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

皇位繼承與宮廷風波

第三節 宋朝統治的腐敗和 農民、士兵的反抗


  真宗、仁宗、英宗統治下的六十幾年間,是宋朝中央集權的統治鞏固後,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時期,也是統治集團日益衰弱腐朽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裏,宋朝的統治陷入了越來越深的危機。農民與士兵相結合,舉行了武裝起義。本節分別敍述這一時期裏的皇位繼承、對遼夏的和戰、統治的腐敗與農民士兵的起義。


(一)皇位繼承與宮廷風波


  一、真宗嗣位

  宋太祖有子四人,均為即位前所生。長子德秀及第三子德林早亡。次子德昭,幼子德芳。太祖在位時,未立太子。德昭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德芳授貴州防禦使。九七六年十月,太祖在一天夜間死去,死前曾召弟晉王匡義(改光義、太宗)秉燭對飲,留宿宮中。次日,太宗宣詔即位。後世史家或懷疑太宗謀害太祖篡位,即所謂“燭影斧聲,千古之謎”。宮廷事秘,難得實證,但太宗立後,太祖兩子先後致死,則是事實。太宗以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興元尹。九七九年八月,德昭隨從太宗征伐北漢,敗歸。德昭請賞太原作戰的軍士。太宗怒斥他說:“等你自己作皇帝,再賞不遲!”德昭懼罪自殺。九八一年三月,德芳也突然病死,年僅二十三歲。死因不明。

  太宗即位,宣稱母后杜太后曾有遺詔傳弟,藏之金匱(一說,系偽作)。故即位後又以弟廷美(光美)為開封尹,封齊王。德昭、德芳相繼死去,廷美也不自安。宰相趙普對太宗說:“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有人誣告廷美有意謀位。太宗免去廷美開封尹,降為西京留守。趙普與宰相盧多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兵部尚書)不和,又指告廷美與盧多遜交結。太宗將盧多遜免官流放,處死有關官員多人。廷美罷職歸第,又貶房州安置。九八三年冬,廷美至房州,憂悸而死。

  太宗有九子。皇后李氏生子不育。真定人李妃生子元佐、元侃。元佐為長子,封楚王。太宗斥逐廷美,元佐極力申救。廷美死,元佐得狂疾,九八五年被廢為庶人。元侃為太宗第三子,原名德昌,改名元休,九八八年封襄王,又改名元侃。九九四年,太宗與左諫議大夫寇准謀議,授元侃開封尹,進封壽王,表明有意傳位。次年八月,太宗恢復立太子制,立元侃為皇太子,改名恒,時年二十九歲。太子廟見回宮,沿途居民觀望,說“少年天子也。”太宗不悅,對寇准說“人心驟然歸屬太子,要置我于何地!”。寇准拜賀,說這是社稷之福。

  九九七年三月,太宗病死,年五十九。參知政事李昌、知制誥胡旦與宦官王繼恩謀立元佐。李後命繼恩召宰相呂端(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議事。呂端將王繼恩鎖在書閣,然後入朝。李後說,“皇帝已晏駕,立嗣以長較順。現在當如何?”呂端說:“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天,豈容另有異議”。李後乃命立太子恒(真宗)即帝位。真宗即位尊李後為皇太后。生母李妃已死,進為賢妃,追諡元德太后。

  幽州人呂端,太宗朝曾知成都府。廷美為開封府尹,召為判官。其後,太宗第二子元禧為開封尹,呂端又為判官。元禧死,擺拜參知政事,進為宰相。有人對太宗說:“呂端為人糊塗”。太宗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太宗死後,呂端臨事鎮定,順利地輔立真宗即位,避免了一場皇位之爭。李昌、王繼恩都被貶降,胡旦免官流放。

  太宗曾自稱奉太后遺詔,兄弟傳承皇位。廷美(光美)被迫害至死,才得傳位於真宗。此後父子傳襲,北宋皇位轉入了太宗子孫一系。

  

  二、仁宗繼統與宮廷風波

  真宗即位前娶潘美之女,病死。又娶郭氏,即位後立為皇后。一○○七年病死,無子。一○一二年,立劉德妃為皇后。真宗曾命劉妃侍女李氏侍寢,一○一○年生子,名受益。劉妃無子,取為己子,與楊淑妃撫養。李氏不敢明言。一○一八年八月,立皇子受益為皇太子。一○二○年夏,真宗得風疾。朝政都由劉後決定。宰相、同平章事寇准密陳傳位太子,又言參知政事丁謂奸佞,不可以輔少主。真宗在病中默許,事後即遺忘。寇准飲酒,洩露此事。丁謂得知,奏請罷免寇准。寇准被罷相,以參知政事李迪同平章事。丁謂又奏稱入內都知宦官周懷政,陰謀奉真宗為太上皇,傳位太子,罷皇后預政,並曾密告寇准。周懷政被處死。寇准被斥出朝,知相州。丁謂擅權用事,李迪奏丁謂罔上弄權,願與丁謂一起罷任,由禦史台劾正,真宗命李迪出知鄆州,丁謂出知河南府。丁謂自陳,仍然留朝中視事,權勢日盛。十一月,真宗下詔:“自今軍國大事仍舊親決,余皆委皇太子與宰相、樞密使等參議行之”。(《宋史•真宗紀》)這時皇太子不滿十一歲,實由皇后裁決。乾興元年(一○二二年)二月,真宗病死,年五十五。遺詔太子受益即位,改名禎(仁宗)。劉後“權(代)處分軍國事”。仁宗即位,尊劉後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后妃。明年改年號為天聖。

