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北伐戰爭的失敗

第七節 北伐戰爭和道學統治的確立


  一一六一年,金帝完顏亮(海陵王)在軍中被殺,金世宗即皇帝位。一一六二年,宋高宗退位,傳位給孝宗(趙昚。從此,宋、金對峙的形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金朝統治者著力鞏固它的封建制統治,不再發動大規模的南侵戰爭。南宋王朝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北上抗戰收復失地;一是維持現狀,在江南苟且偷安。南宋統治集團內由此形成抗戰派和妥協派兩個派別。孝宗、張浚發動第一次北上伐金的戰爭,遭到了失敗。甯宗、韓侂冑發動了又一次北伐戰爭,再次遭到失敗。以史彌遠為代表的投降派控制了南宋王朝。

(一)北伐戰爭的失敗

  宋朝自真宗以來,歷代皇帝都是太宗的子孫。高宗無子,收養太祖七世孫趙昚為太子。孝宗即位,皇權又轉入太祖一系,在當時統治集團中起著一新耳目的作用。孝宗在做太子時,就積極主張抗戰。金完顏亮南侵,投降派紛紛要求退守,太子上書反對,請求親自作前鋒抗敵。給太子講儒學的王府教授史浩,力言太子不能領兵,改請隨高宗去建康。孝宗剛一即位,就召見主戰的大臣張浚,說:“久聞公名,今朝廷所賴惟公。”張浚大力陳說主和議的錯誤,勸孝宗堅持進取。孝宗任命張浚為江淮東西兩路宣撫使,統帥軍馬,加少傅,封魏國公。七月,孝宗又下詔,追複岳飛和嶽雲的官爵,依官禮改葬,嶽飛的子孫也都特予錄用。岳飛父子因抗金得勝而被害,引起人們長久的懷念和不平。抗戰派官員和太學生多次上書為嶽飛訟冤。高宗當然不予理會。孝宗即位,起用張浚,追複嶽飛,表明對抗戰派的支持。朝野上下,為之一振。

  一一六三年初,張浚進為樞密使。史浩為右相,陳康伯為左相。孝宗又起用遭到秦檜誣陷,流落二十年的辛次膺同知樞密院事。被秦檜以“妄議和好”的罪名貶斥的胡銓,也被召入朝。朝中的秦檜黨人都被驅逐。從此,抗戰派在朝中占了優勢。右相史浩,成為朝中妥協派的代表。

  完顏亮南侵時,吳玠自四川出兵,一舉收復秦鳳、熙河、永興三路地區。史浩作相,草擬詔書,勒令吳玠撤退。川陝宣諭使虞允文極力反對,當面向孝宗陳說利害。孝宗又後悔說:“史浩誤我!”再次下詔要吳玠自己決定進止。但吳玠接到前一個詔書,不敢違抗,已開始被迫撤軍。金兵追擊,宋兵大潰敗。原來已收復的地區,又被金朝奪去。

  張浚出帥江淮,作北上抗戰、恢復失地的準備。抗戰派紛紛建策北伐。史浩又出來反對,主張修築瓜洲、採石兩處的城防,以保長江。這實際上是投降派放棄淮南計畫的翻版。張浚認為:這是自動向敵人示弱,築城防也應在淮河上的泗州。一一六三年四月,孝宗召見張浚,問恢復的計畫。張浚請孝宗即日下詔,進駐建康,鼓舞將士北伐。史浩又持異議,說“先為備守,是謂良規。議戰議和,在彼不在此”。張浚和史浩在殿上辯論,史浩根本反對恢復中原。張浚單獨見孝宗,提出出兵渡江計畫,得孝宗准許,不經三省,直接派兵出戰。史浩聽說出兵,大怒說:“我是宰相,出兵不和我商量,還當什麼宰相!”上書攻擊張浚、陳康伯,並請求辭相。孝宗罷免史浩相位,支持張浚出兵。抗戰派勝利了。

