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皇權的鞏固與邊疆統治的建立

(二)皇权的巩固与边疆统治的建立


  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後,将原封地北平改爲北京,設順天府。又在北京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掌管軍事。設行部國子監,招納生員。北京成爲明朝的第二京城,陪都。明成祖長子高熾仍守北京。一四○四年召回南京,封爲皇太子。

  

  一、鞏固皇權諸措施

  明成祖即位後,即宣布廢除惠宗時改建的官制,恢複太祖時的舊制。舊制中存在的種種積弊卻依然有待清除,不得不有所改易。明成祖在恢複舊制的名義下,采取多種措施,以鞏固皇權的統治。

  削奪藩王衛軍明太祖末年,邊地藩王權勢日盛,漸成皇室的威脅。惠宗削藩失敗,帶來成祖奪位的成功。成祖即位後,仍然面臨着如何處置藩王的嚴重課題。邊地藩王通稱“塞王”,有權指揮邊軍。塞王的護衛軍可多至二十萬人以上。明成祖起兵,指責削藩是出自君側的奸逆,即位後不得不爲被削奪的周王、岷王、代王、齊王、湘王等恢複王封。當皇位确立後,明成祖密切監視諸王行動,在較長的時間裏,逐個地削奪塞王護衛,收取軍權。永樂元年(一四○三年)正月代王桂複封歸藩後,十一月間,明成祖敕列代王縱戮取财等三十二罪,革去三護衛軍及官屬。齊王榑複封後,以護衛兵據守青州城。一四○六年,成祖召齊王來京,面斥其過。齊王反駁說,奸臣們喋喋不休,又要學建文時麽?當盡斬此輩。成祖大怒,将齊王拘留京師,削去王封,廢爲庶人。岷王楩複封雲南後,一四○八年,成祖指其殺戮吏民等罪,削去護衛及官屬。遼王植(太祖十五子)封藩廣甯,防守北邊,屢建軍功。成祖起兵,遼王渡海至南京,改封荊州。一四一二年,成祖削奪遼王護衛軍,隻留供役使的軍校廚役。谷王橞(太祖十九子)原封宣府。成祖進兵南京時,在南京城中開門迎降。改封長沙。一四一七年,被告發謀爲不軌,削去王封,廢爲庶人。周王橚複封開封,一四二一年成祖召他進京,說有人告他謀反。周王頓首謝罪,被迫獻還三護衛軍。明成祖吸取惠宗的教訓,有步驟地分別削奪諸藩,收取軍兵,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太祖制定的分封制度并沒有改變。成祖立長子爲皇太子,次子高煦封漢王,藩國雲南。高煦不肯就藩,留居南京,請增兩護衛,得有三護衛軍。從成祖北征,有功。一四一五年改封青州,私募兵士劫掠。次年召回南京,削去兩護衛。一四一七年,徙封樂安州。明成祖由抵制削藩而一再削藩。皇室諸王,恃權不法,仍然是他在位期間始終困擾的難題。

  倚任閣臣明太祖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六部直屬于皇帝。由此高度集中了政權,也增加了日理萬機的負擔。曾有人統計,八天内的内外諸司奏劄,即多達一千六百六十件,涉及三千三百九十一事。(《明太祖實錄》卷一六五)一三八○年九月,明太祖依仿古制,設四輔官,稱春、夏、秋、冬官。依時序輔佐皇帝閱處章奏。春官夏官各選老儒三人。每月三旬輪流任事。秋官冬官不專設,由春官夏官兼理。此制實行約兩年餘。一三八二年又改爲依仿宋朝制度、設立殿閣大學士。以禮部尚書劉仲質爲華蓋殿大學士、翰林學士宋納爲文淵閣大學士。翰林院檢讨吳伯宗爲武英殿大學士,典籍吳沉爲東閣大學士。劉仲質随後即降職爲監察禦史。大學士是皇帝的侍從文臣,兼備咨詢,由文官兼任。明成祖即位後,參據此制,簡選翰林院文臣入值文淵閣。建于皇宮之内的文淵閣原爲皇帝與文臣研讀之所。入閣侍讀的文臣由此得以備咨議,拟制诰。惠宗朝降燕的翰林待诏解缙、修撰胡廣、編修楊士奇、編修楊榮被簡選入閣。一四○四年立太子後,解缙進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春坊屬詹事府,輔導太子。楊榮進侍講,楊士奇進侍讀。又簡選中書舍人,進士黃淮,授翰林院編修。戶科給事中,進士金幼孜授翰林院檢讨,通曉天文的舉人、原桐城知縣胡俨,因解缙推薦,授翰林院檢讨。三人也同時入閣。入值文淵閣的七人,本職仍是翰林院官員,不另置官屬,但受到皇帝的禮重,在皇帝左右,參議朝廷政務,成爲争帝的參謀。爲與外朝的六部大臣相區別,殿閣文臣泛稱爲閣臣。閣臣無行政權,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諸司事務,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閣臣。明成祖的這一措置,爲明朝的内閣制奠定了基礎。

