智逃亡上海,朱卓文等被捕,魏邦平逃亡香港。8月24日,蔣介石當上了廣州衛戍司令。26日,蔣介石把黃埔軍校的兩團學生軍組成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自任軍長。這樣,蔣介石利用廖案擴大了權力,掌握了軍隊。廖案至今仍是民國的一樁懸案,但最大的得益者顯然就是蔣介石。

1925年10月,蔣介石率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等進行第二次東征。當時,周恩來擔任第1軍政治部主任兼第1軍第1師黨代表和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教官和畢業學生,擔任第1軍各級指揮官和黨代表。經過激戰,東征軍攻占陳炯明老巢惠州,其他殘餘部隊也很快被肅清,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

蔣介石羽翼漸豐以後,開始露出他反動的真面目。1926年3月16日,蔣介石指使孫文主義學會分子歐陽格,以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名義,傳令海軍局代理局長、中山艦艦長李之龍(共產黨員),調中山艦到黃埔候用。當中山艦開到黃埔後,蔣介石派系隨即散佈謠言,誣陷“中山艦擅入黃埔,是共產黨陰謀暴動”。3月20日,蔣介石宣布全城戒嚴,命令解除中山艦武裝,逮捕李之龍,派軍隊收繳工人糾察隊武裝,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和蘇聯顧問住所,強迫在第1軍工作的周恩來等共產黨員退出該軍。中山艦事件(也稱“三·二O”事件)是蔣介石陰謀奪取國民黨和國民革命軍領導權的重要步驟。毛澤東、陳延年、周恩來主張以葉挺獨立團為主,發動工農群眾,聯合國民黨左派和其他各軍,聲討蔣介石,逼其下台,但中共總書記陳獨秀採取讓步政策,結果,共產黨員全部退出第1軍。同時,蔣介石借中山艦事件排擠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將事件諉過於汪精衛,說汪精衛挑撥國共關係,迫使汪精衛離開廣州出國。4月16日,召開國民黨中央黨部與國民政府聯席會議,改選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蔣介石出任軍事委員會主席,進一步掌握了國民黨軍政大權。

數天後,蔣介石又提出“整理黨務案”,共九條內容,規定共產黨人不能再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的部長;限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者,在國民黨高級黨部任執行委員時,其額權不得超過該黨部執行委員總權三分之一等。此案於5月15日獲得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蔣介石藉此改組中央黨部。當上了組織部長和軍人部長。國民黨中央常委會委員長一職由張靜江代理,中央政治會議席由譚延闓代理,張、譚二人均受蔣介石操縱,至此,蔣介石把國民黨的黨權也抓到手。而以蔣介石為首、以黃埔軍校右派教官和學生為主的新軍閥集團——黃埔係也露出雛形。

三、北伐江淮,政變上海
 
1926年初,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統一和鞏固,廣西李宗仁、湖南唐生智等也加入了革命陣營,武裝討伐北洋軍閥的條件基本具備。同時,北洋軍閥聯合進攻北方馮玉祥國民軍並準備南伐,國共兩黨及時決定出兵北伐。1926年5月,第7軍鐘祖培第8旅和第4軍葉挺獨立團分途由桂、粵入湘援助唐生智,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

蔣介石是極力主張北伐的。其時,他已初握大權,希望通過北伐,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權勢。1926年5月31日,國共合作的北伐總司令部成立。6月4日和6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國民政府先後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7月9日,蔣介石舉行了總司令就職及國民革命軍北伐誓師典禮。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為李濟深,總政治部主任為鄧演達,前敵總指揮為唐生智,行營參謀長為白崇禧,兵站總監為俞飛鵬,軍事總顧問為加倫。

國民革命軍共轄8個軍,第1軍軍長何應欽,主要將領有王柏齡、蔣伯誠、顧祝同、張貞、馮軼裴、譚曙卿、葉劍英、王俊、劉峙、錢大均等;第2軍軍長譚延闓(副軍長魯滌平代),主要將領有魯滌平、岳森、張輝瓚、譚道源、戴岳、陳嘉佑等;第3軍軍長朱培德,主要將領有黃實、王均、朱世貴、李明揚等;第4軍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代),主要將領有陳可鈺、陳銘樞、蔣光鼐、張發奎、朱暉日等;第5軍軍長李福林,主要將領有劉敏、練炳章、王若周等;第6軍軍長程潛,主要將領有唐蟒、鄧彥華、楊源浚等;第7軍軍長李宗仁,主要將領有王應榆、鐘祖懷、陶均等;第8軍軍長唐生智,主要將領有張一鵬、李品仙、劉興、何健、夏斗寅、週瀾等。另有航空隊,由林偉成、張靜愚指揮。第2、3、4、6各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分別由中共黨員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擔任。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出師北伐,蘇聯顧問亦隨軍出征。北伐戰爭所面對的軍閥勢力主要有三支:一是據有河南、湖南、湖北和直隸南部的吳佩孚約20萬人;二是盤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的孫傳芳約20萬人;三是據有東北和山東、直隸、熱河、察哈爾等地的張作霖約35萬人。北伐軍總兵力10餘萬人。根據當時的軍事政治形勢,北伐軍決定採取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先打吳佩孚,再打孫傳芳,後打張作霖。

北伐軍首先進入湖南作戰,7月11日便攻占長沙。8月中旬,北伐軍總司令部遷往長沙。由於孫傳芳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沒有積極援助吳佩孚,蔣介石於8月12日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白崇禧、鄧演達、唐生智、李宗仁、陳可鈺及軍事總顧問加倫等出席。會議同意蔣介石提出的“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暫放張作霖”的策略,決定以4、7、8軍為中央軍,分左、右兩路首攻武漢;以2、3、6軍為右翼,擔任江西方面作戰;以第9軍(軍長彭漢章)、第10軍(軍長王天培)為左翼,擔任洞庭湖以西地區作戰。

蔣介石、唐生智率中路軍直趨武漢,很快突破了吳佩孚的汩羅防線,繼而攻克鄂南重鎮汀泗橋和賀胜橋。唐生智率第8軍從嘉魚、金口渡江繞攻漢陽;蔣介石親率4、7軍直取武昌,以期達到“先入者王之”的目的。但是武昌卻久攻不下,而唐生智則早已拿下漢口、漢陽。蔣介石只好讓唐生智的第8軍圍攻武昌,自己率部轉向江西作戰。唐生智於10月10日武昌首義紀念日攻下武昌,吳佩孚的主力被消滅殆盡。1927年初,廣州國民政府遷往武漢。

孫傳芳原來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當北伐軍進入湖北以後,孫傳芳認為北伐軍戰線拉長,而吳佩孚又即將被打敗,正是他收拾殘局的時候,於是調集大軍進入江西。9月,江西便成為主要戰場。蔣介石指揮北伐軍向贛西、贛北、贛南發起攻擊,很快佔領20餘地縣及贛南重鎮贛州。但是,在進攻南昌時卻遭到孫傳芳部的頑強抵抗,蔣介石、白崇禧等親臨前線督戰,從9月中旬起,連續進行了三次激烈的攻城戰,直到11月8日才攻下南昌。與此同時,留守粵東的第1軍由何應欽指揮,向福建進軍,一路上沒有遭到多大的抵抗,於12月占領了福建省。

1927年1月,蔣介石等北伐軍將領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將北伐部隊編成東路軍、中央軍、西路軍。東路軍總指揮為何應欽,前敵總指揮為白崇禧,主攻浙江和上海。中央軍總指揮由蔣介石兼任,下分江右軍和江左軍。江右軍總指揮為程潛,江左軍總指揮為李宗仁,進攻安徽和南京。西路軍總指揮為唐生智,留守武漢並北上進攻河南。

由於孫傳芳的部將夏超、陳儀、周鳳岐等在浙江率部投靠北伐軍,所以東路軍很快於2月18日攻占杭州。3月中旬,在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配合下,東路軍進占上海。3月24日,中央軍之江右軍攻克南京。至此,孫傳芳的主力所損過半,殘部退往蘇北地區。

3月26日,蔣介石到達上海,即與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密謀舉行反革命政變。其實在此之前,蔣介石已在南昌與帝國主義分子及江浙財團密謀反共反革命,下令槍殺了贛州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陳贊賢,以武力搗毀了南昌市、九江市、安徽省等國民黨黨部和總工會,提出將國民政府從武漢遷往南昌。進入上海以後,蔣介石多次與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吳稚暉、張靜江等舉行秘密會議,商談反共清黨問題。在這時候,汪精衛也從國外返回上海。4月3日,蔣介石、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黃紹竑、張靜江、吳稚暉、宋子文、蔡元培、李石曾、古應芬等十餘人在上海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議。會上,蔣介石等人力主馬上實行反共清黨,汪精衛雖同意反共,但在具體方法和時間上持異議,而主張於4月15日在南京召集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解決“黨事糾紛”問題。4月5日,汪精衛離開上海去武漢。而蔣介石與李宗仁等則在龍華北代司令部召開會議,決定在上海清黨。英、美帝國主義、上海大資產階級虞洽卿等,以及青紅幫頭子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都表示支持配合蔣介石的“清黨”。4月9日,以白崇禧、周鳳岐為正副司令的淞滬戒嚴司令部成立,並發布“戰時戒嚴條例”12條。蔣介石在一切佈置就緒之後,於當天離開上海去南京。

4月12日凌晨,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開始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帝國主義軍隊和青紅幫分子的配合下,大肆逮捕和槍殺共產黨人和工人群眾,查封革命組織和進步團體。據不完全統計,在事變後的三天中,共殺害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300多人,拘捕1000多人,流亡失踪者5000多人。

4月15日,蔣介石發布了《清黨佈告》和《清黨通電》,下達“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的指令,下令通輯著名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190餘人。4月15日當天,留守廣州的李濟深、古應芬、錢大均等亦在廣州戒嚴,開始大屠殺,中共黨員、工人積極分子總計被殺害200多人,包括鄧增、肖楚女、熊雄、李啟漢、劉爾崧等中共領導人。此外,有2000多人被捕。根據蔣介石的指令,廣西、江蘇、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亦相繼“清黨”,白色恐怖籠罩了蔣、桂軍閥控制的地區。

4月17日,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黨中央下令開除蔣介石黨籍,免去他本兼各職,“著全體將士及革命民眾團體拿解中央,按反革命罪條例懲治”。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與武漢的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相對抗,這樣,便出現了寧漢分裂的局面。

四、始鬥汪唐,再平桂粵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寧漢同時存在兩個相對立的政權。武漢國民政府受到四面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汪精衛、唐生智等認為繼續北伐,與馮玉祥會師中原,再北聯閻錫山共討奉張,最後解決寧漢對立問題較為有利。1927年4月19日,武漢北伐軍在武昌南湖誓師,以唐生智為總指揮,分三路進行北伐。

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以後,受到北方孫傳芳殘部及直魯聯軍的威脅,蔣介石為了解除北方的威脅,以及想先於武漢北伐軍搶占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也決定進行北伐。1927年5月1日,蔣介石製定了三路渡江北伐的計劃:第1路軍總指揮為何應欽,率部由鎮江攻揚州,直趨淮海;第2路軍總指揮由蔣介石親自兼任(白崇禧代理),陳調元為前敵總指揮,擔任津浦鐵路正面作戰;第3路總指揮為李宗仁,率部由蕪湖渡江襲擊北面之敵。此外,海軍艦隊司令陳紹寬亦率軍艦7艘相機作戰。

6月1日,武漢北伐軍與馮玉祥部會師鄭州。6月2日,佔領開封。奉軍全部撤出河南。唐生智會見馮玉祥,希望聯馮倒蔣。而馮玉祥主張停止寧漢之爭,共同北伐。6月10日,汪精衛等與馮玉祥召開鄭州會議,決定北伐軍一律撤回武漢,河南讓與馮玉祥。

