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月24日星期四

第九章 粵系

一、辛亥起義,胡陳督粵

在上一章介紹桂系軍閥的時候,往往離不開粵系軍閥,是因兩廣毗鄰,淵源頗深,桂粵兩省軍人時合時離,時和時戰,造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戰亂和事變。在近代史中,廣東又是一個異常獨特和復雜的地方,革命和反動的勢力混雜於此,派別眾多,事件繁蕪,本章試圖刪繁就簡,著重談談粵系軍閥形成、變化、發展、消亡的過程。

介紹粵系軍閥,似應從胡漢民談起。胡漢民並非軍閥,只因他是辛亥革命後廣東第一任都督,所以從他談起會方便些。

胡漢民,字展堂,祖籍江西吉安盧陵縣,廣東番禺縣人,1879年12月9日出生於一個並不富足的官宦之家。7歲入私塾,15歲時,父母相繼去世,胡漢民一邊教書為生,一邊自學,與廣東同鄉史堅如等結識並交往,了解到孫中山的為人和他從事的革命活動,1898年,胡漢民出任《嶺海報》記者,逐漸產生了變革社會的思想。1900年10月,史堅如在廣州參加反清活動被捕殺,給胡漢民很大的震動,激發了出洋留學並從事革命活動的念頭。1902年,胡漢民終於得機會東渡日本留學,但不久即因參加留日學生的反清請願活動失敗,憤而退學回國,在梧州、香山等地教書。1904年,胡漢民再度赴日留學,與留日同學兼番禺同鄉汪精衛、朱執信、古應芬、堂弟胡毅生等結成一個小團體,開始傾向於革命,並結識孫中山。1905年9月,胡漢民加入了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不久擔任書記部長,受到孫中山的倚重。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胡漢民又擔任編輯和主要撰稿人。

1907年3月,胡漢民隨孫中山離開東京前往南洋,此後在中國南部發動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尤其是鎮南關起義,他抱病參戰,表現出很高的革命熱情。1908年,胡漢民出任同盟會南洋支部支部長,1909年到香港,出任同盟會南方支部支部長,與黃興等策劃了廣州新軍起義和辛亥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響應。胡漢民當時尚在西貢,聞訊後即返香港,派出朱執信、胡毅生等潛回廣東,策動民軍起義,運動清軍反正。廣東各地民軍蜂起,紛紛進逼省城。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等也向同盟會輸誠,通電反正。清兩廣總督張鳴岐見大勢已去,只好召集廣東各界代表討論廣東獨立問題。11月9日,廣東宣布獨立。各界代表原推張鳴岐為廣東都督,推第25鎮統制兼警衛軍副司令龍濟光為副都督,但張、龍二人均不肯就任,於是各界代表重新推舉胡漢民為都督,後又增推陳炯明為副都督。11月10日,胡漢民從香港返抵廣州,就任廣東都督,組成了以同盟會員為骨幹的廣東軍政府。

胡漢民出任都督後,即命財政部正、副部長李煜堂、廖仲愷著手解決財政困難;命胡毅生、李文范成立全省軍務處,管理舊軍隊,將最不穩定的龍濟光所部“濟軍”調往欽廉剿匪,解除軍政府的心腹大患;又命朱執信、胡毅生、何克夫、黃世仲等對各路民軍進行整頓和編練。胡漢民還領導軍政府粉碎了原清新軍標統黃士龍篡奪軍權的陰謀,回擊了英國軍艦對軍政府的挑釁行為,建立了臨時省議會。

待廣東局面稍為安定,胡漢民又以姚雨平為總司令、馬錦春為副司令,黃慕松為參謀長、鄒魯為兵站總監,組織了一支8千餘人的廣東北伐軍,北上與清軍作戰,該軍後來在宿州、固鎮、徐州戰役中大破清軍張勛部,為捍衛南京立下了赫赫戰功。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從歐洲返國途經香港,胡漢民與廖仲愷同往香港迎接。胡漢民擬留孫中山在廣東,但孫中山則以建立中央政府為當務之急,說服了胡漢民。胡漢民當即決定隨孫中山北上,將廣東都督一職交由陳炯明代理。

陳炯明,字競存,廣東海豐縣人,1878年出生於海豐縣城一個紳商之家。陳炯明從小接受封建教育,1898年考中秀才,1906年就讀於廣東法政學堂,1908年畢業。1909年,陳炯明在海豐縣一些官紳的支持下,當選為廣東省諮議局議員,成為立憲派積極分子。同年,各省諮議局代表在上海開聯合會,陳炯明是廣東代表之一,在上海期間,陳炯明與革命黨人有了聯繫,加入了同盟會。1911年辛亥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陳炯明亦參加了這一戰役,但他貪生怕死,中途單獨逃跑出城,事後受到黃興等的嚴厲譴責。但近年研究顯示,陳炯明並非貪生怕死,而是當時信息不靈,黃興等指揮失當,造成失敗。

武昌起義爆發後,陳炯明和鄧鏗被同盟會南方支部派往東江組織民軍起義。鄧鏗字仲元,廣東梅縣人,廣東陸軍學校畢業。他們組織了一支民軍叫“循軍”(取惠州為古循州之義),陳炯明任總司令,鄧鏗為參謀長,於11月1日在惠州附近起義,聯合王和順組織的“惠軍”及清巡防營洪兆麟部,於11月9日光復惠州。陳炯明因有此功,故被推為廣東副都督。

胡漢民隨孫中山北上後,出任南京臨時政府總統府秘書長,陳炯明代理都督一職,獨攬了廣東的軍政大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排斥異己,殘殺同志,鎮壓民軍。他以“裁減”民軍以解決財政困難為由,用武力鎮壓和強行解散了王和順、黃明堂、關仁甫等各路民軍(只有李福林等部保留下來);先後殺害了對革命有功的同志和民軍首領黃世仲、許雪秋、陳芸生、陳涌波、石錦泉、溫阿拱等人。為辛亥革命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廣東北伐軍,在“南北議和”達成協議後,本擬調回廣東,但陳炯明不予接收,致使該軍被迫解散。而對“反正”的清將清軍,陳炯明卻優禮有加,原清朝南韶連總兵吳祥達,被陳炯明委任為潮梅綏靖督辦;龍濟光則被委任副綏靖經略,還讓他把“濟軍”帶到廣西梧州。

陳炯明的所作所為,是他軍閥面目的初次暴露,激起了廣東人民及同盟會員的極大憤慨,當時便有“革命成功,革命黨人死亡”的歌謠出現。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與袁世凱達成了“南北議和”的協議,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讓位給袁世凱。4月1日,孫中山離開南京,偕胡漢民等經上海、武漢、福州,於4月25日返抵廣州。陳炯明隔天即避居香港。胡漢民曾有意留學歐美,但為孫中山所止,在孫中山的敦促下,胡漢民於4月27日復任廣東都督,後兼民政長及同盟會廣東支部長。而陳炯明則由朱執信等勸返廣州,兼任廣東總綏靖經略。陳炯明由此對孫中山產生不滿,認為孫中山信任胡漢民而不信任自己。

胡漢民複任廣東都督後,按照孫中山“造成一模範省”的指示,積極建設廣東。在軍事上,他主要依靠陳炯明、朱執信、鄧鏗等同盟會骨幹,積極整頓民軍和肅清盜匪。陳炯明出任總綏靖經略,後經略處改為全省綏靖總處,陳炯明改任督辦,又將全省分為廣陽、肇羅、南韶連、瓊崖四區,設置綏靖處。陳炯明由於和孫中山、胡漢民已產生矛盾,他盡量利用副都督兼全省綏靖督辦的身份總攬軍權,擴大自己的勢力,很快,他擁有兩師一旅的正規軍,還有警衛軍和地方部隊,成了廣東的實力派人物。

二、護國軍興,反袁驅龍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於上海車站,舉國驚駭。孫中山當時正在日本訪問,聞訊即趕回上海,與黃興等人商議起兵討袁,發動二次革命,並密電廣東陳炯明做好出兵準備。但陳炯明回電以“內部不一致,實力還薄弱”為藉口,拒不執行孫中山的指示。

袁世凱深知陳炯明與都督胡漢民不和,便用威逼利誘、分化瓦解的手段來阻止廣東的討袁運動。6月14日,袁世凱撤銷胡漢民的廣東都督職務,同時命陳炯明繼任都督。面對袁世凱這一明顯的分化手段,孫中山和黃興決定乘機讓陳炯明就任都督,然後起兵討袁。孫中山隨即到澳門,約見陳炯明,敦促他接任都督職並宣布獨立討袁,但陳炯明猶豫不決。黃興也在上海一連給他三封電報,促他“就職討袁”。這時,袁世凱則通過他的親信、國務院秘書長、廣東三水人梁士詒轉告陳炯明,三天內再不接任都督,過一星期中央即改派龍濟光接任。至此,陳炯明知道不能拖延,才於7月8日就任廣東都督,但仍不願宣布獨立起兵討袁。

7月12日,江西都督李烈鈞首先在湖口宣布獨立討袁,接著,安徽都督柏文蔚和黃興、陳其美也分別在安徽、南京、上海舉兵討袁,陳炯明也被迫於7月18日宣布廣東獨立討袁。袁世凱見狀,即另任龍濟光為廣東都督,令其率濟軍由廣西梧州向廣東進攻。同時,又派梁士詒等收買了陳炯明手下的主要將領第1師師長鐘鼎基、第2師師長蘇慎初、獨立旅旅長張我權、都督府參謀長覃鎏欽、副官長謝超、虎門要塞司令饒景華等。

陳炯明對龍濟光的進攻並沒有認真地部署抵抗,7月30日,龍濟光的3千軍隊一出梧州,陳炯明在西江的防線即不戰自潰,駐肇慶的肇軍統領、廣東新興人李耀漢投降,宣布脫離陳炯明,而就任袁世凱任命的羅肇陽鎮守使。8月4日,陳炯明的第2師師長蘇慎初宣布取消廣東獨立,炮轟都督府,自立為廣東都督。陳炯明一聽到炮聲,即倉皇偕同副官黃強,攜帶巨款避居於廣州石室天主教堂,在法國神父的庇護下,乘坐法國砲艇逃往香港,然後轉赴新加坡。蘇慎初只做了三天都督,就被部下推翻,由獨立旅旅長張我權繼任都督。張我權只做了三天,也下了台。8月11日,龍濟光部在毫元抵抗的情況下進占廣州。孫中山事後在總結廣東“討袁”失敗時說:“是自敗也,非袁敗也。”當然,主要的責任是在陳炯明的身上。

“二次革命”失敗後,開始了龍濟光統治廣東的時期。龍濟光何許人也?他並非廣東籍,也不是袁世凱的嫡系,他是雲南蒙自人,1867年生,彝族土司出身,後成為清軍將領。1903年任廣西右江道尹,鎮壓會黨起義。1907年12月任龍州兵備道時,配合陸榮廷部,鎮壓了孫中山、黃興、胡漢民、黃明堂等舉行的鎮南關起義,被擢升為廣西提督。1908年,率南寧防營,鎮壓革命黨人領導的雲南河口起義。事畢,岑春煊奏准清政府將其部編為巡防營30營,稱為濟軍。1911年6月,龍濟光調任廣東,任陸軍第25鎮統制。廣東獨立後,都督胡漢民為防止濟軍生事,將龍濟光調任高廉雷瓊宣撫使。其後,陳炯明又將濟軍調往梧州,使這支專事鎮壓革命的軍隊得以保存並繼續發展。二次革命時,龍濟光率濟軍進攻廣東,佔領廣州,出任廣東都督兼民政長,並授為陸軍上將,後又授為將軍府振武上將軍,所部亦改稱振武軍。

