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搜尋結果

Translate

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

戰國形勢

第五章 兼併劇烈時期——戰國

第一節 戰國形勢

  東周兼併戰爭繼續發展,以三家分晉為標誌,進入戰爭劇烈的戰國時期。形式上是七個大領主爭城奪地,實際是一個已經成為階級的新興地主階級以及與它血肉相聯的大商賈和說客游士推動大領主們為建立地主政權而展開劇戰。一百八十二年長期戰爭,基本上是地主政權的秦對領主地主混合政權的山東六國猛烈進攻,結果秦國勝利,出現了統一全國的封建地主皇朝——秦朝。

  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晉國韓趙魏三家世卿立為諸侯,戰國時期開始了。在東周時期政治上還發生一些天下大宗和共主作用的封建領主王朝——東周,到戰國時期,完全失去了作用,它只是作為一個小國存在著(前二四九年秦滅周國),不再是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王朝。

  戰國是七個獨立的強國,各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相互間進行攻擊或防禦的戰爭。戰勝國擴地,戰敗國削地,疆域常有變動。七國位置,西方秦國,東方齊國,南方楚國,北方燕國,中部韓趙魏三國,趙在北,韓近西,魏居中,韓魏最接近秦國,先受秦攻擊。

  

  一 秦 國

  秦在東周時期,是個文化落後的國家。前三六一年,秦孝公立,下令求賢。衛國人法家公孫鞅(仕秦有功,封于商,號商鞅)應募入秦,得孝公信任,變舊法創立新法。秦從此成為七國中第一強國。早在戰國初年,李悝(音虧kuī)在魏,吳起在楚,曾行新法,但為舊勢力所阻。秦舊勢力較小,因之商鞅變法得到成功。商鞅也就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

  前三五九年,商鞅第一次變法,要點如下:

  (一)組織民戶 重編戶籍,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什伍內各家互相糾察,一家作奸犯法,別家必須告發,如不告發,連同受重罰。這是殘酷的統治法,但在貴族領主役使下的大量農夫因此得直接作為國君的民戶,是有進步意義的。

  (二)加強勞動力戶主如有兩個兒子,兒子到一定的年齡,必須分家各自獨立謀生,否則加倍出賦稅。父子兄弟各立門戶,可以加強生產中的自動性,防止一家人相互依賴,勞逸不均。分家之後,各自照顧自己;兒子借給父親耕具,就覺得是個很大的恩惠;婆母不經兒媳的許可,使用簸箕掃帚,立即受到兒媳的責備;婆母兒媳間一不融洽,就會爭吵起來。這種制度,對家族制度的父權起著限制作用。

  (三)獎勵軍功 立軍功的人,各按功勞大小受爵賞;私鬥的人,各按犯罪輕重受刑罰。商鞅制定秦爵,分二十級,第一至第八為民爵,第九以上為官爵,農民立功得爵(戰陣上斬敵人首一級,賜爵一級),受各種優待,有機會成為中小地主。

  (四)崇本(耕織)抑末(商賈手工業)獎勵耕織,生產粟帛多,超過一般人產量的得免徭役。工商和游手貧民,連同妻子沒入官府做奴婢。戰國時東方各國所謂工商食官的手工業奴隸商業奴隸,雖然還被貴族領主所佔有,但自由民身分的工商也已普遍存在和活躍。商鞅抑末政策,意在防止商賈高利貸者兼併土地,使秦民專力從耕織與戰爭中求富貴。同時,國君獨佔工商業,也可以增強國家的富力。文學遊說之士,屬於末一類,不許入秦。秦國富強而文化不及東方各國,這也是一個原因。法家一般也代表商賈(地主常兼作商賈)的利益,商鞅抑末是在秦國的特殊措施。

  (五)變領主為地主無軍功的宗室(貴族領主),一概廢除他們的名位,按軍功從新規定尊卑爵秩等級,各依等級佔有田宅臣妾(奴隸)。這是變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措施,許多無軍功的貴族領主因此失去了特權,變為民戶中的富戶。有軍功的宗室,最高爵不過封侯(第十九級關內侯,第二十級徹侯)。侯僅收食邑內租稅,不直接管理民事,也失去了原有的特權。領主制度的秦國從此變為地主制度的秦國。

