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宋朝的滅亡和人民抗元鬥爭

(四)宋朝的滅亡和人民抗元鬥爭

  蒙古蒙哥汗死後,忽必烈自鄂州返回開平。一二六○年三月,召開宗王大會,繼承汗位,成為蒙古的大汗。忽必烈得到投降蒙古的漢人地主的支援,定都燕京,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一二七一年建號元朝。

  在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封建統治的同時,漠北蒙古貴族中的保守勢力,另行擁立宗王阿裏不哥作蒙古的大汗。忽必烈經過連年激戰,打敗了阿裏不哥派的抵抗後,才又把兵鋒轉向了宋朝。

  新建的強大的元朝再次出兵,目標已是最後消滅宋朝的統治。南侵的元軍也以降附的金、宋漢軍作主力,而不只是不習水戰的蒙古騎兵。在賈似道當權的年代,南宋的潼川安撫使劉整在一二六一年以瀘州等十五州三十萬戶叛變降蒙。一二六七年,劉整向忽必烈建策,進攻南宋,必須先取襄陽,由漢水渡長江,宋朝可滅。次年,忽必烈以劉整為都元帥,隨同征南都元帥阿術(兀良哈臺子)進侵襄陽。劉整與阿術計議,造戰艦五千艘,練水兵七萬,作渡江滅宋的準備。

  元軍要取漢水南岸的襄陽,必先破北岸的樊城。一二六九年春,元軍圍攻樊城。京湖都統張世傑領兵拒戰,失敗。七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貴領舟師至新郢,又被阿術戰敗。賈似道派愛將、呂文德婿範文虎部來援,又敗。範文虎乘輕舟逃跑。一二七○年,原孟珙部將李庭芝出任京湖制置大使(呂文德已病死),領兵出援襄、樊。範文虎又給賈似道寫信說:“我領兵數萬人襄陽,一戰可平。但願勿使聽命于京帥(指李庭芝),事成之後,功勞全屬恩相(賈似道)”。賈似道接信,命範文虎從中牽制李庭芝,藉故停兵不進。範文虎在郢上買歌童舞女,日夜尋歡作樂。

  元兵圍攻襄、樊不下。忽必烈又派史天澤到前線部署。史天澤采張弘范(張柔子)議,命張弘范軍駐鹿門,斷絕襄、樊糧道。一二七一年,派東路元軍圍襄陽。陝西、四川各地元兵出動,牽制宋軍。六月,範文虎率領士兵和兩淮舟師十萬到鹿門,阿術夾江為陣,宋軍大敗。範文虎夜間逃遁。戰船甲仗都被元軍奪去。

  襄陽由呂文煥(呂文德弟)駐守,被圍五年,城中糧絕。一二七二年,李庭芝屯郢州,得知襄陽西北有清泥河,發源于均、房,造輕舟百艘,召募民兵三千人,乘船去襄陽。民兵領袖張順、張貴乘船領先,船上裝備火槍、火炮、巨斧、勁弩,順流而下。元舟軍封鎖江口,無隙可入,張順等斬斷元軍設下的鐵鏈、木筏,轉戰一百二十裏,黎明到達襄陽城下。城中宋軍踴躍過望,勇氣百倍。一時不見張順。數日後有屍體浮起,身中四槍六箭,仍手執弓矢。張順已在作戰中犧牲。張貴入城後,又派能潛水戰士二人,泅水去範文虎處投書,約定自郢州發兵夾擊。呂文煥、張貴等到期舉炮發舟出戰。郢兵不來。張貴誤認元兵為郢兵,倉促接戰,身被數十創,戰敗被俘。阿術見張貴勸降,張貴堅持不屈,被害犧牲。

  一二七三年初,張弘范又向阿術建策,截江而出,斷絕襄陽和樊城間的聯絡,水陸夾攻樊城。樊城孤絕無援,被元軍攻破。守將範天順力戰不屈。城破,自縊而死。守將牛富率百餘人巷戰,殺死元兵甚多,最後身被重傷,投火自盡。樊城破後,駐守襄陽的呂文煥竟在二月間叛變降元。

  襄、樊相繼失陷,南宋朝中震動了。給事中陳宜中上書,說襄、樊之失,都是由於範文虎怯懦逃跑,請把他斬首。賈似道不許,只降一官,知安慶府。監察禦史陳文龍說:文虎失襄陽,還讓他知安慶府,是當罰而賞。賈似道將陳文龍貶官。太府寺丞陳仲微上書說:“失襄之罪,君相當分受其責。誤國者回護恥敗的局勢而不敢議,當國者昧於安危之機而不後悔。只有君相幡然(幡音帆f1n)改悟,天下事還可為。”賈似道大怒,將陳仲微貶斥出朝,任江東提點刑獄。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寫信給賈似道說:“今天下之勢,十去八九,而乃酣歌深宮,嘯傲湖山,玩忽歲月,緩急倒施。為今之計,只有二策:將內郡的兵調出充實江上,可有兵七十余萬人。沿江百里設屯,平時往來守禦,有事東西並起,戰守並用,互相應援,這是上策。和敵人講和以緩兵,二三年後邊防稍固,可戰可守,這是中策。二策如果不能行,就只有等待亡國。”賈似道看後,把信扔到地上,大罵說:“瞎賊(汪立信病一目)怎敢這麼胡說!”隨即將汪立信罷免。襄、樊失陷後,賈似道拒絕一切救亡的建策,一意孤行,坐待滅亡。

