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南方各族人民的起義與北邊韃靼的復興

(三)南方各族人民的起義與北邊韃靼的復興


  早在英宗正統年間,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即先後爆發了農民群衆的武裝起義。景泰七年以來廣西大藤峽地區瑤族、僮(壯)族人民的起義,連年不斷,憲宗初即位,即面對着廣西的大規模起義,進行了鎮壓。荊襄地區的各地流民也在憲宗即位不久,舉行武裝起義,打擊着明朝的統治。

  明朝北界的勁敵瓦剌蒙古由于内部的紛争而漸趨衰落。被瓦剌擊潰的鞑靼蒙古又在明憲宗時得到複興。鞑靼的達延汗雄據大漠,成爲明朝北邊新興的強鄰。

  

  一、南方各族人民起義  

  浙江礦工起義——明初貨币,行用錢鈔,禁止用銀。英宗時始解除用銀之禁。大宗交換,均用銀計值。銀礦的開采,爲官府所壟斷。一四三八年,英宗诏令:“福建、浙江等處軍民私煎銀礦者,正犯處以極刑,家口遷化外,如有逃遁不服追問者,量調附近官軍剿捕”(《明會典》卷三七)。兩年後,又重申前令,嚴禁私采,并劃定封禁山區,駐兵防守。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仙霞嶺,是當時封禁的礦區。官礦的礦工,遭受官府的殘酷剝削,須按時提交定額的“礦課”,即使礦脈微竭也仍需照原額交納,礦工被逼,往往典賣妻子來賠補。被迫逃亡的礦工就進入封禁山區進行“盜采”。農村的破産農民,也常聚集五六百人,執兵器冒禁盜礦。官府派兵剿捕,嚴厲鎮壓,終于激起礦工的武裝反抗。

  一四四二年,礦工葉宗留(浙江慶元人)與王能、鄭祥四、蒼大頭等聚衆千人,進入仙霞嶺山區開采銀礦,遭到官府的禁止,遂于一四四五年舉行起義,進攻江西永豐。明廷調南昌前衛,廣、鉛二所官軍及六縣民壯前去鎮壓,被起義礦工打得大敗。永豐知縣鄧容入山招撫,王能等三十五人投降,充作“快手”,助官軍鎮壓起義者,誘殺了鄭祥四、蒼大頭等三百餘人。葉宗留率餘衆逃出,轉移到浙江處州、雲和、福建政和等地,繼續開采銀礦,聚衆至數百人。一四四七年再次起義,攻政和縣城,還慶元,召得千餘人,複入福建浦城、建陽、建甯。又分兵進占江西鉛山的車盤嶺,控制了閩、浙、贛三省交界地區的交通。

  一四四八年四月明廷命都禦史張楷監軍,以都督劉得新、陳榮任總兵、副總兵分別率兵經江西、浙江去福建鎮壓福建農民起義(詳見下文),十一月,張楷、陳榮軍至廣信,與葉宗留起義軍相遇,展開激戰。葉宗留身先士卒,中流矢死。部衆由葉希八率領,繼續與明軍作戰,起義軍伏兵玉山(江西今縣)十二都,大敗明軍,明都督陳榮、指揮戴禮敗死,起義軍聲勢大振。張楷得知劉得新已率江西兵到福建建甯,遂領兵趨福建。浙江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一四四九年由陳鑒胡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曾攻破浙江的松陽、龍泉,自号太平國王。但不久之後,陳鑒胡受官府誘降,被押解到京師處死。葉希八所率的起義軍入據雲和山中,出兵圍攻處州。分兵攻江西廣信、永豐等地,殺永豐知縣鄧颙。明張楷軍鎮壓福建起義後,由閩入浙,張楷以老母家屬爲誓招降起義軍,葉希八與陶得二等首領降明,張楷納降,令歸鄉複業。陶得二回山後于一四五○年再次聚衆進攻武義。張楷再遣使招降。陶得二出降,起義軍衆解散複業。張楷班師。

  福建農民起義——一四四八年四月,福建爆發了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鄧茂七原爲江西建昌人,佃農出身,初名鄧雲,後至福建甯化,依豪民陳正景,改名茂七。一四四七年,明廷命禦史柳華到福建捕“礦盜”,鄉村各置望高樓,将各鄉編組,設置總甲、小甲統領。茂七與弟茂八被任爲總甲。鄧茂七号召農民拒不交納地主勒索的雞鴨等“冬牲”,又不向地主運送租谷,要地主自來收受。地主向知縣告狀,巡檢來捕,鄧茂七殺弓兵數人拒捕。知縣率三百名軍兵前來鎮壓,鄧茂七聚衆殺了知縣及官軍,與陳正景等盟誓起義。附近農民持金鼓器械前來參加起義,幾天之内,即聚衆至數萬人。起義者進攻上杭、汀州、光澤,順流下邵武、順昌,攻占了二十餘縣。陳正景在汀州被擒處死。尤溪爐主蔣福成号召“爐丁”及村落貧民起義,有衆萬餘人,攻占了尤溪縣城,來與鄧茂七起義軍會合,占領沙縣。鄧茂七自号“鏟平王”。