與此同時,南京北伐軍亦節節勝利。6月2日,第3路前敵總指揮王天培佔領了徐州,其他各部也相繼推進到隴海路南側蘇北皖北一帶,直魯聯軍退守山東。6月20日,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邀馮玉祥舉行徐州會議。蔣介石極力拉攏馮玉祥,當馮玉祥到徐州時,蔣介石親自到黃口車站遠迎,立即饋贈五十萬硬幣犒軍,並一再表示“繼續北伐”。馮玉祥對蔣介石產生了好感。6月21日,蔣馮聯合發出通電,“決定清黨及貫徹北伐大計”;攻擊武漢地區的工農運動;呼籲寧漢“通力合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汪精衛集團也加快了蛻變的進程,開始限制工農群眾活動,打擊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勢力。5月21日,在35軍軍長何健的陰謀策動下,該軍駐長沙第33團團長許克祥發動了反革命事變。武漢國民政府並沒有對此事嚴肅查辦,許克祥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處。馬日事變(因21日的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稱。)是武漢國民政府走向蛻變將與南京國政府合流的信號。7月15日,汪精衛集團終於公開宣布“分共”,背叛革命,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對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加以血腥屠殺。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之後,蔣介石、李宗仁等通電歡迎武漢重要分子到南京“炳權”。但武漢的汪精衛、唐生智以國民黨“正統”自居,力主倒蔣。8月,唐生智通電討蔣,發兵進逼,沿長江兩岸東進。蔣介石急令白崇禧率軍回擊武漢東征軍,但白崇禧拒絕接受命令,反與不滿蔣介石的分子謀劃和武漢方面妥協,向蔣介石施加壓力,其時,蔣介石親臨徐州作戰,又慘遭失敗,何應欽則與桂系串通,尋機向蔣介石發難。李宗仁為首的桂系集團,乘蔣介石的嫡係部隊在外之機,武裝控制了南京。蔣介石內外交困,不得不採取以退為進的辦法解脫困境。

8月12日,蔣介石辭去總司令職,當晚離開南京去上海。13日在上海發表下野宣言,謂:“環顧四周情況,黨國呈分裂之兆”,“然政治同誌等不查真因,誹謗集餘一人。餘之存在既非黨之利益,故餘毫不躊躇,即刻下野。”同時提出武漢要員來寧,繼續北伐,肅清共產黨等三項條件。同日下午,蔣介石啟程回奉化原籍。蔣介石下野之前,無端槍斃了第10軍軍長王天培,既推卸徐州戰局失利的責任,也為自己被迫下野而洩憤。

由於蔣介石的下野,寧、漢雙方暫取得和解。8月19日,武漢方面決定遷都南京。9月15日,國民黨中央執監聯席會議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接管寧漢兩方政權。16日,特委會成立,改組國民政府,由譚延闓出任政府主席,汪精衛、胡漢民、李烈鈞、蔡元培、譚延闓為常務委員。17日,推定各部長、院長人選。至此,寧漢合流完成。

而蔣介石在奉化住了一段日子後,於9月29日攜張群等人離開上海赴日本。10月3日,蔣介石與宋子文乘車前往神戶的有馬溫泉,晉見在那裡療養的宋母倪桂珍,請其允許與宋美齡結婚。由於宋家與美國關係頗深,大姐宋藹齡嫁給了中國的大富商孔祥熙,二姐宋慶齡和孫中山結婚,蔣介石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而向宋美齡求婚;而宋家同樣是出於政治的目的,希望能得到蔣介石這位軍事強人作為靠山,也同意將25歲的宋美齡嫁給40歲的早有髮妻及側室的蔣介石。婚約成交之後,蔣介石在日本各地漫遊了20天,並會見了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等。11月8日,乘船回上海。

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前,先與髮妻毛福梅達成協議,蔣介石與毛福梅離婚,離婚後仍讓毛福梅住在溪口蔣家老宅,保持豐鎬房主人的地位,生活仍由他供給。從此,毛氏終日誦經念佛,把全部希望寄託在兒子蔣經國的身上。1938年農曆11月2日,毛氏被日本飛機炸死於溪口。對於側室姚怡誠,蔣介石安排她移居蘇聯,仍保持蔣緯國的養母身份。1949年,姚怡誠隨蔣緯國去了台灣。對於另一側室陳潔如,蔣介石送給她10萬大洋,要她到美國“深造”。陳潔如被迫赴美後,苦修英文,獲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回上海,守著女兒蔣瑤光,終身未再嫁。60年代移居香港,1971年病逝。

12月1日,蔣介石和宋美齡在上海舉行了婚禮。婚禮分兩次進行。首先在西姆路宋家的宅邸裡舉行了基督教式的婚禮,由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餘日章擔任司儀。接著去大華飯店,蔡元培、餘日章為證婚人,譚延闓、何香凝、王正廷為介紹人,參加者達1300多人,其中有英、法、日、美等國的上層人物及外交官。蔣介石在婚禮上發表了《我們的今日》,稱“我們的結婚,可以給中國舊社會以影響,同時又給新社會以貢獻”。蔣宋聯姻,它既使蔣介石通過宋氏家族和美國牢牢地聯繫在一起,同時又使中國的買辦財團和軍事獨裁者穩固地結合在一起,還使蔣介石與孫中山的家庭連結成一體。

在蔣介石下野期間,寧、漢、滬(西山會議派)合流,9月16日,成立了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行使中央職權,三方共推舉32人為特委會委員,其中汪派佔少數,大權落入桂系和西山會議派手中。所謂西山會議派,是國民黨的右翼集團。成員有林森、居正、鄒魯、謝持、張繼等,因於1925年11月23日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非法的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而得名。武漢方面的汪精衛不僅沒當上“正統”領袖,反而在寧、滬兩方的聯合反對下,被迫通電下野。汪精衛回到武漢,聯合唐生智,成立了武漢政治分會,與特委會抗衡。桂系則以特委會的名義武力討唐,打敗了唐生智,佔領了武漢,唐生智逃往日本。汪精衛不甘失敗,拉攏張發奎的第4軍跑到廣州,成立了廣州國民黨中央,出現了寧粵對立的局面。

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集團,本想趁蔣介石下野獨攬大權,但是南京方面的黨政班底仍為蔣介石的部屬,桂係無法控制,反而陷入困境。11月22日,南京召開“慶祝討唐勝利大會”,蔣介石指使陳果夫策劃槍擊遊行隊伍事件,事後嫁禍於西山會議派,使西山會議派聲名狼藉。

蔣介石看到時機成熟,便積極進行複職活動。他首先聯合汪精衛,電邀汪精衛來滬商討統一問題,藉此打擊桂系和西山會議派。桂系怕蔣汪聯合對付自己,便建議寧、粵、蔣三方在上海舉行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的預備會議。在會議上,汪精衛為了擺脫不利地位,搶先提出請蔣介石復職。當時馮玉祥和閻錫山正遭到張作霖的猛烈進攻,也電籲蔣介石復職,繼續北伐。桂系和西山會議派已處於孤立,只好隨聲附和。蔣介石復職已成定局後,他又利用中共在廣州起義的事件打擊汪精衛,說汪精衛與共產黨聯合搞暴動,汪精衛被迫離開上海,再次亡命法國。不久,蔣介石又逼走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為他重掌大權掃清道路。

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蔣介石當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執委常委、組織部長和中央政治會議主席。這樣,蔣介石又一次將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集中到自己手中。

五、恩威並用,四海“一統”
 
蔣介石復職之後,即著手進行國民政府的第二次北伐。2月15日,蔣介石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次日,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相會於開封,決定組成四個集團軍,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任第1、2、3、4集團軍司令,蔣介石為總司令。

蔣介石的第1集團軍,主要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下轄四個軍團、總預備隊、後方警備部隊直轄部隊。第1軍團總指揮為劉峙,下轄劉峙、繆培南、顧祝同、楊勝治4個軍;第2軍團總指揮為陳調元,下轄曹萬順、陳焯、陳調元3個軍;第3軍團代總指揮為方鼎英,下轄谷正倫、張克瑤、夏斗寅3個軍;第4軍團總指揮為方振武,下轄阮玄武、鮑剛、馬文德、高桂滋4個軍;總預備隊總指揮為朱培德,下轄王均、金漢鼎兩個軍及熊式輝、劉士毅兩個獨立師;後方警備部隊司令為錢大鈞,下轄錢大鈞、方鼎英、謝文炳、任應岐4個軍;第1集團軍直轄部隊有警衛軍(司令官陳誠)5個團,砲兵(司令官樊煦)兩個團;此外,有鐵甲車部隊(司令官屠金聲),航空部隊(司令官張靜愚),兵站(司令官黃振興)等。

1928年4月5日,蔣介石在徐州誓師,4月9日下達總攻擊令,各集團軍同時出動。蔣介石的第1集團軍沿津浦路北上;李宗仁指揮第4集團軍沿京漢路北上;馮玉祥指揮第2集團軍在魯西、直南策應京漢和津浦線;閻錫山指揮第3集團軍攻打石家莊再轉攻京津。

5月1日,蔣軍攻取濟南。5月3日,日軍製造“濟南慘案”,阻止北伐軍北進。蔣介石穿著襯衣,狼狽逃出濟南。為避免與日軍衝突,蔣介石決定繞道北上。孫傳芳戰敗通電下野,殘部投降。張作霖眼看無法抵抗,於6月3日率文武官員離京出關,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6月8日,閻錫山在保定就任京津衛戍司令。6月12日,南京政府任命張蔭梧、傅作義為京、津警備司令。6月15日,南京政府發表宣言,宣布“統一”告成。

7月6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在北平開會,到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舉行“北伐完成祭告典禮”。蔣介石主祭,馮、閻、李襄祭。奏哀樂,施禮,開棺蓋,瞻仰總理遺容。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宣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蔣介石的祭文,稱“統一大業完成”。次日,北平各界在天安門前舉行北伐勝利祝捷大會。

北伐奉張的成功,是國民黨新軍閥暫時聯合,共同對敵的結果。奉系軍閥退出關外,尤其是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後,國民黨新軍閥之間尤其是蔣介石與其他軍閥之間的矛盾很快又產生和激化。此時的中國,北洋軍閥雖已被消滅,但五個新軍閥集團又開始了中原逐鹿,這就是張學良的東北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唐生智的湘軍,以及最新崛起的蔣系“中央軍”。

1929年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了“編遣會議”,決定將現有的84個軍,計272個師,裁減為65個師,60萬人。蔣介石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強調“統一”和“集中”,要求各集團軍“奉還大政”、“任命中央”,企圖削弱蔣系“中央軍”以外的軍閥實力派,但立即遭到各派的反對。

1929年2月,桂系利用蔣係將領魯滌平與唐生智舊部何健的矛盾,以武漢政治分會的名義,撤免魯滌平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18師師長的職務,任命何健為湖南省主席。與此同時,桂系葉琪的第9師、夏威的第7軍向長沙進兵。3月26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下命免去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本兼各職及永遠開除黨籍。同時,蔣介石下命討伐李宗仁等。這事,史稱“湘案”。“湘案”(也稱魯案、湘變)成了蔣桂戰爭的導火線。

為了消滅日漸強大的桂系集團,蔣介石利用“湘案”藉機發難。他起用唐生智,讓其策動舊部李品仙、廖磊等脫離桂系。他又藉解決“湘案”為名,將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主席,廣東省主席和第8路軍總指揮的李濟深騙到南京,3月21日將李濟深囚禁於南京東郊之湯山,從而拆散了兩廣聯盟。3月26日,蔣介石組成“討逆軍”,自兼總司令,何應欽為參謀長,朱培德、劉峙、韓復榘分任1、2、3路軍總指揮,大舉討伐桂軍。4月3日,被蔣收買的桂係將領李明瑞在孝感地區陣前倒戈,反桂投蔣,桂軍全線動搖。4月21日,桂係將領胡宗鐸、陶鈞、夏威放棄武漢敗逃後聯名發表通電,表示服從中央。蔣軍解決了桂系在兩湖的主力,直搗廣西。湖南的何健,廣東的陳銘樞、陳濟棠,雲南的龍雲等助蔣攻桂。6月,蔣介石打敗了桂系,收編了李宗仁的第4集團軍,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通電下野,逃亡國外。