  一二七四年七月,度宗病死。謝太后(理宗後)召大臣商議立帝。賈似道反對立楊妃所生的長子趙昰(音是sh@),擁立全後的四歲幼子趙顯做皇帝。賈似道依然專朝政。趙昰封為吉王,弟昺封信王。

  元軍攻下襄、樊後,忽必烈召阿術等還朝。阿術說:在作戰中看到宋兵虛弱,不如以前,現在不滅宋,時不再來。忽必烈下詔,水陸並進,大舉滅宋。元兵二十萬,由左丞相伯顏統領,分兩道進軍。伯顏、阿術一路,由襄陽入漢水過長江,以降將呂文煥為先鋒。另一路由左丞相合答等率領,自東道取揚州,以降將劉整為先鋒。鹹淳十年(一二七四年)十二月,阿術軍自漢水渡江,淮西制置大使夏貴領戰船三百艘逃跑。鄂州都統程鵬飛投降。伯顏以四萬兵守鄂州,自領大軍東下,直指臨安。一路之上,黃州、蘄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守將望風而降,範文虎也在安慶降元。

  鄂州失守,群臣紛紛上疏,要賈似道親自出兵抗元,賈似道被迫出兵。一二七五年二月初到蕪湖,與夏貴部會合。賈似道出兵不戰,就先派使臣到元軍議和,請許宋朝稱臣納幣。伯顏不許。賈似道命孫虎臣統領步兵七萬人駐守池州的丁家洲,夏貴領戰船二千五百艘橫列江上,賈似道自領後軍屯魯港。伯顏的大軍夾岸而來,用大炮猛擊。孫虎臣軍大敗,逃到魯港。夏貴臨陣,不戰而逃,阿術部乘勝追擊,宋水軍潰敗。賈似道自魯港乘小船逃到揚州。經此一戰,宋水陸軍主力全部瓦解了。

  賈似道出兵時,汪立信受命為江淮招討使,去建康府募兵,援助江上各郡。汪立信在蕪湖見賈似道。賈似道說:“端明,端明(汪立信授端明殿學士),不用公言,以至於此。”汪立信說:“平章,平章,瞎賊今日更說一句不得。”還說:“今江南無寸土乾淨,我去尋一片趙家土地上死,但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到建康,見守兵已潰,率數千人到高郵。魯港兵敗,汪立信見宋朝將亡,自殺殉國。

  賈似道敗逃後,上書謝後(太皇太后)請朝廷遷都逃跑。謝後不准。陳宜中任相,上書請斬賈似道。謝後罷賈似道官,貶到循州安置。在路上被押解人員殺死。

  元兵乘勝南侵,宋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趙溍(音晉j@n)逃跑,建康降元。鎮江、甯國、隆興、江陰等地宋守臣棄城逃跑。太平、和州、無為的守臣相繼投降。伯顏率大軍逼近臨安。臨安守衛空虛。謝後下詔,要各地起兵“勤王”。

  勤王詔下,各地大批官員都在準備投降元朝,不予回應。立即起兵勤王的是張世傑和文天祥。張世傑原是金將張柔的部下,張柔降元後,張世傑率部投宋,這時駐守郢州,領兵入衛臨安,途中收復了饒州。右相陳宜中因他來自元軍後方,不加信用,調換了他原來統率的軍馬。狀元出身的文天祥這時任贛州知州,接到詔書後,立即在當地募集兵士兩萬人,入衛臨安。友人勸他說:“現在元兵三道而進,你以烏合之眾萬人去迎敵,無異於驅群羊去鬥猛虎。”文天祥說:“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前往,我深以為恨。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或許天下忠臣義士聞風而起,社稷還可保全。”文天祥的妹夫彭震龍、門客劉洙等,也都隨從起兵。四月間,文天祥領兵到吉州。陳宜中和朝中投降派官員竟說文天祥“倡狂”,“兒戲無益”,要他留屯隆興府,不准來臨安。