龍濟光治粵期間,充當袁世凱的爪牙,大肆鎮壓革命黨人和殘酷統治廣東人民,在經濟上橫徵暴斂,肆意勒索。當時的報紙揭露“全粵九十四縣無一人不受其禍,無一處不遭其災”。其殺人之多,“比諸前清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亦有過之而無不及”,“或者湖南之湯屠戶(湯薌銘)可及其十分之五六”。因此,廣東“三千餘萬同胞,無老無幼,無男無女,無一人不痛恨龍氏者”。龍濟光處處秉承袁世凱的旨意,亦積極支持袁世凱的稱帝活動。袁世凱稱帝后,龍濟被封為一等公加郡王銜。1916年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蔡鍔率先在雲南起義,護國戰爭爆發,雲南、貴州、廣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討袁。龍濟光的老上司岑春煊以及唐繼堯、劉顯世、陸榮廷這滇、貴、桂三督,紛紛致電龍濟光,以維持都督地位為條件,促其自動宣布獨立。對龍濟光來說,更為可怕的還是廣東內部各派討袁驅龍民軍的進攻。當時的廣東護國軍分五大支:一支是任鶴年領導的護國軍,實際是打著護國軍旗號的奉孫中山為大元帥的中華革命軍,活動於香山等地。一支是以自稱廣東大都督的陳炯明和林虎等為首的“十路十八支隊”的共和軍,活動於惠州、博羅、增城等地。再一支是以進步黨人徐勤和會黨領袖王和順為首的護國軍,徐勤自稱廣東全省護國軍總司令,專力奪取省城廣州。此外,還有活動於順德一帶的魏邦平部,在潮州反正的莫擎宇部等。除了護國軍之外,還有朱執信、鄧鏗、葉夏聲、古應芬等人領導的中華革命軍,活動於南海、新會、江門等地,也是討袁驅龍的主要力量。

在護國戰爭之初,龍濟光奉袁世凱之命,派出其兄、雲南查辦使龍覲光率粵軍第1師假道廣西,赴雲南鎮壓護國軍,在桂滇邊界與護國軍發生激戰,攻占廣南等地。3月14日,龍覲光部被陸榮廷繳械,給龍濟光沉重打擊。在這內外壓迫的情況之下,廣東都督龍濟光以及巡按使張鳴岐被迫於4月6日宣布廣東獨立。

在護國戰爭期間,舊官僚岑春煊、進步黨首領梁啟超和國民黨政學系首領李根源等,聯合西南實力派唐繼堯、陸榮廷等,準備成立護國軍務院,以加強各派反袁力量和統一軍事,廣東宣布獨立為軍務院的組織提供了條件。4月8日,陸榮廷、梁啟超應龍濟光及討袁民軍各方之請,由南寧啟程赴粵,幫助廣東內部的調停和統一。但是,他們行抵梧州時,廣州便發生了4月12日海珠慘案。以陸榮廷、梁啟超代表身份先期抵粵的湯覺頓及粵方陸軍少將譚學夔、警察廳長王廣齡、徐勤部中路司令呂仲銘等,在徐勤召集的海珠聯席會議上竟遭到龍濟光警衛軍統領顏啟漢等人的襲擊,上述四人皆中彈身亡。

龍濟光的所為引起了廣東各派尤其是護國民軍的極大義憤,陸榮廷也急令莫榮新率桂軍入粵。但是,陸榮廷與龍濟光是舊日同僚,且又是兒女姻親,並不想雙方交戰兩敗俱傷。事實上,陸榮廷、梁啟超到達肇慶後就駐足不前,莫榮新部也在三水停下。4月19日,岑春煊偕溫宗堯、章士釗、李根源、周善培、楊永泰等由滬、港同至肇慶,經商議後,決定採取逼龍濟光讓粵督位給岑春煊,使龍濟光率軍北伐的措施。龍濟光在軍隊的駐防上稍作讓步,但始終不肯讓出粵督的地位。

為了盡快結束廣東內部的混亂局面和出師北伐,梁啟超等人又煞費苦心地提出成立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的新方案。5月1日,都司令部在肇慶正式宣告成立。岑春煊為都司令,梁啟超為都參謀,李根源為副都參謀,章士釗為秘書長,冷遹為參謀廳長,溫宗堯為外交局長,楊永泰為財政廳長,曾彥為餉械局長,楊其禮為副官長,兩廣都司令部直轄莫擎宇、林虎、李耀漢、莫榮新4個師,程子楷、魏邦平兩混成旅以及張習的獨立團。龍濟光雖然仍然把持廣東軍財兩權,但名義上已在都司令部節制之下,這為軍務院的成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5月8日,因龍濟光拒絕在廣州提供辦公地點,作為南方護國軍的統一指揮機構的護國軍務院在肇慶正式成立,由唐繼堯任撫軍長,岑春煊任副撫軍長並代理撫軍長,梁啟超任政務委員長,撫軍由唐繼堯、岑春煊、梁啟超、劉顯世、陸榮廷、龍濟光、蔡鍔、李烈鈞、陳炳焜、羅佩金、戴戡、劉存厚、呂公望、李鼎新等組成。另外,章士釗為秘書長,唐紹儀為外交專使,溫宗堯、王寵惠為副使,范源濂、谷鍾秀為駐滬委員,鈕永建為駐滬軍事代表等。軍務院直轄滇桂粵護國聯合軍,即云南護國第2軍總司令李烈鈞部,兩廣新編第3、4、5、6軍總司令莫榮新、李耀漢、譚浩明、林虎部,兩廣新編第1師師長莫擎宇、第1混成旅旅長程子楷部,獨立團張習部以及龍濟光的振武軍等。聯合軍的作戰計劃分4期進行:第1期掃除贛閩邊界敵軍;第2期進占贛閩;第3期進占湘鄂;第4期直搗幽燕。

三、援閩粵軍,漳州韜晦
 
護國軍務院成立前後,曾發表一系列宣言和通電,對袁世凱展開政治攻勢。與此同時,軍務院還督率大軍,分湘、贛、閩三路北伐。陸榮廷率桂軍及湖南護國軍總司令程潛部負責主攻湖南,龍濟光部配合作戰;李烈鈞、莫榮新及林虎部主攻江西;莫擎宇部進攻福建。

龍濟光對於軍務院的北伐討袁不僅不熱心,而且還處處干擾阻攔。他威逼軍務院,責令廣東各路討袁民軍聽候改編,實質是想趁機取締民軍。當李烈鈞出師北伐,由粵出贛時,他增兵粵北,假託各界名義電拒李軍經過,駐在韶關的龍部振武軍甚至開砲轟擊李軍,引起了戰爭。龍濟光的所為,再次激起了中華革命軍及廣東民軍的義憤,紛紛要起兵驅龍,朱執信還提出:“必俟龍濟光離粵始允停戰”。但軍務院對龍濟光的倒行逆施卻一味遷就和容忍。

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討伐聲中死去。皖系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為了緩和國內矛盾,北京政府於6月中作出恢復舊約法、召集國會的決定,南北雙方達成了妥協,7月14日,護國軍政府宣告撤銷。

龍濟光在袁世凱死後三天,即宣布廣東取消獨立。他在韶關的振武軍與滇軍發生衝突後,即向段祺瑞求援。段祺瑞電令江西將軍李純集結兵力於贛南,準備出擊李烈鈞。但北洋軍尚未行動,振武軍已被滇軍擊敗。這時,陸榮廷也令桂軍乘勢由西路攻入三水,將龍濟光困在廣州。段祺瑞原想支持龍濟光出任廣東督軍(都督改稱督軍),但因各方反對,陸榮廷又兵臨廣州城下,於是,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陸榮廷為廣東督軍,朱慶瀾為廣東省長,龍濟光調任兩廣礦務督辦,在陸榮廷未到任前,仍以龍濟光暫署廣東督軍。陸榮廷於7月10日從湖南返回廣西。8月下旬,陸榮廷率兵入粵,以武力逼迫龍濟光交卸。龍濟光在桂滇大軍的壓力下,被迫放棄廣州,率部移駐海南島。

陸榮廷任廣東督軍,開始了桂系軍閥統治廣東的時期。1917年4月,陸榮廷升任兩廣巡閱使,廣東督軍由陳炳焜繼任。同年11月,廣惠鎮守使莫榮新接替陳炳焜任廣東督軍,直至桂系敗退離粵止。這段時間,廣東的民軍和地方實力派掌握的軍隊,不是被解散,就是依附於桂系軍閥。如陳炯明,自動把所部民軍交出,被改編為20個營,分駐於東江各地。隨後,這20營軍隊編入朱慶瀾的省長親軍中。陳炯明交出軍隊後,即上北京謁見黎元洪和段祺瑞,獲得“定威將軍”的封號,後回廣東充當督軍府高等顧問。但不久,陳炯明又感到鬱鬱不得志,便於1917年夏天到上海,投向孫中山門下,向孫中山“認錯”表示“竟誠擁護”。孫中山不咎既往,再度與他合作。

當時,北京政府發生“府院之爭”,繼而督軍團叛變,演成張勛復辟。段祺瑞重新控制北京政權後,拒絕召開國會和恢復約法。孫中山於是在上海倡議護法運動,先派胡漢民、朱執信等赴兩廣遊說桂系陸榮廷、陳炳焜以及滇系軍閥唐繼堯等。當時兩廣正打出“自主”旗號,表示歡迎孫中山南下。於是,孫中山於1817年7月與廖仲愷、陳炯明等率支持孫中山的海軍南下護法,隨後,部分國會議員也相繼來粵,於8月25日至9月1日,召開非常國會,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在廣東建立政權,與北洋軍閥政府相對抗,但當時統治兩廣的桂系軍閥以及滇系軍閥,並不是真心擁護護法運動。他們對孫中山的活動,採取不合作態度,甚至遇事加以掣肘,致使護法軍政府一成立,就隱伏著分裂的危機。

廣東省長朱慶瀾,浙江紹興人,擁護孫中山,將省長親軍20營交給孫中山統轄,受到桂系的排擠,不得不去職,廣東省議會乃於9月6日推舉胡漢民為省長,但陳炳焜不同意,後終推李耀漢為廣東省長。11月間,陸榮廷指派莫榮新接替陳炳焜任廣東督軍。莫榮新對孫中山及其軍政府十分無禮,並指令部下捕殺孫中山大元帥府60多人。孫中山強烈要求嚴懲肇事者和向軍政府謝罪,莫榮新置之不理。1918年1月3日,孫中山密令海軍、滇軍等砲擊觀音山廣東督軍署,並令朱執信、陳炯明等響應舉事。孫中山砲擊觀音山,教訓莫榮新,莫榮新也無可奈何,一時不敢還擊。隨後派代表向孫中山求和,接著又親赴大元帥府請罪。

護法軍政府除了內部有分裂行為之外,還受到龍濟光的進攻。1917年11月8日,段祺瑞任命駐瓊州的龍濟光為兩廣巡閱使,令其出兵進攻護法軍政府,龍濟光受命後,立即率2萬餘人分3路進攻:李嘉品為第1路,段雲源為第2路,馬存發為第3路,分別從陽江登陸準備攻取廣州,從雷州半島登陸準備攻取南寧。12月30日,莫榮新任命欽廉鎮守使沈鴻英為討龍軍第1軍司令,令其率所部在石城至化州一線阻擊龍軍;以原高雷鎮守使林虎為討龍軍第2軍司令,令其率警衛軍在恩平方向迎敵。1918年3月7日,莫榮新任命李烈鈞為討龍軍總指揮,率部反攻。3月16日,攻克恩平;3月25日,又攻占陽江;4月12日,佔領電白,逼龍濟光集主力在高州、化州、石城一帶頑抗。討龍軍分水、陸兩路進擊龍軍,4月25日收復化州,4月27日攻克石城,4月28日拿下遂溪,龍濟光進退失據,被迫棄軍逃走。討龍戰爭成功。龍濟光後來跑到山東、安徽一帶招募土匪,組成振武新軍,準備重新攻粵,旋因部隊譁變而未果。1921年1月,被免去兩廣巡閱使職,列名將軍府,授為隆威上將軍。1926年3月龍濟光在北京死去。