在蔣桂戰爭中,蔣介石以給行政院長職和兩湖地盤為條件,引誘馮玉祥出兵助己。蔣桂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不但沒有履行對馮的諾言,反而積極進行討馮軍事部署。5月中旬,馮玉祥在華陰召開會議,決定武裝反蔣,自任護黨護國軍西北路總司令。馮軍行動開始,蔣介石先後收買策動韓復榘、石友三、劉鎮華、楊虎城、馬鴻逵等部叛馮附己。5月22日,蔣介石下令討馮,接著宣布開除馮玉祥黨籍,下令通輯。5月27日,馮玉祥通電下野。同年8月,蔣介石召開編遣實施會議,欲強行削弱各地方實力派的兵力。馮玉祥與閻錫山結成聯盟,決定武力討蔣。10月10日,西北軍將領宋哲元等27人通電討蔣。10月11日,蔣介石下討伐令,親自率部討伐馮、閻。正當蔣馮兩軍激戰之際,閻錫山卻違背諾言,按兵不動。12月1日,馮軍被迫退到潼關以西。蔣馮兩次軍事衝突,蔣介石都取得勝利。

曾經擁汪反蔣的張發奎,在蔣桂戰爭中被蔣介石起用,任為第1路追擊司令。1929年9月,張發奎再次反蔣,率部進入廣西,聯繫桂係發動護黨運動,任護黨救國軍第3路總司令,後與桂系組成張桂聯軍。12月,蔣介石派何應欽率部將其擊敗。

原為馮玉祥部將的石友三,在蔣馮衝突中被蔣介石收買。但蔣介石對石友三處處防範和限制,石友三便暗中與唐生智密謀反蔣。汪精衛在國民黨內鬥爭失利,汪派骨幹陳公博、顧孟餘等組織改組派,奉汪精衛為精神領袖,積極反蔣,發起護黨救國運動。石友三參與護黨救國運動,任護黨救國軍第五路軍總指揮。蔣介石獲馬鴻逵告密,下令將石友三部從安徽調往廣東,名為支援陳濟棠攻打桂系,實則密謀在途中加以殲滅。石友三獲悉,遂於1929年12月通電反蔣,砲擊南京,爆發了蔣石之戰。石友三戰敗後投靠閻錫山,反過來在閻錫山指揮下又去打唐生智。

蔣介石見唐石聯盟破裂,轉而主攻唐生智。唐生智被桂系打敗後,依附蔣介石。但蔣介石對他十分猜忌,多方防範。唐生智又暗中與改組派聯繫,任護黨救國軍第四路軍總指揮。1929年12月,唐生智在鄭州通電反蔣,爆發了蔣唐之戰。蔣介石在閻錫山等的協助下,擊敗唐生智。唐生智逃往天津租界隱居,殘部被蔣、閻改編。

閻錫山本與唐生智、石友三秘密聯合反蔣,但被蔣介石分化瓦解,助蔣攻打唐、石。當看到蔣介石把一個個對手擊敗之後,閻錫山知道自己將是打擊的主要目標,於是,1930年2月,閻錫山與蔣介石展開了一場“電報戰”,譴責蔣介石的武力統一政策和個人獨裁統治。3月,閻、馮、桂三集團結成了以閻錫山為中心的反蔣聯盟。4月,閻、馮、桂起兵反蔣,規模空前的中原大戰爆發。5月1日,蔣介石發表討伐閻、馮誓師詞,並調集4個軍團部署在津浦、隴海、京漢線上。5月11日,蔣介石在徐州下達總攻擊令。在中原大戰期間,蔣介石依靠美、英及江浙財團的支持,利用反蔣各派間的矛盾,使用金錢收買和分化瓦解的政治策略,逐步取得軍事上的優勢。9月18日,張學良在蔣介石的拉攏下,發表了擁蔣通電,接著派12萬軍隊入關。11月初,閻錫山、馮玉祥宣告失敗,通電下野,桂系退回廣西,中原大戰結束。

中原大戰,蔣介石打敗了他的主要對手,使閻、馮、李失去了與之爭雄的實力。從此,蔣介石及其中央軍控制了中國的軍政舞台,使蔣介石能夠實行長期的獨裁統治。

六、暫不攘外,頻於安內
 
中原大戰之後,蔣介石的對手或被消滅,或實力大損,已難以和蔣介石進行軍事上的較量。然而,蔣介石要實行獨裁統治,卻又不是一帆風順的。

1930年10月,蔣介石致電國民黨中央黨部,提出立即召開國民會議,制訂訓政時期約法,由蔣介石出任總統,把五院院長統一置於總統管轄之下。但這一主張,遭到了國民黨元老、立法院院長胡漢民的抨擊。11月,國民黨召開三屆四中全會。蔣、胡在會上圍繞國民會議應否制定約法而發生激烈的爭吵。胡漢民雖然同意召集國民會議,但認為國民會議無權代替國民大會制定約法,激烈抨擊蔣介石擅制約法的獨斷專橫的行為。蔣介石也引經據典反駁胡漢民。雙方相持不下,會議最後只通過了召開國民會議的日期,而對是否制訂約法則隻字不提。會後雙方又開始了爭奪國民會議代表席位的角逐,胡漢民佔了上風。為此,蔣介石先派吳稚暉勸胡去“休養”,遭到拒絕後,蔣介石便於1931年2月28日將胡漢民扣留。3月1日,胡漢民被迫提出辭呈,並被軟禁於南京東郊之湯山。事後蔣介石以胡漢民是“引咎辭職”,改選林森為立法院長。3月2日,國民黨舉行常委會議,蔣介石不顧胡漢民派系的抗議,組成11人的約法起草委員會,並於5月5日在南京召開了國民會議。會上通過了《訓政時期約法》,從而結束了蔣胡之間的約法之爭。

蔣介石扣押胡漢民之後,國民黨內部矛盾尖銳起來,粵派要員紛紛離寧赴穗,汪精衛等人乘機活動指責蔣介石。1931年4月,鄧澤如、林森、蕭佛成、古應芬四位監委正式提出《彈劾蔣中正案》。兩廣方面的陳濟棠、陳策、李宗仁、張發奎等人相繼通電響應,限令蔣介石在48小時內下野。5月27日,胡漢民派、汪精衛派、孫科派、西山會議派和兩廣軍人陳濟棠、李宗仁等,聯合在廣州成立了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28日成立了國民政府,公然與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對峙,形成了寧粵分裂的局面。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東三省淪入敵手,全國人民群情激憤,學潮洶湧,赴南京請願的學生不絕於途。陳布雷為蔣介石作《國民政府告學生書》,文中寫道:“可戰而不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不可戰而戰,以亡其國,亦政府之罪也。”反蔣派更乘機譴責蔣介石。
12月10日,孫科提出要蔣介石在20日前下野,否則四屆一中全會就在上海舉行。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蔣介石只好以退為進,準備下野。在下野之前,為了日後東山再起,他進行了一系列的謀劃和安排。首先他安插親信,任命顧祝同、魯滌平、熊式輝、邵力子為江蘇、浙江、江西、甘肅省的主席。其次是唆使財政部長宋子文辭職,拿走重要檔案,遣散部員,使財政部工作陷於癱瘓,再者是策劃建立特務組織復興社,由黃埔軍校畢業生賀衷寒,康澤、滕傑、鄧文儀、桂永清、戴笠等親信負責。還有,趁下野之前,蔣介石於11月29日將國民黨左派首領鄧演達槍殺。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發表下野通電,宣布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陸海空軍總司令等本兼各職。隨後,攜宋美齡回到奉化溪口老家。12月29日,南京國民政府改組為合議制,由林森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為行政院院長,張繼為立法院院長,伍朝樞為司法院院長,戴季陶為考試院院長,於右任為監察院院長。由於蔣介石還有汪精衛、胡漢民均躲在幕後操縱所屬勢力左右政局,孫科政府無法行使職權,內外交困,不足一個月便夭亡了。於是孫科及朝野上下又呼籲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出山,希望三巨頭合作執政。

蔣介石看到東山再起的時機已到,採取拉汪排胡的政策,以便重新奪回大權。1932年1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在杭州多次密談,進行政治分贓,由汪主政,蔣主軍,蔣汪全夥主黨。1月25日,孫科宣布辭去行政院長職務。1月28日,蔣汪聯合主持召開中央政治會議,改組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繼任行政院長。3月1日,國民黨召開四屆二中全會。經汪精衛提議,推舉蔣介石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使蔣介石獲取了國民黨的整個軍事大權。由於汪精衛手中無兵,並無實權,蔣介石又成為實際上的專制獨裁者。

1927年“四·一二”及“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以後,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毛澤東、朱德等率部起義隊伍上井崗山,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之後,湘鄂西、鄂豫皖等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蔣介石當時正忙於與其他軍閥混戰,無暇顧及紅軍的壯大。中原大戰之後,蔣介石調集兵力,先後五次向中央、湘鄂西、鄂豫皖及其它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

1930年12月,蔣介石出兵10萬,以魯滌平為總司令,張輝瓚為前敵總指揮,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1次“圍剿”,結果,被殲、俘虜1萬餘人,張輝瓚也當了俘虜,並被處決。

1931年2月,蔣介石以何應欽為南昌行營主任,出動20萬人馬,向根據地發動第2次“圍剿”,結果,被殲3萬餘人,一敗塗地。

1931年6月,蔣介石自任總司令,以陳誠、羅卓英、趙觀濤、衛立煌、蔣鼎文等嫡係部隊為主力,出動30萬人,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3次“圍剿”,歷時兩個半月,結果,也是損失3萬餘人而告失敗。

1933年1月,蔣介石集中50萬兵力,以何應欽為總司令,陳濟棠為副總司令,陳誠為前敵指揮,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4次“圍剿”,歷時50天,結果,被殲3個精銳師,損失1萬餘人。事後,蔣介石傷心地說,自帶兵打仗以來,從來沒有這樣的失敗過。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1百萬兵力,2百架飛機,採取“持久作戰,步步為營,堡壘推進”的策略,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5次“圍剿”。由於敵我雙方兵力懸殊,加上中共領導人王明、博古及軍事顧問李德的錯誤指揮,紅軍堅持作戰1年多,終於在1934年10月中旬,被迫離開江西等地,開始了長征。

蔣介石調集部隊進行圍追堵截,試圖將紅軍消滅在長征路上。他親自飛到貴州,飛到雲南,飛到四川,指揮中央軍和地方軍閥對紅軍作戰,但一一遭到失敗。中央紅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建立了陝北革命根據地。

蔣介石積極對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但是,面對日本的侵華,卻採取消極和不抵抗的政策。

1931年9月18日夜,駐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村附近的南滿鐵路,並誣稱系中國軍隊破壞,突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瀋陽城發起進攻,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命令張學良不抵抗,以至10餘萬東北軍不戰而潰,一周內丟失遼寧、吉林兩省。1932年1月3日,錦州失守;2月5日,哈爾濱被佔領,東北全境淪陷。

對於抗日的部隊,蔣介石不但不支持,反而進行破壞和打擊。九一八事變後,馬占山在東北抗戰,蔣介石不予支持,致使馬占山孤軍奮戰而失敗。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蔡廷鍇、蔣光鼐、戴戟等指揮第19路軍奮勇抗敵,蔣介石不僅不支持19路軍作戰,反而加以限制、破壞,並於5月5日,與日方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出賣了中國的主權。淞滬抗戰後,蔣介石把19路軍調往福建“剿共”。蔡廷鍇等不願與紅軍作戰,於1933年11月發動了“福建事變”,在福州建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粵係將領蔡廷鍇、蔣光鼐、戴戟、李濟深、陳銘樞、黃琪翔、鄧世增等參與了這次事變。蔣介石調派15個嫡系師,由張治中、衛立煌、蔣鼎文率領,兵分3路,合圍福建,鎮壓了這次事變。1933年5月6日,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等以國民軍舊部為基礎,發起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隊伍曾發展到10餘萬人,收復多出失地。7月,蔣介石誣稱馮等另立軍政,勾結日軍夾攻同盟軍,9月底,同盟軍彈盡糧絕失敗。