  元兵繼續進軍。一二七五年三月間,臨安危急。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官員和禦史官都相繼逃跑,朝中一片蕭條。謝後急切下詔說:“我朝三百餘年,待士大夫以禮。現在我和新皇帝遭難,你們大官小官都不曾說一句救國的話。朝中的官員離職逃走,外邊的守臣丟印棄城。禦史官不能給我糾彈,二三宰相也不能統率。正在裏外合謀,陸續在半夜逃跑。你們平日讀聖賢書,自許如何,乃在這時作這種事。活著有什麼面目見人,死後如何見先帝?”宋朝亡國在即,謝後的惱怒焦急,並不能阻止士大夫的逃跑。“讀聖賢書”的士大夫們,只求降元作官,並不顧什麼面目。謝太后徒喚奈何了。

  張世傑受命總都督府各軍。四月,湖北制置副使高達以江陵降元。元朝任高達參知政事。元兵東下,所過之處,宋守臣相繼迎降。元兵到揚州。鎮守揚州的李庭芝、薑才拒降堅守。阿術、張弘范軍來戰,姜才肩中流矢,拔矢揮刀而前,元軍稍退。薑才入城死守。五月,張世傑部劉師勇收復被元軍佔領的常州。浙東一些已經降元的州城,又與張世傑軍會合,兵勢稍振。七月間,張世傑與劉師勇、孫虎臣等結集戰船萬餘艘,駐于焦山,與元軍對戰。張世傑命令以十船為一方,非有號令,不得發碇(起錨)。阿術、張弘範以大船發動火攻。宋軍死戰,不能前進,多投江而死,舟師大潰。張世傑奔耑山(耑音船chu2n),劉師勇回常州,孫虎臣去真州。

  文天祥繼續請求入衛,得朝廷允准。八月間到達臨安,被派到平江作知府。元兵分三路大舉進攻。一路沿江入海,取嘉興府的華亭,一路取常州,一路從建康攻打余杭縣西北獨松嶺上的獨松關。陳宜中以為獨松關是臨安的門戶,又調文天祥領兵去援助。十一月,伯顏率領的元兵攻下常州,知州姚*■(音銀yín)、都統王安節(王堅子)戰死。劉師勇以八騎突圍走平江。元兵隨後又攻下了獨松關,守將張濡(音如r*)逃跑。文天祥援兵未到,獨松關已經失守。平江也被元兵攻破。文天祥只好返回臨安。

  南宋王朝這時由狀元出身的留夢炎任左相,陳宜中任右相兼樞密使。文天祥到臨安,與張世傑商議,勤王兵馬尚有數萬,決一死戰,萬一得勝,淮東出兵截殺元兵後路,國事或許還有轉機。文、張聯合提出這項建議,陳宜中等一意求降,不予採納。元兵破獨松後,臨安危在旦夕。十一月底,左相留夢炎棄官逃跑。十二月初,右相陳宜中得謝後允准,派柳嶽到元軍求降。伯顏不准。

  一二七六年初,元兵阿裏海牙部圍攻潭州三個月後,潭州城破。知州李芾(音費fèi)堅持拒戰到最後。元兵入城,李芾對部下沈忠說:“我一家人不能受作俘虜的侮辱,請你把我全家殺死,再殺我。” 沈忠哭泣允許,殺李芾全家後,也把自己一家殺死,最後自刎殉國。潭州破後,袁、連、衡、永、郴、全、道、桂陽、武岡等州軍相繼降元。宋朝更加危急。

  留夢炎逃跑後,謝後命吳堅為左丞相,在朝堂宣佈。來上朝的文官,只有六人。謝後又命宗正少卿陸秀夫等去元軍求降,請稱侄或侄孫。伯顏仍不許。再派監察禦史劉(音節ji5)到元軍,請奉表稱臣。伯顏許在長安鎮議降。文天祥、張世傑請三宮(太皇太后、太后、皇帝)入海,由他們領兵背城一戰。陳宜中不許,隨即向元軍送上傳國璽和帝顯的降表投降。伯顏要陳宜中出議投降事。陳宜中在夜間逃往溫州。張世傑見臨安無望,領兵南下,準備繼續抗元。

  南宋王室決意投降,右相逃跑。謝後加給文天祥右丞相兼樞密使的稱號,要文天祥與吳堅等去元軍議降。文天祥與伯顏爭辯不屈,又怒斥南宋降將。伯顏放吳堅等回臨安,將文天祥扣留在軍營,隨後又押解北去。三月,伯顏入臨安,榮王與芮投降。伯顏將全後(度宗後)和帝顯等俘虜北去。謝後因病暫留臨安,隨後也被押解到燕京(元大都)。統治達三百年之久的趙宋王朝宣告滅亡了。