  金朝自一一六二年冬即派兵十萬屯駐河南,揚言要攻取兩淮。張浚大兵屯駐盱眙、泗、濠等州,金兵不敢輕動。一一六三年四月,張浚派濠州李顯忠軍、泗州邵宏淵軍分道出擊。

  李顯忠原名世輔,十七歲在綏德軍隨父李永奇從軍抗金。李永奇一家二百人全被金兵殺害。李顯忠招募兵士得萬人,投吳玠,轉至臨安,高宗賜名顯忠。紹興間,李顯忠曾和金完顏宗弼軍作戰,收復靈璧縣。因奏呈“恢復策”力主抗戰,被秦檜迫害貶官。完顏亮南侵,李顯忠又被起用,收復淮西州縣。孝宗即位,建策出兵取宿州、濠州,攻佔汴京,以通關陝,收復河東。李顯忠一貫堅持抗戰,鬥志是昂揚的。自濠州出兵,五月初即按計劃攻下靈璧縣。邵宏淵自泗州圍攻虹縣,不能下。李顯忠派靈璧降卒,招降虹縣金守將。李、邵合兵,進取宿州。宋兵渡濠登城,在城中奮勇巷戰,斬首數千,勝利收復宿州城。捷報傳來,孝宗親自寫信給張浚說: “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南宋投降派長期以來,一意求和,節節敗退。宿州的勝利,使朝內外震動了。

  孝宗以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邵宏淵攻虹縣無功,位在李下,由此與李顯忠不和。金兵紇石烈志寧(紇音河hé)部自睢陽反攻宿州,被李顯忠打退。金軍繼續增兵,李、邵分兵夾攻。邵宏淵竟臨陣按兵不動。對人說:“當此盛夏,搖著扇子還不涼快,怎麼能在烈日下作戰。”軍官們見李、邵不和,各自奔逃。金兵攻至宿州城下,李顯忠盡力抵禦,歎息說:“如果各軍合作,自城外掩襲,敵帥可擒。”邵宏淵見金增兵,極力主張撤退。李顯忠孤軍難敵,夜間自宿州撤出。金兵追至符離,宋兵大潰敗。李顯忠到盱眙見張浚,張浚上疏請罪。

  符離戰敗,妥協派官員對張浚大舉圍攻。孝宗寫信給張浚說:“今日邊事,倚你為重。你不可怕人議論而心懷猶豫。前日舉事,是我和你的主張,今日也須和你一起了結。”張浚接書,在海、泗、濠、滁等州部署防務,加強兩淮守備。

  但是,符離戰敗,孝宗自己已在猶豫動搖,準備起用秦檜餘黨湯思退同金朝議和。辛次膺對孝宗說:今日之事,不是湯思退所能辦,恐怕要有誤國家。又說:臣和思退難以同列。辭官而去。七月,孝宗用湯思退為右相。八月,派盧仲賢到金軍議和。金朝揚言要海、泗、唐、鄧等州地。孝宗面告盧仲賢不能答應四州。湯思退卻在背後告盧,可以許割四州求和。十月,盧仲賢自宿州金軍回來,已許割四州。湯思退又派秦檜餘黨王之望出使金朝割地。抗戰派官員紛紛反對。右正言陳良翰說:金國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里要害之地,決不可許。張浚、虞允文、胡銓等連續上書,反對求和。王之望出使,張浚又上疏說:“自秦檜主和,造成前年的大禍。檜的大罪還沒有處治,他的黨羽又出來作惡。現在內外議論還未定,就派出使臣議和,將來誰還替陛下效力?”張浚隨後又親自到臨安見孝宗,大力陳說不可向金朝求和,請孝宗到建康,計畫進兵。在抗戰派一片反對聲中,孝宗又有所悔悟,手詔王之望在邊境待命。另派使臣去金軍,說四州不可割,一定要四州,就罷和議。孝宗任張浚為右相兼樞密使,湯思退為左相(陳康伯罷左相)。湯思退唯恐和議不成,請孝宗奏稟太上皇(高宗),然後從事。孝宗大怒說:今天已不是秦檜的時候,你的議論比秦檜還不如!湯思退不肯甘休,陰謀陷害張浚。