廣州護法軍政府除了在南面受到龍濟光的進攻之外,北面也受到北洋軍的進攻。1918年4月,江西督軍陳光遠遵照段祺瑞的指令,攻占南雄。護法軍政府陸軍總長、靖國軍第5軍軍長、雲南巧家人張開儒,急調駐韶關等地兵力,增援南雄。由於援兵立足未穩,被贛軍擊潰,南雄陷落。莫榮新急調李根源為粵贛湘邊防軍務督辦,率所部滇軍從討龍戰場疾速北進。5月初,李烈鈞也奉命率討龍部隊增援北代,會同李根源整頓部隊,分三路於6月3日發動全面進攻,激戰4晝夜,逼使贛軍向江西敗退,靖國軍克復南雄。是役史稱為南雄之戰。

孫中山雖然是護法軍政府的大元帥,但在滇桂軍閥的排擠之下,當時毫無實權,他極想建立自己的一支陸軍。其時北洋軍從福建進攻潮汕,廣東告急。孫中山派胡漢民遊說桂系軍閥,請撥出省長親軍中的20營粵籍軍隊,由陳炯明率領“援閩”,征討福建的北洋軍閥。桂系軍閥開始不准,後因潮梅鎮守使莫擎宇投靠段祺瑞,宣布獨立,形勢危急,才勉強同意。陸榮廷還有另一陰謀,想藉此排擠國民黨的勢力出廣東,利用粵軍去和北洋軍閥互相廝殺,他可坐收漁人之利。於是,陸榮廷分別在1917年11月10日和27日於梧州和廣州召開軍事會議,商定了攻閩方略。

1917年12月2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任命陳炯明為援閩粵軍總司令,並派許崇智,鄧鏗等主要軍事幹部相助。援閩粵軍就是粵軍的前身,粵軍的建立,以此為標誌。

1918年1月25日,陳炯明在廣州東郊舉行援閩誓師,出發東征。但陳炯明到達粵東後,即停滯不前,只是進行部隊的整頓和補充。從2月至4月間,孫中山多次去電函催其從速攻閩,但陳炯明仍不作行動。
此時在廣州,滇桂軍閥聯合起來排擠孫中山,改組軍政府的元帥制為合議制,並和北京政府實行妥協,迫使孫中山不得不於5月4日辭去大元帥職,並於5月21日離開廣州赴上海。孫中山的第一次護法運動,在南北軍閥的夾擊下失敗了。孫中山唯有將希望寄託在陳炯明的援閩粵軍之上,在赴上海途中,特於5月26日至三河壩粵軍總司令部會晤陳炯明及粵軍將領,力勸其攻閩。

在孫中山及粵軍將領的逼使下,陳炯明在5、6月間兵分3路攻閩。經過了大大小小的戰鬥,到8月底,援閩粵軍打敗了福建督軍李厚基的北洋軍,佔領了閩西南的汀州、漳州、龍巖等地共20多個縣,建立了“閩南護法區”。這時,皖系控制的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總統。11月16日,徐世昌發布停戰命令。11月22日,廣州軍政府也下令停戰。於是,援閩粵軍與北洋軍在福建前線劃界停戰。

四、粵軍回省,驅逐桂系
 
粵軍攻閩成功,使孫中山和國民黨掌握了一支自己的軍隊,並且有了一塊閩南根據地。孫中山指示援閩粵軍利用停戰機會,從事擴編整訓。很快,粵軍發展兵員至2萬餘人,編成兩個軍,以陳炯明為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許崇智為第2軍軍長,鄧鏗為總部參謀長。但這時陳炯明已致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其部屬多為自己的親信和家庭兄弟,擁陳過於擁孫,第一軍也漸漸變成了“陳家軍”。

過去評價陳炯明,沒有多少好話,近年來,史學界已提到他的不少功績,其中建設“閩南護法區”,便是其中之一。1918年,陳炯明率粵軍進駐福建漳州,標榜“護法”,將福建南部的26個縣,合稱為“閩南護法區”,以貫徹聯省自治之“先爭取地方自治,後建立聯省政府”的主張。陳治理漳州兩年,成績斐然,城市建設已經遙遙領先於全國其他城市,如完備的地下排水系統,無疑為全國其他城市所無。德國媒體稱贊漳州是“東方一顆明星,正在放出光芒”。美國領事卡爾頓向華盛頓報告:“陳氏在漳州時,曾施行各種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極佳,結果人民都感滿意。這令中國人看到,事可辦成,不必需要過度辛勞與重稅”。

孫中山由於第一次護法失敗,已認識到南北軍閥是一丘之貉,依靠滇桂軍閥不可能推行護法運動。1919年8月7日,孫中山又辭去軍政府總裁(七總裁之一)。以後,孫中山又多次主張取消由桂系軍閥及官僚政客所把持的軍政府。1920年,孫中山力主粵軍回粵,以肅清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建立廣東革命根據地。但陳炯明對此並不熱心,只求與桂系和平共處。6月29日,孫中山特派朱執信、廖仲愷到漳州,力促陳炯明回師廣東。8月11日,桂系通過軍政府下了進攻福建粵軍的動員令,以沈鴻英為總司令,分3路進攻粵軍,這才使陳炯明下了回師廣東的決心。

8月16日,粵軍分3路進攻桂軍:左路由鄧鏗指揮,進攻饒平、潮安;右路由許崇智指揮,進攻大埔、梅縣、興寧。由於桂系治粵4年,作惡多端,廣東人民恨之入骨,紛紛支援粵軍回師。各地民軍也起義響應。廣東地方派軍人李福林、魏邦平等又宣布脫離桂系。這樣,桂軍兵敗如山倒,狼狽潰退。粵軍於10月22日占領惠州;10月28日攻克廣州。岑春煊、莫榮新等率桂軍殘部逃回廣西。

是役,孫中山損失了一位親密戰友。9月21日,朱執信為調停虎門駐軍叛桂反正與東莞民軍的衝突時不幸遇難犧牲。朱執信,原籍浙江蕭山,1885年生於廣東番禺。1904年留學日本,次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與趙聲等發動新軍起義。1911年與黃興領導廣州起義。後參加了討袁和護國、護法運動。現在廣州有執信中學作為紀念。

粵軍攻克廣東後,11月10日,孫中山在上海任命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廢除廣東督軍一職。11月25日,孫中山偕唐紹儀、伍廷芳等離開上海,28日抵達廣州,重組護法軍政府。

是年11月,粵軍參謀長鄧鏗組建粵軍第1師,這是粵軍其後發展、分化的源頭。

1921年4月7日,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陸軍部總長兼內務部總長,又說服他加入國民黨,並任命他為國民黨廣東支部長。孫中山對陳炯明的抬舉和忍讓,並沒有使陳炯明與孫中山等同心同德,他反而更加飛揚跋扈,政治野心越來越膨脹。

孫中山組建政府後,主要目標是要進行北伐,打倒軍閥,統一中國。為鞏固廣東政權,首先要肅清桂系軍閥。但陳炯明卻提倡“聯省自治”,反對伐桂。而桂系軍閥退回廣西後,並不甘心失敗,1921年6月13日,桂軍分三路攻粵。至此,陳炯明才被迫進行反擊,和孫中山暫趨一致。

6月27日,孫中山下令討伐桂系軍閥,任命陳炯明為“援桂”粵軍總司令,兵分三路還擊桂軍。與此同時,總統府參謀總長李烈鈞與雲南唐繼堯、貴州盧燾也組成滇黔贛討陸聯軍,從桂西、北直搗桂林、柳州,配合粵軍作戰。在桂粵兩軍決戰於梧州之際,桂軍劉震寰部因事先受國民黨之運動,宣布獨立響應,桂軍便兵敗潰退。粵軍長驅直入,協同滇、黔、贛各軍,只3個多月,全部攻占廣西,陸榮廷、譚浩明等逃往越南河內。

孫中山據有兩廣,決定乘勝出師北伐,並屢電陳炯明令他出師參加北伐,但陳炯明以準備不足為由加以反對。10月23日,孫中山親到廣西南寧會晤陳炯明,但陳炯明仍不聽勸請,最後,孫中山只得說:“兩廣請兄主持,唯無阻我北伐,並請切實接濟餉械。”陳炯明表面答應,然後返回廣州。12月10日,孫中山在桂林設立大本營,抽調軍隊,準備大舉北代。當時參加北伐的軍隊有許崇智的粵軍第2軍、李福林的福軍、朱培德的滇軍、彭程萬的贛軍、谷正倫的黔軍等,共13旅約3萬人。以李烈鈞為參謀長,胡漢民為民官長。而陳炯明的粵軍第1軍除抽出3個營編為大本營警衛團外,都不參加北伐。

1922年2月3日,孫中山在桂林下令北伐。陳炯明留守廣州,不但不接濟餉械,反而與湖南督軍趙恆惕勾結,欲置北伐軍於死地。正如孫中山事後所說的:“綜此二者,一為阻我前進,一為絕我歸路”。3月21日,孫中山的親密同志,留守廣州的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鄧鏗,被陳炯明的親信部屬暗殺。孫中山聞訊,極為哀痛和義憤,決定回師廣東。在回師途中,孫中山在梧州和肇慶,兩度電召陳炯明前來會晤。陳炯明不但不來,反而以辭去本兼各職相要挾。孫中山震怒,於4月21日下令免去陳炯明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及內務部總長三職。陳炯明於即日宣布下野,離開廣州赴惠州,令其部布防於石龍、虎門等地;又密令在廣西的前敵總指揮、廣東惠陽人葉舉率“陳家軍”主力,迅速回師廣州,以對抗孫中山。

4月22日,孫中山回到廣州。手下將領主張先消滅“陳家軍”,再進行北伐。但孫中山為避免引起內戰,同時仍希望陳炯明能回心轉意,故令北伐軍暫不進入廣州,改在韶關一帶集中。但這樣做,反使葉舉能率軍迅速從廣西回師,佔據廣州。陳炯明不但不回心轉意,而且和北洋軍閥達成反孫協議:發難成功,則授陳兩廣巡閱使職。

6月15日深夜,陳炯明公開叛變。他指令葉舉、洪兆麟率部圍攻砲擊總統府和孫中山的住地觀音山粵香樓,以及佔領省市機關。孫中山在部屬林直勉、林樹巍等護送下離開總統府,天明後登上永豐艦得以脫險。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堅守了55天,指揮廣州軍民與陳炯明作鬥爭,歷盡艱險,直至8月9日才離開廣州,經香港赴上海。8月15日,陳炯明從惠州回到廣州,自任粵軍總司令,對廣東實行其軍閥統治。

在陳炯明廣州發難的同時,陳軍另一將領,第4獨立旅旅長、廣東防城人鄧本殷,乘機在粵西攻城掠地,自樹一幟,成立高州、雷州、欽州、廉州、瓊州、崖縣、羅定、陽江“八屬聯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兼第1軍軍長。後投靠北洋軍閥以自固,被封為高雷欽廉瓊崖羅陽八屬督辦,與陳炯明東西響應。

1922年10月19日,孫中山將進入福建的北伐軍許崇智部改為東路討賊軍。同年冬天,孫中山派人聯絡了在廣西的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部和駐梧州及西江的部分粵軍,組成西路討賊軍。1923年1月4日,孫中山發出討伐陳炯明的通電,西路討賊軍出梧州沿西江東下,“陳家軍”迅速潰敗。討賊軍於1月9日占領肇慶,10日占領三水,16日占領廣州。陳炯明於15日通電下野,逃回老巢惠州,他的3、4萬殘兵也退到東江、潮梅一帶,繼續實行軍閥統治,與革命政權對抗。