  這個巨大的改革,必然引起貴族領主的反抗。以秦太子為首,反抗者多至千數。商鞅說“法令不行,由於貴戚犯法,要行法先從太子開始”。因為太子是嗣君不便施刑,把太子的師傅公子虔(音錢qián)、公孫賈兩個大貴族施了黥刑(面上刻黑字),第二天新法完全通行了。秦國行新法十年,秦民大悅,路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不窮乏)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農村)邑(城市)大治,秦成為第一大強國。

  前三五○年秦建都咸陽,築冀閥,在闕上公佈法令。商鞅又實行第二次變法,使秦國更進一步的地主政權化。

  (一)歸併各小都、鄉邑、聚(村落)為大縣。全國凡四十一縣(《史記•六國表》和《商君列傳》作三十一縣),每縣置一縣令,掌管全縣政事,消除領主政治的殘餘影響。

  (二)開闢阡陌封疆(田間分疆界的土堆),承認各人新辟土地的所有權,按各人所占土地面積定賦稅。阡是田間南北車路,陌是東西車路。戰國時戰爭用步騎兵,兵車極少用,田間無須留寬廣的車路。東方各國阡陌早已逐漸開闢為田地,商鞅開秦國阡陌,用意正相同,說井田廢于商鞅,是腐儒的謬說。

  (三)劃一鬥、桶(斛),權、衡,丈、尺。全國貨物交易,有統一的度量衡制度。

  (四)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革除殘留的戎狄舊俗。

  秦國地廣人稀,鄰近國三晉土狹民眾,商鞅知道“民所欲者田宅也”(《商君書•徠(音賴lài)民篇》),懸賞招徠鄰國農民到秦國種地,給田宅,免兵役,使專力耕織。秦民服兵役,輪番出戰,常有餘力。秦國足食足兵,有戰必勝。

  商鞅兩次變法,破壞了領主的宗族制度,也限制了地主的家族制度,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富強無比的統一國家。消滅政治落後的山東六國,推行秦制建立封建大帝國的基礎從此萌芽了。秦孝公死後,太子秦惠王即位,車裂商鞅,殺商鞅一家人,但商鞅新法,除了秦莊襄王用大商人呂不韋為相,停止對商賈和遊士的排斥,其餘大都相沿不變。

  秦國孝公、商鞅在咸陽創地主政權,與周國文武周公在豐鎬創領主政權,對歷史同樣是偉大的貢獻。

  前三八七年,秦伐蜀,取南鄭。前三一六年,秦惠王使司馬錯滅蜀國(都城在四川成都市),徙秦民一萬家到蜀地,後又滅巴國(都城在四川重慶市)。秦對當地居民似乎是保持著良好關係,如昭襄王與巴人盟誓說“秦犯夷輸黃龍一隻,夷犯秦輸清酒一鐘”(《華陽國志•巴志》)。意思是說秦罰重,夷罰輕,秦決不犯夷。秦得巴蜀廣大土地和居民的助力,確如司馬錯說“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繕(補充)兵”(《戰國策•秦策》)。

  秦國疆域,北有上郡(陝西北部),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河南靈寶縣)。地勢險固,宜於守禦又宜於出擊,被稱為天府雄國。

  

  二 韓 國

  韓東鄰魏國,西當秦函谷關大路,兩面受敵,連年被兵。前三七五年,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山西臨汾縣)遷都到鄭都新鄭(河南新鄭縣)。後來又遷都陽翟。韓昭侯用法家申不害為相,行苛刻政治,國力暫時加強。申不害死,韓又被侵伐。韓國疆土北自成皋(河南滎陽縣西北)過黃河到上黨(治設山西長治縣),南有陘山(在河南郾城縣),東臨洧水(源出河南密縣,至新鄭東南流入潁水)。山地多,平原少,物產貧乏,人口稀疏,七國中最為弱小。