  張浚回到江淮視師,加強戰備,招納來自山東、淮北的抗金義軍一萬二千人,編入建康、鎮江兩軍,又招收淮南等地壯士萬余人組成萬弩營,加強泗州守軍。要害地點都修築城堡。江淮增置戰艦,準備武器。金朝陳兵淮上,原想對宋朝威脅、訛詐。張浚整軍備戰,金朝大為驚慌,趕忙撤退。事實說明,金朝這時還無力大舉南侵,宋朝完全有力量抗禦金朝。

  但是,金兵退後,湯思退等卻又大肆活動。一一六四年四月,張浚出朝視師。湯思退指使右正言尹穡攻擊張浚擁兵跋扈,浪費國用,不調動泗州守將是抗拒朝廷命令。錢端禮攻擊張浚,兩淮名為備守,守未必備,名為治兵,兵未必精。一次,孝宗召朝官議事,主和者竟占一半。在妥協派的壓力下,孝宗再次動搖屈服,從前線召張浚還朝,罷去相位,出判福州。陳良翰等說:“張浚忠勤,眾望所歸,不應去朝。”陳良翰也因此罷官。孝宗又下令虞允文放棄唐、鄧兩州。虞允文拒不受命,也被召還。湯思退命令解散萬弩營,停修海船,拆除張浚修築的水陸防禦工事,撤退海州、泗州守軍,作割地求和的準備。

  張浚被排擠出朝,在路上聽說朝廷決定議和,繼續上書反對,說:“尹穡奸邪,必誤國事。”有人勸張浚不要再談時事。張浚反駁說:“我久居重任,現在雖然去朝,仍盼望皇帝感悟。見到的事,怎能不說。”途經餘幹,病死。張浚死後,湯思退派魏杞(音企q!)去金朝議和。兵部侍郎胡銓上書反對,說“肉食鄙夫主張和議,一是膽子小,二是圖苟安,三是想升官。”太學正王質也上書給孝宗,說:“陛下心志未定,聽說金朝力弱,就要北伐。聽說自己力量不足,就要盟守。聽說金兵要來,又要割地議和。” 還說:“湯思退不會為陛下作什麼好事!”王質因而被罷免。湯思退將反對撤兵割地的抗戰派官員二十余人逮捕入獄,又派人去金朝通消息,要敵軍出動大兵來威脅議和。

  金軍得到情報。十月間,再發兵渡淮南侵。宋守軍對這個突然襲擊,全無戒備。金兵自清河口侵楚州。知楚州魏勝統帥義軍拒敵。水軍都統制劉寶說:朝廷正在議和,不准出兵。十一月,金兵越境入侵,魏勝軍在淮陰奮勇抗敵。弓矢用盡,倚土丘抗禦。魏勝對士兵說:“我要死在這裏。你們能脫走的,趕快回去報告皇帝。”魏勝戰死。金兵攻下楚州,劉寶棄城逃跑。金兵又入侵濠州、滁州。宋都統制王彥逃走。金兵又攻佔商州,揚言索要商、秦兩州地。金兵再次入侵的消息傳到朝廷,群情激憤,紛紛揭露湯思退。孝宗罷免湯思退出朝,去永州居住。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說湯思退、王之望、尹穡奸邪誤國,勾結敵人,請把三人斬首。湯思退路過信州,聽到消息,心驚膽戰,憂嚇而死。王之望、尹穡被罷官。

  在敵軍的威脅下,孝宗繼續屈辱求和,派王忭(音變bi4n)到金軍,答應割讓商、秦兩州。十二月,原來停留在鎮江的使臣魏杞渡過淮河,到金朝求和。宋朝原許割讓四州外,又割去商、秦兩州地。交換的條件只是南宋不再向金稱臣,改稱侄皇帝。原來的“歲貢”改稱“歲幣”,每年減少十萬,仍交銀絹各二十萬。宿州戰後,宋朝在完全有能力繼續抗戰的情況下,憑空割去大片土地,達成所謂“和議”。

  此後的金朝,在各族人民不斷反抗中,力圖維護它的封建統治。宋、金兩朝,約三十年,不再有大的戰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