  明廷命禦史丁瑄前去招讨。丁瑄遣使者到起義軍中去勸降,被鄧茂七殺死。禦史張海至延平,命都指揮張某率軍四千進剿,起義軍士二十餘人埋伏于延平雙溪隘口兩旁,待明軍過後,用木栅塞道,伏兵突起,殺都指揮張某及其從兵數十人。明軍潰逃。鄧茂七乘勝進攻延平,在延平城外大敗明軍,殺都指揮範真、指揮彭玺。明廷遣都禦史張楷領大兵來閩,被浙江起義軍堵截受阻。鄧茂七乘機分遣別将由德化、永春、安溪進攻泉州,自己率部進攻建甯。

  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年)正月,明廷增派甯陽侯陳懋爲征南将軍,保定伯梁瑤、平陽伯陳豫爲左右副總兵,刑部尚書金濂總督軍務,太監曹吉祥監軍,率京營及江西、浙江諸處大軍前來鎮壓。張楷由浙入閩,招降了起義軍首領羅汝先、張繇孫及黃琴等人。二月,張繇孫、羅汝先誘農民軍進攻延平,張楷先于四面布置重兵,而以福建軍出城誘戰。農民軍中計,乘浮橋競進。明軍突起合擊,農民軍遭到挫敗,鄧茂七中箭戰死。餘部在鄧茂七的侄兒鄧伯孫及其妻廖氏帶領下繼續堅持戰鬥。陳懋所率明軍抵達福建,農民軍退守山砦。三月,鄧伯孫和廖氏戰敗被殺,起義失敗。

  廣東各族人民起義——在葉宗留、鄧茂七起義的同時,廣東發生了黃蕭養領導的各族人民起義。廣東沿海和山區人民不時起來反抗地主的壓榨,官府把他們概稱爲“山海盜”。廣州府南海縣沖鶴堡農民黃蕭養與數百名“山海盜”一起被官府以“盜賊”的罪名關押在廣州獄中。黃蕭養等賄賂獄吏得與獄外的同伴相聯絡,把刀斧等武器偷偷運進監獄。一四四八年九月,黃蕭養持械越獄,攻入兵械局奪得兵器,舉行起義。當地各族人民紛紛前來參加,一月之間起義群衆就發展到一萬多人。次年六月,起義軍分水陸兩路進攻廣州城:水路,在珠江上列舟數百艘進攻廣州的南門;陸路則從城西方向進攻廣州,制雲梯、呂公車沖城。明朝鎮守廣東的安鄉伯張安率領水軍前來鎮壓,起義軍迎擊于瑄船澳,官軍敗退至沙角尾,起義軍緊追不放,大敗明軍,安鄉伯張安落水死。都指揮王清自高州率舟師赴援,至廣州沙角尾,水淺膠舟。起義軍裝扮成逃難的平民,乘着小舟,載着柴薪及魚鹽等物,迎面劃去。王清問他們蕭養所在,伏兵出薪中,跳上王清的坐船,盡殺明軍,活捉王清。廣州城裏明軍不敢出戰,據說登城見起義軍“刃矢森發”,“相顧涕泣而已”(《羊城古鈔》卷四)。起義軍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黃蕭養自稱東陽王,據五羊驿爲行宮,起義軍中授官百餘人。

  起義軍發展如此迅速,不是偶然的。廣東富饒,而地處邊遠,地方官員多貪污勒索,人民不堪其擾。沿海的地主豪民敲剝農民,也無所不用其極。失去土地的農民往往被迫去開墾濱海地區沖積而成的浮生土地沙田,以規避租稅。豪強地主雇用“巨猾”(大流氓)爲“沙頭”,去強占農民已經墾熟的沙田,稱爲“占沙”(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順德、香山、新會等地的豪強,還在沙田的農民收割時,統率打手,執兵器,駕大船前往搶奪,稱爲“搶割”。廣大沿海農民遭受欺壓,走投無路,黃蕭養發動起義後,便紛紛前來參加起義。