1936年6月,兩廣實力派軍人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等,以抗戰為名,發動了反蔣的“兩廣事變”。早在1931年5月蔣介石第二次下野之前,胡漢民等與兩廣軍人另立中央與國民政府,與南京對抗。1936年5月,胡漢民病死,蔣介石趁機分裂兩廣聯盟,陳濟棠聯合李宗仁、白崇禧打起“抗日救亡”的旗幟,公開反蔣,與之抗衡。蔣介石一方面調兵鎮壓,一方面發動“銀彈”攻勢,大肆收買粵軍將領,分化粵軍。6月9日,粵軍主力第1軍軍長余漢謀通電“擁護中央”。7月4日,陳濟棠的空軍司令黃光銳率飛機數十架投蔣。陳濟棠被迫於7月18日下野香港。陳濟棠垮台後,李宗仁即從廣州返回南寧。蔣介石調動大軍進逼廣西,李宗仁也動員10萬兵力準備作戰。由於全國上下一致反對,並經馮玉祥等人反複調停,蔣、李雙方於9月達成協議,蔣介石接受李、白抗日救國的建議,兩廣事變和平解決。

蔣介石雖然接受了李、白的抗日救國的建議,但並無真心抗日,他念念不忘的是剿滅共產黨和紅軍。兩廣事變解決後,蔣介石即於10月飛往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陝北紅軍,導致了西安事變的爆發。

1931年“九·一”事變後,蔣介石不准張學良抵抗日軍的侵略,十餘萬東北軍被迫撤出關外。其後,蔣介石又將東北軍調往陝西,聯同西北軍楊虎城等部“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但張、楊在中共的感召下,出於民族大義,和中共簽訂了停戰協定,主張團結抗日。

張、楊的態度使蔣介石十分惱怒,1936年10月,蔣介石飛抵西安親自督戰,並調其嫡系蔣鼎文等部到陝西來監視東北軍和西北軍。在洛陽過完五十歲生日後,蔣介石於12月4日又飛到西安,以臨潼華清池作為“行轅”,逼迫張、楊服從他的“剿共”命令。隨蔣介石一起到西安的,還有陳誠、朱紹良、蔣鼎文、衛立煌、蔣百里、邵元沖、錢大鈞等南京大員。

被蔣介石逼得沒有辦法的張學良,先是向蔣介石再三“勸諫”,繼而“哭諫”,最後不得已,聯合楊虎城實行“兵諫”。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蔣介石被活捉,邵元沖被擊斃,錢大鈞負槍傷,其他隨員陳誠、朱紹良、衛立煌、蔣鼎文等也被拘捕。

西安事變發生後,國民黨內部,何應欽等主張武力討代張、楊;宋美齡、宋子文等則主張和平解決,以維護蔣介石的地位。12月14日,宋美齡請曾先後當過蔣介石和張學良顧問的澳大利亞人端納乘飛機到西安,將南京的情況告知蔣介石,蔣介石同意派宋子文來西安商談,並派蔣鼎文飛回南京製止何應欽的討伐行動。12月17日,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抵達西安,協助張、楊逼蔣抗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12月23日,三方開會商談,周恩來提出中共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六項主張:停戰,撤兵至潼關外;改組國民政府,排除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召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12月24日晚,蔣介石作出六項承諾。12月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七、抗日烽煙,蔣軍亦勇
 
西安事變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結束了中國長期軍閥混戰的局面,國共兩黨的內戰亦基本結束,給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蔣介石雖然背信棄義囚禁了張學良,但西安事變後,他畢竟從反共到聯共,從不抗日到抗日,時勢把他推到了中國抗日的領袖地位上。

1937年2月,國民黨召開了五屆三中全會。會議確定了與共產黨重新合作和抗日的政策。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大舉入侵華北,中國守軍宋哲元部頑強抵抗。7月29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失守。

至此,蔣介石下定決心“決戰”,認為“現已到最後犧牲關頭,已無和之可言”,又說:“現在,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8月20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將南北戰場劃分為五個戰區。大敵當前,曾經混戰多年的國民黨各派軍閥在抗日的旗幟之下終於聯合起來,共同對敵。8月22日,蔣介石同意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改稱為第十八集團軍),朱德、彭德懷分任正、副總指揮。10月12日,正式承認華中華南的紅軍改名為新四軍,葉挺、項英分任正、副軍長。從此,國共兩黨共同投入到民族抗戰之中。

抗戰初期,中國軍隊的戰鬥序列如下: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參謀總長程潛;副參謀總長白崇禧

第一戰區轄平漢、津浦兩鐵路線,共26個師又6個旅。,司令長官由蔣中正(兼),集團軍總司令有宋哲元、劉峙、衛立煌;第二戰區轄晉、察、綏,共13個師又16個旅,司令長官閻錫山;集團軍總司令為楊愛源、傅作義;第三戰區轄江、浙,共18個師又7個旅,司令長官為馮玉祥;集團軍總司令為張發奎、張治中、劉建緒、陳誠;第四戰區轄閩、粵,共13個師又3個旅,司令長官為何應欽;集團軍總司令為蔣鼎文、余漢謀;第五戰區轄魯,共18個師又1個旅,司令長官為蔣中正兼,後由李宗仁調任;集團軍總司令為韓復榘、顧祝同。

此外,還有直屬部隊、空軍、海軍等編制。蔣介石的中央軍分佈在各個戰區。

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及其李宗仁、白崇禧、衛立煌等將領組織、指揮和參與了不少重大的戰役:
太原保衛戰。1937年9月底,日軍南下直迫太原。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調集16個師兵力會同八路軍進行防禦會戰。10月中旬,板桓徵四郎率5萬日軍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在奮起抵抗,在忻口、娘子關等戰線與日軍展開血戰,至11月9日撤出太原。

南京戰役。1937年11月,日軍佔領上海後分三路向南京進犯。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率10餘萬兵力守衛南京。12月初,雙方展開激戰,傷亡慘重。12月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令棄城突圍。次日,南京失陷。日冠進行了南京大屠殺。

台兒莊戰役。1938年1月,日軍沿津浦線南北對進,企圖佔領戰略樞紐徐州,打通津浦線。蔣介石調集大軍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下於徐州外圍進行會戰。3月下旬,戰役打響,雙方展開血戰。4月3日,中國軍隊發起反攻。4月6日,日軍後撤,中國軍隊取得戰役勝利。是役共殲敵一萬餘名,取得了抗擊日軍的重大勝利,振奮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武漢會戰。1938年6月,日軍35萬人在華中派遣軍司令煙俊六指揮下分三路合圍武漢。蔣介石集中129個師、110萬兵力進行防禦。其中第五戰區李宗仁部負責長江以北防務,第三戰區顧祝同部防守湖口以東的江南地區,第九戰區陳誠部防守武漢以東的江南地區。6月上旬,至10月24日,蔣介石下令放棄武漢,次日,武漢失守。

抗戰初期,雖然中國軍隊進行了奮勇的抵抗,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的是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線軍事防禦的戰略方針,使國民黨軍隊節節潰敗。僅一年又三個月的時間,中國的七大城市——北平、天津、上海、徐州、南京、廣州、武漢均淪入日軍之手。此外,蔣介石的一些錯誤指令,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1938年6月5日,開封淪陷,鄭州危急。6月9日,蔣介石為阻止日軍前進,炸開了鄭州以北花園口的黃河大堤,使豫皖蘇三省三千多平方公里的田園盡成澤國,數十萬人被淹死。而這,並未能阻止日軍的前進。1938年11月12日,長沙警備司令悌根據蔣介石的密令,實行焦土抗日,日軍未至便縱火焚毀長沙,大火燃燒三日,燒死二萬餘人。11月20日,蔣介石為了平息民憤,在長沙槍決了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

11月20日,蔣介石在衡陽南嶽召開軍事會議,部署第二期抗戰,制定了指導方針,提出:“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之游擊隊,加強敵後方之控制與擾襲,化敵人後方為前方,迫敵局促於點線,阻止其全面統治與物資掠奪,粉碎其以華製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抽出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根據已經變化的戰場形勢,蔣介石重新調整戰區: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轄河南及安徽之一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轄山西及陝西一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轄蘇南皖南及閩浙兩省;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轄兩廣;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轄皖北鄂北及豫南;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轄甘寧青及綏遠之一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轄陝西。蘇魯戰區,總司令於學忠,轄蘇北及山東之一部;冀察戰區,總司令鹿鍾麟,轄冀察方面。

在蔣介石指揮抗戰的同時,國民黨的副總裁汪精衛,卻公開投降日本,成為傀儡漢奸。

汪精衛,浙江紹興人,1883年生於廣東三水。曾是老同盟會員、反清志士、孫中山的親密戰友。汪精衛風采照人,眉宇間有無窮氣質,就連敵人都為他傾倒。清末的革命刺客層出不窮,事成之後,大多慘死,如刺死安徽巡撫恩銘的徐錫麟連心肝都被行刑的士兵奉命吃掉了,但汪精衛在行刺滿洲攝政王未成被捕後,在自認必死、題壁絕命的情況下,居然以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翩翩風度,令主持審訊的大清國肅親王善耆折服不已,最終脫罪而去,實在令人驚嘆!蔣介石崛起後,汪精衛一直與蔣不和,明爭暗鬥。1938年後,日本政府通過各種渠道,向汪精衛集團伸出招降之手。而汪精衛集團也決定投敵。12月5日,週佛海以視察宣傳工作為名從重慶跑到昆明。18日,汪精衛、陳璧君等以藉故跑到昆明。次日,他們乘機逃至越南河內,與日本政府呼應。1939年5月6日,汪精衛等人在日本政府的秘密策劃下,從河內到達上海,成立偽政權,從此當上漢奸。汪精衛集團的投敵,標誌著國民黨內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集團與以蔣介石為首的親英美集團的公開決裂。

抗戰進入艱苦階段。1938年12月12日,從寧波方向飛來6架敵機,溪口鎮頓時亂作一團。日軍轟炸溪口,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從室中逃出,被敵機上的機槍擊中要害,倒在牆邊並被斷牆壓住,腸子都被壓破流出,死狀至慘。蔣介石與蔣經國都很悲憤。蔣經國從江西趕回溪口奔喪,悲憤填膺,即在母親遇難處立一石碑,上鐫“以血洗血”四字。

在此,有必要提及抗戰中的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宋美齡在抗戰中數次親臨前線。在蘭封、富金山、萬家嶺等戰役中,她都勇敢地出現在砲火紛飛之中,不僅帶來前線急需的武器彈藥,且帶來蔣介石的親筆信。將士擔心她的安危,她則慷慨激昂地說:“這是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戰,我正該上火線。”最險的一次,是抗戰初期前往上海勞軍,她的汽車在越過陣地時被日本飛機投彈擊中,汽車被炸翻,她肋骨折斷、脊椎受傷,卻頑強地堅持勞軍使命。作為第一夫人,能在戰爭中做到這樣,實在難能可貴。
此後,蔣介石主要坐鎮陪都重慶,指揮了一些較大的戰役:

華南戰役。1938年10月,日軍在大亞灣登陸,進攻廣東,中國守軍予以抵抗,21日,廣州失陷。

桂南戰役。1939年11月,日軍在欽州灣強行登陸,長驅北進,24日占領南寧。12月4日,攻陷崑崙關。18日,中國軍隊15萬人在白崇禧指揮下,展開連場血戰,收復崑崙關。之後,崑崙關幾度易手。1940年10月,日軍被迫撤除崑崙關。

隨棗戰役。1939年4月,日軍10萬人進犯湖北隨縣、棗陽地區。中國軍隊在李宗仁指揮下,以大洪山、桐柏山為據點,與敵展開拉鋸戰,7月,中國軍隊收復隨縣和棗陽。

中條山戰役。又稱晉南會戰。1941年5月,日軍近10萬人進攻晉南中條山。中國軍隊在衛立煌指揮下,與敵軍進行殘酷的戰鬥,5月27日,戰役結束,中條山淪於敵手。

鄂北戰役。1941年5月,日軍向鄂北發動攻勢。中國守軍孫連仲部奮起抵抗,5月16日,日軍敗退。

豫南戰役。1941年1月,日軍進攻豫南湯恩伯部。中國軍隊採取避免正面決戰,主力機動轉移的方針,與敵軍周旋。2月初,日軍退回原駐地。

三次長沙會戰。又稱湘贛會戰或湘北大戰。1939年9月,日軍進攻長沙,中國軍隊薛岳部等40萬展開抵抗。9月29,日軍佔領長沙外圍。1941年9月,日均集結10萬人再攻長沙,薛岳部30萬人繼續抵抗。28日,日軍攻陷長沙。30日,中國軍對收復長沙。1941年12月,日軍10萬人再度進攻長沙。薛岳部以“後退決戰”的作戰方針逐次抵抗。1942年1月,中國軍隊發起反攻,打退日軍。