2月21日,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在廣州河南土敏土廠設立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並出任大元帥職。這是孫中山第二次在廣東建立政權。但這是國共合作時期建立的革命政權,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把他一生的革命事業推向更高的階段。

陳炯明對孫中山的革命政權恨之入骨,多次進行軍事圍攻。1923年4月,桂軍沈鴻英部在廣州北郊發動叛變,陳炯明配合沈鴻英,發兵進攻石龍、增城;同年11月,帝國主義出動軍艦,對孫中山收回粵海關稅款進行威脅,陳炯明又緊密配合,兵力4路進攻廣州。這兩次進攻,都被孫中山率領革命軍擊退。
1924年9月,孫中山舉行第二次北伐,在韶關設立大本營,出師攻贛。10月10日,廣州商團武裝叛亂,陳炯明和商團頭子、廣東南海人陳廉伯互相勾結,陰謀裡應外合,顛覆革命政權,但商團叛亂很快被廣州軍民平息。1925年1月,陳炯明又會同江西北洋軍閥方本仁部,兵分3路進犯廣州,很快又被革命軍所擊退。

為了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消滅陳炯明武裝,1925年2月,廣州大元帥府組成了以黃埔軍校學生為主力,有粵、湘、滇、桂各軍參加的第一次東征,以許崇智為總指揮。東征軍先後佔領潮州、梅縣、汕頭等地,擊潰陳軍主力林虎部3萬餘人,陳炯明率殘部退入江西、閩南。6月,桂軍劉震寰、滇軍楊希閔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東征軍不得不回師廣州平叛。陳炯明趁此機會,又重佔潮州、汕頭,謀攻廣州。9月,廣州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為總指揮,又發動第二次東征。10月14日,東征軍攻占惠州,11月初完全收復東江,全殲陳部1萬2千餘人,陳軍殘部7、8千人,由劉志陸率領往北逃竄至山東,投靠張宗昌,被編為直魯聯軍第3路軍,至1928年夏,又被國民革命軍擊敗,被改編為陸軍新編第2師,劉志陸仍任師長。1930年後,劉志陸歷任軍事參議院參議,第4戰區長官司令部高等顧問、廣東省政府委員等,1941年病逝。

陳炯明在徹底失敗後逃往香港,後曾在香港組織洪門致公黨,任總理。1933年9月22日,陳炯明在香港病逝。陳軍重要將領葉舉,失敗後逃往香港,後客死香港。洪兆麟,兵敗後隻身逃往香港,同年12月,在赴上海途中,被人擊斃於舟中。還有林虎,兵敗後逃亡香港等地。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國民參政員、國民黨立法委員等。1949年後留居大陸,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西政協副主席、全政協常委等。1960年2月病逝。

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時,盤踞廣東南路八屬的鄧本殷趁機率部大舉進攻廣州,策應陳炯明。國民革命軍以李濟深為總指揮進行南征,擊退鄧本殷部並乘勝追擊,將其趕至海南島,連續作戰,全殲鄧本殷殘部。鄧本殷僅帶隨從數人潛逃大陸,同年3月在上海病死。

上面所述,沿用過去的史實。近年來,研究陳炯明的學者提出不少不同的結論,集中有幾點:一是,陳炯明因與孫中山政見不同而遭孫中山嫉恨,並非叛變;孫中山去世,陳炯明送一輓聯雲:“唯英雄能救人殺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與故交一戰再戰,私情公誼,全憑一寸赤心知。”二是,鄧鏗並非陳炯明所殺,而是國民黨派人暗殺;三是,陳炯明沒有炮轟總統府,只是開了幾響空砲,想嚇走孫中山,倒是孫中山炮轟廣州城。

至於陳炯明的晚年,倒是無可爭議的。1925年,陳炯明敗於國民革命軍後,蟄居香港,被推舉為中國致公黨總理。他廉潔自持,不蓄私財,生活窘迫。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企圖拉他下水,他則反過來要求日人歸還東三省。日人拉攏不成,仍贈他8萬元支票,他在支票上打叉退還。1933年9月22日,他在貧病中死於香港。其後,致公黨繼承了他的遺志,與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後來又聯共反蔣,直至今天都是參政黨之一。

五、鄧建精師,陳搞分裂
 
在前面四節中,我們主要敘述了陳炯明如何從革命黨人蛻變為地方軍閥以及最終滅亡的經過。由於敘述之中難以兼顧兩頭,所以對粵軍的形成、發展及分化未能作系統的交待,而這又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以後的國民黨粵系新軍閥的部隊,正是由粵軍分化發展而形成的,在這一節中先作系統的回顧。

1917年11月,孫中山鑑於桂系軍閥把持護法軍政府,而自己又沒有軍事力量,決定利用北洋軍進攻福建的援閩之機,以省長親軍(警衛軍)20營粵籍軍隊為基礎,組建援閩粵軍。援閩粵軍以陳炯明為總司令,鄧鏗為參謀長,黃強為副官長(由羅翼群代),葉舉為參謀處長。此外,孫中山的軍事助手許崇智、原陳其美的親信參謀蔣介石,前南京臨時政府的警察總監吳忠信等都被派往該軍任職。

許崇智為廣東番禺人,1887年生,字汝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5年加入同盟會,曾參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鄧鏗為廣東梅縣人,1885年生,字仲元,1905年入廣州將弁學堂,次年畢業,留充步兵科教員。1909年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1911年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後出走香港。武昌起義後,任東江民軍參謀長。後任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司長兼稽勳局局長、瓊崖鎮守使。二次革命失敗後到日本,協助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許、鄧二人,是孫中山所信任的主要軍事幹部,派到援閩粵軍中,既協助陳炯明工作,也起監督的作用。

援閩粵軍編為5個支隊、1個預備隊、1個游擊隊。第1支隊司令李炳榮,轄3營;第2支隊司令許崇智,轄4營;第3支隊司令羅紹雄,轄3營;第4支隊司令鄧本殷,轄3營;第5支隊司令洪兆麟,轄3營;預備隊司令熊略,轄2營;游擊隊司令徐連勝,轄2營。後在潮梅地區集中整訓時,又加入楊坤如一營,共計21營,約6千人槍。

1918年6月,援閩粵軍正式攻閩,經過近10個月的戰鬥,建立了“閩南護法區”,後擴編為兩個軍,陳炯明以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轄李炳榮、洪兆麟、熊略、羅紹雄、鄧本殷5個支隊及梁鴻楷、黃鳳綸、丘耀西、陳炯光、羅翼群5個統領(相當於團)。許崇智為第2軍軍長(蔣介石後出任該軍參謀長),轄吳忠信、關國雄、蔣國斌、謝文炳4個支隊,以及孫本戎所率的盧興邦民軍。鄧鏗仍為總司令部參謀長,葉舉仍為參謀處長。

1920年8月,援閩粵軍回粵,10月底,將桂系軍閥逐出廣東。孫中山回粵重組軍政府,並將援閩粵軍及原在廣東的部隊進行整編,其編制是:陳炯明任粵軍總司令,鄧鏗任參謀長,葉舉任參謀處長,黃強任總參議。第1軍軍長陳炯明(兼),參謀長鄧鏗(兼),下轄鄧鏗(兼)第1師、洪兆麟第2師、魏邦平第3師;鄧本殷、翁式亮、楊坤如、熊略、陳炯光、李炳榮6個獨立旅以及李福林、鐘景榮、黃大偉、羅紹雄、黃明堂5路。第2軍軍長許崇智,參謀長蔣介石,下轄吳忠信、蔣國斌、謝文炳、關國雄4個旅。

鄧鏗在整編粵軍時,尤其對他的第1師進行徹底的整訓,提高官兵的思想覺悟和軍事技術知識,多方羅致如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青年軍官。後來成為國民黨軍隊重要將領的李濟深、鄧演達、陳可鈺、薛岳、黃鎮球、張發奎、黃琪翔、余漢謀、李漢魂、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戴戟、李章達、葉挺、梁鴻楷、陳濟棠、鄧世增、鄧龍光、繆培南、李揚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暉日、莫雄、錢大鈞、陳誠、羅卓英等,都曾先後在第1師中任過職(除李濟深廣西籍、戴戟安徽籍、錢大鈞江蘇籍、陳誠浙江籍外,其餘均為粵籍)。

1922年孫中山率軍北伐後,鄧鏗在後方籌劃餉械。3月21日,鄧鏗在廣州車站被刺,鄧鏗說認得刺殺他的人,還說:“想不到他要刺殺我!”於是,忍著傷痛到了陳炯明的司令部。研究者據此判斷,鄧鏗並非陳炯明派人刺殺。23日,鄧鏗傷重不治去世,享年37歲。死後葬廣州黃花崗。

1922年6月,在孫中山進行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變,使粵軍發生了大分化。第1軍隨陳炯明叛變,後盤踞惠潮梅地區,主要有葉舉、林虎、洪兆麟三部分。葉舉為總指揮,林虎為各路總指揮,洪兆麟為潮梅總指揮,計有林虎第1軍,洪兆麟第2軍,尹驥第3軍,劉志陸第4軍,熊略第5軍,楊坤如第6軍,李易標第7軍,陳修爵獨立師,號稱5萬眾。陳炯明則居住香港,遙為節制調遣。陳炯明嫡系師長鄧本殷,在陳炯明叛變後,亦佔據南路八屬,出任八屬聯軍總指揮,申葆藩為副指揮,黃志恆為參謀長,蘇廷有為右翼指揮官,號稱2萬眾。

孫中山將北伐福建的粵軍改為東路討賊軍,許崇智任總司令,蔣介石任參謀長,下轄3個軍。第1軍軍長黃大偉(後投陳炯明),轄王懋功、陳得平、丘鴻鈞、龔師曾4旅;第2軍軍長許崇智(兼),轄許濟、孫本戎、黃國華、張民達4旅;第3軍軍長李福林,轄林駒、吳近、袁德穉、鄭泳深4旅。

其餘粵軍,由大元帥府直轄,稱為中央直轄粵軍即第4軍,軍長梁鴻楷,轄兩師一獨立旅和一支隊。第1師師長李濟深,轄卓仁機第1旅、陳濟棠第2旅;第3師師長魏邦平(後陳章甫、鄭潤琦);獨立旅旅長徐漢臣;支隊司令丘耀西。

當時,由大元帥府直轄的還有以楊希閔為總司令的滇軍,以劉震寰為總司令的桂軍,以朱培德為總司令的贛軍,以譚延闓為總司令的湘軍,以樊鍾秀為總司令的豫軍。此外,還有於右任的陝軍,路孝忱的晉軍,但懋辛、熊克武的川軍,但都只有旗幟而無兵員。

粵軍經此分化和改編以後,力量大為削弱,但孫中山為了鞏固廣州革命根據地,為了統一兩廣進而北伐,仍在作不懈的努力,多次親率粵、滇、桂各軍,進擊東江陳炯明叛軍及平定沈鴻英叛亂。同時,孫中山又派中央直轄粵軍李濟深部入桂,扶助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收拾廣西局面。

1924年1月,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改組了國民黨,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接著,孫中山即進行軍事上的整頓。3月間,決定將原屬中央直轄的粵軍和東路討賊軍,統一改編為建國粵軍。以許崇智為建國粵軍總司令,蔣介石為參謀長。除李福林的第2軍仍駐廣州河南,未另編師外,其餘各軍部隊,改編為4個師及若干獨立旅。計第1師師長李濟深,第2師師長張民達,第3師師長鄭潤琦,第4師師長許濟;另有徐漢臣、梁鴻林、卓仁機等獨立旅及吳鐵誠的警衛軍。建國粵軍以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建國方略作為教育課程,孫中山期望把它建設成一支新型的革命軍隊。