  廣東水鄉的疍(但)族居民也紛紛參加了起義。被明人稱爲疍家或疍民的疍族是一個古老的水上民族。居民終年住在船上以捕魚采珠爲生。明朝視他們爲“賤民”。課以重稅,多方壓迫。黃蕭養起義後,疍族漁民駕船參加起義,進攻廣州城。在黃蕭養起義軍中形成一支強勁的水軍。

  居住在山區的苗、瑤等族人民也參加了黃蕭養發動的起義。一四四八年十二月,瑤族人趙音旺自稱“天賢将軍”率領民衆張旗鳴鼓,進攻泷水、電白等縣。與漢民吳大甑等在高要聚衆萬餘人,響應黃蕭養。一四五○年初,明廷任命右佥都禦史楊信民巡撫廣東。楊信民到廣州後,打開城門,收納逃亡地主,又開倉赈濟貧民,派人到農民軍中去招降。又在各地散發押印公據數萬張,“有此據者悉免罪,願入城者聽”(《羊城古鈔》卷四)。起義軍被分化,不少人散歸家鄉。連黃蕭養自己也已動搖了,準備接受招撫。與此同時,明朝政府又派都督同知董興率江西、兩廣軍至廣州鎮壓起義。大洲一戰,黃蕭養中箭死,起義軍被屠殺萬餘人。起義軍餘部屯聚三山及大良堡等處,三山尚有戰船六百餘艘,大良還有起義軍萬餘人,船八百餘艘,依山瀕海,立栅拒守,也先後被董興所率的明軍鎮壓。明軍鎮壓起義後,在南海及新會起義發動地區設置順德縣,以加強統治。

  廣西大藤峽瑤僮族人民起義——廣西桂平縣西北六十裏,峽中大藤如鬥,延亘兩岸,稱爲大藤峽。明代泛稱的大藤峽地區包括浔州、柳州兩府之間及武宣、象州、平南、桂平、貴縣、藤縣等周圍幾百裏的山區。浔江流經其間,夾江諸山,懸崖絕壁,形勢十分險要。瑤族和僮(壯)族人民聚居山嶺中,官府向他們加倍征收錢糧,官吏也時來勒索,遭受着沉重的壓迫。明朝初年以來,即不斷起而反抗。英宗至憲宗時期,又舉行了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早在明成祖永樂三年(一四○五年),浔州、桂州、柳州三府瑤民曾舉行起義,被明征南将軍韓觀率軍鎮壓。宣宗宣德時,浔、柳、平樂、桂林、宜山、思恩等地瑤、僮人民不斷起義,明總兵官山雲前往鎮壓,先後屠殺瑤、僮族人民一萬二千二百六十人,在大藤峽地區築城堡十三,鋪舍五百,加強統治。

  明廷又在廣西增設衛所和土司衙門,并派軍隊包圍瑤族、壯族人民的聚居地區。還利用田州土兵于近山屯種,分界耕守,把瑤族、壯族人民分割圍困在荒山之中。

  一四五六年,大藤峽瑤人首領侯大苟率領瑤、僮族人民萬餘人起義,修仁、荔浦、力山、平樂等地的各族貧民紛起響應。攻打郡縣,出沒山谷。到英宗天順年間,起義勢力發展到廣東高、廉、雷諸州。一四六三年,大藤峽起義軍七百餘人,乘夜攻入梧州城,明總兵官泰甯侯陳泾率兵數千人駐城中,不敢出兵。起義軍劫庫放囚,活捉巡按副使周,殺死緻仕布政使宋欽。次日黎明,起義軍聲言,官軍若動,則殺周副使。英宗得報,大怒,命兵部将總兵官議處。

  憲宗初即位,即面對着大藤峽各族人民的起義。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急派右佥都禦史韓雍率軍十六萬,前往廣西鎮壓。明軍至修仁、力山,殘殺起義人民七千餘人。繼而又分兩路進軍,一路從北面象州、武宣方向分五道進攻,另一路從南面桂平、平南分八道進攻。明軍對瑤、僮族人民進行血腥的屠殺,抓到起義群衆,立即全部處死。十二月,韓雍率軍斷諸山口,圍攻大藤峽起義軍山寨,起義軍三千二百餘人戰死,侯大苟等七百八十餘人被俘。韓雍斬斷峽藤,改名大藤峽爲“斷藤峽”,刻石記功還軍。明廷設武靖州,屬浔州府。

  韓雍還軍,大藤峽瑤、僮人民再次起義。一四六六年,大藤峽起義軍七百餘人,在侯鄭昂率領下乘夜攻入浔州府城及洛容、北流兩縣。明廷又命韓雍繼續鎮壓。思恩、浔州、柳州、賓州等地人民起而響應,四處襲擊明軍,并發展到廣東的欽州和化州。起義一直延續到一四七二年,才遭到鎮壓而失敗。