  元軍入臨安,南宋滅亡。各地軍民仍然繼續堅持抗元戰鬥,在宋代的歷史上,寫下了最後的篇章。

  淮東地區的鬥爭——南宋亡後,夏貴以淮西全境降元,淮東揚州、真州等地拒不奉詔,堅持據守。

  李庭芝、薑才守揚州。元軍派李虎到揚州勸降。李庭芝將李虎殺死。元軍又派使者以謝後手詔招降。李庭芝在城上對使者說:“奉詔守城,沒有聽說以詔諭降。” 帝顯等南宋皇室被元軍俘虜北上,途經瓜洲。薑才領兵數千人出戰,企圖中途截奪皇室,被元兵擊退。元阿術軍派兵扼守高郵,斷揚州糧道。揚州城中糧絕,兵士以牛皮、■糵(音聶niè)作食物,仍然拒戰不屈。元軍再度招降,又被李庭芝拒絕。一二七六年七月,李庭芝、薑才領兵去泰州,準備南下抗戰,命朱煥守揚州。朱煥降元。阿術軍進圍泰州。李庭芝、薑才戰敗被俘,遇害。元軍攻真州,守將苗再成英勇戰死。

  閩、廣和江西的鬥爭——一二七六年初,臨安危急時,秀王趙與擇護從九歲的益王(原封吉王)趙昰和六歲的廣王(原封信王)趙昰出海,二月到溫州。禮部侍郎陸秀夫和將官蘇劉義等到溫州,往見陳宜中,商議起兵。張世傑也從定海到來。三月,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等擁趙昰、趙昰到福州。五月間,擁立益王珪作小皇帝,改元景炎樹起宋朝的旗幟,圖謀恢復,繼續抗元。陳宜中任左相兼樞密使,李庭芝任右相,張世傑任樞密副使,陸秀夫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為殿前指揮使。宋兵仍有十七萬人。

  文天祥被押解途中,經過鎮江,乘元兵不備,在夜間逃出,走到真州。堅守揚州的李庭芝以為文天祥投降後又來勸降,令真州守將苗再成拒絕。文天祥去揚州不成,改道經高郵、通州從海上逃到溫州。福州新建的小朝廷派人來溫州召文天祥。五月間,文天祥到福州,建議從海道恢復兩浙,陳宜中不許。七月間,文天祥在南劍州建立都督府,號召各地起兵,奪回江西。原隨從文天祥起兵的江西兵士,被元朝遣散。劉洙召集一部分舊部來到福建。福建當地人士也參加了文天祥的隊伍。十一月,文天祥移兵到汀州。

  這時,元兵自浙江南下,進入福建。知南劍州王積翁逃跑,南劍州失守。陸秀夫、張世傑護衛帝昰逃上海船。元兵攻佔福州,進至福安縣,秀王趙與擇戰死。十二月,帝昰等的海船停泊在廣東惠州附近,在水上流亡。

  景炎二年(一二七七年)正月,文天祥率部移駐漳州龍岩。三月,又移到南嶺下的梅州。五月,越過南嶺進入江西。江西各地紛紛起而響應。彭震龍在永新起兵,收復縣城。文天祥的另一妹夫吉州龍泉人孫栗也在本鄉起兵。吉州人民一直在自發地起來抗元。泰和縣針工劉士昭曾經聯絡當地人民,企圖奪取縣城,被元兵捕獲。劉士昭血書“生為宋民,死為宋鬼,赤心報國,一死而已。”自殺殉國。南安軍巡檢(低級軍官)李梓發起兵守城,元兵萬餘人猛攻不下,到文天祥進兵時,仍然在堅持據守。江西各地人民頑強不屈,堅持戰鬥,為文天祥進兵準備了條件。文天祥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進入會昌,在雩都大敗元軍,進而攻下興國,收復贛州和吉州的屬縣。文天祥駐興國指揮軍事,分派趙時賞、鄒■(音馮féng)領兵攻打贛州和吉州的州城。一時之間,頗有復興的氣勢。

  元朝隨即派出騎兵,由江西宣慰使李恒(西夏人)率領,發動反攻。圍攻贛州的文天祥部被元兵打敗。元兵乘勝進攻興國大營。文天祥北上,企圖與吉州鄒■部會合。行至中途,鄒■部也被元兵擊潰。八月間,文天祥走到廬陵,遭到元兵追擊。文天祥部下的老將鞏信率領兵士數十人守住方石嶺的山口,掩護文天祥撤退。鞏信身中數箭,仍坐在大石上巍然不動。兵士中箭負傷,也依然倚岩石挺立。鞏信等全部犧牲後,元兵從山下望去,以為仍有兵士把守,不敢輕進。文天祥得以率部撤走。次日,文天祥部又被元兵追及。趙時賞自稱是文天祥,被元兵捉去,被害犧牲。文天祥躲過追兵,退到汀州,整頓殘部,又轉到循州,屯兵南嶺山中。文天祥這次進兵江西,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迅速取得勝利,又以寡不敵眾,迅速遭到失敗。文天祥部與帝昰的小朝廷失掉了聯繫。這年冬天,即在南嶺山中度過。一二七八年二月,才又進兵海豐,向潮州移動。