  信用宦官宦官又稱内官或内臣,是曆史形成的一種惡制。元朝,不任宦官。元末,順帝娶高麗女奇氏爲後,信用宦者樸不花(高麗人),後被處死。明太祖即位,力斥宦官。說宦官“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惡者常千百。若用爲耳目,即耳目蔽。用爲心腹,即心腹病”,所以隻可供灑掃使令。明太祖定制,内官不許讀書識字,諸司不得與内監文移往來,“内臣不得幹預政事”(《明史》卷七四及卷三百四)。洪武末年,設置内官監、司、庫、局等機構,制定内官品級,但仍屬于内廷服役,不預外朝。

  明太祖以農民即帝位,時刻疑慮臣僚軍将的不忠和不服。明成祖依兵力奪取皇位,更不能不疑慮臣下的不服和不忠。明太祖防範宦官而信賴皇室諸王。明成祖爲防範諸王和臣下而又倚用宦官。爲偵察臣民的行動,成祖除加強原有的錦衣衛外,又設置東辦事廠,簡稱東廠,任用宦官掌管,秘密偵察朝内外官員動靜。閣臣的日常行動,也由宦官秘密陳報。錦衣衛加東廠,使朝廷偵察工作日益嚴密,宦官也由此得以上下其手。爲防範駐防軍将專權,成祖派宦官赴外地監軍,甚至委派宦官出任軍職統軍鎮守。出使外國也慮臣僚不忠而任用宦官。《明史·宦官傳序》說:從永樂年間開始,宦官得有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隐事諸大權。宦官成爲皇帝的耳目和心腹,明朝的心腹之病不可免了。如果說,内閣的設置,開始了閣臣執政的端緒,宦官的倚用又開創了内臣幹政的惡例,影響是深遠的。

  建三大營明成祖由掌握軍權而奪得皇權,深知軍兵的重要。尤其是京師的軍兵,更是皇權的重要支柱。明太祖時,京師設有京軍,是最精銳的兵力。一三七一年統計,共有二十萬七千八百餘人。但其中精銳,據說隻有七、八萬人(《典故紀聞》卷十七)。京軍分編四十八衛,由五軍都督府統領教練。明成祖爲加強京軍,在京師組建三大營。一是“五軍營”,即原由五軍都督府教練的軍兵,分爲步兵與騎兵兩個兵種,包括京師衛所軍和各地抽調來京的班軍。二是“三千營”,由邊境少數民族即所謂 “邊外降丁”組成,主要是騎兵。原來隻作爲儀仗,後來主要用于巡哨。三是“神機營”,用火器裝備起來的步兵軍團。據說當時采用安南神機槍的制造方法,制成神機槍和神機炮兩種火器,炮利于守,槍利于戰。神機營成爲作戰力較強的機械兵種。

  三大營都設有“提督内臣(宦官)”或“坐營内臣”,另有武臣及坐營官、司官、把總。神機營還設有“監槍内臣”。京軍三大營兵多用于朝廷的重大軍事行動,平時捍衛京師。

  