  荊襄地區流民起義——湖廣行省荊州府、襄陽府地區,聚集着衆多的流民。憲宗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荊襄地區的流民舉行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明初對戶口的管理,極爲嚴格。無路引私渡關津,要從嚴治罪。但随着土地兼并的發展和賦稅的繁重,無地少食的農民被迫逃流外鄉,尋求生路,被稱爲“流民” 或“逃戶”。英宗時,流民已成爲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正統時,“山東、陝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餘萬”(《明史·于謙傳》)。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八年(一四四三年)監察禦史彭勗在鳳陽、颍川一帶,見逃民,“動以萬計,扶老攜幼,風栖露宿,詢其所自,皆真定、保定、山東諸處之民”。山西代州繁峙縣編民二千一百六十六戶,正統三年逃亡者二分之一。南直隸池州府所屬六縣,“自宣德以來,戶口止存三之一”。浙江金華府七縣,台州四縣,“自宣德迄今(正統)戶口,金華已耗五之二,台州止存三之一”。正統十年(一四四五年)陝西高陵,渭南、富平等縣居民俱閉門塞戶,逃竄趁食。

  爲了加強對流民的管理,英宗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曾令各地編造“逃戶周知冊”,登記逃民鄉裏、姓名、男婦口數,以及逃民遺下稅糧有無着落等項,送報巡撫,督令流民回籍複業,或在當地耕種土地納稅服役。次年又發布“挨勘流民令”,登記流民男婦大小丁口,門牆刷上标記,十家編爲一甲,互相識保,由所在裏長帶管。如果不服招撫者,正犯處死,戶下編發邊衛充軍。正統四年(一四三九年),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廣布政司所屬并順天等府州,添設撫治流民之官。景泰二年(一四五一年)又申“隐丁換戶之禁”,令原來隐瞞丁口及改換戶籍者自首改正入籍。這些管理和限制流民的法令,都并不能阻止各地流民的繼續繁衍。

  荊襄一帶是流民聚集最多的地區。成化時,這裏的流民已達一百五十萬人以上。鄖陽地區,在湖廣、河南、陝西、四川四省交界處,延蔓數千裏,山深地廣,有大量空閑荒地,外地流民多來這裏屯聚開墾,官府難以禁止。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年)荊襄流民在劉通(又名劉千斤)、石龍(又名石和尚)領導下舉行起義,以反抗明朝的統治。劉通,河南西華人,正統中流亡到湖廣鄖陽府房縣,與石龍、馮子龍等人在房縣大石廠立黃旗聚衆,據梅溪寺,稱漢王,年号德勝,任命将軍、元帥等官職。附近流民紛紛參加起義,衆至四萬人。劉通在房縣、豆沙河諸處萬山之中,分作七屯,且耕且戰。明廷派工部尚書白圭、湖廣總兵李震前去鎮壓。在梅溪附近,起義軍大敗李震所部湖廣軍,殺都指揮以下軍官三十八人。白圭所率明軍從南漳、遠安、房縣、穀城四路向梅溪進逼。劉通轉至壽陽,于古口山與明軍血戰二日,與起義軍将領苗龍等四十餘人被俘,解至京師處死。明軍殘酷地殺害起義群衆及家屬,多至萬餘人。石龍一路起義軍轉至四川,攻下巫山、大昌,殺夔州通判王祯。石龍部下劉長子叛變,縛石龍投降明軍,石龍不屈被殺。劉長子也被明廷處死。

  劉通、石龍所領導的流民起義失敗後,流民仍源源不斷地進入荊襄山區。成化六年(一四七○年)又在李原和小王洪領導下舉起反抗的大旗。李原,又稱李胡子,河南新鄭人,與小王洪原來都是劉通的部下。李原起義後,稱太平王,活動于湖廣南漳、河南内鄉、陝西渭南交界地區,随從起義的流民達百萬人。明都禦史項忠總督河南、湖廣、荊、襄軍務,與湖廣總兵官李震前往鎮壓。項忠到襄陽後,又增調永順、保靖士兵,合共二十五萬人,分八路進攻起義軍。又遣人入山誘流民出山複業。流民多半是赤手空拳參加李原起義,沒有嚴密的組織,在項忠誘騙下,有幾十萬人出山。成化七年(一四七一年)李原在竹山遭到明軍的襲擊,戰敗被俘。小王洪率衆五百轉至均州,也被明軍俘獲。項忠對起義軍和流民進行了血腥的屠殺,死者枕藉山谷。被解往湖廣、貴州充軍的起義軍和被騙出山強迫還鄉的流民,也多在途中因瘟疫和饑渴而喪命。