  這年三月,帝昰在廣州灣的碙洲(碙音岡g1ng)病死。陸秀夫、張世傑又擁立八歲的衛王趙昺作皇帝,改元祥興,繼續打著宋朝的旗幟。除宜中見恢復無望,又乘機溜走,逃往占城。六月間,帝昺的小朝廷遷到大海中的厓山,作為最後的據點。

  元朝以張弘范為都元帥,李恒為副,率領水軍和騎兵,海陸並下,進攻閩、廣,企圖最後消滅宋軍的殘餘。鄒■在吉州敗後,仍率領餘部在江西戰鬥,這時也到潮陽來會師。元兵大舉南下,文天祥在十二月退出潮陽,轉到海豐北的五坡嶺,準備進山固守,不幸被元兵追上。鄒■自殺殉國,文天祥被俘。

  祥興二年(一二七九年)正月,元朝的水軍大舉進攻厓山。張弘范把文天祥也押到船上。元軍的艦隊經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作了元朝俘虜的文天祥,想到當年在贛州起兵時贛水的皇恐灘,面對零丁洋,抱定至死不屈的決心,作詩說:“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四年)。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冊)。”元軍艦隊到了厓山,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給張世傑勸降。文天祥寫出他的過零丁洋詩,作為回答。

  張弘範統領的元朝水軍,共有戰船五百艘,這時只到達三百艘。張世傑有戰船一千艘,兵民二十余萬。兩軍在海上對陣。張世傑把宋水軍結成一字陣,用繩索將船隻聯結設防。帝昺、楊後和小朝廷的官員全部上船死守。元兵用火攻,被宋軍擊退。張世傑統領的宋軍,這時在兵力上還處於優勢,但只作防守的準備,無意出擊。正月底,元朝戰船陸續到達。李恒也從廣州領兵趕到。二月初六日晨,元朝的水軍發起猛攻。元軍用炮石、火箭作掩護,突破宋水軍陣角,跳上宋船,短兵接戰。宋軍大敗。陸秀夫見無可挽回,抱帝昺投海死。宋官兵或戰死或投海殉難。戰鬥到黃昏結束。幾天後,海上陸續漂起的屍體有幾萬具。張世傑擁楊後乘小船突圍而出,退到螺島,招集殘部,圖謀再舉。四天后遇大風,海船覆沒,張世傑等都死在海裏。宋朝這支殘存的抵抗力量,也完全覆沒了。

  張弘范得勝而回,把文天祥押解到元大都,關在獄中。元朝統治者用盡一切辦法,勸誘文天祥降元,都被拒絕。宋朝的狀元宰相留夢炎,逃跑後投降元朝作官,奉命到獄中勸降,被文天祥罵走。無朝又派俘擄來的亡國皇帝趙顯去勸降。文天祥只是連聲說:“聖駕請回”。文天祥決心寧死不降,在獄中作《正氣歌》說:“是氣所旁薄,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文天祥被關押三年餘,在拒絕了忽必烈的親自勸降後,被元朝殺害,英勇就義。

  厓山敗後,曾經上書指責賈似道而遭到貶斥的陳仲微,流落到安南,仍然企望以“回天力量”反元復宋。四年後,病死在安南。臨終作詩說:“死為異國他鄉鬼,生是江南直諫臣。”安南國王作詩哭悼說:“痛哭江南老巨卿,春風揾淚為傷情。”“回天力量隨流水,流水灘頭共不平。”表達了對陳仲微抗元鬥爭的同情和支持。

  四川地區的鬥爭——自宋朝南遷以來,四川軍民一直堅持反抗民族壓迫和侵掠,具有光榮的戰鬥傳統。南宋亡後,在閩、廣地區堅持最後鬥爭的同時,四川人民也還在堅持戰鬥。

  堅決抗元的王堅被調離後,部將張玨奉命守合州。四川地區一直在和元軍反復展開激戰。一二七五年,元軍大舉向四川進攻,敘州、瀘州(江安州)等地的守臣相繼投降。張玨拒絕了元軍的兩次招降,堅持據守。一二七六年,南宋朝廷在臨安投降時,張玨在積極備戰,計畫收復失地。元軍圍重慶,張玨派遣張萬率領水軍到重慶,協助守城,出擊元軍。六月間,收復瀘州,大敗元軍,解除了重慶之圍。十二月,重慶守臣迎張玨入重慶,任四川制置使。

  帝显降元,詔諭各地投降。張玨拒不奉詔。得知趙昰、趙昰進入廣東後,派兵士探訪下落,並在釣魚城營建宮殿,準備迎趙昰來四川,重建宋朝。一二七七年六月,元軍大舉進攻,佔領涪州、萬州。十一月,瀘州被元軍攻破,守臣王世昌自殺。元軍集中兵力包圍了重慶。