浙贛戰役。1942年5月,日軍從杭州、南昌夾擊第三戰區部隊。戰事在金華、蘭溪、衢州等地展開。6月6日,衢州失守。7月中旬,日軍攻占溫州。8月,中國反攻,日軍撤退,基本恢復戰前態勢。

豫湘桂戰役。1944年4月,日軍希望建立縱貫中國大陸的交通線,以14萬人開始對河南、湖南、廣東展開進攻,後又增兵至40萬。中國軍隊進行抵抗,但不斷損兵失地。12月,戰役結束,中國軍隊損失數十萬人,喪失河南、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大部和貴州一部,丟掉城市146座,飛機場36個,使6千萬人處於日軍鐵蹄之下。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還轉戰到國外。蔣介石特地派出他的嫡係部隊,組成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大舉進攻東南亞。1942年1月,中國政府應英國要求,先後派遣第5軍、第6軍、第66軍共10萬人開赴緬甸對日軍作戰。3月,組成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部,衛立煌任司令長官(未到任),杜聿明以副司令長官署理。4月2日,羅卓英任司令長官,由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負責指揮。中國遠征軍初戰失敗,損失6萬人。1943年4月,司令部在雲南楚雄重組,陳誠任司令長官,後衛立煌繼任,轄17個師,接受美軍訓練和裝備。後參與多場戰役,1945年1月,打通了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

1942年8月,中國遠征軍一部失敗後退入印度。接受美軍訓練和裝備。1943年1月,駐印軍編為新1軍,史迪威任總指揮,鄭洞國任軍長。在緬北,新1軍參與了多場戰役。1944年8月,部隊擴編為新1軍和新6軍,軍長為孫立人和廖耀湘。1945年1月,與中國遠征軍會師,取得緬北反攻戰勝利後班師回國。新6軍和新1軍,成為蔣介石嫡係部隊中的兩支王牌主力軍。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1939年後改變戰略方針,把對國民黨政府以軍事打擊為主改為對蔣介石誘降及將主要兵力移向解放區戰場,蔣介石在抗戰的同時也進行反共活動,掀起了一次次反共高潮,派出大軍包圍陝甘寧邊區,不斷與八路軍、新四軍搞武裝磨擦。1940年底蔣介石命令新四軍渡江北移。1941年1月6日,新四軍九千人北移至皖南茂林地區,遭到受蔣介石密令的顧祝同所屬上官雲相等八萬人的包圍襲擊,幾乎全軍遇難。“皖南事變”發生之後,蔣介石反而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將軍葉挺交付“軍法審判”。

八年抗戰中,蔣介石注意保存其嫡系中央軍的實力,尤其在戰爭的中、後期,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交戰的,主要是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國民黨的桂、川、滇、粵等“雜牌軍”,他的幾十個美式機械化師,遠在滇西、緬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儘管如此,犧牲於抗日戰場的蔣軍嫡係將領不少。

黃埔3期生、第149團團長王潤波(追贈)少將,1933年3月在長城抗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1期生、第264旅旅長黃梅興少將,1937年8月在淞滬戰役中力戰殉國。

黃埔1期生、第110旅旅長蔡炳炎少將,1937年8月在淞滬戰役中力戰殉國。

黃埔4期生、第1師第1旅旅長楊杰少將,1937年10月在淞滬抗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5期生、第510團團長劉眉生(追贈)少將,1937年10月在忻口戰役中力戰殉國。

黃埔4期生、第207旅旅長官惠民少將,1937年10月在淞滬戰役中力戰殉國。

黃埔2期生、第174旅旅長吳繼光少將,1937年11月在淞滬戰役中力戰殉國。

黃埔3期生、第259旅旅長易安華少將,1937年12月在南京保衛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3期生、第264旅旅長高致嵩(追贈)中將,1937年12月在南京保衛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6期生、皖北軍事聯絡委員兼游擊副總指揮雷忠少將,1938年10月在安徽霍邱與日軍激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5期生、第360團團長楊家騮(追贈)少將,1939年2月在南昌一線與日軍作戰,英勇殉國。

黃埔1期生、第2軍副軍長兼第9師師長鄭作民中將,1939年12月在崑崙關戰役中力戰殉國。

黃埔4期生、第524團團長謝晉元(追贈)少將,在淞滬戰役中以800壯士死守四行倉庫,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後退入租界。在孤營中堅持鬥爭。1941年4月24日,被手下士兵殺害。

潮州軍校1期生、台州守備指揮部指揮官蔣志英少將,1941年4月在台州保衛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5期生、第27師參謀長陳文杞少將,1941年5月在中條山戰役中與日軍激戰後英勇殉國。

黃埔3期生、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追贈)中將,1941年5月在中條山戰役中力戰殉國。

黃埔5期生、第22師副師長梁希賢少將,1941年5月在中條山戰役中,部隊傷亡殆盡,隻身跳入黃河,自殺殉國。

黃埔2期生、暫編第8師團長劉世焱(追贈)少將,1941年9月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4期生、第190師副師長賴傳湘(追贈)中將,1941年9月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3期生、第96師副師長胡義賓少將,1942年入緬作戰,在與日軍激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3期生、戴安瀾中將,安徽無為人,1904年生,歷任145團團長、73旅旅長、89師副師長、200師師長。參加過許多的對日戰役。1942年率部入緬作戰。堅守同固、攻克棠吉,戰功卓著。5月,在戰鬥中負傷,26日犧牲。戴師長犧牲,舉國同悲。國共兩黨均追認為革命烈士。

黃埔4期生、陸軍第5師師長彭士量(追贈)中將,1942年在湘西會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3期生、蘇魯戰區政治部主任周復中將,1943年2月在膠東地區與日軍作戰中力戰殉國。

黃埔6期生、預備第10師師長孫明謹(追贈)中將,1943年11月在湘西戰役中力戰殉國。

黃埔5期生、第8師副師長王劍岳少將,1944年6月在豫西與日軍作戰時力戰殉國。

黃埔5期生、第31軍參謀長呂旃蒙少將,1944年11月在桂林保衛戰時力戰殉國。

新編第38師副師長齊學啟(追贈)中將,畢業於美國諾維琪軍校,1942年4月率部入緬作戰。在卡薩戰役中負重傷被俘。敵人威逼利誘,不為所動,1945年3月7日,被日軍殺害犧牲。

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奮戰犧牲的烈士,將永垂青史。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蘇聯及美英盟軍加入大規模對日作戰。中國軍隊也在各個戰場展開戰略大反攻。日本法西斯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擊下,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殆盡。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天皇、政府和大本營在東京灣美軍旗艦“密蘇里號”上,向同盟國代表(中國代表為徐永昌)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9月9日,日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陸軍大將岡村寧茨,在南京向中國政府代表、陸軍上將何應欽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至此,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八、何陳胡湯,系中有派
 
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紛亂複雜,而蔣介石嫡系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同樣是派別林立,山頭眾多,彼此爭鬥不息。蔣介石不僅無法遏止各種派別的形成,反而有意無意地扶植這一派來抗衡另一派,以保住自己最高的統治地位。由於蔣系之中大大小小的派別很多,無法一一敘述,在此,我們加插一節談談何應欽、陳誠、胡宗南、湯恩伯這蔣系中的四大派別。

何應欽,字敬之,貴州興義人,1889年生。何應欽早年就讀貴陽陸軍小學,武昌陸軍第三中學。1909年秋,與谷正倫(貴州安順人)等被保送日本,入振武學校、陸軍士官學校,加入同盟會。1911年曾回國參加辛亥之役,在滬軍都督府陳其美手下任職,認識了蔣介石。1915年學成回國後,在王文華黔軍第一師任團長。1916年4月,何應欽與貴州督軍劉顯世之外甥女、王伯群、王文華之胞妹王文湘結婚。之後,何應欽升黔軍第5混成旅旅長,並創設了“少年貴州會”,自任會長,聯合王文華準備推翻劉顯世,奪取貴州政權。1920年,王文華指揮部下推翻了舅父劉顯世,而自己在上海被刺身亡,貴州局面陷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何應欽企圖與王伯群重建貴州政權,但此時谷正倫乘機發兵入貴陽,限令何應欽即日離黔。何應欽被迫交出兵權,流亡昆明。然而,何應欽到昆明不久,又被貴州守舊派買兇殺傷,身中兩槍,險些喪命,其後,何應欽走避上海等地活動,但無所作為。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黃埔軍官學校,蔣介石任校長,何應欽以與蔣介石同過學、共過事的關係,進入了黃埔軍校,並出任少校總教官。劉峙、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陳繼承等都是他屬下的軍事教官,這批人後來都成為蔣介石嫡系的重要將領,同時,也是何應欽的親信心腹。

何應欽以黃埔軍校開始發跡,以後歷任黃埔軍校教導第1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長,第1軍軍長兼北伐東路總指揮、國民革命軍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陸軍訓練總監、軍政部長、行營主任、軍委會北平分會委員長、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抗日戰爭時任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等。在國民黨的軍政界,何應欽已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甚至有蔣何並稱。

何應欽雖然是擁蔣起家,然而,當他執掌大權以後,他便極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自己的派系,劉峙、顧祝同、錢大鈞、蔣鼎文是他的手下“四大金剛”,位居集團軍總司令、行營主任、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務。在合適的時機,何應欽還敢向蔣介石下手。例如1927年夏,汪精衛、唐生智通電討蔣,發兵進逼南京,何應欽則串通桂系,利用蔣介石在徐州戰敗而發難,實行“逼宮”,迫使蔣介石下野。1936年12月,蔣介石在西安被張學良、楊虎城扣押,何應欽力主以武力討伐張、楊,解決“西安事變”,實則置蔣介石性命於不顧,想趁此機會取而代之。他組織了兩路討逆軍,以劉峙、顧祝同為總司令,並與王伯群密商黨、政的新人選。由於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何應欽的美夢化為泡影。

對於何應欽的所為,蔣介石自然含恨在心,但為了鞏固黃埔系的勢力,未便公然發洩而加以寬忍。為了遏制何應欽派的勢力擴張,蔣介石極力扶助陳誠與之抗衡。

陳誠,字辭修,浙江青田人,1898年生。1917年畢業於省立第11師範學校。1919年考入保定軍校第8期炮科。1922年畢業後,在浙軍中任職。同年底,鄧演達到上海招收軍官,在廣州大本營組建粵軍,陳誠私自報名,隨鄧演達南下廣州,任副官、連長等。

1924年6月,黃埔軍校正式成立,陳誠被調入該校,任副官、砲兵教官、砲兵連長、參加了兩次東征,立有戰功,並得到蔣介石的賞識。北伐戰爭時,升任第21師第63團團長。攻下南京後,升任第21師副師長兼63團團長。“四·一二”政變後,陳誠追隨蔣介石,歷任第21師師長、南京警備司令、第11師師長、第18軍軍長。第18軍是陳誠軍事集團的基礎,他屬下的主要將領有周至柔、羅卓英、胡璉、高魁元、尹俊、闕漢騫、戴樸、葉佩高、吳仲直、劉云瀚、彭戰存等。1931年底,第18軍已擴充到5個師,29個團,成為蔣介石嫡系中的主力。也是在1931年底,蔣介石將乾女兒譚祥(譚延闓之三女)嫁給了陳誠,陳誠與蔣介石的關係更加緊密了。

此後,在蔣介石的提攜和扶植下,陳誠更加青雲直上,歷任“剿匪”軍中路軍總指揮、第1路總指揮、宜昌行轅參謀長、武漢行轅參謀長、軍政部常務次長、第4集團軍總司令、抗日戰爭爆發後,陳誠的職位更加顯赫,歷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武漢衛戍總司令兼軍委會政治部部長、湖北省主席、三青團中央團部書記長、第9戰區司令長官、第6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第1戰區司令長官、軍政部部長等。陳誠的冒升以及陳誠軍事集團的壯大,使他在國民黨內部已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人稱他是“蔣介石的替身”、“第二號人物”。其實力完全足以與何應欽抗衡,而陳誠又絕對忠於蔣介石,所以蔣介石對他們互相之間的爭鬥並不會過分擔心,只是在鬧得不可開交時才出面調解,平息事端。