1924年5月,孫中山建立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正式開學。黃埔軍校的建立,得到粵軍尤其是第1師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積極支持。師長李濟深、團長鄧演達分任教練部正副主任,鄧演達還兼任學生總隊長,後又出任教育長等。一般的軍事幹部,大部分由粵軍第1師抽調任用,學生隊的班長大部分也由李濟深主辦的西江講武堂調來。

1924年間,孫中山一面繼續調遣部隊進擊東江陳炯明叛軍,一面繼續督師北伐。8月間,挫敗了廣州商團叛亂。10月,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成功。隨後,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等電請孫中山入京共商國是。11月,孫中山令胡漢民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權;譚延闓負責大本營事務,駐守韶關,主持北伐軍事。然後,孫中山偕宋慶齡等北上赴上海,假道日本再轉抵津、京。

1925年2月,廣州大元帥府進行第一次東征,擊潰陳炯明軍林虎、洪兆麟等部。與此同時,大元帥府又派出建國粵軍第1師第2旅陳濟棠全旅、黃鎮球補充團、蔡廷鍇營以及滇軍範石生軍先後入桂,幫助李宗仁、黃紹竑殲滅沈鴻英部及擊退攻入南寧的雲南的唐繼堯滇軍,統一了廣西。

在第一次東征期間,孫中山不幸於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廣東革命軍民,深切哀悼。而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兩部,卻乘機在廣州發動叛亂。6月,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了劉楊叛亂。在東征軍回師之前,第2師師長張民達(廣東梅縣人)趕赴汕頭許崇智指揮部共商回師計劃,不幸在潮安舟覆殉難。

平定劉楊叛變後,廣州又發生了6月23日沙基慘案,接著,爆發了省港大罷工。國民黨中央為著對內對外一切急切需要,乃於7月1日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擴大其職權,以汪精衛為主席。國民政府決定改編駐粵各軍,取消過去帶有封建色彩的地方軍隊名稱,一律改稱為國民革命軍。

就在改編駐粵軍隊期間,8月20日,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在赴國民黨中央黨部開會時,被國民黨右派暗殺身亡。廖案發生後,蔣介石即緊緊抓住這一時機,與汪精衛合謀,排斥了所謂廖案重大嫌疑犯胡漢民。接著又大施權術,逼走了建國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從而汪、蔣完全控制了黨政軍局勢。建國粵軍的權力則為蔣介石所掌握,不久,建國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2、3、4、5、6等軍。第1軍軍長蔣介石(後為何應欽),以原有黃埔軍為基礎,編成兩個師,將原許崇智一部改編為第3師;第2軍軍長譚延闓,以原有湘軍為基礎編成;第3軍軍長朱培德,以原有贛軍為基礎編成;第4軍軍長李濟深,以原有建國粵軍第1師為基礎編成;第5軍軍長李福林,以原有建國粵軍第3軍為基礎編成;第6軍軍長程潛,以廣東的地方軍如羅翼群統率的潮梅軍、吳鐵城的警衛軍以及原胡祥等部改編組成。後來,又將廣西李宗仁、黃紹竑部隊改編為第7軍,湖南唐生智部隊改編第8軍。

六、北伐主力,半途分化
 
建國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分佈在第1、4、5、6各軍之中,而其中,又以由粵軍第1師改編而成的第4軍實力最強大,在後來的第二次東征和南徵,第4軍都是主力部隊。在廣東統一之後,又按照國民革命軍三三製徹底整編,第4軍的戰鬥序列如下:

第4軍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參謀長鄧演達,政治部主任麥朝樞。第4軍轄有第10、11、12等三個師及一個獨立團。

第10師師長陳銘樞,副師長蔣光鼐,參謀長戴石孚,政治部主任李笠農(後徐名鴻)。轄蔡廷鍇、孫繩、戴戟三個團。

第11師師長陳濟棠,副師長徐景唐(後鄧世增),參謀長李揚敬,政治部主任林翼中。轄余漢謀、香翰屏、黃鎮球三個團及黃濤砲兵營。

第12師師長張發奎,副師長朱暉日,參謀長李漢魂,政治部主任廖乾吾。轄許志銳、繆培南、黃琪翔三個團。

獨立團團長葉挺。

此外,屬第5軍建制的第13師,師長徐景唐,副師長陳章甫,也撥歸第四軍節制。

1926年初,廣東統一以後,第10師調駐欽廉,第11師調駐高雷,第12師留駐瓊崖,從事地方綏靖和積極準備北伐工作。

1926年夏,廣東國民政府出師北伐。陳可鈺以第4軍副軍長名義,率領陳銘樞第10師、張發奎第12師和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稱前方第4軍;李濟深以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的名義統率陳濟棠第11師、徐景唐第13師留守廣東(尚有廣西黃紹竑的部隊),稱後方第4軍。

前方第4軍經歷了衡陽、長沙、岳州、武昌等地,長驅直進,所向披靡,尤以汀泗橋、賀胜橋兩大戰役,將盤踞兩湖稱霸一時的北洋軍閥吳佩孚的主力擊潰,戰績顯著,被譽為“鐵軍”。不久,第4軍擴編成兩個軍,第12師擴編為第4軍,張發奎任軍長,黃琪翔任副軍長,葉劍英任參謀長。第10師擴編為第11軍,陳銘樞任軍長,蔣光鼐任副軍長。

正當北伐順利發展的時候,1927年4月12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政變之前,留守廣州的李濟深及桂系李宗仁等已和蔣介石聯合,參與其事,出席了4月3日和5日在上海召開的反共秘密會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4月15日,李濟深、古應芬、錢大鈞等立即策應,發動了廣州“四·一五”大屠殺。

隨著蔣介石、李濟深等的反共,不僅國共合作遭到破壞,而且國民黨及粵係部隊也發生了分裂。張發奎擁護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而陳銘樞、蔣光鼐、戴戟等擁護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先後離開武漢。於是,張發奎又兼任第11軍軍長,蔡廷鍇則由團長升任第11軍第10師師長。

張發奎率第4軍和第11軍參加了武漢國民政府舉行的“第二次北伐”,一直攻至鄭州、開封,與馮玉祥的國民軍會師。後因鄂、湘的夏斗寅、許克祥部叛變,於是,6月13日,張發奎隨唐生智班師回武漢,升任第2方面軍總指揮,轄第4軍、第11軍和賀龍的第20軍。

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反共的“七·一五”政變,在武漢地區對共產黨員、革命群眾進行大屠殺。張發奎屬下共產黨員最多,且為軍中的骨幹,他為了保存實力,並不熱心反共,後來只將各軍(除第20軍)的共產黨員遣散。7月下旬,張發奎奉命東進討蔣,當部隊到達江西的時候,第二方面軍所屬的賀龍、葉挺以及蔡廷鍇等部,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於8月1日舉行了“南昌起義”。張發奎開始是阻攔起義,後當起義軍退出南昌南下,張發奎即令所部進占南昌。不久,汪精衛指使張發奎率部回粵,伺機佔據廣東。張發奎將部隊交黃琪翔率領,自己經上海轉道先去香港。9月中旬,張發奎部已悄悄回到廣東,時任廣東省主席兼第八路軍總指揮的李濟深,迫不得已派人去香港迎接張發奎到廣州主持軍政。張發奎回到廣州後,表面上聲稱擁護李濟深,實際上,與李濟深及廣西省主席兼第八路軍副總指揮黃紹竑明爭暗鬥,並與第5軍軍長李福林及李濟深的基本部隊薛岳、黃鎮球兩師進行秘密勾結,以驅逐桂係出廣東為名(李濟深是廣西蒼梧人),暗中進行倒李、黃的活動。

再說蔡廷鍇率第10師參加南昌起義後,感到和共產黨信仰不同,於是率部離開南昌開往贛東。不久,蔣光鼐、陳銘樞應邀回到部隊,恢復第11軍,重建第24師,陳銘樞仍任第11軍軍長,蔣光鼐任副軍長,蔡廷鍇仍任第10師師長。這時,廣東的李濟深正受到張發奎脅迫,便電邀第11軍開回廣東。於是,第11軍從福建往廣東回師。

南昌起義的部隊,在江西失敗後,在賀龍、朱德、葉挺等率領下亦南下廣東,進駐潮梅一帶地區。李濟深急調薛岳師,協同陳濟棠、徐景唐兩師,在湯坑與起義軍展開激戰。交戰雙方多屬原第4軍的部隊,此時已為各自的階級在戰場上廝殺。在湯坑之戰中,開始起義軍取得勝利,幾乎全殲薛岳部,後葉挺部營長歐震叛變革命,陣前倒戈,被薛岳等抓住時機,與趕來增援的鄧龍光部協同下進行反攻,起義軍寡不敵眾,被迫撤退。

11月底,汪精衛從上海到達廣州,召集陳公博、張發奎、黃琪翔等開會,決定另立政府,與桂系控制的南京特別委員會對抗(此時蔣介石已下野),但遭到李濟深的反對。李濟深,字任潮,1885年出生於廣西蒼梧縣。早年就讀於廣東武備學堂、廣東陸軍速成學堂,後入保定軍官學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李濟深南下上海,加入姚雨平率領的廣東北伐軍。廣東北伐軍遣散後,返北京就讀於陸軍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官,後兼軍事編輯局編修。1920年應鄧鏗之邀回粵,歷任粵軍第1師參謀長、師長,國民革命軍第4軍軍長、總參謀長等。李濟深是廣西人,是桂系的老大哥,因此不同意與李宗仁、白崇禧對抗。第4軍的將領雖支持張發奎、汪精衛的主張,但又感到李濟深是粵軍的元老,多年的老上司,不願與之兵戎相見,所以,張發奎等欲要舉事,唯有先設計將李濟深騙離廣州。

11月,從日本回到上海的蔣介石,以及南京的譚延闓、孫科等均致電汪精衛赴上海,召開四中全會預備會,共商國是。張發奎與汪精衛便以此電邀,騙李濟深隨行。與此同時,張發奎亦電邀黃紹竑從南寧到廣州,說是商討政局。李、黃均不知是計。

11月16日,張發奎、黃琪翔用兵艦將汪精衛、李濟深送離廣州。當天晚上,張發奎、黃琪翔即發動了反對李濟深、黃紹竑的所謂“護黨運動”的政變。李濟深的留守部隊被包圍繳械,黃紹竑寓所和其他軍政機關被包圍,黃紹竑化裝逃離廣州。駐粵桂軍其後亦退回廣西。17日,張發奎等宣言反對南京特委會,發表譴責桂系新軍閥的聲明。19日,廣東政治分會任張發奎為臨時軍委會主席,陳公博代理廣東省政府主席、黃琪翔為廣州衛戍司令。接著,張發奎集結大軍於東江、西江、北江,準備與李濟深、黃紹竑的部隊作戰。這事,史稱“廣州事變”,也稱“張黃事變”。

七、張氏發奎,聯桂攻粵
 
張發奎發動政變,掌握了廣東的軍政大權。張發奎,字向華,廣東始興人,1896年出生。早年就讀廣東陸軍小學堂、武昌第三陸軍中學。1916年回粵參加討袁。1917年隨援閩粵軍去漳州。1918年8月回粵後,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第四軍軍長等。隨同張發奎發動政變的黃琪翔,字禦行,廣東梅縣人,1898年出生。早年與張發奎一起就讀廣東陸軍小學堂、武昌第三陸軍中學。後入保定軍官學校。1922年回廣東,歷任粵軍參謀、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第12師師長、第4軍副軍長兼第12師師長等。張、黃聯合發動廣州政變後,在國民黨內部引起了一場混亂,南京政府動搖,給蔣介石復職製造了機會;而李濟深知道自己受騙,即調動廣東、廣西、福建的部隊,從東、西、北三麵包圍廣州,使得張、黃面對一個複雜的局面。但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李濟深作戰方面,沒有估計到剛剛失敗了共產黨人會有什麼大行動。