  明廷鎮壓流民起義後,爲防止再有流民進入山區。申明榜谕:“若複有流入前禁山場者,執付巡按三司,枷号一目,于山口示衆,全家谪戍邊衛”(《憲宗實錄》卷九八)。又在十二個通行要路築立營堡,分兵駐守,每堡二百人,兩個營堡委指揮一員,并在八個要口,立巡檢司。但各地饑寒交迫的農民入山就食,仍然勢不可止。到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荊襄地區的流民又集聚到幾十萬人。祭酒周洪谟著《流民說》,借鑒東晉時僑置郡縣處置荊襄流民的曆史經驗,說:“若今聽其近諸縣者附籍,遠諸縣者設州縣以撫之,置官吏,編裏甲,寬徭役,使安生業,則流民皆齊民矣”(《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八)。這一建策被明廷采納,都禦史原傑奉命經略鄖陽,宣撫流民。一萬六千餘戶返回故裏,九萬六千多戶流民得以在當地附籍爲民,墾田爲業。明廷在鄖陽設鄖陽府,下設六縣統治。荊襄流民起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于争得了著籍墾田的合法權利。周洪谟的建策,也是值得稱許的。

  

  二、鞑靼的複興  

  蒙古瓦剌也先于一四五○年送回明英宗,脫脫不花在遼東依兀良哈三衛,與明修好。也先與脫脫不花形成對立。一四五一年,也先領兵東進,脫脫不花敗逃入兀良哈界,被姻家沙不丹(《蒙古源流》記爲脫脫不花出離妻之父)殺死,年三十一歲。一四五二年春,明廷得報,知蒙古内亂。于謙請乘機出兵,景帝不許。脫脫不花弟阿噶巴爾濟(清譯《蒙古源流》譯名)曾依也先謀汗位。脫脫不花死後,也先僞稱立他爲汗,随後又設計将他殺死。其子哈爾固楚克(清譯名)也在逃走途中被害。一四五三年,也先自稱可汗,号大元田盛(天聖)大可汗,建年号添元。十月,遣使入明貢馬并報即汗位。明廷複書,隻稱他爲瓦剌可汗。

  蒙古大汗曆來隻能由成吉思汗的後裔承襲。所以,也先權勢雖盛,仍不能不在名義上奉脫脫不花爲汗。也先殺脫脫不花弟,自稱大元可汗,而不稱蒙古大汗,以擺脫蒙古立汗制度的束縛,但自立爲汗便根本背離了蒙古族的曆史傳統,爲蒙古諸王貴族所不容。依漢法重建大元國号與年号,也爲草原貴族所不取。一四五四年,瓦剌知院阿剌率諸貴族起兵讨伐也先。也先兵敗被殺。瓦剌無汗,逐漸離析。明人稱爲鞑靼的東蒙古諸部貴族相繼興起。

  脫脫不花死後,鞑靼哈剌嗔(清譯哈剌沁)部長孛來自稱太師,稱雄諸部。孛來起兵,西攻瓦剌,獲勝。脫脫不花王子馬可古兒吉思(《英宗實錄》作王子麻兒可兒)曾随其母薩睦爾合敦西攻瓦剌,爲父複仇。一四五五年五月,遣使向明廷貢馬,并請給糧米弓箭。明廷依舊例賞給彩緞等物,不給甲胄弓箭糧米,并敕谕說: “往者也先逆天背道,擾我中國,又自殺故主,僭稱名号,曾不幾時,遂緻滅亡。爾等能敬順天道,尊事朝廷,痛改也先前非,遣人貢馬,雖曰暫時窮困,然能歸順朝廷,即是敬順天道,天将賜以福善”。(《英宗實錄》卷二五三附錄)八月間,明廷又得泰甯衛使臣奏報,鞑靼首領毛裏孩(卯裏孩)立脫脫不花王幼子爲王,毛裏孩爲太師。領人馬來兀良哈三衛擄掠。此王子明譯名爲脫谷思。蒙古史籍又稱他爲摩倫汗。