陳誠雖然在黃埔軍校任過教官,但說到出身,則屬保定軍校。因此,他獨攬大權,自然會受到其他派系尤其是黃埔系的不滿。蔣介石雖然寵愛和重用陳誠,但是,也培植了別的嫡系勢力,以遏止陳誠派系的過分的壯大,這就胡宗南集團。

胡宗南,字壽山,號琴齋,浙江鎮海人,1896年生。1915年,胡宗南在湖州吳興中學畢業後,在考豐縣高等小學任教。後與考豐人王微爭奪小學校長位置失敗,又遭到婚姻問題的打擊,便於1924年春離家出走上海,得舊同學章旭初的資助,南下廣州考上了黃埔軍校第1期,當時,胡宗南已經28歲。

由於胡宗南謹小慎微,又是蔣介石的浙江同鄉,很快得到蔣介石的賞識,北伐時,歷任營長、團長,1927年3月攻克上海、南京後,胡宗南被蔣介石晉升為第1師少將副師長,成為黃埔系學生中第一個晉升將軍的人。同年11月,胡宗南升任第1軍第20師師長,他又是黃埔學生中最早被提升為師長職務的。
1930年,胡宗南出任第1師師長,該師下轄4個旅13個團,是蔣軍中最龐大的師,也是蔣介石最親信的嫡係部隊之一。後來胡宗南的黃埔系軍事集團,就是從這個第1師發展起家的。

此後,胡宗南在蔣介石的大力持植下,歷任第1軍軍長、第17軍團軍團長、第34集團軍總司令、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戰區司令長官,抗戰勝利後,胡宗南出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這時他已擁有李延年第34、陶峙岳第37、范漢傑第38和李鐵軍第29四個集團軍以及其他部隊,兵力合計40餘萬,統治著除共產黨控制的陝甘寧邊區以外的西北諸省,成為了“西北王”。

胡宗南的用人標準是“黃、陸、浙、一”四個字,即必須是黃埔軍校畢業的;陸軍大學畢業的;浙江人;第1師的。後來又加上一個“七”字,即中央軍校第七分校(設在西安)畢業的。胡宗南還建立了自己的幫會組織——鐵血團,主要成員是他的師、旅長以上高級軍官,如李文、羅列、袁樸、趙龍文、盛文、鐘松、周士冕、王微等。

胡宗南之所以飛黃騰達,除了蔣介石的培植之外,還與他能得到軍統和戴笠的支持分不開。戴笠,字雨農,浙江江山人,1891年生。黃埔軍校第6期畢業,後在胡宗南部任副官。胡宗南認為他有“異才”,把他推薦給蔣介石。1931年蔣介石第二次下野,授意一班親信成立黃埔系的法西斯幫會組織,於是,胡宗南、賀衷寒、曾擴情、康澤、鄧文儀、周復、戴笠、滕傑、酆悌等組織了藍衣社,胡宗南和戴笠都成為蔣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8年8月,蔣介石成立了特務組織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戴笠以副局長負全責。由此,戴笠亦成為蔣介石身邊的大紅人,與陳誠、胡宗南並稱為蔣介石門下的“三鼎甲”。那時,國民黨軍隊包括蔣介石嫡係部隊的將領,提起軍統和戴笠,無不談虎色變。唯獨胡宗南,因對戴笠有提攜舉薦之恩,戴笠對他只是隱惡揚善,處處吹捧,這也促使蔣介石對胡宗南愈益寵信。

由於胡宗南坐大一方,自成派系,常與陳誠在蔣介石面前爭寵而弄得積怨很深。1940年,胡宗南就聯合戴笠、賀衷寒、鄧文儀等黃埔系干將,迫使蔣介石把陳誠的政治部部長、三青團中央書記長兩個全國性的要職讓出,由張治中繼任,使陳誠受到一次不小的打擊。1944年4月,蔣介石重劃戰區,陳誠爭得了第1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由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改任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由陳誠節制,這對胡宗南來說,也是沉重一擊。不過,在陳誠上任之前,胡宗南秘密召開軍師長會議,商議拒陳策略,自己則上華山“養病”。陳誠到西安後,對胡宗南的部隊根本指揮不動。7月,蔣介石又改任陳誠為軍政部部長,將胡宗南升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

蔣介石的心腹愛將陳誠、胡宗南、戴笠等都是黃埔軍校師生,以雜牌軍而成為蔣介石嫡系親信的極少,而湯恩伯就是其中一個。

湯恩伯,原名克勤,浙江武義人,1899年生。1920年畢業於杭州體專後,不務正業。1921年春,湯恩伯伴隨同鄉富商童樂勳赴日本留學。1922年3月入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後考入士官學校,1925年因經濟拮据回國,後得浙軍師長陳儀資助,得以再赴日完成學業。1927年回國,在陳儀部任職,時陳儀已依附蔣介石,經陳儀舉薦,湯恩伯也一步步投靠蔣介石,歷任教導2師第1旅旅長、第89師師長、第10縱隊指揮官、第13軍軍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湯恩伯率部北上作戰,出任第20軍團軍團長、第31集團軍總司令,這第31集團軍是湯恩伯軍事集團的骨乾和核心。1940年,國民黨設立魯甦豫皖四省邊區總部,湯恩伯兼任總司令。此後幾年間,湯恩伯沒有指揮部隊和日軍打過一仗,而是盤據四省邊區,極力擴充實力,橫徵暴斂,擁兵稱王。湯恩伯不是黃埔軍校出身,但他深知黃埔系即蔣系,因此他以黃埔系統奠定自己的人事基礎,大量任用黃埔生,他手下的重要將領張雪中、陳大慶、關麟徵、王仲廉、馬勵武等都出身於黃埔軍校。不久,他便擁有第15、第19、第28、第31、第45共5個集團軍,此外,還掌握了賀粹之第12軍、劉昌義暫15軍,顧錫九暫9軍、李仙洲第92軍,王毓文第97軍,以及騎2軍。除上述正規軍,他又以陳又新為總指揮,將四省邊區遊雜部隊編成80多縱隊,總兵力號稱40萬之眾。於是,湯恩伯躊躇滿志,自封為“中原王”,成為繼陳誠、胡宗南之後蔣介石的三張紅牌之一。

湯恩伯當上“中原王”以後,目空一切,對轄區內的中下級官員隨意撤換甚至殺害,位居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山東省主席的牟中珩、以及先後任江蘇省主席的王懋功、韓德勤,也得看他的顏色行事。1940年冬,蔣介石及何應欽的親信蔣鼎文到洛陽接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做了湯恩伯的頂頭上司,湯恩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內,兩人一直明爭暗鬥至1944年,湯恩伯最終佔了上風。此外,湯恩伯盤踞中原四省邊區,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人們稱之為“湯災”,與當時發生的水災、旱災、蝗災並稱“水、旱、蝗、湯”四大災害。他因殺人如麻,又有“湯屠夫”之渾名。

1944年4月,日軍為打通從北平到南洋的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首先進攻中原,發動了中原戰役。當時,湯恩伯和蔣鼎文之間仍在爭權奪利,致使中原戰役開始不到十天,蔣鼎文、湯恩伯掌握的近50萬大軍便一敗塗地。蔣介石異常氣怒,將兩人撤職,由陳誠接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湯恩伯的部隊,則由陳誠和胡宗南吞併改編,而這又是受蔣介石所指使,主要原因,是湯恩伯做了中原王還不滿足,還想學劉秀、學曹操,發跡於中原而最後稱帝,蔣介石當然要伺機削藩的。

九、發動內戰,損兵折將
 
在日本投降,抗戰勝利之際,蔣介石立即忙於搶奪抗戰勝利的果實。在8月11日,蔣介石便下了三道命令:一是要解放區人民軍隊“就地駐防待命”,不得向敵偽“擅自行動”;二是要其嫡係部隊“積極推進”,“勿稍鬆懈”;三是要偽軍“切實維持地方治安”,“趁機贖罪”,抵抗人民軍隊受降。日本宣布投降後,蔣介石宣布將中國戰區分為十六個受降區,任命盧漢、張發奎、湯恩伯、王耀武、胡宗南、閻錫山、顧祝同、劉峙、孫蔚如、余漢謀、薛岳、李品仙、孫連仲、李延年、傅作義、陳儀為受降主官,不許八路軍、新四軍受降。對投降的120多萬日軍及其日本戰犯,蔣介石又用“以德報怨”的政策,實質是達到與日合流的目的,“利用日本軍隊阻止共產黨人”。岡村寧次等大批日本戰犯,搖身一變成了蔣介石的軍事顧問。
對投降的60多萬偽軍,蔣介石也“既往不咎”,實行收編。大汗奸週佛海、羅君強被委任為上海行動正、副總指揮,任援道被委任為南京先遣軍總司令,門致中被委任為北平綏靖司令。偽軍將領、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勳、孫良誠、張嵐峰、孫殿英、吳化文、郝鵬舉,分別被委任為國民革命軍第1、2、3、4、5、6路軍總司令。

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本想立即發動內戰,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人民武裝,但鑑於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平與民主,又鑑於大量國民黨軍隊遠在西北、西南,未能開赴到重要城市和交通幹線,於是他打出“和平建國”的旗號,再三電邀延安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為全面內戰爭取準備時間。

中共為粉碎蔣介石的和談陰謀,1945年8月28日,由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等赴重慶談判。蔣介石對談判其實毫無準備,毛澤東的到來,反使他十分狼狽和被動。9月2日,談判正式開始,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與國民黨代表張群、王世傑、邵力子、張治中經過一個月的緊張商談,於10月10日簽署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10月11日毛澤東返回延安,留下周恩來、王若飛繼續談判。

在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利用海、空運輸力量,將大量武裝部隊運往東北、華北、江浙等地區,搶奪城市和交通線,並在接管區內大肆“劫收”。與此同時,蔣介石還密令部隊,以“恢復交通”為藉口,分路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其中大規模的戰役就有上黨戰役、察綏戰役、邯鄲戰役、津浦路戰役等。

1945年8月下旬,國民黨軍閻錫山部1萬7千人,在史澤波率領下,進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長治地區(古屬上黨郡),意圖分割太行、太岳兩區,佔領晉東南。共產黨劉伯承、鄧小平部3萬餘人,民兵5萬餘人奮起自衛,於9月10日發起進攻,連克屯留、壺關、長子、潞城,隨即圍攻長治。閻錫山急令彭毓斌率2萬餘人增援。劉、鄧部隊圍城打援,激戰5日,在老爺嶺殲敵援軍,擊斃彭毓斌。10月8日,長治守軍棄城而走,劉、鄧部隊乘勝追擊,於12日殲敵於將軍嶺、桃川地區。是役國民黨軍被殲3萬5千餘人,史澤波以下27名將官被俘,國民黨的戰略部署被打亂。

10月中旬,傅作義指揮第12戰區5萬餘人主力部隊向豐鎮、集寧出動,進犯晉綏、晉察冀解放區,妄圖侵占張家口。人民軍隊於10月18日以5萬餘人兵力先行包圍傅部2萬4千餘人困守的歸綏。其後再以主力攻打包頭。察綏戰役使傅作義部損失1萬2千餘人。

10月14日,國民黨第11戰區孫連仲部向晉冀魯豫解放區首府邯鄲發動進攻,妄圖打通平漢線交通。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馬法五、高樹勳率4萬5千人,由河南新鄉,經洛陽向北進犯,企圖同胡宗南部在石家莊會合。10月20日,共產黨劉伯承、鄧小平部向國民黨軍發起反擊。30日,副司令長官兼新編第8軍軍長高樹勳率該軍1萬餘人在前線馬頭鎮起義。馬法五率部南逃,途中被大部圍殲。馬法五以下2萬3千人被俘。邯鄲戰役使國民黨損失4萬餘人,打通平漢路的目的也未能實現。