  元軍派瀘州降將向張玨寫信勸降,張玨拒絕。一二七八年初,元軍猛攻重慶。張玨出城激戰。元將汪良臣(汪德臣弟)被射中四箭。張玨終因寡不敵眾,退守孤城。張玨部將趙安開城門降元。元軍入城,張玨仍率部巷戰。敗退後乘船東下,被元軍追到。張玨被俘後,仍然拒不投降,一二八○年被元朝殺害犧牲。

  元朝滅亡了趙宋,但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並沒有由此而終止。在元朝統治下,各族人民繼續不屈不撓地展開了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搏鬥。



附:宋代農民起義年表


  九六五年(宋太祖乾德三年)

  三月,綿州士兵起義,推全師雄為領袖。邛、蜀等十六州回應。

  四月,遂州牙校王可僚結集州民起義。

  九六六年(乾德四年)

  閬州農民起義,圍攻州城。

  渝州農民以杜承褒為領袖,發動起義,攻佔州城。

  九七三年(開寶六年)

  渠州農民萬人在李仙領導下起義,攻入蓬州。

  九八一年(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綿州王禧等十人組織農民起義。

  九九三年(淳化四年)

  二月,永康軍青城縣農民約一百人在王小波領導下起義,提出“均貧富”的主張。起義軍攻下青城,進而打到彭山,發展到萬餘人。

  十二月,起義軍在江原與宋軍激戰,獲勝。王小波負傷犧牲。李順領導起義農民,勝利攻下蜀州、邛州,調發大地主的財產糧食,分給當地貧民,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

  九九四車(淳化五年)

  正月,李順起義軍攻佔成都,建國號大蜀,立年號應運。農民軍轉戰南北,發展到數十萬人。

  農民軍攻劍州和梓州,不下。

  五月,宋軍入成都。李順在作戰中犧牲。農民軍三萬人戰死。

  農民軍在張余、吳蘊等領導下繼續戰鬥。攻下嘉州,向東川進軍。

  十一月,吳蘊在眉州戰死。九九五年(至道元年)

  二月,張餘在嘉州被捕犧牲。起義失敗。九九六年(至道二年)

  五月,王鸕鷀領導起義軍攻打邛、蜀二州,失敗。一○○○年(真宗咸平三年)

  正月,益州(成都)士兵在趙延順等領導下起義,攻佔州城。起義軍推王均為領袖,建立大蜀國,建年號化順。彭州等地農民起義回應。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

  九月,成都失守。十月,王均率領起義軍據守富順。起義軍戰敗,王均自殺犧牲。

  一○○五年(景德二年)

  逃亡兵士王長壽等百餘人起義,攻打陳留,發展到五千餘人。起義軍在胙城遭到宋軍鎮壓。

  一○○七年(景德四年)

  六月,宜州士兵在陳進領導下起義。起義軍攻佔柳州,在象州武仙縣戰敗。陳進等起義領袖六十余人被捕犧牲。

  一○四三年(仁宗慶曆三年)

  五月,沂州士兵百余人在王倫領導下發動起義,佔據沂州城。起義軍不斷勝利發展,渡過淮水,攻佔楚、真、揚、泰、滁等州,直抵和州。

  七月,王倫在和州戰敗,被殺犧牲。

  八月,陝西商州農民千余人在張海、郭邈山、党君子、范三、李宗等領導下起義。京西路各地農民回應。起義軍自陝南經豫西,直抵襄、鄧、均、郢等州。光化軍士兵以邵興為首,起義回應。九月,金州農民起義,攻入州城,奪取府庫兵仗,分散錢帛給貧民。

  十一月,邵興在湑戰敗被殺。

  十二月,張海等戰敗犧牲。

  一○四四年(慶曆四年)

  八月,保州士兵起義,遭到鎮壓。

  一○四七年(慶曆七年)

  十一月,王則領導貝州士兵和農民起義,佔領貝州,建國號安陽。

  一○四八年(慶曆八年)

  正月,宋軍攻入貝州。王則、張巒、卜吉等英勇犧牲。

  一○八四年(神宗元豐七年)

  河北保甲起義。

  澶州、魏州保甲與農民聯合,發動起義。

  澶州、滑州一帶,以單安、王乞驢、張謝留等為首的保丁起義,進入衛州。

  一一一九年(徽宗宣和元年)

  山東鄆州農民起義,以宋江為領袖。

  一一二○年(宣和二年)

  十月,睦州青溪農民在方臘領導下,在幫源峒發動起義。十一月,方臘自號聖公建國,立年號永樂。攻下青溪縣。十二月,攻下睦州、歙州,勝利進軍,進駐杭州城。起義農民對地主階級的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和孔孟儒學,發起猛烈衝擊。