就在1927年12月10日深夜,原為粵軍將領的葉挺、葉劍英等共產黨人領導的廣州起義爆發,張發奎第4軍所屬的教導團和警衛團的大部分參加了起義。那天深夜,張發奎被黃琪翔喚醒,倉皇逃到珠江南岸李福林第5軍軍部,催促李福林部鎮壓起義軍,但李福林一時也無兵可調。張發奎即電調東、西江的薛岳、繆培南、李漢魂、黃鎮球、許志銳等部回到廣州,與起義軍激戰3天,起義軍被迫撤離廣州。張發奎、黃琪翔即乘“江漢”號輪迴到廣州市裡,對廣州革命群眾進行野蠻的屠殺。

共產黨在廣州發動起義,以及張發奎所屬的教導團和警衛團大部分參加起義,這給桂系和反汪派提供了攻擊汪精衛和張發奎的口實。12月14日,南京政府下令解除張發奎、黃琪翔等職務。與此同時,張發奎的部隊又受到陳銘樞、陳濟棠、黃紹竑等的聯合進攻,損失慘重,師長許志銳陣亡,師長黃鎮球亦被擊傷。12月18日,張發奎、黃琪翔被迫通電下野出國,由繆培南任第4軍軍長,薛岳任副軍長,率部退出廣州。第5軍軍長李福林也因與張、黃有牽連,被迫辭職到香港作了寓公。

1928年1月4日,李濟深重返廣州任職,裁撤了廣州臨時軍事委員會,組織建設委員會辦理“善後工作”。為拉攏擁蔣的陳銘樞,後把省主席職位讓給他。李濟深又將駐粵軍整編為3個軍,將陳濟棠升任第4軍軍長,統轄余漢謀、香翰屏、陳章甫3個師,駐防廣州以及肇、羅各縣;陳銘樞第11師駐防南路欽、廉、雷、瓊一帶;徐景唐第5軍駐防東江。

1929年1月,蔣、馮、閻、桂聯合擊敗奉系軍閥,全國“統一”之後,蔣介石在南京召開編遣會議,以裁兵遣設為名,削弱非嫡系武力,引起各路新軍閥強烈不滿。3月,蔣桂戰爭爆發。李濟深雖不敢公開聯桂反蔣,但和桂系互相響應。蔣介石決定拆散粵桂聯盟,派吳稚暉來粵,誘騙李濟深到南京出席國民黨中央執監會議。此時,陳銘樞和陳濟棠都有意取代李濟深在廣東的地位,但陳濟棠通過南京政府文官長古應芬、立法院長胡漢民的關係得到蔣介石的默許。於是,陳濟棠慫恿李濟深前往南京。為堅定李的信任,他與李同赴南京出席會議。

李濟深到南京後,於3月21日被蔣介石囚禁於南京東郊之湯山,陳濟棠則被蔣介石任命為廣東編遣區主任,南返廣州。當時,粵軍將領均主張武力解救李濟深,並推徐景唐為總指揮,出師討蔣。陳濟棠及擁蔣的陳銘樞極力說服眾人。陳濟棠還生怕有意外,回到廣州後一直呆在海虎號軍艦上,不敢上岸。4月初,桂系失敗,廣東各將領見反蔣大勢已去,只得聽命於陳濟棠。陳濟棠這時才從海虎艦上岸,接管廣東編遣區主任辦事處,接收李濟深的憲兵營,限令駐粵桂軍24小時內離境。不久,陳濟棠又被蔣介石任命為討逆軍第8路軍總指揮,取代李濟深統轄駐粵的陸海空軍,陳銘樞則仍任廣東省主席。

陳濟棠,字伯南,廣東防城人(現屬廣西),1890年出生。早年就讀廣東陸軍小學、廣東陸軍建成學校。1920年應鄧鏗之邀入粵軍,歷任粵軍營長、團長、旅長、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1師師長、第4軍軍長等。陳銘樞,字真知,廣東合浦人(現屬廣西),1889年出生。早年就讀廣東陸軍小學,南京陸軍中學。武昌起義爆發後,加入姚雨平的廣東北伐軍,後入保定軍官學校。1915年回廣東參加反袁活動,後歷任肇軍營長、粵軍營長、團長、旅長、國民革命軍第10師師長、第11軍軍長兼武漢衛戍司令、總政治部訓練部部長、廣東省南區綏靖主任等。二陳之中,陳銘樞是陳濟棠的老上司,但此時,陳濟棠已掌握廣東的軍權,實力當然已在陳銘樞之上。

蔣桂戰爭中,桂系失敗退回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轉而向廣東進攻,於5月上旬佔領了西江各縣。擁護李濟深的粵軍第5軍軍長徐景唐在東江也舉兵響應,直逼廣州。陳濟棠以保境安民為號召,調動全部粵軍與桂軍決戰。他以蔡廷鍇旅牽制徐景唐部,集中兵力於花縣的赤坭、白坭一帶向桂軍進行全力反攻,將桂軍擊敗,並乘勝追至廣西邊境,再以香翰屏旅會同增援的蔣軍分途入桂。當擊敗桂軍以後,陳濟棠又增兵粵東反攻徐景唐部,將徐部追至贛南,並於7月10日將徐部全部圍殲於信豐地區。陳濟棠取得兩廣戰爭的勝利後,將粵係部隊整編為5個師,即余漢謀第59師、蔡廷鍇第60師、蔣光鼐第61師、香翰屏第62師、李揚敬第63師。

再說張發奎部於1927年失敗後退出廣東,奉調北上,參加了第3期北伐。1928年8月在泰安整軍,張發奎部被縮編為第4師。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張發奎又被蔣介石起用,任第1路追擊軍司令官兼第4師師長。桂系失敗後,張發奎率部進駐鄂西宜昌、沙市。9月初,蔣介石令張發奎部移防隴海線,企圖在途中將該師繳械。張發奎拒不從命。9月22日,蔣介石電令免張發奎之職,由黃鎮球接任師長。張發奎於是聯同薛岳、黃鎮球在枝江通電反蔣,發起第二次“護黨運動”。由於反蔣的共同目標,桂係對張發奎的舉動表示歡迎。於是,張發奎率部南下,投奔桂系,所部歸李宗仁節制,與桂軍合稱“護黨救國軍”。

1929年12月,張桂聯軍為了奪取廣東,兵分兩路進攻。張發奎部由四會、清遠入花縣、從化;李宗仁率桂軍沿西江經肇慶攻軍田、佛山。陳濟棠急調蔣光鼐、蔡廷鍇兩師分路阻擊,又急電請蔣介石發兵支援。不久,朱紹良率蔣軍第3師入粵助戰,陳濟棠在赤白坭地區展開全面反攻,重創張發奎部,迫使張桂聯軍退回廣西。1930年3月,陳濟棠坐鎮梧州,指揮粵軍進攻廣西,雙方在北流一帶展開血戰,彼此傷亡重大。

1930年5月,中原大戰全面爆發。李、白、黃及張發奎決定放棄廣西,揮軍入湘,與馮玉祥、閻錫山會師中原。陳濟棠即將部隊調往粵北韶關一帶集結,伺機行動。6月3日,張桂軍攻占長沙,前鋒進抵平江、岳陽,但黃紹竑率領的後續部仍未到達衡陽。陳濟棠奉蔣介石令,即調蔡廷鍇、蔣光鼐、李揚敬3個師入湘作戰,6月10日攻占衡陽、衡山、安仁一帶,把張桂軍攔腰斬斷。張桂軍回師攻衡陽,雙方展開衡陽大戰。7月1日,張桂軍全線潰敗,損失1萬2千餘人,被迫退回廣西。而此時,蔣介石已令雲南的龍雲分兵兩路進攻廣西的南寧和柳州。陳濟棠擔心,桂係被消滅,滇系軍閥將會威脅廣東;保存並聯合桂系,還可以取得對蔣介石的抗衡作用。因此,他停止對張桂軍的追擊,並派人與李宗仁、張發奎聯繫,表示修好,使張桂軍能將滇軍擊退回雲南。

八、陳君濟棠,自治反蔣
 
陳濟棠、陳銘樞自分管廣東的軍、政後,矛盾很快產生並激化。陳銘樞為了搞垮陳濟棠,獨掌廣東的軍政,挑撥余漢謀等與陳濟棠的關係,並大力擴編由省政府直屬的保安隊。陳濟棠也不甘示弱,伺機削去陳銘樞的實力。衡陽之戰後,蔣介石為了加速打敗馮玉祥、閻錫山,要求陳濟棠抽調粵軍北上作戰。陳濟棠便乘機將陳銘樞的嫡系蔣光鼐、蔡廷鍇兩個師北調,擴編為第19路軍。削去陳銘樞在廣東的軍事勢力,使得廣東軍隊成了清一色的陳濟棠嫡系。同時,陳濟棠又向蔣介石請求增編軍隊,軍費由廣東籌措,得到蔣的同意。陳濟棠便增編了兩個直屬獨立旅,3個直屬獨立團,3個師屬的教導團,6個旅屬的特務營,並秘密購買大批捷克、德國製造的軍火,以增強軍事實力。

1931年2月,蔣介石策劃召開國民大會,攫取大總統寶座,但立法院長胡漢民表示反對。蔣介石迫胡漢民辭職下野,但遭到胡漢民的拒絕。蔣介石便於2月28日,將胡漢民軟禁於南京西郊的湯山。消息傳開,輿論嘩然。胡漢民的親信古應芬逃出南京到廣東,策動陳濟棠反蔣。

古應芬,字勷勤,廣東番禺人,不僅是國民黨的元老,也是陳濟棠的恩師,所以陳濟棠同意聯古反蔣,想乘此機會壯大勢力,獨霸一方。陳濟棠一面以巨款接濟古應芬去聯絡各方勢力,一面派林翼中、香翰屏為代表與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達到妥協,將駐桂粵軍撤回廣東,組成兩廣聯合反蔣陣線。陳銘樞得知陳濟棠的所為,只得借出巡為名,離職北上,到廬山投靠蔣介石,並企圖指揮第19路軍回師廣東,消滅陳濟棠。陳濟棠指派民政廳長許崇清代理廣東省政府主席職務,派兵將陳銘樞的保安團繳械,另外,派香翰屏去遊說第19路軍的蔣光鼐、蔡廷鍇,勸其勿為陳銘樞、蔣介石所利用,造成粵軍自相殘殺,得到蔣、蔡的同情和答允。

4月30日,國民黨中央四監委鄧澤如、肖佛成、林森、古應芬等聯名通電彈劾蔣介石。5月3日,由陳濟棠領銜,10名廣東高級將領通電錶示擁護。5月26日,陳濟棠、李宗仁等兩廣將領20餘人聯銜通電,限令蔣介石於48小時內下野。該日,陳濟棠還發表了出師討蔣通電。5月27日,汪精衛的改組派、孫科的太子派、古應芬、鄧澤如、肖佛成的元老派、鄒魯的西山會議派以及陳濟棠的粵系、李宗仁的桂係等,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非常會議,另組國民政府,推定唐紹儀、汪精衛、孫科、古應芬、鄒魯、鄧澤如、肖佛成、林森、李宗仁、許崇智、陳濟棠、唐生智、蔣尊簋、李烈鈞、陳友仁、熊克武等16人為國民政府委員(後加伍朝樞)。推舉孫科、汪精衛、古應芬、唐紹儀、許崇智(全為粵籍)為常務委員,輪流但任主席,汪精衛首任廣州國民政府主席。同時,成立了由19人組成的軍事委員會,以陳濟棠、李宗仁、唐生智三人為常委,將陳濟棠的第8路軍改稱為第1集團軍,李宗仁的桂軍改稱為第4集團軍。另任命張惠長為空軍總司令,陳策為海軍總司令。改組了兩廣政府,以林雲陔、黃旭初分任廣東、廣西兩省主席。

