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遷都北京與北征蒙古

(四)迁都北京与北征蒙古


  一、國都的遷徒


  明成祖以燕王封地北平爲基地,起兵奪得皇位。即位後即将北平改名爲北京,作爲明朝的陪都,建順天府。一四○九年,明成祖來北京,依朝廷建制,在北京建立五府六部等官署,稱爲行在。北京由此成爲名符其實的第二國都。明成祖削弱諸藩,并奠立了邊疆的統治後,于一四一七年春,開始營建北京都城,作遷都的準備。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正月元旦,宣告國都自南京遷至北京,稱北京爲京師。奠都北京是明成祖晚年完成的一件大事。北京從此成爲明、清兩代的國都,影響是深遠的。

  自明太祖建國以來,國都所在地的選擇,曾經過幾度變易。一三六八年三月,明軍攻下開封,朱元璋親往察看。軍中謀士多建策定都中原。同年八月,明太祖宣布以金陵爲南京,開封爲北京,兩京并立。次年,明太祖在南京召集群臣,商議建都事。群臣議論不一,明太祖親自定議,以南京爲國都,另在臨濠府(濠州)建中都,理由是中都建在淮水以南,足以控制中原。濠州是明太祖的故鄉,群臣自無異議。一三七○年,明太祖設“行工部”,營建中都,命李善長總理其事。中都城規模宏大,周回五十裏,内外城垣三重,内建宮殿、官署、宅第,施用五彩琉璃,極爲豪麗。中都城建于明太祖的祖陵鳳凰山下。一三七四年,改名鳳陽府,治鳳陽。中都之建曆時五年,每年用工上百萬,先後耗資至萬萬,尚未竣工。一三七五年四月,明太祖曾親臨中都,祭祀祖陵。随後以營建過于勞費,下诏停止役作。九月,改建南京宮殿,務求儉樸。一三七七年十月,南京宮殿建成。次年正月,明太祖诏定南京爲京師。廢北京,仍爲開封府。

  徐達軍攻入元大都時,大都城阙宮室多在戰亂中被毀,幸存的太液池畔的隆福宮,成爲燕王的府第。明成祖建順天府後,曾發流罪以下刑人開墾北京農田,又遷徙直隸蘇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商民來北京。一四○四年又遷山西居民一萬戶來京。明成祖遷徙商戶,旨在充實北京的财富,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與明太祖的打擊豪富,用意不同。一四○六年夏,北京大雨,舊城牆塌壞五千三百餘丈。此後,連年修浚北京通惠河等河道并疏浚大運河,以通漕運。一四一七年,命平江伯陳瑄充總兵官,督辦漕運,南方各省木材由運河運至北京。壽甯侯都督佥事陳瑄督工建造京城宮殿,工部尚書吳中與中官阮安等主持營建。一四二一年,京師建成,正式遷都,大運河的修浚也同時完工。

  北京城營建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東、西城垣依大都舊城包砌。北城牆南移約五裏,南城牆南移約二裏。因而東西距離與元大都相同,南北略有縮短,周回約五十五裏。城中偏南十八裏爲皇城。皇城之内建造周回六裏的宮城,又稱紫禁城。元大都的太液池括于皇城之内、宮城之西。皇帝宮殿與後妃、太子諸宮集中于宮城之内。宮城正南門稱承天門,門外左側建太廟,右側建社稷壇。皇城的正南門爲大明門,門外兩側建置中樞官署,左文右武。都城的正南門稱正陽門,左爲崇文門,右爲宣武門。都城的東、西、北三垣,各有二城門,全城合共九門。明初的北京城略小于元大都。但宮殿、祭壇、官署等設置更爲集中,布局也更爲嚴密了。

  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南京中樞各官署仍在當地繼續理事,依然實行兩京并立的制度。

  

  二、北征蒙古

  明成祖定都北京,顯然是由于北京是燕王的基地,同時也還爲了便于北征蒙古。

  蒙古族鞑靼與瓦剌兩大勢力互鬥,明成祖處置失宜,左袒鞑靼阿魯台,遠征瓦剌。瓦剌敗後,阿魯台得勢,轉而在明朝邊境騷擾劫掠。明成祖大怒,決意再征鞑靼。定都北京後,當年十一月即召集群臣,集議親征。戶部尚書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刑部尚書吳中等都以爲連年北征,軍儲已消耗十之八九。車駕親征,勞師費饷,建議兵不當出。明成祖固執己見,力排衆議,将夏原吉、吳中罷職下獄。方賓畏罪自殺。明成祖命各地征發民夫,趕造糧車,明春運送軍糧北上。

  一四二○年春,阿魯台來攻興和城,殺明都指揮使王煥。明成祖随即率領大兵十萬親征,随軍運糧的民夫多至二十餘萬。明軍出發,阿魯台得訊逃遁。明軍進退兩難,沿途閱兵演武,緩行待命。六月初,行至開平附近,鞑靼軍圍攻萬全,以爲牽掣。明成祖不理,繼續前進。七月間進至呼倫湖,确知阿魯台已率衆遠走。明軍勞師無功,難以回師。明成祖命兵衆轉而襲擊支持阿魯台的兀良哈三衛。三衛軍無備,敗潰。明成祖下诏班師。九月間,返回北京,慶祝這次出征的所謂勝利。