10月中旬,國民黨以17個軍40餘萬人向華北解放區進犯,以盡快打通津浦路。駐山東的人民武裝與北調的新四軍配合,於10日中旬主動出擊,阻止國民黨軍北進。19日,攻下鄒縣、大汶口,殲日偽軍一部。11月3日,在界河以北殲滅偽軍吳化文部4千餘人。12月中旬,攻占滕縣及臨城外圍。至此,從徐州至濟南間2百餘里的鐵路線為人民武裝所控制,國民黨打通津浦路的企圖也未能實現。

在戰爭失利以及國際國內和平輿論的壓力下,蔣介石被迫於1945年12月31日,同意簽訂《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的協議》,並同意召開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10日,發布了停戰令。同日,有各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軍事問題、憲章問題、和平建設綱領、政府組織、國民大會等5項協議。

然而,停戰令的發布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都不過是蔣介石的和平煙幕,在其後的幾個月中,蔣介石加速調兵遣將,內戰的陰雲籠罩著中國大地。終於,1946年6月,蔣介石在準備就緒之後,撕下了和平的面紗,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掀起了規模空前的內戰。

在內戰開始之前,蔣介石雖然損失了一些部隊,但是,此時,他仍掌握有數百萬的正規軍,而他的嫡系中央軍,其中的“天之驕子”,就是他的“五大王牌主力”。

第18軍,組建於中原大戰時,陳誠為軍長。參加了抗日戰爭中的許多戰役。楊伯濤、黃維等後接任軍長。抗戰勝利後整編為第11師,全副美式裝備,師長胡璉。1948年恢復為第18軍,軍長為黃維。

整編第74師,成軍於淞滬抗戰時,原為王耀武的第74軍,是抗日戰爭中的一支鐵軍。抗戰勝利後整編為第74師,全副美式裝備,師長為張靈甫。

第5軍,抗戰前夕組建的國民黨第一支機械化部隊,軍長為杜聿明。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不朽戰功。

新1軍,誕生在抗日戰爭時於印度,全副美式裝備,曾在緬甸的熱帶叢林與日軍進行過多場血戰,軍長為孫立人。

新6軍,誕生在抗日戰爭時的緬北叢林,在緬甸與日軍進行過多場血戰,軍長為廖耀湘。

內戰開始階段,蔣介石實行全面進攻戰略,蔣介石及其主要戰將陳誠、胡宗南等都樂觀地認為“在3個月或6個內解決問題”。面對蔣介石的全面進攻戰略,中共採取不以保守地方為主而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國民黨有生力量為主的戰略方針,主動放棄一些地方,而在運動中尋找戰機。經過8個月的戰鬥,國民黨軍佔領了解放區包括張家口在內的105座城市,但卻損失兵力67個旅71萬人。其中蘇中戰役(46·7—8)七戰皆北,被殲5萬6千人;定陶戰役(46·8—9)被殲4萬8千人;宿北戰役(46·12)被殲2萬1千人,第69師師長戴子奇自戕身亡;萊蕪戰役(47·1—2)被殲5萬6千人,第2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被俘虜;臨江戰役(47·1—3)被殲3萬9千人,國民黨軍在東北地區的攻勢被瓦解。

1947年2月以後,蔣介石被迫由全面進攻轉入重點進攻,重點進攻的地區是陝北和山東解放區。1947年2月,蔣介石調集胡宗南等部共23萬人,南北夾擊陝北延安,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中共決定暫時放棄延安。3月19日國民黨軍佔領延安,蔣介石、胡宗南等只能空歡喜一場,接著急於尋找共產黨的主力部隊決戰,卻又連連撲空。其後,在延安城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沙家店等地遭到西北野戰軍的伏擊,損失慘重,僅沙家店戰役(47·8),就被殲6千多人。在山東方面,蔣介石以顧祝同為總指揮,於1947年4月率領45萬兵力進攻山東解放區。5月中旬,華北野戰軍集中優勢兵力,將趾高氣昂、推進最快的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分割包圍於孟良崮山區。蔣介石想盡辦法解救74師而無效,經過兩天多的激戰,整編第74師及整編第83師一個團被全殲,蔣介石的愛將、也是抗日名蔣的師長張靈甫被擊斃。孟良崮慘敗,蔣介石痛哭流涕,自責不已。

蔣介石的重點進攻遭到嚴重挫折,其主力深陷在陝北和山東兩個相隔很遠的戰場上,戰略協同十分困難。在這種形勢下,他在各個戰役中繼續遭到慘敗,損兵折將。1947年4、5月間的正太戰役,被殲3萬5千餘人,丟失縣城7座及正太鐵路180公里,使石家莊成為孤城。1947年7月的魯西南戰役,被殲5萬6千餘人,迫使蔣介石從陝西、山東調兵。1947年10月的清風店戰役,從石家莊北進增援東北的國民黨第3軍2萬餘人被全殲,軍長羅歷戎被俘。1947年11月,人民解放軍發起石家莊戰役,經過6天激戰,國民黨丟失華北重鎮石家莊,守軍2萬4千餘人被殲,使共產黨晉察冀、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1947年9月至12月的膠東戰役,蔣介石企圖以10餘萬兵力消滅山東地區的人民解放軍,但在人民解放軍的反擊下,國民黨軍被殲6萬3千餘人,被迫撤離膠東腹地。一年內戰,蔣介石損失兵力120萬人。

人民解放軍在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果敢地進行戰略出擊。1947年8、9月間,晉冀魯豫野戰軍(劉鄧大軍)、太岳兵團(陳賡、謝富治)、華北野戰軍外線兵團(陳毅、粟裕)三路大軍挺進大別山區,成“品”字形展開,瞰制中原,威脅武漢和南京。這一形勢,迫使蔣介石不得不由進攻戰略改為防禦戰略,繼而又由全面防禦轉為分區防禦,將戰略集團分別放在徐州、瀋陽、北平、漢口、西安5個中心戰場上。

在軍事上不斷失敗的時候,蔣介石仍念念不忘登上總統寶座。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行憲國大”召開,在一片擾攘聲中,蔣介石終於被選為大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但是,軍事形勢卻越來越不利,人民解放軍不斷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國民黨軍到處遭到沉重的打擊。1948年2月至3月的宜川戰役(瓦子街戰役),被殲近3萬人,第29軍軍長劉戡被擊斃,國民黨被迫放棄延安、洛川。1948年3月至4月的洛陽戰役,被殲3萬5千人,青年軍第206師師長邱行湘等被俘虜,洛陽被解放軍佔領。1948年3月至5月的臨汾戰役,被殲2萬5千人,第6集團軍副總司令梁培璜被俘虜,晉南全境盡失。1948年6月至7月的晉中戰役,被殲約10萬人,太原綏靖公署副主任趙承綬被俘虜,晉中地區除太原以外盡失。1948年7月的襄樊戰役,被殲2萬多人,第15綏靖區司令官康澤被俘虜,襄陽、樊城被解放軍佔領。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被殲10餘萬人,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部起義,第2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主席、同樣是抗日名將王耀武被俘虜,山東全境盡失。

兩年內戰後,蔣介石剩下的一百九十萬正規軍被分別牽制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個戰場上。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決定實行重點防禦的戰略方針,並準備撤出東北,確保華中。但是,人民解放軍已經集結了強大的兵力,準備同時在東北、華北、中原與國民黨軍的精銳部隊,其中包括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展開戰略決戰,濟南戰役揭開了戰略大決戰的序幕。

十、戰役三場,精銳盡失

1948年9月,遼沈戰役開始。當時,國民黨在東北擁有兵力50萬人。蔣介石以衛立煌為東北“剿總”總司令,杜聿明、鄭洞國、范漢傑、梁華盛、孫渡、萬福麟、張作相、馬占山、陳鐵為副總司令,趙家驤為參謀長,范漢傑兼任錦州指揮所主任。東北“剿總”共轄鄭洞國第1兵團、盧浚泉第6兵團、周福成第8兵團、廖耀湘第9兵團、侯鏡如第17兵團,盡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這55萬人被分別困守在長春、瀋陽、錦州等幾個孤立地區,是撤是守,蔣介石舉棋不定。9月12日起,東北野戰軍包圍了錦州,10月14日發起總攻,次日攻克錦州,范漢傑、盧浚泉等被俘虜。接著,長春守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鄭洞國率餘部投誠,10月19日長春失守。蔣介石命令廖耀湘兵團向錦州反攻,途中遭到阻擊被圍殲,其中包括蔣介石的“五大主力”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廖耀湘也被俘虜。隨後,瀋陽被圍,衛立煌等乘飛機逃走。11月2日,瀋陽、營口被攻克,周福成被俘虜。杜聿明、侯鏡如則率殘部由海路南逃。遼沈戰役中,國民黨軍被殲47萬人,東北全部丟失。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當時,國民黨軍60餘萬兵力,集結在徐州為中心,東至連雲港,西至商邱,北至臨城,南至蚌埠的戰線上,被華東、中原野戰軍分割包圍。蔣介石任命劉峙為徐州“剿總”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為副總司令,李樹正為參謀長,杜聿明兼任前進指揮部主任,孫元良、趙家驤為副主任,舒適存為參謀長,文強為副參謀長。徐州“剿總”共轄邱清泉第2兵團、李延年第6兵團、黃伯韜第7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黃維第1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以及週渤的第1綏靖區、馮治安的第3綏靖區等。11月8日,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二人均為中共地下黨員)率2萬3千人在台兒莊、賈汪前線起義,使徐州北大門洞開。解放軍首先打擊的對像是黃伯韜第7兵團,11月6日至22日,該兵團在碾莊地區被包圍全殲,黃伯韜被擊斃。11月23日至12月15日,黃維第12兵團在雙堆集地區又被包圍殲滅,其中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司令官黃維被俘虜。杜聿明率領第2、第13、第16共3個兵團棄徐州西逃,在青龍集、陳官莊地區又被重重包圍,很快,孫元良第16兵團被殲滅,孫元良逃脫。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所率領的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亦被殲滅,其中包括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邱清泉被擊斃,李彌隻身逃脫,杜聿明以下大量高級軍官被俘虜。在淮海戰役關鍵時刻,劉峙就藉故離開徐州。在整個戰役中,蔣介石都在想盡辦法解救黃維、杜聿明,但都無濟於事。是役,國民黨軍被殲55萬5千人,幾乎都是蔣介石最精銳的嫡係部隊。淮海戰役後,國民黨完全失去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使南京及上海、武漢直接處於人民解放軍威脅之下。

在淮海戰役的同時,平津戰役亦打響。華北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60多萬人,被困守在以平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千餘里的鐵路線上。傅作義任華北“剿總”總司令,陳繼承、劉多荃、上官雲相、宋肯堂、鄧寶珊、吳奇偉、馮欽哉、郭宗汾為副總司令,李世傑為參謀長。華北“剿總”共轄李文第4兵團、石覺第9兵團、孫蘭峰第11兵團、侯境如第17兵團,以及陳長捷的天津警備部隊,其中李文、石覺、侯鏡如等部都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1948年12月下旬,綏遠被圍,傅作義派其王牌部隊第35軍急馳救援,結果,於新保安被華北野戰軍全殲,軍長郭景云自殺身亡。接著,從張家口突圍的孫蘭峰第11兵團7個師共5萬4千人又被殲滅,孫蘭峰率殘部逃往綏遠,張家口丟失。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天津發起總攻擊,經過29個小時激戰,國民黨守軍13萬人被全殲,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被俘虜。1月16日,塘沽守軍侯境如部3萬6千人從海路逃路。北平傅作義完全處於孤立,陷於困境,開始和中共展開談判。蔣介石先後派軍令部長徐永昌、裝甲兵司令參謀長蔣緯國及國防部次長鄭介民到北平,勸誘傅作義率部南撤,均被傅作義婉言拒絕。經過和平談判,1月20日,傅作義接受“離城改編”的辦法,率北平守軍25萬人接受和平改編。蔣介石鞭長莫及,只有求得傅作義同意(傅徵得解放軍方面同意),派飛機到北平接走李文、石覺等中央軍大部分團以上的軍官。平津戰役中,蔣介石又損失了52萬軍隊,華北地區亦基本喪失。