  孛來與毛裏孩分率部兵,追擊阿剌知院。一四五六年,阿剌知院被部下殺死。明英宗複位後的天順年間,孛來與毛裏孩往來于西起甯夏東至兀良哈三衛的廣闊地帶,相互攻殺。明廷鑒于也先南侵的教訓,增兵邊境,嚴密防守,與鞑靼兩部屢有小規模的戰事。孛來仍不時向明朝遣使,并扶立窮困中的王子馬可古兒吉思爲可汗,與毛裏孩争雄。明廷給孛來的敕谕,沿用也先的封号,稱他爲太師淮王,稱馬可古兒吉思爲迤北可汗,分別獎谕。憲宗即位後,天順八年(一四六四年)正月,馬可古兒吉思與孛來遣使千人來明朝貢貿易,貢馬三千,憲宗給予厚賜。次年,(成化元年乙酉)正月,馬可古兒吉思與孛來又遣使二千一百九十四名來朝。明廷再次獎谕。大約在此後不久,明廷得到了孛來殺死王子馬可古兒吉思的邊報。孛來權勢漸重,又重蹈也先殺汗自立的覆轍,因而失去支持。毛裏孩乘機進攻,殺孛來。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明廷在頒給朵顧衛的敕書中,曾談及此事。說:“爾等今後應以也先、孛來等作歹,自取滅亡爲戒”(《憲宗實錄》卷三十四)。

  毛裏孩殺孛來後,勢力擴大。一四六六年五月,明鎮守延綏慶陽都指揮同知奏報:擒獲鞑靼俘虜,說“毛裏孩、小王子、阿羅出三酋部落,共八九萬騎,而毛裏孩欲候麥熟之際,複來剽掠”(《憲宗實錄》卷三十)。事實上,這時毛裏孩與所立小王子即摩倫汗脫谷思及部将阿羅出(斡羅出)又在相互攻殺。次年正月,毛裏孩遣使來明,求通貢市,稱說:“有斡羅出少師者,與毛裏孩相仇殺。毛裏孩又殺死新立可汗,逐斡羅出。今國内無事,欲求通好”(《憲宗實錄》卷三十八)。此被殺的可汗,當即摩倫汗脫谷思。一四六六年爲丙戌年,《蒙古黃金史綱》說他死于狗年,與《實錄》合(清譯《蒙古源流》作甲戌,誤)。阿羅出被逐後,領兵離去,自成勢力。此後十餘年間,鞑靼諸部并列,各自稱雄,相互攻殺,又陷入紛亂的局面。

  毛裏孩——《明實錄》曾稱毛裏孩爲毛裏孩王。《蒙古源流》說他是成吉思汗弟別裏古台大王的後裔。清人漢譯本作“摩裏郭特(翁牛特)之摩裏海王”。原駐地當在兀良哈三衛附近,在與孛來的争奪中,西據河套地區。殺孛來後,領兵東進,接近大同。成化三年(一四六七年)正月遣使向明修好,求通貢市。明廷因毛裏孩與孛來頻年相攻,不來朝貢,今忽通好,恐其有詐,命大同鎮守總兵官,加強戒備。毛裏孩連續三次上書,請求入貢。二月,明廷頒敕獎谕準其入貢,并說“敕至,爾即率領部落退處邊外,戒令守法,安靜住牧。所遣朝貢使臣無得過三百人”(《憲宗實錄》卷三十九)。三月己醜,明《憲宗實錄》記“迤北齊王孛魯乃黃苓(翁牛特)王毛裏孩遣使臣咩勒平章等二百八十一人來朝”。明廷頒給賞賜。四月,孛魯乃與毛裏孩又奏請明廷遣使回報,明廷不準。此後毛裏孩久不朝貢,東進至兀良哈三衛,奪取三衛印信。明廷得報,以爲毛裏孩與朵顔三衛結納。次年十月,又得報,朵顔衛正與毛裏孩相互攻殺。約在成化五年夏秋之間,毛裏孩在作戰中敗死。《蒙古源流》記毛裏孩是被成吉思汗弟哈撒兒的後裔錫古蘇特之子博羅特(《蒙古世系譜》記錫古蘇特之子名博羅乃)殺死。前與毛裏孩共同遣使的孛魯乃,《明實錄》稱齊王。齊王乃元朝加給哈撒兒後王月魯帖木兒的封号,子孫世襲。殺死毛裏孩者當即孛魯乃。哈撒兒後王封地在呼倫貝爾一帶,地近三衛。大約毛裏孩殺孛來後東進,曾一度與孛魯乃聯合,遂共同遣使入明朝貢。其後因謀奪三衛,遂與孛魯乃相互攻殺,終緻敗亡。