  二、出征蒙古與北部邊疆的統治

  明成祖即位前,因防守北邊,而壯大了兵威。即位後曾先後領兵親征鞑靼與瓦剌,并在廣闊的北部邊境,建立起了統治機構。

  朵顔三衛明太祖在大甯地區設北平行都司,封十七子朱權爲甯王鎮守。藍玉平納哈出後,當地蒙古諸部皆降。一三八九年設置三衛:自大甯前抵喜峰,近宣府,爲朵顔衛;自錦、義曆廣甯,渡遼河至白雲山,爲泰甯衛;自黃泥窪逾沈陽、鐵嶺至開原,爲福餘衛。明成祖起兵,合并甯王軍衆,挾甯王南下(後徙封南昌),以三衛蒙古首領脫兒火察爲都督佥事,哈兒兀歹爲都指揮同知,掌朵顔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爲都指揮佥事,掌福餘衛事;忽刺班胡爲都指揮佥事,掌泰甯衛事,三衛三百五十七個頭領,各授指揮、千戶、百戶等官。成祖與三衛約定,脫離甯王而自爲藩部,每年發給耕牛、農具、種子等從事農耕,在廣甯等地互市。成祖棄大甯,旨在使三衛爲北邊屏障,解除南下奪位的後顧之憂。三衛由此成爲半獨立的藩部,處于明朝與鞑靼之間,有明一代時叛時服。三衛中以朵顔衛爲最強,原爲元代朵顔山兀良哈千戶所蒙古兀良哈部人住地。明人不明諸部情勢,将三衛各部都泛稱爲兀良哈。

  北征鞑靼蒙古阿裏不哥後裔也速叠兒殺死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後,不再沿用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國号,在和林自立爲蒙古卓裏克圖汗。死後,子恩克汗繼位。其後汗位轉入額勒伯克汗,被瓦剌襲殺,另立坤帖木兒汗,他大約也是阿裏不哥一系。成祖即位時,蒙古汗位已爲鬼力赤所篡奪,曾出兵侵犯遼東。一四○三年和一四○六年,成祖曾先後兩次遣使持玺書招谕。明人記載鬼力赤非元裔。蒙古史籍不見此名。波斯史籍中與他相當的汗,名烏魯特穆爾(UrukTimur),說是窩闊台系的後裔。明人沿襲漢人的舊稱,稱和林蒙古爲鞑靼。

  鬼力赤爲蒙古樞密知院阿魯台所殺,阿魯台等迎立忽必烈系的本雅失裏(一作完者都)爲汗。本雅失裏在元亡後曾逃入中亞的帖木兒帝國(見下節),其後至別失八裏,被迎入和林。一四○八年春,成祖得報,緻書招谕。說到“太祖高皇帝于元氏子孫,加意撫恤”,又說:“元氏宗祧,不絕如線”,可見明廷已确認本雅失裏是元朝宗室的後裔。次年四月,成祖又遣都督指揮金塔蔔歹、給事中郭骥持書去和林,并賜阿魯台等采币。郭骥至和林,被蒙古汗廷殺死。成祖大怒,決意發兵出征。

  一四○九年七月,成祖任淇國公丘福爲大将軍,武城侯王聰爲左副将軍,同安侯火真爲右副将軍,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爲左右參将,五将軍領兵十萬北征。八月,丘福率先鋒軍至胪朐河(克魯倫河),蒙古誘敵深入。丘福等五将軍皆戰死,明軍全軍覆沒。成祖得報,選将練兵,儲備糧饷,準備來春大舉親征。永樂八年(一四一○年)正月,成祖自北京發兵五十萬,親自率領出塞。四月,經闊栾海(呼倫湖)西進,五月至斡難河,大敗本雅失裏軍。本雅失裏随七騎逃走。回師大敗阿魯台軍,追奔百餘裏。成祖親征,獲得大勝利。七月,經開平,返回北京。

  本雅失裏敗後,于一四一二年被瓦剌馬哈木殺死。馬哈木另立家世不明的答裏巴爲汗(一說,出自阿裏不哥後裔)。一四一三年七月,阿魯台奉表納貢,請爲故主複仇。成祖封阿魯台爲和甯王。