  劉後執政十一年,一○三三年病死,年六十五。史稱她“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習(宦官)亦少所假借,宮掖間未嘗改作,內外賜與有節”(《宋史•章獻明肅劉皇后傳》)。劉後謹慎處事,宋王朝在仁宗年幼時期,仍能以保持政局的穩定,並未出現皇位之爭。

  劉後死前一年,仁宗生母李氏在宮中病死。李氏始終以宮人自處,不敢言太子事。死前才進封為宸妃。劉後欲以宮人禮殯葬。宰相呂夷簡進奏說:“倘若還想到劉氏,喪禮就宜從厚”。劉後采呂夷簡議,以皇后服入殮,用水銀實棺,以一品大禮,殯棺于洪福院。劉後死後,有人對仁宗說:“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因不明”。仁宗大慟,追尊李妃為莊懿皇太后,到洪福院祭告,親自開棺,見冠服如皇后禮,大為感動。說:豈能聽信人言!對劉後家族更加厚待,又遵劉後遺詔為楊淑妃奉上皇太后尊號。仁宗自幼,得劉、楊二後撫養,愛護備至。仁宗親政後,群臣或追論前事,詆毀劉後。右司諫范仲淹上疏說:“太后受先帝遺命,調護陛下十餘年,應掩小故,全大德”。仁宗說:“這也正是我不忍聽的”。下詔朝內外不准再談論皇太后事。仁宗處置得宜,一場宮廷風波得以息止。

  仁宗娶平盧軍節度使郭崇之女為妻,立為皇后。仁宗親政,呂夷簡上疏陳奏正朝綱等八事,議罷太后任用的樞密使張耆、副使夏竦、范雍、趙稹、參知政事晏殊等多人。仁宗回宮,告知郭後。郭後說:呂夷簡就不附和太后麼!只是機巧善變而已。一○三三年四月,仁宗詔下,同時罷免呂夷簡相位。八月間,呂夷簡複相,自內宦閻文應處得知罷相出於郭後,遂謀報復。十二月,郭後在宮中與尚美人(妃爵)、楊美人忿爭。呂夷簡請廢郭後。仁宗廢郭後為淨妃,詔稱入道。台臣交諫,不聽。次年,郭妃出居瑤華宮,尚氏入道,楊氏安置別宅。郭後出宮之後,仁宗仍不時遣入存問。內侍宦官閻文應曾參予廢後謀議,深恐郭後再立。一○三五年十一月,派醫者為郭後診病,郭後突然死去。知開封府范仲淹劾奏閻文應之罪。閻文應被竄逐嶺南,死於途中。次年追複郭氏為皇后,以後禮葬。

  郭後出宮後,一○三四年九月,仁宗娶名臣曹彬之孫女,立為皇后。一○四八年又以張氏為貴妃。一○五○年,張妃伯父堯佐驟升為宣徽使、節度使、景靈宮使、群牧使等四使,為前此所未有。殿中侍御史唐介、知諫院包拯等力諫,罷去宣徽、景靈二使。次年冬,又除張堯佐宣徽使,知河陽。唐介又抗諫,仁宗說,除擬是出中書。唐介於是劾奏中書首相文彥博因交通嬪妃宦官,得致相位。仁宗大怒,貶唐介出知英州。文彥博罷相知許州。唐介因而被稱為“真禦史”,直聲滿天下。

  一○五四年初,張貴妃病死,無子。仁宗曾先後有三子,長子昉,次子昕,三子曦,均早亡。張妃死時,仁宗年已四十五歲,仍無子嗣。皇位繼承,於是又成為朝野矚目的議題。

  