  三 魏 國

  前四二四年,魏文侯即位。魏文侯學儒術,著書六篇,《漢書•藝文志》列在儒家。他尊敬田子方、段幹木,重用西門豹、李悝(即李克,子夏弟子)、樂羊及大軍事家吳起,在諸侯中最有聲望。秦孝公變法以前,魏是一個最強的國家。魏國疆土:南有鴻溝(即汴河),與楚為鄰;東有淮潁與宋齊為鄰;函谷關內黃河西岸,自鄭(陝西華縣)西北過渭河,沿洛水(北洛河)東岸到上郡,築長城與秦為鄰(前三二八年,魏河西地全部入秦);北有卷(河南新鄉陽原一帶)、酸棗(河南延津縣),與趙為鄰。魏地平原肥沃,人口稠密,無險可守,四面受敵。魏惠王因畏秦兵;前三四○年,自安邑(山西安邑縣)遷都大樑(河南開封市),與韓為近鄰。

  四 趙國

  建都邯鄲(河北邯鄲縣)。西有黃河,南有漳河,與魏為界;東有清河(河北清河縣西境),與齊為界;北有易水,與燕為界;又西北傍陰山築長城,與匈奴、樓煩、林胡為界。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向北開拓疆土,鞏固了北方邊界。

  五 燕國

  建都薊(北京市),又有下都(河北易縣)。燕君是西周初召公奭後裔,東周時期燕國弱小,常為山戎所攻掠。燕昭王招募賢士,得樂毅,出兵破齊,燕成北方強國。燕疆域東北有遼東與朝鮮為鄰,北築長城與東胡、林胡、樓煩為界,西有雲中、九原,與趙為鄰,南境築長城與齊為界。燕離秦遠,受戰禍較緩,有餘力開拓遼河流域,奠定了古代中國東北方的疆域。

  六 齊 國

  建都臨淄(山東臨淄縣)。在西周東周,齊都是大國。前三八六年,世卿田和代姜姓為國君,齊更強盛。疆土南有泰山,與楚魯宋(前二八六年齊滅宋)為鄰;北有渤海,隔海與燕為鄰;西有清河,與趙為鄰;東濱大海。齊國富兵強,與秦遠隔,不受秦兵威脅。齊宣王招集天下文學士幾百千人,給與優厚的待遇,讓他們自由地講學議論。這些人聚居在都城稷門(西門)外,當時號稱稷下先生。宣王以後,養士風氣繼續保存,各種學派,大體彙集在齊國,臨淄成為戰國時期的文化城。稷下先生不同于貴族卿相門下的食客,對文化確有可貴的貢獻。

  七 楚 國

  楚自西周以來,吞併小國最多。戰國時期,楚農業落後,兵力不強,但常開拓國土。前三三四年,楚威王取越國浙江以西土地。楚威王又遣將軍莊(音敲qiāo)率兵入滇(雲南),以滇池(雲南昆明市)為中心,擴地數千里。(前二八○年秦奪楚黔中郡,莊歸路阻絕,在滇建國,自稱滇王。)楚國地大,北至中原,與韓、魏、宋、齊為鄰;西有黔中(治設湖南沅陵縣)、巫郡(治設四川巫山縣),與巴及秦為鄰;南有蒼梧(湖南南部九疑山),與百粵為鄰;東至海濱。在廣大國境內,有苗族華族和許多其他小族,居民相互間交流文化,產生以巫文化融合華夏文化為基本的楚文化。各族也就在同一文化中大體融合了。楚國八百餘年擴張經營,為秦漢創立偉大封建帝國準備了重要條件,七國中秦楚應是對歷史貢獻最大的兩個國家。楚舊都郢,後遷都鄀(音若ruò湖北宜城縣),又遷都陳,前二四一年遷都壽春(安徽壽縣)。

  七國土地楚最大,秦趙次之,齊魏燕又次之,韓最小。人口楚魏最多。楚兵一百萬,按五人出一兵約計,當有人口五百萬。魏兵七十萬,當有人口三四百萬。秦兵六十萬,趙兵四五十萬,秦趙兩國當共有人口五六百萬。齊全國七十餘城,前二七九年,田單守即墨城,得壯士五千人,即墨全境合老弱婦女當有四五萬人。如每城連鄉村平均有一萬戶,每戶平均五人,全國當有人口三四百萬。韓兵三十萬,燕與韓相似,兩國當共有人口三百萬,七國人口總數約計當在二千萬左右。二千年前中國已有同族同文化如此龐大的人口,秦漢建立統一大帝國,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條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總網頁檢視次數

熱門文章