  北征瓦剌瓦剌即元代蒙古外剌部,又譯斡亦剌。元末已發展到四萬戶,住地擴展到謙河流域,南至金山(阿勒泰山),與阿裏不哥後王的封地爲鄰。元初皇位争奪中,曾支持阿裏不哥,反對忽必烈。明初,又支持阿裏不哥後裔也速叠兒除滅元帝,奪取汗位。一四○九年五月,瓦剌三首領應明朝的招谕來朝。明成祖封馬哈木爲順甯王,太平爲賢義王,把秃孛羅爲安樂王。馬哈木殺本雅失裏後,阿魯台請求明成祖爲主複仇,讨馬哈木。馬哈木則奏請論功行賞,給予軍器,并請早誅阿魯台。明成祖封阿魯台王位,馬哈木更爲不滿,拘留明朝來使。明成祖以爲瓦剌驕縱,遣宦官海童前往切責。馬哈木揚言出兵攻阿魯台,成祖大怒。一四一四年二月,親征瓦剌。四月出塞,六月至土剌河畔忽蘭忽失溫,答裏巴、馬哈木等率三萬騎來戰,被明軍戰敗。明軍也損失相當。《明實錄》記此役“殺其王子十餘人”,答裏巴大約在作戰中敗死。馬哈木脫身逃走。次年冬,馬哈木遣使入明,貢馬謝罪,陳說慮阿魯台将爲己害。一四一六年三月,阿魯台擊敗馬哈木,向明遣使獻俘。九月,瓦剌馬哈木與太平也來明朝貢。次年,馬哈木死。子脫歡襲封順甯王。蒙古瓦剌部在元代隸嶺北行省,地處西北,接近西部蒙古諸王,與忽必烈系及東部諸王,曆來屬于不同的集團。明朝滅元,瓦剌三王接受明朝招谕,隻求互市,無意南侵。明成祖親征鞑靼,起于明使被殺,防範元裔再起,總算師出有名。出兵瓦剌,雙方受損,隻是由于明成祖不明蒙古内情,措置失宜,征戰并非不可避免。明成祖有意壓抑瓦剌,左袒阿魯台,由此失去瓦剌的信任,阿魯台則更加猖獗了。

  設哈密衛明太祖追擊逃往甘肅的元兵,招撫當地各族首領,曾先後在河州、西甯、洮州等地設衛,又在甘肅西境撒裏畏兀兒安定王領地設置安定、曲先、阿端等衛,在嘉峪關西北置罕東衛。沙州蒙古部衆降明,永樂初置沙州衛。哈密,是元哈梅裏王兀納失裏據地,西與東察合台汗國爲鄰,北接鞑靼,地處明朝通往西域的要道。一三九一年,明太祖曾命左軍都督佥事宋晟領兵攻占哈密城,次年,兀納失裏遣使向明朝進貢。成祖即位,兀納失裏弟安克帖木兒襲王位入貢。次年,受明封忠順王。随後即被鞑靼鬼力赤害死。一四○五年,成祖扶立安克帖木兒之侄脫脫,襲忠順王爵。次年,在其地設置哈密衛,封授當地畏兀兒、哈剌灰等族首領爲指揮、千戶、百戶等職。又派遣漢人官員爲王府長史、紀善(官名,王府輔導),協同理事。明朝在哈密設衛,确立了西部邊陲的統治,意義是重大的。

  建奴兒幹都司明太祖時,元遼陽行中書省平章劉益奉遼東地圖降明。後在其地設遼東都指揮使司,領有二十五衛,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口,北至開原的三萬衛,北部轄區包有遼河。明太祖降納哈出後,明軍曾出開原,進據松花江南北兩岸。成祖即位,亟待确立東北邊境。一四○三年遣使臣往奴兒幹(今特林)招谕黑龍江下遊吉烈迷(金元時代的吉裏迷)等漁獵部落。十一月,女真部落首領阿哈出等入朝,明廷沿用金恤品路建州之名,在其地設建州衛(黑龍江東甯縣境),以阿哈出爲指揮使。十二月,忽剌溫(呼蘭)女真部首領西陽哈、鎖失哈等來朝,在其地設兀者衛(呼蘭河中下遊),以西陽哈爲指揮使,鎖失哈爲同知。次年二月,奴兒幹女真首領把剌答哈來朝,在其地建奴兒幹衛。明廷對烏蘇裏江、黑龍江流域從事漁獵的各少數民族,都泛稱女真或女直。成祖即位後的六年間,被稱爲女直的諸部落與吉烈迷部落相繼來朝,明廷先後設置一百三十二衛。