  毛裏孩死後,明《憲宗實錄》成化五年(一四六九年)十一月乙未條記,“孛羅(孛魯乃)部落自相仇殺,分而爲三”。孛羅人馬往騾駒河(克魯倫河),故毛裏孩子火赤兒往西路。

  阿(斡)羅出——阿羅出自一四六六年離毛裏孩而去。毛裏孩敗後,阿羅出又乘勢進據河套,并與孛魯乃相聯絡,互爲聲援。成化五年冬,在延安府、懷慶府邊地侵擾(《憲宗實錄》卷七十七)。明廷命撫甯侯朱永佩平虜将軍印充總兵官,都督劉玉、劉聚充左右副總兵,太監傅恭、顧恒監軍,右副都禦史王越參贊軍務,去延綏防禦。一四七○年五月,明延得福餘衛報告孛魯乃(孛羅乃)率兵東行,阿羅出率萬騎在西。命大同、宣府一帶官兵,整饬防守。六月,阿羅出等自陝西延綏鎮北之雙山堡分五路南侵。朱永指揮明軍截擊。六月至九月,先後數戰,明軍獲得大勝。阿羅出中流矢敗逃。随後遣人向明朝求入貢,并請遣還俘擄的人馬。明廷準其入貢,以禮遣還。十一月,孛魯乃又率兵渡河與阿羅出合兵。成化七年(一四七一年)正月至三月間,在陝西邊地侵擾。明軍分路出擊,阿羅出軍敗退。四月朱永回駐山西朔州。阿羅出敗後,率部依附于癿(音伯)加思蘭。

  癿加思蘭與滿都魯——癿加思蘭原屬乜克力部,在土魯番地帶駐牧,所統部落僅三、四百人。天順年間,侵掠哈密。憲宗即位遣使入貢。成化初,乘鞑靼諸部相攻進駐河套地區,兵勢漸盛。奉孛兒隻斤氏後裔孛羅忽爲主,以擴展其勢力。孛羅忽原名伯顔猛可,是哈爾固楚克死後其妻阿勒坦(也先之女)所生遺腹子,曾寄養于兀良哈部。後依附于叔祖滿都魯(脫脫不花異母弟),稱孛羅忽濟農(親王)。明廷稱他爲孛羅忽太子。一四七一年六月,朱永奏報癿加思蘭與孛羅忽太子共遣使臣三百三十人自大同入貢馬匹。明廷準三十人來京,給予回賜。七月,孛羅忽又上書明廷,請遣還俘擄的族屬。十二月,明兵部報稱,孛羅忽與癿加思蘭,欲東西分行渡河。一四七二年五月,明廷命武靖侯趙輔佩平虜将軍印充總兵官,統制諸路兵馬與總督軍務王越赴延綏等處攻剿。六月,孛羅忽乘明軍未集,深入固原、安定、會甯、懷慶等處。八月,趙輔王越等至延綏,九月奏稱癿加思蘭已出境,日夜東行。明軍芻糧不繼,不宜久駐,奏請還師,明廷不許。十一月,明廷命甯晉伯劉聚佩平虜将軍印赴延綏代趙輔爲總兵官。癿加思蘭東行,與滿都魯聯合,傳說癿加思蘭以女嫁滿都魯爲妃。滿都魯亦進駐河套地區。一四七三年秋,滿都魯、孛羅忽、癿加思蘭自河套出兵西行。王越乘機自榆林出兵,晝夜兼行,至紅鹽池襲擊鞑靼老小營廬帳畜産,斬獲甚多。十月,滿都魯、孛羅忽、癿加思蘭等至韋州擄掠。王越已還甯夏,聚集諸将與總兵官劉聚分兵夾擊,大獲全勝,奪回男女二千人,牲畜十餘萬。次年秋,宣府大同等處奏報,癿加思蘭領兵接近邊境。明廷命趙勝爲總兵官領兵一萬防守,趙勝奏鞑靼已遠遁,北邊無警。

  鞑靼蒙古此時的形勢是:滿都魯、孛羅忽與癿加思蘭部聯爲一體。阿羅出部已并入癿加思蘭。齊王孛羅乃殺毛裏孩後也依附于滿都魯麾下。原來分立的各部逐漸形成聯合,據說有六萬戶之衆。滿都魯系出蒙古孛兒隻斤氏,年輩最長,一四七五年被擁立爲可汗。蒙古汗位久虛,重立可汗,便爲諸部的再統一,奠立了基礎。癿加思蘭自爲太師,仍掌領兵馬大權。孛羅忽被逼出走,被癿加思蘭統領的永邵蔔(永謝布)部人殺害。

  滿都魯稱汗後,于一四七五年六月派遣一千七百五十餘人的男女使臣隊,向明廷進貢馬匹。自大同進京,明廷準許五百人來京,以彩緞酬給馬價,又對滿都魯及使臣各給賞賜。一四七七年二月,滿都魯、癿加思蘭再次遣使來京城貢馬,明廷酬給馬值,從厚賞賜。汗廷設于東蒙古,地近遼東。一四七八年,明廷得報滿都魯部兵接近邊地,命各地加意防守。滿都魯在汗位五年,安輯各部,與明廷修好。邊境并無戰事。一四七九年五月,福餘衛奏報,癿加思蘭恃權調度部衆,部下不服,被同族人亦思馬因殺死。亦思馬因繼爲太師。七月,三衛又奏報滿都魯死。