對於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原粵軍及國民革命軍將領鄧演達十分不滿。鄧演達,廣東惠陽人,1895年生。保定軍校畢業。歷任粵軍師參謀、營長、團長、黃埔軍校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等。蔣介石背叛革命後,赴蘇聯、德國。1930年回國,與宋慶齡、何香凝、陳友仁等國民黨左派組織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任總幹事,從事反蔣鬥爭。1931年8月17日,被蔣介石逮捕,11月在南京被殺害。鄧演達遇害,使粵系軍人更增強反蔣決心。

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粵桂軍即向湘贛進兵。蔣介石也調兵遣將南下,戰爭一觸即發。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全國一致要求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收復失地。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實行改組,釋放胡漢民,批准蔣介石的辭職。11月初,雙方代表在上海議和,達成寧粵複合的協議書。1932年1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宣布撤消,另設國民黨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表面上,兩廣歸屬中央,但實際上仍維持半獨立局面。古應芬於1931年10月26日因拔牙中毒暴卒,胡漢民獲釋後赴歐洲考察,而廣東的軍政大權則完全掌握在陳濟棠的手中,陳濟棠被稱為“南天王”。

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入侵,以及蔣介石忙於“圍剿”中央蘇區,無暇顧及廣東的統治地位。他把“整軍經武,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闡揚文化”作為治粵的方針,取得了顯著成效。

陳濟棠首先擴充軍力。他將余漢謀、香翰屏、李揚敬3個師擴編為3個軍,各轄2個師,另外又增編教導師1個、獨立師2個、獨立旅5個、獨立團8個以及砲兵團、戰車營等,使陸軍兵力猛增至15萬人。以後,他又多次增編和整編部隊。除余漢謀、香翰屏、李揚敬外,繆培南、李漢魂、鄧龍光、李振球、葉肇、張達、張瑞貴、黃廷楨、黃質文、黃任寰、莫希德、吳奇偉、王贊斌、張枚新、譚朗星、陳漢光、陳章、羅梓材、李浩之、范德星、嚴應魚等人,都是他的師、旅長。

陳濟棠把歷來由陸軍節制的海、空軍劃出來,獨成體係並大力擴展。1932年4月,他突然下令撤銷陳策的海軍司令部和張惠長的空軍司令部,以武力接收,並以他的親信張之英和黃光銳分任海、空軍司令,獨攬了廣東海空軍大權(詳情下文敘述)。接著他購買了四艘魚雷快艇裝備海軍;將空軍擴充為4個飛行大隊,擁有各種飛機130餘架,在全省各要地分建中型飛機場10多個,大大加強了海空軍的戰鬥能力。

另外,陳濟棠還創立第1集團軍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在燕壙,故又稱燕塘軍校。陳濟棠兼任校長,杜益謙為副校長,林翼中為政治部主任。軍校分設學生隊各兵科,並有軍官班、高級軍官班、政治深造班等,培養各類的軍事、政治人才。此外,還辦有海軍學校、空軍學校等。

陳濟棠十分注重廣東的地方建設。他自1931年全面掌握廣東的軍政大權後,經過一年的籌劃準備,於1932年秋正式頒行《廣東三年施政計劃》,從事廣東的省政建設。在省主席林雲陔、民政廳長林翼中、財政廳長區芳浦、教育廳長黃麟書、建設廳長何啟澧、廣州市長劉紀文等人的協助下,陳濟棠在建設城市、發展工業交通文教事業,整頓經濟,繁榮市場,清剿匪患等方面,均取得較好的效果。1980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接陳濟棠的兒子,美籍華人、電子學家陳樹伯博士時說:“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一輩的廣東人還懷念他。”這是對陳濟棠治粵8年所作出的中肯的評價。

陳濟棠在治粵期間,因他不是蔣介石的嫡系,時時怕被蔣介石搞掉,所以,他既要接近反蔣派,又要為蔣效力。他幾次奉命派兵入贛、閩“剿共”,甚至出任南路軍總司令。不過,陳濟棠在“剿共”過程中,十分注意保存實力,以“防共”為主。尤其是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陳濟棠並沒有奉命盡主力作堵截和追擊,使中央紅軍能順利通過湘粵邊境,這不能不說是陳濟棠做的一件好事。

在此,還應該為離粵北上的第19路軍大書一筆。1930年夏,粵軍蔡廷鍇第60師、蔣光鼐第61師組成第19路軍被抽調北上與閻錫山、馮玉祥作戰,為蔣介石擊敗閻、馮立下了“大功”。1930年12月至1931年10月,以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的第19路軍又被蔣介石調往江西,參與了對中央蘇區的二、三次“圍剿”,結果損失慘重。1931年10月下旬,由於寧粵合作,第19路軍開赴京滬鐵路沿線擔任警衛,總指揮總設在南京兩廣會館。當時第19路軍轄3個師,第61師駐南京、鎮江;第60師駐蘇州、常州;第78師駐淞滬、南翔。

1932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吳淞之間發動了新的侵略戰爭。1月28日夜間,日軍以“日本和尚被中國工人擊傷死於醫院”為藉口,向上海閘北一帶發動進攻。蔣光鼐、蔡廷鍇以及淞滬警備司令戴戟等,不顧國民政府要第19路軍撤退30公里的指令,率部奮起還擊,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迫使日軍三易主帥。到2月底,日軍總兵力增至4萬4千人,發起全線總攻擊,國民政府只派張治中率兩個師部隊赴滬,此外再無援兵。第19路軍在淞滬抗戰33天,最後被迫全線撤退。5月5日,南京政府與日方簽訂了屈辱的“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上海不設防、不駐軍,將第19路軍調防等。第19路軍淞滬抗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斃敵萬餘人,在中國人民抗日鬥爭史冊上寫了光輝的一頁。

在淞滬抗戰期間,廣東卻爆發了一場粵軍的內戰。陳濟棠掌握廣東大權,與蔣介石對抗。但他並不放心空軍司令張惠長、海軍司令陳策、虎門要塞司令兼廣東省會警察局長陳慶雲,他想將陸海空大權都自己掌握。於是,他先撤消陳慶雲職務,乘張惠長到南京開會之機,即撤消其總司令一職,由黃光銳繼任;後又以陳策拒絕到廣州開會為由,改任陳策為“第一集團軍高級顧問”。也想當“南天王”的陳策,當然不會善罷甘休。於是,1932年5月間,陳策率領40多艘軍艦脫離陳濟棠,佔據海南島,並攻打陳濟棠的老家防城。又在伶汀洋海面截獲了陳濟棠的大批軍火。陳濟棠出動飛機,轟炸陳策的軍艦,粵軍自相殘殺。6月,陳策病倒,避居香港,由陳慶雲在海南主持軍務。7月7日,空軍再度到海口轟炸,陳策的主力艦飛鷹艦被炸沉。陳慶雲見大勢已去,乘坐福安艦逃往香港,其他軍艦被陳濟棠收編;陸軍被送往福建由第19路軍收編。這場粵軍內戰,史稱“二陳南天王爭霸戰”。

第19路軍何以到了福建?原來,5月23日,蔣介石下令將第19路軍調離上海,派往福建“剿共”。蔣光鼐、蔡廷鍇等知道,這是蔣介石要藉紅軍之手來消滅第19路軍,於是,蔣、蔡決定聯合國民黨內的反蔣勢力,在福建另立政權,以達到反蔣抗日的目的。1933年11月20日,以蔣光鼐、蔡廷鍇為首的第19路軍將領,以及原粵軍將領李濟深、陳銘樞、黃琪翔、李章達等,還有陳友仁、徐謙、余心清(馮玉祥的代表)等,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權,以李濟深為主席。這事,史稱“福建事變”。

福建事變發生後,蔣介石調集蔣鼎文第2路軍、張治中第4路軍及衛立煌第5路軍共25萬人開拔入閩,對只有5萬人的第19路軍實行討伐。第19路軍進行頑強的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1934年1月,福州被蔣軍佔領。不久,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相繼離國。第19路軍殘部被陳濟棠收編為粵軍獨立第3旅,但不久,蔣介石又命令陳濟棠將該旅繳械解散。

蔣介石一方面鎮壓福建事變,一邊加緊圍困江西的中央蘇區和工農紅軍。粵軍中一些將領,與共產黨並無深仇大恨,如莫雄。莫雄,廣東英德人,是參加過有名的黃花崗之役的國民黨老黨員。在共產黨員嚴希純、項與年等人的教育影響下,他的思想傾向進步。1934年,莫雄出任江西德安行政督察專員兼德安地區保安司令。當時,蔣介石同德國人賽克特製定了即將使中央蘇區紅軍難以脫身的“鐵桶計劃”。蔣介石在廬山秘密召開軍事會議,宣布“鐵桶計劃”的戰略方案。莫雄以地方長官身份參加了會議。會後,他冒著洩密殺頭的危險,立即下山把“鐵桶計劃”的絕密文件交給項與年等共產黨員。熟悉當地人情地貌的項與年被派去執行將情報送出的任務。他扮成教書先生,帶著用特種藥水抄有“鐵桶計劃”要點的四本學生字典,用6天時間到達蘇區,將情報送到瑞金沙洲壩周恩來等人那裡。10天后,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成功突破了蔣介石精心鑄造的“鐵桶”,獲得生機。1935年,莫雄在貴州畢節當專員兼保安司令時,亦違抗蔣介石要他堵截紅軍的命令,聽任賀龍所部紅軍從畢節通過。蔣介石知道後大怒,以“通共”罪把他投入南京監獄。

九、抗日內戰,軍敗伯陵
 
前一節說到,由於寧粵對立,蔣介石也想急於解決,於是,釋放被軟禁的胡漢民,派他赴歐洲考察。1936年1月,胡漢民歸國到香港時,並不理會南京蔣介石派去的迎接大員,卻回到廣州,這無疑為陳濟棠增加了反蔣法碼。胡漢民喜歡下象棋,1936年5月9日晚上,在廣州與潘景夷對弈,前兩局一勝一負,第三局進入殘局後,胡想用“跳臥槽馬”逼出潘的老帥,不料被潘支起仕角,炮打了一隻死車。胡當時就腦溢血突發倒地,3天后不治而死。

蔣介石要趁“胡死”之機解決廣東一向處於半獨立狀態問題。5月中旬,蔣介石派王寵惠赴粵弔喪之機,向陳濟棠提出取消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改組廣東省政府,將第1集團軍總司令改稱第4路軍總指揮,各軍師長由軍委會重新任命等5條。這實際上是要奪陳濟棠的廣東軍政兩權。在陳濟棠正感到焦慮不安之時,白崇禧也以弔喪為名來穗與陳濟棠會晤,極力慫恿陳濟棠聯合桂系,以“抗日救亡”為旗幟,與蔣介石抗衡。白崇禧分析當時的國內形勢時認為:蔣介石既要陳兵於黃河流域,防備日軍的進犯以及監視山東的韓復榘、山西的閻錫山、陝西的張學良、楊虎城,又要部署兵力向陝北共產黨包圍進攻,因而決無餘力南犯。如果兩廣聯合,再拉攏湖南的何健,憑著抗日的招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拿下武漢,再採取昔日太平軍的戰略,馬上轉移東下襲取南京,就能奪取中央政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對白崇禧的分析,陳濟棠認為十分精確。陳濟棠有兄叫陳維周,擅長星相之術,曾於1935年春到南京見過蔣介石及到奉化看過蔣介石的祖墳,肯定蔣介石氣運將盡。陳濟棠十分相信其兄的星相之術,再經白崇禧的慫恿,便決心發動事變反蔣。5月16日晚,陳濟棠與粵軍高級將領余漢謀、張達、繆培南、黃任寰、黃廷楨等開會密商,對於聯桂起事,將領們的意見不一。5月19日,陳濟棠再次召集在穗粵軍將領近20人進行密商,並請出白崇禧到會說服眾將,雖第1軍軍長余漢謀等仍不表支持,但陳濟棠已決定反蔣起事。