  三、英宗嗣立與尊濮之議

  一○五六年五月,知諫院範鎮上疏,奏請建儲,建言選拔宗室中的賢者,試以政事。待有子嗣,可仍遣回邸。仁宗不納。范鎮又向仁宗面陳,至於泣下。仁宗說,朕知卿忠。當再等二、三年。范鎮連上十九疏待命。仁宗罷免範鎮知諫院,改任糾察在京刑獄。朝野諸臣建言立儲的奏章漸多。宰相文彥博、富弼、王堯臣等也勸仁宗早日定計。一○五八年六月,禦史中丞包拯上疏說“東宮虛位日久”,請立太子。仁宗說,卿欲立誰?包拯回答說,臣請立太子,是為宗廟萬世計。陛下問臣等立誰,是對臣有懷疑。臣年七十,且無子,並不想為自己。仁宗說:“徐當議之”。這年,文彥博罷相,以韓琦同平章事。一○六○年,韓琦向仁宗建言,皇嗣是天下安危所系,請擇宗室之賢者。仁宗說,後宮將有人分娩,姑且稍待。七月間,後宮貴人(妃號)董氏分娩,又生一女,為仁宗第十三女。韓琦以《漢書•孔光傳》進見,說漢成帝無嗣,立弟之子。又進上知諫院司馬光、知江州呂誨等人請立太子的奏疏,仁宗對韓琦說:朕有此意多時矣,但未得其人。問“宗室中誰可以”。韓琦說:此非臣下敢議。仁宗說宮中嘗養子二人,大者可也。韓琦請示名字,仁宗說是宗實。

  宗實是太宗第四子元份(原名元俊)之孫。父允讓曾由真宗收養宮中,仁宗出生後,送還府第。後封汝南郡王,有子十三人。宗實是第十三子,四歲時,曾被仁宗收養宮中,由苗德妃撫育五年,送還王府。一○五九年,十一月允讓病死,年六十五,追封濮王。仁宗有意傳位宗實,韓琦極力促成,一○六一年十月,宗實在父喪中被起用為知宗正寺。次年八月,又立為皇子,改名曙。皇子立後半年,一○六三年二月,仁宗病死,年五十四歲。遣詔皇子曙(英宗)即位。

  英宗於四月間即位,即得病不朝。尊仁宗後曹後為皇太后,詔請權處分軍國事,垂簾聽政。太后與英宗之間,漸生間隙,兩宮不和。一○六四年五月,英宗病癒,宰相韓琦請曹太后還政。曹後說:每日在此,甚非得已。隨即撤簾回宮。

  英宗親政,韓琦有擁戴功,加尚書右僕射。韓琦與樞密使富弼不和。富弼以使相出判揚州。文彥博繼為樞密使。

  英宗生父允讓,已封濮王。英宗繼位稱帝,濮王當如何追尊,在朝臣中引起了爭議。一○六五年四月,詔命禮官及待制以上官員集議崇奉濮王典禮。韓琦原請尊禮濮王及王之夫人王氏、韓氏、縣君任氏(英宗生母)。天章閣待制司馬光奏稱:“為人後者為之子,不敢複顧私親”,“若恭愛之心分施於彼,則不得專一於此”。請依先朝封贈親屬事,王、韓、任三氏改封大國太夫人。起草制誥的翰林學士王珪即以司馬光之議為據,又奏稱濮王于仁宗為兄,宜稱皇伯而不名。中書奏,出繼之子於所繼、所生父母皆稱父母。議稱皇伯,于禮無據。參知政事歐陽修上疏反駁司馬光、王珪,說改稱皇伯,前世皆無典據,進封大國,禮無加爵之道。請下尚書,集三省、禦史台詳議。朝臣意見不合,議論洶洶。太后切責韓琦,英宗詔令暫且罷議。侍御史知雜事呂誨上疏說:“豈可事有未定,遽罷集議”,重申王珪等皇伯之議。司馬光也又上言,贊同王珪。次年正月,呂誨見屢次上奏,不報,乃與侍御史范純仁、監察禦史呂大防共同上疏,激切抨擊韓琦、歐陽修。奏稱:“豺狼當路,擊逐宜先,奸邪在朝,彈劾敢後?”“參知政事歐陽修首開邪議,妄引經據,以枉道悅人主”“宰臣韓琦初不深慮,國欲飾非,傅會其辭,詿誤上聽”,請將歐陽修、韓琦治罪。數日之後,皇太后手詔:“濮王及太夫人王氏、韓氏、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父、母)。仍尊濮安懿王為濮安懿皇。兩夫人及縣君並稱後”。英宗下詔說,面奉皇太后慈旨,“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崇之典,豈易克當,”即只稱父母,不稱帝后。又詔以濮王墳塋為園,即園立廟。濮王子宗朴封濮國公,奉祀。時論以為太後手詔尊濮,英宗謙讓稱親,均出於中書的謀劃安排。一場爭議,遂告平息。呂誨等因不見用,請辭禦史台職。呂誨遷知蘄州,範純仁通判安州,呂大防知休寧縣。

  英宗在位不滿四年。治平四年(一○六七)正月病死,年僅三十六歲。英宗皇后高氏生四子,長子仲鍼,一○四八年生。英宗即位,改名頊,封穎王。治平三年十二月,英宗在病中立頊為皇太子。英宗死,太子頊(神宗)奉遺詔即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