  一四○九年初,奴兒幹官員忽剌佟奴來朝,奏請在奴兒幹設立元帥府。明廷于閏四月定議在其地設置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幹都司),任命東甯衛指揮康旺爲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爲都指揮佥事。六月,又置奴兒幹都司經曆司,設經曆一員。一四一一年春,明成祖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軍官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護送康旺等順黑龍江而下,至亨滾河口對岸特林的奴兒幹地就任,奴兒幹都司作爲明廷在東北邊境的統治機構,正式建立。

  一四一二年明成祖命内官亦失哈巡視自海西至奴兒幹各地居民以及苦夷(庫頁島)諸部落。十月,在苦夷島北部的囊阿裏設囊哈兒衛,頒發囊哈兒指揮使官印。康旺等在奴兒幹城元代征東元帥府地設立治所,又在治所附近建造永甯寺,供奉觀音。一四一三年,建立《敕修永甯寺記》碑石,銘刻漢文碑記,并以蒙古字、女真字摘譯,刊于碑陰。碑文中還記述了奴兒幹都司的建立及苦夷島諸民來附的事迹。

  奴兒幹都司建立後,轄境東至鲸海(日本海),西至朵顔三衛,南至鴨綠江,北至北山(外興安嶺)。轄境各族居民向明朝進貢狩獵土産。首領被授任各級官職,進京納貢獲得回賜。明成祖成功地争取到各族部落首領附明,确立了東北邊疆的統治。

  

  三、烏斯藏及西南地區建置

  明太祖立國後,随即遣使往元代的吐蕃地區招谕,并在該地區建立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明成祖封授各地藏族政教首領,确立了藏族地區的統治秩序。雲南平後,成祖又開設貴州建置,以鞏固西南地區的統治。

  烏斯藏、朵甘都司元世祖尊奉吐蕃薩迦喇嘛八思巴爲帝師,封大寶法王,統領十三萬戶。元朝曆代帝師,都由薩迦寺喇嘛襲封。必力工(止貢,在拉薩東北)和帕木竹(在拉薩東南)等地信奉噶舉(口授)派喇嘛教的貴族,相繼起兵,與薩迦派争奪領地。元朝衰亡時,吐蕃地區也已陷于混亂。明太祖即位後,一三六九年即遣使去吐蕃地區告谕明朝建國,又派遣陝西行省官員前往各部落,招谕元朝舊封官員來朝授職。一三七三年,薩迦派攝(代)帝師喃加巴藏蔔來京,封授“熾盛佛寶國師”,所舉烏斯藏及朵甘思地帶官員六十人,分別授予指揮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帥、招讨等職。烏斯藏指以拉薩爲中心的前後藏地區。朵甘包括烏斯藏以東至陝西、四川鄰界的藏族居地,元代曾設朵甘思都元帥府。明廷在其地推行衛所制,分設烏斯藏衛指揮使司及朵甘衛指揮使司。次年,在河州設西安行都指揮使司,總管河州、烏斯藏及朵甘。原設烏斯藏衛及朵甘衛指揮使司也升爲行都指揮使司,又任命各級官員五十六人。洪武八年(一三七五年)正月,在納裏(阿裏)地區設置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兩都司指揮使以下各級官員及元帥府元帥,均由明廷任命藏族貴族首領擔任,依明朝制度建立起軍政統治秩序。

  封授諸王元末吐蕃薩迦派逐漸衰落,噶舉派、格魯派等教派相繼興起。明成祖即位後,不再沿襲元代獨尊薩迦的舊制度,對各地宗教首領分別封王。僧王也各自向明朝進貢,接受封敕。帕木竹巴喇嘛章陽沙加監藏曾受元封灌頂國師。明初襲封。明太祖曾遣内地僧人智光(武定人)兩次入藏區招谕。成祖即位後,再遣智光往帕木竹巴地招谕。一四○六年二月,帕木竹巴襲封灌頂國師的吉剌思巴監藏巴裏藏蔔遣使入貢。三月,明成祖遣使封授爲灌頂國師闡化王,頒賜玉印并白金五百兩及绮絹茶等。智光又到朵甘思地區的館覺(貢覺)及靈藏招谕,命當地喇嘛爲灌頂國師。兩地分別遣使入貢。一四○七年三月,明廷封授館覺灌頂國師宗巴斡即南哥巴藏蔔爲護教王,賜金印。封授靈藏灌頂國師着思巴兒堅藏爲贊善王,亦賜金印。一四一三年五月,明廷又分別封授薩迦派思達藏的喇嘛南谒烈思巴爲思達藏輔教王,噶舉派必力工瓦喇嘛領真巴兒吉監藏爲必力工闡教王。明成祖先後封授五王。帕木竹巴一直受到明廷的優禮,最先封王。朵甘兩王因地近陝蜀,特賜金印崇禮。後二王則明著地區性王号。五王爲宗教領袖但各有分地,爲一方之長,每三年向明廷朝貢一次。