  滿都海與達延汗——滿都魯之死,蒙漢文史料均無特殊記事,當是因病緻死。《蒙古源流》說他卒年四十二歲。滿都魯的正妻爲癿加思蘭之女。癿加思蘭敗亡後,随之失勢,也不再能号令諸部。滿都魯的次妻、出身吐默特部的滿都海夫人,年三十三歲。依據蒙古的傳統,可汗死後,由其哈敦(夫人)駐守宮帳,主持汗位的繼承。齊王孛魯乃向她求婚,謀襲汗位。滿都海說他是哈撒兒後裔,拒不允婚,而下嫁給成吉思汗的後裔孛羅忽之子巴圖猛可。孛羅忽被害後,其妻錫爾吉夫人(兀良哈部人)被亦思馬因收娶。巴圖猛可被收養在滿都魯部内。滿都海夫人下嫁後,扶立他承襲汗位,以繼承滿都魯的未竟之業,因而建号達延汗,即全蒙古的汗。明廷仍稱他爲小王子。

  明人史書不見滿都海夫人的記事,但蒙文史籍盛贊她輔助達延汗統一蒙古諸部的業績,在蒙古民間也長久流傳。達延汗繼位後,面臨着鞏固業已形成的蒙古諸部的聯合,并進而統一蒙古的曆史任務。在滿都海夫人的輔佐下,展開了統一蒙古的大業。

  

  三、哈密争戰  

  明初在哈密設衛,确立了西陲的統治。英宗、憲宗時期,哈密一再受到瓦剌等部的侵擾,長期陷于争戰不安的局面。

  一四○五年,明成祖封元肅王後裔脫脫爲忠順王,一四一○年,脫脫死。明成祖封其從弟兔力帖木兒爲忠義王,世守哈密。一四二六年,明宣宗即位,命脫脫子蔔答失裏嗣封爲忠順王。兔力帖木兒死,弟脫歡帖木兒嗣封爲忠義王。兩王協同理事。英宗正統二年(一四三七年),忠義王脫歡帖木兒死,其子襲封,不久亦死。忠順王蔔答失裏死,子倒瓦答失裏襲封,不能治事。一四四○年,瓦剌也先圍哈密城,大肆俘掠,并擄去忠順王母、妻,脅迫哈密王往降。明廷得報,敕令修好。也先将忠順王母妻放還。一四四五年,也先再來擄掠,又将忠順王母、妻擄走。一四四八年,忠順王被迫親往瓦剌,以示臣服。也先兵東進,哈密暫獲安靜。

  英宗複位後,一四五七年,倒瓦答失裏死,弟蔔列革遣使入明告哀,即襲封爲忠順王。一四六○年,病死,無子。母弩溫答失裏主持國事。乜克力部癿加思蘭在吐魯番地竄擾,一四六三年,乘機攻破哈密城,殺掠諸部。弩溫答失裏率親屬逃往赤斤的苦峪。

  憲宗即位後,癿加思蘭東走,進據河套。哈密諸部首領故封請忠義王脫歡帖木兒之外孫把塔木兒爲王。明廷擢任把塔木兒爲右都督,代行王事,奉忠順王母弩溫答失裏還守哈密。一四六四年,把塔木兒死,明廷命其子罕慎襲職,但不主國事。吐魯番速檀(王)阿力領兵攻占哈密城,俘擄王母,奪走金印。罕慎逃往苦峪。一四六五年,明廷遣都督同知李文、右通政劉文赴甘肅經略。李文等至肅州,遣千戶馬俊持敕書去哈密。這時,阿力已退回吐魯番,留妹婿牙蘭守哈密。馬俊抵哈密月餘,阿力始來會見,并命忠順王母出見。王母暗中遣人告馬俊說:“爲我奏天子,速發兵救哈密”(《明史·西域傳》)。明廷命結合罕慎及赤斤、罕東、乜克力諸部兵進讨。一四六六年冬,李文等至蔔隆吉兒川得報阿力将攻掠罕東、赤斤二衛,不敢領兵深入,命罕東、赤斤二衛兵還守本衛。罕慎、乜克力及畏兀兒部衆退居苦峪。李文領兵還肅州。哈密仍爲吐魯番占據。一四六八年,明廷将哈密衛移設苦峪,命罕慎權(代)主國事。十八年春,罕慎率本部兵,與罕東、赤斤二衛兵聯合,有兵萬餘人,夜襲哈密奪回哈密城,牙蘭逃走。罕慎乘勢連複哈密八城,還居本土。明廷下谕嘉獎,進罕慎爲左都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