6月1日,陳濟棠授權西南兩機關作出決議,呈文南京政府和國民黨中央,籲請抗日。次日,又復電全國,請國民政府准予“北上抗日,收復失地”。接著,組成軍事委員會和抗日救國軍,陳濟棠任委員長兼總司令,李宗仁副之。另一方面,陳濟棠、李宗仁還暗中與日本聯絡,欲借日本的力量反蔣,並出兵湖南,企圖奪取國民黨政權。

面對兩廣事變(又稱“六一事變”)蔣介石一方面立即秘密調兵遣將向兩廣進逼,同時派人四出向廣東海陸空軍將領進行收買分化;另一方面,故作鎮靜,發出通電召開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作為對付之策。粵軍主要將領余漢謀等秘密接受了蔣介石的收買,決定背陳投蔣。7月4日,余漢謀以接到第1軍將領電催回部主持軍事為名,取得陳濟棠的許可,由廣州回到駐地大庾,與參謀長羅梓材,政治部主任李煦寰,師長莫希德、葉肇、張瑞貴等會議討論反陳,取得一致意見。7月6日,余漢謀以出席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名義,乘坐蔣介石派來的飛機前往南京,蔣介石隨即任命余漢謀為第4路軍總司令和廣東綏靖主任,並派錢大鈞、陳誠、黃鎮球等同行,協助余漢謀回去收拾粵局。余漢謀於7月13日回到贛南,次日在大庾宣誓就職,並發表通電,敦促陳濟棠離職下野。同時,第1軍亦向韶關推進。

另外,7月6日,第2軍副軍長兼東區綏靖委員李漢魂在汕頭離職赴港,次日通電反陳。到7月17日,第2軍軍長張達也被蔣介石收買。粵軍其他將領以及西南機關要員蕭佛成、陳融、劉蘆隱、鄧青陽、楊熙績和廣東省主席林雲陔、廣州市市長劉紀文等亦紛紛走避以示決絕。

尤其給予陳濟棠致使打擊的,是他的空軍也被蔣介石收買而背叛。6月底已有一個中隊北飛南昌投蔣。7月18日早晨,空軍司令黃光銳、參謀長陳卓林等分乘教練機3架飛赴香港機場降落;各大中隊飛機72架先後北飛投蔣。至此,陳濟棠完全絕望,於當晚借英國戰艦保護,攜帶家眷離開廣州前往香港,並通電下野。李宗仁亦於當天下午乘飛機回廣西,在廣西繼續堅持反蔣,李濟深以及原第19路軍將領蔡廷鍇、區壽年、翁照垣等也入桂支持,但到9月間,李宗仁、白崇禧也和蔣介石達成協議。至此,曾經震驚中外,擾攘了50多天的“兩廣事變”遂告結。同時,也結束了陳濟棠對廣東的統治。

余漢謀於7月24日由韶關進駐廣州接管了陳濟棠原有的軍權。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黃慕松為廣東省政府主席,以王應榆為民政廳廳長,宋子良為財政廳廳長,劉維熾為建設廳廳長,許崇清為教育廳廳長,曾養甫為廣州市市長。蔣介石於8月來廣州坐鎮了一個月,設置國民政府軍委會委員長廣州行營。至此,廣東的黨政軍大權完全歸蔣介石控制。

綜上所述,粵系軍閥的派系十分複雜,時分時合,如果整理一下,大體如此:

北洋時期的粵軍:主要是龍濟光系統;

舊粵系陳炯明派:主要人物有陳炯明、林虎、鄧本殷等;

舊粵系許崇智派:建國粵軍改編時,許崇智所部被編入蔣介石的第1軍,因而,如衛立煌、羅卓英、莫雄等,都歸入了中央軍系統。

新粵系李濟深派:主要人物有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楷、李章達等人,主要是19路軍及第4軍出身參加過福建事變的將領。

新粵系陳濟棠派:主要人物有陳濟棠、余漢謀、鄧龍光、香翰屏、李揚敬……即原陳濟棠第1集團軍將領。

新粵系張發奎派:這一派比較複雜,因為張失勢較早,多數轉入中央軍系統,如薛岳、黃鎮球、繆培南、吳奇偉、張達、歐震、黃琪翔等。

粵軍所有各派系,在兩廣事變後,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到來之際,都歸屬中央,分赴抗日戰場。

蔣介石解決了兩廣事變後,又飛赴西安督促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陝北紅軍,結果爆發了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此後,全國抗日統一戰線建立。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之後,抗日戰爭開始。

在抗日戰爭期間,粵軍及其粵軍將領也參加了這場偉大的戰爭。趁此機會,補充介紹粵軍重要將領的有關資料和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

張發奎,陸軍二級上將。廣東始興人,1896年生。廣東陸軍小學堂及武昌陸軍中學畢業。歷任粵軍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旅長、第12師師長、第4軍軍長、第2方面軍總指揮等。抗日戰爭時期,出任第8集團軍總司令、第4戰區司令長官、第2方面軍司令長官等;指揮了淞滬抗戰、武漢會戰、粵北戰役、桂南戰役、桂西反攻等重大戰役。

薛岳,陸軍一級上將。廣東樂昌人,1896年生。保定軍校第6期肄業。歷任粵軍參謀、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長、第4軍教導第1師師長、第5軍軍長、第6路軍總指揮等。抗日戰爭爆發,薛岳出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第1戰區第1兵團總司令、第9戰區司令長官等,指揮了淞滬戰役和南京戰役、蘭封戰役、武漢會戰,尤其是三次長沙會戰,被譽為是“抗日第一名將”。

余漢謀,陸軍上將。廣東高要人,1896年生。保定軍校第6期畢業。歷任粵軍連長、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第1師師長、第59師師長、第1集團軍第1軍軍長等。兩廣事變後,余漢謀出任廣東綏靖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第4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2集團軍總司令,第7戰區司令長官等;指揮閩、粵兩省軍事,所部編為5個軍,即張達的第62軍、張瑞貴的第63軍、李漢魂的第64軍、李振球的第65軍、葉肇的第66軍。這些部隊官兵多是粵省子弟,先後參加了淞滬抗戰、南京戰役、蘭封戰役、浙贛戰役、粵北戰役、湘桂戰役等,大部分官兵犧牲在抗日戰場。

李漢魂,陸軍上將。廣東吳川人,1895年生。保定軍校第6期畢業。歷任粵軍參謀、副官、國民革命軍團參謀長、團長、第4師副師長、第1集團軍總司令部、總參議、第2軍第6師師長等。抗日戰爭開始後,曾出任第35集團軍總司令、第3戰區副司令長官等。李漢魂還從1939年元旦起,出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廳長以及廣東省保安司令,直至1945年8月由羅卓英繼任省政府主席止,長達六年又八個月,主政廣東期間,李漢魂能認真行使職權,經常巡視各地,對廣東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均有成績。

黃琪翔,陸軍上將。廣東梅縣人,1898年生。保定軍校第6期畢業。歷任粵軍參謀、營長、團長、第12師師長、第4軍軍長。抗戰開始後,黃琪翔出任第第8集團軍副總司令、第26集團軍總司令、第11集團軍總司令、第6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等;參加了淞滬抗戰、棗宜會戰等大型的戰役。

蔣光鼐,陸軍上將。廣東東莞人,1888年生。南京陸軍中學畢業,參加了武昌起義。後入保定軍校第1期,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1917年後,歷任粵軍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第10師副師長、第11軍副軍長兼第10師師長、第11軍軍長、第19路軍總指揮。九一八事變後,率部在上海抗戰。抗日戰爭爆發後,出任第4戰區副司令長官、第7戰區副司令長官等。

蔡廷鍇,陸軍上將。廣東羅定人,1892年生。清末入廣東新軍。民國時期,歷任粵軍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第11軍第10師師長、第60師師長、第19路軍軍長等。九一八事變後,率第19路軍在上海抗戰。抗戰開始後,歷任第16集團軍總司令、粵桂邊區總司令等,在兩廣指揮抗日。

黃鎮球,陸軍一級上將。廣東梅縣人,1898年生。保定軍校第6期畢業。歷任粵軍副官長、團長、國民革命軍團長、新3師師長、第26師師長、防空學校校長等。抗日戰爭時期,黃鎮球負責建設全國的防空系統,配合空軍作戰,作出很大貢獻。

羅卓英,陸軍上將。廣東大埔人,1896年生,保定軍校8期畢業,與陳誠同學,並成為莫逆之交。歷任粵軍連長、營長、第21師參謀長、第18軍第11師師長、第18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羅卓英率部參加了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等,升任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
1942年4月任中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入緬甸作戰,失敗後率部入印度。後回國出任軍令部次長。

到抗日戰爭結束時,國民政府發表的十六個受降主官中,就有粵籍張發奎(廣州、香港、雷州半島、海南島地區)、余漢謀(曲江、潮汕地區)和薛岳(南昌、九江地區)三人。

還須補充的是,原為粵軍將領的葉挺,在抗日戰爭中出任新四軍軍長,葉劍英,出任第18集團軍參謀長,他們都為抗日戰爭作出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粵係將領及其所部又被捲入了內戰的旋渦,粵係將領與蔣介石又進行了明爭暗鬥。

1946年初,張發奎出任軍委會委員長廣州行營主任兼廣東綏靖公署主任,余漢謀、李漢魂等則被調離廣東。1947年9月,張發奎又被免職調京,由宋子文出任廣東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宋子文邀請時任國防部次長的黃鎮球赴粵任廣州行營副主任兼廣東警保處處長。1948年4月,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張發奎與余漢謀、薛岳、香翰屏、李揚敬等粵係將領,支持孫科競選副總統,結果失敗。

遼沈、淮海戰役之後,蔣介石被迫下野,張發奎、薛岳、余漢謀等乘機提出“粵人治粵”的口號,反對宋子文主粵(宋也是粵人,但他屬蔣介石派系)。宋子文被迫辭職。1949年初,蔣介石下野前,任命余漢謀為廣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為廣東省政府主席,張發奎則接任余漢謀的陸軍總司令之職。

1949年2月,張發奎又接受薛岳、余漢謀的電請,回到廣州。他們以“團結大廣東”、“繼續第一師精神”為號召,大力收羅廣東舊軍政人員,擴編軍隊,企圖將廣東建成一個反蔣反共的基地。當時,國民政府已遷往廣州,張發奎還建議代總統李宗仁把蔣介石扣留,但計謀未成。7月,張發奎得知蔣介石將來廣州,便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出走香港。余漢謀、薛岳則繼續部署兵力,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廣東。但解放軍勢如破竹,國民黨軍隊節節潰敗。10月14日,廣州被解放後,余漢謀集團往粵西逃走,中途大部被殲滅,殘部退往海南島。李漢魂出走香港,後隨李宗仁飛往美國。黃鎮球亦出走香港,後逃往台灣。香翰屏、李揚敬等亦逃往香港。

薛岳、余漢謀則退往海南島,分別出任海南防衛總司令和副總司令。而陳濟棠於1949年4月被國民政府任為瓊崖行政長官,薛、餘率部進入海南後,陳濟棠則專管民政。為阻止解放軍解放海南,薛岳在全島設立了3道防線,部署的兵力有10萬之眾,自稱為“伯陵防線”(薛岳字伯陵)。但是,1950年4月解放軍渡海作戰,薛岳部兵無鬥志,一擊即潰,被殲5、6萬之眾。4月底,薛岳、余漢謀、陳濟棠率殘部逃往台灣。至此,國民黨粵系軍閥完全瓦解。

還有另一批粵軍高級將領如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羅翼群、李章達、黃琪翔、莫雄等,則走上另一條道路。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們從事反蔣民主運動,成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並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而葉劍英,則成為紅軍、八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新中國成立後,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上述諸人均先後作古,最長壽者當數薛岳,直到1998年5月3日才逝世台灣,享年102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