  婺州蘭溪縣朱言、吳邦,永康縣陳十四,湖州歸安縣陸行兒,處州縉雲縣霍成富、陳箍桶,蘇州石生,越州剡縣裘日新,台州仙居縣呂師囊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以及常州、明州、秀州、溫州等地農民紛起回應方臘。農民軍攻下杭州後,發展到百萬人。

  山東起義農民自鄆州向濮、單、齊、青等州進軍。一一二一年(宣和三年)

  正月,方臘率領農民軍主力攻佔婺州和衢州。農民軍別部由方七佛率領,攻打秀州,不勝,退守杭州。

  二月,宋軍反攻杭州。起義軍退出杭州。睦州被圍。裘日新農民軍攻下剡縣、新昌、上虞。

  山東起義農民進入淮南,至海州。宋江向宋知州張叔夜投降。起義被叛賣而失敗。三月,呂師囊農民軍攻下仙居、天臺、黃岩。

  四月,方臘農民軍佔領的歙州、衢州、婺州、睦州相繼失守。宋軍攻陷青溪縣。方臘率農民軍二十萬退守幫源峒。農民軍戰敗。方臘及妻邵氏、子方亳、起義領袖方肥等三十餘人被俘;八月,英勇就義。

  五月,義烏、蘭溪、剡縣等地農民軍與宋軍激戰,失敗。起義領袖裘日新等犧牲。

  六月,呂師囊部在黃岩奮戰,起義領袖三十人犧牲。

  七月,仙居起義農民在俞道安率領下進攻溫州,不下,轉至處州。十月,起義軍在永康被圍。俞道安犧牲。一一二二年(宣和四年)山東鄆州梁山泊農民繼續起義反抗。相州農民軍在賈進等領導下起義。一一二三年(宣和五年)河北、京東等路農民起義。洛州農民數十萬,以張迪為領袖,發動起義,攻打濬。張迪戰敗犧牲。太行山農民,以高托天為首起義。轉戰青、徐、密、沂等州。

  一一二五年(宣和七年)

  高托天投降宋朝,起義被叛賣。

  京東路起義農民十萬人以張仙為領袖,在壘鼓山與宋軍激戰。張仙受“招安”降宋。

  濟南府農民十萬人,由孫列率領,佔領鏵子山,遭到鎮壓。

  東京起義軍十萬,由賈進等率領進入海州。賈進受“招安”降宋。

  臨沂武胡、鄆州李太、沂州徐進等分別率領當地農民起義。

  一一三○年(高宗建炎四年)

  二月,鼎州武陵鐘相領導當地農民軍起義,建號大楚,鐘相稱楚王,立年號天戰(一作“天載”)。起義軍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嚴厲鎮壓宣揚孔孟之道的儒生以及僧徒、道士。起義發動後,鼎州、澧州、荊南、潭州、峽州、嶽州、辰州等地十九縣農民紛起回應。農民軍攻下桃源,進駐澧州。三月,鐘相兵敗被俘,英勇犧牲。農民軍在楊太領導下繼續戰鬥。

  四月,信州貴溪縣農民在王宗石領導下起義,攻下貴溪、弋陽二縣。農民軍利用摩尼教相聯絡,發展到十幾萬人。六月,起義軍戰敗。王宗石等二十六名領袖被俘犧牲。

  建州甌寧縣農民起義,以範汝為為領袖。八月,農民軍攻下建陽縣,發展到幾萬人。十一月,範汝為受“招安”,接受宋朝“福建民兵都統領”的官號。吉州農民在彭友、李滿、王彥和廖八姑三姐妹領導下起義,攻佔江西、湖南八個縣城,起義隊伍擴大到幾萬人。

  一一三一年(紹興元年)

  七月,虔州陳顒導農民幾千人起義,攻打雩都、信豐等縣。

  宋朝命令受“招安”的範汝為軍解散歸農。建陽農民丁朝佐起義反抗。

  一一三二年(紹興二年)

  正月,宋軍圍攻建州,範汝為自殺。農民軍萬余人戰死。

  四月,陳顒義軍進攻循州,攻克龍川縣。十一月,攻下武平縣,進圍梅州。

  一一三三年(紹興三年)

  正月,陳顒義軍回江西。起義軍發展到十多萬人,活動於廣東循、梅、潮、惠、英、韶、廣、南雄等州,江西虔州、南安軍、建昌軍,福建汀州、邵武軍等廣大地區。

  三月,衢州開化縣農民起義,以摩尼教徒繆羅為領袖。

  五月,繆羅等人叛變投降。起義軍王倉等九十多人被捕犧牲。

  四月,陳顒農民領袖在興國戰敗,被俘犧牲。

  彭友農民軍到雩都。彭友等戰敗被俘。

  楊太農民軍以洞庭湖為據點,建立水寨,農民軍發展到二十萬人。佔領的地區,北到公安,西到鼎、澧,東到岳陽,南到長沙。十月,楊太軍在洞庭湖下游大敗宋軍。

  一一三四年(紹興四年)