  次年夏季,邊将奏報從鞑靼降人中得知,阿魯台可能又要南犯。明成祖不甘于前次的出師無功,決意再度北征。對臣下說:他(阿魯台)一定以爲我不會再出兵,我當領兵先到塞外等他,可以成功。七月,明成祖親自領兵出宣府北進。命甯陽侯陳懋爲前鋒,統領陝西、甘肅、甯夏三鎮兵,自西路包剿。九月,明成祖進軍到萬全西陽河,從鞑靼降官得知,阿魯台已被瓦剌脫歡擊敗,部落潰散北逃,并無南犯之事。邊将原奏失實。明軍出不遇敵,再次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同月,陳懋前鋒軍進至賀蘭山後,蒙古貴族也先土幹率部衆降明。(《國朝獻徵錄》卷七《陳懋神道碑》,卷九《毛忠傳》)十月初,陳懋遣人馳奏萬全。陷于困境的明成祖此時駐在萬全以北的上莊堡,得報大喜,诏令陳懋對也先土幹的部落資财,不可侵損,并诏谕也先随陳懋來見。《明宣宗實錄》說也先土幹是元太保不花六世孫。也先不花出于克烈部,先世降蒙,世居高位。不花在世祖朝曾爲太子真金的師傅,文宗朝追贈太傅、恒陽王。不花子亦憐真贈太傅武昌王,秃魯太師廣陽王,按灘太保、趙國公。也先一家是元代望族。元亡後,也先土幹在鞑靼、瓦剌之間,自成勢力。《明太宗實錄》說他“在虜中以黠桀自豪”,直到一四二三年七月,明成祖出兵前,仍然遣使來明朝見,與明朝之間從無戰事。明人李賢撰《陳懋神道碑》,以也先之降爲陳懋的戰功,不免有所誇張。《明史》及《明實錄》稱他爲蒙古王子或迤北鞑靼王子。他與阿魯台的鞑靼,并非統屬。稱王子也隻是因爲他是元代諸王的後裔,并非鞑靼的汗或太子。但是,也先土幹的來降,卻足以使明成祖擺脫困境,有理由稱無功爲有功了。十月下旬也先土幹與陳懋來見。明成祖親加撫慰,封也先土幹爲忠勇王,賜姓名爲金忠。次日,即下诏班師。明成祖車駕自萬全出發,與金忠并馬偕行。十一月初,經居庸關返回北京。文武群臣跪在道旁迎駕,歡呼萬歲。北征鞑靼又算是取得了勝利。

  明成祖晚年多病,爲蒙古邊事所困擾。阿魯台降而複叛,使他耿耿于懷,必欲擒滅而後快。兩次出師無功,表面的祝捷并不能掩蓋内心的羞憤。回京後剛滿兩月,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正月,大同、開平又奏報阿魯台部衆來襲。降明的金忠力請出兵,願爲先鋒作戰。金忠原遭阿魯台脅迫,力請出兵也借以表明對明室的忠貞。明成祖征發山東、山西、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軍兵,以陳懋、金忠爲前鋒,四月初,再次發兵親征,英國公張輔與内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文武大臣随行。兵出獨石口,至隰甯,得知阿魯台已率領騎兵,北移至哈剌哈河支流的答蘭納木兒河一帶。五月初,明軍到開平,稍停。随即北進,經原應昌路,于六月中到達答蘭納木兒河附近。陳懋、金忠回報,前鋒軍已到河畔,并無阿魯台蹤影。明成祖命英國公張輔等領兵搜山。張輔回報,搜索山谷周回三百餘裏,不見一人一騎。張輔請給一月糧深入搜索。明成祖見廣漠之地,難望必得。六月二十一日,下诏班師。

  明大軍分東西兩路回師,預期在開平會合。明成祖親率東路軍由近路返回,七月七日途經清水源,命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撰文紀行,在數十丈摩崖上刻石,說是 “使後世知朕曾親征過此”。十七日,到達距開平尚有十一日路程的榆木川。明成祖自定都北京以來的三年間,三次出征,徒勞往返,勞瘁憤惱,病體日益不支,慚悔不聽夏原吉等的忠言。對左右說“夏原吉愛我!”。次日,在榆木川中病死,年六十五歲。死前向英國公張輔傳遺诏:傳位皇太子。皇太子高熾(仁宗)即位後,上谥号爲太宗。其後明世宗時改谥成祖。

  明成祖即位前,以抗禦蒙古有功,權勢日重,進而奪得皇位。即位後,對鞑靼作戰獲勝。納降阿魯台,轉而進攻瓦剌。阿魯台得勢複叛。明成祖自知失策,在憤惱中一意孤行,一再舉行不明敵情也并非必要的親征,終至身死軍中,爲天下所笑。明成祖在北征中結束了他的一生,明王朝也由此結束了對蒙古的北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