歷時4個多月的三大戰役,蔣介石共損失154萬兵力,他賴以發動內戰的精銳嫡係部隊基本已被消滅。他氣得大發“神經”,“以手槍向屋頂連放十餘槍,並擊斃其愛犬”。不僅如此,蔣介石軍事上的連連失敗,也導致了他政治上的危機。美國政府看到他已失去了扶持的價值,決定換李宗仁出來應付局面;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此時也乘機逼蔣介石下台。蔣介石不得已,於1949年1月21日,以“因故不能視事”為由,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次日,他由陳誠、湯恩伯陪同飛回奉化溪口老家。

蔣介石雖然下野退居溪口,但仍控制黨、政、軍實權。下野之前,他已任命親信陳誠為台灣省主席兼台灣警備總司令,朱紹良為福建省主席兼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方天為江西省主席,薛岳為廣東省主席,余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張群為重慶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1月25日,他又在溪口召見何應欽、顧祝同、湯恩伯等,策劃長江防務,決定把長江防線劃為兩個戰區:從宜昌至湖口以西由白崇禧集團25萬人防守;從湖口以西至上海由湯恩伯集團45萬人防守,趁李宗仁政府派遣和談代表團到北平與中共談判之機,加緊部署兵力。

以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纮、章士釗、李蒸、劉斐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和談代表團,在北京與中共談判,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4月16日,黃紹竑飛回南京,請示簽字。4月20日,蔣介石命令拒絕接受,李宗仁不敢簽字。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百萬雄師過長江,發起渡江戰役,三個作戰集團由東、中、西三路突破長江天險,蔣介石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在一、兩天內全線崩潰。

解放軍渡江以後,即發動京滬杭戰役。4月22日,蔣介石在杭州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張群等人商討“最後一戰”。但就在當夜,國民黨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江面起義。次日,南京被解放軍佔領,李宗仁、何應欽、顧祝同等軍政要員逃離南京。4月底,蔣介石乘“太康”號軍艦到上海黃埔江邊的複興島上,多次召集湯恩伯及海軍司令桂永清、空軍司令周至柔、砲兵司令邵伯昌、裝甲兵司令蔣緯國等佈置保衛大上海的作戰方案,目的是盡量多堅持一些時間,以便把上海的金銀和貴重物資全部運往台灣。

蔣介石離開上海又回到溪口,遍遊溪口十景,祭拜母親墳墓,對外公外婆的墓地和少年時代遊歷過的地方一一叩別,他知道,離開家鄉和大陸的日子不遠了。5月3日,杭州被解放軍攻占。5月12日,解放軍對上海地區的湯恩伯集團20餘萬人發起總攻。5月22日,上海外圍已失守;5月25日,蘇州河以南市區也被解放軍佔據。5月26日清晨,蔣介石乘坐“太康”號軍艦駛到吳淞口外,眺望上海,悲憤交織,只得命令湯恩伯、石覺等率殘部由海上撤逃。5月27日,上海完全被解放軍佔領。

上海戰役,湯恩伯集團被殲滅15萬人。在渡江戰役和京滬杭戰役中,蔣介石共損失45萬人,南京國民政府從此滅亡。

十一、敗退西南,逃亡台島
 
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崩潰、南京丟失後,國民政府遷至廣州。代總統李宗仁及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何應欽雖然到廣州繼續任職,但既無軍權,又無財權,李、何的權力名存實亡。5月20日何應欽辭職,由閻錫山取而代之;李宗仁後來也與蔣介石決裂,出走美國。

當時,國民黨的殘餘部隊尚有近二百萬人,蔣介石嫡係部隊尚有胡宗南、劉安琪、劉汝明、宋希濂等部,其餘多為桂、粵、川、滇、甘、青等地方軍閥武裝。已為數不多。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在幕後遙控指揮。7月14日,他乾脆由台北飛抵廣州,7月16日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自任主席,由幕後又轉到台前,公開指揮國民黨軍殘餘力量作最後一戰。他任命陳誠負責東南戰事,白崇禧負責華中戰事,張群負責西南戰事,胡宗南負責西北戰事,企圖負隅頑抗。

但是,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以後,在各個戰場上向國民黨殘餘部隊展開掃蕩,勢如破竹,蔣介石絞盡腦汁,疲於奔命,也無法挽救其徹底滅亡的命運。

在華北方面,華北野戰軍於4月20日向太原發動攻勢,4月24日太原被佔領,閻錫山12萬人被全殲。隨後,大同、新鄉、安陽先後失守。6月2日,劉安琪第21兵團也從青島經海路南逃,華北全境完全被解放。

在西北方面,從1949年5月起,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進軍西北,向胡宗南集團及甘肅馬步芳、寧夏馬鴻逵等部發起攻勢。胡宗南先後丟失咸陽、西安、寶雞、鳳翔等,被殲4萬5千人,殘部退往四川。而二馬更被解放軍一路追擊,先後丟失平涼、天水、蘭州、西寧、銀川,到9月底,馬家軍被殲約15萬人。同時,西北軍政副長官兼綏遠省主席董其武及兵團司令孫蘭峰於9月19日率5萬人通電起義;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包爾漢於9月26日率10萬人通電起義。西北全境也被解放。

在東南方面,蔣介石力圖保住福建及沿海島嶼,藉以屏障台灣。7月23日,他親到廈門召集朱紹良、湯恩伯、李延年等開會,部署福建、廈門、金門的防務,以周喦、石覺率3個軍約6萬人據守舟山群島;朱紹良、湯恩伯指揮李延年、劉汝明、李良榮3個兵團10個軍約15萬人據守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及沿海島嶼。7月下旬起,華東野戰軍發起福州戰役,國民黨軍節節潰敗。8月17日,福州被攻占;10月17日,廈門被攻占,被殲10餘萬人。湯恩伯、朱紹良、李延年等逃往台灣。

1950年5月,解放軍準備渡海解放舟山群島,國民黨12萬5千守軍秘密撤往台灣。5月19日,舟山群島被解放。

在華南方面,5月14日,解放軍在武漢附近突破長江防線,白崇禧率部撤離武漢,退入湖南。5月15日,河南省主席兼第19兵團司令張軫率2萬餘人在賀胜橋、金口起義。武漢、九江、南昌先後被解放。8月4日,湖南省主席程潛和第1兵團司令陳明仁率3個師在長沙起義,迫使白崇禧集團主力退到衡陽、寶慶(邵陽)一線。蔣介石命令白崇禧統一指揮鄂贛湘桂四省軍事。當時,白崇禧所能指揮的軍隊,有其主力5個軍、宋希濂集團、余漢謀集團以及黃杰兵團、魯道源兵團、孫震兵團、沈發藻兵團、胡璉兵團等。9月中旬,人民解放軍發起衡寶戰役,10月6日攻占韶關,切斷白崇禧集團逃往廣東的退路。白崇禧被殲4萬7千餘人,於10月17日向湘桂邊境敗退。解放軍發起廣東戰役,10月14日占領廣州,國民黨政府逃往重慶。余漢謀集團往粵西潰退,劉安琪兵團近5萬人在兩陽地區被全殲。胡璉兵團則由汕頭逃往台灣。

白崇禧集團退入廣西後,尚有5個兵團近20萬人。白崇禧以張淦兵團、魯道源兵團共5個軍南下雷州半島,企圖與余漢謀殘部會合,從海上逃跑,但在博白地區被解放軍殲滅,張淦被俘虜。12月,解放軍發起廣西戰役,徐啟明兵團在靈山以西被殲,黃杰、劉嘉樹兩兵團在桂越邊境被殲,劉嘉樹被俘虜。1950年4月16日深夜,解放軍橫渡瓊州海峽,在海南島登陸,突破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岳設立的3道防線(薛岳字伯陵,自稱“伯陵防線”),殲敵3萬餘人。薛岳率殘部6萬餘人乘船逃往台灣。至此,華南全部被解放。

在西南方面,蔣介石試圖利用西南地區的崇山惡水,阻擋解放軍進入,使之成為日後反攻的基地。1949年8月24日,他由廣州飛往重慶,親自處理西南軍政事務(李宗仁於前一天從桂林經香港飛往美國)。

蔣介石先後多次召集四川張群、貴州谷正倫、西康劉文輝等各省頭目以及胡宗南、宋希濂、羅廣文、李彌等高級將領開會、佈置西南防務。他以胡宗南集團3個兵團12個軍依托秦嶺、白龍江、米倉山、大巴山構成防線,阻止第1野戰軍入川。以宋希濂集團兩個兵團兩個軍,在恩施、奉節一帶共守川東大門。以羅廣文兵團兩個軍在南充、大足一線作機動。以貴州綏靖公署主任谷正倫之何紹周兵團兩個軍守川黔邊境。以雲南綏靖公署主任盧漢部4個軍守雲南。11月初,人民解放軍發起西南戰役,國民黨軍四處潰退。11月14日貴陽丟失;11月29日,重慶丟失,蔣介石及行政院逃往成都。12月8日,蔣介石及行政院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逃往台北。12月9日,雲南省主席盧漢、西康省主席劉文輝、西南軍政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分別在昆明、彭縣、雅安宣布起義,雲南、西康和平解放。盧漢致電劉文輝,要其會同四川各將領扣留蔣介石,此電被蔣介石截獲,次日,慌忙攜子乘飛機逃離成都去台灣。12月21日至27日,孫元良、羅廣文、陳克非、裴昌會、李振五兵團先後起義,成都解放。胡宗南、宋希濂率殘部逃往西康。李文兵團3個軍企圖突向西康逃跑,大部被殲,李文被俘虜(後從看守所逃走去了台灣)。李彌第8八軍和余程萬第26軍曾進攻通電起義的盧漢部,失敗後逃往蒙自,1950年1月中旬,分別在蒙自、沅江地區被消滅,李彌、餘程萬率數千殘兵逃入越南、緬甸。1950年3月,人民解放軍以6個軍分由成都、昆明夾擊西昌地區的國民黨軍殘部3萬5千餘人,國民黨軍大部被殲,宋希濂被俘虜,胡宗南乘飛機逃跑,西昌解放。在西南戰役中,國民黨軍被殲93萬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整個中國大陸全部解放。

三年半的解放戰爭,把蔣介石趕出了中國大陸。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軍閥在中國大陸的統治也徹底結束。蔣介石率領幾十萬殘兵敗將及“國民政府”逃往台灣,繼續統治著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地區。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台北復任“總統”,陳誠任台灣“行政院”院長。蔣介石借助美國的勢力,時刻想反攻大陸。然而,新中國的崛起和不斷強大,使他的夢想最終破滅。

蔣介石急於要做的,就是扶植兒子蔣經國,使他能夠順利接替自己掌權,因而,在其後的日子,他除了自己牢牢地掌握權力外,就是為兒子掃除仕途中的障礙,他先清除台灣省主席吳國楨,繼而,借部下“兵變”之事,軟禁陸軍總司令孫立人。跟隨蔣介石逃亡到台灣的一批國民黨高級將領,大多失勢,包括何應欽、白崇禧、陳誠等。陳誠後來雖掛個“副總統”的名銜,但陳誠身體很差,蔣介石知道他不會威脅到兒子的地位。果然,到了1965年,陳誠即病死。到了1972年5月,第5屆“國大”召開,蔣介石繼續當選“總統”,而蔣經國,終於也當上行政院長。

歲月無情,逃到孤島上的蔣介石嫡係將領,如谷正倫、湯恩伯、桂永清、徐永昌、鄭介民、羅卓英、胡宗南、朱紹良、陳誠、劉峙、陳繼承、賀衷寒、陳大慶、李彌、蔣鼎文、熊式輝、李延年、徐庭瑤等,都相繼先於老蔣或老死或病亡。1972年後,蔣介石也做了前列腺手術,又患上肺炎,健康情況一蹶不振。1975年1月,蔣介石又得了心肌缺氧症,到了3月,病情惡化;延至4月5日,89歲的蔣介石也終因心力衰竭而病逝於台北。死後葬於離台北60公里處的慈湖,蔣介石生前認為:“慈湖的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而他的夫人蔣宋美齡,則延至2003年方去世,享年104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