  二月,楊太拒絕宋朝的“招安”。五月,齊劉豫遣使到農民軍聯絡,楊太斬來使,嚴正拒絕。

  七月,楊太農民軍進攻鼎州社木寨,大敗宋軍。

  一一三五年(紹興五年)

  六月,楊太農民軍在洞庭湖戰敗。黃佐、楊欽等叛變降宋。楊太堅持不屈,英勇犧牲。

  一一四○年(紹興十年)

  湖南郴州宜章縣農民在駱科、文遂領導下起義,攻下桂陽、郴、道、連、賀等州。駱科中途叛變降宋。農民軍在鄧甯、李定等領導下,繼續戰鬥。歐幼四率領別部攻下藍山縣。

  一一四一年(紹興十一年)

  十月,宜章縣農民起義失敗。

  一一四三年(紹興十三年)

  福建各地農民在管天下、伍黑龍、滿山紅等農民領袖的領導下,發動起義,攻打漳、泉、汀、建四州及廣東梅州、江西虔州的縣鎮。

  一一四四年(紹興十四年)

  宜州涇縣農民在摩尼教徒俞一領導下發動起義。

  一一四六年(紹興十六年)

  管天下等起義軍遭到宋軍鎮壓,失敗。

  一一四九年(紹興十九年)

  春,建州甌寧縣回源峒杜八子領導農民起義,攻破建陽城。夏季,張大一、李大二等在回源峒領導農民起義。

  福建汀、漳、泉等州何白旗起義,進至廣東梅、循、潮、惠四州以及江西虔州。

  一一五○年(紹興二十年)

  七月,何白旗起義失敗,起義領袖黃大老、謝二化等被俘。

  一一六三年(孝宗隆興元年)

  明州象山、秀州華亭等處農民在海上起義。

  一一六五年(乾道元年)

  郴州宜章縣弓手李金組織農民群眾,發動起義,迅速形成萬人大軍,攻佔縣城後,又攻下郴州、桂陽軍。農民軍進入廣東路英、韶、連、廣等九個州府。殺地主、官僚,沒收他們的田宅財產。

  五月,湘陰縣劉花三、李無對領導農民起義,回應李金起義軍。

  八月,李金戰敗被俘。

  一一七五年(淳熙二年)

  湖北路茶農、茶販在賴文政領導下舉行起義。起義軍自湖北轉入湖南。六月,起義軍進入吉州永新縣禾山。七月,起義軍在江西戰敗,賴文政犧牲。

  一一七九年(淳熙六年)

  正月,郴州宜章縣農民在陳峒領導下起義,攻下道州、桂陽軍和連州所屬四縣,有眾數千人。五月,陳峒兵敗被俘,起義失敗。

  廣西路李接(一作李楫)領導農民起義,宣佈十年不收賦稅,打開官府和地主倉庫賑濟貧苦農民。起義群眾稱李接為李王。農民軍陸續攻下廣西路郁林、化、容、雷、高、貴六州八縣,半年後失敗。

  一一八四年(淳熙十一年)

  姜大老領導農民軍在汀州一帶起義。

  一一八五年(淳熙十二年)

  平江府玉■郎等起義,海上饑民蔡八等起義。宋軍深入大洋鎮壓,起義領袖蔡八等四十二人被俘。

  一一八八年(淳熙十五年)

  陳青軍等海上饑民起義,在廣州沿海活動。陳青軍等十六人被捕。

  一二一九年(甯宗嘉定十二年)

  閏三月,軍士張福、莫簡領導紅巾隊在利州路興元府起義,參加的士兵有幾千人。四月,起義軍攻入利州、閬州、果州、遂寧府和普州,先鋒曾到達梓、漢二州,直逼成都,四川震動。七月,紅巾隊戰敗,莫簡自殺,張福被害。

  一二二三年(嘉定十六年)

  武岡軍士兵在蔣宗、楊德率領下起義,幾十天后失敗,蔣宗等首領被殺。

  一二二八年(理宗紹定元年)

  贛州農民在陳三槍和張魔王率領下舉行起義,以松梓山為根據地,在江西、福建和廣東三路邊境建寨六十,進行起義活動。三路農民紛紛起來響應。

  一二二九年(紹定二年)

  十二月,汀州晏夢彪領導當地農民起義,起義軍以潭飛磜根據地,攻下汀州、邵武軍、南劍州所屬各縣,發展到漳州龍岩、長泰和泉州永春、德化等地。汀州城士兵起義回應。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一年以後,起義軍遭到鎮壓而失敗。

  一二三四年(端平元年)

  贛州農民軍在松梓山戰敗,張魔王自殺犧牲,陳三槍受傷被俘,在隆興府英勇就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