  明成祖還先後封授三位純屬宗教領袖但地位更高的“法王”。烏斯藏卒爾普寺(楚布寺)寺主是噶舉派的噶瑪系。此派早在南宋時即已創立,奉行活佛轉世制,分黑帽、紅帽兩支。明初,黑帽寺主哈立麻(哈爾麻)爲轉世活佛。一四○六年,明成祖先後派遣雲南沐昕及宦官侯顯往烏斯藏迎請。當年十二月,哈立麻來京師,受到明成祖的禮遇和厚賜。次年正月,封授“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

  薩迦派領袖、主持薩迦寺的喇嘛昆澤思巴由明廷宦官迎請,一四一三年二月,到達京師南京。明成祖封授正覺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剛普應大光明佛,領天下釋教。次年正月,由宦官護送回藏。

  格魯派是明初新創的教派。創始人是羅桑紮巴(善慧稱吉祥),因出生于宗喀(青海湟中一帶),故稱宗喀巴(人)大師。早年入藏學習各派佛法,兼通顯密二宗。鑒于當時各派僧官兼爲領主,戒律廢弛,沉溺享樂,因創新派,弘揚戒律,嚴禁娶妻,整饬寺院。入教喇嘛戴黃帽,以示持律,俗稱黃教。明使入藏招谕。宗喀巴曾于一四○八年上書明成祖答謝。一四○九年,得帕木竹巴闡化王之助,格魯派在拉薩舉行祈願法會,獲得僧衆的擁戴,成爲一大教派。一四一四年十二月,宗喀巴弟子釋迦也失(又名绛欽卻傑),來明京師朝見。次年,明成祖封授爲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其後明宣宗時加封大慈法王),一四一六年五月自京師啓程回藏。

  明成祖于三教派,均加招谕,分別封授。授兩法王“領天下釋教”,實即統領本教派僧衆,與元代帝師的統領天下釋教,含義不同。明朝曆代相承,三教派分別遣使向明朝進貢,明廷各有回賜。

  開設貴州元朝在湖廣行省與雲南鄰界地區設立八番順元宣慰司統治。在貴州(今貴陽)設順元宣撫司。其北播州、思州等地各設宣撫司,以統治當地各族居民。明太祖設置貴州宣慰使司。又在思州分設思州與思南兩宣慰使司。又設部指揮使司鎮守貴州等地。成祖即位,在雲南與湖廣鄰境的元普安路,設普安安撫司,隸屬于四川。元末,水西彜族暖翠爲貴州宣慰使,明軍平雲南後,降明。明太祖仍命爲宣慰使。暖翠死,妻奢香繼任,進京向明太祖陳告,明都指揮使司的都督馬烨在當地苛虐,明太祖斬馬烨。彜部感服。思州和思南兩宣慰使,由田氏兄弟分任。永樂初,思州田琛與思南田宗鼎争地。明成祖遣使臣蔣廷瓒前往勘查。田琛及田宗鼎被密捕來京斬首。明成祖将内地各省的建置推行于貴州,于一四一三年二月,設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任蔣廷瓒爲左布政使。原湖廣西境貴州、思州地均劃歸貴州市政使統轄,下設思州、新化、黎平、石阡、思南、鎮遠、銅仁、烏羅等八府。一四一六年,又設貴州提刑按察司。貴州由此成與雲南平等的省區,隻是科舉鄉貢附于雲南。明成祖開設貴州建置後,全國的布政使司,也由十二增爲十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